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蕭一真一家人略記







蕭一真一家人略記

旅行中最可記的是人物。我略提過鄭明岡 先生。不過蕭一真一家人先生更精彩,可惜網路上的他都很零星,這讓我更覺得該記一下他們。

玉燕與我計畫86-11宜蘭 花蓮和台東各停留2天。她今午說應該邀諸如趙民德老師或蘇錦坤先生等或其他朋友夫婦,共襄宜蘭之旅。(我們今年2013搭區間車共遊過猴硐.......) 她的好友蕭一真先生當嚮導,所以比較有把握。
( 玉燕:和蕭一真867日在宜蘭,他會安排我們玩的地方,看看你有什麼計劃?他說福山植物園要事先申請才行,而且暑假人很多,不建議。)



要整理這次的宜蘭 (2)-太魯閣(1)--台東(2)-也有點困難。原因是這回帶一10年前的ibm筆電,竟然五字鍵失靈,所以幾乎沒記日記或筆記。
景色多存在蕭一真玉燕的相機內,等待他們召回些記憶。


蕭一真:台灣大學森林系;台灣大學海洋所碩士;曾任生態學講師;現任中學自然與人文綜合課程教師。生態保育社| 永和社區大學  

台大
台大的自然保育社: 回憶專欄: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第三集最初的社辦(b74 蕭一真: 附上照片兩張,其一是保育社最初的社辦(攝影地點請看另一張,紅色箭頭所指),該建物原屬動物系,不久之後便拆除。保育社的招牌由陳慧遊(農推 ...

蕭一真是動手做事的人。約12年前,我們搬到新生南路時,他剛從台大快畢業
,整頓過一輛前輩丟下來鐵馬送我。我騎回永和,家人都說沿途太危險了。

他總有許多奇遇記,譬如說有一次日治時代的一櫃子要丟棄,他經同意取得之後,發現許多當時的寶物(譬如說到江山樓吃飯的收據……),又譬如說有些玻璃底片,他趕緊去暗房沖洗,他說在半夜中將70年前的製糖研究室人物現身,真是別有一種滋味。最重要的是他與朋友將櫃子中的一些東西,歸還給那些日本人和其後代的故事,蕭一真的朋友還將這些故事拍攝成影片呢。


生態,兒童文學寫真繪畫
陳美玲作,洪文卿插圖,蕭一真攝影《拜訪濕地》臺北市:親親自然雜誌社, 1998
陳美玲 孫婉玲《偷吃西瓜的狐狸》蕭一真(繪畫攝影) ,臺北市:親親文化, 2004

實習教師
國立台灣大學八十六學年度實習教師第十次返校座談會議記錄
蕭一真:催請實習老師們填寫問卷調查表及號召自主性組織,以聯絡夥 伴們的情誼。
經驗分享  蕭一真:成功高中頗尊重人和自由,會先徵詢意見,我負責社團之安全及衛生檢查之行政實習工作。

淡江中學
馬偕事績等都很熟悉。

新台灣新聞週刊  蕭一真專欄. 中國教科書寫二二八 (2006-03-01, 蕭一真 ).
You Tube《南進台灣》7 集:日本統治台灣四十年,總督府對於台灣種族和主要城市的特色和土產等的介紹。


家人
我們與一真的父親相遇蕭家新建的農舍中,與畢業於大同初工的蕭伯伯暢談當時的社會和林挺生家。翌日伯母已先回台北,她臨行交待必須在我們造訪之前,將屋子整理一番。蕭伯伯雖年近八十,卻仍開車回台北,我們請他留下來,他說他還要去頭城那家日本料理店去呢 (我們前一天11點前去,門口已有數十人排隊)
一真有一女(小一)一男(五歲),都很調皮,都能操純正的台語。
太太是中學的音樂老師,她說其實老師要萬能,她還教過美術呢。她有二台鋼琴。可趁此談與Steinway & Sons 產品的緣份
我跟她說紐約時報近七年前有系列的介紹該公司:

Wikipedia article Steinway & Sons.此文內有一百多條的出處注解,蕭太太給我們看的專書一定在其中。那書前三分之一是介紹其歐美的家族,並說美國的鋼琴製造樹立了世界的標準。接下來的篇幅都記諸名演奏家與該公司的琴緣。

 ***
我的電腦中還有蕭一真的兩處檔案:

2005年,世煜慧玲有半個地球的壯遊。我因將他們蓋章的書轉送Ken Su,所以現在只能到他們2006年成立的寫給台灣的情書 去找:

p.32那個場景,還有個小故事。話說我們行前廣發email給朋友,說有兩個老傢伙(好吧,就是吉訶德和桑丘)不顧一切,要遠行了,大夥兒能幫什麼忙就幫什麼忙吧。其中,四一O教改蕭一真回說,他的表弟CCC太太Cecilia在智利的聖地牙哥。

我們二月抵達聖地牙哥,沒多久就受邀到CCCCecilia府上作客。那時正值台灣的農曆年,Cecilia的爸媽、大姐,法國的二姐,都約好到智利旅行和全家團圓。
我們人在異鄉,好幸福,並未錯過農曆年的筵席,那桌菜是陳媽媽做的(為了拍那張照片,樂極生悲,跌了一跤,左手至今留有淡淡的傷痕)。

另,Cecilia說她赴智利前,蕭一真請她幫忙:「幫我看一看,南半球的洗臉槽出水口,水流是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hc按,這可能是愛因斯坦著名的解說之餘韻)
好好玩,每個人的興趣……

----
簡記2011 226日花園新城讀音樂會
主人: 陳忠信-唐香燕-陳函谿;
第一車: 蘇錦坤夫婦;第二車: 劉玉燕-鍾漢清   熊維強 張慶麟(帶提琴)
第三車: 蕭一真
花園新城地方: 戴智慧。


******
2013.5.15 知道 蕭一真轉引一則故事:


這些本來塵封許久的照片和故事,在被揭開的那一刻,情感的真實,不是拍攝當下可以理解的,更不是可以PS來的...

From 內文 by Yi-jin Shiao
...過了一陣子,兩位老太太竟然專程來台灣拜訪了,便邀我一同前去聚餐。她們說,收到這相片時,原本封塵多年的台灣記憶,突然一湧而出,仿佛把她們捲入那個時代,還打趣地說,你們兩個人(我和游),把我的人生給翻騰了。...
故 事是這樣的。大約在上個世紀快結束那幾個月,有一天我去台大訪友,那時台大有許多部門正在搬遷,因此到處都有舊物被掃地出門,我正需要抽屜裝東西,於是撿 了一個被丟棄的老舊櫃子。幾天後打開抽屜的鎖才知原來是台北帝國大學製糖化學教室的事務櫃,裏面有一大堆採購實驗器材的單據,一本台北市公車票、各式職 章,還有教授去餐廳消費的帳單,江山樓、嘉賓館、蓬萊閣三家當時台北有名的台菜料理赫然在列,數枚硬幣,幾張台灣銀行發行的一元銀元券,還有小學生作文 本,大概是職員的小孩寫的吧,內容呈現了戰時氣氛。另外還有十張拍攝效果不甚好的賽璐璐底片(就是那種似塑膠一點火就會燃燒的老式底片,看過新天堂樂園這 電影的人就知道)三張清析的玻璃底片…。可以確定的是,這櫃子在終戰之後就沒被開過了,它就像時光膠囊那樣,被封存在台大某個不起眼角落長達五十五年,最 後還差一點被當垃圾丟棄。幾天後我便將玻璃底片拿到台大植研的暗房沖洗,時間近午夜十二點吧,在與片中人物同一時代的暗房裏,我仿佛也被置入時空膠囊,看 著一群人從顯影液裏浮現出來,並且似乎微微地聽到了他們交談的聲音,我幾乎要脫口而出問他們,名前は…。
後來我將照片拿給一位熟知台大歷史的學長李順仁, 在他的努力下很快的便確認了照片中幾個人。其中的主角是製糖化學教室的濱口榮次郎教授,另外則是研究室的學生及助理,其中有一位台灣人助理鐘先生還在世, 學長說,老生生看到照片淚水便不禁流了出來,但他很低調,除了感謝,沒有多說什麼。另外一位研究生,後來成為農化系教授的謝伯東,已過逝多年了。還有一張 是濱口教授和兩個兒子及太太的家庭照,我該怎麼把照片拿給他們的後代呢?由於那一陣子很忙,事情就擱下來了。

2005年我參加一場有關台灣文學的研討會,認識了一位日本研究生赤松,我告訴她關於時空膠囊的事,並託她代為轉送照片,才沒多久便有回音:濱口家的兩位 媳婦還在世,他們非常感動,也很感謝我將這三張未曾見過的舊照片寄給他們,得知這消息,我也感到欣慰,不要說他們當事人,我自己都覺得整個事件太有意思 了,還好兩位太太還活著,也算可以大功告成了。

我沒想到的是,同一時刻,還有一個人也在開啟同一個時光膠囊。

台大這十幾年來一直在大興土木,除了校總區,綠地不斷消失,連青田街一帶保存完整的日式教授宿舍也打算拆除,改建大樓。當地的居民便組織起來,保護這個具 有史蹟價值又美麗的社區。大學的同班同學游雲霞也是成員之一。為此他們積極地與台大校方交涉,一方面也進行社區歷史的調查,因而和第一代屋主聯絡上了,他 們是台北帝國大學教職員,終戰後被遣返日本,散居各地,為了聯繫感情,成立了昭和町會(當年青田街一帶屬於昭和町),到本世紀初,還活著的成員們理所當然 都是七十歲以上老人的人了。游雲霞就是在他們聚會時前去拜訪。那天濱口的媳婦也在場,她提供了許多老照片,並秀出不久之前才從台灣寄來的神奇照片,「不知 要怎麼去感謝這位先生呢」老太太喃喃地說的,當游看到照片背面的署名時不禁驚呼「不會吧,這可是我大學同班同學呢。」
世上竟有事如此巧合的事,當然也引起 會眾的一陣驚嘆。游一回國馬上迫不及待和我聯絡,那天接了電話,她劈頭就說:「蕭一真, 我找你好久了,你知道嗎,前一陣子我去日本時,竟然看到你寄去的三張照片…。」我是該感到無比的驚訝,但也很巧的,就在接電話的一週前,我才在台北市公車 上(我非常少搭台北市公車,特別是搬到宜蘭後)”看到”她,那是公車電視播放的公益廣告,主角正是游雲霞,她在談青田街史蹟保護的工作,畢業後我只和她巧 遇過一次,如今竟以這種方式”見面”,實在很特別,心裏還閃過一個念頭,該和她聯絡一下,並問她什麼時侯也變那麼活躍了(她原本是認真讀書,不好管閒事的 人),因此她告訴我看到照片時,我馬上知道大概是怎麼一回事了,但無論如何此事還是太神奇了,因此我們熱絡地聊了起來,把所知的故事一口氣講完。
過了一陣 子,兩位老太太竟然專程來台灣拜訪了,便邀我一同前去聚餐。她們說,收到這相片時,原本封塵多年的台灣記憶,突然一湧而出,仿佛把她們捲入那個時代,還打 趣地說,你們兩個人(我和游),把我的人生給翻騰了。她們還告訴我不少和這相片有關的許多故事。兩位老太太是姐妹,她們的父親也是帝大的教授,在照片拍攝 時,雙方已在來往,因此和研究室其他的人也都很熟,而終戰的消息透過天皇的放送傳來時,他們一群人正聚在一起聽收音機,就在那瞬間,原本不分彼此出身(台 灣人、日本人)的友情,突然間瀰漫著一股疏離感,大家默默地離開,各自回到家裏,不久她們便被遣送回日本,戰後數十年她們曾經回台灣探望以前住的房子,對 他們來說台灣是又愛又傷心的故鄉,那種感情是複雜的。

經過一連串的感動,游興起要拍紀錄片的想法,她卯起勁來,從頭學習,先是參加導演訓練班,然後逐步地進行各項工作,最後完成一部片名是家在青田街的紀錄 片,參加影展時還獲得首獎。我則以主角之一出席,我說,由於台灣有特殊的歷史背景,我們的四週其實藏著許多特別的故事,就看我們怎麼去感受及發掘了。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