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盧主義 Jay Tsu-Yi Loo(筆名:李天福)The China Impasse—A Formosan View

208. The China Impasse—A Formosan View《中國死巷—台灣人的觀點》by 盧主義(筆名 李天福) / 第一篇台獨文章刊登在Foreign Affairs / 1958/04

----
美國台灣獨立運動的開端:The Formosan's Free Formosa,3F. 陳以德、盧主義楊東傑等人是少數在1950年代即赴美求學的台灣留學生,三人先後來到費城,同樣受到更早期就到費城的林榮勳的幫助,四人常聚在一起,討論台灣問題,更進而組織 ...
Jay Tsu-Yi Loo(筆名:李天福). 北美洲台獨運動先驅與理論家,台南市人,1948長榮中學出中部畢業,1951台南一中高中部畢業,考入台大醫學院‧出國就讀Macalester College, Minnesota,1956–56 Templ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1956–57 專攻 ...
2015/03/14 - 盧主義與「3F」的故事─. 楊遠薰. 已是逾半世紀前的往事,但盧主義 (Jay Loo)提起初抵費城的第一個中秋節,總覺往事彷若歷歷在眼前。 「那日,在阿賓頓(Abington)醫院服務的楊東傑醫師來看我。」他回憶說:「他帶我到城西,與 ...
---

赴美國費城拜訪盧主義

2005-01-26 06:00
■陳儀深
盧主義於一九三二年出生於台南,一九五一年放棄剛考上的台大醫科,直接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留學,一九五五年轉入費城的Temple大學醫學院,一九五六年一月即與林榮勳、陳以德、林錫湖、楊東傑等所謂「費城五傑」成立「台灣人的自由台灣」(Formosans' Free Formosa),簡稱3F,打開北美洲台灣獨立運動的序幕。
一九五六年廖文毅在東京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同年盧主義應廖文毅的要求,向聯合國提出「託管台灣」然後公投的請願書,3F因而受到FBI的調查。熱心探索台灣前途的盧主義,一九五六年改往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攻讀政治,第二年十二月畢業時,獲得該校該年度畢業論文獎第一名,一九五八年盧主義在著名的《外交事務季刊Foreign Affairs》發表台獨論文,就是由畢業論文改寫而來。
3F在一九五八年一月一日改名為「台灣獨立聯盟」,盧主義被推選為主席,直到一九六○年十月離開組織生活為止,他認真撰寫《通訊》文章,積極聯絡各地有志推動運動,可惜此後因為人事糾紛以及家庭因素,轉入一段消沈避世的生活,也因而成為「通過十級考試」具有完整資格的精算師。費城五傑之一的陳以德則在一九六六年首度公開的「全美台灣獨立聯盟」擔任第一屆主席,可以看作十年前3F成立以來的傳承不斷。一九九○年代盧主義恢復組織生活,分別在「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以及台獨聯盟擔任重要職務。
這次個人為採集口述歷史,專程飛往費城北邊的小鎮Lansdale拜訪盧先生夫婦,適逢(據說是)十年來最冷的天氣,在冰天雪地當中談論戰後半世紀的台灣情事以及他個人的心路歷程。台大外文系畢業的盧太太不但一路相伴,自己在電腦公司有一份安定的工作,而且目前也擔任FAPA賓州分會的會長,夫婦堪稱台美人奮鬥成功的典範。盧先生多年來致力於台、美、中關係的研究,在Taipei Times以筆名李天福(Li Thian-hok)發表的專欄文章無數,由於他充分瞭解美國人的想法,所以對台灣社會之不重視國防與心防、唯利是圖赴中國投資、缺乏對台美關係惡化的警覺,而感到憂心;同時對泛藍陣營面臨國家危機卻做「事不干己的誇大」感到痛心。他建議台灣領導人對美國政府應該「措詞要禮貌」,但是方向要堅定。
最後,盧主義認為制憲、正名雖然是終極的目標,但是條件尚待充實,目前迫切的是生存問題。因為他對美國政界學界孰為藍隊、孰為紅隊動向熟諳,他已經為著台灣安全問題,僕僕風塵於費城與華府之間,默默替台灣政府從事遊說工作。盧先生寶刀未老,真是台灣人寶貴的資產。(作者陳儀深╱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台灣北社副社長)

----
The China Impasse
A Formosan View
By Lí Thian-Hok April 1958



Chiang Kai-shek in full uniform, 1940.Wikimedia Commons


THE present tacit moratorium on the Formosan problem does not give hope that the question will simply resolve itself by the passage of time; it doe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ponder a solution of one of the major foreign policy dilemmas facing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pressure to admit Communist China to the United Nations becomes irresistible,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relieve itself of the anomaly of supporting a government which is held to be sovereign where it exerts no authority and which lacks sovereignty where it does.

For it must be remember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olds the legal status of Formosa to be in abeyance. It maintains that neither the Cairo Declaration nor the Peace Treaty with Japan has operated to make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formally part of China. To endorse the Chinese claim of sovereignty over Formosa was thought unwise, presumably because to do so would automatically link the question with that of representation of the two rival Chinese régimes, and thereby give legitimate title to whichever régime was victorious in the civil strife.

Both Chinese Governments, of course, claim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as Chinese soil on the basis of ancient historical connection, the predominantly "Chinese" ethnic origin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Cairo Declaration, which stipulated that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 result, the Nationalists are mistrustful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mmunists are enraged. The United States has also been placed on the defensive in the war of propaganda. For if Formosa is Chinese territory, then disputes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Chiang Kai-shek groups in Taiwan represent a civil war and any foreign attempt to obstruct the liberation constitutes intervention in China's domestic affair.

But what if Formosa is not Chinese territory? It has wisely been said that nationality is what a people think it is, and Formosans think of themselves as quite distinct from the Chinese. Far from

This article is a part of our premium archives.



2019年7月27日 星期六

德國自由民主黨(FDP)黨魁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 差別在於德國政府會適度調整政策來反應人民訴求

德國自民黨黨魁林德納太帥氣了!不懼怕中國壓力,直接回嗆中國。
德國媒體報導德國自由民主黨(FDP)黨魁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最近率團赴亞洲訪問,由於在香港會晤「反送中」人士,在中國行程不僅遭中國官方取消行程,還被拒絕握手等無禮對待,會談時甚至遭中國黨政人士訓斥有關香港議題長達30分鐘。
根據報導當時林德納黨主席淡定處理,表示既然中方不在乎禮節,那大家就直話直說,回應在德國近年也有民眾示威抗議,差別在於德國政府會適度調整政策來反應人民訴求,據悉講完這句,中方代表就快速結束會談。
林德納黨魁返回德國後,媒體採訪問他被中國官員訓斥如何因應,林德納表示就也訓斥回去。

張潔平:香港抗爭回顧 約 2019.7.26 區塊鏈讓好新聞更安全、更「值錢」?

張潔平香港抗爭回顧 約 2019.7.26
「洛杉磯時報最早將香港反送中運動比喻為是一個會自我學習的超級AI,如蟻群或蜂群一樣,靠所有人開放的自我學習彼此協作。香港人自己,則選擇了李小龍的講法:be water。
作為武術明星的李小龍,是念哲學出身,在1971年接受美國脫口秀節目訪問時,他曾講過這樣一段東方魅力十足的話:"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Put water into a cup. Becomes the cup. Put water into a teapot. Becomes the teapot. Water can flow or creep or drip or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




****
张洁平(Annie Zhang Jie Ping)(198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知名香港媒體人,曾任《端傳媒》總編輯。早年取得中山大學經濟系學士和香港大學新聞系碩士後擔任《亞洲周刊》記者、《陽光時務周刊》執行主編、《號外》副主編。2014年,她辭去《號外》副 ...


2018/04/08 - 過去3年,《端傳媒》在兩岸三地新媒體圈打響名號,總編輯張潔平是重要功臣。4月初,張潔平低調離職,全力投入她創辦的《Matters》社群平台。張潔平為何離開端傳媒?她想要「讓好內容活下去」的方法究竟是什麼?《報導者》的深度 ...

****

文化經緯

區塊鏈:讓好新聞更安全、更「值錢」?

總部位於香港的端傳媒創辦不到三年,在業內已經具有相當影響力,這離不開創刊主編張潔平的努力。但優質新聞的生存困境,讓她決定另闢蹊徑。
媒體生態的底層環境遇到很大問題,張潔平嘗試作出一些改變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的遠程采訪時,張潔平正在香港一個剛剛租來的聯合辦公室裡。而她最近的生活狀態,用她自己的話說,是很典型初創企業的狀態,呆在辦公室裡的時間比呆在家裡的時間要長;每天像個"神經病"一樣,可能早上因為有什麼好消息就特別興奮,覺得自己在做的事情可以改變世界,但晚上遇到什麼挫折就會覺得還存在這麼多的問題,行不通。
除了心理上的七上八下,她還要面臨從一個媒體人到公司創辦者這樣角色上的重大轉變。張潔平說自己是非常熱愛記者這個行業的,但正是在端傳媒的一些經歷,才讓她萌生了想要創立Matters這樣一個平台的想法。
優質媒體如何生存?
2017年的時候端傳媒曾經歷重大危機,運轉資金大幅度縮水。在端傳媒的經歷讓張潔平再一次意識到,盡管"內容為王",但媒體生態的底層環境遇到很大問題:網路經濟下內容完全與點擊量綁定,平台收割了流量並依賴廣告賺錢,但這些收益極少能分配到創作者或者機構身上。許多好的內容生產者難以在這樣的經濟模式中存活。而這樣的經濟模式,又很容易令訊息環境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12年媒體生涯之後,她下決心要試試去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
當時恰好區塊鏈的概念非常的火,她看到了一些在音樂、廣告、視訊等領域的應用。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技術與張潔平設想中"開放編輯部"的概念非常符合,可以直接把創作者和讀者相連接,讓創作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平台是內容以及圍繞內容而建立的社群的守護者,而非主導者。
Matters試圖使用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建立一個構架在合理的評價模型之上的內容交易體系。在這個體系當中,內容創作者可以在去中介化的社交平台上獲得直接回報。通過早期的測試階段,matters會通過用戶的直接反饋建立這套由所有參與者共同創造的評價體系,通過區分權重的方式讓優質的內容創作者成為讀者中重要的評價者,同時可以通過matters发行的貨幣Mat進行打賞,最終在Mat與其他現行貨幣對接之後讓優質的內容得到與之匹配的優厚回報。
這一體系最終是為了擺脫由廣告利益驅動的中心化算法以及平台對於內容的控制,而最終將內容價值用經濟回報的方式回饋給創作者。
同時,由於區塊鏈的技術特點(分佈式數據儲存技術和智能合約機制),所有的數據在生成時就脫離了某單一機構的掌控,難以被篡改、刪除、審查和黑箱作業。這樣一方面可以防止類似臉書販賣數據,侵犯用戶數據隱私的事情发生,同時,對於曾在管控嚴格的中文媒體環境中艱難生存的媒體人張潔平來說,可以對內容進行保護,也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office room of Matters (DW/Z. Jieping)
Matters設立在香港一個共享辦公空間之內的辦公室,充滿初創氣息
"岳昕事件"的啟示
今年四月下旬,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14級本科生岳昕发表了一篇名為《致北京大學師生和北大外國語學院的一封公開信》。文中寫到由於參與"沈陽性侵案訊息公開"事件而被校方約談,同時校方還對她的母親進行施壓,導致其母情緒崩潰。但消息发出之後,很快就被微信屏蔽,各大網站對這一話題的討論也被迅速封殺。但有區塊鏈同仁把公開信上傳到了公共區塊鏈平台-以太坊 (Ethereum) 當中,在評論區中,有人留言說,"歷史性的一刻,區塊鏈沒有 404……"。出現404,意味著訪問的網站頁面已丟失,而"區塊鏈沒有 404",意味著通過區塊鏈上傳的訊息永不丟失。
張潔平說,這是區塊鏈在內容保護方面最基本的一個應用。更深層次的是對於平台運轉規則的革新。這個平台將是透明而公開的,每一個參與者最終都將成為平台的塑造者。
當被問到,是否擔心中國政府對Matters可能的監管時,張潔平表示,並沒有把中國大陸的封鎖,或者是中國大陸的政治壓力看得多重要,Matters不會只是一個中文平台的品牌,而是會成為更加國際化的社區,因為她想要解決的是內容生態的問題,而這件事情超越國家意識形態層面。
她真正的擔憂來源於目前區塊鏈技術本身的侷限,它還不是一個成熟的技術,在擴展性和規模性上都是有問題的。而Matters只是一個小公司,很多應用以及公共基礎設施搭建的工作只能期待其他更有實力的參與者來實現。初創公司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再加上底層技術的不確定性,Matters的未來,在她眼裡幾乎是不可確定的,因此,是否能夠堅持到區塊鏈技術成熟的那天,是她和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
離開端傳媒,開創Matters對於張潔平而言自然不是一個輕松的決定,但卻是一個順其自然的決定。
"我們的環境是有問題的,需要被改變。當然不是說我一個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至少我要去試試",她說。

DW.COM

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香港親中派議員何君堯。 谷牧 1914~2009《谷牧回憶錄》上海寶鋼


在香港籠罩在暴力與分裂的陰霾之際,親中派議員何君堯在深夜直播中點名反對派議員朱凱迪:「你前面一條是生路,另一條是不生路,你要選擇哪一條路,你早點決定」。
外界普遍認為,何君堯的這一言論是對朱凱迪的死亡威脅。此前,何君堯稱元朗襲擊者是在「保護自己的家鄉」。隨後,他的辦公室及其母親墳墓遭到抗議人士破壞。何君堯在沒有拿出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指責朱凱迪鼓勵了這種行為。

 谷牧 1914~2009《谷牧回憶錄》上海寶鋼

周日晚NHK,才知道上海寶鋼和《谷牧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的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是,谷牧家人看其訪日,母親罵他是"漢奸" (後來,谷牧因促進中日資金技術等交流,日本政府授旭日大綬章
上海寶鋼是Nippon Steel 的技術,幾經波折,鋼廠蓋好,幹部保持聯絡,一起打golf等.....
回去查《谷牧回憶錄》,才知道他晚年主持《孔子世家谱》(续修13年 总费用1300多万元).....






《谷牧回憶錄》作者在本書中翔實地記述了自己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七十多年的奮斗歷程,及艱苦奮斗、辛勤工作、勇於犧牲、從普通黨員成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國內各個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所親歷的重大歷史事件、老一輩革命家的高尚品德,還有對工作中的失誤和曲折的反思、總結。此書我社2008年出版第一版,此次為再版。

目錄


1 從膠東到北平
1.1 走上革命道路
1.2 在文登鄉師的崢嶸歲月
1.3 北平左聯——我的「大學」
1.4 身陷囹圄的考驗
2 五年東北軍(兵運)工作
2.1 當了張少帥的「學兵」
2.2 親歷西安事變
2.3 在抗日火線上
2.4 首次面謁周副主席
2.5 到萬毅部開辟「陣地」
2.6 爭取友軍,團結抗日
2.7 同反共降日逆流作斗爭
2.8 迎接東北軍——一師舉義
3 濱海十年
3.1 從「地下」到「地上」
3.2 留田星夜突圍
3.3 血灑大青山
3.4 接待少奇同志
3.5 甲子山驅頑
3.6 壯大濱海抗日根據地
3.7 在戰斗中迎來抗戰勝利
3.8 惜別羅榮桓同志
3.9 又開始了新的戰斗
3.10 苦戰濱海求解放
3.11 摧毀封建土地剝削制度
3.12 一切為了前方的勝利
3.13 接管新海連
4 在新中國初建的歲月里
4.1 泉城山水展新姿
4.2 黨中央關懷濟南
4.3 難忘的一次旅行
4.4 再進大上海
4.5 調國務院工作
4.6 「大躍進」的曲折
4.7 致力貫徹「八字方針」
4.8 應當牢記的教訓
4.9 大慶經驗的啟示
4.10 小心翼翼搞「社教」
4.11 建設「三線」爭朝夕
4.12 一次沒開成的重要會議
5 痛心疾首憶「文革」
5.1 驚疑、困惑和焦慮
5.2 陪少奇同志蹲點
5.3 工交座談會的較量
5.4 濃霧重重西南行
5.5 英勇的二月抗爭
5.6 在被誣陷的困境中
5.7 當兵做工下基層
5.8 周總理讓我抓港口建設
5.9 跟隨小平同志整頓工業交通
5.10 難撐又難忘的1 976年
6 改革開放年代
6.1 新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新發展
6.2 決策前的醞釀討論
6.3 突破性的重大舉措
6.4 艱苦的推進
6.5 對外開放的春天
6.6 經濟特區發展的新里程
6.7 吸收外商投資工作的法規化
6.8 籌辦海南經濟特區
6.9 沿海開放的全面展開
6.10 旅游、民航在對外開放中的新發展
6.11 「過來人」的一些體會
7 關於孔子基金會的工作
7.1 鄧大姐點將
7.2 孔子基金會創辦初期的工作
7.3 對孔子歷史地位及其學說的再認識
8 完成保護恭王府等幾項周總理交代的任務
后記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ナビゲーションに移動検索に移動
谷牧
Gu Mu 1940.jpg
谷牧(1940年)
プロフィール
出生:1914年9月
死去:2009年11月6日
出身地:中華民国の旗 中華民国(北京政府)山東省栄成県
職業:政治家
各種表記
繁体字谷牧
簡体字谷牧
拼音Gŭ Mù
和名表記:こく ぼく
発音転記:グー ムー
テンプレートを表示
谷牧(こく ぼく)は中華人民共和国の政治家。第5期国務院副総理、第7期全国政治協商会議副主席を務めた。1932年7月、中国共産党入党。元の名は劉家語だが、日中戦争期に家族に累が及ぶことを危惧し改名

栄成出身の共産党幹部合影(1954年)。左から谷牧、李耀文王一平曹漫之
中華人民共和国建国後は済南市党委書記。1952年上海に移り、市党委宣伝部長、副書記、工業生産工作委員会書記、華東局工業部長、上海局委員など。1954年11月には中央に転出し国家建設委員会副主任、1956年国家経済委員会副主任。1965年4月からは国家建設委員会主任に昇進するが、文化大革命中の1968年に失脚。
1973年に国家基本建設委員会、国家計画委員会副主任として復活。1975年1月第4期全人代第1回会議で国務院副総理に昇格。副総理に再選された1978年5月に経済代表団を率いてヨーロッパ5カ国を歴訪してその発展に衝撃を受け、訪日で同じく中国の遅れを痛感していた鄧小平らの支持を受けて外国から資金を借りて工業設備を導入する近代化プランを提案した。当時は自力更生路線の影響が残っており保守派からは売国だと攻撃されたが、第11期3中全会で改革派が主導権を掌握すると資金借り入れに奔走した。1979年日本ODA導入に貢献。1988年まで国務院の対外開放業務を主管した。
1988年に国務委員を退任し、4月の第7期全国政治協商会議で副主席に当選。儒教の復権を進め、郷里山東省出身の孔子の名を冠した孔子基金会を設立。孔子世家譜の完成を掲げた際には孔子第77代の子孫孔徳墉を通して台湾孔徳成から許可をとりつけた[1]。海外の大学における中国語学習と儒教発信の拠点となる孔子学院の発足にも寄与した。2008年4月、「日本の中国に対する円借款を導入する受け皿として主導的役割を担った」として、旭日大綬章を受章している
2009年11月6日、北京で病死。
中国共産党第11期、第12期中央委員、中央書記処書記。


2019年7月11日 星期四

陳寬仁 (約1930 - 2016) 王晃三等多人紀念陳寬仁教授



謹以此短文送別陳寬仁先生 (約1930 - 2016)
"7月10日在北醫辦簡單的告別式就直接入殮火化,富德公墓樹葬。"
小津(Ozu)在圓覺寺的墓碑上, 刻"无"字
Leonard Bernstein在1937年7月11日聽到George Gershwin 過世消息的反應與作為。
他當眾談George Gershwin的Second Prelude ......。
我學Bernstein,選擇陳寬仁老師翻譯的 《雕塑藝術》(台北:廣文,1967--我未能找出原書,不過,許多可能的誤譯,在此處直接改正) 的 Beau Dieu of Amience (第112頁,該章《中世紀的雕塑術》作者為Beatrice W. Soheim )。
"......基督是門,經由這門基督徒可以進入天堂。救世主高高地站著,腳底下踏著猛獅和毒龍 (《聖經》上說,"你可踐踏在猛獅和毒龍身上" (聖詠 91:13)。再下面,葡萄藤影射著聖餐中的紅酒。......"





Hanching Chung
廖志峰兄在為其師曹永洋兄編賀文書傷腦筋。我想起2012年我花大力氣編寫一本172頁的書---作者十來位,我貢獻約20%篇幅。現在貼前言部分......
正式文章分兩篇
相知何必舊:陳寬仁老師與我的友情
簡介陳寬仁(部分)著作及藏書
*****
這篇是我2009-2011年的筆記
2012年8月初抄出送朋友看
陳寬仁老師對此文的評語: "一 說得太神奇 二 頗有重複"
真正發表的文章: 《長青:陳寬仁八秩紀念文集‧相知何必舊:陳寬仁老師與我的友情 》 鍾漢清
陳寬仁老師與我:簡說一段友情
關鍵字
賀寬仁師
人性因素 工程經濟 自然科學 發展史 品質
生命果實 造福世民 人文修養 梅花陣 康和
提綱
我想,現在還不是深入討論「陳老師的遺澤會是什麼呢?」的時候。
不過他原先有意將其回憶錄取名《陳寬人八分之六》,我曾戲仿它,將這篇報告稱為《與寬仁師的淡淡交情:三十分六》。因為我從1981年起上他的課(或可稱之為拜他為師),然而,通信(電腦檔案)只有這幾年的。
其實,這電腦檔案的年數只是一種大略的說法,畢竟,彼此交往的友情絕不唐捐、或用英文說是: No Voice Is Wholly Lost。這些文字還是值得珍惜,因為我倆都是採用一指神功電腦打字的。唯一遺憾是,無法傳真其音與容。
我6-7年前為王晃三兄編其退休慶祝文集時,學會了一些東西,將現在這本書的英文題為:
Essays in Honor of (and by) Tony K J CHEN
這幾年,我收集一些古人的祝壽詩文,有時忘記寫作者名,那可能是我任意改作的。
壽逾八秩
想起精明
尊酒呼前輩 爐香叩上真
只應陰德在 八十富精神
贈葉少卿 范仲淹(西元 989~1052)
滿座交歡祝眉壽 群生五福託鴻鈞
(眉壽指長壽。人年老時,眉毛會長出幾根特別長的毫毛,為長壽的象徵,故稱為「眉壽」。詩經˙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爾雅‧釋詁下》:“介,右也。”邢昺疏引孫炎曰:“介者,相助之義。”《詩‧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鄭玄箋:“介,助也。”
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胡福. 無窮之福。《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 鄭玄注:“胡,猶遐也,遠也。遠,無窮。”)
五福指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等五種福氣。一說「五福」指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如:「五福駢臻是傳統社會極為普遍的社會價值觀。」
混沌初開時,西崑崙有一生靈得到造化神器的一部殘片“造化玉牒”,修成太乙真仙自號鴻鈞老祖。以前有句話“先有鴻鈞後有天,陸壓道君還在前!”
我們對於別人和自己的認識,總是相當有限的。所以諸位肯花心力與時間投入此次慶祝會,就是愛心,愛這個難得的緣份。
「這位畫家的表現,好像這晚會不是為他而辦的。這令人想起查理‧卓別林在聚會中尋找誰是慶祝會的真正主角,卻獨獨想不到主角是他自己。」《盧奧》(Georges Rouault) ,台北:文庫出版社,1994
「蒙田說過,『老』會每天把我們叼走一點,所以,當死亡最後來到,它帶走的只是一個人原來的八分之一。……」(李維‧史陀90歲感言, Patric Wilcken《—實驗室裡的詩人》(Claude Levi-Strauss: The Poet in the laboratory ) 梁永安譯,台北:衛城,2012,頁368)
我想這段話對於今晚特別有意思,主要因為寬仁師幾年前一直說,他要寫的回憶錄叫《八分之六》(案:從20歲寫到80歲)。他回憶錄的書名的靈感,肯定不是取自法國貨,而是義大利大導演費里尼的電影…. 。

***

 王晃三等多人紀念陳寬仁教授


謹以此短文送別陳寬仁先生 (約1930 - 2016)
"7月10日在北醫辦簡單的告別式就直接入殮火化,富德公墓樹葬。"
小津(Ozu)在圓覺寺的墓碑商刻"无"字
Leonard Bernstein在1937年7月11日聽到George Gershwin 過世消息的反應與作為。
他當眾談George Gershwin的Second Prelude ......。
我學Bernstein,選擇陳寬仁老師翻譯的 《雕塑藝術》(台北:廣文,1967--我未能找出原書,不過,許多可能的誤譯,在此處直接改正) 的 Beau Dieu of Amience (第112頁,該章《中世紀的雕塑術》作者為Beatrice W. Soheim )。
"......基督是門,經由這門基督徒可以進入天堂。救世主高高地站著,腳底下踏著猛獅和毒龍 (《聖經》上說,"你可踐踏在猛獅和毒龍身上" (聖詠 91:13)。再下面,葡萄藤影射著聖餐中的紅酒。......"




前天,知道陳寬仁老師走了,心情起伏一直無法平息,必須到圓山、美術館去走一圈。
(霍剛先生 (回顧展)的年歲也不小了,他說的,不去想過去、將來,......。)
我要談的題目"陳寬仁教授的 65/85",自有它的故事---他約10年前就想回憶錄,書名叫{陳寬仁的 6/8} (這是戲仿Federico Fellini 的8½ (Otto e Mezzo, 1963) )。
其實,早期的2/8,前20歲,多少寫在他整理母親錢石英九十多歲的回憶錄 {果姑話飄泊-側寫中國百年}(2003)。這本書成書的過程很感人。

陳寬仁

2007.3.11
偶然 翻閱舊書,日本梅棹忠夫著「知識誕生的奧秘」的一段文字,可謂深得我心。 『飽覽群籍,縱橫論述,這似乎是很體面的事,但並非獲得知識之良策。我們不是要「為了說什麼」而讀書,而乃是「盡量不說什麼」而讀書。假使某一本書已經有某種論述,那麼何必像鸚鵡般學人家叫一遍?讀書是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是否嶄新而已,因此引用其他書籍的機會並不多,大可不必因為引用太少而覺得慚愧。毋寧說引用太多才是羞恥,因為老是在意別人的言論,正好說明自己缺乏創造性的思考。... ... ... ...
現在教育制度下的學校,很難說是從事學問的良好場所。老師們實在教得太多了,過度熱心的老師恨不得把一切都教給學生,造成學生一味只知道從老師那裡得到教益;至於自已應該如何主動去學習卻茫然無知。簡而言之,知識教得太多,而獲得知識的方法卻不教給學生。提到「為學方法」有人會聯想起一大堆「方法論」,其實不必探討到高級艱深的問題,獲得知識的最基本方法,學校都沒有教。例如:如何觀察?如何記錄?如何記筆記?如何循序思考?等等。』



















13:58
105 敬悼 陳寬仁教授 (Tony K.J. Chen) 王晃三 2016-08-19




敬悼陳寬仁教授(Tony K.J. Chen) 王晃三漢清講堂2016-08-19 王晃三(1941年5月8日-), 彰化縣彰化市人,阿拉巴馬大學應用統計 ...



18:43

183 追憶陳寬仁教授 (Tony K.J. Chen) 2017-07-22 華泰電子 楊秀雲/張智翔
朋友說的故事,最可惜的是,外人難以轉述。 (我是看到Anton Chekhov粉絲專頁,想起曹學長告訴我新潮文庫某本譯本的譯者,早已在美國仙逝了。轉而想起,陳寬仁教授生前告訴我的一些精彩故事,......)
上周末,楊女士一家三人從高雄北上,到我這兒"紀念陳寬仁教授" (另一要角Eric因事不能參加)。她說的故事之一:每次陳教授到廠指導,總會將筆記/草稿交給她,打字,當講義。......
這我可以體會,因為他的整本最新版的【工程經濟】(有次我看到臺大圖書館的,是舊版,讓我感慨),就有从報紙剪來的數百個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小(建設)個案"。(沒有深入分析的個案,或許很可能Misleading.....)





寄不出的拜年簡訊,時間停在2017-01-29】 追憶陳教授---華泰電子楊秀雲/張智翔1995年12月4日,陳寬仁教授第一次到華泰電子授課, ...




5:05

103 A Witness to TheManOfTheHour 陳寬仁 官生平


Tony K.J. Chen (1929-2016), born in China. in the 1950s, he fled with his family via Macao to Taiwan, where he became a military ...



4:38


101 A Witness to Taiwan QC History (Tony K.J. Chen) 陳寬仁教授




Tony K.J. Chen (1929-2016), born in China. in the 1950s, he fled with his family via Macao to Taiwan, where he became a military ...





2:11

102 A Witness to the Breaking-up (Tony K.J. Chen ) 陳寬仁
hc iTaiwan forum


In this episode, Tony encouraged his aging mother to write her autobiography bit by bit on the back of calandar scrap. Tony then ...



5:06
104 A Witness to Bravura (Tony K.J. Chen) 盧瑞彥
hc iTaiwan forum



陳寬仁老師與我(盧瑞彥) 漢清講堂2016-07-27 Tony K.J. Chen (1929-2016), born in China. in the 1950s, he fled with his family via ...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