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葉萬安《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天下文化 2025;葉萬安 《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尹仲容 》天下文化 2023。

 

葉萬安《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天下文化 2025;葉萬安  《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尹仲容 》天下文化 2023。


 葉萬安為經濟報紙寫社論40年。

據他說,《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近600頁,天下文化只花3個月就出書,世界級出版。

近年投書報紙,不同意張忠謀說的,政府投資台積電,"心不甘情不願"。這

比較政府投資於聯電 vs 台積電的金額就可知。李國鼎孫運璿俞國華等有功......

---有情有義的書

葉萬安  《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尹仲容 》天下文化 2023。


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

  • 定價:800
 

內容簡介

他不是部長,卻參與制定政策的核心工程;
他不是將軍,卻長年奮戰在經濟建設的最前線。

  葉萬安,一位長年戮力於政策戰線的老兵,低調、堅定,數十年如一日地行走於無聲的戰場——那裡沒有硝煙,卻有無數攸關民生的統計表格與決策分岔口。

  他不曾站上鎂光燈下,卻始終站在台灣經濟奇蹟的結構現場,以文職守備國運,以數據寫下歷史。

  這是他百歲之際的回望——

  為了讓後人看見那些被歷史忽略的真相,也為了讓年輕一代明白,台灣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模樣,並非奇蹟,而是許多無名者堅持理想與專業的成果。

好評推薦

  在這個語多誇大、講究公關的年代,葉萬安的耿直與堅持,愈發可貴。他用一生踐行一種沉靜而堅定的公共精神。他相信,制度的進步不靠口號,而須憑藉機制與原則的落實;政策的有效,不靠情緒動員,而來自知識與價值的平衡。——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萬安兄不同於一般學院派經濟學家,有兩點重要的優勢。一個是萬安兄熟知台灣經濟發展相關統計,特別是國民所得統計⋯⋯另外一個優勢就是他自1970 年代以來,幾乎參與台灣所有重要經濟政策的形成,對台灣經濟發生的重要問題與政府因應之道,如數家珍。因此他分析經濟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或者寫評論文章,只要主題決定,一切相關數據和事證湧現腦際,伏案立就。——孫震/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

  陳誠也好,嚴家淦、蔣經國,甚至尹仲容、俞國華、趙耀東也好,他們都是決策者,決策是由各部門提出,最終由經建會加以分析並評估過的政策建議。而葉萬安作為從經安會到美援會、經合會、經設會到經建會,一直負責經濟研究部門,並為經濟決策把關及做出建議的關鍵核心人物,自然對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的角色分際,做了最佳的把握與拿捏。換言之,正是萬老在這一個重要的角色上,台灣經濟一路走來,才讓經濟及相關公共政策始終能在「計畫」與「自由」之間,或在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之間,掌握到最佳的分際。我因此認為萬老就是對台灣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有台灣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首席設計師。——石齊平/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

  萬老長期位居幕後,一般人未必知道他,本書可以讓人見到他在台灣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過程中奮力的身影,說他是推手之一,毫不為過。台灣從計畫經濟到自由經濟,現在看來是理所當然,其實自50 年代末期尹仲容時代開始推動,到90年代始成集體共識,可見不易,葉萬安是其中的「苦行僧」之一。——沈珮君/《聯合報》顧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葉萬安


  民國15年出生於南京市,祖籍浙江紹興。民國37年國立上海商學院銀行學系畢業,分別於53年及59年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研究所及世界銀行經濟開發研究所(EDI)各研修六個月。

  曾任台糖公司副組長、行政院經安會工業委員會專員、行政院美援會專門委員、經合會綜合計畫處處長、經設會經濟研究處處長、經建會副主任委員,於民國81年5月退休。

  曾兼任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創始委員迄今60年、普查委員會委員41年;曾先後兼任東海大學、東吳大學、台灣大學副教授17年;曾擔任經濟日報主筆40年撰社論1,927篇,以及撰寫專論一百餘篇。

  著有《邁向經濟現代化之路:社論一寫四十年》(聯經出版)、《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 尹仲容》、《台灣經濟再奮發之路》、《為什麼台灣經濟由盛到衰?》、《百年仰望:20位名人心目中的民國人物》(合著)、《從管制到開放:台灣經濟自由化的艱辛歷程》(以上由天下文化出版)
 

目錄

出版者的話  只做事不做官,追求台灣人民的「心想事成」──葉萬安與他的書生報國╱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 創辦人)

推薦序

台灣經濟發展的參贊者與論述者──葉萬安先生╱孫震(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
台灣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首席設計師──葉萬安╱石齊平(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
台灣經濟的活電腦、苦行僧╱沈珮君(《聯合報》顧問)


自序  小兵也可立大功──一位經濟政策研究幕僚者寄語年輕人

第一章  國家栽培給我進修學習機會

一、在學期間改變我的志向
二、工作中學習
三、政府兩度推舉我赴美研修
四、參加國內外經濟研討會

第二章  打造經濟分析工具——統計的基礎
一、辦理台糖公司統計
二、主編出版《台灣工業統計》月報
三、編印《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四、編製《重要經濟指標週報》送行政院院會參考
五、編製《國際經濟動態指標》雙週刊
六、編製《台灣景氣指標》

第三章  兼任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委員,一兼60年
一、學習階段
二、純評審階段
三、評審兼經濟分析階段
四、兩度獲頒「主計獎章

第四章  經濟計畫設計及編製的精進
一、採用「哈羅德-多馬模型」作總體經濟計畫設計
二、採用「總體經濟計量模型」做總體經濟計畫設計
三、整合編擬「十年長期經濟展望」
四、積極推動基本設施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為經濟計畫設計目標
五、編擬「長期十五年經濟建設展望」,20世紀結束前成為「現代化國家

第五章  美夢成真——長官為我圓夢
一、為推動「外貿全面改革」催生
二、建議推行「三一儲蓄運動」
三、建議新台幣對美元升值10%
四、建議訂定《人口政策綱領》降低人口增加率
五、建議新任行政院長推動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政策
六、1980年前後因應國內外情勢劇變研提六項因應方案
七、化解執行「智慧財產權」遭受阻力的建言
八、建議盡早「戳破股市泡沫」,以免造成更大災難
九、建議徹查「地下投資公司」
十、建議「建設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

第六章  承擔蔣總統主持「財經會談」的幕僚作業
一、我和央行俞國華總裁的一段過節
二、獲俞國華主任委員的完全信任與充分授權
三、在「財經會談」報告內容極具彈性
四、蔣總統在財經會談的重要指示
五、蔣總統對李國鼎透露心聲
六、蔣總統「在逆境中開創台灣經濟發展新境界」(1972–1988)
七、蔣總統主持「財經會談」使我最感懷的事

第七章  規劃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
一、研訂實施方案、修訂有關條例及選定「民營化」的公營事業
二、化解公營企業民營化員工的抗議
三、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的四大阻力
四、阻止公營事業民營化遭財團操控
五、對「公營事業民營化諮詢會」的建議
六、突破電信自由化的障礙——通過電信三法

第八章  兼任《經濟日報》主筆40年寫社論近兩千篇
一、《經濟日報》創刊應邀擔任該報主筆
二、兼任主筆撰寫社論應把握的原則
三、社論一寫40年
四、精選編輯社論集,書名《邁向經濟現代化之路》
五、撰寫社論事後感

第九章  統計數字和我對話
一、運用統計數據分析經濟現象與問題
二、「悶」經濟的探源及化解之道
三、兩岸合作、創造多贏

第十章  仗義執言,向達官顯貴挑戰
一、李前總統說謊,我寫〈國民黨運金來台係金A ——船如果早沉了,我怎領到黃金,李前總統別說謊了〉
二、陳水扁總統玩弄數字,我寫〈總統!您的財經數據有問題〉
三、陳水扁主持的〈總統府真已成為炒股及說謊中心?〉
四、戳穿陳水扁總統任內〈歷任閣揆擴大投資謊言〉
五、致呂秀蓮副總統的公開信——〈台商,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功臣〉
六、呂副總統只講對了一半
七、蔡英文總統競選說,她執政期間「20年來經濟最好狀態」, 我寫〈說謊騙選票〉
八、蔡總統〈您講的數字與說明都有問題——借1.3 兆元,還八千億元,沒債留子孫嗎?〉
九、經建會主委郭婉容妙論的匡正
十、央行理事以雙率偏低、指責彭淮南是見樹不見林
十一、駁斥蔣碩傑院士「台灣五鬼搬運」說詞
十二、對張忠謀的〈政府不甘投資台積電?我質疑〉

第十一章  心繫大陸
一、1988年建議援助大陸一百億美元低利融資
二、親赴大陸介紹台灣經濟發展經驗
三、介紹台灣實施的「計畫性自由經濟」,並對大陸經濟發展提供具體建議
四、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時,建議「人民幣不應貶、不需貶、不能貶」
五、建議大陸加入WTO後,出超擴大時,人民幣不應在國外壓力下升值,應先解除進口管制開放市場
六、中國大陸入世後,對外貿易出超大增,美國強力施壓要人民幣大幅升值,我撰寫社論加以駁斥
七、建議大陸培養本地科技產業發展
八、與大陸學術界相互切磋,並推介李國鼎「國家現代化」的思想體系

第十二章  感恩 
一、生逢其時——遇到許多賢明的長官
二、婉拒外界升官邀請
三、和衷共濟——與同仁共同為國效力
四、感恩我的家人

附錄  沈珮君(《聯合報》顧問)
咬定青山不放鬆—— 葉萬安,台灣經濟的幕後鐵漢(上)
咬定青山不放鬆—— 葉萬安,台灣經濟的幕後鐵漢(下)
〈我問我聞〉葉萬安的貴人、痛與愛

附錄  葉萬安生平大事紀

自序

小兵也可立大功
——一位經濟政策研究幕僚者寄語年輕人

  撰寫「百齡回顧」的心路歷程


  1992年5月初,我自經建會剛退休,即接到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電話,希望我寫回憶錄。當時我說我是一位幕僚研究人員,沒有什麼值得可回顧的,不過我參加許多經濟政策研究工作,可寫些小故事,他說也很好。但我退休後,各方邀請要我講過去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同時我忙於去大陸回老家探望老母,又受到大陸各方面的邀請,其忙碌程度,不亞於退休前。甚至我在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講了近十次「台灣經濟發展」,他們根據錄音進行了記錄,但因我講話鄉音太重,講話速度又快,而記錄者對經濟不很了解,所以記錄不是很好。我看了幾頁實在無從修改,必須重新撰寫,又沒有時間,因而予以擱置。

  不久後,又因在南京的老母、在台北的前妻,先後病倒,我要兩邊奔波探望與照顧,因而血壓飆高到兩百多,醫生說要每天量血壓、吃高血壓藥,而且不要有太大壓力。繼之,我最親愛的兩人,先後離我而去,悲痛至極,更無法安定下來寫書。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20多年過去,直到後來拜讀台大退休名教授齊邦媛寫的《巨流河》巨著,雖記錄她早期在大陸,生死存亡的苦難時刻,但她來到台灣,在政府創造的安定環境下,再加她個人的努力,奠定她在教學與學術上的崇高地位,也反映了大時代的身影與潮流。

  我較齊教授小兩歲,雖未像她大江南北奔波逃亡之苦,但也深受「國破家困」之痛。幸能及時完成大學教育,考取資源委員會最後一班招考大學畢業生,派赴來台,到台灣糖業公司工作,給我學習機會。但此項工作並非我的目的。我在學校許下的志願,希望進入政府部門工作,以研究經濟政策,促進國家經濟建設,能使國家脫離貧窮落後,早日成為富裕進步的現代化國家,台糖工作只是過渡。因此,1953年考試院辦理「國家行庫儲備人員乙種特考(相當於高考)」,我即報名參加,僥倖以第二名錄取,待中央銀行復業前往報到。我希望進入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從事貨幣政策研究,以促進國家經濟的進步發展。

  沒想到的是,同年9月經安會工業委員會(簡稱IDC)成立,尹仲容先生為召集人,他邀請台糖公司經濟研究室前主任潘鋕甲擔任財經組長。潘先生是我老長官,邀我同往。他告訴我工業委員會是主辦「經濟建設四年計畫工業計畫的設計與推動」,正是我夢寐以求的機會,便欣然接受。於是於1953年底我進入工業委員會,以及以後撤銷併入擴大組織的美援會,再改組為經合會、經設會,以及經建會,我都被留下來工作,性質都未變,從事經濟發展計畫的設計與彙整,以及經濟政策研究的幕僚作業。不過在這近40年間,我每天工作及閱讀均在12小時以上,一週六天,由於這樣的努力,我的職位,亦自1954年初的最基層的助理,1966年即升為國家經濟發展計畫總策畫人、經濟政策研究主持人,以迄1992年退休。

  後來也讀到幾位財經首長寫的自傳或回憶錄,他們都回憶到在任時推動的重大政策與改革,但對這些重大政策與改革,形成過程則少涉及。誠如我的老長官,曾任中鋼董事長、經濟部長、經建會主任委員的趙耀東(人稱趙鐵頭)所言,他於1992年4月,應邀訪問大陸,在中國社科院演講「台灣經濟發展經驗」時,有人問及某項經濟改革的過程,他回稱:「我只管經濟政策,至於經濟政策形成的細節,可問下月即將退休來大陸訪問的葉萬安,他是我們經濟發展的活字典。」(此係趙鐵頭回來對我說的,後來我去大陸,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劉映仙對我說同樣的話。後來該所邀請我20多次,介紹台灣經濟發展經驗與座談。)

  齊教授的《巨流河》,雖是她個人生平的紀錄,卻是官方歷史記載所缺的一面,《巨流河》正好補其不足。而我近40年在台灣所擔任的工作,如能將其詳細地記錄下來,寫成回憶錄,將是台灣創造「經濟奇蹟」、政府推動重大政策與改革的整個形成過程,也可補官方歷史的不足。同時我也讀到胡適的名言「人人應寫自傳,與其身分、地位無關,乃為對社會及歷史負責」,提醒我撰寫回憶錄的念頭及應承擔的責任。

  2017年我的母校已改為「上海財經大學」,成立一百週年,首次選拔十位傑出校友,我是其中之一。母校金融學院院長柳永明,請我將生平事蹟寫成書,供後輩學弟妹們學習參考,我立即承諾。但因自上海回來後,腰部疼痛,動了脊椎手術,延至2022年7月才完成《任重道遠》約15萬字,紙本及打字電子版,送母校參考。

  這時回想當年對高希均教授的承諾,是否可將該文以回憶錄出版?但仔細閱讀,因當時為趕時間,按時間前後順序,把大小事都記錄下來,完全是一本流水帳,且雜亂無章,要出版必須重寫。重寫必須把握幾項原則,才不致再荒腔走板。於是訂下:一、化繁為簡;二、去蕪存菁;三、重新組合;四、把握重點。因此,在紀念我的老長官,寫台灣《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 尹仲容》一書完成後的2023年5月開始動筆,於2025年5月完成初稿,整整花了兩年時間。

  本書主要內容

  本書共有12章,可歸納為下列五大部分:

  一、第一章〈國家栽培給我進修學習機會〉、第二章〈打造經濟分析工具—— 統計的基礎〉和第三章〈兼任「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委員,一兼60年〉等,都是政府培養我在工作中學習,奠定我日後從事經濟建設計畫設計與經濟政策研究的深厚基礎。

  二、第四章〈經濟計畫設計及編製的精進〉、第五章〈美夢成真——長官為我圓夢〉、第六章〈承擔蔣總統主持「財經會談」的幕僚作業〉和第七章〈規畫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等,都是我在工作時,絕大部分運用統計數據分析,發現問題,提出化解之道的建議,甚至建議推動重大政策與改革,為首長接納,成為他的施政政策,並貫徹執行,不僅解決所面臨的經濟問題,更促進經濟發展向上提升,得以脫離貧窮落後,為建設富裕進步的現代化國家,創造有利條件,使我的「美夢成真」。

  三、第八章〈兼任《經濟日報》主筆40 年寫社論近兩千篇〉和第九章〈統計數字和我對話〉,闡釋政府經濟政策、推廣經濟新知,糾正錯誤觀念,提高人民素質,以有利於經濟發展。

  四、第十章〈仗義執言,向達官顯貴挑戰〉,對於有些達官顯貴的不當言論,尤其幾位政府領導人說謊,利用不實統計,甚至玩弄數字,欺騙國人,騙選票。我會利用寫社論平台或具名投登報刊,嚴加駁斥,以正視聽,恢復社會正常秩序。

  五、第十一章〈心繫大陸〉及第十二章〈感恩〉,對生我育我的中國大陸,介紹台灣經濟發展經驗,並提出具體可行建言。誠如大陸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曾於2017 年10 月18 日對台灣《工商日報》記者訪問他時所說,台灣經濟發展經驗,對中國大陸的影響作用「非常巨大」。他說,包括「李國鼎、葉萬安、于宗先等前輩,都曾訪問大陸,並對大陸的改善民主、社會發展,提出諸多重要建言,對大陸經濟的起飛,發揮了深遠的影響。」這是我對大陸的一種回饋。同時,我也對提拔我、使我「美夢成真」的幾位長官,許多與我共同努力工作的同事以及我的家人,表達我的「感恩」之情。

  本書的特色

  一、本書所敘之事,絕大部分都以統計數據分析結果為依據,絕無虛言,講的都是實事,說實話,講真話。

  二、一般而言, 擁有實權的現任總統, 因為權力容易使人膨脹, 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如目前美國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我國的賴總統。誰敢當他們面說真話,指責他施政的錯誤,如有則可能有後座力。但過去我們卻有一位不一樣的蔣經國總統,我曾在財經會談中,指出他擔任行政院長時,處理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政策不當,造成嚴重的後遺症。他不僅沒有不悅,還接受我的建議。在第二次石油危機時,改弦易轍,採取「以價制量」的政策。還有一次,他派幾位退休將領,擔任國營事業董事長,我在財經會談中,報告此一任命案,社會有反感。而這幾位將領,任期滿後,即退休,未再連任。我們有這位「聞錯必改」的蔣總統,國家怎能不興盛,怎能不讓人民敬佩。

  三、本書〈生平大事記〉,與一般回憶錄只有標題、點到為止不同。我在標題下略做說明,比較充實,以便沒有時間閱讀全文的讀者,讀〈生平大事記〉,也能掌握我的生平事蹟。

  四、透露些政壇祕辛,如過去政府對重大經濟政策與改革過程,執行時遭遇的阻礙,如何化解很少公布。而我就所參與的決策、改革及阻力如何化解,都有詳細的記述。還有在總統財經會談時述及總統親自的表白,在注釋中也提起些人事的任命案。

  五、在此也要透露我個人的一項祕密。就是我第二次結婚後,宴請長官同事時,前經設會主任委員、中央銀行前總裁張繼正,兩手捧著一個紙盒,親手交給我說:「這是張大千大師親手畫的花瓶,只燒製十個,這個是送給岳公的(岳公是張繼正的父親,名為張群,字岳軍,人稱岳公),留給我,我現在送給你。」他是我的老長官,我做他的屬下時,工作努力,他的感激之情盡在不言中,亦顯示老長官對屬下愛護之情至深,我感動得幾乎落淚。後來專家估計該花瓶,價值在80萬元至百萬元之間。

  六、糾正我的兩位老長官自傳中的錯誤紀錄,我在拜讀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王作榮《壯志未酬》時,發現各有一事的記載與事實不符,而前者已有學者引用誤傳。他倆雖是我恩重如山的長官,但要維護「歷史的正確性」,不得不在注釋中加以澄清。

  最後我要陳述的是,撰寫「百齡回顧」,不是為標榜我個人,而是將我親歷的過程,為歷史留下真實的紀錄,同時帶給年長的讀者,回憶我們是如何從貧窮落後走向富裕進步的過程,更帶給年輕讀者們希望和勇氣,在工作崗位上,除了工作努力外,也要大膽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言,賢明的長官都會採納實施,不但促使服務部門的業務向上提升,甚至成為國家的政策,謀取人民及社會的最大福祉,充分發揮「小兵也能立大功」的精神。

  我要感謝老中青三代知我者,為本書寫推薦序。老友及我的長官,經建會前副主委、國立台灣大學前校長孫震先生,現為台大名譽教授;中生代我經建會的老同事石齊平先生,現為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年輕者,我退休後新交的好友,《聯合報》前副總編輯沈珮君女士,現為自由作家,為本書寫推薦序,使本書增添光彩,萬分感激。還有經建會老同事呂惠恕先生及周慶生先生,對本書初稿,提出許多寶貴意見,敬致謝忱。本書能夠出版,首先要感謝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30多年前的邀約,但遲來的交稿,萬分抱歉。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董事長王力行女士同意本書出版,以及吳佩穎總編輯、郭昕詠副總編輯和有關同仁,為本書的出版事務,付出很多心力,深表謝意。「百齡回顧」原書名為《美夢成真——長官為我圓夢》,但高希均教授閱覽全文後,建議書名改為《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比較適切。我自問這一生的確如此,遂同意改變書名,特別感謝高教授的建議。

  最後還有兩點值得在此一提:

  一是寫推薦序的沈珮君顧問,同意將其在《聯合報.他鄉故鄉》專欄介紹我的〈咬定青山不放鬆—— 葉萬安,台灣經濟的幕後鐵漢〉上、下兩篇,及聯合電子報刊載的〈我問我聞〉葉萬安的貴人、痛與愛,列入本書的附錄。使讀者能在很短時間內了解我的工作態度與生平事蹟,至深感激。

  二是本書初稿是6月10日送達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現在確定8月底可出版。本書近六百頁,能在不到三個月內完成出書,充分發揮該事業群同仁服務精神及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敬佩。




葉萬安  《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尹仲容 》天下文化 2023。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