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Alice Munro

 



INTERVIEWER

Do you ever revise a story after it’s been published? Apparently, before he died, Proust rewrote the first volumes of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MUNRO

Yes, and Henry James rewrote simple, understandable stuff so it was obscure and difficult. Actually I’ve done it recently. The story “Carried Away” was included in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1991. I read it again in the anthology, because I wanted to see what it was like and I found a paragraph that I thought was really soggy. It was a very important little paragraph, maybe two sentences. I just took a pen and rewrote it up in the margin of the anthology so that I’d have it there to refer to when I published the story in book form. I’ve often made revisions at that stage that turned out to be mistakes because I wasn’t really in the rhythm of the story anymore. I see a little bit of writing that doesn’t seem to be doing as much work as it should be doing, and right at the end I will sort of rev it up. But when I finally read the story again it seems a bit obtrusive. So I’m not too sure about this sort of thing. The answer may be that one should stop this behavior. There should be a point where you say, the way you would with a child, this isn’t mine anymore.

Alice Munro, The Art of Fiction No. 137

Interviewed by Jeanne McCulloch & Mona Simpson

ISSUE 131, SUMMER 1994


Canadian short-story writer and Nobel prize winner Alice Munro has died aged 92. 


Margaret Atwood once called her “among the major writers of English fiction of our time,’’ while Jonathan Franzen once wrote: “[Munro] is one of the handful of writers, some living, most dead, whom I have in mind when I say that fiction is my religion.” 


Born in 1931 to a family of fox and poultry farmers living outside Wingham, Ontario, Munro went to university on a scholarship and studied for two years before moving to Vancouver with her first husband, James Munro, in 1951. 


During this time – when she had to ask her husband for money to buy groceries – Munro began to write whenever her daughters were asleep, keeping the pieces short because it was too hard to concentrate for extended periods. 


Her stories were soon being published in Canadian magazines and in 1968 the New York Times used them as evidence that the short story was “alive and well in Canada”.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 was praised for its “sympathetic vibration with the farmers and townspeople who live there”, and for Munro’s “refreshing strategy” of providing 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


For Atwood, “few writers have explored such processes more thoroughly, and more ruthlessly” than Munro: “Hands, chairs, glances – all are part of an intricate inner map strewn with barbed wire and booby traps, and secret paths through the shrubbery.” 


AS Byatt, a longstanding admirer, described how Munro stretched and challenged the genre. ‘’Not only does she consistently wrongfoot the reader, overturning our expectations of characters and their actions, but she melds several narrative strands together, bringing into one tale several plots.’’ 


Munro’s reputation continued to grow as her stories grew in scope and complexity and she won the 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2009 an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13.


 ‘’I have been writing personal stories all my life. I hope they are a good read. I hope they move people. When I like a story it’s because it does something … a blow to the chest.”

Jensen Huang (黃仁勳; Apr 1963–)Nvidia. 輝達聯合創辦人的最新押注:在紐約州打造「量子谷」 市值14兆美元的七大公司頭頭Mark Zuckerberg, Tim Cook, Satya Nadella, Jensen Huang, Sundar Pichai, Andy Jassy and Elon Musk run the "Magnificent Seven."

輝達聯合創辦人的最新押注:在紐約州打造「量子谷」
現年64歲的普裡姆將捐贈7,500多萬美元,使倫斯勒理工學院能夠擁有一套由IBM製造的量子計算系統,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台在大學校園中使用的量子計算設備。


Mark Zuckerberg, Tim Cook, Satya Nadella, Jensen Huang, Sundar Pichai, Andy Jassy and Elon Musk run the "Magnificent Seven."


也不是那麽有重要内容的文章,不過讀了很勵志就是:

'I've cleaned more toilets than all of you combined': Nvidia founder Jensen Huang says he wishes ‘pain and suffering’ on Stanford students.



Jensen Huang is a Taiwan-born American entrepreneur and businessman. He co-founded the graphics-processor company Nvidia and serves as its president and CEO. Wikipedia
BornFebruary 17, 1963 (age 54), Taipei
Net worth3.6 billion USD (2017) Forbes
SalaryUSD $24.6 million (2007)



Nvidia Corporation is an American technology company based in Santa Clara, California. It designs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 for the gaming and professional markets, as well as system on a chip units for the mobile computing and automotive market. Wikipedia
Stock priceNVDA (NASDAQ)$148.01 +4.37 (+3.04%)
Jun 5, 4:00 PM EDT - Disclaimer
CEOJensen Huang (Apr 1993–)
FoundedApril 1993
Revenue6.91 billion USD (2016)



Nvidia 近年來在 AI 人工智慧產業上的表現讓人驚豔,成果大家也有目共睹,張忠謀大讚黃仁勳是一個優秀且成功的企業家。
回台參加 Computex Taipei 2017 開幕演講的繪圖晶片大廠輝達 (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5…
FINANCE.TECHNEWS.TW|作者:財經新報

葉石濤。巴奈回家(加 蔣勳二篇)

蔣勳
我一直是巴奈的粉絲。
從她在女巫店演唱,到台東的鐵花村,我都聽著她的歌聲,像聽到島嶼海洋孤獨、深沈、悠遠的波濤。

我不完全理解巴奈聲音裡某種熱烈卻又無奈的心事。
她唱著「你知道你是誰嗎?」我忽然也覺得我不完全知道我是誰。

歌聲或許比許多振振有詞的論辯要誠實。
傲慢時總是振振有詞,謙遜寬容就有了歌聲。

2016年在鐵花村,第一次知道「內本鹿」這個名字。
我們對於島嶼的歷史有多麼陌生?
名字還叫「柯美黛」時,巴奈也不清楚「內本鹿」吧?
然後她找回自己的名字「巴奈」,一束土地裡長出來的稻穗。

這本書一口氣讀完,許多地方會停下來,泫然欲泣。
巴奈是愛哭的,我終於知道,如果我是長久連母語和名字都沒有的族群,除了哭,我還能做什麼?

「巴奈回家」很好看,我一路哭著讀完,感謝好朋友徐璐用三年的時間紀錄「巴奈回家」。
感謝巴奈、那布,用七年的時間,2644天,持續用最和平的方式告訴我們島嶼的故事⋯⋯
「你知道你是誰嗎」阿佑說,他要在這一集podcast 唱這首巴奈的歌-⋯⋯

。。。

為什麼巴奈那布照片裡離去的背影讓我不安-⋯⋯

一個社會應該看到踽踽獨行的孤獨者。

他們要去哪裡?
他們堅持什麼?
他們對抗什麼?
為什麼他們與繁華背道而行?

盛大歡宴的日子,趨炎附勢的習慣,在高高的權貴者眼中,媒體、知識分子,包括我自己,都可能有意無意不想去看這樣的畫面。

踽踽獨行於繁華中,踽踽獨行者,無人關心,這個繁華就可能心虛,也岌岌可危⋯⋯

巴奈,那布,許多朋友記得你們長達七年沈默的抗爭,一定會有更多人記得你們今天離去時如此沈默的背影。

回到部落應該是開心的-⋯⋯

祝福你們,謝謝你們,讓我想起青年時自己相信的許多哲學孤獨者的話語:
社會反省與提升的力量,來自踽踽獨行,而不是奉承與歌功頌德。


。。。。2009
花開不對時──對葉老說
2009-12-01中國時報【楊翠】  

親愛的葉老:翻過一個年冬,您離去時的身影,恍若還在眼前。我時時感覺到,您和我的阿公,以及創造過台灣歷史,卻又長年被埋入歷史古墓的友伴們,你們的魂體,都還不捨遠離,盤桓在台灣島嶼的山坳、田間、地層和海流中。  我知道你們還眷戀著台灣,不然我無法這樣深切感知到,你們的體溫,比世間人還要暖熱。  您遠離之後,被留在這個世界的我們,還在苦鬥的行旅中。我仍然在學術界,如乩童一般,用我們世代的語言,翻譯著你們世代的敘事,說給這個世代的青年聽。不過,頻道經常失焦,在三個世代錯置的空間裡,我感到自己投注熱情的乩語,成為無人可解的異聲。  親愛的葉老,近來,我有些氣力放盡的疲憊。我不斷翻譯著鬼國敘事,來回於你們的時間和現實時間,然後,竟然遺失了自己的時間。  我們的世代,目前的中堅世代,關鍵詞是業績與功能。我只能是這個世代的異類。我愈來愈孤獨地躲在時間的牆角,儘管無法成為你們世代的一員,但寧願是個游魂,做個時間的仲介者,繼續孤獨地翻譯你們的話語。  親愛的葉老,這是我唯一可以用來思念你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法。  已經將要入冬,我的窗台上,瘖啞許久的梔子花,詭譎地冒出許多花苞,數一數竟有二十幾朵。翻遍花譜,上面都寫,梔子花春夏間開花,然而,那些花苞,一日比一日豐盈,竟似乎就要迸裂。  我想像著深冬的窗台,梔子花濃野的香氣襲繞我的茶房,「不對時」的香氣,一如我「不對時」的時間意識。那不只是一種文學隱喻而已。我喜歡讓生活細節本身都寫滿隱喻和指涉,生命體質充滿詩意的您,一定可以理解。  親愛的葉老,去年此時,我流淚向您告別,然而,翻過一個年冬,卻還感知您的體溫,原來我們沒有別離。因為您的離去,所以我仍然選擇留在時間的切口,持續翻譯你們的話語,做個不合時宜的老靈魂,花開不對時,以這樣的野香,向您問好。  (紀念葉石濤的「吹奏一池春水──文謅謅演唱會」,12月6日晚上七點到九點半,在高雄市中央公園湖中島環湖草坡地舉行,演出歌手計有巴奈、胡德夫、林生祥、吳志寧與吳晟、鬥熱鬧、王明哲、豬頭皮、沈懷一、王榆鈞+夏夏+蔡佾玲、紅木屐合唱團。)

吳興國 。 李國修。陳柏霖(Bo-Lin Chen )


凱撒的告白⋯每一個觀衆心中,都有一齣吳興國

昨天,一回到家,快快梳洗,倒頭就睡了
因為,和團員練了一天功
每個人都汗濕淋漓
我發現,自己的旋子,還行
但是,飛腳,蹦不高了
很緊張,八月要去義大利演「李爾在此」
一人飾十角,真的很累,
三年前就想封箱
但是,想想文化交流的意義,也重視接下來的戲劇工作坊,把握能深度宣揚戲曲美學,在西方的舞台上驗証創作理念,這也是令人感到興奮,難以拒絕。

起床,天還是黑的
無事,把秀偉給我一些「凱撒」上海演後劇評,仔細讀了一遍
這製作人很少主動給我看當代傳奇的評文
可能是不想讓創作者有心理壓力吧
她總是會先過濾,只要言之有理,內容札實,有存留價值她會收集
有朋友分享上海「凱撒」演後評論,真是相當多
我這才發現⋯
原來,我的作品,早在大陸引起関注
在「國劇評論」網,這半年,就有二十多篇,感謝張大選先生編輯,非常完整,各個行家對我歷年的作品的深度評析,還有「中國舞台美學恊會」網評,也有多篇「凱撒」精到的劇評

讀到「每一個觀眾心中,都有一齣吳興國」時,內心蠻激動的⋯
「守正者不易,先行者孤獨,唯有撼動人心者,永垂不朽!」亦心有戚戚⋯
當代傳奇劇場轉眼38年了,懂我的作品,當了解,我一直在悲憤的情緒中作戲,那種孤獨感,是從童年就伴隨著,一直到在練功房、在舞台上、在創作時、如影隨形;尤其,閲讀莎士比亞、貝克特、卡夫卡、歌德、契訶夫…,特別得到對照的心靈知足,成為生命的養分。在看傳統、演傳統、唱老生戲,特別特別有感慨,是非常深層的精神洗練,智慧的透悟。

我與「項羽」「凱撒」脾氣相近
有「無畏無懼」勇於「以少擊多」「背水一戰」的英雄氣概
評論説:
「吳興國始終以反叛者,革新者,先行者形象,屹立於兩岸三地劇壇」
「持續啟迪兩岸三地的新生代的戲曲人」
「當代傳奇曲折和輝煌的一生,都無愧於載入當代世界劇場的歴史一頁。」
慚愧了,溢美了,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和肯定
吳興國其實最怕被稱為「大師」
我只是很認真而巳
從小到老,對人、事、物都很認真看待
我也很調皮,好玩,喜歡在臉上作怪
有人說我演電影是「劇拋臉」
我是喜歡創造角色
怕重覆、庸俗、平凡、喧鬧
有時,秀偉為了行銷,推動票房
會要求我或青年團員做一些我不喜歡的事
但是,我知道,和社會、觀眾互動,有些是必須的,
她是藝術家,她知道我們的介限,我生氣時,會像一頭獅子,走來走去。對空吼一聲,她就明白了,馬上調整。
青年團員很信賴她
言聽計從
我們都知道
一切都出自於愛
愛戲曲、愛藝術、愛劇場、愛表演,甚至愛觀眾
謝謝莎士比亞,作完「凱撒」,令我們感到必須「愛地球」「愛人類」「愛生命」「愛下一代」!

Ps2004年作完「暴風雨」之後,我就不再悲憤作戲了,隨著「波布羅」劇終獨白,放下一切,心靈自由了!
還是感謝莎士比亞!



BBC 中文網(繁體)
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搬到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會是什麼樣子?「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在香港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接受BBC中文專訪,談31年前創團作品《慾望城國》如何突破傳統。
當代傳奇劇場 Contemporary Legend Theatre #莎士比亞 #京劇


-1:35



 吳興國:盼重返倫敦劇院獻藝 【中央社╱倫敦21日專電】      2013.08.21 09:21 pm 
台灣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說,1990年「慾望城國」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成功演出,奠定當代傳奇走向國際舞台的重要基石,他期盼能再重返倫敦這個戲劇之都獻藝。  吳興國剛結束在國際知名的愛丁堡藝術節演出,這是他繼2011年「李爾在此」後,第2度在愛丁堡藝術節表演,安排改編自卡夫卡同名作品「蛻變」,進行世界首演,受到觀眾熱烈迴響。  2004年吳興國也曾受邀在倫敦ICA當代藝術中心,演出改編自莎士比亞「李爾王」的「李爾在此」。  吳興國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中國傳統戲劇在自己的環境面臨很大困難,觀眾也很少,做為繼承者他深知傳統戲劇的精緻和智慧,要讓世界認識中國傳統戲劇,最快的方式就是結合西方的作品。  他說,「這樣做雖然有危險性,但從1990年改編自馬克白的『慾望城國』,受到英國國家劇院的邀請,演出造成轟動,這讓我了解要勇敢的跨出去,不能一直在自己的空間裡。」  吳興國指出,現在是跨領域、跨文化、甚至混搭的時代,「在傳統中加入一點國際的元素,有如一朵盛開的鮮花,很容易被發現而且會非常芬芳」,從當代傳奇劇場成立28年的經驗來看,證明自己沒有走錯路。  他同時認為,未來更重要的是應該拿中國自己的文學作品與西方交流,讓西方人認識我們真正的情感與戲劇,和音樂文學如何結合,他鼓勵大家應不斷進行國際交流。  吳興國說,400年來倫敦一直是英國的戲劇之都,許多莎士比亞的作品都在這裡演出,戲劇十分蓬勃,如果劇院有邀請,他希望能不斷來英國演出。  日前吳興國與當代傳奇劇場行政總監林秀偉訪問國家劇院,舊地重遊,並與劇院企劃總監霍克斯(Robin Hawkes)會面暢談。  安排吳興國在「大師班」授課的倫敦「海馬克皇家劇院」創意總監朱萊佛(Alice Driver)說,當代傳奇劇場的節目內容非常特別,特別是吳興國巧妙將東西文化結合,讓觀眾能容易理解進而喜愛,她相信這樣的節目在倫敦的劇場一定會受到歡迎,特別是那些專走國際觀眾路線的劇場。 



李國修「開門、上台、演戲」。陳柏霖(Bo-Lin Chen )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講師于善祿分析,其作品中的自傳性色彩、家國敘事、反映時事、人文關懷、身分 認同等內容與形式,幾乎已經自成一格。挖掘李國修的大老吳靜吉在《李國修戲劇作品全集》序言中表示,李國修的自我反思、對社會的關懷、對戲劇的激情、理性 和感性兼具的創作表現,樣樣難能可貴。
李國修養病時,不忘經驗傳承,完成二十七本《李國修戲劇作品全集》出版,指示藝術總監由製作人林佳鋒接任、屏風表演班已公開的演出行程將照常進行。得意弟子黃致凱等,也都有接班之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國修Hugh K. S. Lee,1955年12月30日-2013年7月2日)[1],祖籍山東萊陽,生於台北市,為台灣當代舞台劇大師,集編劇、導演、演員及劇團負責人於一身,素有「戲劇鬼才」之稱呼[2][3]。曾參與蘭陵劇坊、創辦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曾任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也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10年4月—6月於清雲科技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其妻為台灣知名藝人王月


李國修,1955年12月30日出生於台灣,A型魔羯座,成長在西門町中華商場,父親是製作國劇手工戲靴的藝師。母親與父親同鄉,以母親為作品《女兒紅》的主角原型。 李國修十八歲就讀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時加入話劇社,畢業於世新廣電科,因為興趣而投入劇場演出及創作。1980年接觸吳靜吉博士創立的耕莘實驗劇團(蘭陵劇坊的前身)。因演出蘭陵劇坊荷珠新配」中的趙旺,受到大家的注意。後來參加華視綜藝100的演出,成為家喻戶曉的喜劇演員,在1982年因「唐三五戒」連續劇獲得電視金鐘獎的「最具潛力戲劇演員獎」。
1984年,與賴聲川、李立群,創立表演工作坊,1985年參與創團演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4],1986年,三十一歲的他創辦了「屏風表演班」,舞台編導作品有三十餘齣,包括《三人行不行》系列、《半里長城》、《莎姆雷特》、《西出陽關》、《京戲啟示錄》等。李國修不但身兼編劇導演,也經常參與舞台劇的演出。其中在《西出陽關》一劇中飾演「老齊」一角,被台灣媒體評為「李國修最具卓別林高度的演出」[5]
2011年12月21日,李國修傳出罹患大腸癌第3期,並於12月30日於台北田徑場舉辦「李國修暫別舞台京戲啟示錄戶外轉播場」後,專心養病而暫停2012年的演出。2013年7月2日凌晨3時34分因大腸癌,病逝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享年58歲。[6],一生一共創作出27個劇本[7]

座右銘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8][9][10]李國修曾在一次訪問提到,他這輩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開門、上台、演戲」[11]

 *****2012.10.27
昨晚第一次知道此演員上網去找找他有點意思的年輕人

陳柏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zh-hant/陳柏霖 - Cached - Translate this page
陳柏霖(英语:Bo-Lin Chen,1983年8月27日-),綽號拉麵或舞川拉麵,出身於臺灣的電影及電視劇演員。身高180cm,體重64kg,血型為B型。事業版圖除了臺灣 ...
天下500期改變 為了幸福:
演員陳柏霖 深情大仁哥,做自己最幸福
2012-06-27 天下雜誌 500期 作者:林秀姿
演員陳柏霖 深情大仁哥,做自己最幸福 圖片來源:王竹君 2012年第47屆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戲劇節目男主角獎由陳柏霖拿下!分享他對暴紅之後的感動故事...
讓「李大仁」成為台灣女性心中幸福的代名詞,陳柏霖明白,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面對暴紅,他淡定以對;在演藝染缸中,「大仁哥」始終堅持做自己。
「我是一棵樹,樹不會變成摩天大樓,我只是多長了花跟果,」坐在新裝潢的工作室外小庭院,講話的不是「張士豪」,也不是「李大仁」,而是堅持一路走來,沒有隨著演藝圈起伏而改變的陳柏霖。
十七歲的陳柏霖,在電影《藍色大門》中,穿著高中生制服,笑容陽光燦爛,一句「我叫張士豪,天蠍座,O型,游泳隊,吉他社」,奠定他在影迷心中陽光大男孩的形象。
十年後,陳柏霖在《我可能不會愛你》連續劇裡,卻變成專情、一直默默守護女主角的李大仁,成熟穩重的形象,擄獲大批影迷的心。
「李大仁」是去年冬天帶給女影迷幸福感的關鍵字。但是,陳柏霖一點也不想被「李大仁」定型。
暴紅,就是過氣的開始
面對「李大仁」的爆紅,陳柏霖顯得很抽離。他笑著拿《我可能不會愛你》中的台詞舉例,「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
「暴紅就是過氣的開始,」他說,「世界需要你時,你就紅;這個世界遺棄你,你就不紅。」所以,他把李大仁留在螢光幕前,走下舞台,還是過著宅在家裡看DVD、聽音樂,和朋友吃路邊攤的簡單日子。
對陳柏霖來說,「張士豪」才是改變他人生最大的轉捩點。
就讀景文高中時,他是屬於「內向、害羞型」的男孩子,下課後和朋友打籃球是生活中最大樂趣,從沒想過未來是什麼樣子。「張士豪」帶領他闖進演藝圈,享受到一炮而紅的滋味,也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藍色大門》導演易智言曾說,「陳柏霖太聰明了,躺著都會紅。」不過,在當紅時,陳柏霖卻決定離開台灣,勇闖香港、日本和中國市場,一走就將近十年。
「對自己殘忍,才會進步,」陳柏霖說,面對不同的工作團隊,不同語言文化的挑戰,強逼他提早成熟。
「世界上很多人可以講五、六種語言,我覺得我應該沒那麼笨,沒道理做不到。」所以,儘管香港導演勸他講國語,找廣東話配音,他還是堅持每天晚上熬夜背台詞。現在廣東話、日語都沒問題,是台灣少見的「三聲帶」演員。
過去十年的時間,陳柏霖在海外市場拍片,台灣鮮少有作品。去年拍完《我可能不會愛你》紅遍台灣後,今年又拍了國片《BBS鄉民的正義》,預告片曝光後,讓觀眾又驚又喜。
陳柏霖擺脫大仁哥的深情形象,演出亦正亦邪的駭客,壞壞的表情很吸睛。多年好友兼經紀人張力透露,選拍這部講述網路霸凌和言論自由的電影,陳柏霖只拿了五分之一的片酬。
「留在底片上的東西是永恆的,」陳柏霖說,不計較片酬高低,是希望每一個作品,可以分享一些事情,從中影響觀眾,去做一點點的人生選擇跟改變。

受訪的前一晚,他重看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裡面女主角說,自己常常會幻想,一個老太太在房間裡面,看著自己的臉,『我現在的此刻,就是她的回憶』。」
陳柏霖說,「我也正在為一個老先生的回憶做準備。所以,我的當下應該要做什麼事情呢?做什麼值得被回憶的事?」不被爆紅沖昏頭,他堅持,拍一部好電影,比拍一部賣座的電影重要。
「一首歌或一部電影,都是一顆種子,這顆種子也許要五十年後才會發芽,」他說,「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現在正在做的、拍的,也許要二十、五十年後才會看得到影響。」
以正面能量感染他人
也因為這種想法,他自組製片公司與工作團隊。經紀人張力和陳柏霖是景文高中同學,兩人相識十餘年。張力形容,陳柏霖是有「正面能量」的人,「跟他在一起,感覺什麼事情都做得到,」張力說。
「電影的製作步驟很神聖,應該先是有好的劇本,拍出好的電影,再來想怎麼行銷,」陳柏霖感嘆,現在的電影環境反其道而行,大部份都先以市場行銷、是否賣座為導向,再來製作電影、寫劇本,「這樣一來,電影只是季節性、可替換的商品罷了。」
陳柏霖的夢想,是拍出在數十年後仍能影響、感動人的電影。他說,每個演員都在等一部好劇本、好電影,等待過程很煎熬,「人生可以不只是個棋子,而是當下棋的人。」

為了實現夢想,陳柏霖也找來數名高中好友協力,在台北的工作室裡一起工作。
「我覺得幸福就是可以做想做的事情,而不在乎得到什麼,」他看著一旁的高中好友說,「看到家人和朋友都健康快樂,自己就很幸福。」
「人生最重要的並不是成功,而是誰跟你分享這份成功,誰跟你一起見證這個歷程,」陳柏霖說。
 
很多人說演藝圈是大染缸,堅持不改變理念的陳柏霖,似乎很努力不被染上各種顏色。
「從小到大我都想改變世界,卻看到很多人長大後被世界改變,」他說,「如果能保持自己的本質不變,何嘗不是對世界的一種改變?」

台灣女總統蔡英文 多滿意 法國 觀點報:政績近乎完美,少人知 真正的政績 六大核心產業 v 馬英九;諷刺馬(馮睎乾十三維度)




張茵惠:


「姊妹們,這次站出來就別再客氣了,記得十年前我們讓男人擅自代言運動後發生了什麼事嗎?」


──2024年5月17日21點07分,threads上的網友發言


法國《解放報》記者沃勒函(Arnaud Vaulerin)出版了一本蔡英文傳記,近日翻譯成中文問世。原名《Taïwan, la présidente et la guerre》,直譯是「台灣,女總統與戰爭」,烏俄戰爭開打後,台灣曾被全世界民主國家的人票選為「接下來世界上最可能發生戰爭的地方」,法國人寫一本關於台灣總統的書,標題合理的放進「戰爭」,反倒是台灣人覺得自己跟戰爭沒什麼關連。


大概是這種「實話先不說破」的考量,中文版書名改成了《臺灣路上:蔡英文的非典型力量》。


市面上與蔡英文相關的書籍所在多有,但沒有一本像沃勒函那樣,以外國人的角度描繪出蔡英文的總統之路是如何既偶然又必然,以及如何描繪出一個不善在公眾面前「表演」、甚至可以說是喜怒不形於色的女性,在中國虎視眈眈之下,帶領台灣走向與歐美日澳等國的民主結盟。


2014年的三月,時值馬英九總統任期尾聲,馬英九應對金融海嘯的種種錯誤施政、藐視人命的SARS封院,各種民怨都沒能理所當然轉換成對民進黨的信賴與支持,民進黨在立法院內表決節節敗退,在立法院外更是黯淡無光。「後陳水扁時代」的民進黨顯然需要一個全新面貌,但那是什麼?


太陽花運動發生後,民進黨重要政治人物蘇貞昌、游錫堃、謝長廷與當時的黨主席蔡英文在議場外坐著聲援裡面的學生。但他們並沒有策劃這場行動,事實上,與當時藍媒、紅媒描述的不同,這些已經在政治界打滾多年的政治人物,看起來反而像是意外遭到龍捲風襲擊的牛羊,身不由己地被捲到天空中。


一場巨大無比的公民運動即將要開始推動台灣命運了,之後蔡英文將會選上總統,而讓台灣免於2019年以降的諸多厄運,而2014年的她並不知道。


蔡英文只是毫無表情的坐在那裡。


沃勒函形容蔡英文是極度內斂、謹慎的人。這似乎不是什麼新聞,但同時他卻也點出過去國內傳記很少強調的面向──蔡英文不只十分內斂、謹慎,她也非常果斷堅決,一旦清楚自己要什麼,就百折不回。


很多人會說,蔡英文不過「只是運氣好」,才能當上總統,就像是她「只是運氣好」,所以可以出國唸書,或者「只是運氣好」,所以可以成為李登輝幕僚。甚至連她的單身選擇,都可以被某些人當成「只是運氣好,所以可以不用嫁人」的負面敘事一環。


蔡英文在年輕女性之間的支持度,從未反映在與她同齡的台灣女性身上。年輕女性看見蔡英文,想的是「我們女生也能當總統」,但年長女性看到蔡英文,卻可能會有「為什麼她不用侍奉公婆、帶小孩」之類的想法。


說蔡英文是「非典型總統」,至少有兩個層面上的意義。


首先,蔡英文至少在可見的層面上不太算是典型的權力慾望追求者,她不會為了證明自己比其他人都強,而做出一些莫名其妙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過剩的野心跟慾望,是角逐總統大位之人的常見特色,通常會表現在早年就迫不及待投入選舉,就連亞伯拉罕.林肯都曾在家牧場根本沒錢、年僅二十三歲時就跑去競選州議會議員,並且曾承認:「一個人若是中了當總統的蠱,他要是想要知道自己中的蠱有多深就只能再去競選了。」


其次,蔡英文以外媒的說法,是一位「養貓的單身女士」。她沒有辦法塞進「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想像之中,沒法販賣「我兼顧家庭我好偉大」的傳統女性形象,她起初是個學者,後來是專業幕僚,最後是臨危撐起政黨的人,而她永遠也沒有變成「那以外」的形象。


蔡英文的從政之路跟她的論文主題《不公平貿易與防衛機制》一樣,重要、實用,但是乏味。沃勒函寫道:「…這些身分對她而言,並不是打從一開始就注定好的。」1974年蔡英文拒絕父親提議讀商,選擇台大法律系就讀。這已經是個折衷結果,有鑑於她本來想讀歷史或考古,但受到父親反對。


對於大一新鮮人蔡英文來說,中華民國才剛「退出聯合國」三年,而大二的時候,蔣介石死了,其後三年蔣經國繼任。接下來那些精采曲折的黨外運動,她並未參與。沃勒函描述,年輕的蔡英文活在家教甚嚴的小天地裡,裡頭是家庭的規訓,外面是黨國的管制,一個管教的籠子外面還有一個管教的籠子。這時她只想要認真出國念書。


1978年,蔡英文抵達康乃爾大學法學院。隔年《美麗島雜誌》在台創刊。在康乃爾大學,蔡英文首次切身感受到原來台灣並不真的民主,政治啟蒙之餘也羨慕起美國人擁有台灣人沒有的自由,不過這並沒有讓她決定馬上飛回台灣抗爭,她只是繼續過著求學生活。


兩年後,蔡英文從康乃爾大學畢業,前往英國進入孕育出許多諾貝爾獎得主與國家領袖的倫敦政經學院。當蔡英文飛抵倫敦時,適逢前英國保守黨黨魁柴契爾夫人上台,日後蔡英文曾說「想成為像柴契爾那樣的政治領袖」讓部分左派人士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確實與她的生命經驗有很大的關係。蔡英文第一個親身體驗過的女性國家元首,就是柴契爾夫人,對比當時台灣蔣氏還在「家天下」,不難分出高下。


1984年,蔡英文奉父命回台灣在大學任教。她的關稅談判才能立刻受到矚目,央行與經濟部聘請成為關稅貿易總協定談判小組成員,任務是在不激怒北京的狀況下,以「個別關稅領域」名義加入。基於政治與歷史原因,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十分微妙,蔡英文就像是國際商法上的「拆彈專家」。


1990年代,李登輝總統成立陸委會,他延攬蔡英文加入,這才是蔡英文第一次不是以技術專家,而是以政務官的身分參與政治。「她因此獲得了一位導師,甚至是政治上的父親。」沃勒函寫道,「雖然她對男性主宰的台灣政壇毫無野心,但這段歷練與共事關係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影響。」


饒富意味的,沃勒函點出了蔡英文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到底像誰。比起同黨的陳水扁,她更像李登輝。這不僅是在說,客家血統、康乃爾大學學長學妹這種表面上的關連,李登輝的改革是表面沉默但內裡鋒利的,刀不血刃就讓台灣走向民主化。


但李登輝的改革畢竟過於寧靜,寧靜到連台灣民主的敵人,至今都還繼續臉不紅氣不喘的在國會裡活蹦亂跳,搶推用兩兆元打通中央山脈的建設案、內容無人知道詳情的藐視國會罪。在這場「實話就先別說破」的民主改革裡,台灣就像一個開放的傷口,有時抵抗力還夠就沒事,一旦抵抗力下降細菌就囂張入侵。


最近幾天,threads上的台灣青年越來越覺得,過去蔡英文八年,所取得的一切進展與安定,都可能被討回去,感覺像是做了一場夢。他們寫著:


「我們七年級生到底做錯了什麼!十年前上街頭不夠,十年後又要上?」


「沒想到十年前存下來的法扶電話還能用耶。」


他們從青島東路外,拍到二樓窗戶裡有個人影隔著簾子往外看,終究背對群眾。


https://www.threads.net/@idkwhy.iam.here/post/C7FFEehv1Kc (影片連結)


2012年蔡英文的總統大選選前之夜,李登輝於手術後顫巍巍登台,說出:「台灣就交給你們了!」這是李登輝最後一次公開造勢,台派選民激動涕零。2016、2020年,網路上群眾都複習過這畫面,但沒有一次是像2024年現在這樣的心情。


https://www.threads.net/@can_hsiang/post/C7F9pS0Pgnt/ (影片連結)


每個人會出生兩次,一次是別無選擇的被任意生到世界上,成為別人的子女手足,另一次是當真的知道想要做什麼時,你就重新出生一次。


而每個人也都有兩種先祖,一種是跟你有血緣關係的人,你不能選擇,另一種是你決定要繼承意志的對象。


而我好奇,有多少人是真的思考過這些事情,才決定活下去的?


原文見留言處


曹:

今天早上收到蔡英文Tsai ing-wen的Line,說她卸下八年的總統職位,今後會繼續在不同的位置、用不同的角色為台灣打拚。

 

我幾年前就說,蔡英文是台灣歷來最好的總統。今天我要再說,蔡英文將是台灣歷來最好的卸任總統。

 

蔡英文彰顯台灣的民主與人權。她是台灣第一位女總統,亞洲雖然已出現多位女總統,但只有她非出身政治世家,不是因丈夫或父親而當選。她力挺婚姻平權,帶領台灣社會走向文明進步的普世價值。

 

蔡英文是非常稱職的總統。她處理兩岸、台美關係非常穩健,並帶動台灣經濟成長,讓世界看見台灣。

 

蔡英文的修養與胸襟。她很少失言,也不出惡言,有格局、目標但溫和、堅定。

 

自2019年以來,蔡英文被質疑博士學位造假,至今還有人在講,也有人相信。她拿出畢業證書,被說是造假,她公開論文,被說找人代寫,最後變成無法證明。

 

如果要檢驗蔡英文,應該看她的能力配不配擁有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的博士學位?

 

她是台大法律系畢業,取得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又在美國考上律師執照。她再拿到LSE法學博士學位,有什麼好懷疑的?

 

她的專長是國際經濟法,她在大學教國際經濟法,在法律事務所擔任國際經濟法諮詢顧問,一口流利的英國腔英語,從政最初是台灣對外經貿首席談判代表,這麼優秀的國家人才,為什麼懷疑她不是LSE博士?

 

從今以後,希望假博士的謠言可以停了。




。。。。

昨天TVBS公布「蔡英文總統施政八年滿意度調查」民調結果,蔡總統執政八年施政滿意度42%。很多網友評論說,TVBS民調都能有42%,實際上的滿意度應該更高。


據該民調,蔡總統的施政滿意度,遠高於前總統馬英九的23%,也高於前總統陳水扁的13%。


該民調還顯示,蔡政府執政期間,各項施政滿意度分別為:長期照顧55%、國防自主50%、國際地位48%、經濟發展42%、維護外交41%、兩岸關係40%、政策溝通38%、前瞻計畫35%、空汙改善35%、居住正義34%、能源政策33%、打擊詐騙28%、司法改革27%。


蔡政府在長照、國防外交、拚經濟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另外,在司法改革、打擊詐騙、居住正義等方面確實還有待加強,期待賴清德政府在這些方面也能做出成績。


#矢板明夫

蔡英文  法國 觀點報:政績近乎完美,少人知     真正的政績 六大核心產業 v 馬英九;諷刺馬(馮睎乾十三維度)


蔡英文 真正的政績 六大核心產業 v 馬英九;法國 觀點報:政績近乎完美,少人知


何穎怡的大耳朵

已經想念。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2023
小英總統上任後端出的六大核心產業,經過七年多,我差點忘記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內容,一個是半導體與通訊,二,結合5G,數位轉型的資安產業,三,接軌全球的生物及醫療科技產業,四,軍民整合的軍工產業,五,綠電與再生能源產業,六,確保關鍵戰略物資及戰備產業,也就是今天大家都在說的供應鏈安全問題。
仔細比對一下,小英總統上任後提出的六大核心產業,都按照先前規劃目標,一步步往前邁進,這才是真正的政績。



2016年1月,蔡英文慶祝贏得總統大選。

2016年1月,蔡英文慶祝贏得總統大選。 Philippe Lopez/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她在2016年的就職演說中曾尋求保留接觸的可能性,承認兩岸曾在1992年舉行會談,儘管沒有承認中國官員和她的政治對手國民黨後來聲稱在那次會談中達成“九二共識”。雖然台灣對該共識的合法性存在爭議,但北京已表示,那應該成為台海關係的基礎。

部分是因為蔡英文在就職典禮前曾背地裡與大陸進行過溝通,她以為,她承認舉行了會談就等於做出了讓步。但中國官員回擊稱,蔡英文的就職演講像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蔡英文對這種不妥協態度感到震驚,據曾任美在台協會主席的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以及一名與該政府關係密切,但因為政治敏感性不願具名的人士說。

這個經歷影響了她對中國的態度。儘管謹慎行事,她仍找到了反擊的機會。據總統府前發言人、蔡英文的長期助手林鶴明說,蔡英文的政府在2018年底得到情報稱,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打算就台灣問題發表重要講話。這個說法得到了熟悉此事的第三方證實,考慮到問題的政治敏感性,這名人士要求不具名。


參加兩棲登陸演習的台灣軍人。去年底,蔡英文將強制兵役服役期從四個月延長到一年。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提出將對台灣採取一種新的“一國兩制”方案。 “一國兩制”是北京對香港的安排,即香港由中國控制,但理論上賦予香港廣泛的權力和內政自治。

幾個小時後,蔡英文表示不接受這個方案:“我要重申,台灣絕不會接受'一國兩制',絕大多數台灣民意也堅決反對'一國兩制',而這也是'台灣共識'。”

她的社交媒體團隊在網上傳播了這個信息。他們把她的反駁製成了一張中英文的網絡海報。其他的支持者將其翻譯成了近40種語言。

“中國對蔡總統如何把她的訊息傳到國際上社群覺得非常困惑,”前發言人林鶴明說。

北京排擠蔡英文的做法從某些方面來看是弄巧成拙。沒有了談判的可能,習近平在贏得台灣人心上幾乎沒有什麼可選渠道。中國最近的對台政策包括經濟脅迫、官媒和官員發出威脅,以及通過向台灣附近增派戰鬥機和轟炸機進行軍事恐嚇。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

萬歲爺,跪下
砍頭前,不要忘掉高呼中華民國萬歲







馮睎乾十三維度
·

馬英九先生是我的偶像
無可否認,馬英九先生是一位出類拔萃的男人,是漆黑中的螢火蟲,就連「掃墓」這樣家常的活動,他也有本事提升到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馬先生返回他的祖国掃墓,短短數天,已幹出幾件震驚世界的大事。
馬先生懷着「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首先以一人之力,與地球上所有文明國家唱反調,大讚「武漢防疫做很好」,然後又單挑習近平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內,公然宣布大陸地區屬於中華民國,蹭熱度能力之高,兩岸三地罕見,難怪馬先生被湖南省委書記表揚為「網紅」了。
昨天早上,馬先生在湖南大學與中国學生舉行座談會,居然斗膽當眾發表「異見」,稱台灣地區、大陸地區均屬於中華民國!據台媒報道,馬英九講完後,現場的台灣學生邊鼓掌邊大喊「好!」,而大陸學生或因有些意外,僅給予禮貌性掌聲。(注1)
馬先生的偉論,當然值得鼓掌叫好,但愚見認為,更值得全世界鼓掌叫好的,是忽然包容異見人士的中国掌舵手習近平同志。馬先生訪中,彷彿為中国帶來了傳說中的「言論自由」,甚至令習近平一夜間變成「開明領袖」,如果下年諾貝爾和平獎不頒給馬英九,14億同胞應該齊呼「辱华」。
中国有這麼好的故事,理應像我一樣,畫公仔畫出腸告訴全世界,但遺憾的是,大多數香港主流媒體若非置若罔聞,就是刻意刪除馬先生提到「中華民國」的那句話,把事實完全扭曲,例如《頭條日報》今天的報道〈呼籲減少不必要的隔閡 馬英九: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盼真誠交流〉,是這樣寫:
「據台媒報道,馬英九在座談會結束時談及兩岸關係:『無論是在台灣,無論是在大陸,在憲法上都是屬於一個中國之下。我們是台灣地區,你們是大陸地區,我知道在大陸1983年憲法前言也有講,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個事實很清楚。』」(注2)
其實所有台媒引述馬英九的話時,都有提到台灣地區、大陸地區都是中華民國,《頭條日報》的寫法,卻把最關鍵的一句刪掉,根本是散播假新聞。Now新聞也一樣(注3),對「中華民國」隻字不提,同樣誤導讀者。
比較忠於事實的是《明報》。但《明報》僅在內文低調引用「中華民國」一句話,標題卻是政治很正確而毫無新聞價值的「訪湖南大學 馬英九:兩岸同屬一中 稱兩岸同文同種堅持一中 冀雙方減不必要隔閡」(注4);如果讀者只看這個標題,該不會發現「天使在細節」。
究竟馬英九說了什麼呢?我根據現場片段(注5),打了以下的逐字稿,供各位參考。那是座談會的尾聲,校方的主持人說:「今天的相關座談告一段落,馬先生這次遠道而來——」此時馬英九打斷他,繼而發表「重要講話」:
「各位可能不知道,我們國家在1997年的前後修改憲法,在我們的定義裏面,這個我們的國家有分成兩個部份,一個叫台灣地區,一個叫大陸地區,都是我們的中華民國,那麼我們的都是中国,所以無論是在台灣,無論在大陸,憲法上面都是屬於一個中国之下的,我們是台灣地區,你們是大陸地區。」
眾所周知,你在香港高呼「結束一黨專政」也會被控煽動顛覆国家政權——因為根據中共「憲法」,中国共產黨等於「国家」——但馬先生當眾宣布「大陸地區」屬於「我們的中華民國」,過了24小時,至今未聞「網紅」被国安拘捕或就地正法,這樣的事,若非習近平祝福,一定是國民黨已強大到一個點,令中共在馬先生面前瑟瑟發抖了。
當然,馬先生的言論雖貌似大膽,但兜一個大圈,還是回到「那麼我們的都是中国」——各位留意,今天中華民國不會簡稱「中國」——即是說,大陸地區屬於中華民國,而「我們的」中華民國都是中国,所以,大陸地區、台灣地區說到底還是中国的。看懂了這套語言偽術沒有?
馬英九先生真是我的偶像,他不但給中共主旋律奏出一個中国台灣式變調,也令任何場合都變得充滿娛樂性。

1
https://bit.ly/3zxBbT7
2
https://bit.ly/3U2mmkW
3
https://bit.ly/3m1zuud
4
https://bit.ly/40XOc4n
5
https://bit.ly/42Xxbci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