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劉富臺 《難忘的偶然:我的尋根、逐夢與感悟之旅 》2025。陳敏《 科學的人文:一位物理學家的人文之旅》 2021Robert F. Kennedy Jr. canceled nearly $500 million of grants and contracts for developing mRNA vaccines錢歌川《罕可集 》《苦瓜散人自傳》《三臺遊賞錄》《北平夜話》《詹詹集》、《流外集》、《觀海集》、《偷閑絮語》和《游絲集》洪玲玲

 



難忘的偶然:我的尋根、逐夢與感悟之旅


內容簡介

受到中華文化啟蒙,科學教育薰陶,世界級科技大廠訓練,以及公司治理實踐;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工作與生活中自然運作。

 

作者在佛經中,欣喜發現佛法與科技,有著不可思議相通之處。更在一連串感悟之中,看到世俗名利之不可恃,進而體認到,人生無價的寶藏,自己心底的光亮。

 

一路走來的機緣與啟發

在磨難中,熬出傲志、熬掉傲態

 

戰亂大時代下,劉富臺博士的父母從河南走過了大半個中國,走進越南,再到臺灣,其間的顛沛流離,苦不堪言。之後全家在臺東落地生根,書中記錄劉博士成長、求學,相繼任職於科技大廠,創立宇能電科技。

 

本書像一篇人生的論文,從現象的觀察,從故事的描述,再談到背後的道理。從徐志摩的〈偶然〉拉開序幕,從尋根、逐夢,展開感悟之旅,記下一路走來的機緣與啟發,最後不忘〈永遠的微笑〉。心上的人兒,永遠微笑,永遠陽光。明白自己的心,活出自己,活出自信。

 

有欠缺,才知完美;有風雨,才懂寜靜;有起伏才是人生;有大風大浪才會成為難忘的偶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富臺
劉富臺博士
祖籍河南南陽,出生於臺灣基隆,成長於臺東。

畢業於中央大學物理系,美國奧本(Auburn)大學物理學碩士,紐約石溪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博士,並取得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AMP證書及史丹佛大學EMBA課程訓練。

曾加入英特爾(Intel)從事元件物理及製程整合之研發,於摩托羅拉(Motorola)加入DRAM 及SRAM IC產品設計,後於意法半導體擔任研發副總、生產副總及德州達拉斯廠區總監。回臺後加入聯華電子擔任技術長、業務長及美洲總經理等工作。之後創辦「宇能電」科技,從事於傳感器產品及解決方案,應用於手機、穿戴式裝置、物聯網及工業應用,並加入AI人工智能應用功能。

發表過三十餘篇專業技術論文,並獲得九十五項各國專利。著有《微觀大千》、《觀察的藝術》、《難忘的偶然》及《當科技遇上人文》。

相關著作:《當科技遇上人文:打破框架,打開心靈》

 

目錄

〔序文〕認識自己
〔前言〕讀徐志摩詩〈偶然〉有感

第1篇 尋根——河南旱災、饑荒與父母因緣
1-1 一棵大槐樹
1-2 1942年河南大旱——我家的故事
1-3 父母因緣——西安老太太神奇預言
1-4 國共內戰,一路逃難
1-5 西安獻花連戰博士的女孩
1-6 老家成丹江水庫

第2篇 戀戀台東——胼手胝足落居「後山」
2-1 童年遇劫
2-2 臺東八仙洞
2-3 初小懵懂
2-4 經史子集之外
2-5 戰機衝碎了家人的心
2-6 有錢難買少年貧
2-7 東中/東女沒有被遺忘的故事

第3篇 求學心旅——中學、大學,到研究所
3-1 人生岔路
3-2 近代物理遇《金剛經》
3-3 最長的生日
3-4 奧本開啟留學生活
3-5 老爺車拋錨
3-6 有眼不識楊振寧教授
3-7 與陳香梅女士跳disco
3-8 師長教誨——世界級的期許

第4篇 職涯挑戰——科技公司的磨練
4-1 英特爾紮實訓練
4-2 溝通表達不易
4-3 意法半導體管理挑戰
4-4 TQM全方位品管藝術
4-5 美光艾普頓他山之石
4-6 為黛安娜王妃降半旗?
4-7 工程技術與業務行銷

第5篇 創業尋夢——人工智能物聯網元宇宙
5-1 施振榮先生的告誡——「隨緣不變」做對的事
5-2 物聯網契合儒家「大學之道」
5-3 傳感器與人心之「靈敏度」
5-4 AI人工智能
5-5 元宇宙、玄宇宙
5-6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5-7 手機小螢幕看天下大事——見微知著
5-8 心路轉折,柳暗花明

第6篇 生活感悟——科技、人文、佛法與機緣
6-1 神奇中醫針灸
6-2 轉機巧遇林青霞女士
6-3 巧遇半導體物理泰斗施敏博士
6-4 阿拉斯加的驚豔
6-5 關心與開心
6-6 從「幼稚」看到漢字的智慧
6-7 《弟子規》開宗明義的啟示
6-8 關帝與伽藍菩薩
6-9 大事因緣
6-10 本來無一物?
6-11 誤會莊子半世紀
6-12 人生大夢,空中妙有——人生如夢,為何還要認真、努力、負責
6-13 千古才子蘇東坡——最終看破功名、彰顯功德
6-14 什麼是究竟「成功」的人生?

〔結語〕歌神陳歌辛〈永遠的微笑〉
〔作者簡介〕

科學的人文:一位物理學家的人文之旅

追求理性跟感性的人文, 為何需要科學?人文科學的探索需要科學知識與格物致知的方法。
科學成果有利於人文研究,例如解釋並發揚光大什麼是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海德格爾的人生意義、文天祥的天地之正氣等,
更需要想像力以及讓諸多科學智識如實地傳承下去的人文探索,兩者相輔相成,
但要如何完美結合與運用?MIT物理學教授教你如何用格物致知解決科文與人生難題。

打破科學與人文之間的藩籬
本書收錄作者五十餘年來在美國求學、從事科學研究的科普散文,
以及2014~2019年間作者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浙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與澳門大學、臺灣東海大學、清華大學等地演講的內容,
記錄他以物理學家的科學專業背景推動人文教育紮根。
全書涵蓋作者的科學研究經歷,對中國哲學、詩詞與科學關係的研究與反思、旅遊雜文,完整記錄他一生遊走在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所做所見所感所思。

 

本書的題目是《科學的人文》, 而不是《科學與人文》,「科學與人文」的科學與人文是兩個平等的題目, 「科學的人文」是人文中適合科學的特殊部分,
書中的第六章中有一個例子:什麼是完美?
東坡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司馬光:「李長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石曼卿對月如無恨月長圓,人以為勁敵。 」
這種月長圓的景像在詩詞裡是完美的,是令人神往的。
那麼我們從科學上來探究的話,則會發現:其實月有陰晴圓缺,是因為陰陽的交替和動態的平衡,所以它才是最完美的。
月亮如果永遠是圓的,月亮必須永遠處在其現有軌道中離太陽的最遠的那一端,
它環繞地球的週期就跟地球環繞太陽的週期一樣,一個月等於一年,
這麼慢的旋轉速度就不可能得到動態的平衡,月球就會墜落到地球上來,把地球毀滅。
所以月有陰晴圓缺,才是最完美的。孔子就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說「日月位焉,四時行焉」。
再加上我的「珍貴的生命」一詩中所說的,太陽有義為生命犧牲自己,去製造一些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因此,我把以上那副對聯改為:
「日因有義日亦老,月若無情月長圓。」
或因為有太陽才有天空:
「天因有義天亦老,月若無情月長圓。」
這是科學的人文,我們只能看到我們懂得的東西(We can only see what we know)。
是孔子的真傳,是被人們忽略了2700年的格物致知人文。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敏Min Chen
世界知名物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系終身教授。
1940年5月6日出生於雲南大理,在臺灣度過青年時期。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1969年獲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入麻省理工學院工作至今。歷任研究員、助理教授及副教授,1983年晉升為終身正教授。
從事科學研究60年,陳敏教授最大成就之一在於1970年設計了精準的垂直彎曲雙臂質譜儀,直接導致了J粒子的發現,此物理界重大發現最終獲得諾貝爾獎。
1974年,陳敏教授發現重粲夸克。1976年12月應邀參加實驗組領導丁肇中博士由於J粒子的發現而獲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
1979年,又開發出新的數學方法來計算高能正負電子碰撞後產生的強子能量分布,從而發現了膠子,對高能物理學界有傑出貢獻。
1963年獲得東海大學金獎。
1964年獲得加州柏克萊大學白氏科學獎。
1985年榮獲John Simons Guggenheim Memorial Fellow獎。
1995年歐洲物理學會頒發的膠子發現奬。
2003年創建理論,2009年實驗證實「反向契倫科夫輻射現象」。
2006年被評為臺灣東海大學傑出校友。
2013年獲得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傑出貢獻獎。
2015年獲得裴陶裴傑出成就獎。
其研究成果獲得歐美等國及中華民國專利。

陳敏教授在科學研究與教學之餘,多有發明。他所研製的乳癌探測儀、宮頸癌探測儀等設備,臨床效果良好,為提早發現癌症、造福社會具有前瞻性貢獻。
陳敏教授不僅在科學研究上建樹甚多,並致力於科學教育的傳播、推廣與創新。他於2013年將MIT課程以慕課模式(MOOC-edX)引入台灣,為臺灣學子提供麻省理工學院、加州柏克萊大學以及世界其他名校的優秀課程;也到世界各地演講,與世界各地學者合作,孜孜於科學的教育和推廣。
陳敏教授博聞強記、精通傳統文化、長於科學研究之餘,作詩詞散文抒懷明志,可謂是兼通科學與人文的通才。


 

儘管我教研了四十多年,但從來就沒有被陳敏教授這樣氣勢磅礡的演講、各個排山倒海的挑戰,壓得喘不過氣來。我相信對讀者也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納茲莉.喬克利(Nazli Choucri 麻省理工學院政治科學系教授

陳敏將宇宙學、高能物理及中國的道家老莊哲學、周易相互連接及滲透,這不是容易的事。他的高能粒子物理研究已進入哲學的範疇,這是科技與人文的結合。——夏祖焯夏烈教授、作家

陳敏教授是國際頂尖的物理學家,本書提到的重大科學研究方法都是他在開展諾貝爾獎級研究工作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所體現的科學思想給所有科學工作者非常重要的啟迪。——陳紅勝中國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副院長

陳教授慧眼警示金融危機、科技冷戰;出入於科技、財經,非通才博學不能成其功。吳慧怩博士——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實驗室物理學家、文明評論家

 
陳敏教授深入淺出,非常清楚地解釋了人文與科學的關係。暗物質、銀河系、日全蝕等,這些都是大家感興趣的話題,談論外層空間和地球的地方,深刻提醒我們,我們都是地球上的一個家庭。像霍金一樣,陳教授對人類狀況有強大的聲音。——何雪麗 美國歷史學教授、作家



U.S. Health Secretary Robert F. Kennedy Jr. canceled nearly $500 million of grants and contracts for developing mRNA vaccines, in the latest blow to research on this technology.


C.D.C. Contradicts Kennedy and Keeps Advice That Children May Get Covid Shots

Robert F. Kennedy Jr., the health secretary, said Covid shots were coming off the childhood vaccine schedule. A memo sent by the agency Friday contradicted that.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駁斥甘迺迪的說法,堅持兒童可以接種新冠疫苗的建議

衛生部長小羅伯特·F·肯尼迪 (Robert F. Kennedy Jr.) 表示,新冠疫苗已從兒童疫苗接種計劃中剔除。 CDC 週五發出的一份備忘錄與此相矛盾。


衛生部長甘迺迪出席死於麻疹的德州女孩的葬禮   小羅伯特·F·甘迺迪因其對疫情的處理、對替代療法的擁護以及對疫苗接種的冷淡支持而受到嚴厲批評。



 錢歌川《罕可集 》《苦瓜散人自傳》《三臺遊賞錄》《北平夜話》《詹詹集》、《流外集》、《觀海集》、《偷閑絮語》和《游絲集》

許定銘


《流外集》及《三臺遊賞錄》
味橄﹙1903~1990﹚即錢歌川,原名錢慕祖,湖南湘潭人。早年留學英國,三十年代回國任《中華雜誌》主編,並在《申報自由談》等當時著名的報刊上發表散文小品,其後也翻譯過不少外國的文學作品,著作甚豐。五十年代做過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後來到南洋教書,晚年居於美國。
《流外集》﹙中華書局,1936﹚是他繼《北平夜話》和《詹詹集》後出的第三本小品,三十二開二二二頁,內收〈吃雞贅語〉、〈金錢的善用〉、〈年齡的消長〉……等二十篇。
書前〈小引〉中說:
從前那些為雜途所就,不得預於正流的,叫作未入流,即官在九品以下的人,唐人稱之曰流外。
我這些閑話,既不入流,又不成品,其流外之作歟!因題名曰流外集。﹙頁1﹚
我還有他的一本《三臺遊賞錄》﹙台灣大眾書局,1953﹚,也是三十二開本一0三頁,收〈赤嵌城遊屐〉、〈日月潭探幽〉、〈雨遊阿里山〉……等二十二篇,是他五十年代在台灣大學當院長時寫的遊記。此書封面由王壯為題耑,郭柏川裝幀,值得一記。
――2005年


錢歌川的《北平夜話》
錢歌川(1903~1990)原名錢慕祖,「味橄」也是他常用的筆名。他一生的著述頗多,但他在《苦瓜散人自傳》書後的著作年表中,僅列散文作品,由處女作《北平夜話》到《苦瓜散人自傳》,共二十四種。
一九二○年,錢歌川以公費赴日本留學,入讀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一九二六年末回國,不久即入中華書局任編輯,一九三一年開始主編《新中華》半月刊。一九三二年他參加了一個學術團體,到北平開會,回來後寫成了〈最初的印象〉、〈飛霞粧〉、〈帝王遺物〉……等十篇有關北平的文章,用筆名「味橄」,先在雜誌上刊出,再加上十幅插圖,彙集成《北平夜話》(上海中華書局,1935)出版,是為錢歌川第一本原創作品。
......
錢歌川在一九四九年前共出散文七本,除了《北平夜話》,順序是《詹詹集》(上海中華書局,1935)、《流外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觀海集》(上海中華書局,1937)、《偷閑絮語》(重慶中華書局,1934)、《巴山隨筆》(重慶中華書局,1944)和《游絲集》(上海中華書局,1948),我最喜歡的是封面設計漂亮的《流外集》。


 

《苦瓜散人自傳》(香港香江出版社,1986)

錢歌川是現代著名學者、散文家和翻譯家,在教授學習英語上有卓越成就,出過不少有有關專著,其《翻譯的技巧》一書,一九八○年代的統計,在國內已行銷四十萬部。
錢歌川自稱「苦瓜散人」,因為他是湖南湘潭市郊苦瓜原出生的,又愛它「味苦而品高,自苦而不苦人」,正好配合他「一生辛苦,勞碌奔波,但與世無爭,從未使別人苦惱過」的性格。


 

錢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筆名歌川、味橄等。湖南湘潭人。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英語學者。1920年赴日留學。1930年進上海中華書 局做編輯,曾參與創辦《新中華》雜誌,並擔任《中華英語半月刊》主編,在此期間,將大量精力放在英語讀物的翻譯、編寫、出版方面。1936年入英國倫敦大 學研究英美語言文學。1939年回國後任武漢、東吳等大學教授。曾與魯迅、茅盾、田漢、郭沫若、郁達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參與文化運動。1947年春,前往 臺北創辦臺灣大學文學院並任院長。六十年代赴新加坡,先後任義安學院、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中文系教授。1972年底,以70高齡退出講臺,後移居美國紐 約。

錢歌川(1903年-1990年10月13日),筆名味橄,號苦瓜散人中華民國英國文學研究者、作家、教師,1947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第1位到任的院長,...

離開台大

1950年7月錢歌川約滿後,不再被傅斯年校長續聘。
錢歌川在回憶錄說是莊前校長建議傅校長把他踢走。
傅斯年在1950年做了很大幅度的整頓,錢等文學院教員的不續約是其中1項。
錢歌川離開台大後,轉到台南工學院(現在成功大學1950年1957年)、高雄醫學院(現在高雄醫學大學)、海軍軍官學校陸軍軍官學校等校教英文。

新加坡

1964年新加坡工作,在鶴佬人辦的義安學院(潮汕古稱義安)教中文。
1967年轉職新加坡大學
1974年南洋大學

美國

1975年退休後到美國養老,因肺炎於紐約病逝。
錢歌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錢歌川在台灣、新加坡、美國發表了大量的散文和英語教學資料。譯作《地獄》、《安娜哀史》、《娛妻記》等譯學論著《翻譯漫談》、《翻譯的技巧》、《英文疑難詳解》(已為台灣大學用作教本)
  
錢歌川錢歌川文學理論專著《文學概論》,晚年有《錢歌川散文集——瀛壖消閒錄》面世。 



 1975年以前出版《北平夜話》、《游絲集》、《罕可集》15種。1972年以來,有《秋風吹夢》、《浪跡煙波錄》、《楚滄海集》與《云容水態集》數種。

另有《三台遊賞錄》、《西笑錄》、《近代文學之特徵》、《閒中滋味》(1934)、《楚雲滄海集》、《錢歌川散文全集》(四冊), 《祖國的召喚》、《躍進的中國》、《英美采風錄》以及《英美習俗與社交辭令》等書。  
 ---

 《罕可集 》文星版1967 4版/ 1979 傳記文學再版


錢歌川(1903—1990
 《罕可集》1964年文星初版1967 4/ 1979 傳記文學再版

目錄
行年六十1
何必揚棄 7 德國的哲學家黑格爾(Hegel) 認為一切事務,一切思考,必有矛盾和綜合兩個相反的部分,棄置不合理的部分,而取其合理的部分,引申而表揚出來,就可以得到一個較為高級的新思考。他把這種綜合變遷的過程,叫做奧伏赫變 (Aufhebung) ,日本人譯作揚棄,意為一則以表揚,一則以棄置,可知它並不等於我們說的廢棄。「保存」的反義字,用「廢棄」不是很好嗎?為什麼一定要用「揚棄」?
作家十誡11
談修養17
和樂家庭21
談寫作的真時性27
談作家的引證33
如何擇妻39
色彩與人生43
中年以後51
善自珍攝53
語文的作用57
一張紙63
韋編三絕69  韋,熟皮。舊時用以串聯竹簡成冊。韋編三絕本指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典出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讀易 ~」。後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刻苦治學。抱朴子˙外篇˙自敘:「聖者猶韋編三絕,以勤經業。」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序:「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亦作「三絕韋編」。

錢歌川有"西泠舊事" 93-96文,不過傳記文學社版本【罕可集】都寫成"西冷舊事",很奇怪。
此文記1923年回國省親,東京大地震,與同學住西湖,與琴如初戀。1934年歲暮,妻購一本墨寶小冊,首葉錢歌川譜南樓令一闋:
.....景物認依稀,青春去不歸,十年舊事莫重提!猛憶隔窗窺旭日,君似水,我如泥。


---
其散文創作格調輕鬆,構思奇妙,別人覺得沒什麼可寫、不屑為之的細微小事,他能挖掘出不同尋常的意義來。他把自己的作品稱作“夜話”,說自己的書裡“滿紙都是些詹詹小言,真不足以當大雅一餐”,說自己是“以閒人作閒話”、“人所不屑道者,我樂道之”,所以作品“既不入流,又不成品”,都是些“流外之作”;後來又說自己的短文“不三不四”,無非是些“竹頭木屑”,“狂言瞽說”。

 --

錢歌川代表作‧巴山夜雨


錢歌川小傳
最初的印象
飛霞妝
閑中滋味
吃過了嗎
演戲之都
游牧遺風
春風青冢
談天
一件長衫
老牌子
也是人生
典型何在
退伍軍人
洋場零語
金錢的善用
冬天的情調
拜台之秋
前程
男女之間
西班牙的先生們
兩種不同的辦法
失眠枕上
錫蘭印象
印度之門
初渡紅海
開羅之游
水鄉威尼斯
初訪拿波里
藝術之都羅馬
翡冷翠的一日
牛津零憶
所謂我的故鄉
別人的職業
國語的充實
追懷伯鴻先生
悼學儀
我怎樣學習英文的
用錢的快樂
春畫考
巴山夜雨
風雨故人
四川之竹
臥病小記
紀念王禮錫
藏書與讀書
日本婦人
檳城的元夜
懷轟炸中的倫敦
夏重慶
國都所在的南京
不要浪費了這筆遺產
日本歸來
人台記
燈籠
錢歌川主要文學著作書目

中國現代文學,一般指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這一階段的文學,其間跨度有30年左右。30年在一個國家文學發展的歷史上不過忽然而 已,然而這30年的文學史卻是不可忽視的。在驚天動地的時代巨變、中西文明的踫撞與交融、尋覓人生的辛苦遭逢中,不僅產生了許多偉大的作家和傳世之作,而 且其文學主潮,從那時起,就為今天的中國文學積攢著激情和趨向,成為了今天中國文學的前奏。最早,五四新文學運動成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聲。這一時期的 文學,不僅以白話文的倡導推進了文學向人民群眾和現實生活的回歸,而且在作品內容上,也和舊民主主義文學風貌迥異,即高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其中 尤以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的創作影響巨大,一批優秀作家以其豐厚的創作實績,推動了寫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創作流派的形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做了偉大 的奠基與開創。隨著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作為口號提出並形成運動,特別是隨著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中國現代文學的主潮,越來越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可分割 的組成部分。許多作家直接間接地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禮,開始自覺地把文學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武器。“左聯”以外的進步作家,亦因其堅持人民的立場和現實 主義創作道路,同樣成就斐然,融會成進步的文學洪流,推動中國現代文學進人成熟階段,使那時的文學呈現出繁榮、復雜、豐沛的格局。“七七”事變以後,家國 危殆的局面更加激發了作家感時憂國的情懷。隨著解放區的創立和發展,解放區文藝運動也蓬勃高漲。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制定了革命文藝運動的 路線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來革命文學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貫徹毛澤東文藝路線的結果,使解放區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都呈現出一片嶄新的 氣象。與此同時,“國統區”的文學,雖然環境和條件均和解放區不同,但進步文藝界在鞭撻黑暗呼喚光明方面同樣高潮迭起,奔涌著走向新中國,走向人民文藝的 偉大會師。

每一個選家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見仁見智,可以闡釋、討論、爭論,甚至勢不兩立。其實,或許正因為選家迭出、見解紛紜,才給讀者一 個判斷、選擇、最終形成自己獨立見解的機會。因此我以為,絕不可自詡本叢書如何高超于別丿、之上。不過,由于中國現代文學館自身的一些優勢以及本書編選過 程的一些特色,我以為,這次我們編選的“中國現代文學百家”叢書還是有以下優長︰

其一,編選者具有相當的權威性。本叢書由中國現代文學館直接出面,組織全國最權威的研究專家參與編選,這樣就保證了本叢書的學術質量。

其二,規模最宏大。本叢書在品種數量上是目前為止最為宏大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書系。這次所選的108位作者,都是經過專家學者一再篩選分析然後才確定下來 的,除了我們過去一直注重的主流作家之外,還兼顧了很多過去曾經被忽視卻成就較高、自成特色的非主流作家的作品。我們認為,這有利于廣大讀者更客觀、更全 面地了解中國現代文學。

其三,版本最原始。本叢書所選作品,基本上都以該作品初版版本為依據。眾所周知,有不少知名作家在政治運動的風浪中曾對自己的代表作進行了違心的修改。恢復這些代表作的原貌,是對文學史原始資料的保存,將為研究作家的思想和創作道路,提供有力的幫助。

其四,編校較嚴謹。本叢書此次出版,不論是在裝幀形式上,還是在文字編校上,都本著一絲不苟的原則,從嚴把關,以保證送到讀者手中的圖書是合格的、值得珍藏的圖書。

相信這套“中國現代文學百家”叢書不會使讀者失望。

是為序。



同學徐海偉夫婦,上周參加本屆生物系同學洪玲玲的喪禮。願她安息。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