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68年在台中省立圖書館讀過 商務印書館翻譯(1930s?)過來的 西方道德發展史。台灣商務印書館翻印的漢譯世界名著叢書?
現在請問Google這方面的,我的提問有點失焦:
AI 概覽
想了解 1920 年以來的西方道德史,可以參考克蘭·布林頓的《西方道德史》(涵蓋至 20 世紀中葉)和沃倫·阿什比的《西方倫理學通史》(涵蓋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的討論)。想了解當代以倫理學為重點的概覽,也可以參考《牛津倫理學史手冊》或邁爾斯·H·霍奇斯的多卷本著作《西方社會道德史》。
歷史範圍更廣(包括 1920 年後)的書籍:
華倫‧阿什比的《西方倫理學通史:我們相信什麼? 》:這部著作涵蓋了西方倫理學的歷史,並探討了達爾文、馬克思、尼采和佛洛伊德在 20 世紀前及之後時期提出的深刻道德危機和挑戰。
《西方道德史》
作者:克蘭布林頓:這部經典著作以簡單易懂、紮實的語言介紹了西方道德史,追溯了從古代到20世紀中葉的道德思想。
關注當代或專注於特定主題的書籍
《牛津倫理學史手冊》
:這是一部全面的學術著作,詳細探討了倫理思想和倫理學史中的爭論。
《西方社會道德史》
作者:邁爾斯·H·霍奇斯:這部多卷本著作是對西方道德史的較新、更全面的探索,其中可能包含對1920年後時期的詳細論述。
AI Overview
For Western moral history since 1920, consider Crane Brinton's A History of Western Morals (which covers up to the mid-20th century) and Warren Ashby's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Western Ethics (which includes discussions from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For a contemporary overview with a focus on ethics, you might also look at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Ethics or Miles H. Hodges' multi-volume A Moral History of Western Society.
Books with a broader historical scope (including post-1920)
- by Warren Ashby: This work covers the history of Western ethics and includes the profound moral crisis and challenges posed by Darwin, Marx, Nietzsche, and Freud in the period leading up to and into the 20th century.
- by Crane Brinton: This classic work provides a readable and solid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orals, tracing mor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imes up to the mid-20th century.
Books with a contemporary focus or specific emphasis
- : This is a comprehensive academic collection offering detailed explorations of ethical thought and debates within the history of ethics.
- by Miles H. Hodges: This multi-volume work is a more recent and extensive exploration of Western moral history, which would likely include detailed coverage of the post-1920 period.
A History of Western Morals
《善惡》這本書,我以下的書評應該比書精彩
此書原文是 Moral, 是德文,我不知道中譯恰當與否。但不管翻譯,書的內容,就是在描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社會規範鼓勵的,什麼是社會規範所否定的」。更重要的是:作者討論的時間軸線,是五百萬年。讀者可以想像:這是個多大的題目?但是題目大不見得是優點;內功不到火候硬練乾坤大挪移,就會走火入魔。國外書評說,這是一個野心很大的著作,句子後面沒有襃獎,其實就是負面的評論。
坊間有不少政治哲學的書,也是探討「規範」,例如怎樣的自由是可以接受的、怎樣才算是平等、目前各國的憲法規範有哪些不合理之類。這一類政治哲學書籍,都是探討近三百年左右社會規範的變化,從英國的 Bentham, Mill, Smith, 到法國、德國、美國等一大掛哲學家、思想家,由他們的著述,探索近代「道德規範」之轉變。
這樣的討論有沒有必要把時間軸線上推到幾五百萬年呢?Well,往前推幾萬年是有必要,但是往前推五百萬年,就是噱頭、嘩眾取寵。
當我們說「你做 X 是對的,做 Y 是錯的」,其實是要社會大眾「不要做 Y、要做 X」。但更深一層想,如果人們原本就想要做 X,不想做 Y」,那麼根本無需規範就皆大歡喜了;社會之所以要訂下這樣的規範,正是因為「人們原本傾向要做 Y、不要做 X」。可是為什麼大家的本性傾向 Y 而非 X 呢?這八成涉及人的「生物性」,這些生物性來自於我們幾萬年來的演化:我們心底之所以傾向要 Y 而非 X,是因為那樣有利於我們祖先的天擇。祖先選擇 Y 而非 X 才能存活,而他們幾萬年前的選擇,透過基因,傳到了我們身上。
例如,X 是「弱肉強食」的叢林邏輯,Y 是彬彬有禮的紳士風度。我們的祖先都是 X 的依循者,也因為這樣才活了下來。但是現代的社會規範希望大家彬彬有禮,就是要大家撤退「我們心底的 biological factors」。
為什麼 biological factors 要撤退呢?因為這幾萬年人類演化,在最近幾百年發生許多改變,使得原本的 biological factors 變得不合時宜。讓我用個例子說明最清楚。
在叢林法則的環境裡,達爾文「物競天擇」的規律主宰所有的生物行為。所謂物競天擇,其實是指「生物越能成功繁殖的,越可能勝出」。對於這種「追求繁殖率大」的競爭,雌性動物沒什麼競爭的必要,因為「自己生下來的後代就是自己的後代」。但是對於雄性動物則不然:他們精子製造量動則上億,所以交配越多、精子散佈越廣,就越算是「天擇」成功。於是,演化會促使雄性動物爭奪「交配權」,最好是唯一的交配權,使自己成為 dominant male, 這樣才算是天擇成功。
雄性要怎樣才能成為 dominant males 呢?就是要靠幹架,例如公鹿、公獅、公熊、公猩猩,都必須要靠幹架才能取得交配權;幹架大獲全勝,就能取得最多的交配權。這樣的叢林世界,促使許多雄性動物往「強壯」的方向演化,例如更壯的雄獅、更大的公鹿角、更陰狠的強力偷襲等。雄性這樣「往強壯」演化但雌性卻不這樣演化,逐漸就使得(絕大多數)的雄性動物在體格上比雌性壯大。在演化上,這叫做 sexual dimorphism. 生物演化使雄性靠幹架競爭,打贏的就把雌性當成交配的戰利品,這差不多就是許多生物叢林法則。這種叢林法則既然適用於猩猩,當然也就在(由猩猩演化而來的)人類基因裡留下軌跡。人之異於禽售者幾希?旨哉斯言。
但是人類的聚落越來越大、社會組織越來越複雜,就必須要改變叢林法則。例如,雄性「見面就幹架」的生物性,在群聚社會必須要降低,否則市場不是市場、戲院不是戲院,到處有人扭打,天下大亂。分工的社會也開始著重交易、互換、信任、甚至借貸等,這也必須要壓抑更多叢林法則。這種對原本生物特徵與衝動的「壓抑」,就是規範,有時候甚至以「道德」的包裝呈現。大致說來,一定是與我們身上生物本能衝突的,才需要壓抑。這,就是人類逐漸從「生物演化規則」轉變為「社會文化規則」的過程。
生物演化規則已如前述,並不複雜;但是社會文化規則的演進卻是非常複雜。舉例來說,過去三百年西方帝國主義主宰世界秩序,於是歐美國家傾向把他們的社會文化規則視為「普世規則」,強推到世界上其他國家。而我們在大學讀到的 moral philosophy, 差不多都是西方文化的思維。又例如歐美國家伴隨其帝國擴張而帶進殖民地的宗教信仰,也大幅引響了許多第三世界的文化規則。即使更早一點,成吉思汗鐵騎征服的地方,蒙古人也是把他們的遊牧文化規則強加於被徵服者。總之,近一千年、五百年的 moral dynamics 與生物演化截然不同,而且極其複雜。這本書的內容,大致就是如此。
作者即使有「分析大題目」的野心,也絕難做出什麼偉大的結果。野心勃勃,其意志可取,給它40%的肯定;但是分析起來夾纒不清且掛一漏萬,給它60%的負評。誰叫我慈眉善目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