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Pierre Schoendoerffer 1928~2012; 麥可·柯林斯 (Michael Collins, 1930~2021),太空人;Jill Corey, 85, Coal Miner’s Daughter Turned Singing Sensation, Dies


Film director Pierre Schoendoerffer dies aged 83

Published
Pierre Schoendoerffer
image captionThe director worked as a war photographer and journalist

Oscar-winning French documentary-maker and journalist Pierre Schoendoerffer has died at the age of 83, the French military health service has confirmed.

Following military service, he volunteered to became a photographer during the first Indochina war, eventually becoming a war reporter.

His 1967 film The Anderson Platoon was presented with the Academy Award for documentary feature.

Paying tribute, President Nicolas Sarkozy said: "France will miss him."

Le Figaro newspaper said Schoendoerffer died in a hospital outside Paris on Wednesday after an operation.

Born in Born in central France in 1928, Schoendoerffer spent some time at sea before joining the army for national service in 1949.

During the 1950s, he volunteered to parachute into the besieged fortress of Dien Bien Phu to document the decisive battle of the French war in Indochina - which is now part of Vietnam.

After the battle, he was captured and spent four months as a Prisoner Of War.

Schoendoerffer first gained fame as a director for his 1965 film The 317th Platoon, which traced of a doomed group of French soldiers retreating through the jungles ahead of the final rebel offensive in 1954.

It won best screenplay at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where critics praised it as being among the best Vietnam War films ever made.

His Oscar-winning Anderson Platoon also won an Emmy award in 1967.

Schoendoerffer also made his mark as a screenwriter with his 1975 film Drummer Crab - which won three Cesar awards in France, including best actor for Jean Rochefort.

President Sarkozy, in a statement praised the "legendary filmmaker and novelist" for risking his life for France and "helping us better understand our collective history."





Jill Corey
Corey in 1955.
Corey in 1955.
Background information
Birth nameNorma Jean Speranza
BornSeptember 30, 1935
Avonmore, Pennsylvania, U.S.
DiedApril 3, 2021 (aged 85)
PittsburghPennsylvania, U.S.
GenresTraditional po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JEy7UBm2w


****

麥可·柯林斯 (Michael Collins, ~2021)是1969年與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艾德林(Buzz Aldrin)一同執行「阿波羅11號」任務

DW 中文 - 德國之聲



麥可·柯林斯是1969年與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艾德林(Buzz Aldrin)一同執行「阿波羅11號」任務的第三名太空人,但他沒能和同伴一起踏上月球,而是獨自駕駛指令艙在距月球60英里的繞月軌道上飛行近28個小時,等待著登月艙返回。柯林斯4月28日去世,享年90歲。















President Biden said of Colonel Collins in a statement on Wednesday: “He may not have received equal glory, but he was an equal partner, reminding our nat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in service of great goals. From his vantage point high above the Earth, he reminded us of the fragility of our own planet, and called on us to care for it like the treasure it is.”

Colonel Collins, who had begun flying in 1952, had hurtled through the skies as a test pilot and orbited the Earth 43 times in the Gemini 10 capsule.




Image
From left, Col. Buzz Aldrin, Neil Armstrong and Colonel Collins. As Colonel Aldrin and Mr. Armstrong made their historic landing, Colonel Collins piloted the spacecraft Columbia in orbit 60 miles above the moon.Credit...Associated Press




Image
Mr. Collins in 2019. “I have been places and done things you simply would not believe,” he wrote in his memoir.Credit...Charles Krupa/Associated Press

Indeed, as Mr. Collins sought to capture the wonder and beauty of space, he wrote in that book: “I have been places and done things you simply would not believe. I feel like saying: I have dangled from a cord a hundred miles up; I have seen the earth eclipsed by the moon, and enjoyed it. I have seen the sun’s true light, unfiltered by any planet’s atmosphere. I have seen the ultimate black of infinity in a stillness undisturbed by any living thing.

“I do have this secret,” he added, “this precious thing, that I will always carry with me.”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彭明輝(吳鳴),彭博 父子




2021.4.29


The Functional Ecology JBS Haldane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 is given is given each year to the best paper in the journal from an early career author. In the absence of extenuating circumstances, 'early career' is defined as less than 5 years post- Ph. D. or -D.

......讀到博兒入圍英國生態學會Haldane Prize新進生態學家,仍感動不已。......

下文的漢譯來自嘉義大學陳宣汶教授,使用前曾徵得其同意,在此敬致謝悃。
  今年英國生態學會Haldane Prize 入圍的11位新進生態學家中首次有兩位來自台灣,他們分別是目前在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彭博博士跟美國賓州州大的譚景文博士。Haldane Prize是英國生態學會從每年發表在該學會期刊「功能生態學」(Functional Ecology)的文章中,選出主要作者為取得博士學位五年內的新進學者所發表的最佳論文。這兩位來自台灣的優秀新進學者,彭博與譚景文,分別畢業於東海大學與中興大學,在接受該獎項提名的訪問中,不約而同都提到了在台灣念大學時的研究經驗,對他們日後從事生態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發。
相關連結在這裡:




----2016
今天見識了。去年聽吳鳴兄 (彭明輝,東海歷史,約1980級,政大教授)談他寶貝兒子,大意如下:
吳鳴自述: 博兒大三以前功課不好,大學讀東海生科系,很多家長可能要罵死了,我只在他大二上時問他,如果念不下去,要不要去學個手藝,因為連續三個學期都有科目被當。兒子說他們系都這樣,俺也就一笑置之。大三跟卓逸民教授做專題,引導他走向學術之路。念東海生科研究所時獲得世界蜘蛛年會最佳研究生論文獎(Oral),退伍後當了兩年教學助理,申請墨爾本大學動物系博士班,獲得澳洲政府四年全額獎學金,一個平凡小科青努力打拼的故事。
風雨中,想兒子。
彭博 蜘蛛行為專家http://pansci.tw/archives/58815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專長為蜘蛛行為生態,曾於世界蜘蛛年會上獲生態與行為組口頭報告第一名,研究成果於2013年發表在《Current Biology》。
YOUTUBE.COM






關於政大校史的編寫 彭明輝教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HQYaTEFpk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印尼潛艦罹難53位官兵 生前「高唱再見」





溫紳

這歌詞中提到「有上升就有下沉,潮起潮落。嘿,改天見,雖然我還沒準備好度過想念你的日子,希望你能過得好,讓我們改日再相見」,影片曝光後…
不少人為這些犧牲的海軍戰士們哀悼。



UDN.COM
畫面曝光!印尼潛艦罹難53士兵 生前「高唱再見」 | 聯合新聞網:最懂你的新聞網站
印尼海軍潛艦南伽拉號(KRI Nanggala-402)21日於峇里島附近海域失聯,印尼海軍25日表示已找到該潛艦,但艦...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吳靄儀的道路(5):《去日苦多》【吳靄儀親自求情陳詞英文、中文文本】。超雄,不要唏噓;中國的公民記者盧昱宇:中國已無空間繼續從事維權行動





//在《去日苦多》的尾聲,許鞍華問眾人怎看香港命運,大家都有口難言,似乎一言難盡。
還是吳靄儀率先打破話匣,直言無隱:「我覺得香港很淒涼,很像一個很成功的妓女。」她滿足不同客人的予取予求,不過想保住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的子女。
「我們用了很多很多時間得到一些東西,現在處於很危險的地步,很容易會失去,我們要做的就是拚命保存這些東西。」
「當大眾不明白自由至為緊要,我是急的。因為失去之後知道是怎麼回事,那時候就太遲了。」
二十四年前吳靄儀早料到結局,「你知道這是一場losing battle,到最後你不會贏,但可以挽留住一陣子不輸,你就可以不輸。」//
//拉德布魯赫指出「不法」最危險的情況,其實是「法律的不法」,即以形式上的「合法」掩飾實質上的「枉法」。「法律就是法律」在專制統治下只會淪為「強權就是法律」,他痛心道出自己遭逢橫逆的見證:「德國司法界毫無自衛能力抵抗專橫與犯罪的法律。」
納粹的所謂「法律」徹底違背一視同仁。黨同伐異的納粹憑著「法律」排斥其他黨派而攫取一黨專政,縱容黨羽迫害異己而不受懲罰;換上異己還施彼身,就不惜用最重的嚴刑重罰。他強調這些「法律」不只是「不正當的法」,而是根本沒有當法律的資格。
拉德布魯赫提到一個案例,納粹治下有司法人員檢舉異己,交由法庭處死。納粹覆滅後司法人員被控謀殺,他完全認同。
因為司法人員清楚暴政下的法庭會怎樣審訊,無論法庭「是出於政治的狂熱;或受脅於當權者的淫威」,裁決一定會迎合政權。所以司法人員是利用法庭為工具來害死異己,犯了謀殺罪。
拉德布魯赫義正辭嚴地補充:倘若司法人員並非故意,就。是。法。庭。犯。下。謀。殺。罪。法庭逃不過共犯的罪名。//




中國的公民記者盧昱宇4年前因創辦專門紀錄維權事件的平台「非新聞」而被中國當局以「尋釁滋事」罪判刑四年。他上個月中獲釋出獄,居住於貴州。他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隨著中國大環境越來越糟,國內已無空間繼續從事維權行動,得靠境外人士來延續。








超雄,


看了 7 月 10 日《立場人語》你的專訪:「2020 年香港,似乎不需要他」,聽到你的唏噓,深感要回應。我們相交十六年,知道你是個最不戀棧權位的人,苦苦留守議會,為的是那一群你無時或忘的弱勢社群。你今日退出,遺憾的是社會似乎不需要你。超雄,你退下議會是絕對正確的,但不必遺憾,更毋須唏噓,社會一日存在對弱勢社群的不公平,便一日需要你和像你這樣的人。議會的抗爭必須持續,但再不是以我們過去的方式,the rules of engagement 改變了,未必是因為我們失敗,而是要抗衡的對手改變了,政權徹底推翻走向民主議會的制度和文明的遊戲規則,戰事改變,戰士自然也要換過。我們不應唏噓,反而應該慶幸在此關頭,接手的有遠比我們適合的人。
在今次民主派的初選中,我們看到比以往更勇敢、機智和堅決的年輕人躍躍獻身,說服了 60 萬人中傾倒性的大多數,投票支持他們代表的議會戰線。經過 2019 年 6 月至今一年傷痕纍纍的反送中抗爭,現在站出來的一群比 2016 年沉着和清楚代價。沒有人能預測成敗,但他們已爭取到在議會中以實踐試測他們的理念的權利。
相信你也注意到,選民的智慧也增長了,今次的投票,雖然部份有懲罰不如人意的表現的成分,但卻不是取決於個人愛惡,甚至不是取決於往績,而是在於評估每個候選人在下一屆的議會會發揮什麼力量。或者在沒有出來投票的人之中會有較多人支持傳統泛民,但重要的不是有多少人沒有投票,而是這些候選人號召了多少人採取行動支持他們。正如 1124 區選那樣,最大的推動力還不是候選人,而是政權的打壓之下,市民認為要有怎樣的回應。
你我年紀相差近十歲,但我知道你不會介意我說:我們都老了,我們的議會的時代已過去了。我們從來不是「妥協派」, 2006 年公民黨成立,中聯辦發現,以學者、大狀為體幹的公民黨,立場比其他反對黨派更「狠」,而你 — 首位我們邀請加入的議員 — 甚至被特區官員質疑是否太「左」,與大狀的「溫和」有別,但公民黨就是倡議這種公義:最低工資、全民退保、消除一切歧視 — 包括性傾向歧視。我們語氣溫和,願意理性商議,但在基本原則上不會妥協以爭取一時的利益。
在 2004 – 2008 年的一屆,甚至直到 2008 – 2012 一屆的中期,我們仍可以在議會發揮一定的力量的一個因素,是當時的特區政府官員仍然不得不尊重議會,行政機關仍必須遵從他們沿襲的典章制度,於是發言是否有理、審議是否認真,是有分別的,亦是市民所期望的。
我們被稱為「傳統泛民」,但至少在我而言,不是遵守傳統,而是要在後移交時代,在香港特區建立自己的議會文化和傳統,使特區的立法會能夠立足世界,而你的理念,就是要弱勢平權成為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則。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確是「建制派」 — 要為香港建立她的民主自由的典章制度。所以,看到這些努力的成果逐漸失不可復得,建立起來的制度和精神還未完全得到深入鞏固已被扼殺,我們當然不無失望,但共議的條件一去不回,另類抗爭已不能遏止,我們的心血成為歷史,但某程度上,我們仍然做到了薪火相傳。我相信,正如初選投票所顯示,在「抗爭派」的議會(如果沒有未坐穩已被消滅),「議會派」仍有角色。有理的一方未必每次都贏,但要世人知道究竟贏的一方是否有理,是非曲直,在一個走向崩潰的制度下,更需要清楚交待,讓後世評論,促使人類進步。
建設有時,打破有時,但願重建也有時,對個人來說也同樣適合。八年前,我退下議會,但願重返私人生活,惜至今仍受種種未完的責任牽絆;在你而言,弱勢社群的福祉,在立法會和政治層面無路,正好在社區層次默默擴充,成為民主區議會的重要任務。我永遠記得年輕的鍾耀華,在佔中九子審訊中的陳辭:「在這個過程裡無聖人可隨,我們會迷惘,曾經一路建築的自我會坍塌,會趨向滅亡,但始終會重生。」
靄儀
14 – 7 – 2020

羅瑩雪(1951年11月8日-2021年4月3日);法律系集體掛失律師證: 一張沒有羅瑩雪的律師證書(靠北律師);蘋論:下台最大



羅瑩雪(1951年11月8日-2021年4月3日),生於臺灣花蓮縣,中華民國律师、政府官員,曾任政務委員、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福建省政府主席、中華民國法務部部長。 目录. 1 生平; 2 從政经历; 3 核准枪决死刑犯; 4 家庭; 5 爭議. 5.1 蒙藏委員會 ...


2016年4月20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可能是 2 個人的圖像
1520期新新聞精彩內容
.具有中國特色的詐騙模式
.蘋果「酒干倘賣無」商機爆發
.「全內閣」布局人事的脈絡和思考模式
.味全告頂新求生存
.兩岸監督條例是美中對小英的入學考試
.柯文哲和趙藤雄的大巨蛋戰爭還沒打完
法務部長羅瑩雪以「九局下半」,形容自己的部長任期到了最後,已經蝦米攏嘸驚。羅部長顯然不是太懂棒球,在棒球比賽中,九局下半是落後球隊珍貴的最後反攻機會,在場上投球的一定是領先的那一方。
如真要類比,馬政府張內閣在過長交接期的處境,更像籃球比賽比分拉開後,讓主力球員下場避免受傷、派板凳尾端球員上場消化比賽的「垃圾時間」。
當然也會有在此時努力表現,希望教練團看到的人,但大部分在這種時候上場的兩造球員,都有放鬆防守避免受傷,讓比賽時間安全走完的默契。因為只要維持健康,終究會有再上場表現的機會。
但馬政府的張內閣,卻是「豁出去了」,把球場當成了摔跤場,一邊送分給對手、一邊罵觀眾出氣。而肯亞案更暴露馬政府的「垃圾時間」,恐怕還不是張內閣上台後才開始,之前的毛內閣處裡肯亞案,已是部會之間的橫向聯繫處處漏失,一副螺絲全鬆的樣子。
台下的民進黨,在場邊罵場上球員表現不佳,配合球員回罵的戲碼,享受其他觀眾的目光聚集。一點都沒有現在場上那群球員的失分,接下來會全部算到自己身上,要靠自己追回的驚恐和自覺。
即將接手羅瑩雪棒子上場的邱太三,接受本刊專訪,對北京政府在肯亞案的表現只表示懷疑,卻不願做出任何論斷,在在顯示民進黨夾在「兩岸關係」和「台灣主權」之間的徬徨無主。
不管北京是有意為之,還是邱太三所說「下面的人自己在搞……」,顯然讓北京嘗到甜頭的肯亞案,會不會變成蔡英文政府上台後,中國對台政策的一種模式,民進黨恐怕要再三地戒慎恐懼。


蘋論:下台最大


2016年04月20日


法務部長羅瑩雪因肯亞案大紅大紫。過去幾年受夠了立委的氣,現在「九局下半」,即將於520卸任,「下台的最大」,終於敢在言詞上與立委針鋒相對。輿論界也按原本藍綠的原色分裂成擁羅與反羅兩大陣營。
羅瑩雪引爆爭議
羅對中國強行押走台灣籍詐騙嫌犯表達諒解,是引起反羅立委們憤怒的原因。羅認為詐騙案的受害人和證人都在中國境內,而台灣受害人很少,境內證據也不足,台灣無法進行審判,羅可能意謂把嫌犯押解中國受審並非不合情理,並指摘抗議的立委是民粹。羅的說法得到很多民眾的同感,認為台灣對詐騙案判刑太輕,甚至縱放人犯,置受害民眾的權益於不顧;對於押往中國受審,施以嚴刑峻法的懲罰,以儆效尤,才是正義的彰顯,可撫慰受害民眾的創傷。
但矛盾的是,20名馬來西亞遣返的台灣籍詐騙嫌犯,卻在返回國門不久即被檢察官釋放而做鳥獸散,檢察官的老闆正是法務部長羅瑩雪。根據羅的思路,應該把這夥人經小三通送給嚴刑峻法的中國政府重手懲治,怎麼輕易縱放呢?原來回台的這批嫌犯並沒有卷證隨行,沒有證據與公文卷當然只能釋放。這是司法的基本常識。奇怪的是中國同意馬來西亞將嫌犯送回台灣,卻扣押嫌犯的卷證不給台灣,是何道理?莫非故意如此,讓台灣檢方不得不放人,來證實台灣無能處理詐騙案件,合理化由中國帶回審判的理由?
中國無程序正義

台灣的自由主義法學思想與中國的差異很大,台灣講究無罪推論、程序正義、罪刑法定、嚴格的證據法則,都與中國共產黨領導法界的思惟背道而馳。肯亞案中國法官還沒判決,被告已被強迫上電視坦承犯案了,可見是押人取供,嚴重違反我們相信的程序正義,因為沒有程序正義就沒有實質正義。這也是我們質疑中國法界審理那些詐騙犯的原因。羅瑩雪應該也不認同中國法界的作風吧。 *******






法律系集體掛失律師證 羅瑩雪:我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 | 政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法務部長羅瑩雪近日舌戰立委,「驚世語錄」落落長。昨(19)日三立獨家…



分享

WWW.SETN.COM|作者:三立新聞

從2014年上台就任法務部長後,
LIS在律師訓練開幕典禮的時候,
就被年輕律師們公開嗆聲,
直到現在為止,
還是被許多法律人公開質疑其人格和能力,
這種讓人感覺到「然後就屎掉」的功力,
恐怕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
靠北律師

4月17日 2:16 ·


#58
一張沒有羅瑩雪的律師證書
「自己錯了還怪人」、「然後他就死掉了」、「他是泰國人只會說泰國話」。法務部長羅瑩雪自上任以來即視人權於無物,將死刑執行當成轉移民怨工具,罔顧法務部關係民主法治的發展與人權公義的維護之宗旨。近日,法務部於處理肯亞事件中我國民眾遭強押遣返至中國一事,無視「無罪推定原則」而先入為主認為涉案,以刑事偵查打擊犯罪等藉口,模糊海外人身安全保護之焦點。羅部長更發言誤導我國電信詐欺罪得易科罰金,法院判刑過輕云云,非但有違刑法法定刑之規定,更嚴重干預司法體系之獨立。羅部長除藐視國會外,於4月16日晚間更是在法務部網頁大放厥詞,將公器作為個人發洩之用。

面對這種法務部長,我們的律師證書無地自容。
羅瑩雪部長所認知到的人權,與我們結訓時宣誓不符。
一張書寫著羅瑩雪名字的律師證書,是對律師宣誓詞的侮辱。
面對一個不以保障人權為依歸,恣肆濫權毫無官箴的部長,我們必須勇敢發聲。
我們的律師證書不見了,因為律師事務的主管機關法務部已經喪失了對公平正義的信念
我們的律師證書不見了,因為法務部長將正當法律程序扭曲為脫罪的說詞
掛失律師證書,是集體發聲譴責官員濫權
掛失律師證書,是共同宣示維護基本人權
新發一張沒有羅瑩雪的律師證書,只是一個機會,一個開始
讓我們直接向法務部表明在野法曹譴責惡官,監督執法的職責
《律師宣誓詞》
我, 謹以至誠宣誓:自成為律師時起,將以保障人權、實現社會正義、促進民主法治為使命。為實踐上開使命:
一、我願謹記律師為公共職務,非僅營生之職業,謀求當事人最大利益之同時,應兼顧公益。
二、我願遵守律師法、律師倫理規範與相關規定。
三、我願捍衛人權,秉持良知與專業執行律師業務。
四、我願投身公益,促使公義彰顯。
五、我願持續精進所學,與時俱進。
六、我願誠實執業,不為求勝而阻礙公平正義之實現。
七、我願嚴守當事人之秘密,使自己值得信賴。
八、我願遵守法律,並為促使法律符合社會正義而奮鬥。
九、我願發揮在野法曹的精神,監督政府維護民主法治。
十、我願充分尊重執業過程接觸的人們,並與律師同道互敬互重。
在我律師執業生涯中,於言、思、行、止,均將努力使律師成為受人敬重之職業。
如果您不幸擁有羅瑩雪簽名之律師證書,煩請您一同填答「我想掛失上有羅瑩雪簽名之律師證書」部分。
如果您有幸並未擁有羅瑩雪簽名之律師證書,或因為已經執業而不便掛失,請直接進入下一部分,填答「我願意支持本次連署」。
https://docs.google.com/…/16yjsExCd3Cdte-kgbDBiCgF…/viewform
Time Submitted: Saturday, 04/16/2016, 01:14 PM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