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Sam ​Altman: AI ​不會取代創作

 ChatGPT 落地研究

 

【 ​他打造了 ​ChatGPT,但他更依賴一本 ​50 ​元的筆記本 ​】
​你一定很好奇,全世界最先進 ​AI ​公司的 ​CEO ​(Sam ​Altman),是用什麼樣的數位工具來管理筆記與思緒的?是 ​Notion ​還是 ​Heptabase ​呢?
​在 ​David ​Perell ​跟一場訪談中,他透露自己的核心系統,竟然是「實體筆記本」,搭配一支 ​Uniball ​的 ​0.5mm ​黑筆。
​這聽起來一點都不 ​AI ​,而是他保持思緒清晰的關鍵。
​他認為,寫作的本質是「外部化的思考」,極度簡單的工具組合,讓他不費力就能做到。
​甚至他有一套「寫、撕、揉、丟」的獨特流程。 ​ ​
​這起來老套卻強大的筆記系統,我將拆解成你可以立刻上手的 ​4 ​步驟指南。
​1. ​重新定義生產力
​2. ​寫作不是要發文
​3. ​頂尖的筆記系統
​4. ​AI ​不會取代創作
​▋ ​1. 重新定義生產力——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想得不夠清楚
​Sam ​Altman ​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決定做什麼,遠比如何做得更有效率重要一百倍。
​我們很多人都活在一種「生產力焦慮」裡。
​不斷尋找新的方法,想讓自己每天能多做一點事。
​但 ​Sam ​Altman ​直接點出,這是個陷阱。
​他觀察到一個現象:許多非常有才華的人,工作超級努力,卻很少真正停下來,花時間去想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 ​ ​「我現在做的是對的事嗎?」
​他將這個問題稱為「the ​high ​order ​bit」,也就是「最高位的位元」。
​在二進位運算中,這個位元決定了整個數值的正負或大小,它的影響力遠超過其他所有位元。
​他認為,思考「做什麼」,就是那個最高位的位元。
​如果這個方向錯了,你所有的效率、所有的努力,都只會讓你更快地跑偏。
​這就像在一艘船上拼命地划槳,卻不看船是不是開往正確的方向。
​所以,下一次當我們列待辦清單時,或許可以先停下來問自己:這張清單上的事情,真的值得花時間做嗎?
​釐清方向,是最高級的生產力。
​▋ ​2. 寫作不是為了發表,而是「思考的外部化」
​對 ​Sam ​Altman ​來說,寫作的唯一目的,就是把腦中混亂的想法變成清晰的思路。
​當遇到讓他感到困惑的問題時,他只有一個解決方法。
​不是找人開會,也不是獨自冥想。
​而是坐下來,強迫自己把它寫出來。
​→ ​ ​他稱之為「外部化的思考」(externalized ​thinking)
​當想法只存在於你腦中時,它們是模糊的、流動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但當你必須把它們組織成具體的文字、句子、段落時,你就無法再逃避。
​所有邏輯上的漏洞,都會呈現在白紙黑字上。
​這也解釋了 ​OpenAI ​為何有一個「重文件的文化」。
​在決定打造 ​AGI ​這個宏大計畫的初期,他們不是靠無數的會議來達成共識。
​而是共同撰寫一份名為《我們的計畫》(Our ​plan)的內部文件。
​Sam ​Altman ​說,當你把一個聽起來很棒的想法寫成一份實體文件時,所有愚蠢和不切實際的部分,都會自己消失。
​寫作...
​...就是強迫自己把思考打磨到透光的過程。
​▋ ​3. 頂尖的筆記系統——寫筆記本、撕掉、然後丟掉
​Sam ​Altman ​的筆記系統,是我聽過最簡單、也最反傳統的,它只有三樣東西:線圈筆記本、一支筆,和一個垃圾桶。
​這部分大概是整場訪談最讓我驚訝的地方。
​我原本以為,像他這樣的人物,用的會是什麼高級的軟體。
​結果都不是。
​他拿出的,是你在任何文具店都能買到的「線圈筆記本」(spiral ​notebook)。
​他對筆也很講究,偏好 ​Uniball ​micro ​.5 ​pen
​為什麼是線圈筆記本?
​• ​第一,它可以完全平攤在桌上
​•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它可以輕易地「撕下」(rip ​Pages ​out)。
​他需要同時攤開好幾頁筆記來比對思考,這是傳統裝訂筆記本做不到的。
​而接下來的流程,更是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
​他做完筆記、完成思考後,會直接把那些紙揉成一團,丟在地板上。
​→ ​ ​他的辦公室或家裡,沒有任何一本「寫完的筆記本」。
​這個系統的核心精神是「流動」而非「歸檔」。
​筆記不是用來收藏的,而是思考過程中的催化劑。
​一旦思考完成、決策做出,那些筆記的階段性任務就結束了。
​最有效的工具,往往是那些能讓你毫不費力地專注於思考本質的工具。
​▋ ​4. AI ​不會取代創作者,但會重新定義寫作的價值
​在 ​AI ​時代,寫作的核心價值不是產出文字,而是擁有值得產出的思維。
​身為 ​ChatGPT ​的創造者,Sam ​Altman ​對 ​AI ​與寫作的關係,有著非常獨特的看法。
​→ ​ ​他並不認為 ​AI ​會扼殺寫作。
​他舉了一個例子:很多學生現在用 ​ChatGPT ​來代寫學校的論文。
​但他認為,這種「為了交差而寫」的寫作,本來就沒有太大意義。
​→ ​ ​寫作的真正價值,一直都是為了釐清自己的思緒。
​AI ​的出現,只是加速淘汰「沒有思想的文字」。
​他將 ​ChatGPT ​定位為一個強大的「陪伴敎練」或「協作者」。
​當你卡關時,它可以像一個「超級字典」(super ​thesaurus)給你靈感。
​• ​它無法取代你個人。
​• ​它無法取代你最初始的想法種子。
​• ​它無法取代你的品味、判斷跟個人魅力。
​▋ ​有 ​AI ​後什麼才更重要?
​1. ​ ​想好「該做什麼」會比「如何執行」更重要。
2. ​ ​把寫作當「外部化的思考」工具,讓模糊想法,能寫下清晰的思維。
​3. ​ ​採用「寫、撕、揉、丟」的非數位筆記法,讓思考流動,不再數位焦慮。
​4. ​ ​在 ​AI ​時代,你獨有的想法與品味將變得更有價值,AI ​只是放大思想的工具,而非思想的源頭。
​聽完讓我一直在覆盤自己
​我們浪費多少時間在尋找的「好工具」。
​以為用 ​Notion、 ​Heptabase,
​就能像那些頂尖的人一樣思考。
​但 ​Sam ​Altman ​的故事告訴我們,
​真正的戰場,從來不在工具本身。
​而在於你願不願意坐下來,
​面對自己腦中那片最原始的混亂。
​用最笨的方式,
​把想法寫下來、撕掉、再重寫。
​「清晰的思考」從不屬於任何工具,但好的工具,要能服務清晰的思考。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