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萬安《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天下文化 2025;葉萬安 《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尹仲容 》天下文化 2023。
葉萬安為經濟報紙寫社論40年。
據他說,《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近600頁,天下文化只花3個月就出書,世界級出版。
近年投書報紙,不同意張忠謀說的,政府投資台積電,"心不甘情不願"。這
比較政府投資於聯電 vs 台積電的金額就可知。李國鼎孫運璿俞國華等有功......
---有情有義的書
葉萬安 《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尹仲容 》天下文化 2023。
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
- 定價:800元
自序
小兵也可立大功
——一位經濟政策研究幕僚者寄語年輕人
撰寫「百齡回顧」的心路歷程
1992年5月初,我自經建會剛退休,即接到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電話,希望我寫回憶錄。當時我說我是一位幕僚研究人員,沒有什麼值得可回顧的,不過我參加許多經濟政策研究工作,可寫些小故事,他說也很好。但我退休後,各方邀請要我講過去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同時我忙於去大陸回老家探望老母,又受到大陸各方面的邀請,其忙碌程度,不亞於退休前。甚至我在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講了近十次「台灣經濟發展」,他們根據錄音進行了記錄,但因我講話鄉音太重,講話速度又快,而記錄者對經濟不很了解,所以記錄不是很好。我看了幾頁實在無從修改,必須重新撰寫,又沒有時間,因而予以擱置。
不久後,又因在南京的老母、在台北的前妻,先後病倒,我要兩邊奔波探望與照顧,因而血壓飆高到兩百多,醫生說要每天量血壓、吃高血壓藥,而且不要有太大壓力。繼之,我最親愛的兩人,先後離我而去,悲痛至極,更無法安定下來寫書。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20多年過去,直到後來拜讀台大退休名教授齊邦媛寫的《巨流河》巨著,雖記錄她早期在大陸,生死存亡的苦難時刻,但她來到台灣,在政府創造的安定環境下,再加她個人的努力,奠定她在教學與學術上的崇高地位,也反映了大時代的身影與潮流。
我較齊教授小兩歲,雖未像她大江南北奔波逃亡之苦,但也深受「國破家困」之痛。幸能及時完成大學教育,考取資源委員會最後一班招考大學畢業生,派赴來台,到台灣糖業公司工作,給我學習機會。但此項工作並非我的目的。我在學校許下的志願,希望進入政府部門工作,以研究經濟政策,促進國家經濟建設,能使國家脫離貧窮落後,早日成為富裕進步的現代化國家,台糖工作只是過渡。因此,1953年考試院辦理「國家行庫儲備人員乙種特考(相當於高考)」,我即報名參加,僥倖以第二名錄取,待中央銀行復業前往報到。我希望進入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從事貨幣政策研究,以促進國家經濟的進步發展。
沒想到的是,同年9月經安會工業委員會(簡稱IDC)成立,尹仲容先生為召集人,他邀請台糖公司經濟研究室前主任潘鋕甲擔任財經組長。潘先生是我老長官,邀我同往。他告訴我工業委員會是主辦「經濟建設四年計畫工業計畫的設計與推動」,正是我夢寐以求的機會,便欣然接受。於是於1953年底我進入工業委員會,以及以後撤銷併入擴大組織的美援會,再改組為經合會、經設會,以及經建會,我都被留下來工作,性質都未變,從事經濟發展計畫的設計與彙整,以及經濟政策研究的幕僚作業。不過在這近40年間,我每天工作及閱讀均在12小時以上,一週六天,由於這樣的努力,我的職位,亦自1954年初的最基層的助理,1966年即升為國家經濟發展計畫總策畫人、經濟政策研究主持人,以迄1992年退休。
後來也讀到幾位財經首長寫的自傳或回憶錄,他們都回憶到在任時推動的重大政策與改革,但對這些重大政策與改革,形成過程則少涉及。誠如我的老長官,曾任中鋼董事長、經濟部長、經建會主任委員的趙耀東(人稱趙鐵頭)所言,他於1992年4月,應邀訪問大陸,在中國社科院演講「台灣經濟發展經驗」時,有人問及某項經濟改革的過程,他回稱:「我只管經濟政策,至於經濟政策形成的細節,可問下月即將退休來大陸訪問的葉萬安,他是我們經濟發展的活字典。」(此係趙鐵頭回來對我說的,後來我去大陸,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劉映仙對我說同樣的話。後來該所邀請我20多次,介紹台灣經濟發展經驗與座談。)
齊教授的《巨流河》,雖是她個人生平的紀錄,卻是官方歷史記載所缺的一面,《巨流河》正好補其不足。而我近40年在台灣所擔任的工作,如能將其詳細地記錄下來,寫成回憶錄,將是台灣創造「經濟奇蹟」、政府推動重大政策與改革的整個形成過程,也可補官方歷史的不足。同時我也讀到胡適的名言「人人應寫自傳,與其身分、地位無關,乃為對社會及歷史負責」,提醒我撰寫回憶錄的念頭及應承擔的責任。
2017年我的母校已改為「上海財經大學」,成立一百週年,首次選拔十位傑出校友,我是其中之一。母校金融學院院長柳永明,請我將生平事蹟寫成書,供後輩學弟妹們學習參考,我立即承諾。但因自上海回來後,腰部疼痛,動了脊椎手術,延至2022年7月才完成《任重道遠》約15萬字,紙本及打字電子版,送母校參考。
這時回想當年對高希均教授的承諾,是否可將該文以回憶錄出版?但仔細閱讀,因當時為趕時間,按時間前後順序,把大小事都記錄下來,完全是一本流水帳,且雜亂無章,要出版必須重寫。重寫必須把握幾項原則,才不致再荒腔走板。於是訂下:一、化繁為簡;二、去蕪存菁;三、重新組合;四、把握重點。因此,在紀念我的老長官,寫台灣《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 尹仲容》一書完成後的2023年5月開始動筆,於2025年5月完成初稿,整整花了兩年時間。
本書主要內容
本書共有12章,可歸納為下列五大部分:
一、第一章〈國家栽培給我進修學習機會〉、第二章〈打造經濟分析工具—— 統計的基礎〉和第三章〈兼任「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委員,一兼60年〉等,都是政府培養我在工作中學習,奠定我日後從事經濟建設計畫設計與經濟政策研究的深厚基礎。
二、第四章〈經濟計畫設計及編製的精進〉、第五章〈美夢成真——長官為我圓夢〉、第六章〈承擔蔣總統主持「財經會談」的幕僚作業〉和第七章〈規畫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等,都是我在工作時,絕大部分運用統計數據分析,發現問題,提出化解之道的建議,甚至建議推動重大政策與改革,為首長接納,成為他的施政政策,並貫徹執行,不僅解決所面臨的經濟問題,更促進經濟發展向上提升,得以脫離貧窮落後,為建設富裕進步的現代化國家,創造有利條件,使我的「美夢成真」。
三、第八章〈兼任《經濟日報》主筆40 年寫社論近兩千篇〉和第九章〈統計數字和我對話〉,闡釋政府經濟政策、推廣經濟新知,糾正錯誤觀念,提高人民素質,以有利於經濟發展。
四、第十章〈仗義執言,向達官顯貴挑戰〉,對於有些達官顯貴的不當言論,尤其幾位政府領導人說謊,利用不實統計,甚至玩弄數字,欺騙國人,騙選票。我會利用寫社論平台或具名投登報刊,嚴加駁斥,以正視聽,恢復社會正常秩序。
五、第十一章〈心繫大陸〉及第十二章〈感恩〉,對生我育我的中國大陸,介紹台灣經濟發展經驗,並提出具體可行建言。誠如大陸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曾於2017 年10 月18 日對台灣《工商日報》記者訪問他時所說,台灣經濟發展經驗,對中國大陸的影響作用「非常巨大」。他說,包括「李國鼎、葉萬安、于宗先等前輩,都曾訪問大陸,並對大陸的改善民主、社會發展,提出諸多重要建言,對大陸經濟的起飛,發揮了深遠的影響。」這是我對大陸的一種回饋。同時,我也對提拔我、使我「美夢成真」的幾位長官,許多與我共同努力工作的同事以及我的家人,表達我的「感恩」之情。
本書的特色
一、本書所敘之事,絕大部分都以統計數據分析結果為依據,絕無虛言,講的都是實事,說實話,講真話。
二、一般而言, 擁有實權的現任總統, 因為權力容易使人膨脹, 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如目前美國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我國的賴總統。誰敢當他們面說真話,指責他施政的錯誤,如有則可能有後座力。但過去我們卻有一位不一樣的蔣經國總統,我曾在財經會談中,指出他擔任行政院長時,處理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政策不當,造成嚴重的後遺症。他不僅沒有不悅,還接受我的建議。在第二次石油危機時,改弦易轍,採取「以價制量」的政策。還有一次,他派幾位退休將領,擔任國營事業董事長,我在財經會談中,報告此一任命案,社會有反感。而這幾位將領,任期滿後,即退休,未再連任。我們有這位「聞錯必改」的蔣總統,國家怎能不興盛,怎能不讓人民敬佩。
三、本書〈生平大事記〉,與一般回憶錄只有標題、點到為止不同。我在標題下略做說明,比較充實,以便沒有時間閱讀全文的讀者,讀〈生平大事記〉,也能掌握我的生平事蹟。
四、透露些政壇祕辛,如過去政府對重大經濟政策與改革過程,執行時遭遇的阻礙,如何化解很少公布。而我就所參與的決策、改革及阻力如何化解,都有詳細的記述。還有在總統財經會談時述及總統親自的表白,在注釋中也提起些人事的任命案。
五、在此也要透露我個人的一項祕密。就是我第二次結婚後,宴請長官同事時,前經設會主任委員、中央銀行前總裁張繼正,兩手捧著一個紙盒,親手交給我說:「這是張大千大師親手畫的花瓶,只燒製十個,這個是送給岳公的(岳公是張繼正的父親,名為張群,字岳軍,人稱岳公),留給我,我現在送給你。」他是我的老長官,我做他的屬下時,工作努力,他的感激之情盡在不言中,亦顯示老長官對屬下愛護之情至深,我感動得幾乎落淚。後來專家估計該花瓶,價值在80萬元至百萬元之間。
六、糾正我的兩位老長官自傳中的錯誤紀錄,我在拜讀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王作榮《壯志未酬》時,發現各有一事的記載與事實不符,而前者已有學者引用誤傳。他倆雖是我恩重如山的長官,但要維護「歷史的正確性」,不得不在注釋中加以澄清。
最後我要陳述的是,撰寫「百齡回顧」,不是為標榜我個人,而是將我親歷的過程,為歷史留下真實的紀錄,同時帶給年長的讀者,回憶我們是如何從貧窮落後走向富裕進步的過程,更帶給年輕讀者們希望和勇氣,在工作崗位上,除了工作努力外,也要大膽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言,賢明的長官都會採納實施,不但促使服務部門的業務向上提升,甚至成為國家的政策,謀取人民及社會的最大福祉,充分發揮「小兵也能立大功」的精神。
我要感謝老中青三代知我者,為本書寫推薦序。老友及我的長官,經建會前副主委、國立台灣大學前校長孫震先生,現為台大名譽教授;中生代我經建會的老同事石齊平先生,現為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年輕者,我退休後新交的好友,《聯合報》前副總編輯沈珮君女士,現為自由作家,為本書寫推薦序,使本書增添光彩,萬分感激。還有經建會老同事呂惠恕先生及周慶生先生,對本書初稿,提出許多寶貴意見,敬致謝忱。本書能夠出版,首先要感謝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30多年前的邀約,但遲來的交稿,萬分抱歉。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董事長王力行女士同意本書出版,以及吳佩穎總編輯、郭昕詠副總編輯和有關同仁,為本書的出版事務,付出很多心力,深表謝意。「百齡回顧」原書名為《美夢成真——長官為我圓夢》,但高希均教授閱覽全文後,建議書名改為《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比較適切。我自問這一生的確如此,遂同意改變書名,特別感謝高教授的建議。
最後還有兩點值得在此一提:
一是寫推薦序的沈珮君顧問,同意將其在《聯合報.他鄉故鄉》專欄介紹我的〈咬定青山不放鬆—— 葉萬安,台灣經濟的幕後鐵漢〉上、下兩篇,及聯合電子報刊載的〈我問我聞〉葉萬安的貴人、痛與愛,列入本書的附錄。使讀者能在很短時間內了解我的工作態度與生平事蹟,至深感激。
二是本書初稿是6月10日送達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現在確定8月底可出版。本書近六百頁,能在不到三個月內完成出書,充分發揮該事業群同仁服務精神及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敬佩。
葉萬安 《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尹仲容 》天下文化 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