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3直播 人物、英雄:麥克阿瑟;黃春明、 潘小俠........; 2場Oppenheimer直播;3本 Robert Oppenheimer英文傳記; 普林斯頓大圖書館"奧本海默周" ................藏 缺劍橋毒藥 引科學棋談

3直播    人物、英雄:麥克阿瑟;黃春明、 潘小俠........; 2場Oppenheimer直播;3本 Robert Oppenheimer英文傳記; 普林斯頓大圖書館"奧本海默周" ................藏 缺劍橋毒藥 引科學棋談


1.

我還沒看電影可作些"《奧本海默》的觀影前必讀重點 & 歷史背景知識整理--XXY 視覺動物"補充。"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AS 高研院)的兩位主管:胡適 "記美國醫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改造者弗勒斯那納先生 (Abraham Flexner-- 1866-1959) "   Robert Oppenheimer As IAS's  Director 1947–66)       T.S. Eliot 《雞尾酒派對The Cocktail Party》   . Barbenheimer weekend is here! barbie和oppenheimer兩影片一起轟動世界的片名複合字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291925083448717


2. 看完電影 談 三本英文《奧本海默》傳記的優缺點 續上週直播作些"《奧本海默》的觀影前必讀重點 & 歷史背景知識整理"補充。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288140970561763





歐本海默周 Princeton Town 20年

  約180本藏書Gilot 與畢卡索 生活 偵探小說 The hand of Mary Constable

電影 據Pai 大幻景 Jean Renoir 泣

1966年榮譽學位 鼓掌

雞尾酒派對“此書在高研院孕育incubated.”

 3

人物、英雄:麥克阿瑟;黃春明、 潘小俠........; 2場Oppenheimer直播;3本 Robert Oppenheimer英文傳記; 普林斯頓大圖書館"奧本海默周" ................藏 缺劍橋毒藥 引科學棋談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646974009156430

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Emperor Hirohito 。 麥克阿瑟






今天在1950年的「7月31日」: 韓戰「聯軍統帥」的麥克阿瑟自東京飛抵台北訪問,台灣感念「風雨故人來」…除將台北到基隆的台灣首條高速公路命為「麥帥公路」,與台大前面的羅斯福路,是全國「唯二」以外國人之名命名的道路!昨在麥帥公路上聽自己在空中放送~真爽* 溫


昭和天皇:裕仁與近代日本的形成 (台灣翻譯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

中國翻譯為《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Bonhams : BONHAMS TO SELL EMPEROR HIROHITO'S ...

https://www.bonhams.com/press_release/24953/
このページを訳す
Bonhams Voices of the 20th Century sale, to be held in New York on December 6, will include the only extant copy of Emperor Hirohito's recollections of World War Two. It is estimated at US$100,000-150,000. Transcribed word-for-word by senior diplomat Hidenari Terasaki, the Imperial monologue was dictated to court officials in March–April 1946. Its 173 pages cover events from the Japanese assassination of Manchurian warlord Zhang Zuolin (1928) to the Emperor's famous ...


《昭和天皇獨白錄》 日人買回捐皇室



已故裕仁天皇(資料照片)口述的《昭和天皇獨白錄》原稿二卷,以27.5萬美元拍出。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已故日本天皇裕仁口述侵華和二戰事件的《昭和天皇獨白錄》原稿,在紐約邦瀚斯(Bonhams)拍賣以27.5萬美元(台幣825萬元)成交,買家是日本知名極右派人士高須克彌,他表示將把《獨白錄》捐贈給日本皇室宮內廳。

被批撇戰爭責任

由兩卷合共173頁組成的《獨白錄》,記載了裕仁在1946年春天,親述皇軍炸死北洋軍閥張作霖的皇姑屯事件至二戰結束的經過,被視為研究昭和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獨白錄》的內容早在上世紀90年代,裕仁駕崩後便在日本出版,當時引起過一陣轟動,因為裕仁在《獨白錄》結尾稱,若他拒絕內閣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決定,日本勢必陷入巨大混亂,可能因而覆亡,被史學批評是他為了撇清發動戰爭責任的開脫之詞。
《獨白錄》是1946年在佔領日本的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要求下,裕仁向多位親信自述戰敗前的政治角色,前天拍賣的正是由他的英語傳譯寺崎英筆錄而成。
由於當年裕仁有被送上戰犯法庭審訊之虞,《獨白錄》用字極為小心,他也反覆強調戰時是身不由己。盟軍最後並沒有把裕仁列為戰犯。

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郭旭原,黃惠美建築師

 恭喜兩位我最敬佩的建築神鵰俠侶 郭旭原+黃惠美建築展(小王老師策展)的 SPACE IN TIME ,今天在關渡美術館開幕!


25年300個作品,1/4 的作品被蓋出來,驚人的創作能量完全沒有在客氣的,你以為這是個有關建築的展覽,錯,這是個有關愛的展覽。


人生何其有幸可以遇到一輩子一起工作一起吵架又一起解決問題的伴侶,這兩位前輩用塞滿整個展場的模型,作為25年來互相辯證,爭吵,冷戰,互相扶持,鼓舞和相愛的見證。


我感覺這兩位在創作之路上並沒有打算要讓對方輕鬆好過的氣勢,所以這個有關愛和創作的故事,肯定還得拍上好幾集續集~


展覽資訊


郭旭原+黃惠美建築展 

策展人 王俊雄

時間:2023.07.29~10.29

地點:關渡美術館

麥可 柯林斯 (科學棋談)。Tony Bennetts / Antony Bennett

 

The artist differentiated his  two careers by his signature: As a singer, he was Tony Bennett, but as a painter, he used his given name, Anthony Benedetto.


《3,000,000,002:1——史上最孤獨的人》

  

曾經是史上最孤獨的人,前天 (4/28) 過世了。

  

麥可.柯林斯 (Michael Collins) 這名字你或許並不熟悉,但你一定知道他參與的一項任務:人類首度登月。

  

1969 年 7 月 20 日那天,阿姆斯壯踏上月球表面,說出千古名言:「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他與艾德林兩人在月球表面活動的影片與照片也流傳至今,成為大家的共同記憶。但是,同樣參與此次任務的柯林斯因為不在現場,總是不經意地被世人忽略了。

  

柯林斯原本是空軍飛行員,1962 年 2 月看見葛倫上校 (John H. Glenn) 成功在地球軌道繞行三圈後,決心成為太空人。他報名申請後卻沒被錄取,受到不小打擊,沒想到一個月後,竟收到下一梯次的錄取通知。

  

1966 年 7 月,他與另一位太空人駕著雙子星 10 號,成功在太空中完成對接測試,並進行了太空漫步。柯林斯接下來的任務原本是阿波羅 9 號,但 1968 年時發現腿部有異,需對頸椎進行手術,只能退出此次任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反而因此排進阿波羅 11 號的組員名單,負責駕駛指揮艙。

  

雖然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沒有機會踏上月球,但月球明明就在眼前,自己卻只能駕著指揮艙繞著它轉,眼睜睜看著同行的夥伴踏上人類未竟之地,難道不會有一絲絲惆悵、失落,甚至忌妒嗎?

  

柯林斯在 2009 年時這麼說:「我知道如果我說自己擁有阿波羅 11 號三個席次中最好的一個,那我不是騙子就是傻子。但我可以誠摯平靜的說我完全滿足於我的角色。」這應該是肺腑之言,因為當 NASA 要讓他擔任阿波羅 17 號的指揮官時,他婉拒了。他的心願就是達成登月任務,一旦完成,就無須再次上太空讓家人擔心。

 

好吧,撇開光環的問題,柯林斯在太空中成為「史上最孤獨的人」,又是什麼感覺?

  

登月小艇脫離指揮艙後,只剩柯林斯一人駕著指揮艙在月球軌道繞行。每當繞到月球的背面時,因為電波受到月球阻擋,會有 48 分鐘失去通訊。這段期間,柯林斯既無法與休斯頓的指揮中心聯繫,也無法與月球上的夥伴通話,那是絕對的死寂,徹底的與世隔絕。NASA 如此形容:「自亞當以來,沒有人像麥可柯林斯如此了解孤寂感。」

  

然而柯林斯在 1974 年的回憶錄中回想當時的感覺卻不是恐懼或孤寂,而是「敬畏、期待、滿足、信賴,甚至狂喜」。他當時曾浮現這樣的念頭:「如果一個一個算的話,月球另一邊的分數會是30 億加 2,對上我這邊 1 加上天知道還有什麼。」但他記得:「我喜歡這種感覺,我的窗外觸目所見盡是繁星,而應該是月球所在的地方,僅是一片暗黑的虛空。」

  

許多太空人上了太空都會有徹悟的感覺,柯林斯也是。阿波羅 11 號果真成為他最後一次的太空任務。他餘生有機會就宣揚從太空中看見的地球多麼美麗又脆弱,「我真心相信,如果全世界所有領袖都能從十萬英哩外看看他們住的這顆星球,他們就會徹底改觀。所有重要的邊界再也看不見,吵雜的爭論也聽不見。」

 

 

右圖是柯林斯從指揮艙拍攝登月小艇的照片。阿姆斯壯與艾德林,以及全人類都在照片裡,他是唯一不在其中的人。正是3,000,000,002:1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紀念古國威導演(李遠 黃武雄 李惠仁)。呂士朋教授。 林文月教授。黃永玉先生 小威=古國威=林冰友=恁朋友(lin-bing-yu) 李遠李惠仁;Qin Gang,秦剛 努力

 

紀念古國威導演(李遠 黃武雄 李惠仁)。呂士朋教授。 歌星。 林文月教授。黃永玉先生 小威=古國威=林冰友=恁朋友(lin-bing-yu)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036715354423274

李惠仁


你讓我睜開左眼---追悼老友古國威


    2008年2月12日,當新聞台每節新聞的前10分鐘都在演「連戰當爺爺」這個新聞的當下,我離開了電視新聞圈。後來,有一天,古ㄟ問我說:「喂!你要不要來拍一部電視攝影記者的紀錄片?」就這樣,我踏進了紀錄片這個領域,一年後,順利誕生了《睜開左眼》。後來,這部片入選了Budapest INPUT,在當時公視總經理馮賢賢的建議下,古ㄟ跟我說:「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機票住宿旅費都會幫你出。」也正因為這個機緣,在瑪格麗特島、在藍色多瑙河上,在曉菁的鼓勵下,回到台灣,完成了《不能戳的秘密Ⅰ:政府病毒》,到了2023年,《不能戳的秘密Ⅲ:官官相護》完成了, 8月31日即將在公視首播,這一次卻沒能再問你:「古ㄟ,你看完的感想是什麼?」


    古國威有一張「船員證」,很多人不解,你又不跑船,這張證能幹嘛?他笑著說,有突發狀況要上船拍攝,看的不是你的攝影機大不大台,要看的是這張證。這個理由或可以解釋「船員證」,但「人力仲介」這張證照我真的就不懂了,於是,我笑著問他,「你是想要轉行喔?」,他跟我說:「搞不好哪一天會用到喔」。他就是這樣一個特別的人,像《笑傲江湖》的風清揚一樣,有很多怪招。


    對老民視的攝影記者來說,除了懷念古國威的怪招外,最讓人懷念的還是的「正直」。1997年民視開台,古國威擔任新聞部攝影組組長,統籌攝影器材,當年民視攝影記者的配備是一部最新的SONY SX攝影機以及4顆很貴的原廠鋰電池(一顆電池可以用大半天),後來,其他電視台跟進使用這款攝影機,同業常常問:「你們民視真有錢,單價兩萬塊的電池,你們配到4顆,我們才配1顆而已耶。」直到現在,還是很多人不知道,當年為什麼可以配到四顆鋰電池?原來,大量採購器材時,設備商的業務常有一個「常規」,就是售價已經包含給統籌的「回饋金」。當年,設備商的業務開心拿著「回饋金」過來,沒想到被古國威一口拒絕,對方說,「不能不拿啦!這是規矩,沒辦法退回公司…」。後來,古國威跟對方說,不然,把這些錢換成廣角鏡頭以及鋰電池…。


那些年,因為古國威的「正直」,讓我們變成了電池大富翁。


…………………………………………………………………………………

古國威導演告別追思會

2023.7.27下午13:00-17:00

華山光點電影廳


李遠

不要跑在前面老師看不見的地方—紀念我的學生古國威


1

初遇


          印象中的你,喜歡在下課後跟在我後面模仿我走路,當附近同學們偷偷笑了,我才猛然回頭,你卻假裝沒有事。當時才十三歲的你,穿著嶄新的藍色短褲黑得發亮的皮鞋。而我是師大剛畢業的實習老師,擔任你們的班導師教的是數學,比你整整大十歲。正抱著自己發表的十萬字小說想要出版卻到處碰壁,我們各自的奮鬥才要開始。


        我在後來關於教育理念的演講或是寫作時,喜歡述說這短短一年實習老師的經驗,雨中打籃球、山中抓蝴蝶、建立圖書館、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彷彿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之一。而你往往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之一,你很喜歡捧著一箱橘子跟著我爬到山上,和同學們吹著山風,一起寫數學,你習慣走在最前面。


2

重逢


          再一次相遇已經是九十年代教育改革風起雲湧的時候。綽號叫「老鬍子」的實驗教育先趨者帶著一批接受體制外教育的小學生們,浩浩蕩蕩的來到我家頂樓石板屋,要我給他們上一堂課介紹我的工作的課。你跟著孩子們上了頂樓故意躲在攝影機後面,探頭問我還記得你嗎?我大叫一聲:「古國威。」那時候你的名字常常出現在華視節目上:「攝影:古國威」。那是只有三家無線電視台的戒嚴時代,算是非常穩定且令人羨慕的工作。


       那次的重逢使我們有了新的連結。你做出人生重大的選擇,不想一直擔任電視台的攝影記者,朝著當一個紀錄片導演努力。於是你離開了原的工作,跟著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轉戰各新舊電視台。為了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你們全家搬去了宜蘭,送孩子接受實驗教育,你也進入公共電視國際部開始你的紀錄片導演的工作,作品大多發表在「紀錄觀點」。而我結束忙碌的電影公務員生涯,回歸在家接案寫作,陪伴孩子們長大的單純生活。


3

同事


       2006年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正式成立,使我們有緣成為這個集團不同電視台的同事,竟然在同一幢大樓上班。不知道是不是想找個理由可以常常來我的辦公室聊天,你忽然向我提出一個拍片計劃,希望我每週給你一個訪問及拍攝的時間,想要忠實紀錄這個歷史的重要時刻。我不知道如何拒絕你,就答應你了。


         沒有想到這個計劃成為我在混亂工作中每週一次的心理諮商時間,你是一個很好的聽眾,更是一個沈默的心理醫生。你把攝影機架好,冷冷的看著激動的我,我猜不到你到底在想什麼,是否贊同我的觀點,或是根本不以為然。2006那一年是政黨輪替的第六年,取代威權統治的自由民主,像是一場世紀大騙局,紅衫軍上街頭把天空燒成了血紅色,而看似充滿理想的公共廣播集團,也只是這場政治大亂鬥下的小小犧牲品,沒有人真正在乎它的存在。


      同年我參與發起一個「千里步道運動」,你從這場運動的第一次會議就開始拍攝。從教育改革、媒體改造到重建大地倫理,你都是從頭跟到尾親自跟拍。有些紀錄片導演專注於某個議題並且定期發表作品,有些導演可以把紀錄片推上戲院,所以比較重視故事的情節。你信仰的卻是那種傳統手工業的紀錄片拍攝方式,沒有預設目標和期限,用很長的時間隨著人物和事件的發展持續跟拍,有時候一蹲就是幾十年。時間往往是整部紀錄片最難得的部分,有些人物和事件透過時間才能產生真正的意義,例如「家在剝皮寮」。


        在你的身上我也看到時間和經驗所累積的獨一無二的價值。例如你曾經和我討論拍攝蘭陵劇坊30年的計劃,原來你很年輕時也曾經進出那個歷史現場,最後也真的完成了一部紀錄片。你心目中在乎的事情和價值往往和別人不太一樣,或許這樣的行事作風、工作方式和價值也為你累積了不少挫折和內傷,你漸漸看起來不太快樂,告訴我想要提前退休。


4

先走


        時間總是一直向前,不管前面等待你的是什麼,是好是壞是光明或是黑暗。你終於提前退休了,而且,你竟然也默默的提前走了,走在我的前面。在我正準備出發去旅行的前一個晚上,在一片黑暗中接到了聖心傳來的一則訊息:「你知道小威過世了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小威千萬不要是你,因為我們都不是這樣稱呼你的。我沒有改變當老師時直接叫學生名字的習慣,像是「古國威,你可不可以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古國威,上課不要講話。」你在社群網站上的名字是「古老頭」,發表紀錄片時用的是「導演林冰友」,台語發音是「你的朋友」,小威不會是你,小威另有其人。但是當我看到下一個訊息時,最殘酷的事實已經無法逃避,你真的走了。


         去年我主動和你提起一個計劃,建議你把二、三十年前就開始拍攝關於台灣教育改革的內容整理出來,可以配合這個計劃來我擔任校長的體制外的實驗高中開設紀錄片拍攝的課程,我也很想要讓學生們了解到台灣的教育改革。明年是台灣教育改革三十週年,你應該是最有資格完成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你也曾經告訴我說退休後,反而有更多時間來整理過去拍攝的那些東西,我也非常期待能夠和你一起來完成那些美好的影片。但是你卻忽然放下只有你自己才清楚的大量未完成的影像走了,你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你要走得那麼急那麼快?前面有什麼更好玩的事情吸引你嗎?


      又想起那個穿著嶄新藍色短褲發亮黑色皮鞋的13歲小男孩,走在我們師生登山隊伍的最前面,拿著捕蟲網左顧右盼的。前方樹叢出現了一隻鳳蝶,你不顧一切的向前衝,消失在前方的山頭。


     「古國威,不要跑在前面老師看不見的地方。」我忍不住大聲吼叫著。


5

自由


        多麼希望你其實只是翻過了那個山頭,雖然沒有抓到那隻鳳蝶,但是卻已經廹不及待的脫掉制服,端坐在那塊平坦的岩石上,那是我們師生每逢假日一起登上來寫功課、玩遊戲的地方。但是我知道,你不會在那裡,你可能追著鳳蝶飛上天空了。就像你喜歡在野溪裡游泳,跟著魚游向了大海。你終於自由了。


         在得知你走了後的第二天,我出發去國外旅行,帶著仍然無法接受的事實和無盡的悲傷開始一段情緒起伏很大的旅行,高血壓連續飆破200,如果是在台北,我已經去醫院急診室報到了,偏偏我卻在一個離城市很遙遠的海邊,我的恐懼油然而升。我想起最近去急診室報到時,正是你離開人世的第二天。那天夜晚血壓沒來由的一直往上飆,護士立即要我坐上輪椅進入護理室接受治療。醫生詢問我發生什麼事情使我情緒如此激動,我怎麼也想不出來。當我得知你離開的時間,才發現應該是一種心電感應?更巧的是你走的當天夜晚,許多你所熟悉的朋友們正齊聚在電影院欣賞王耿瑜拍的「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王耿瑜當年是看到公視紀念蘭陵30週年時,你當製作人的紀錄片後發下的宏願。對你而言也算是另一種告別儀式嗎?


          躺在異國海灘邊的旅館內,我內心只有一個願望,讓我活著回台灣吧。我放棄了一些原本要參加的行程,在這樣忐忑不安的心情下開始給你寫信。在這幾天血壓飆介的旅程中,你的女兒和哥哥也相繼和我連絡上了,聖心也傳來訊息和我討論千里步道協會要為你辦一場紀念會的場地。你哥哥表示你是一個崇尚自由,也非常尊重別人自由和權益的人,而你往往會替別人著想。他強調你是一個不拘形式不喜歡儀式的人,他也相信你不會出現在任何的追思會或是紀念會。他此刻最在乎的是你拍攝的東西,他說他知道那才是你捨不得的寶貝,想要和我討論一下。


       能夠和你的哥哥聯絡上使我暫時得到安慰,他也曾經是我的學生,當時我教他的是國二化學。他曾經告訴我說當初上完我的第一堂化學課,回到家就學我用一首歌把元素週期表背了起來,現在已經是大學農化系的教授。我們已經失聯很久很久,因為你,他才又找到我。他在信中安慰我要我放寛心,說你會自在安祥。那一刻我像是你們的家人。


      你應該在一旁聽到我們的對話了吧?你是不是真的自在安祥了呢?


6

流浪


     流浪是自由的還是不安的?我暫時沒有答案。


          我不會忘記在我60歲那年,是你主動把國中同學們找來為我辦了一場慶生會。當年才13歲的孩子當時也都50歲了,他們的人生也大致有了不同的模樣。有的人開了工廠當上老闆,有的人繼續讀書成了老師,也有的人繼承父業從軍去了。我看著各自長大的你們忍不住又會想起那個37年前的畫面,畫面中我和一個資深老師並肩站在可以看到五股街頭的窗邊,他拍著我的肩膀嘆口氣說:「你看看,這些孩子長大後就是這種樣子,不值得你花那麼多心力去陪伴他們的。」當時年輕氣盛的我非常生氣,但是現在我反而會去想,或許是我的積極作風刺激了其他老師,他們認為我的努力只是想要証明自己的與眾不同。前年你曾經來拍攝我給高中生上編劇課的情況,事後你淡淡的說,老師,你真的是太用力了,這樣你會太累。你的話提醒了我,太過執著於某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會失去最珍貴的自由。


       「我帶你去流浪吧,你需要放鬆一下。」替我過完了60歲的生日後的某一天,你忽然打電話給我,你似乎看到我當時內心深處的徬徨,用世俗眼光判斷自己已經走過人生顛峰,正在往下坡走。你向朋友借了一輛很舊的老爺車,隨身攜帶你的攝影器材來接我,我們就這樣上路了。沒有目標和目的,只有大約的路線,走到那裡就玩到那裡。這是我生命中很少有的經驗,我過去的人生總是找到一個自認是有意義的目標後,如野火燎原般的燒起來,回想起來其實相當危險。這次我們師生一起的流浪旅程,你給我上了一課,而你也找到了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你說著你自己並不滿意的人生。


           你問我想要去那裡,我說都可以,我不習慣沒有目標的事情,對於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有可無。於是你載著我去曾經非常轟動現在已經退潮的花蓮鹽寮。選擇在鹽寮海濱過著另一種最簡單最樸實生活的孟東籬和區紀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成了媒體爭相報導的先驅人物,他們寫的書和翻譯的書在那個錢淹腳目但資訊相對貧乏的年代,給年輕人帶來了驚喜和希望。之後你把車開上了台灣最長的縣道193號,北起花蓮新城,南到花蓮玉里樂合,一路上停停走走,順道去找你的畫家朋友,也隨手拍了些畫家的生活影片。我終於了解到你邊玩邊工作的生活方式了。


       我嚮往流浪,以為那會給自己帶來自由,其實更會給自己帶來另一種巨大的焦慮不安。我已經習慣在生活中找到座標,恐懼陌生的環境,所以在那次花蓮山區的流浪期間,我做了一個非常具有生命核心意義的夢,我夢到所有人都知道世界末日真的來臨了。大家認命的從自己家中離開,我正好看到隔壁的老先生對我禮貌性的微笑鞠躬,優雅的動作卻難掩眼睛中流露出來的悲哀、無奈和絕望,比哭還令人難過,我以回敬他一個淺淺的鞠躬,一切都結束了。  後來那個眼神一直會出現在我腦海裡,如影隨形的跟著我。


       我已經平安回到家了,也趕快去了一趟醫院,和我同年齡的老醫生看著我的血壓紀錄搖著頭說:「啊,你的血壓全面失控了。」我給你的信就暫時寫到這裡,只記得你最近給我的電話說,關於教育改革三十週年的影片其實沒有什麼好做的,因為大學已經那麼多了。我回答說,好呀,我只是隨便說說的,別在意。


    是啊,你都走了,還有什麼事一定要做的呢。5

黃武雄 (Yushi Huang)


小威走了,猝然。

小威=古國威=林冰友=恁朋友(lin-bing-yu)
又帥又酷又戲謔的恁朋友走了,猝然。
大前天7/12一早,阿淦傳來幾個字:古國威走了。
我震驚哀傷,一時回不過神來,整天心情處在低潮。
怎麼可能?!
唯一的解釋是:這傢伙來去如風,一如往常。
2023/7/15
───
〈靜默的眼神〉
—記公視導演 古國威
烏來野溪的
年輕歲月 東天微亮
青霧迷離山間
冰涼的水裡 如魚悠遊
自在翻滾
救生員的背心是你
唯一的入世
你翻牆而來
靜靜坐在陽台
無視於
我夢醒時的驚嚇
嗅一嗅脂粉味
於夏末的晨風
有嗎?飄散了未?朋友?
戲謔躲藏在
漠然的眼神 缺乏意義的嘴角。
劫難的日子
你載我
到處去尋覓住處
尋尋覓覓 四處奔波
我們心𥚃有數
尋覓的不是 有形的住處
是心的歸宿
總是這樣
在我需要的時候
你出現
以匿名者的魅影
掛在攝影機旁
那對專注又靜默的眼睛
靜默是因你的酷
永遠的域外
專注則因深情
沒人意識到的深情
域外與深情
清澈的溪水
與終年的火燼
如何編織成一顆自由的靈魂?
是誰的手?
編織萬物 在天地之初?
抑或地老天荒之時?
───
1、
初識小威是在里巷工作室,1991年,台灣政治解嚴未久。我想找各方面有洞察力與批判性的專家學者合作,出版10卷錄音帶,分析台灣各領域的關鍵問題。例如教育、文化、經濟、農業、環境、族群、兩岸、…,然後回溯政治源頭,尋找破解的方案。
我把這想法,告訴廖美介民川惠佩英等,幾位身邊的年輕朋友。他們很有興趣。不久他們找來曉黎、羅葉、文仁、…一起開會。
這些野百合世代,年輕浪漫,對拍攝影像尤其有興趣,又認為影片趕上潮流,比錄音帶有影響力。開會結果一面倒,否決我原本做錄音帶的構想,決議製作影片,成立里巷工作室。
這期間小威出現了,帶來小野早先策劃的紀錄片:《尋找台灣的生命力》。小威是小野在國中教書時的學生。
里巷工作室的人員除了我之外,都很年輕,剛大學畢業,對台灣的未來,充滿熱情與希望。


15.
2020年我又病了,因數學研究的工作,過度勞累。2021年春,病癒,小威來訪,仍與我坐在陽台泡茶。他開心的說,他有了駕船到外海的執照。我說:「那好,有一天我無法料理自己生活的時候,我搭你的船,載著一個石頭,到外海我跳下水,身上綁著石頭,你自己一個人開船回來,當然我會先寫好遺書,表明這不是謀殺。哈哈。」
16.
小威沒有接腔,盯著我,仍然是那副缺乏意義的表情但那副表情也是他的諾言,我明白。
兩三個月後他又出現在我的陽台,我們靜靜的泡茶,講了兩句無關緊要的話,忽然他說:「船準備好了,你呢?你也準備好了?」
小威的冷笑話。
這次一點都不冷,只是有點黑色。
日出之前,你一個人駕船回來。說好的,不是嗎?朋友。
17.
一項無法兌現的諾言。
靜默是因你的酷
永遠的域外
專注則因深情
沒人意識到的深情
酷與深情
如何編織成一顆自由的靈魂?

-----

《新華社》: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決定免去秦剛兼任的外交部部長職務,任命王毅為外交部部長;免去易綱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職務,任命潘功勝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China’s Foreign Minister Is Removed, a Mysterious Downfall for a Xi Ally

Qin Gang, a sometime favorite of Xi Jinping, was replaced by Wang Yi, a seasoned diplomat, leaving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Qin’s fall.

5 MIN READ

A man in a dark suit sitting at a desk with two microphones and holding a red-cover book that has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front.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施江南「四方醫院」不知歸處。閻明復1931~2023




在中國的冷戰關鍵期,閻明復被推入政局漩渦。在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與蘇聯結盟、以及後來轉而交惡的時期,閻明復都是毛澤東的俄語翻譯。1989年,當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問北京彌合裂痕,他再次成為中方領導人的陪同。
但閻明復一生中經歷的最激烈、可能也是令他最痛苦的政治事件是1989年天安門廣場發生的民主抗議,此事給戈爾巴喬夫的訪問蒙上了陰影。閻明復成為談判代表,與抗議者以及試圖阻止血腥鎮壓的中國知識分子對話。
“閻明復先生一生都是追隨共產黨的體制內人士,但是在1989年那個關鍵時刻,他的人性戰勝了黨性,”1989年抗議活動的學生領袖、現居美國的王丹在悼詞中寫道。“這樣的人在中共內部很罕見。”

阎明复去世,“六四”期间与抗议学生对话

储百亮

阎明复曾担任毛泽东的俄语翻译。天安门抗议期间,他作为谈判代表与学生对话,试图化解对峙僵局,后来遭降职。学生领袖王丹对他的评价是:“他的人性战胜了党性”。



----
不知歸處:茨威格的流亡人生 

作者: [美]普羅尼克(George Prochnik)
出版社:三聯
出版時間:2023年04月  
人民幣 ¥79
ISBN:9787108075215

內容簡介
2014年美國國家猶太圖書獎傳記類獲獎作品
2014年前言評論INDIEFAB年度圖書獎傳記類提名

 
作者簡介
喬治•普羅尼克(George Prochnik)
小說家,人物傳記作家,自由編輯,曾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教授英美文學。著有《追求寧靜》《普特南隱身之所》等。

目  錄
前 言………………………………………………………………… 1
第一章 從奧德賽到俄狄浦斯……………………………………… 1
第二章 乞丐與橋…………………………………………………… 24
第三章 愛書之人…………………………………………………… 51
第四章 出走的本源………………………………………………… 82
第五章 重聚……………………………………………………… 105
第六章 到咖啡館去!…………………………………………… 126
第七章 全球輪盤………………………………………………… 154
第八章 教育之債………………………………………………… 180
第九章 告別美國………………………………………………… 205
第十章 戰時花園………………………………………………… 219
第十一章 田園牧歌式的流亡…………………………………… 242
第十二章 避難所………………………………………………… 263
後 記……………………………………………………………… 294
致 謝……………………………………………………………… 309
注 解……………………………………………………………… 312
《不知歸處》評論 ………………………………………………… 342
 
線上試讀
前言
 
1941 年 11 月某天臨近中午時,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在一張窄窄的鐵床上醒來,另一張鐵床上睡著他的妻子洛特(Lotte)。他從玻璃杯裡取出假牙,穿上皺巴巴的長褲和襯衫。一群馬從他寓所旁的石路上橐橐地走過,棲在樹冠上的鳥兒們尖聲叫著,一些蟲子悄悄爬過他的皮膚。這位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文學名人、人道主義者,同西格蒙德•佛洛德、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湯瑪斯•曼、赫爾曼•黑塞及阿圖羅•托斯卡尼尼是好朋友,來自維也納,習慣用紫墨水寫作,總是穿燕尾服出遊,即將迎來他的 60歲生日。
點著今天的第一支雪茄,他從散發著黴味的小木屋走出,沿著繡球花雜生的陡峭臺階而下,穿過馬路,走進優雅咖啡館(Café Elegante)。在那裡,他坐在一群黑皮膚的騾夫中間,花了半便士享用美味的咖啡,和同他合得來的老闆練習了葡萄牙語。這並非易事,因為他的西班牙語總是跳出來礙事。之後,他又重新登上那些臺階,在兼作客廳的遊廊裡坐著工作好幾個小時,時不時抬起頭,越過棕櫚樹翠綠色的扇形葉子望向壯美的瑪律山脈。比他小 27 歲,曾做過他秘書的洛特,就在不遠處校正他那部關於國際象棋的短篇小說,女僕正在室內努力對付冒煙的爐子。在用過雞肉、米飯和豆子構成的“原始”的午餐後,茨威格和洛特按照一本國際象棋大師的棋譜下了一盤國際象棋。棋局結束後,他們進行了一次漫長的散步。此時他們居住在里約熱內盧山中的一個名叫彼得羅波利斯(Petrópolis)的小鎮。他們沿著小鎮主街走,又轉到一條古老的小徑,來到一處開滿野花和有些許流水的風景如畫的叢林。而後再回到小木屋,繼續工作,寫信回信。閱讀從地下室發現的一本蒙塵的蒙田著作並認真做了筆記(他寫道:“在我們的和平、獨立、天賦的權利,被一小撮偏激分子和意識形態的狂熱犧牲掉的那樣一些歷史時代裡,對一個不願為這樣的時代而喪失自己的人性的人來說,一切一切的問題都歸結為一個唯一的問題,那就是:我怎樣保持住我自己的自由?”),繼而入睡。如此這般,日復一日,月複一月。
但在今天,這種令人絕難相信的處境擊敗了他。在寫給洛特家人的一封信裡,他表達了自己的驚異:“我不敢相信,在 60 歲這年,我會身處巴西一個小山村,只有一個光腳的黑人女僕,同往日生活中的那些書籍、音樂會、朋友和交談相隔萬里。”他留在奧地利的所有財產,位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家族紡織行業裡的股份,在1934 年第一次流亡時他設法帶到英國的部分家產,他都當數丟失了。他窮盡一生,費盡心血收集的大批名人手稿和音樂曲譜散落在
世界各地。在寫給倫敦的嫂子的信中,他再次寫道:“我最迫切的願望是,你能讓所有那些衣服、亞麻布、大衣等我們留在那裡的所有東西物盡其用……這就算幫了我大忙。對那些今生無緣再見的東西,我也會少些遺憾。”
但這裡也有一些特別的事情,儘管迄今為止他們遠離了構成往昔生活的所有要素,茨威格聲稱,“在這裡我們感到非常快樂”。這裡風景異常優美,當地人民淳樸可愛,物價很低,而且生活多姿多彩。他和洛特在積攢必要的力量去面對艱難的世道——“唉,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力量。”他寫道。只要想到被無法言說的苦難吞沒的家園,他們的快樂就會被破壞。關於納粹佔領區日常生活的新聞,甚至比軍事情況的報導更讓人沮喪。茨威格擔心他在巴西陶醉於
和平與繁榮時,成千上萬的人正在挨餓。巴西對歐洲爆發的自我毀滅的戰爭免疫,這在其當權者中引發了一種新的國家主義,他們開始幻想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去左右戰局。幸好善良的巴西人民一直未變。“我們希望能給你寄一些當地非常便宜的巧克力或咖啡和糖,”他寫道,“但一直找不到任何機會。”隱居在鬱鬱蔥蔥的彼得羅波利斯的茨威格寫道,歐洲如今的困境是遠超巴西當地人想像的,就像中國之前的掙扎對他這樣的歐洲人來說無法理解一樣,既認為不可能,又一直放不下。為什麼這個享譽世界文壇的作家,這個為自己的文學成就了驕傲,更為能夠團結起歐洲文學界和藝術界而自豪的人會蟄居在貢薩爾維斯•迪亞斯街 34 號,過著他自稱為修士般的生活?但也正是這種距離,這種茨威格向他的出版商描述為“完全與世隔絕”的巴西避難時光,使他保持了自由。在這段時間裡,他完成了自傳《昨日的世界》
,並“從頭到尾修訂”了之前的創作。彼得羅波利斯的鄉村生活“似乎將奧地利翻譯為一種熱帶的語言”,他對一位元流亡同胞如是說。對茨威格而言,維也納在黑暗中愈行愈遠,但這座城市作為一個藝術烏托邦的虛構角色卻愈來愈清晰。在這個意義上,他和他的老朋友約瑟夫•羅斯(Joseph Roth)有些相似,有人曾這樣描述羅斯:“隨著奧地利版圖的不斷縮小,他的奧地利愛國主義愈加強烈,這一情緒在其家鄉淪陷後達到頂峰。”
驢隊馱著香蕉從下麵的道路經過,女僕在隔壁廚房裡輕聲唱歌,茨威格忍不住開始回顧自己一生中最精彩的時光。他最珍視的是 1888 年老城堡劇院(Burgtheater)被拆毀之前,維也納人最後一次齊聚這座宏偉建築時的場景,因為這證明了他生活的社會環境對審美的熱忱。最後一場演出的帷幕剛剛落下,茨威格寫道,悲傷的觀眾紛紛湧上舞臺,只為能撿到一塊舞臺地板的碎片——“他們喜愛的藝術家們曾在這塊地板上演出過”。多年之後,在維也納環城大道附近許多資產階級裝飾華麗的家裡,那些碎片“被保存在精緻的小盒子裡,就像神聖的十字架的碎片被保存在教堂裡一樣”。茨威格總結道,這完全是維也納各階層參與的“對戲劇藝術的狂熱”。此外,這種強烈的癡迷——不只欣賞,還有吹捧——也促使藝術家在創造性方面達到新的高度,他宣稱,“當藝術總是在其成為一件全民族生活大師的地方達到它的頂峰”。他從紙張上抬起頭,滿目皆是墨綠和金黃色的棕櫚,是翠綠中掩映的山巒,是廣袤的空蕩蕩的天空。他生命中的那些人都去了哪裡,他驚訝地想。茨威格是個精於世故的人,他原以為他已聽過世間所有的聲音,卻從未聽到過如他的新家這般的寂靜。
世上有一種天才,他們的獨樹一幟吸引著人們去探究在這些天賦異稟或邪惡之後的秘密。同時,世上還有另一種備受矚目的人,他們雖然不是天才,卻像是強效的透視鏡,折射出歷史上的重大時刻。
斯蒂芬•茨威格,這個富有的奧地利公民,焦慮的流亡猶太人,了不起的多產作家,不知疲倦的全歐人道主義宣導者,社交達人,無懈可擊的東道主,高貴的和平主義者,平民主義的捍衛者,神經質的感覺論者,愛狗厭貓人士,書籍收藏家,總是穿鱷魚皮皮鞋的人、衣著華麗、神情抑鬱的咖啡狂熱分子,世上孤獨的心靈同情者,偶爾沉迷女色、時不時與男子眉目傳情之人,疑似暴露狂,被定罪的謊言家,權貴的阿諛者,弱勢群體的捍衛者,隨著衰老
開始變得怯懦,在死亡面前又成了一個堅定的禁欲主義者——斯蒂芬•茨威格身上兼具了人類社會中誘人和墮落的魅力。
時至今日,茨威格的作品在歐洲依舊擁有生命力。他的中篇小說在法國經常再版,而且總是登上暢銷書榜單,他的作品遍及商店的櫥窗和機場的傳送帶。茨威格在義大利和西班牙同樣受歡迎,在德國和奧地利也有大批的崇拜者。但是在英語國家裡,尤其是美國,茨威格的作品在幾年前卻幾乎絕跡。在我長大並開始接觸文學的歲月中,我從沒見過任何一部茨威格的著作,而我的朋友之中幾乎沒有人聽過他的名字。當我瞭解到 20 世紀 40 年代北美的學者是如何狂熱地對茨威格進行研讀之後,他的作品如今這種大面積的絕跡令我非常困惑。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茨威格如此迅速地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呢?
他幾乎所有的故事都在揭示戰前歐洲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他的流亡生涯讓人瞭解到,在這種文化被翻譯成新世界的風格時,是具有煽動性的。茨威格的人生闡釋了在危機四伏之時藝術家的責任感這一永恆不變的命題:忠於靈感還是忠於人文關懷,政治在藝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藝術所發揮的教育作用。他的生平引出了人類的歸屬這一問題——是我們對家庭和民族的責任,還是最終理想的世界主義。他在寫作中描繪過的形形色色的生命,他在薩爾斯堡家
中“露臺避難所”斑駁的樹蔭下,曾與許多歐洲的人道主義者和藝術家交談,這一切都使茨威格成為那個危機四伏的年代裡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和重要的橋樑。在自傳《昨日的世界》的題辭中,他寫道:“我們命該遇到這樣的時代。”這句引自莎士比亞的話,在茨威格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有著不同的詮釋。
茨威格意識到,他自己從榮耀到困窘的陷落只是歐洲所處的巨大困境的一斑。他在《昨日的世界》的序言中曾這樣宣稱:“從未有過像我們這樣一代人的道德會從如此高的精神文明墮落到如此低下的地步。”但即使是這種共通的悲劇也無法緩解此般墮落對他造成的衝擊。自他被從歐洲文藝界的“奧林匹斯”驅逐至後來淒慘流浪的幾年中,他從未停止過詫異和震驚。“由於我脫離了所有的根系,甚至脫離了滋養這些根系的土地——所以像我這樣的人在任何時代都真的非常少見。”他這種時不時源自“莊嚴不復”的想像的呼號,總帶有些殉難者的意味。
1941 年夏,在由美國奔赴巴西的前幾天,茨威格寫下了這些序言。當時他住在紐約州的奧西寧(Ossining)是在這裡完成了自傳的初稿。如果說他在彼得羅波利斯的家是偏僻、荒涼的,那麼這所位於哈德遜河鎮,距新新監獄(Sing Sing)一英里(約合 1.6 千米)之遙的住宅則是窘迫和孤獨的。洛特在給遠在英國的家人的信中這樣寫道:“在奧西寧根本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也沒有什麼美麗的風光可以去欣賞。”事實上,當地唯一據說著名的地方就是新新監獄,洛特寫道,“但每個人都試圖忘掉這點”。茨威格的朋友朱爾•羅曼(Jules Romains),歐洲筆會的主席,曾對這個他稱之為“陰森的郊區”的住宅提出過質疑,他擔心這樣的住宅可能會令茨威格的精神更加消沉。
在七月的一個下午,茨威格第一任妻子與前夫的女兒蘇斯•溫特尼茨(Suse Winternitz)在拉馬波路(Ramopo Road)7 號住宅的草坪上為他拍了一系列照片。他坐在一張籐椅上,同平時一樣,衣著整潔,一絲不苟:柔軟的淺色長褲,白色的襯衫和波爾卡圓點的領結。雖然已經 59 歲,但他修剪整潔的鬍鬚和從額頭向後梳的頭髮依舊漆黑,雙眼深邃。只有眼角的魚尾紋和嚴重的眼袋顯露出他的實際年齡。他身子前傾,翹著右腿,可能正傾向對話者。在那天拍攝的照片之中,有一張他姿態緊繃,表明他剛剛聽到什麼感興趣的事情。另一張裡面,氣氛放鬆下來,但他看起來卻仿佛是世界上最悲傷的人。在這兩張照片中,他的目光都透露出一種凝重。人們經常評論茨威格像鳥一般優雅的社交禮儀,但在這些照片之中,鳥兒卻一頭撞到它誤以為是天空的玻璃上。
在自傳中,他察覺到“在我的昨日和今天之間,在我的青雲直上和式微衰落之間是如此不同,以致我有時仿佛感到我一生所度過的生活並不僅僅是一種,而是完全不同的好幾種”。他被迫“像罪犯一樣”逃離了“國際化大都市”維也納,他在那裡他長大成人,備受青睞,汲取文化養料並且成為咖啡館聚會的貴賓。茨威格在流亡美國期間經歷的戲劇般的絕境,對每個見過他的人來說,都是明顯能夠察覺到的。1941 年 7 月陽光燦爛的一天,克勞斯•曼(Klaus Mann)在紐約第五大道遇見了他。一直仰慕茨威格的曼發現這個曾被他稱為“不知疲倦發揮天賦的人”看起來與往常迥異——不修邊幅且神情恍惚。茨威格在黑暗的思緒中迷失得如此之深,以致他根本沒注意到曼的接近。直到被打招呼的時候,茨威格才“像一個夢遊者聽到自己的名字”一樣驚醒過來,突然變回人們熟悉的那個優雅的世界主義者。儘管如此,曼仍然無法忘卻第一眼看到茨威格時他那荒涼的眼神。幾周後,流亡的劇作家卡爾•楚克邁耶(Carl Zuckmayer)和茨威格一起用了晚餐。茨威格問他,繼續像個影子一樣活著,到底還有什麼意義。“我們都只是幽靈——或記憶而已”,茨威格總結道。
最重要的是,茨威格明白流亡從不會是一個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過程。“你才剛開始流亡生活,”他在 1940 年曾對安德列•莫洛亞(André Maurois)這樣說,“你會看到世界是如何一點點地抗拒這種流亡的。”那時,茨威格已經在歐洲來回遊歷了很長時間。
他向一個朋友概括自己當時的處境:“前任作家,現為簽證專家。”他們從 1940 年 3 月到 1941 年 8 月底離開奧西寧為止,帶有日期、印章、簽字和手寫號碼的領事圖章,還有入境資訊極其詳細的登記和有效期,都被記錄在茨威格的英國護照上。滿滿 19 頁既稠密又神秘的記錄,仿佛是《天方夜譚》(The Arabian Nights)裡刻著玄妙咒語的護身符。
怎樣才算得上好的流亡?流亡者的生存概率是由其內心的剛毅程度、思想的開放程度以及外界的支持組成的方程式決定的嗎?為什麼湯瑪斯•曼、卡爾•楚克梅爾以及茨威格的指揮家朋友布魯諾•瓦爾特(Bruno Walter)可以在美國大放異彩,而茨威格、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和劇作家恩斯特•托勒爾(Ernst Toller)卻在新大陸的各種遭遇面前選擇了退縮?戈培爾(Goebbels)曾經嘲笑這些流亡的作家,把他們稱為“行屍走肉”。
這輕蔑的稱呼一針見血地點明瞭流亡者心中巨大的恐懼,茨威格就曾被這種恐懼折磨:這種將驅逐、分離視為永別的恐懼。這對歐洲社會來說全然的恐懼,在新世界的海岸邊又再次出現。“二戰”期間,移居國外的藝術家和學者數量驚人,有歷史學家把此種情形同拜占庭帝國隕落後希臘學者的逃離相提並論。茨威格的美國歷程,通過這個新世界各地的酒店——一連串的房間,從一個不名之地到另一個不名之地間無法實現的航班中成百上千的車站——折射出 20 世紀 40 年代歐洲支離破碎的思想的停滯。所有的大堂和咖啡館裡都擠滿了流亡者,他們穿著寬鬆的褲子和笨重的大衣,彼此用母語低聲抱怨。在從那個地獄般的政府機構弄到證件、工作及工作證明前,他們就居留在偏離市中心的社區裡的長椅上,在那裡,早期流亡者的遺物,甚至一家商店,一個名字,一棟建築物的殘骸都會喚起他們對家的懷念。
布魯諾•瓦爾特將快樂流亡的秘訣歸為銘記“這裡”和“那裡”的區別。作為受挫的流亡者的典型,茨威格的流亡歷程堪稱毀滅性的——或可稱之為“羅得妻子綜合征”。他過度解讀了故鄉和當下環境的差異,並且總是忍不住回望過去。他在拉馬波路 7 號撰寫的回憶錄寫道,如今他們“像半個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淵中摸索”,“不斷仰望”那業已失去的大陸上的“曾經照耀過我童年的昔日星辰”。
在我們這個文化價值永遠錯位、顛倒的時代,茨威格親歷了世界在他面前一點點變陌生的過程——他喪失了故土、母語、文化的參照、朋友、書籍、使命感和希望。他的經歷不僅令人感傷,還神秘晦澀。這不禁使人想起湯瑪斯•曼的兄弟亨利希•曼(Heinrich)的一句話:“被征服者是最先體會到歷史蘊藏了什麼的人。”
 
(節選自《不知歸處:茨威格的流亡人生》,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4月出版)


陳耀昌
向施江南先生、夫人施陳焦桐女士和他們的家人致敬
時代治癒所
紀念228的新模式,以紀念、堅毅,來代表替悲情。
四方醫院、歷史遺跡、罹難者事畧、家族紀念文、歷史文件、時代歌聲。




1935 年施江南醫師在臺北市天水路開設「四方醫院」,直到 1947 年 3 月 11 日之前,這裡是施江南醫師發揮所學行醫救人、實現理想投入社會公益的所在。而最終,施江南醫師也在這裡留下最後的身影。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團隊經過三年調查研究,有感於施江南醫師與施陳焦桐女士的故事對於當代社會的重大意義,在獲得四方醫院舊址現任屋主支持後開啟了策展規劃工作,以「時代治癒所」為題,融合李火增攝影家作品與施家捐贈文物,在天水路 25 號多年閒置的空間進行展覽,透過多元展示手法探究四方醫院的過往,並敘述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四方醫院施江南主治醫師生平事蹟,及遺孀施陳焦桐女士遭逢巨變後獨力支撐家庭的故事。
時代治癒所_四方醫院特展
展覽地點 :台北市大同區天水路 25號
開展時間 : 2023年6月1日-10月28日每週四 、五、六 10:00-18:00(展期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
策劃執行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
協同策展人 :張維修
展場資訊及團體導覽聯繫 : tw.ihrm@gmail.com
聯絡電話 : 張仁豪 0963-535316 林哲彣 0975-500200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樂觀經濟學家 (Optimistic Economist)諸多感人的故事: Julian Simon (1932~1998), 編輯 'The State of Humanity,' (1995)......地球,"人新世" (a new geological epoch, the Anthropocene) ,

 

樂觀經濟學家 (Optimistic Economist)諸多感人的故事: Julian Simon (1932~1998), 編輯 'The State of Humanity,' (1995)......地球,"人新世" (a new geological epoch, the Anthropocene) ,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661391622130130


The State of Humanity,' (1995) 近700頁,索引有 Taiwan於19歲以下入學率 (70年資料)。熱帶,傳染病等.

編輯者自己的看法,包括多章的評論......如奴隸,種族歧視(與收入)......感人的故事,中國農村生產率與政策......

  當然當時沒 chip war. 人口老化問題,大型戰爭, 氣候變遷等等挑戰......

+++

google翻譯

“他相信世界需要問題,因為它們讓我們變得更好,”休斯敦能源研究所所長小羅伯特·布拉德利 (Robert L. Bradley Jr.) 說。 “問題讓我們比從未發生過的情況更好。”



西蒙先生對人類和未來的看法的精髓包含在他為卡托研究所編輯的《人類狀況》一書中對下個世紀及其後任何世紀的兩個預測中。

“首先,”他寫道,“人類的狀況將在幾乎所有物質方面得到改善。其次,人類將繼續坐在那裡抱怨一切變得更糟。”



他認為,人類將通過設計新技術來應對任何挑戰和問題,不僅能夠應對,而且能夠繁榮發展。 “無論人口增長率是多少,從歷史上看,糧食供應的增長速度至少與人口增長率一樣快,甚至更快。”



“對於這個星球來說是幸運的,”西蒙先生在回應《全球 2000 年報告》(1980)時說道,“這些關於資源和環境的悲觀斷言是毫無根據的。”


埃利希集團在 1980 年 10 月下注時,對五種金屬——鉻、銅、鎳、錫和鎢——下注了 1,000 美元,每種金屬的價格為 200 美元。西蒙先生同意,他將在 10 年後以 1980 年的價格將商定數量的金屬出售給埃利希集團。如果 1990 年收購這些金屬的總價格高於 1,000 美元,西蒙先生將以現金支付差額。如果價格下跌,艾利希集團就會付錢給他。



...然而,1990 年秋天,隨著金屬價格大幅下跌,埃利希先生向西蒙先生郵寄了一張 576.07 美元的支票。

西蒙先生回了一封感謝信,並提出將賭注提高到 20,000 美元的挑戰,賭注與任何其他資源和未來的任何其他年份掛鉤。埃利希先生拒絕接受他的新提議。


+++



for 美華姐2023.7.12

          這是我第15天的無目的地歐洲流浪⋯

中途有幾天停留在荷蘭,年過花甲的民宿老闆娘聽到台灣,一開始不太有反應。
我提示,我們台灣做semiconductor 的,她秒回:喔chip! tsmc !
I know your COUNTRY!👍😆
講到Taiwan,提到semiconductor,果然最強提示,秒懂!
(荷蘭是ASML所在地,是因為這樣,所以當地居民對chip很熟悉嗎XD)



Julian Simon, 65, Optimistic Economist, Dies

''He believed that the world needs problems because they make us better,'' said Robert L. Bradley Jr., president of the Institute for Energy Research in Houston. ''Problems make us better off than if they had never occurred.''


The essence of Mr. Simon's view of man and the future is contained in two predictions for the next century and any century thereafter that are in ''The State of Humanity,'' a book he edited for the Cato Institute.

''First,'' he wrote, ''humanity's condition will improve in just about every material way. Second, humans will continue to sit around complaining about everything getting worse.''


He argued that mankind would rise to any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by devising new technologies to not only cope, but thrive. ''Whatever the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is, historically it has been that the food supply increases at least as fast, if not faster,'' 


''Fortunately for this planet,'' Mr. Simon said in response to the Global 2000 Report,(1980) ''these gloomy assertions abou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re baseless.''


The Ehrlich group bet $1,000 on five metals -- chrome, copper, nickel, tin and tungsten -- in quantities that each cost $200 in October 1980, when the bet was made. Mr. Simon agreed that he would sell the agreed-upon quantities of the metals to the Ehrlich group 10 years later at 1980 prices. If the combined prices of acquiring the metals in 1990 turned out to be higher than $1,000, Mr. Simon would pay the difference in cash. If prices fell, the Ehrlich group would pay him.


...Yet in the fall of 1990, with the prices of the metals down sharply, Mr. Ehrlich mailed Mr. Simon a check for $576.07.

Mr. Simon wrote back a thank you note, along with a challenge to raise the wager to as much as $20,000, tied to any other resources and to any other year in the future. Mr. Ehrlich declined to take him up on the new offer.



‘’數百萬的讀者閱讀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寧願作為一個樂觀主義者生活並犯錯,也不願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生活只是為了獲得正確的滿足感。」


他這樣的生活態度,深刻讓我體會他的寫作風格。


對我,卡夫卡和莎士比亞可能在文學本質上更有表現,但昆德拉的生活思想卻改變了我對文學的美感,他所謂生命的輕重,那一「輕」字真是令我震撼。


他的小說敘事巧妙,文字機智有趣,輕易便把政治主題及哲學甚至色情優雅地交織在一起。


他曾說過,有時性愛可以產生極銳利的面對,突然揭示人物的本性,概括他們的生活處境。


他認為色情場景是故事主題匯集的焦點,也是最深奧的謎團所在,而「性愛是一種救贖的行為」。


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他1984年在巴黎寫的,以布拉格之春為背景,講述了一段充滿性愛的三角戀。由茱麗葉·畢諾許和丹尼爾·路易斯主演的改編電影,我也很喜歡。


現在才明白,笑忘,笑中遺忘,這樣的境界太珍貴了,而米蘭.昆德拉寫下《笑忘書》。


如今,哲人已逝,悼念。


#米蘭昆德拉‘’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