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銘:雕塑家(1938—202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天下雜誌 影響200》。 朱銘(董成瑜採訪)。沈哥
朱 銘的作品印象: 台灣大學校園的太極拳;
朱銘(1938年1月20日—2023年4月22日[4]),本名朱川泰,臺灣雕刻家,苗栗縣通霄鎮人,天主教輔仁大學名譽博士。早期以鄉土主題,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則以融合了中國哲學如「太極」等的現代雕刻,其作品融合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的精神,表現中深藏東方之精神性,逐漸發展出超越兩者的獨特風格,近年則多元利用陶土、海綿、銅、不鏽鋼、保利龍等新媒材的作品嘗試,成台灣當代美術界的代表藝術家之一。
目次
**
沈哥
- 朱 銘:雕塑家
影響200
華麗的告解:廚師、大盜、總統和他們的情人
books.com.tw
https://www.books.com.tw › products
書名:華麗的告解:廚師、大盜、總統和他們的情人,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1365268,頁數:352,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董成瑜,出版日期:2016/01/29, ...
序: 推薦序; 董小姐的故事和她的微笑; 事情要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董成瑜; 美國愛荷華大學傳...
內容簡介: 你一定看過她的文章,現在終於知道...
目錄: 推薦序/不是魔不成角兒───楊索 推薦...
2005年我在朱銘清境農場的家採訪他。因為覺得沒寫好,後來出書《華麗的吿解》便沒有收入。剛剛找出這篇,讀到最後,看到他主動提到對於死的想像,我有點動心。感動我的還有,那年他虛歲七十,仍不倦地學習、創作,我意識到,他對我的影響,比我想像得要深很多。
******
〈捨得〉—朱銘
七十歲的朱銘,四個月前請了一位菲傭Mary,Mary小巧而勤奮,在他清境農場的家裡上上下下跑著。朱銘當初請她的首要條件,就是英文要很好,他要跟她學英文,而且規定她只能跟他說英文。
四個月後,朱銘對於吃飯、買菜、洗衣、擦地等日常用語都能朗朗上口。不久前,台灣有一場朱銘國際學術研討會,朱銘不要翻譯,對著包括幾位外國學者在內的貴賓,用英文簡短致詞,大家聽了都哈哈笑起來。
剛完成「三軍系列」超大型展覽的朱銘,現在說起這事,也很佩服自己:「我不在乎講得爛,不要啞巴就好,至少走出第一步。」
朱銘早已是國際知名藝術家、雕塑大師,每年有好幾次國外邀展,作品被國外重要美術館等機構永久收藏,本來不必親口說英文,但他到現在,還要求自己「走出第一步」,就像他以前踏出的許多次第一步一樣。
朱銘十五歲才拍了第一張照片。家裡的上一張照片裡還沒有他,那是他出生前兩年全家唯一的一張合照,背景是他家簡陋的木屋,看得出來每個人都穿上了他們最好的衣服。他把這張照片珍重放在他的傳記裡,那是一個貧窮時代的珍貴記錄與記憶。
他本名朱川泰,生於日據時期一九三七年的苗栗通霄,那時人人都窮,朱銘家更窮。十一個孩子他是老么,出生時父親五十一歲、母親四十一歲,因此他的小名叫「九二」。
「我爸爸三十九歲得了哮喘,全家靠母親編竹工、草席賺錢。我們小孩去田裡撿人家剩下不要的小地瓜,煮一大鍋,餓就自己找來吃,剩的給豬、雞、鴨吃。後來我大哥開打鐵鋪,吃飯沒問題了,我爸爸就寄望我可以念書,結果我念得很不好,有些科考零分。」
朱銘第一年上小學,學的是日文,後來戰爭愈熾,全家到山上避難三年,下山復學時,學的已是注音符號,他自然讀得霧煞煞,只有美術和體育兩科較好。
朱銘現在講話仍有一種鄉下出身的謙遜神情,總是笑瞇瞇的,大家都說他脾氣好,妻子陳富美說他就算不高興,最多是不說話。最近他為「三軍系列」的戶外展覽做最後修整,在烈日下戴著棒球帽、墨鏡工作了二十多天,結果一張臉,上白下黑,加上一抹白鬍子,看來十分有趣。
「十五歲時我爸爸說,你這樣怎麼辦?書讀得這麼差,那就去學一技之長吧。」父親有個朋友李金川在廟裡刻佛像,他便帶了朱銘去拜師。
跟著師傅刻了一陣,朱銘開始對只刻平面的家具雕花感到不足,便偷偷摸索著刻立體的水牛,李金川看他刻得好,很高興,師徒們便改刻立體作品。過了幾個月,朱銘問李金川:「我們為什麼不刻一些作品去參加展覽比賽呢?」李金川微笑說:「我們這種工藝品是沒辦法展覽的。要刻到像黃土水的水準才行。」從此朱銘便留意各種國內外雕刻家的報導,也注意到後來影響他一生的雕刻大師楊英風的名字。
學徒生涯三年四個月結束後,他到佛具店工作,後來自己也開了店。二十五歲結婚,生了四個孩子,雖然非常勤奮,但他經營的工廠仍不幸倒閉。然後,就在輾轉遷徙的最困頓時刻,他踏出了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
那時他三十一歲,前一年得了全省美展優選和第三名。但他決定就此打住,他的目標不是得第一名,而是做藝術家。有次朋友到他家,看到滿屋子的雕刻,便問:「怎麼不跟人再學?」這說中了他的心事。朋友問他想跟誰學,他羞赧地說出「楊英風」三字。他小學勉強念完,楊英風卻是國際知名雕刻家、學者。結果朋友胸脯一拍,說:「我熟,我帶你去。」
到了台北,朱銘才發現朋友根本不認識楊英風,於是又設法到處託人介紹,「我那時窮到人家都怕,出身低,沒有學歷、人脈,沒有人敢幫我介紹。我就自己去。」他帶著兩件作品在楊英風家門口等,等到了,進去說明來意,楊英風欣然答應收這個沒沒無名的鄉下窮藝匠為徒,楊英風後來說,他覺得朱銘有潛力又上進。
「我不怕被拒絕,我有毅力,有自信,我想我一定要辦到。沒有做就不知會不會成功,失敗再說。」
也許是窮得一無所有,他便沒有什麼可以再失去的。拜了師父,楊英風幫他取名「朱銘」,期望這是新的人生的開始。朱銘白天在師父家,晚上回家還要趕做藝品賺錢養家。
「他教我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教,他說,如果你學我,就只是楊英風第二。他只會在我用了以前的技巧時,會提醒我這太過了。」
八年後,楊英風有心給他機會,某次歷史博物館邀楊英風展覽,楊英風說作品來不及完成,他推薦徒弟朱銘。那時正是鄉土文學論戰時期,朱銘的鄉土系列作品展出後,立刻獲得文化界的高度矚目,媒體大幅報導,他一夕成名。
「我那時的作品一件都沒賣。也有人來問我價錢,但我不知怎麼開價,開得太低我捨不得我的作品,開得太高,又說不出口。呵呵。」現在這些作品都陳列在他耗時十二年、用了三億元積蓄建立的朱銘美術館裡。
我們在他清境農場的家裡坐著聊天,常會被突然的一陣啾啾啾的鳥叫,或咕咕咕的雞叫嚇一跳。此時鳥又大叫一陣,朱銘沖著茶,喝好茶是他唯一的奢侈享受。
幾次看到他,都是簡單的襯衫、棒球帽,「我的衣服都是女兒、媳婦、太太買的,有的是我兒子朱雋變胖之後穿不下給我的。」
沒有享受、不喜歡旅行、唯一的嗜好就是工作。他把心血、積蓄全都放在六年前落成的朱銘美術館,美術館屬於朱銘文教基金會,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不賣的,都捐給美術館,而不是兒女。「錢留給後代,可能最多三、四代就沒了。留給美術館,那是屬於整個社會的,它不會不見,永遠都在那裡。」
朱銘的個性與大志向,在第一次個展之後,才真正顯出來。個展大大成功,那時的藝專請他教雕刻,一年後,校長請他當專任老師。「第二年我就把聘書還給他。這是金飯碗,但若不肯丟、捨不得,我可能還在藝專,現在叫藝術大學,最多是教授,後面還有什麼?絕對沒有。因為在學校,責任重,辦什麼事都不能。」
「我也丟掉賺錢的好機會。第一次成名後,很多人都要跟我買作品,也有廠商要跟我合作,但我不要,因為我知道再刻這些沒有用,這些東西畢竟是地方性的,那時我就已經鎖定要當國際藝術家,抱負很大。」
他跟楊英風做學徒時,楊英風要大家練太極健身,他就開始刻太極系列,結果當初讚賞他的人都十分反彈。
「他們可能覺得明明是我們捧出來的東西,後來卻跑掉很可惜。」但朱銘依然照自己的想法做,而且,楊英風當年給他的「不要學師父」的啟發,也改變了他的藝術人生。
往後多年,他邊學邊丟。學了李金川,丟掉李金川,學了楊英風,又丟掉楊英風。學過的東西怎麼丟得掉?「很難,很多人都有老師的影子,丟都丟不掉,這要靠毅力、靠時間。很多人不只這個,還有崇拜外國大師,畢卡索,哇,好感動!馬諦斯,不得了!一天到晚都在記這些東西,沒辦法丟掉,這是非常厲害的。可是你一定要有毅力,一天到晚都要解決這個問題,告訴自己這個跟我無關。只要你有這樣的想法,時間久了,不可能忘掉,但可以淡忘。」
然後慢慢生出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東西要靠自己,比如說,你的個性,天下找不到第二個跟你一樣的,這就是最好的風格、是無價之寶。風格或創意,都要靠自己,不要靠外來,外來的沒辦法解決。我們跟老師學了幾十年,學習,是一種智慧的累積,我們不要的是那些方法,丟了之後,你還是有幾十年的歷練,那就是智慧,而且你自己的本性很強的話,結合起來就非常好。有些人會罵人︰啊,就是這個德性,才會搞出這種東西。但就是這樣才是好東西。創作的人就怕搞不出自己的東西來。」
刻了幾年太極系列,朱銘又覺得不足、受限,這時他四十歲,決定要去美國。「有一天,我和一個畫家朋友聊天,我說:『咱來去美國。』他說:『好啊好啊。』我們兩人就去了。人家要去,會找個親戚、或起碼有個地址、電話,我們都沒有,只知道紐約是藝術重鎮。飛機坐到紐約的飛機場,我們說,接下來要去哪裡?我說,這麼晚了,總要找個旅社啊。我一句英文都不懂,他會幾句,就跟計程車司機說,幫我找便宜的旅館。我們是這樣去美國呢!哈哈哈。」
後來朋友無意間找到一個留學生的電話,才有了臨時落腳處,又租了房子,但朋友兩個月以後受不了回台灣,朱銘自己孤單留在紐約,到處找大木頭,在車庫裡刻他的新作品「人間系列」,刻完就拍照,每天一家家畫廊找機會,晚上想家,就看瓊瑤小說打發寂寞。後來終於遇到一位蘇活區重要的經紀人看中他的作品。
他還有家要養,於是在美國和台灣之間來回幾次,每次幾個月,回台灣就是加緊趕工賺錢,回美國就是埋首創作,如此五年。就憑著這樣的毅力,他在國際間漸漸成名至今。
此時我看到他家客廳牆上釘了兩排樂透紅包袋,他笑說:「工人、學生會去買,我要他們幫我買。我只有兩組號碼,」他挪開身體,露出旁邊的小木几側邊上貼的兩組數字,「這號碼沒什麼特別,我自己想一想就寫,我就只押這兩組,總有一天會被我中,哈哈。很多人都說這個號碼並不漂亮,我說不漂亮才會獨得,號碼太漂亮,十幾個人在分。」
這段話,簡直說的是他自己的人生。可是朱銘應該不需要錢,為何想要買?「我很想要錢啊,為什麼不要?呵呵。我銀行還貸款三千多萬元呢。我貸這錢,從蓋美術館到現在。本來可以還,但我創作太多太大,花錢太多,像這次三軍系列又花了三千多萬,哪有時間還銀行?我把作品都捐給美術館,幾乎什麼都沒了,現在最窮的是我,呵呵。但我很樂意,很放心。到了這個年紀,那些東西都不重要了,連生命都是。比如說死。」
「我羨慕人家死,就像我在金門當兵,看到人家退伍,在打包,我好羨慕。但我還是有很重的責任,我沒有名時,人家肯花錢買我的東西,一直買到現在,如果不是這樣買,我可能早就夭折了,哪有可能成名或有事業來做?這些都是大恩人,也是我的責任。如果沒有責任了,死是最美的,因為人生苦的比樂的多非常多。我告訴家人,以後你們不要給我弄什麼墓,把我燒了以後,骨灰就暫時放著,等颱風來,把它拿到陽台上,把蓋子拿開,我就趕快要升天了。」
這是開玩笑還是真的?「真的啊。我要這樣啊,沒有比這個更像升天的,這是好辦法呢,good idea!」剛剛我勸他說幾句英文,他不好意思說,現在偷說了一句。「我比較重視現在。」雖然聽起來有點令人心驚,但朱銘的確是很積極地活在當下。他閱讀文字很吃力,於是發展出一套吸收知識的方式:他從前每天晚上給自己出一個題目,要想出令自己滿意的答案;他有一整套Discovery頻道的節目,還蒐羅了中國大陸的電視劇,每天做功課,學天文地理,學歷史知識;他腦中還有好多作品在排隊。
我便又想起,前幾天他發表「三軍」,請來真正的三軍總指揮陳水扁來「點閱」他創作的士兵。陳水扁雖然貴為總統,但心裡不知是否有幾分羨慕朱銘?朱銘四年前開始做這套作品,那時便已計畫邀請四年後的總統來參與,以完成他「裝置藝術」加上「行動藝術」的計畫。但作品完成時的總統會是誰,當時沒人知道。總統可以換,朱銘卻永遠是朱銘。
果然那天陳水扁離去,園子裡正好放起煙火,一束束煙火在空中爆發,雲朵則因颱風來襲,被吹得好快,如露亦如電。人潮散去,園子裡一點也不寂寞,朱銘的作品們在其中各展姿態、彼此對話,未來當所有的人事逐漸凋零、消亡了,他們卻還有無數的白天和夜晚。
朱銘小檔案
1937年 生於苗栗通霄,本名朱川泰
1950年 13歲小學畢業
1953年 拜鎮上媽祖廟雕刻師傅李金川為師。3年4個月出師。曾經在家具行、佛具店工作
1961年 結婚,婚後育有2子2女
1966年 經營工藝廠周轉不靈倒閉負債,翌年作品參加全省美展得名
1968年 拜雕塑大師楊英風為師
1976年3月 第一次木雕個展在歷史博物館舉行,聲名大噪,後在日本等地展出,作品並由「鄉土系列」轉入「太極系列」
1981年 赴美國紐約,展開「人間系列」的各種主題創作至今,並自此進入國際殿堂
1999年9月18日 歷時12年的朱銘美術館落成
2001年 開始創作「三軍」
2005年9月 完成三軍系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