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劉大任《冬之物語》台北: 印刻,2004、陳映真、黃富源、邱剛健(Chang Chaotang )



劉大任的書都值得一讀。《冬之物語》輯一〈白色恐怖〉是唯一談陳映真的。60年代沒省籍之分,不過已經有人稱劉大任、陳映真為假共產人。
《冬之物語》講到全家人,有的感人\,如父親是武漢大學畢業生 (當時學生數百人,再訪時,十多萬人): 台灣是大陸人的希望; 台灣人的前途在中國......
兩位妹妹簡介在2篇優秀的導遊《冬之物語  因尼斯夫莉 Innisfree園》 等
他的美國各種讀書會:保釣的;高手如雲的王浩高友工......等;傅偉勳的生死學沒有談自己的經驗......
輯四〈選舉前後〉講21世紀初的陳水扁等,統獨之限(整合的可貴)
輯四也很可讀雖然讀文學史上少為人知的兩位重要作家胡風與路翎都有點困難了,但是精神,魯迅路線....

關於作者:劉大任
台大哲學系畢業,早期參與台灣的新文學運動。一九六六年赴美就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研究所。因投入保釣運動,放棄博士學位。一九七二年入聯合國祕書處工作,一九九九年退休,現專事寫作。 著作包括小說《浮游群落》、《劉大任袖珍小說選》、《晚風習習》、《杜鵑啼血》,運動文學《果嶺上下》、《強悍而美麗》,園林寫作《園林內外》,散文及評論《晚晴》、《月印萬川》、《冬之物語》、《空望》、《紐約眼》、《無夢時代》、《走出神話國》、《赤道歸來》、《神話的破滅》、《落日照大旗》等。
輯五〈文化反思〉也很可讀。雖人今人讀


冬之物語

定價 :$240
舒讀價 :$ 180
  加入購物車
《冬之物語》為劉大任【紐約眼】系列第三集。
依內容議題分為五輯,分別是〈白色恐怖〉〈園林心語〉〈生活家常〉〈選舉前後〉,以及〈文化反思〉。

輯一〈白色恐怖〉
回憶六十年代一批知識青年,以陳映真為首的地下讀書會成員被羅織叛亂罪名入獄,而聶華苓等人在美營救的過程;作者因已赴美求學僥倖成為漏網之魚,對擦身而過的政治迫害耿耿於懷,筆下除了感慨更有深刻反省。

輯二〈園林心語〉
道盡園林之美好,寫「花」之作為天堂的象徵,「木」之豐富生態意涵,以及「草」之成為典型美國文化的重要部分;除了治園造景,作者更走訪北美獨特園林,帶領讀者領略不斷變化視角與心境的遊園觀念。

輯三〈生活家常〉
講的其實是時代變遷,尤其網路氾濫所造成知識傳播的虛假繁榮;作者從一個老派讀書人的角度指出,技術層面的網路文化不但與人生智慧的啟迪完全無關,甚而造成了現代社會的迷失,讀者從中可以見到知識分子在資訊洪流中力挽狂瀾的孤絕姿態。

輯四〈選舉前後〉
指的是2004年台灣的總統大選,對選災的痛心躍然紙上;雖然局限於隔岸觀火的立足點,作者卻能以其在聯合國任職經年的觀察,對包括大陸內政的重重危機、台灣生存的合理道路、北京與華府的戰略關係等等議題提出建言。

輯五〈文化反思〉
則是劉大任的文化觀察,包括令其驚豔的電影導演如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大陸的賈樟柯,以及文學史上少為人知的兩位重要作家胡風與路翎;作者一方面是懷想,同時也存著傳承文化的用心。





#劉大任 談 #陳映真:漸行漸遠的命運和信仰,讓兩人走上平行軌道⋯】http://bit.ly/2hzcBZh
「我以為『鄉土文學』比較不惹眼,不會被情治單位注意。」沒想到十幾年後的一場文學論戰,「鄉土文學」的名號被打得震天價響,對劉大任、陳映真而言,完全是個意外。
後來陳映真就出事了,1968年。陳映真被關了7年。
劉大任入獄時盡力搭救,出獄後,二人關係反而生變。劉大任親身見證共產主義統治下的中國,以多篇文章向陳映真喊話:「有些看起來很美的東西,實際上可能像蟑螂一樣醜陋恐怖。」
這些所謂的「忠言」沒有產生任何實質作用⋯http://bit.ly/2hzcBZh
【當《鈴鐺花》在北京八寶山響起:告別陳映真】http://bit.ly/2fRqU9p
【顧爾德:離開人間的巨大身影】http://bit.ly/2gNBinu
劉大任與陳映真於1960年代結識,從戰友到漸行漸遠,時代、命運、性格與信仰,讓兩人走上平行軌道,再難回望。
THEINITIUM.COM



Chang Chaotang 新增了 5 張相片
歲月剛健
邱剛健與陳映真是60年代兩位開創新局的「人物」
雖然意識形態大不相同
但他們都很執著自己的主張與行事
其實無所謂是非. 正不正道
把事情做好才是王道
邱剛健比陳映真年輕3歲
也早走3年
他們在「劇場」年代共處過
事後分道揚鑣
兩人卻都於遠行當年12月上旬在北京八寶山舉行告別式
他們的靈魂半世紀後在那裡有碰面嗎?
應該會互相握手問候罷
三年前也寫了一篇紀念邱剛健的短文
如今讀來. 似乎場景猶在 ...
「剛健見真章」
六O年代著迷於《劇場》雜誌,當時我只是大學生,看着邱剛健、黃華成這些大哥在耕莘文教院搬弄「等待果陀」,幸奮地在觀眾席後席站立又坐下,只覺得他們真是勇猛灑脫,活得痛快。那時候的邱剛健寡言明快,思路銳捷,但畢竟我們年紀與身分有差異,經常只是插身而過,沒真正交談過。
真正認識他是在1984年,他從香港返台執導《唐朝綺麗男》,說要找我當攝影師,我有點意外,因為電影攝影不是我的專業。或許我們有共同氣味罷,剛健喜歡不按牌理出牌,他很討厭制式化的操作型式,覺得直覺、即興、拼湊才有創意。我們在坪林、擎天崗、中影文化城工作了一個多月,合作愉快。有一天製片突然說要換掉我,大概是我在片場不太跟大家哈拉,也不甩他罷,他找到另一個職場攝影師要頂替我。邱剛健告訴他說:「我們共同進退,他走我一起走。」這風波還鬧成影劇版頭條,折騰一陣子。製片無法換他,只有讓步,自己也隨後消失在片場裡了。在工作態度、原則上,邱剛健很剛健,即使是商業電影,他都想辦法要讓自己的藝術因子滲透進去,提升它的高度。剛健的編劇才能在《阮玲玉》、《胭脂扣》、《投奔怒海》、《胡月的故事》等影片中嶄露光芒,他執導的《唐朝綺麗男》、《阿嬰》因製作條件的匱頓與缺憾,未能更上層樓,但他在影片中所加入的嘲謔與超現實語句和意象,十分大膽、獨特,其創意與突破將在華語電影中留下一筆。
寫作一直是剛健的職行與愛好,除了劇本,還有現代詩。拍攝電影總是有一堆條件與束縛,寫詩就不用打折扣,全是自己最純粹、最精準的意念淬鍊。我一直覺得現代詩是剛健最終最愛的付託,他一有挫折、困頓就寫詩,彷彿那是一道解脫、救贖的出口。最近幾年他到台北來,總是約我喝咖啡聊天,談攝影、談詩、談憶往。回北京後,他不時寄些詩與我共享。他的閱讀廣納國內外古詩與當代詩人的文采,書寫出完全個人的異想世界。他也喜歡我的攝影作品,並給他們寫詩,超時空的短句總帶給我無盡的驚奇與想像。六O年代我拍了一張照片,把自己無頭的黑影亮在一面矮牆上,好像在做一個悲壯的末世紀告白,剛健的詩這樣寫著:「既然沒有頭,那我們談你的身體。你的身體的黑暗」,接著又說:「你在空氣中站了太久。你再站五十年,連你傲慢的身體都會被空氣吃光。」剛健的詩,彷彿看透了影像的深邃底層,讓人不寒而顫。
有一次他告訴我說,原古的人認為拍照會奪去一個人的靈魂。接著他又說,上次看到你離去,遠遠的我好像看到很多靈魂跟在你後面。好幾次我也拍了剛健的照片,想必他的靈魂現在正尾隨在我身後,很榮幸,有這樣的靈魂伴侶。
剛健在1966年寫的一首詩《洗手》,寓意生命與信仰的陣痛與交纏,最後幾句這樣寫着:
「但是我已進入,祢的光呢?
祢的光呢?但是我已經游出 …. 」
剛健已經向我們揮手遠去,我們念着他,也祝願他在另一個世界找到他的光。



【其實最苦醫者心/就算被告,也捨不得病人苦啊】
#可以的話對你的醫生說句謝謝辛苦了
#醫療奉獻獎 得主 #黃富源 醫師說,他幾年前曾因醫療糾紛被告,在法庭外等著應訊出庭的時候,內心曾滿是怨懟:「心裏面想著難過啊…我何苦呢!」

於是他說有陣子就一直想,「以後如果感覺病人怪怪的,那就不要看了,」可是,「這樣我也痛苦啊!」老醫生心裡又轉念了:「唉,所以還是跟過去一樣好了,好好問診,好好看病人。」
苦啊!當醫病關係變差了的時代,這樣的仁者,也只能把悲傷留給自己,把健康帶給病人。這也就是讓人在黃醫師身上見著了、愈來愈變成稀有動物、很需要保護的,那顆「醫者之心」吧。
#賴其萬 #醫病平台 #杏林筆記

【民報】感心!面對醫糾被訴 看這一位醫療奉獻獎老醫生的仁者心
「我們醫生真的不是神,有時候真的會miss(失誤),這個miss病人是沒有辦法原諒的,在目前台灣病人是沒有辦法原諒醫生的miss,所以一定會心裏不…

PEOPLENEWS.TW



~~~


悼文;《人間雜誌》、《人間風景.陳映真》,《陳映真文選》,《第一件差事》1975,《山路》1984/序杜葉錫恩〔Elsie Tu〕著《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陳明成《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 1122 2016 二 雨
那些年,流行說陳映真先生是海峽兩岸第一筆,似乎出自沒讀過 陳映真作品的徐復觀先生 ("借用"他的學生之說法)。
陳芳明先生在永和社區大學 (王拓先生邀)呼籲陳映真先生好好養身體,回台繼續辯...... (約2006)
2009 向大師致敬 - 陳映真 活動_趨勢教育基金會
(我向許達然老師說,照相展有陳映真先生訪美與您的合照。許.....展中有他學生蔣勳先生的"高科技"印刷----我最喜歡他們師生在東海宿舍喝酒的故事)
2015年,曹永洋學長說要寫陳映真先生,我借他中國出版的【 陳映真文選】,他說有些自述士初次讀到的。我說,不喜歡陳映真到中國,到處題詩等。(在"美帝"在臺工廠公司"服務"過的人,懂得【華盛頓大廈】是寓言、反諷或寫實?)
黃春明先生筆下的大頭 (陳映真),也與【人間】月刊留名。


11.25可能3點半左右,曹永洋學長來訪:師母來電,晚上有約。
陳映真22日病逝的的報導,以中國時報得較為正確。
2 天前 ... 作家陳映真以巨大如父親的形象,成為台灣文壇經典,他自2006年赴北京人民大學 講學,同年中風於北京朝陽醫院療養,22日上午辭世,享壽79歲。
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1122004917-260405
Structured data
2 天前 ... 作家陳映真昨(22日)上午辭世,享壽80歲。消息由他在台灣的弟弟陳映朝透過友人傳 出。陳映真以巨大如父親的形象,成為台灣文壇經典,他自2006 ...
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123000671-260115
Structured data
2 天前 ... 創辦「人間」雜誌,近年移居北京的台灣知名作家陳映真22日病逝大陸北京,享壽80歲 。陳映真的夫人陳麗娜稍早將噩耗通知在台灣的弟弟陳映和後, ...



字眼 glimmer (微光/幽明)的學習, 名詩 William Butler Yeats'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參考 劉大任 《冬之物語  因尼斯夫莉 Innisfree園》 台北: 印刻,2004,頁96~100



現在AI 都有簡單解釋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vs  "purple glow" of noon.":

//在威廉·巴特勒·葉芝的詩歌《伊尼斯弗里島》中,“午夜的微光”這一句描繪了一幅寧靜迷人的景象,令人聯想到夜晚月光和星光的柔和閃爍。這首詩以詩意的方式描述了詩人在伊尼斯弗里島上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與寧靜,那是他渴望逃離塵世的地方。午夜的微光與正午的「紫霞」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凸顯了島嶼獨特而迷人的氛圍。


In William Butler Yeats' poem,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the line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evokes a scene of peacefulness and enchantment, suggesting the soft, shimmering light of the moon and stars at nightIt's a poetic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beauty and tranquility that the speaker finds on the island of Innisfree, a place he longs to escape to. The glimmering effect at midnight contrasts with the "purple glow" of noon, further emphasizing the unique and captivating atmosphere of the island. //


glimmer 微光/幽明,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vs  "purple glow" of noon." In William Butler Yeats' poem,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劉大任 《冬之物語  因尼斯夫莉 Innisfree園》 台北: 印刻,2004,頁96~100


20250803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