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aking of Books: The Explorer Who Never Left Home
阿瑟·韋利“甄選了中國和日本文學的瑰寶”,並將它們靜靜地珍藏在胸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如今,許多西方人對中文或日文的了解比他更豐富,或許還有少數人也能駕馭兩種語言。但他們並非詩人,而那些比韋利更優秀的詩人,既不懂中文也不懂日文。同樣,這種震撼也永遠不會重演,因為韋利選擇翻譯的大部分作品在西方鮮為人知,因此它們的影響也更加非凡。
韋利靜靜地坐在「布魯姆斯伯里」的角落。因為他活到了高齡——從1889年到1966年——我總是在心裡某個角落把他和E.M.福斯特和倫納德·伍爾夫聯繫在一起,因為他們都接受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劍橋大學同一特定領域的教育,並且都活到了20世紀60年代,對劇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他們三個人都才華洋溢,卻都不善交際。他們偶爾會在利頓·斯特雷奇的家哈姆·斯普雷喝茶,或是在戈登廣場偶遇,但他們都捍衛自己掌控生活的權利。而且,這三個人,或許覺得有點奇怪,都對亞洲有興趣。福斯特有印度;伍爾夫有錫蘭;韋利有中國和日本。然而,儘管福斯特在印度工作,伍爾夫在錫蘭工作,但韋利從未踏足這兩個給予他如此非凡靈感的國家。
人們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關於韋利不去亞洲的原因,人們猜測有以下幾種:他不想混淆理想與現實,或者他對古代書面語言感興趣,而不是現代口語,又或者他根本負擔不起這趟旅程。當然,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次旅行會令人不安,而原因也值得思考。
Arthur Waley selected the jewel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pinned them quietly to his chest. No one has ever done anything like it before, and no one will ever do so again.
There are now many Westerners whose knowledge of Chinese or Japanese is greater than his, and there are perhaps a few who can handle both languages as well. But they are not poets, and those who are better poets than Waley do not know Chinese or Japanese. Also the shock will never be repeated, for most of the works that Waley chose to translate were largely unknown in the West, and their impact was thus all the more extraordinary.
Waley sat on a quiet edge of “Bloomsbury.” Because he lived to fine age—from 1889 to 1966—I have always associated him in some cor ner of my mind with E. M. Forster and Leonard Woolf, for they were all educated in the same special area of pre‐World War I Cambridge, and all lived well into the 1960's, shrewd observers of a cataclysmically chang ing scene. All three were very tal ented, and none of them was gre garious. They might meet occasionally for tea at Lytton Strachey's house Ham Spray, or run into each other in Gordon Square, but they all defended their right to run their own lives. And all three, rather oddly one might have thought, had an interest in Asia. For Forster there was India; for Woolf, Ceylon; and for Waley, China and Japan. But though Forster worked in India, and Woolf worked in Ceylon, Waley never even visited either of the two countries that gave him such extraordinary inspiration.
One can make all kinds of guesses concerning Waley's reasons for not going to Asia: that he didn't want to confuse the ideal with the real, or that he was interested in the ancient written languages and not the mod em spoken ones, or that he simply could not afford the journey. Cer tainly we are safe in assuming that the trip would have been disconcert ing, and it is worth reflecting on why this might have been so.
Waley was a Classicist; and he was also in King's College at the time when 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 —known as Goldie to generations of students—still presided over young minds, inculcating the virtues of an esthetic humanism which are the heart of what people came to know as “Bloomsbury,” virtues that were permanently captured in the essays and novels of E. M. Forster.
Dickinson was dejected by the ugliness and cruelty and insensitivity of the world that lurked just outside Cambridge; how could the Athenian ideals be preserved in such an appall ing environment? Those men who valued decency, honesty and com passion must state their values clearly lest the new Englishman— “Divorced from Nature but unre claimed by Art; instructed, but not educated; assimilative, but incapable of thought”—inherit the earth.
This parti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nglishman was written by Dick inson in 1901, just after the Boxer Rising in China, and appeared in little book of anonymous essays called “Letters from John China man.”
As Dickinson warmed to the theme the inspirations came thicker, until his critique of his own society, his affection for his young friends, and shreds from the Chinese poets he had read in translation, all merged into remarkable hymn to Chinese human ism,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on by “John Chinaman” himself:
韋利是一位古典主義者;他當時也在國王學院,而戈爾茲沃西·洛斯·狄金森(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都稱他為戈爾迪)仍在引導年輕人,灌輸審美人文主義的美德,而這種美德正是後來人們所熟知的“布魯姆斯伯里”的核心,並被E. M. 福斯特的散文和小說永久地記錄了下來。
狄金森對劍橋郊外潛伏的世界的醜陋、殘酷和麻木不仁感到沮喪;雅典的理想如何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得以傳承?那些珍惜正直、誠實和同情心的人必須明確地表明自己的價值觀,否則,新的英國人——「脫離自然,卻未被藝術所接納;受過教育,卻未受過教育;善於同化,卻缺乏思考能力」——將繼承這片土地。
這種對英國人的特殊刻畫,是狄克·英森在1901年中國義和團運動爆發後不久寫下的,收錄在他那本名為《約翰·中國佬的信》的匿名散文小書中。
隨著狄金森對這個主題的熱情升溫,靈感也愈發濃厚,直到他對自身社會的批判,對年輕朋友的眷戀,以及他讀過的中國詩人譯作的片段,都匯集成一首非凡的中國人文主義讚歌,由“約翰·中國佬”本人以第一人稱寫下:
「在中國…去感受,為了感受而去表達,或至少去理解自然界所有美好事物,人類所有辛酸與敏感之物的表達,對我們來說本身就已足夠。月光花園中的一朵玫瑰,草坪上樹影婆娑,所有辛酸與敏感之物的表達,對我們來說本身就已足夠。月光花園中的一朵玫瑰,草坪上樹影婆娑,杏花盛開,松樹的芬芳,徒勞的吉他;這些,以及生死的悲愴,長長的擁抱,松樹的芬芳,徒勞無功;這些,以及生死的悲愴,長長的擁抱,永遠的手伸出那永遠的手;滑逝的瞬間,帶著音樂與光芒的重負,消失在縈繞心頭的過去的陰影與寂靜中,我們擁有的一切,我們逃避的一切,展翅的鳥兒,芬芳的乘著狂風逃走——我們被訓練去應對所有這些事情,而回應我們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學。
威廉詹寧斯布萊恩竟然從字面上理解這些信件,並寫了一篇激動人心的反駁文章(發表於1906年),為《節省勞力的機器》、《家》和《基督教》辯護,這本身就足夠引人注目了。但或許更引人注目的是,政治學家和比較政府專家迪克·金森竟然能在1913年訪問北京,並將他的幻想證實為現實!正如他寫給E. M.福斯特的信中所說:“中國!如此快樂、友好、美麗、理智、希臘化、精選、人性化……是的,中國和我想像的差不多。我原以為我是在理想化,但現在我對此表示懷疑。”
“In China … To feel, and in order to feel to express, or at least to un derstand the expression of all that is lovely in Nature, of all that is poignant and sensitive in man, is to us in itself a sufficient end. A rose in a moonlit garden, the shadow of trees on the turf, almond bloom, scent of pine, the winecup and the guitar; these and the pathos of life and death, the long embrace, the hand stretched out in vain, the mo ment that glides for ever away, with its freight of music and light, into the shadow and hush of the haunted past, all that we have, all that eludes us, a bird on the wing, perfume escaped on the gale—to all these things we are trained to re spond, and the response is what we call literature. This we have; this you cannot give us; but this you may so easily take away.”
It is remarkable enough that Wil liam Jennings Bryan should have taken these letters literally, and writ ten a stirring rebuttal (published in 1906), in which he defended Labor saving Machinery, The Home and Christianity. But what is perhaps even more remarkable is that Dick inson—the political scientist and ex pert in comparative governments— could visit Peking in 1913 and come away with his fantasy confirmed as reality! As he wrote to E. M. Forster: “China! So gay, friendly, beautiful, sane, hellenic, choice, human … Yes, China is much as I imagined it. I thought I was idealizing, but now I doubt it.”
That China should be Hellenic comes hard on a modern graduate school product. But when Arthur. Waley took his job in the Oriental Sub‐department of Prints and Draw ings in the British Museum in 1913 such an esthetic approach was very much in the air, and he breathed in a good deal of it. His first book,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 appeared in 1917, and in the introduction Waley wrote of the rationality and tolerance of the Chinese, of their powers of self analysis, and of their friendship, in a way that could satisfy both Athens and Bloomsbury: “To the European poet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woman is a thing of supreme impor tance and mystery. To the Chinese, it is something commonplace, obvi ous—a need of the body, not a satis faction of the emotions. These he reserves entirely for friendship.” And again, “For sympathy and intellec tual companionship they looked only to their friends.”
Furthermore, in the person of Po Chu‐i, the great rang poet who lived from 772–846, Waley found someone who was immensely compatible, who spoke directly to the worries of Waley's time with a wise voice 1100 years old. It was a witty, warm, slightly melancholy voice, one that abhorred pretension, one that could both sympathize with the poor and excoriate the vulgar. On the death of his little daughter Po Chil‐i said: “At last, by thinking of the time be fore she was born,/By thought and reason I drove the pain away.” When traveling through the dangerous Yangtze gorges the poet wrote: “How can I believe that since the world began/In every shipwreck none have drowned but rogues?” And, with startling force:
Sent as a present from Annam A red cockatoo.
Coloured like the peachtree blossom,
Speaking with the speech of men.
And they did to it what is always done
To the learned and eloquent. They took a cage with stout bars
And shut it up inside.
認為中國應該被希臘化,對一個現代研究生院的畢業生來說,這很不公平。然而,當亞瑟·韋利1913年在大英博物館版畫和素描部東方分部任職時,這種美學取向已然盛行,他也深受其影響。他的處女作《一百七十首中國詩歌》出版於1917年,韋利在序言中以一種既能讓雅典人滿意又能讓布魯姆斯伯里人滿意的方式,描寫了中國人的理性與寬容,他們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他們的友誼:「對歐洲詩人來說,男女關係是極其重要且神秘的事情。
此外,在偉大的詩人白居易(772-846年)身上,韋利找到了一位極其契合的人,他用1100年前的睿智嗓音直擊韋利時代的憂患。那嗓音詼諧、溫暖,略帶憂鬱,厭惡矯揉造作,既能同情貧民,又能痛斥庸俗。在小女兒白居易去世時,他說:「最終,透過思考她出生前的時光,/我透過思考和理性驅散了痛苦。」在穿越險峻的長江三峽時,詩人寫道:「我怎能相信,自世界誕生以來,/每一次沉船事故中,溺亡的都是流氓?」 並且,他以驚人的力量寫道:
安南贈送一隻紅色鳳頭鸚鵡。
顏色像桃樹的花朵,
用人類的語言說話。
他們對待它的方式,正如人們一貫對待
博學雄辯之人一樣。他們用堅固的鐵籠
把它關在裡面。
第二卷《更多中文譯本》於1919年出版。在一篇簡短的引言中,韋利指出,沒有評論家將第一本詩集「視為對英語無韻詩的實驗,儘管這正是作者最感興趣的面向」。我不確定「最感興趣」這個詞是否準確,但韋利的筆觸無疑越來越精準,他的譯文簡潔明了,對重音的把握也恰到好處,就像白居易的同時代詩人王建的詩句一樣:
毒霧從潮濕的沙灘升起,
奇異的火焰在夜雨中閃爍。
只有孤獨的採珠人
年復一年地前往南海。
令人驚訝的是,就在1919年,韋利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日文詩歌譯本,他自學日文,就像自學中文一樣。兩年後,他出版了《日本野劇》。這與《白居易》的創作風格截然不同,但韋利再次找到了深刻的個人共鳴。在《野劇》中,他在序言中寫道:“我們無法體會到粗糲的現實;它只是一種對生活的想像,卻被塗上了記憶、渴望或遺憾的色彩。”
A second volume, “More Trans 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appeared in 1919. In a brief introduction, Waley noted that no reviewers had treated the first book of poems “as an experiment in English unrhymed verse, though this was the aspect of it which most interested the writer.” I am not sure about that “most in terested,” but certainly Waley's touch was growing more sure, and he was writing his translations with total simplicity, and total command of stress, as in these lines by Po Chu‐i's contemporary Wang Chien:
Poisonous mists rise from the damp sands,
Strange fires gleam through the night‐rain.
And none passes but the lonely fisher of pearls
Year by year on his way to the South Sea.
Astonishingly, in the same year of 1919, Waley had produced his first volume of translations from Japanese poetry, having taught himself that language as he had taught himself Chinese. Two years later he publish ed “The No Plays of Japan.” This was an immense leap away from Po Chil‐i, but here again Waley found a deeply personal echo. In No plays, he wrote in the introduction, “We get no possibility of crude realities; a vision of life indeed, but painted with the colours of memory, longing or regret.”
In another passage of the same introduction, Waley shows his mas tery of combining paraphrase, trans lation and analysis, when he writes of the No drimatist Seami's usage of the Zen word yugen:
“It means what lies beneath the surface': the subtle, as opposed to the obvious; the hint, as opposed to the statement. It is applied to the na tural grace of a boy's movements, to the gentle restraint of a noble man's speech and bearing. ‘When notes fall sweetly and flutter deli cately to the ear,’ that is the yugen of music. The symbol of yugen is ‘a white bird with a flower in its beak’ ‘To watch the sun sink behind a flower‐clad hill, to wander on and on in a huge forest with no thought of return, to stand upon the shore and gaze after a boat that goes hid by far‐off islands, to ponder on the journey of wild geese seen and lost among the clouds'—such are the gates to yugen.”
Such a passage is art, as surely as the poetic translations themselves, or the originals from which the translations were taken. If one has a feeling that Waley found what he needed to find—a wryness, a deli cacy, a languor, that seems to imbue Genji and Ytlan Meil, Sei Shonagon and Monkey, even the Imperial Com missioner Lin Tse‐hsil—one cannot cavil, and (Continued on Page 36) can immediately find other works that negate any sim ple generalization. He also translated the Book of Songs and Confucius's Analects, for example, and the Ainu poems.
The force of the impact that Waley had, over the 50 years of his creative life, upon a wide circle of artists, intellectua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now abundantly recorded in a risky but beautifully executed book that Ivan Morris has compiled: “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 tains: An Appreciation and An thology of Arthur Waley” (Walker & Co., New York, 403 pp., $12.50). I say risky, he cause one may collect remini scences, accolades and pas sages of a person's works, with out having any kind of a read able book. But this beautifully executed anthology is an ex ception.
Ivan Morris, himself an out standingly good translator of Japanese literature, has some how composed a book that is both intimate and distant, that manages to respect Waley's privacy and to be forthright. Much of the credit for the book's effect must go to the essay with which the book opens, “Intent of Courtesy” by Carmen Blacker, a wild, gentle and beautiful example of the genus “Eulogy,” building up to a savagely romantic ending, that puts most other such pieces to shame.
As the book progresses, the range of Waley's talents be comes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e more each modern spe cialist says how good WaleY was in his particular field, the more one is conscious of Waley's independence; his re mark that he “would rather be dead” than a professor at Cam bridge dances in the air above those pages that sometimes grow a little solemn.
Waley's reputation grew steadily. In 1929 he was able to retire from the British Museum and devote himself full time to writing—though how he could possibly have written more in the time past than he already had defies imagining. Fame brought its rewards, some con ventional and some surprising. How very nice it must have been, when everybody who was anybody in England thought that Edith Sitwell was brilliant and rather dotty, to have Edith Sitwell think that you were the one who was brilliant and dotty. Having found a book written in some exotic lan guage lying around her brother Sacheverell's library, she placed it next to Waley's bed (he was an overnight house guest) in the hopes that he might prove unable to translate it. As she recorded the sequel:
“Next morning, Mr. Waley looked a little pale; his manner was languid, but as he placed the book on the breakfast table he announced in a faint voice: ‘Turkish. 18th century.’ The pages were few; and after an interval of respect we enquired: ‘What is it about?’ Mr. Waley, with sudden animation: ‘The Cat and the Bat. The Cat sat on the Mat. The Cat ate the Rat’ ‘Oh, it is a child's book.’ ‘One would imagine so. One would hope so!’ “
It is an affectionate anecdote; all the Sitwells, indeed, seem to have been captivated by Arthur Waley. His ability to translate from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s so dazzled them that they spoke of all the works he translated as being his own work. Thus Edith Sitwell wrote in a letter about his translation of the 15th‐century Chinese novel “Monkey”: “I don't really know Monkey yet, of course. But it has given me that sense of inevitability, of excite ment with peace, that your work always does give me.” “Your work”—whether it was Chinese poetry,–“The Tale of Genji,” “The No Plays of Ja pan,” an “Introduction to Chi, nese Painting” o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re is a kind of negative side to this: If the work was Waley's, then no attempt had to be made to com prehend the cultures that gave him his raw material.
As Sir Osbert Sitwell (circa 1950) could write in a passage extolling Waley: “It is precisely in individuality that Western Europe has excelled. Not for us of the Occident the schools of poets and painters, almost in distinguishable one from an other in style, and continuing for millenniums: our works of art are sharply differentiated and defined.” Yet if Waley felt patronized he didn't show it. He dedicated his marvelous book on the l&th‐century Chinese poet Yuan Mei to Sir Osbert.
The China and Japan that Waley gave to his readers were humane and balanced. From perusing their newspapers Westerners knew from 1895 onward that China was a torn and wretched country, with its people in misery from famine and civil war, and that Japan was entering a strident and dangerous phase following her startlingly rapid and successful 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West ern model. Later they could read of the 1911 Revolution and the Manchurian crisis, of Tejo, Mao Tse‐tung and Hiro shima. But with Sei Shonagon and Po Chtt‐i they were back in a world where courtesy mat tered, and good taste was not simply something connected with food.
韋利的名聲日漸高漲。 1929年,他得以從大英博物館退休,全心投入寫作——儘管他過去的作品怎麼可能比現在更多,這實在難以想像。名聲帶來了回報,有些是習以為常的,有些則出乎意料。當英國所有有頭有臉的人都認為伊迪絲·西特韋爾才華橫溢卻略顯古怪時,如果伊迪絲·西特韋爾認為你才是才華橫溢卻略顯古怪的人,那該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她在哥哥薩切弗雷爾的書房裡發現了一本用某種奇異語言寫成的書,便把它放在韋利的床邊(他是他家的過夜客人),希望他可能無法翻譯這本書。她記錄了後續的故事:
「第二天早上,韋利先生臉色有些蒼白,神情慵懶,但當他把書放在早餐桌上時,他用微弱的聲音宣布:『土耳其語。18世紀。』書頁不多;我們恭敬地問了一會兒,問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韋利先生突然興奮起來:『貓和蝙蝠。貓坐在墊子上。』人們會這樣想這話。
這是一個令人動容的軼事;事實上,西特韋爾一家似乎都被亞瑟·韋利迷住了。他翻譯中文和日文的能力讓他們眼花撩亂,以至於他們說他翻譯的所有作品都是他自己的作品。因此,伊迪絲·西特韋爾在一封信中寫道,關於他翻譯的15世紀中國小說《西遊記》:「當然,我還不真正了解《西遊記》。但它給了我一種必然感,一種激動而又平和的感覺,就像你的作品總是給我的感覺一樣。」《你的作品》——無論是中國詩歌、《源能論》、《日本》、《日本》或《這其中也存在著一種負面的一面:如果作品是韋利的,那麼他就不需要去理解那些賦予他原始素材的文化。
正如奧斯伯特·西特韋爾爵士(約1950年)在一篇讚揚韋利的文章中所寫:“西歐的卓越之處恰恰在於其獨特性。我們西方的詩人和畫家流派千差萬別,風格迥異,並延續了數千年:而我們的藝術作品則截然不同,界限分明。” 然而,如果韋利感到自己受到了優待,他並沒有表現出來。他把自己關於15世紀中國詩人袁枚的傑作獻給了奧斯伯特爵士。
韋利呈現給讀者的中國和日本是人道且平衡的。西方人從1895年起透過閱讀報紙了解到,中國是一個飽受摧殘、飽受苦難的國家,人民飽受飢荒和內戰的苦難,而日本在仿效西方模式實現了驚人的快速和成功工業化之後,正進入一個嚴峻而危險的時期。後來,他們讀到了辛亥革命、滿洲危機、德茹河事件、毛澤東事件和廣島事件。但隨著清少納言和蒲居禮的出現,他們又回到了一個禮儀至上的世界,高雅品味不再僅僅與食物有關。
韋利的譯本讓讀者如痴如醉——無論他們是西特韋爾家族的社會階層,還是舒適的中上階層——他們都感到黑暗和非理性的力量正在佔據主導地位。他對一種受到嚴重威脅的生活方式的東方祝福絕非平庸之作。相反,這些祝福源自於他非凡的精力和博學,源自於一種信念:某些價值不會曇花一現,某些態度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它們始終(並將永遠)是真理。
Waley's translations enrap tured readers—whether they were of the Sitwells’ social class, or of the comfortable upper middle— who felt that the forces of darkness and un reason were taking over. His Oriental [benedictions to a way of life so seriously threatened were in no way banal. They were, rather, the products of a prodigious energy and erudition, and of a belief that there are certain values that are not transitory, certain attitudes that can never be anachronistic because they have always been (and always will be), true.
I find it very hard to take leave of Arthur Waley. This is, at least partly, because by read ing “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I have learned that at the time I spent a long happy afternoon with Waley when I was a graduate student just embarking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his lifetime companion Beryl de Zoete was dying painfully upstairs. It is clearly fitting that the last words should be his, not mine. So here are some lines from his translation of “The Bones of Chuang Tzu” by Chang Hang. This, he once told Carmen Blacker, was his favor ite Chinese poem.
Suddenly I looked and by the roadside
I saw a man's bones lying in the squelchy earth, Black rime‐frost over him; and I in sorrow spoke And asked him saying,
‘Dead man, how was it?
Fled you with your friend from famine and for the last grains
Gambled and lost? Was this earth your tomb.
Or did floods carry you from afar? Were you mighty, were you wise,
Were you foolish and poor? A warrior, or a girt?
Then a wonder came; for out of the silence a voice—
Thin echo only, in no sub stance was the Spirit seen—
Mysteriously answered, saying, I was a man of Sung.
Of the clan of Chuang;
Chou was my name. Beyond the climes of com mon thought
My reason soared, yet could
I not save myself!
For at the last, when the long charter of my years was told.
I too, for all my magic, by Age was brought
To the Black Hill of Death.’
莊子.至樂
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鋮之誅,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醜,而為此乎?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於是語卒,援髑髏,枕而臥。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者似辯士,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
莊子曰:「然。」
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
髑髏深矉蹙頞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莊子來到楚國,看到路邊有一個空的骷髏頭,骨頭看起來似乎已經暴曬許久時日是乾枯像槁木的。
於是,莊子就用馬鞭試圖敲敲它,然後就和骷髏自顧自的說起話來了!!!
莊子問骷髏說,你是因為為了求生存貪圖活下去,不惜違世間一定的變化,才變成這樣的嗎?還是因為連連戰事國家滅亡,慘遭敵人殺害,才變成這樣的呢?又或者,其實你是壞事作盡,羞愧自已帶給親族父母妻子恥辱自取滅亡,才變成這樣子的呢?還是因為長年吃不飽穿不暖受盡苦楚,才變成這樣子的呢?還是你只是壽命該盡,才變成這樣子的呢?
說著說著,莊子就把骷髏頭拉來當枕頭,在一旁睡起覺來了... ...
夜半,骷髏頭來到莊子的夢中,他告訴莊子,人死了,從此上沒有國君需要面對,當然對應的另一方,就不會有當臣子的問題,沒有了形體自然沒有春、夏、秋、冬不同時節需要煩秒的事呀……就這樣很自然的和天地間一起存在,就算是一方稱霸,我想我現在的快樂,他也無法超過呀!
老子在道德經提及,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也是類似這樣的概念……
如果我們看到莊子這樣的言論,就猜想莊子喜歡死亡,也太偏頗,我想,莊子只是想說明,不管是生還是死,都是很自然,順應自然………來這個世上時,不用歡呼喝彩,當然離世時,也不用悲憤難當……一切都很自然,順應變化。
就讓生死順應人生的春、夏、秋、冬,一如日出東升、日落西沉一樣,順應這樣的自然循環……
相信有消就有長,相信盈了溢出就會虛,虛了就會再滿,一切就如日月交替一般自然……
Monkey - Wu Ch'eng-en (Arthur Waley) / Folio Society Reviews 2023
亞瑟‧韋利,76歲,東方學家,逝世;中日文學翻譯家
《紐約時報》特稿
1966年6月28日
倫敦,6月27日——傑出的中日文學翻譯家亞瑟·大衛·韋利博士今日逝世,享年76歲。
幾個月前,他因車禍脊椎骨折,導致胸部以下癱瘓。上個月,他與艾莉森·格蘭特·羅賓遜夫人結婚。
韋利博士的貢獻遠不止翻譯中日詩歌,在他開始翻譯工作時,幾乎無人知曉。他也解讀了中國人的思想,並撰寫了許多關於遠東藝術和文學的著作。他的《詩經》(1937年)收錄了約300首創作於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600年間的中國詩歌的譯本。
韋利博士也翻譯了《源氏物語》,這本書本身就被譽為文學成就。
他從未去過亞洲,並解釋說,他滿足於自己想像中東方的理想形象。然而,他對時事並非漠不關心,並表達了對新中國的同情。
韋利博士在其著作《中國人眼中的鴉片戰爭》(1958年)中,對19世紀中國遭受西方強國屈辱的論述有所體現。
但他最快樂的時光是翻譯寓言童話《孫悟空》(1942年)。這部作品被翻譯成五種歐洲語言,其受歡迎程度超過了他自《源氏物語》以來的任何作品。
韋利博士的最後一本書《蒙古秘史》出版於1963年。他多年前就已從大英博物館館長的職位上退休。
韋利博士於1953年榮獲女王詩歌獎章,並曾是英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ARTHUR WALEY, 76, ORIENTALIST, DEAD; Translator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LONDON, June 27-Dr. Arthur David Waley, the eminent translator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died today at the age of 76.
He had been paralyzed from the chest downward as a result of a motor accident several months ago in which his spine was broken. Last month he married Mrs. Alison Grant Robinson.
Dr. Waley did more than translate Chinese and Japanese poetry, almost unknown when he began his work. He also interpreted the Chinese mind and wrote many books on the art and literature of the Far East. His "The Book of Songs" (1937) contained translations of about 300 Chinese songs written between 800 B.C. and 600 B.C.
Dr. Waley also translated “The Tale of Genji,” admired as a literary achievement in its own right.
He had never visited Asia, explaining that he was content with the ideal image of the East in his imagination. Yet he was far from being uninterested in current affairs and had voiced his sympathies for the new China.
Dr. Waley's views of the humiliations to which China was subjected by Western nations in the 19th century appeared in his "The Opium War Through Chinese Eyes" (1958).
But he was at his happiest in translating the allegorical fairy story "Monkey" (1942). It was translated into five European languages and was more widely appreciated than any of his books since "The Tale of Genji.”
Dr. Waley's last book,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was published in 1963. He had retired many years ago as a curator of the British Museum.
Dr. Waley, who received the Queen's Medal for Poetry in 1953, was a 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MONKEY' (1942, Arthur Waley)
到倫敦,所見多是英國菁英:胡適1926年8月9日在倫敦見四位名人:Sir Arthur Shipley. Archibald Rose. Colonel Lawrence (T. E. Lawrence 即阿拉伯勞倫斯). Sir Herbert Baker(名建築師)。
見Arthur David Waley,發現他很可愛,以後為他簡譯的西遊記The Monkey 寫序。
Yetts, Perceval W. 營造法式 " 'Ying tsao fa shih";"A Chinese Treatise on Architecture."
1926胡適幫Yetts, Perceval W*. 口譯營造法式序和改其英譯 花了相當多時間他也是庚款委員和筆會會員
胡適日記1926.8.13 :他是醫生,在中國四年。後來繼續研究中國文字頗有成績。
Johnston 住他家。莊士敦和Yetts 醫生晚上帶胡適去看Ibsen's "Pillars of Society"。為胡適手次看Ibsen的戲劇,很高興。
西遊記全譯本英文THE JOURNEY TO THE WEST(1983/2013, 余國藩 ANTHONY C. YU)。林語堂
阿瑟 魏里(Arthur Waley)譯介了大量中國古典巨著,非凡成就極得文學界重視。
比較在《梅花與宮幃佳麗》裡最為明顯。這不僅可見於書中常有的同西方詩歌、特別是同西班牙和德國詩歌的對比與參照,而且更見於全書的結構和安排。在具體的同西方詩歌的參照方面,例如在討論《詩經·野有死麇》(總第二十三首)時,在細緻分析了原文並列舉了高本漢(Bernard Karlgren)和亞瑟·韋利(Arthur Waley)等西方主要漢學家的解釋之後,漢思寫道:
為了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我主張我們這裡所討論的其實是一個原型:即獵人追(有時是殺戮)鹿同男人追(有時是強姦)女人等同起來。這個原型常常在許多國家的民間文學和正經文學中出現。在歌德的《浮士德》裡,優弗里昂把他所玩弄的女人比作“輕步的鹿”,把他自己比作“獵人”(第二部,第三幕)。另外兩個例子是英國民謠“三隻烏鴉”(Three Ravens)和德國民謠“夜間獵手”(Nachtjäger)。…… (p.7) 傅汉思教授简介
傅漢思(英語:Hans Hermannt Frankel,1916年-2003年8月26日),德裔美國籍猶太人,著名漢學家、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精通德語、法語、英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漢語等 多國語言。[1]
他的中文名原為傅漢斯,傅漢思是由其妻張充和所起,「漢」意為漢朝, 「思」意為「思想」。[2]他 的姓氏原為Fränkel,在前往美國後,他將母音ä上的變音符號去除,成為了Frankel。[3]
但反躬自省時,我同時也瞭解到,這與我當初所設想的相反,我在日本所尋找的,很可能是一種異國風的錯覺意象。一種可說是時間性而較非空間性的異國 風,也就是去找回某種我稱之為仍留有前工業社會痕跡的地方。它們或許在某些領域上被保存得比歐洲更好,但因為性質如此獨特,以致於為了瞭解它們,我立刻著 手閱讀各種有關日本去的資料,並盡其所能地去回溯至最久遠的時刻。為此,我也跟隨了日本人的例證;而我感到訝異的是,對日本人而言,平安時代是某種絕對的 參考點。
很快地,我就遭遇到對我來說具有悖論性質的問題。我之前曾讀過瓦立(Waley)所翻譯的《源氏物語》,也重讀了賽登史迪克 (Seidensticker)的譯本,以及西弗特(Sieffert)甫出版的部分譯本。每次都對讀到的種種感到震撼。當然,對一個民族學家來說,這些 都是非常驚人的資源:關於母系親屬關係的角色、關於表親聯姻的心理學。(明確地說,這是一個即將成為歷史,而且清楚表達願意成為歷史的社會所欲擺脫的婚姻 制度。因為,婚姻規則的解放以及對象選擇的可能性,也意謂著對於條約、契約的思辨與探索的可能。)在此,我們可以找到各種非常珍貴的指引。但同時,在這部 錯綜複雜且動作不多的長篇小說裡,一切都有著微妙的變化。它可以讓我想到什麼?在我們自己的文學中,有什麼可以作為對照?我接下來要說的或許只是泛泛之 論,我不知道,而且可能在我之前已經被論說過千百次—我再次強調我的立場只是個無知者、初學者。我只能找到一個對照、比較的點,那是盧梭的《新愛洛伊絲》 (La nouvelle Héloïse)。然而,還有其他的東西,也就是在《源氏物語》或相隔數個世紀的盧梭作品中,我都見到一種作者和其人物間的關係。而在西方,這樣的關係要 到很晚才出現在如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ïevski)與康拉德(Conrad)的作品中。那是一種心理的幻想創造(fantastique psychologique)、一種人心的不明性。只能透過其外在表現與結果去領悟它,卻從不能瞭解人物腦海中真正的心理過程,但那同時又給人一種面對真 理的感覺,讓人知道那是發生在現實當中的事。
The Opium War through Chinese eyes / Arthur Waley |
Chinese poems / Arthur Waley |
The life and times of Po Chü-i, 772-846 A.D. / by Arthur |
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 Arthur Waley
Donald Keene 1922~2019 基恩初次接觸到日本文學是在1940年。他在紐約的一家書店用0.49美元(49美分)購買了威利(Arthur Waley)譯本的《源氏物語》(兩冊),從此愛不釋手。
|
李白 / 華利(Waley, Arthur, 1889-)撰; 小川環樹,栗山稔同譯 |
東京 : 岩波, 昭和48[1973] |
Chinese poems : selected from 170 Chinese poems, more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the temple and the book of songs / Arthur Waley |
London : Unwin Books, c1961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 / by Arthur Waley |
New York : Grove Press, 1958 |
2 位英譯簡介和選本出處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 Giles, Herbert Allen, 1845-1935 : Free ...
Herbert Gile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Herbert_Giles - Cached
英譯中國詩歌選 翟理斯 韋勒 上海: 商務 1934 臺灣 1967
Select Chinese Verses, translated by Herbert A. Giles and Arthur Waley
這兩位打過筆戰的英國名家....
Giles 將 杜甫的"攜妓納涼晚際遇雨" 翻譯成 'Picnic" (頁30)
攜妓納涼晚際遇雨
作者: 杜甫
其一
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
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
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其二
雨來沾席上,風急打船頭。
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
纜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
歸路翻蕭颯,陂塘五月秋。
---
Arthur David Waley/ 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hur_Waley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 1918 ,
More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19).,
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 1923,
8年前查日文漢字:交代,原來古人也有此義:移交、接替。後漢書˙卷五十八˙傅燮傳:「及津為漢陽,與燮交代,合符而去,鄉邦榮之。」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到了任,查點了運丁,看驗了船隻,同前任的官交代清楚。」
楊周翰第一卷末卻是灑在桌上
以酒灑在地上祭神。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蕭雲仙紗帽補服,自己站在前面,率領眾百姓,叫木耐在旁贊禮,升香、奠酒,三獻、八拜。」
我昨天跟Ken說,Waley 跟胡適說,他讀{儒林外史},數次流淚。今天找到原胡適日記的hyperlink,現在聯經是小人,已將Google Books上的移除,而我當時沒加日期,必須再找一次。(我昨天翻讀{儒林外史}第12回權勿用口裏喊道:"那是我的帽子!",真像{唐吉訶德})。
讀史景遷的書評/悼文,感動:
The Explorer Who Never Left Home
—Arthur Waley
By Jonathan Spence
https://www.cuhk.edu.hk/rct/renditions/sample/b05.html
我因為看到一本英文《儒林外史》(有夏志清的序),
《老殘遊記》的欣賞與感動;Arthur David Waley/ 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序西遊記 Monkey/偵探小說 /
. 'Not translation — but transcreation,' Mr Waley said.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 1962年新版 Introduction. The Explorer Who Never Left Home —Arthur Waley By Jonathan Spence
Conversations in Bloomsbury: - Page 109 - Google Books Result
But Waley's efforts were not uniformly well received at first. William Bateson, F.R.S. (the biologist, later a Trustee of the British Museum), was unimpressed and Dora Carrington mischievously ensured that Waley saw Lytton Strachey's parodies of Ghinese Poems, which incidentally await unearthing, •^
--MANIFESTATIONS OF ARTHUR WALEY: SOME BIBLIOGRAPHICAL AND OTHER NOTES FRANCIS A. JOHNS
http://www.bl.uk/eblj/1983articles/pdf/article13.pdf
Arthur Waley 自己寫過一篇趣聞:1962年新版 Introduction 有此趣聞
Professor Bateson 給他信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
TRANSLATED BY
ARTHUR WALEY,
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
1918
-----
https://www.cuhk.edu.hk/rct/renditions/sample/b05.html
Renditions No. 5 (Autumn 1975) |
英譯中國歌詩選 Herbert A Giles 和 Arthur Waley英譯
商務印書館1934 台灣商務1967/1986 四版
英譯中國歌詩選 Herbert A Giles 和 Arthur Waley英譯
---
Arthur David Waley/ 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hur_Waley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 1918 ,
More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19).,
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 1923,
Arthur David Waley 的源氏物語和白居易
我介紹過 Arthur David Waley
是英語界的大譯家
在著名的藝術史家Kenneth Clark
的回憶錄 Another Part of the Wood (1974) 第81頁
指出Waley 是他認為大學前對他最有影響力的 他兼有學者之學問和詩人對語言的敏感
他的翻譯 英國人認為很不錯的
源氏物語讓他們了解日本人早盧梭 蒙田 普魯斯特等 人的創新數百年
Waley 的白居易的〈詠慵詩〉:「有官慵不選,有田慵不農。屋穿慵不葺,衣裂慵不縫。有酒慵不酌,無異樽長空。有琴慵不彈,亦与無弦同。家人告飯盡,欲炊慵不舂。親朋寄書至,欲讀慵開封。常聞嵇叔夜,一生在慵中。彈琴復鍛鐵,比我未為慵。」
等都讓他一直(日後重溫) 喜歡白居易! (Clark先生的幽默 因為彼時常有人勸他" go hard , go hard".)
有酒慵不酌,無異樽長空。有琴慵不彈,亦与無弦同。
I have got wine, but I am too lazy to drink it, so it's just the same as if my cup were empty. I have got a lut, but am too lazy to play it; so it's just as if it had no strings.
----
另外一種心情
找到暸蕭乾的《人生采訪》。還是在老地方找到的;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找到的。
書上一百九十七頁有一段話說法:
我坐在一個積滿聖賢之書、先王之禮的東方圖書館,用指甲輕彈(芥子國畫傳》、《從古堂款識學》,藍布套上的積年塵土,劃算排比木板字的年月……
那篇文章叫《倫敦三日記》,是一九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寫成的,收在《人生采訪》的“寅”部:“英倫(一九三九年秋至一九四○年)”。到現在,是三十四年。
這本書,是民國三十六年四月出版,藍色燙金字的封面上,也封上“積年塵土”暸;在扉頁上,居然看到蕭乾親筆寫的四行英文字,大意是說:
送給一九四○年代表官方審查這本書裏部分原稿
的阿瑟。衷心致敬。乾。
英文字寫得很流暢,很秀氣。
那天晚上,有朋友賞飲,席間碰到倫敦大學中文系的一位教授,于是談到這本《人生采訪》,談到蕭乾題的那幾行英文字……
所謂“阿瑟”,應該就是那位寫很多關于中國東西的阿瑟·韋理。二次大戰期間,阿瑟·韋理一度是英國政府公務員,負責檢查所有從英國寄出去的中文信件稿件。當 時,蕭乾既然是記者特派員,他在英國的稿件,郵寄回國之前,照例要讓阿瑟·韋理過一過目。這本《人生采訪》裏的“英倫”部分,文章都是三九到四○年間寫 的,阿瑟替他審稿之余,兩個人也許就這樣成暸朋友。後來,蕭乾出這個單行本,就拿一本精裝本送給這位知名漢學家,同時還簽名題識。
聽說,阿瑟·韋理的一部分藏書,後來贈送給倫大亞非學院圖書館,《人生采訪》就是其中的一本。董橋《另外一種心情》1980
胡適1925評之:「《老殘遊記》最擅長的是描寫的技術,無論寫人寫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語爛調,總想鎔鑄新詞,作實地的描畫。望這點上,這部書可算是前無古人了。」
1926年, 多次與Waley 交往。 Waley 的慧見,如佛經和錯誤等。
12月3日訪ArthurWaley,他說接到胡適寄給他的《胡適文存》《老殘遊記》、《儒林外史》、他幾天內都看完了,毫不費力。《老殘遊記》有些地方,竟使他下淚。
Waley說,我的文字,他完全了解,這話使我很高興。...."說話要人了解,這是我的金科玉律。"
胡適日記全集:
胡適評之:「《老殘遊記》最擅長的是描寫的技術,無論寫人寫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語爛調,總想鎔鑄新詞,作實地的描畫。望這點上,這部書可算是前無古人了。」
以前臺灣大學有碩士論文寫的Waley 並已出書 待查
胡適鼓勵青年多看好的偵探小說
因為它們的辦案多為嚴密的推理過程
少看武俠小說 它們多半說說而已
雖然他說 如果沒有佛教的傳入 就不會有西遊記
他還為英國著名的東方學者Arthur David Waley (19 August 1889 – 27 June 1966) 翻譯的英美版寫序:Monkey, 1942 和The Adventures of Monkey
這是節譯本 Amazon.com: Monkey: Folk Novel of China (9780802130860): Wu Ch'eng ... - [ 翻譯此頁 ]Wu Ch'eng-en (Author), Arthur Waley (Translator), Hu Shih (Introduction) ..
我1978年在英國仍可以買到 不過當時沒想到要看胡適的序言
(我英文老師說他喜歡這本薄薄的英譯本 他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
中研院胡適的祝壽論文集 Arthur Waley 有貢獻一篇: Some References to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uang Region--- 史語所 集刊第二十八本 (1957) 〈上〉
English Writings of Hu Shih: Literature and Society
https://books.google.com.tw › books -
Chih-Ping Chou, Hu Shih - 2013 -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Society Hu Shih Chih-Ping Chou. Wu died without any children. The anonymity of the authorship of Monkey was so complete that for over three centuries the general reading public actually ... The Pilgrimage to India (Chapters 13—100) Mr. Waley's version in 30 chapters has translated Part I and Part II almost ...
他懂五六種語言以上 中文和日文完成自學 選譯的源氏物語 在西方是影響一代的人以上
他的翻譯 英國人認為很不錯 錢鍾書先生則嫌他有點"隔" (這是我的用語.....)
Rendition 譯叢 有研究他的譯筆論文
1970 朋友紀念Arthur David Waley的文集和其作品選集
出版 書名 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取自他翻譯的 白居易「山中獨吟」--一來他有白居易專書
二來 他不到遠東 喜歡到高山滑雪 喜歡"獨來獨往"
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An Anthology of Arthur Waley
「山中獨吟」白居易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萬緣皆已消,此病獨未去。每逢美風景,或對好親故。高聲詠一篇,恍若與神遇。自為江上客,半在山中住。有時新詩成,獨上東岩路。身倚白石崖,手攀青桂樹。狂吟驚林壑,猿鳥皆窺覷。恐為世所嗤,故就無人處。
------
初一起【新世紀福爾摩斯】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指出,
漢學家資源庫 亞瑟·大衛·韋利 (Arthur David Waley, 英國, 1889-1966 ) 研究領域 中國歷史文化翻譯與研究 人物介紹 韋利1889年8月18日出身於英國的Tunbridge Wells,有部分德國血統。自幼聰穎過人,酷愛語言和文學。1903年,在英國著名的拉格比學校讀書,因古典文學優異而獲得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的獎學金。 在劍橋學習的3年中,他是著名教授迪肯森(G. L. Dickin)和摩爾(G.E.Moore)的學生。兩位學者仰慕東方古代文明的思想薰陶著他,使他產生了致力於東方文化研究的願望。1913年離開劍橋 後,他放棄了父親為他選擇的經商之路,申請到大英博物館東方部工作,最初他接觸到的並引起了他極大興趣的中文和日文,是書寫在中國繪畫和日本繪畫上的題畫 詩和印章,故而到東方版畫與繪畫部工作要弄懂畫詩和印章,就成為韋利刻苦學習中文和日文的起點,同時也成為他此後堅持不懈地研究東方學與中國學的漫長生涯 的開端。 為了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績,韋利一方面進入當時新建立的倫敦東方與非洲研究院進行深造,一方面在熟諳漢文的傳教士指導下到圖書館去攻讀 中國漢學書籍和資料,大量的館藏中國古典詩歌集很快使他著了迷,並使他產生了將中國古典詩歌作品翻譯介紹給英國讀者的願望。他獲倫敦東方與非洲研究院特別 研究生學位,隨後擔任英國博物院東方版畫與繪畫部副部長,直至1930年。1930年以後,任倫敦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講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服務於 英國情報局。戰後,他專心致力於寫作、翻譯及研究,獲亞伯丁法學博士學位,為不列顛學會會員。1952年,被授予高級英帝國勳位爵士;1953年,獲牛津 文學博士學位,並榮獲牛津皇家詩學獎章;1956年,榮獲英國騎兵大尉稱號。他精通漢文、滿文、梵文、蒙文、西班牙文,專門研究中國思想史、中國繪畫史、 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成績斐然。到1966年逝世前,共著書40種,翻譯中、日文化著作46種,撰寫文章160餘篇。韋利這位多產的翻譯家,被稱為沒有到 過中國的中國通。 學術研究 韋利對中國詩歌的翻譯與研究 韋利一生與中國古典詩歌結下 了不解之緣。他翻譯了大量中國古詩,採用直譯的手法,不押韻,而注重詩歌的韻律和意象。為傳達中國詩歌的節奏感,他嘗試以英語的重音對應漢語的單字,形成 了所謂的“彈性節奏”。他還儘量保留了詩中的意象,使許多新鮮的中國詩歌意象首次進入了西方人的視野。韋利偏愛唐代以前簡約自然的民歌風格及貼近大眾生活 的題材,他將自己的翻譯重點放在了這一時期,並且他的詩歌翻譯語言風格也傾向於簡約、輕快、流暢。他不但使廣大的西方讀者認識到中國古典詩歌的成就,而且 在翻譯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嘗試與實踐,成為後人翻譯中國古詩的有益借鑒。 《一百七十首中國古詩選譯》(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 是韋利公開出版的第一部漢詩英譯集。1918年7月由倫敦康斯特布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此書前後重印十幾次,並被轉譯成法、德文,極受讀者歡迎,使中國古 詩進入了普通的西方家庭。這本《一百七十首中國古詩選譯》可以說是韋利成名之作,它為後來韋利能在歐美取得中國研討古詩權威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此書書前有“導言”、“翻譯方法”、“中國歷史簡表”、“作者生卒簡表”,書內正文選擇詩歌分作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從先秦到明末的詩,第二部分是白居 易詩五十九首。譯詩第一部分主要有:屈原《國殤》,宋玉《雄風、雌風》。即《風賦》、《登徒子好色賦》漢武帝《秋風辭》等。 韋利在初版《一百 七十首中國古詩選譯》書前所撰《導言》共有三節,第一節題為《中國文學的局限》,第二節題為《中國詩歌的技巧》,第三節題為《中國詩歌的產生與發展》。在 導言中,韋利一開頭就談起了中國文學的不足或者說局限,其中有不少內容涉及詩歌。比如,他認為,總的來說,“中國的確沒有足夠分量的史詩和戲劇文學。小說 是存在的,而且有其優點,但卻從未成為偉大作家表達思想的工具”。從詩人的態度和詩歌的題材來說,他認為,歐洲詩人“每喜以‘浪漫’姿態出現,甚至以情人 自居”。中國詩人“不是以情人,而是以朋友的姿態出現”。由於朋友不能像夫妻那樣長相廝守,免不了要離別,所以中國詩歌中充滿了離別之作。“若說中國詩有 半數是描寫別離之情,當不為過。”這種詩史觀點影響了韋利對某些詩作的闡釋。至於詩歌的表現手法,韋利認為,中國詩歌中也使用明喻、暗喻和雙關語等,但比 起歐洲人來說顯得簡單而“有節制得多”。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詩歌是簡單的,而西方詩歌則是複雜的。唐以後詩人多好用典,其實,典故可以看作是中國詩歌中 一種相當複雜精妙的比喻修辭方式,但是韋利認為,“典故從來都是中國詩家的惡習,後來終於把中國詩毀了。于十四世紀開始,優雅的同義詞匯便很盛行”。“這 些也是中國後期詩歌矯揉造作之處”。所謂“優雅的同義詞匯”,顯然指的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盛行的“代語”。韋利對此甚為反感。在他的翻譯中,以用典見長的杜 甫、李商隱等人的詩作並不占主要地位,可以從這裏得到解釋。甚至蘇東坡的詩,也因為常有用典或化用前人成句而為他所不喜。關於中國詩史,在前言中,韋利還 專門辟出一節描述中國詩歌的淵源演進。對於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集《詩經》,韋利的看法與中國文學史的傳統觀點基本一致,包括接受了《詩經》是孔子編選的 傳統觀點。 《一百七十首中國古詩選譯》1918版及1962年新版,書前均附有韋利所作《翻譯方法》一文,文中詳細論述了他的選擇標準和譯詩 原則。他說,他所選的詩歌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代表中國各個時期詩歌的特點;他的翻譯方法是根據原文逐字逐句直譯,而不是意譯。他認為,詩的意象反映 詩人的靈魂,翻譯者不可加入自己的想像或者變動原詩的內容,意譯不能算是真正的翻譯。至於詩韻,他堅持不用英語詩歌的押韻形式,而採用不押韻的散體形式, 因為他認為如勉強湊韻勢必損害原文,他主張詩的韻律要通過每行譯文的抑揚頓挫自然體現出來,從而與散文相區別。韋利自信他的具有韻律的譯作逼肖原詩,又明 白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能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即使譯文中出現一些小的錯誤,也不會妨礙全詩意境的完整性。韋利這種翻譯中國古詩的方法自成一家,可稱作 散體直譯法,這種譯法與世界著名漢詩翻譯家賓納及小煙薰良的散體意譯法、翟理思的押韻譯體翻譯法互有得失,各具千秋。 1919年,韋利又出版 了《中國詩增譯》全書共選譯中國古詩68首,包括屈原《大招》,李白《月下獨酌》等8首,白居易詩52首,以及王維、元稹、白行簡、王建、歐陽修的詩作。 有55首詩為第一次譯出,有13首為舊譯,而全書仍是以譯白居易詩為主。同樣是1919年出版的《詩人李白》(The Poet Li po A.D.701—762),共譯李白詩二十三首,即:《古風》第六首,《遠別難》、《蜀道難》、《戰城南》《將進酒》、《日出行》、《採蓮曲》、《長幹 行》、《江上吟》、《憶歸遊寄譙郡元參軍》、《夢遊天姥吟留別》、《金陵酒肆留別》、《江夏別宋之悌》等。書前有“導論”、“李白的生平”及譯詩說明,譯 詩原文均根據王琦《李太白詩集》,《李白的生平》是譯者根據《新唐書、李白傳》原文編譯的。 韋利是繼翟理思之後的另一位對《詩經》譯介的卓有 貢獻者。他從1913年起就開始研究《詩經》。1936年在《亞細亞雜誌》發表《中國早期詩歌中的求愛與婚姻》一文,譯介了《詩經》中16首涉及有關主題 的篇章。1937年,他出版了《詩經》獨立的新譯本(由阿倫與昂汶公司出版),以譯文準確、典雅廣受好評。其內容包括“前言”、“導論”、譯詩、注釋、附 錄及索引。附錄有以下各文:(1)對寓意手法“比”、“興”的解說;(2)對低沉的蹈舞詩“頌”的解說;(3)中國早期文化與歐洲文化比較;(4)文與 德;(5)有待研究的問題。韋利在“導論”中談到,他從1913年開始從事《詩經》的翻譯與研究,在這項翻譯與研究工作中,他不能避開有關中國語言學、植 物學、歷史學、地理學以及一系列繁難而複雜的問題,然而他在翻譯每首詩歌時,盡最大努力使原詩新鮮活潑的生命力得以保持。 在《詩經》前言中, 他改變了二十年前的觀點,認為《詩經》的結集與孔子無關。《詩經》全書305 篇,韋利認為只有大約30 首左右是現代人仍然感興趣的,其中一半關於愛情,一半關於戰爭。他認為作為一個讀本來說,選錄作品數量不宜超過50 首。不過,他還是出版了《詩經》的“全譯”本。說是“全譯”,其實刪去了15 首韋利認為文本殘壞而且索然無趣的作品。為了便於當代讀者閱讀,韋利按照詩作題材將《詩經》全書分為17類,並據此對全書作了全新編排:求愛69首;婚姻 37首;戰士與戰役36首;農業10首;祝嘏14首;歡迎12首;燕飲5首;部族宴飲5首;祭獻犧牲6首;樂舞9首;王朝頌歌24首;王朝傳說18首;建 築2首;狩獵5首;友誼3首;道德6首;哀挽19 首。這個分類實際上反映了韋利所構建的《詩經》的主題內容體系。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7類中,關於求愛和婚姻的詩作共有106 首,占全書三分之一強,而關於友誼的詩歌卻只有區區3 首,反差極為明顯。對此,韋利也有自己的解釋。他認為,漢代以後,詩歌中男女之間的正常愛情篇什消退了,而以棄婦身份或姬妾口吻寫的變形的愛情詩則大行其 道,這種詩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政治隱喻。看來,作為詩史源頭的《詩經》所開創的這一傳統,並沒有在後來的詩史上得到延續,相反,在這個關節點上,後來的詩史 發生了一個明顯的意味深長的轉向,即詩人的抒情重心轉向政治化的愛情以及友人間的情感。這一轉向也許不是從漢代而是從楚辭時代就開始了。韋利還很關注《詩 經》的歷史文化背景,在附錄中提出了《詩經》研究中一些有待深入的問題,例如《大雅》與《小雅》的區別何在,十五國風是否有方言之不同,毛詩與三家詩不同 的歷史過程究竟如何,十五國風中為何沒有《魯風》和《宋風》,等等,都是頗有學術眼光的,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他的《詩經》研究的深度。 當然, 這部譯作也還有不完備的地方。韋利沒有把一部分習慣上叫做“變雅”、他稱為“政治性哀歌”的作品收集在內。他在1936年《天下月刊》英文版10月號裏發 表的《月蝕詩及其同類作品》一文,曾專門譯介和討論過這些作品。通過這篇論文,韋利事實上參與了中國學者有關古代一次大日蝕的考征和爭論,也許他認為,由 於已發表了有關這部分作品的研究成果,就不必在專門的譯本裏再涉及有關的內容了。韋利反“變雅”當做《詩經》一個特殊部分,專門加以研究,這固然不錯。 “變雅”確是《詩經》中最富有現實性和政治內容的詩章。然而,他卻沒把它們收入譯本,內容出現欠缺,不能不算是美中不足。 中國古代詩歌中一種 更為古老和特殊的形式——楚辭,同樣是韋利關注的焦點。他曾譯介過《國殤》、《大招》,得到一致好評;他還翻譯了《風賦》、《登徒子好色賦》。更重要的 是,他於1955年出版了研究性譯著《九歌:中國古代巫文化研究》(阿倫與昂汶公司出版)。這在英國漢學界的楚辭譯介和研究上是個歷史性的突破,一方面因 為此前都是個別單篇的譯介,這一次是就一個單元進行的研究,另一方面因為韋利把《九歌》當做研究古代巫術的文獻。從社會宗教與文化的角度研究《九歌》,這 對於後來霍克思研究《楚辭》的思路是有影響的。韋利將《離騷》理解為“遭罹騷怨”,並充分肯定了《離騷》以愛情隱喻政治的開創性寫法的貢獻。書前長達50 餘頁的前言,分成四章,這實際上是一篇關於先秦至六朝辭賦的發展簡史,也是西方漢學史上很早出現的一篇賦學研究論文。 韋利的譯本,省略了 《國殤》和《禮魂》,正好是九篇,每篇另加一篇評注。書中並有《導論》、注釋及關於楚辭的解說。韋利在“導論”中表示,他同意英國漢學家、楚辭研究家霍克 斯(David Hawkes)的看法,以為《九歌》不一定是屈原所作,而是屈原身後不久的一位熟悉屈原的作家之作品。他在《導論》中還說明,這本書對中國古代宗教研究者 可能會有幫助;他對《九歌》歌辭進行翻譯時,也充分考慮了歌辭的文學性,他的散體直譯文特別注意到唱誦的韻律節奏,儘量使讀者讀起來能朗朗上口。 韋利對中國三大詩人的研究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最早引起韋利的注意。他先後譯出白居易各體詩歌108首,收入他所譯的中國古典詩歌各種選集裏,並在再版時反復修訂。白詩構成了他譯介 的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專門方面。此外,他還補敘了白居易生平的一些重要事件與細節。在此基礎上,韋利撰寫了一部傳記:《白居易的生平與時代》(1949年 倫敦阿倫與昂汶公司出版),向英國和西方讀者全面介紹了這位中唐詩傑。此書內容主要是以自居易的詩文譯介貫穿起來的。全書共分十四章,是韋利多年研究自居 易的一部力作。韋利在《序言》中說明,他為撰寫此書閱讀過大量資料,如四部叢刊影印日本那波道園翻宋本《白氏長慶集》、清代汪立名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詩 集》、《全唐文》、《全唐詩》、伯希和編2492號白氏最早抄本本詩17首、《唐文粹》所收白氏作品及李商隱撰《唐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右僕射太原白公墓碑 銘》、《文苑英華》所收白氏作品及白居易自撰《醉吟先生墓誌銘。》、《舊唐書、白居易傳》、白居易作品日譯文以及各種文字的有關白居易的論著等。他還說: “這部書只是白氏生平的概括介紹,不是全傳。書中選用的白氏作品,詩文各占一半。有關白氏的傳記資料並不缺乏,我的困難是要從龐雜的資料中把有關傳記的部 分選擇出來,同時為這部書確定一個長短適當的篇幅。為了不使讀者陷入眾多的人物關係之中,使書的內容清楚易讀,我把一些枝節性的人物省略了。”“我不打算 敍述許多複雜的政治事件,只簡要提供當時的社會背景。”“我對白氏生平的瞭解和論述主要依據白氏自己的作品,包括詩歌與散文。白氏的詩文大部分有年代可 考,因為白氏比其他作家更喜歡在自己作品曲題目或‘小序’中注明寫作的時間。所以,我選用的作品,都能夠斷定它們的確切年代。”又說:“我在書中很簡略地 探討了白氏與佛教的關係,我以為白氏作品的確可以作為瞭解唐代佛教史的資料來源之一。”此書附錄的資料有李商隱撰《墓碑銘》、白居易自撰《醉吟先生墓誌 銘》之譯文,以及白居易世系譜。 韋利高度評價白詩的最大特點——平實易懂,指出正是這一點造成了白詩的深遠影響,包括在國外的影響。他還注意 到了白居易在致友人元稹的書信即《與元九書》中闡明的詩歌理論,認為其核心是重內容輕形式,並且所謂內容必須是道德性的。不過在他看來,白居易詩歌創作的 實際情況並不完全符合他所宣導的理論,後代人之所以知道白居易,主要由於他是《長恨歌》的作者,而這首詩的感染力恰恰在於它的浪漫主義性質。他深得這“具 有諷刺意味”。而另一首著名長詩《琵琶行》,甚至更缺乏政治與道德寓意。在此我們發現了西方在接受中國文學的過程中對東方文化傳統的拒斥。他們不懂得,中 國古代詩人大多自命為“風雅比興”傳統的繼承人,大多自認為或希望能代聖賢立言。 吸引韋利目光的,還有唐代另一位大詩人李白。《李白的詩歌與 生平:701—762年》(1951年倫敦阿倫與昂汶公司出版),此書按寫作時間先後選譯李白的詩作,同時介紹李白的生平,韋利在書中首次較詳細地介紹了 唐代的社會以及與李白同時期的不少著名詩人的情況,所選譯的李白詩多為第一次新譯,是韋利早期譯著《詩人李白》一書中未曾譯過的。 遺憾的是, 囿于英國傳統、保守的價值標準,韋利對於兼具輝煌藝術創造和複雜人格現象的李白的解讀,發生了驚人的偏頗和錯位。韋利在此傳記的結語部分,卻這樣評價李 白:“如果我們作為講道德的人來衡量他(李白),那很明顯,會有許多人出來聲明,反對他的道德品行。在他的作品裏,李白表現得自誇自負,冷漠無情,揮霍放 蕩,不負責任和不誠實。”文化上的逆差,使李白背上了“不道德”的惡名。顯然,韋利更多地接受了維多利亞時期遺留下來的道德標準和英國人特有的保守的倫理 觀念。正因為如此,在韋利依年代順序敍述李白生平、介紹他的代表作時,我們處處看到,“飲中八仙”之一的李白,好酒成了一大過錯,雖然西方文化傳統同樣承 認迷醉狀態給人帶來的創造力。在節譯李白的長詩《夢遊天姥吟留別》時,韋利忽略了該詩就是對微醺狀態下精神遨遊的描寫,並因此而成為千古絕唱。韋利還指責 李白因飲酒弄得不像丈夫,且無法擔任官職。至於韋利一味非議李白“不負責任,冷漠無情,不誠實”,也失之片面。書中收錄的李白在安史之亂時期寫的樂府詩 《豫章行》,就表現了詩人對戰爭過程的關心,對廣大勞動人民悲苦命運的同情,足以證明他並非“冷漠無情”。不過全面地看,韋利的這本李白傳記也有長處。比 如考證了李白的出生地在中亞碎葉,注意到了李白與佛教的關係,這些都具有啟發意義,對李白詩歌的系年也採取了審慎態度。 1956年,韋利刊行了他的第三本中國詩人傳記《18世紀的中國詩人袁枚》。寫此書的初衷,是為了破除英國人的成見,即以為只有在中國的古典時代才有出色的詩歌作品。 韋利之選中袁枚,當然還跟後者在當時詩壇盛行乾巴巴的“格律詩”,鼓吹寫詩必效盛唐的背景下,大張“性靈”旗幟有關。韋利注意到袁枚在詩歌方面的獨特見解,注意到他與沈德潛(“格調派”宣導者)的對立,說明傳記作者重視袁枚重性情的傾向。 這種傾向的完整而充分的表現于袁枚《隨園詩話》,韋利在此書第七章以大部分篇幅作了介紹。袁枚的“性靈”說是對前輩公安派“性靈”說的補充與發展,也是對這種詩歌理論在更高層次上的綜合。 韋利自己認為,這本傳記還夠不上“評論性的傳記”:一則內有大量選擇的原作,再則內容側重袁枚一生事蹟的敍述,較少評論。倒是袁枚的一部筆記小說集《子 不語》引起了韋利較大的興趣。韋利統稱《子不語》為“鬼故事”,他分析了“鬼故事”的特色,認為“中國人對神怪故事有一種難以滿足的癖好……袁枚的故事看 來只是實際的心理體驗的記敍”。 韋利在傳記中譯了幾個“鬼故事”,不過他對袁枚筆下涉及中西文化交往的文字尤為注意。英國赴華使團成員之一斯 當東在自己寫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一書中曾提到過一種類似“自鳴鐘”的裝置,韋利譯介了《子不語》的記敍作為佐證,但其實兩者在年代上有很大差異。當時 中西交往史上還有一件大事:英國皇家戰艦俘獲了西班牙一艘大帆船,然後停泊在珠江口,要求中國方面補充給養。袁枚就此事作了記載。韋利說,袁枚記載的價 值,就是說明了英國獻給中方的西班牙戰俘的處置問題。韋利還譯介了《子不語》中有關敦煌石窟發現的記載。所有這些,都證明了韋利不僅是個詩歌愛好者,也是 個博學之士。 韋利對中國古典小說的譯介 關於中國古典小說方面的譯著,以《猴》(《西遊記》)最為著名,由於《猴》 之譯筆生動活潑,使《西遊記》這部古典名著在西方盡人皆知。韋利譯為《猴》(Monkey)的《西遊記》節譯本, 1942年由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後多次再版,並被轉譯成西班牙文、德文、瑞典文、比利時文、法文、義大利文、斯里蘭卡文等,在歐美產生 廣泛的影響。書前附有胡適《西遊記考證》一文。韋利在這一節譯本《序言》中說:“《西遊記》是一部長篇神話小說,我的選譯文大幅度縮減了它的長度,省略了 原著插進的許多詩詞和韻語,這些詞詩和韻語是十分難譯的。”“《猴》這部小說是高超無比的,它富有荒誕而深奧之美,它包含著許多寓言、宗教、歷史和民間傳 說的內容,也有許多諷刺官僚政治的純真的詩篇。猴子所打亂的天宮世界,實際是反映著人間封建官僚的統治,這一點,在中國是一種公認的看法。”“書中某些寓 意是很清楚的。三藏堅忍不拔、渴望越過各種艱難困苦,目的是為了拯救大眾;猴子挺身奮鬥、從不休息,是個不願意受束縛的天才;豬八戒粗壯有力、明顯地象徵 肉體的自然欲望,同時也表現一種厚重的耐心;沙和尚像是更加不可思議,有的注釋者說他代表‘誠’,即意味著對事業的全心全意。” 它雖是節譯 本,但譯文能傳達原著的風格,在西方被認為是高水準的。歐美一些重要的百科全書,在評介《西遊記》時都是以韋利的譯本為依據的。如《英國大百科全書》寫 道:“十六世紀中國作家吳承恩的作品《西遊記》,即眾所周知的被譯為《猴》的這部書,是中國一部最珍貴的神奇小說。”美國大百科全書寫道:“在十六世紀中 國出現的描寫僧人取經故事的《西遊記》,被譯為《猴》,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 美國1944年出版的韋利譯本之兒童版, 書名《猴子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Monkey),共130頁,為譯文的節略本。書中附有庫爾特·威斯(Kurt wiese)所作插圖。韋利在差不多半個世紀之前就把我國這部小說名著介紹給西方讀者,使西方讀者普遍瞭解這一部名著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其功績是不可磨 滅的。 韋利對《紅樓夢》、《金瓶梅》亦頗有研究,他曾在《金瓶梅》英譯本序言中提出《金瓶梅》作者為徐渭一說,引起世界《金瓶梅》研究者的注 目。韋利這篇序言分《關於金瓶梅的創作情況》、《關於金瓶梅的流傳情況》、《金瓶梅之被查禁》、《創作金瓶梅之環境》四個章節,是他研究之有關《金瓶梅》 多種資料後的一篇有參考價值的作品。 韋利雖沒譯過《紅樓夢》,但他在為《紅樓夢》英譯本所作的序言中論述了《紅樓夢》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 中國小說寫作技巧發展及衰落的原因,並與西方小說進行比較分析。韋利寫道:“《紅樓夢》或許是中國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它不同於一般的歷史小說,而是整個封 建社會的一個縮影。它的內容富有叛逆性,是作者生活與經歷的藝術再現。《紅樓夢》是世界文學的財富,它的出現給世界文學增加了榮譽,它使世界文學創作者都 受益不淺。” 韋利的中國思想史研究 韋利是本世紀罕見的具有文學天才的漢學家,他的主要漢學成果集中于文學領域,但同時也是有影響的中國思想經典的譯者與研究者。 在韋利的中國思想史研究之中,《論語》(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研究與《道德經》研究無疑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論語》譯本與《道德經》譯本是目前英語世界比較通行的譯本。 在《論語》譯本中,有韋利所撰《導論1》、《導論2》,論述孔子以及與孔子同時的學者的學說,介紹《論語》中的一些術語,如仁、道、詩、君子、小人、 天、信、思、王、霸等。還另有專文介紹《論語》中提到的古代禮儀、喪儀、音樂、舞蹈,介紹由《論語》所開創的語錄文體的寫作傳統。書後附錄孔子年表、譯文 注釋、索引。韋利在此書的《序言》中說明,《論語》的文字似乎顯得機械而枯燥,但在進行翻譯時,他已明確地認識到《論語》的文學性,他的譯文盡力滿足把 《論語》作為文學作品學習的讀者的需要。 在《論語》一書中,韋利系統地發表了他對於《論語》文本考據的觀點。這些觀點在西方學術界影響很大,至今仍有學者沿著這條路線辛勤工作。 韋利的《論語》譯文比較具有現代的氣息,通暢易讀,有很大的影響,其影響波及普通的讀者群,但全書的其餘部分內容比較專門,旁徵博引(相對于普通讀者而 言),不適合普通讀者。為此,他還寫了一本《中國古代的三種思維方式》,討論了先秦時期三種較有影響的學派:儒家、道家、法家。此書專門針對普通讀者,視 野開闊,在多文明比較的語境之中展開了中國思想,文字通曉流暢,內容深人淺出,成為英語世界中國先秦思想史的一部普及型名著。 《道德經探研: 它的意向和力量,以及它在中國思潮中的地位》(The Way and Its Power: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1934年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此書是韋利的著名譯著之一,內容包括:《前言》、《導論》、附錄短文六篇、《道德經》 譯文等。韋利在前言中申明,這一譯著是為喜愛人類通史的一般讀者服務的,全書中的譯文、解說和論述的共同目的,是在於準確地反映老子的生平,同時就“無為 主義”、“道”“聖”“唯實論者”、“唯實論的神秘基礎”、“名與實”、“《道德經》的表現方法”等論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書中附錄的六篇短文,分別就 老聃與《道德經》寫作的傳說、《道德經》的各種中文注釋本、陰陽與五行的含意、《道德經》在世界上的影響等方面,作了詳細介紹。 韋利的《道德 經》譯本對老子思想在西方的傳播有較大的影響,重印過多次,其譯文注重表達老子的哲學思想。韋利自己曾說: “依我看來,如果將譯作的文字優美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時又要重視原文在譯文中的品質,譯者就得準備犧牲大量精確的細節。這種翻譯,我把它叫做‘文學翻 譯’。相對應的是,文字翻譯’。我要表明的是,這本《道德經》譯文不是‘文學翻譯’。理由很簡單,原文的重要性並不存于其文學品質,而是它所要表達的哲 理。我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在細節上精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 學術評價 韋利一生致力於中、日古代典籍的研究與翻 譯,他所翻譯的《詩經》、《論語》、《道德經》、《一百七十首中國詩》等書,以其忠實流暢的譯筆,廣受好評,深受讀者喜愛,成為西方頗具影響的翻譯名著。 他所翻譯的中國古代詩歌、小說、辭賦與經論,為李白、白居易、袁枚等三個中國詩人所寫的文學傳記,以及關於《道德經》、莊子、煉金術等方面撰寫的一些研究 性論著,大大增進了英語世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理解,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西方的翻譯界人士對韋利的翻譯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他不僅對所譯作品的語言有很深的造詣,對所譯作品有透徹的研究,而且他對翻譯工作熱情極高。認真研究他的譯品,可以發現他的譯文總是力求準確無誤,忠實於原著,立足于再現原著風貌,而且譯文通順流暢。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英國文學》辭條中介紹亞瑟·韋理時說:“他是本世紀前半個世紀中的最傑出的東方學家,也是將東方文種譯為英文的最傑出的翻譯 家。”“他是一位詩人和詩歌的創新者。由於他的譯作,使中國文學易於為西方讀者接受了”。韋理譯著目錄的編輯者、英國文獻學家佛朗西斯·約翰斯 (Franeis Johns)曾經指出,韋理一生始終堅持不把文學與其他學科截然分開,他的著譯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文、史、哲、繪畫、音樂等等方面,因而韋理的著譯對諸種 學科的研究者都是具有參考價值的。韋理一生為溝通中西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已為世界學者所公認。 活動年表 亞瑟·韋利年譜簡編 1889年 8月19日,韋利出生于英國倫敦東南約60公里的肯特(Kent)郡的郭布裏奇·威爾斯城(Tunbridge Wells)的一個猶太人家庭,本名亞瑟·大衛·許洛斯(Arthur David Schloss)。 1897年 8歲 本年,入奇爾費頓·埃爾姆斯(Chilverton Elms)寄宿學校。 1899年 10歲 對詩歌發生興趣,第一次作詩。 1900年 11歲 5月,進入洛可斯公園預備學校(Locker’s Park Preparatory School)學習。 1903年 14歲 1906年 17歲 6月,自拉格比公學畢業,獲得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古典獎學金。秋,到德國、法國等地旅行,居住一年。 1907年 18歲 10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並成為燒炭黨人社(The Carbonari)的成員。在劍橋期間,他學過希伯來語、梵語、希臘語和拉丁語。 1908年 19歲 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 1909年 20歲 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是年6月,在國王學院雜誌《巴西利恩△》(Basi leon△)第20頁上發表文章《燒炭黨人的球》(Carbonari Ball)和詩作《變化》(Change)。 1910年 21歲 6月,自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在劍橋大學古典文學Classics士榮譽學位考試(Classical Tripos)第一場中考取第一等,但後面的成績不夠優秀,因而未能留校任教。本年患眼疾,並導致左眼失明,醫囑要善自養護,否則可能雙目失明。這是影響 其在劍橋考試成績的一個原因。在西班牙、德國旅行。 1911年 22歲 在西班牙塞維利亞(Seville)學習西班牙語。 1912年 23歲 3月底,錫德尼·科克里爾爵士(Sir Sydney Cockerell,1867-1962,博物館學家,時在劍橋大學耶穌學院任教)、謝潑德教授(J.T. Sheppard,1881-1968,韋利在劍橋國王學院時的導師)和奧斯維德·席克特(時在《大英百科全書》編委會任職)三人分別為韋利寫了推薦 信,推薦他到英國博物館圖片室(the Print Room)應聘。三個推薦人對他的天資尤其是語言天賦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在申請表中,韋利也詳細介紹了自己的語言修養。 據韋利自我介紹,當時 他已能輕鬆自如地閱讀義大利文、葡萄牙文、荷蘭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並能流利地說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此外,他還能閱讀蒙古文、阿伊努文和梵文, 並精通塔木德經文(猶太教法典,古代拉比著作的合集,包括《密西拿》和《革馬拉》等,是正統猶太教中的權威的宗教文獻),應當是在後來自學的。 10月,父親大衛·弗裏德里克·許洛斯去世,享年62歲。 1913年 24歲 年初,英國博物館東方圖片及繪畫分部(The Oriental Sub-department of Prints and Drawings)正式成立,詩人賓揚(Laurence Binyon,1869-1943)擔任主任。 2月,韋利從德國德累斯頓(Dresden)發信表示參加英國博物館的工作競聘,並被選中。2月27日,在《劍橋評論》(Cambridge Review, XXXIV)發表詩作《德國邊界》(German Outskirts)。 6月,韋利正式到博物館工作,擔任助理館員,負責館藏中日繪畫編目,並編制一個畫家人名索引。因工作需要,韋利開始自學中文和日文。 1914年 25歲 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韋利由於視力原因體檢合格,沒有應徵入伍,遂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文和日文。 1916年 27歲 3月17日,在致錫德尼·科克里爾的信中,附有王羲之《蘭亭集序》(Preface to the Epidendrum-Pagoda Collection)之英譯稿。此稿後來未公開發表,譯題中對“集”的理解有誤。 9月29日,在致錫德尼·科克里爾的信中抄錄譯作《忽必烈詩一首》(A Poem by Kubla Khan)。此詩在韋利生前未公開出版,後收入韋利紀念集《山中狂吟》(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本年,譯作《中國詩選》(Chinese Poems)由倫敦Lowe Bros.印行。這是韋利的私人印製本,印了大約50冊,分送友人。 1917年 28歲 1月,在《伯林頓雜誌》(Burlington Magazine)上發表論文《一幅中國畫》(A Chinese Picture),介紹英國博物館所藏摹本宋代名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這是韋利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漢學論文。 2月,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成立。韋利在本年度《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創刊號上發表《唐前詩歌選譯》(Pre-Tang Poetry)37首和《白居易詩38首》。這是韋利第一次公開發表譯作,隨即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上受到好評。其中,《白居易詩38首》中的一部分又 經由龐德之手刊發於《小評論》(Little Review)本年10月號和12月號。《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10月13日和11月24日也刊登其所譯詩共17首。此後,韋利常在此雜誌上發表漢詩英譯。 6月,又在《伯林頓雜誌》上發表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摘譯(A Note on ‘The Rarity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1918年 29歲 7月,譯作《漢詩170首》(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由倫敦Constable & Company Ltd.出版。同年即修訂再版。這是韋利公開出版的第一部翻譯作品。1919年後,此書被重印十幾次,版本亦達數種,其中的多篇譯作被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1898-1956)改編,被音樂家譜成樂曲。 11月21日,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國學會上宣讀論文《詩人李白》(The Poet Li Po)。本年秋,認識舞蹈家、作家貝麗爾·德·佐伊特(Beryl de Zoete,1879-1962),後來兩人一直共同生活。 本年,在《皇家亞洲學會學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發表論文《論漢語詩律》(Notes on Chinese Prosody)。這說明韋利在翻譯漢語詩歌伊始,就致力於研究漢語詩學。 又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上發表書評,評論庫林所編《中華百科全書》(S. Couling, The Encyclopedia Sinica)。這是韋利發表的第一篇書評。 本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巴黎東北康邊簽訂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9年 30歲 8月14日,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發表書評,評論根據法國學者高狄耶的法譯本而英譯的《詞選》(Chinese Lyrics from the Book of Jade)。 10月,《漢文譯作續集》(More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在倫敦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同時在紐約由Knopf出版社出版。後來在英美兩國都曾重印。 同月,《詩人李白》在倫敦由 East And West Ltd.出版,同時刊登於本月的《亞細亞評論》(Asiatic Review, XV)。 10月31日,《日本詩歌:和歌選譯》(Japanese Poetry: the Uta)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後來在英美兩國多次重印。 1920年 31歲 本年,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及《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發表書評4篇。 論文《論<琵琶行>》(Notes on the “Lute-Girl’s Song)在《新中國評論》(The New China Review)本年第2卷刊出。 韋利在本文中表達了自己與翟理斯不同的翻譯觀點與方法。 1921年 32歲 本年,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及《皇家亞洲學會學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發表書評4篇。 3月,譯作《日本能劇》(The No Plays of Japan)在倫敦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書在英美兩國多次重印,美國曾於1929年、1976年推出兩種不同版本。本書還曾被譯為德語。 論文《萊布尼茲與伏羲》(Leibniz and Fu Hsi)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本年第二卷刊出。 自上年12月至本年12月,在《伯林頓雜誌》上發表一組關於中國繪畫哲學(Chinese philosophy of Art)的文章,共9篇,主要是對中國畫論的翻譯。內容涉及六法、王維、張彥遠、荊浩、郭熙、董其昌等專題。 在本年的《皇家亞洲學會學刊》上發表《<萬葉集>與<梁塵秘抄>選譯》(Some Poems from Man'yōshū (万葉集) and The Ryōjin hishō (梁塵秘抄)),同期發表韋利對兩部德文漢學著作的兩篇短評。 Man'yōshū (万葉集 man'yōshū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nyoshu The Ryōjin hishō (梁塵秘抄 , Songs to Make the Dust Dance on the Beams) is an anthology of imayō 今様 songs. Originally it consisted of two collections joined together by Cloistered Emperor Go-Shirakawa: the Kashishū 歌詞集 and the Kudenshū 口伝集. Only a fragment (about 10%) of this work is still extant. These songs were very popular in the 12th century Japan, but quickly fell into disuse in the Kamakura period.[1] 1922年 33歲 本年,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紐約晚報文學評論副刊》發表書評8篇。 3月,韋利編制的《英國博物館東方圖片及繪畫分部藏品之中國藝術家人名索引》(An Index of Chinese Artists Represented in the Sub-department of Oriental Prints and Drawings in the British Museum)由博物館董事會(printed by the Order of the Trustees)出版,賓揚作序。 4月,著作《禪宗及其與藝術的關係》(Zen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 to Art)在倫敦由Luzac & Co.出版,其主要內容亦見於次年出版的《中國畫研究概論》第17章。曾於1959年膠印重版。 本年,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第2卷第2期)上發表論文《長恨歌》(The Everlasting Wrong)、《利瑪竇與董其昌》(Ricci and Tung Ch’I-chang)。在前一篇文章中,韋利比較了自己的譯文與翟理斯的不同。在後一篇文章中,韋利引述一段董其昌自述鑽研天主教的文字,並指出不可誇 大題畫文字的重要性。 1923年 34歲 本年,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新政治家》等報刊上發表書評9篇。 9月,著作《中國畫研究概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在倫敦由Ernest Benn Ltd.出版。1974年在紐約再版。 10月,譯作《寺廟集》(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在倫敦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10月13日,在《觀眾》(The Spectator)雜誌發表譯作《釋皎然詩三首》(Three poems by the Priest Chiao-Jan)。此三詩未收入韋利任何一種譯著集。 12月15日,譯文《1877年一個中國人對布里頓的描述》(A Chinaman’s Description of Brighton in 1877)在《新政治家》刊出。 1924年 35歲 本年,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泰晤士報文學副刊》上發表書評9篇,涉及語言、文物考古、繪畫、佛教等諸方面,可見其涉獵之廣博。 1月19日,在《觀眾》發表譯作《早期日本民歌》(Early Japanese Folk-Song)。未收入韋利任何一種譯著集。 5月24日,在《國家》(The Nation)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送禮》(Presentation)。這篇作品後來收入其著譯集《蒙古秘史集》(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1925年 36歲 本年,在英國博物館東方圖片及繪畫分部工作。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新政治家》等報刊上發表書評10篇。 在《亞洲藝術》(Artibus Asiae 德文)第1期上發表論文《觀音與妙善傳說》(Avalokitesvare and the legend of Miao-shan)。這是西方漢學界有關這一問題較早的一篇專題論文。 Artibus Asiae is a biannual academic journal specialising in the arts and archaeology of Asia. Along with the Ostasiatische Zeitschrift (founded in 1912) it w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journals in its field in the German-speaking part of Europe.[1] The first number of Artibus Asiae appeared in 1925. While earlier issues contained articles in German, French and English, today's contributions are mainly in English. Artibus Asiae is owned and published by the Museum Rietberg in Zurich. Artibus Asiae also published occasional monographs since 1937. 在《東方藝術與文化年鑒》(Year Book of Oriental Art and Culture)(1924-1925)上發表關於惲壽平的長篇介紹。 5月,譯作《源氏物語》(The Tales of Genji)第一部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The Tale of Genji (published in 6 volumes from 1925-33), "The Waley Genji—Waley's Genji is considered a great achievement for his time,[18] although some purists have criticized Waley's changes to the original.[19] Others have criticized as overly-free the manner in which Waley translated the original text. However, when the Waley Genji was first published, it could not have been more eagerly received. For example, Time explained that "the reviewers' floundering tributes indicate something of its variegated appeal. In limpid prose The Tale combines curiously modern social satire with great charm of narrative. Translator Waley has done service to literature in salvaging to the Occident this masterpiece of the Orient."[20] 7月11日,譯作《夜雲》(Clouds by Night)在《國家》雜誌上發表。 徐志摩歐遊至倫敦,來訪。 本年,主編並在倫敦出版《1924-1925東方藝術文化年鑒》(The Year Book of Art and Culture,1924-1925)。 1926年 37歲 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發表書評3篇。 2月,譯作《源氏物語》第二部《賢木》(The Sacred Tree)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1927年 38歲 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一發表書評3篇。 2月,譯作《源氏物語》第三部《雲冠》(A Wreath of Cloud)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7月,譯作《胡旋女》(白居易詩)(Foreign Fashion)在《論壇》(Forum)上發表。未收入韋利任何一種譯著集。秋,偕貝麗爾到伊斯坦布爾旅行。 10月,譯作《英譯中國詩》(Poems from the Chinese)由倫敦Ernest Benn Ltd.出版。此書收入《盛世英語詩歌叢書》第二輯第七本。 1928年 39歲 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發表書評3篇。 5月,譯作《源氏物語》第四部《藍褲》(Blue Trouser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同年11月即再版。 6月,譯作《英譯漢詩三首》(Three Chinese Poems)在《論壇》"Three Chinese Poems", by Arthur Waley, The Forum, June 1928, pp ...上發表。其中韓愈詩一首,白居易詩兩首,皆未收入韋利任何一種譯著集。 1929年 40歲 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發表書評篇。 夏,初識阿莉森·格蘭特(Alison Grant,1901- 2001)。阿莉森·格蘭特是新西蘭人,當時剛來到英國。 11月,譯自《老殘遊記》(The Wandering of Lau Ts’an)的譯作(Singing Girl)在《亞洲》(Asia)發表。這說明韋利也關注中國近現代的小說作品。 12月31日,韋利以健康的原因,自英國博物館辭職。至此,韋利在英國博物館工作前後共16年。 9月,著作《日本文明的獨創性》(The Originality of Japanese Civilization)由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同年12月,刊於雜誌《太平洋事務》(Pacific Affairs)。此書是一本僅有15頁的小冊子,是為參加1929年10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太平洋關係研究所研討會而撰寫的,1941年曾由國際文化關 系研究會在東京重印出版。 12月,譯自日語的《愛蟲女》(The Lady Who Loved lnsects)由倫敦The Blackamore Press出版。此篇譯作後收入著譯集《真實的唐三藏》(The Real Tripitaka)。 本年,王際真英譯《紅樓夢》在紐約出版,韋利作序。 1930年 41歲 3月29日,在《國家》雜誌上發表文章《下山》(Downhill)。該文闡述了滑雪的重要性。 本年,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古董》(Antiquity)等報刊發表書評9篇。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第6巻第1期)上相繼發表《談中國煉 丹術》(Notes on Chinese Alchemy),後又在本刊第6卷第4期上發表《佛經中有關煉丹術的記載》(References to Alchemy in Buddhist scriptures),出版於1932年。 1931年 42歲 6月,譯作《長春真 人西遊記》(The Travels of an Alchemist: The Journey of the Taoist Chang-Chun from China to the Hindukush at the Summons of Chingizb Khan)由倫敦George Routledge & Sons Ltd.出版。此書在英國重印一次,在美國重印兩次。《長春真人西遊記》亦稱《長春子遊記》,元人李志常記其師長春子丘處機應成吉思汗之召西遊所曆。 10月,編著《斯坦因爵士敦煌繪畫目錄》(Catalog of paintings recovered from Tun-huang by Sir Aures Stein)由英國博物館董事會及印度政府在牛津出版,賓揚作序。 本年,在《通報》(T’oung Pao,XXXⅧ)上發表論文《中國通俗文學史小議》(Not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在《泰語士報文學副刊》、《古董》上發表書評5篇。 1932年,譯作《源氏物語》第五部上卷《舟女》(The Lady of the Boat)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本年,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上發表書評5篇。論文《佛是死於食豬肉嗎?》(Did Buddha Die of Eating Pork)、《中古印度佛教新探》(New Light on Buddhism in Medieval lndia )刊於布魯塞爾出版的《中國雜俎與佛教》(Melanges Chinois et Bouddiques)。 1933年 44歲 5月,譯作《源氏物語》第五部《舟女》下卷《夢浮橋》(The Bridges of Dream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至此,英譯六卷本《源氏物語》出齊。 本年,在《古董》、《皇家亞洲學會學刊》發表書評7篇。在斯德哥爾摩出版的《遠東古物博物館館刊》(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第5期上發表論文《論周易》。韋利在本文中系統提出自己對《周易》一書的看法:此書是兩個文本系統的雜合,一個是農人對自然現象 的相互解釋,另一個是後起的更加複雜的神化的闡釋。 1934年 45歲 10月,著作《道及其力量》(The Way and Its Power)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到1977年,已重印6次。 本年,在《古董》上發表書評1篇。《英譯中國歌詩選》在上海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35年 46歲 在《新政治家》、《皇家亞洲學會學刊》發表書評3篇。 1936年 47歲 與貝麗爾一起住進戈登廣場路50號(50 Gordon Square),並在此處一直住了26年(1936-1962)。 10月,在《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上發表論文《日蝕詩及其類別》。《天下》月刊是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月刊。韋利在此文中根據日蝕研究《詩經》作品的系年問題。 本年,在《民間傳說》(Folklore)雜誌發表書評1篇。 1937 48歲 9月,譯作《詩經》(The Book of Song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書出版後曾多次重印,經過修訂後,曾出過美國版。1996年,紐約Grove Press還出過一個最新版。 1938年 49歲 7月,胡適赴歐洲宣傳抗日,8月在倫敦,曾與韋利相見。 11月,譯作《論語》(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書出版後曾多次重印,在美國也至少有兩種版本。1946年,曾在荷蘭翻譯出版。 本年,在《民間傳說》、《新政治家》發表書評3篇。 貝麗爾在倫敦出版《巴厘的舞蹈與戲劇》(Dance and Drama in Bali),韋利作序。 1939年 50歲 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韋利進入英國情報部擔任新聞報導審查官,直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 11月,著作《中國古代的三種思維方式》(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書出版後曾多次重印,在美國亦至少有兩種版,並被譯為法、德、波蘭等文字。 秋,蕭乾到倫敦,經艾克敦介紹,來拜訪韋利。 本年,在《新政治家》上發表書評1篇。英譯《金瓶梅》在倫敦出版,韋利作前言,認為徐渭最有可能是此書作者。 1940年 51歲 7月,在《亞細亞評論》(Asiatic Review)上發表《感謝中國》。本文主要介紹徐志摩在翻譯及介紹英國文化方面的貢獻。 8月15日,在《聽眾》(Listener)雜誌上發表文章《羅傑·弗萊》,對伍爾芙的同名傳記著作有所評論。 11月23日,詩作《帝國死亡堪悲哀》(Et pourtant c’est triste quand meurent les empires)在《新政治家》上刊出。 12月,在《地平線》(Horizon)第2期發表詩作《審查:用中國體》(Censorship: a poem in the Chinese style)。 按:此詩題獻給蕭乾。 本年,在《皇家亞洲學會學刊》、《新政治家》上發表書評3篇。 母親瑞徹爾去世,享年76歲。 1941年 52歲 2月,《譯自中國文》由紐約Alfred A. Knopf: McMILLIANi出版。此書中的譯作絕大多數選自《漢詩170首》,配有插圖,在英美兩國都曾多次重印。 2月20日,在《聽眾》雜誌發表詩作《布魯姆斯伯裏的書》(Books in Bloomsbury)。 7月12日,在《新政治家》上發表詩作《無槍炮??》(No Discharge)。此詩于本年12月1日又刊載于《新共和》(New Republic),小有修訂。後來據初版收入《蒙古秘史集》。 7月24日,在《聽眾》雜誌發表詩作《天鵝》(Swan)。此詩收入《蒙古秘史集》時小有修訂。在這首詩之前,《蒙古秘史集》還收入其詩作兩篇:《閃電戰詩》(Blitz Poem)、《歌》(Song),似未在報刊上登載過。 本年,在《新政治家》等刊物上發表書評7篇。艾克敦等譯《醒世恒言故事四篇》,韋利作序。 1942年 53歲 7月,譯作《西遊記》(Monkey)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書是《西遊記》的摘譯本。後多次重印,在英美兩國有多種版本,並在瑞典、西班牙、瑞士、荷蘭、法國、義大利等國被譯為當地語言出版。 本年,在《新政治家》上發表書評1篇。 1943年 54歲 9月,在《亞賓格紀事》(Abinger Chronicle)上發表散文《智慧的對話》(Intellectual Conversation),回憶劍橋大學時的朋友。此文寫於1940年秋。 The Abinger chronicle. Dorking. Vols 1-5 no 1, Christmas 1939-Sept 1944. 10月16日,在《新政治家》上發表文章《大‐和魂》(The Japanese Spirit)。此文主要討論“大和魂”(やまと-たましい)一詞的語義在日本歷史上的演變。 やまと‐だましい〔‐だましひ〕【大‐和魂】 本年,在《新政治家》上發表書評1篇。 1944年 55歲 從本年開始,到1948年,擔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ondon University)客座講師(Panel of Additional Lecturers,1944/1945-1947/1948) 本年,在《新政治家》上發表書評1篇。 1945年 56歲 12月,在《科恩希爾雜誌》(Cornhill Magazine)上發表小說《美猴王》。這篇小說乃模擬《西遊記》而作,後來收入《真實的唐三藏》。 同月,當選為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榮譽院士(Honorary Fellow)。本年,又當選英國學術院(British Academy)院士。 1946年 57歲 秋,在《科恩希爾雜誌》發表短篇不說《龍杯》(The Dragon Cup)。此篇小說後來收入《真實的唐三藏》。 12月,譯作《中國詩歌》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書中的譯作絕大多數選自《漢詩170首》、《詩經》、《譯自中國文》等幾種舊作,但收入此書前作過修訂。此書後來曾多次重印,1961年 新版在選目上有所增刪。1963年,被譯為德語出版。其中一些作品被配樂。 本年,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第11卷第4期)上發表《漢學家的威廉·鐘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 as Sinologist)。 1947年 58歲 3月,文章《中國的灰姑娘故事》(The Chinese Cinderella Story)在《民間傳說》上刊出。本文介紹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葉限》篇,以及這個故事的朝鮮、土耳其、波斯版。 3月,在《鐘》(The Bell, Ⅷ)雜誌上發表《評艾迪絲·西特韋爾的詩》(The Poetry of Edith Sitwell)。 5月22日,在《聽眾》上發表《中國最偉大的文人:亞瑟·韋利談韓愈》(China’s Greatest Writer: Arthur Waley on Han Yu)。此文原為廣播稿。 本年,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發表書評1篇。 1948年 59歲 1月,論文《道家布萊克》(Blake the Taoist)在BBC播出。此文後來收入其著譯集《蒙古秘史集》。 2月26日,在《聽眾》上發表《儒家與中庸之道》(Confucianism and the Virtues of Moderation)。此文原為廣播稿。 從本年開始,被聘為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詩歌名譽講師(Honorary Lecturer-Chinese Poetry,1948-1958/1959)。 在《聽眾》、《新政治家》發表書評2篇。 1949年 60歲 1月,應邀到劍橋大學做演講。 12月,著作《白居易的生平與時代》(The Life and Times of Po Chu-i)由倫敦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截至1970年,此書已重印兩次。1959年,日本東京すず書房出版日譯本,並于1988年重印。譯者為日本著名漢學家、白居易研究專家花 房英樹。 本年,在《亞洲專刊》(Asia Major, N.S.I?)發表論文《<孟子>劄記》(Notes on Mencius)。此文訂正了理雅各本《孟子》的若干錯訛之處,並收入1960年版之理雅各譯本。 其寓言故事《在展覽館裏》在瑞士蘇黎世由波娜小姐(Miss Boner)私人刊印。其年冬,又刊載於《科恩希爾雜誌》。此篇收入1964年出版的《蒙古秘史集》。 1950年 61歲 在《騎手評論》(Rider’s Review)上發表寓言故事《死亡之王》(The King of Death)。此篇後來收入《真實的唐三藏》,改題The King of the Dead,是一篇有著鮮明的中國古代志怪小說風格的作品。 10月20日,作家兼翻譯家科恩(J.M. Cohen,1903-?)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發表《韋利博士的翻譯》(Dr. Waley’s Translation),對他的翻譯給予高度評價。 本年,在《皇家亞洲學會學刊》發表書評3篇。 1951年 62歲 5月,譯作《近期中國詩歌》(Recent Chinese Poetry)在《舞臺》(Arena)發表。其中選擇馬凡陀(袁水拍)、亦門(阿壟)等人詩五首。這說明韋利對中國當代詩歌也頗為關注。 Arthur David Waley 6月,著作《李白的詩歌與生平》(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出版。此書同時由紐約The Macmillan Company出版,曾在1958年、1969年兩次重印,1969年被譯為西班牙文,1973年被譯為日文。日文版由岩波書店出版,譯者是著名漢學家小 川環樹和栗山稔。 6月18-19日,在牛津大學接受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本年,在《皇家亞洲學會學刊》、《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發表書評7篇。 1952年 63歲 2月,著譯集《真實的唐三藏》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書由五部分組成,內容龐雜,既有著作,亦有譯作,既有譯自中文,亦有譯自日文的,還包括有韋利的幾篇以中國體格創作的短篇小說。 本年,被授予大英帝國勳爵(Compan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爵位。 在《皇家亞洲學會學刊》、《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發表書評5篇。 1953年 64歲 2月,在《今日歷史》(History Today)雜誌上發表《漢代生活:談第一、二世紀的中國文明》(Life under the Han Dynasty: Notes on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enturies AD.)。 本年,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發表書評評洪業撰《杜甫》。 為翻譯《心靈讚美詩》(The Hymn of the Soul)而自學敘利亞語,並據敘利亞文、希臘文譯出此詩。12月,此詩刊于本年在倫敦新創刊之文藝、時事月刊《相遇》(Encounter)。翻譯日本詩歌十餘首,是提供給BBC的廣播稿,未出版。 External links
本年,伊利莎白女王登基,被授予女王詩歌獎(Queen’s Medal for Poetry)。 1954年 65歲 9月12日,譯作《寒山詩27首》在《相遇》上刊出。這是寒山詩最早的英譯本之一,前有對寒山生平的簡介。 本年,在《亞洲藝術》、《民間傳說》上發表書評5篇。 1955年 66歲 2月,論文《費爾幹納天馬新論》("The Heavenly Horses of Ferghana: A New View," History Today 5:95-103. 在《今日歷史》上發表。西漢通西域,從大宛得天馬,傳統看法認為此舉具有軍事意義,本文認為此舉具有宗教意義。 caption | date 104 -101 BC | place Ferghana Valley | result Chinese ... "heavenly horses ") in the possession of the Dayuan, which were of ... 同月,譯著《九歌:中國古代薩滿研究》(The Nine Songs: A Study of Shamanism in Ancient China)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翌年春,此書在美國由Grove Press出版。1956年、1973年曾兩次重印,1957年被譯為德文在漢堡出版。 5月,譯作《阿爾貝托·德·拉徹爾詩77首》 (Alberto de Lacerda: 77 Poem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書由韋利與葡萄牙詩人阿爾貝托·德·拉徹爾(Alberto de Lacerda)合譯,韋利撰寫序言。Alberto Correia de Lacerda (1928-09-20 – 2007-08-27) was a Portuguese poet 本年,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皇家亞洲學會學刊》上發表書評2篇。 1956年 67歲 12月,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慶祝胡適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發表《敦煌地區所提的波斯寺廟》(Some references to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uang region)。 本年,在《皇家亞洲學會學刊》上發表書評2篇。 本年,被授予榮譽勳爵(Companion of Honour)爵位。 晚年,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授予其榮譽博士學位。 1957年 68歲 1月,著作《袁枚傳》(Yuan Mei: A 18th Century Chinese Poet)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書於1958年、1970年在英美兩國三次重印。1999年,日本東京平凡社出版此書日譯本,並于2002年重印。 本年,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上發表《談<詞林摘豔>》(Chinese-Mongol hybrid songs)。 按:《詞林摘豔》(The Hunt, or Tz’u-lin Chai-yen)是明人張祿所編的一部散曲、戲曲選集,刊於明嘉靖年間。 本年,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亞洲研究學報》(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發表書評3篇。 1958年 69歲 5月,在《亞洲研究學報》發表書評1篇。 11月,論文《談翻譯》(Notes on Translation)一文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刊出。此文比較集中而全面地表達了韋利的翻譯觀點,後收入《蒙古秘史集》。 11月,著作《中國人眼中的鴉片戰爭》(The Opium War Through Chinese Eye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書於1965年、1968年、1973年、1982年四次重印。 1959年 70歲 為慶祝韋利七十歲,《亞洲專刊》(N.S.Ⅶ,1-2)出版紀念專號。 本年,丹麥哥本哈根出版的《慶祝高本漢七十歲論文集》(Studia Serica Bernhard Karlgren dedicata)上發表論文《讀<敦煌變文集>劄記》(Notes on the Tun-huang Pien-wen Chi)。 本年,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上發表書評評論查赫《中國文選》(E.v. Zach, Die Chinesische Anthologie)。 本年,日本政府授予韋利勳三等瑞寶章(The Order of Merit of Second Treasure)。 1960年 71歲 11月,譯作《敦煌變文故事選》(Ballads and Stories from Tun-huang: An Anthology)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書同時在美國Macmillan出版。 本年,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上發表《讀<元朝秘史>劄記》(Notes on the Yuan-ch’ao pi-shih)。 在《聽眾》、《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發表書評2篇。 1961年 72歲 3月3日,牛津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大衛·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2009)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上發表《譯自中國文》(From the Chinese)對韋利的翻譯作了深入的研究,給予高度的評價。 本年,在《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聽眾》上發表書評3篇。吳世昌《論<紅樓夢>》(On‘The Red Chamber Dream’)在牛津出版,韋利為撰前言。 1962年 73歲 本年,遷居大詹姆斯街22號(22 Great James)。 2月,譯作《漢詩170首》第二版由倫敦Constable & Company Ltd出版,韋利重寫了前言。 本年,柳存仕《<封神演義>作者考》(The Authorship of the ‘Feng Shen Yen I’)出版,韋利作序。 1963年 74歲 本年,移居高門南林道50號(50 Highgate Southwood Lane)。 2月,接受BBC記者福勒(Roy Fuller)採訪,訪談在BBC播出。此次訪談記錄稿後來收入《山中狂吟:亞瑟·韋利紀念文集》(Ivan Morris ed., 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An Appreciation and Anthology of Arthur Waley)。 本年,編訂貝麗爾文集,題為《雷聲與清新》,並在倫敦出版。 1964年 75歲 1月,著譯集《蒙古秘史集》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書同時在紐約出版。這是韋利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 1965年 76歲 本年,《厄俄斯:詩歌中情人們黎明聚散主題之研探》(Eos: An Enquiry into the theme of Lovers’ Meetings and Paintings at Dawn in Poetry)出版,韋利撰寫其中兩篇:《中國篇》、《日本篇》。厄俄斯是希臘神話中的黎明女神。本書是對世界各國詩歌中的晨歌(Alba,一種以描寫情 人們在黎明分別為主題的詩歌)的比較研究。 本年,當選為日本學士院名譽會員。 1966年 77歲 2月17日,遇車禍,脊骨摔斷。動手術時發現脊骨由於癌變而變得易於破碎。此後5個月,他臥床不起,忍受了極大的痛苦。 5月26日,與愛麗森·格蘭特·羅賓遜(Alison Grant Robinson)結婚。 6月27日,在高門村(Highgate Village)家中去世。 6月30日,葬于附近的高門舊墓地(Old Highgate Cemetery),那是一個韋利生前與愛麗森經常徜徉的地方。 本年,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上發表論文《<遊仙窟>中的口語》(Colloquial in the Yu-hsien K’u)。這是韋利生前發表的最後一篇論文。 烈維(H.S. Levy)《中國纏足》(Chinese Footbinding)在倫敦出版,韋利為作序言。 1967年,韋利去世後一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Chinese popular fiction in two London Libraries )在香港龍門書局出版,韋利生前為作序言。 1969年,韋利去世後三年 兩篇遺作在《亞洲專刊》(N.S. ⅩⅣ/1)上發表。其一為《祖堂集》中一段白話故事的翻譯,另一篇為短文《說“乍”》。兩文皆經由大衛·霍克思整理。 1970年,韋利去世後四年 伊萬·莫里斯主編《山中狂吟:亞瑟·韋利紀念文集》由紐約Walker and Company出版。此書包括紀念文章和韋利譯著文選兩部分,是研究韋利及其學術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主要學術成果 一、譯著專書 1.《百七十首中國古詩選譯》(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1918年7月由倫敦康斯特布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68頁。 2.《中國古詩選譯續集》(More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1919年7月倫敦愛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3.《詩人李白》(The Poet Li po A.D.701—762)。1919年倫敦東方與西方出版有限公司(Lodon East and West LTD)出版,29頁。 4.《郊廟歌辭及其他》(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1923年倫敦喬治艾倫昂溫出版有限公司與美國諾夫出版社同時出版,150頁。 5.《英國奧古斯坦詩歌叢書第二輯第七號〈中國古詩選〉》(The Augustan Books of Englisn Poetry Second Series Number seven:Poems From The Chinese)。1927年倫敦歐尼斯特本出版有限公司(Ernest Benn LTD)出版,31頁。 6.《長春真人西遊記》(The Travels of An Alchemist: The journey of The Taoist Chang Chun From china To The Hindukush At The sumons of chingiz Khan),李志常著,韋理翻譯並注解,1931年倫敦喬治勞特萊吉父子出版有限公司(George Routleadge & Sons,LTD)出版,166頁。 7.《英譯中國歌詩選》(Selet Chinese Verses),翟理思(H.A.Giles,英國著名漢學家)、韋理合譯。193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96頁。 8.《詩經》(The Book of Songs),1937年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358頁。 9.《論語》(The Analects of Conucius),1938年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68頁。 10.《譯自中國文》(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1941年紐約艾爾弗雷德A.諾夫出版社出版,325頁。 11.《猴》(Monkey),1942年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印2750冊),305頁。 12.《中國古詩集》(Chinese Poems Selected From 170 Chinese Poems,More Translations,From The Chinese,The Temple And The Book of Songs),1946年倫敦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13頁。 13.《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時代》(The Life and Times of Po Chu—yi 772—846A.D.),1949年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38頁。 14.《大招》(The Great Summons),屈原著。1949年夏威夷檀香山懷特奈特出版社(Hawaii,Honolulu,The White Knight Ptess)出版,12頁。 15.《李白的詩歌與生平:701——762年》(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po,701——762 A.D.),1951年倫敦喬治艾論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23頁。 16.《真實的三藏及其它》(The Real Tripitaka And Other Pieces),1952年倫敦喬治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91頁。 17.《九歌、中國古代祭祀儀式研究》(The Nine Songs: A Study of Shamanism in Ancent China),1955年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64頁。 18.《袁枚中國十八世紀的一位詩人》(Yuan Mei:Eig: hteenth Century Chinese Poet),1956年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27頁。 19.《敦煌曲子詞與變文選集》(Ballads And Stoties From Tun—Huang:An Antholog),1960年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73頁。 20.《蒙古秘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1964年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320頁。 二、單篇譯著(未被收入專著的單篇譯著) 1.《中國古詩選》(Chinese Poems),載《新政治家》(1918.5.18,131—32頁)。共譯古詩九首,包括陸雲、陶潛、梁武帝、王績等人詩作。 2.《夜行古戰場》(Crossing an Old Battle field at Night)載《國家》(1918.18.17,526頁)。譯(唐)竇庠詩一首。 3.《談琵琶行》(Notes On the Lute—girI's song),載《新中國評論》(The New China Review)11卷(1920,591—97頁)。此文內容主要是與英國著名漢學家瞿理思討論白居易《琵琶行》的翻譯問題。 4.《王維與張彥遠》(Wang Wei and chang Yen—Yüan)載(美)《伯林頓雜誌》(Burlington Magazine)1912年3月號(111—12頁)。此文談王維與張彥遠的畫論。 5.《中國的皮影戲》(Chinesische Schattenspiele),載《皇家亞洲學會會志》(JRAS)1921年10月號(662—63頁)《中國的皮影戲》一書,格魯貝 (Wilhelm Grube)及克魯布斯(Erail·Krebs)合著,1915年萊比錫出版。 6.《五柳先生傳》(The Master of the Five Willows, an autobiography)。收入《獵犬》(The Borzoi)一書(第52頁),此書1920年紐約出版。此為陶潛散文一篇的評介。 7.《不可避免的錯誤》(The Ever asting Wrong)。載《東方研究學院學報》第2卷第2部分(1922,343—44頁)此文是韋理與翟理思討探關於白居易譯文的正誤問題。 8.《晈然和尚詩三首》(Three Poems by the Priest chiao Jan about 730—800A·D·),載《觀察家》(1923.10.13,500頁)。所譯晈然三首詩是:《詠小瀑布》(The Little Water fall),《夏日集李司直縱溪齋》(Summer eveniug)、《山雪》(Late Snow)。 9.《李白詩集》(The Works of Lipo),載《新壇》(New Republic) (5924.1.16)。此是對日本著名翻譯家小煙熏良譯《李白詩集》(1923年出版)的書評。 10.《今古奇觀:不堅定的莊夫人及其它中國短篇小說》(Chin ku Ch'i Kuan:the inconstancy of Madam Chuang and other stories from the chinese),載《NS》(1925.4.11)這是韋理對豪厄爾(E.B.Howell)的譯著《今古奇觀:不堅定的莊夫人及其它中國短篇小說》一 書的評論文章。 11.《雲》(Cloud by Night),載《國家》(Nation)(1925.7.11,460頁)。譯(唐)郭震(Kuo Ch'en)詩一首。 12.《時世裝》(Foreign Fashions),載《論壇》(The Forum)7月號(1927,3頁)。譯白居易詩一首。 13.《中國古詩三首》(Three Chinese Poems),載《論壇》(Forum)6月號(1928,877—880頁)。譯韓愈詩一首,白居易詩二首。譯文並附巴爾科(L.L.Balcom)作木刻插圖。 14.《東方文化藝術年鎰(1924—25》(The Year Book of Oriental Art and Culture 1924—25),韋理主編,1925年倫敦出版。書中包括韋理所譯蘇東坡作品。 15.《一位現代中國隨筆作家》A(Modern Chinese Essayist),載《新政治家》(1929.9.14,679—89頁)。此文是幽默作家秋朗(晉) (Chiu—lang)作品的譯介 16.《歌女》(Singing—girl),載《亞洲》(Asia)1929年11月號(876—77頁)。此有《老殘遊記》(The Wanderings of Lau Ts'an)第二回《明湖湖邊美人絕調》“白妞說書”一節文字的譯介。 17.《〈紅樓夢〉英譯本序言》,見王際真《紅樓夢》(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18.《中國通俗文學史概述》(Not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載《通報》(T'oung Pao)22卷(1931,346—54頁)。文中著重論述明代小說《今古奇觀》,以及馮夢龍、淩蒙初、金聖歎對中國小說的貢獻。 19.《四海之內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載《新壇》(New Republic)(1933.11.22,第51頁)。此文是(美)賽珍珠(P.Buck)《水滸傳》1933年版英譯本的書評。 20.《中國民俗學學會》(Chinese Folk—Lore Society),載《中國民俗學學會》(Journal of chinese Folk—Lore)第一卷第2號(1937.1,1938.4,62—63頁)。此是對中國民俗學學會的介紹。 21.《神秘主義者與學者》(Mystics and Scholars),載《亞利安式》(The Aryan Path)1937(399—400頁)。文中指出從學者到神秘主義者的價值。 22.《金瓶梅》英譯本序言。見伯納德·米奧爾根據德國著名漢學家庫恩德文節譯本《西門及其六妻妾奇情史》轉譯的,英譯本題名亦為《金瓶梅:西門與其六 妻妾奇情史》(Chin Ping Mei:The adventurous history of Hsi Men and his Six Wives),1939年倫敦約翰萊恩出版社出版。 23.《我們對中國的情義》(Our debt to China)。載《亞洲評論》(The Asiatic Review)1940年7月號(554—57頁)此文介紹中國作家徐志摩的事蹟,韋理非常佩服徐志摩的才學和為人,韋理在此文中也表達了英國人對處於世 界大戰中的中國人民的情義。 24.《審察員:中國風格的一首詩》(Censorship:a Poem in he Chinese style),載《地平線》(Horizon)11卷(1940.12,第287頁)。 25.《中國最傑出的作家》(China's greatest writer),載《收聽者》(The Listener) (1947.5.22,799—800頁)。這是一篇廣播講稿,評介唐代散文大家韓愈。 26.《中國古代社會的組織》(Social Organisation in Aneient China),載《現代季刊》(The Modern Quarterly, N.S.第2卷第3號(1947年,夏,208—14頁)。此文主要介紹白居易生活時代的社會背景。 27.《作為試 金石的詩歌:唐代國家入學考試》(Gedichte als Prüfstein:Aufnahmenprufunegn für den Staatsdienst zur Zeit der T'ang—dynastie)載《Neue Auslese》1948.7.7. 28.評美國著名漢學家海陶瑋(J.Hightower)專著《中國文學中的論題》,載《皇家亞洲學會會志》(JRAS) (1951,114頁)。《中國文學中的論題》(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一書,1950年於麻塞諸塞坎布裏奇出版。 29.評莉莉張(Lily Chang Pao—hu)及辛克雷爾(M.sinclair)合作翻譯的《陶潛詩選》,載《亞洲藝術》(Artihus Asiae)(1954,178—80頁)。《陶潛詩選》(The Poems),1953年出版。 30.《中國描寫鏡子的詩歌》(The Poetry of Chinese Mirrors),載《收聽者》(1954.1.7,第61頁)。此文為廣播講稿,論述金屬鏡子在中國文學中的作用,並舉有關的詩和短篇小說為例。 31.《白居易遺失的一首詩歌》(A Lost ballad by Po Chü—i),載《中國安德列·韋德邁爾紀念文集》(Sino—Japonica,Festschrift Andre Wedeyer),1956年萊比錫版(213—14頁)。此是韋理由日本學者ōye Koretoki(約生活於950年左右)的著作《Senzai Ka Ku》中引錄白居易的一首詩《The Sorrows of Miss Jên),並加以注釋。 32.《漢蒙交雜的民歌》(Chinese—Mongol hybrid Songs),載《遠東研究學院學報》第20卷(1957,581—84頁)。此文論述《詞林摘豔》中收錄的中國無名氏(約十四世紀時)描寫狩獵的一些散曲。 33.《青樓集》(The Green Tower ColIection),載《東方藝術》(Oriental Art)第3卷(1957,50—54,107—9頁)此文介紹元夏伯和(庭芝)的《青樓集》(約1364年刊出),並介紹戲曲演員的生平事蹟。 34.《萬佛洞的傳說》(A Legend about the caves of the Myriad Buddhas),載《中印研究》(Sino—Indian Studies)第5卷第三、四部分(1957.5,241—42頁)。此文譯介袁枚小說《子不語》中的一篇故事。 35.《論翻譯》(Notes on translation),載《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utly)(1958.11,107—12頁)。此文論述翻譯的方法,並介紹林紓關於翻譯的觀點等。 36.評《中國文集》(Die Chinesische Authologie)。載《遠東研究學院學報》(BSOS)(1959,383—84頁)。德國中國文學翻譯家察赫(E.Zach)的譯著《中國文集》,1958年於坎布裏奇出版。 37.《介紹〈敦煌變文集〉》(Notes on the Tun—huang Pien— Wen Chi),收入《Studia Seriea Bernhard Karlgren dedieata》 (172—77頁),1959年哥本哈根版。此文對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敦煌變文集》中的四十二篇故事作了介紹。 38.評《中國的文化與藝術》,載《收聽者》(1960.2.18,313—314頁),書評。《中國的文化藝術》(Chinese art and CuIiture),格羅塞特(R.Grousset)著,1959年出版。 39.《〈元朝秘史〉講解》(Notes on the Yuan—Ch'ao Pi——Shih),載《遠東研究學院學報》23卷(1960,523—29頁)。此文對漢文版《元朝秘史》作了十二點講解,並認為留傳至今的蒙文原本的成書時間略晚於1258年。 40.《紅櫻夢探源前言》。見吳世昌《紅樓夢探源》(The Red Chamber Dream),此書1961年於牛津出版。韋理在這篇《前言》中論述了小說內容與作者個人經歷的關係,並認為《紅樓夢》前七十回與後四十回的語言在反映主題方面是統一的。 41.《〈封神演義的作者〉序言》。見柳存仁著《封神演義的作者》(The Anthorship of The Feng Shen Yen I),此書1962年於威斯巴登出版。韋理在此序言中表示同意柳存仁的看法,即認為《封神演義》的作者是陸西星。 42.《中國的黎明女神:中國詩歌中描寫黎明時刻相會或分別的愛情主題探研》(“Chinese; in Eos: An Enquiry into the Theme of Lovers.Meetings and Partings at Dawn in Poetry),載哈托主編(荷蘭版)《海牙》(1965,107—113頁)。 43.《遊仙窟中的對話》(Colloguial in the Yu—hsien K'u),載《遠東研究學院》29卷(1966,559—65頁)。此是對萊維(H.S.Leny)英譯本《遊仙窟》(The Dwelling of Playful Goddesses)的評論。萊維譯《遊仙窟》,1965年于東京出版。 有關中國學的專書 1.《中國藝術家索引》(An Index of Chinese Artists),1922年韓弗理米爾福德牛津大學出版社(Humphrey Mil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112頁。 2.《佛教的禪與藝術的關係》(Zen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 to Art),1922年倫敦盧禮克圖書公司(Luzac & Co.)出版,31頁。 3.《中國繪畫入門》(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1923年倫敦歐尼斯特本出版有限公司(Ernest Benn Limiteb)出版,261頁。 4.《斯坦因所得敦煌繪畫目錄》(A Catalogue of Paintings Recovered From Tun—Huang By Sir Aurel Stein),1931年倫敦英國博物院及印度政府聯合委託協會(Ordcr of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And of The Government of India)出版,328頁。 5.《道德經探研:它的意 向和力量,以及它在中國思潮中的地位《(The Way and Its Power: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1934年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62頁。 6.《古代中國的三種方式》(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1939年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75頁。 7.《中國人所目睹的鴉片戰爭》(The Opium War Throgh Chinese),1958年倫敦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印3120部),257頁。 有關中國學的單篇譯著 1.《一幅中國畫》(A Chinese Picture),載《伯靈頓雜誌》(Burlington Magazine)1917年1月號(3—10頁)。此文評論大英博物館藏張澤端(Chang Tse—tuan)的《清明上河圖》(Going up The River for Spring Festival)。 2.《中國古代繪畫珍品》(The Rarity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載《伯靈頓雜誌》1917年6月號(209—14頁)。 3.《一輻中國人的肖像》(A Chinese Portrait),載《伯靈頓雜誌》1917年10月號(131頁)。此文論述1309年摹拓的一幅東吳的雕刻肖像。 4.《公共收集品的新近獲得品》(7)(Recent acquisitions for Public collections—Vll),載《伯靈頓雜誌》1919年2月號(55頁)。介紹大英博物館板本部新收藏的敦煌作品。 5.《關於發明木刻版畫的講述》(Note on the Invention of Woodcuts),載《新中國評論》(The New China Review)卷。 6.《閻立本的一幅畫》(A Painting by Yen Li—pen),載《伯靈頓雜誌》(Burlington M.)1919年11月號(198頁)。論述閻立本畫的《歷代帝王圖》。 7.《觀音贊》(Hymns to Kuan—Yin),載《東方研究學院學報》(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卷1第3部分(1920,145—46頁)。這是讚頌觀音菩薩的兩首詩之譯文。原詩見大英博物館1919年1月1日收藏的西元910年的 一幅敦煌繪畫(斯坦因編號104)。 8.《中國的藝術哲學》(Chinese,Philosophy of Art),載《伯林頓雜誌》1920年12月號(309—10頁)。 9.《六法講解》,載《伯靈頓雜誌》1921年1月號(32頁)。 10.《王維與張彥遠》,載《伯靈頓雜誌》1921年3月號(111—12頁)。 11.《荊浩》,載《伯靈頓雜誌》1921年5月號(244頁)。 12.《郭熙》,載《伯靈頓雜誌1921年7月號(10—11頁)、8月號(84頁)、9月號(128頁)。 13.《董其昌》,載《伯靈頓雜誌》1921年11月號(235—292頁)、12月號(292頁)。 14.《萊布尼茨與伏羲》(Leibniz and Fu Hsi)載《東方研究學院學報》卷11第1部分(1921.165—67頁)。此文探討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的雙體表示法與伏羲八卦二進位的異同。 15.《孔子》(Confucius),載《形式》(Form)卷1第10號(1921.10,9—12頁)。論述孔子思想並與二十世紀思想界作比較研究。 16.《一種內省的傳奇式情調》(An introspective romance),載《新政治家(NS)(1921.12.11,286—87頁)。此文談西方學界流行一種偏愛中國藝術超過日本藝術的傾向。 17.《利瑪竇與董其昌》(Ricci and Tung ch’i—Chang),載《東方研究學院學報》卷2第2部分(1922,342—43頁)。 18.《中國寺廟繪畫》(Chinese temple paintings),載《伯靈頓雜誌》(1922.11,228頁)。談唐代畫家張彥遠論藝術作品的原則,以及介紹845年長安及洛陽寺廟的繪畫特點等。 19.《關於中國繪畫的品評、搜集與保管》(On the Criticism,Collection,Purchase and Handling of Pictures),載《大亞細亞》(Asia Major)赫斯周年紀念卷(Hirth Anniversary volume)(1923,417—20頁)。此文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選譯文。 20.《太宗六駿》(Tal Tsuny’s six chargers),載《伯靈頓雜誌》(1923、9,17,117頁——8頁。) 21.《1887年一位中國人對布里奇頓的描述》(A Chinaman’s description of Brighton in 1877),載《新政治家》(NS)1923.12.5,(302—3頁)。這是中國第一任駐英大使館秘書 Li Shu—Chang所寫文章的譯文,此文後收入西特韋爾(O.sitwell)及巴整(M.Barton)合著的《布萊頓》(Brighton)一書第十 九章的最後部分。 22.《基督還是菩薩?》(Christ or Bodhisattva?),載《亞洲藝術》第1號(1925,5頁)。這是對大英博物館所藏一幅敦煌繪畫(斯坦因編號48)的解說。 23.《四位一體》(Quartette),載《新政治家》(1926.1,356—57頁)。此文討論中國小說的四個構成部分,即:情節、對話、心理描寫、作者意圖。韋理認為,中國小說的這四個要素對於西方作者很有參考價值。 24.《饕餮》(The Tao—t'ieh)載《伯林頓雜誌》。(1926.2,104頁)。這是對“饕餮”的解說,韋理特別引證了《呂氏春秋·先識》中的解釋。饕餮象徵貪婪兇惡之人。 25.韋理總編的《東方藝術專論》(Kai Khosru Monographs On Eastern Art),1926—28年倫敦出版。 26.《中國文明的獨創性》(The Originality of Japanese Civilization),載《大西洋事態》(Pacific Affairs)第12號(192.12,767—73頁)。 27.韋理為《羅奈爾得·費班克普作集》(The Works of RonaId Firbank,1929年倫敦出版)5卷本撰寫的《導論》。 28.《論中國的煉金術》(Note on Chinese Alchemy),載《東方研究學院學報》卷6第1部分(1930,1—24頁)。此文是對約翰森(Johnson)著《中國煉金術探研》(A Study of Chinese alchemy)一書的補充。 29.《生殖器的崇拜》(Magical use of Phallic ripresentationsiits late survival and Japan),載《遠東古物博物館通報》(BMFEA)斯德哥爾摩第3號(1931,61—62頁)。此文是對卡爾葛籣(Kargren)的論文《古代中 國生育力的象徵》(載BMEFA第2號)一文的補充。 30.《十一世紀的一種通訊》(An eleventh century corres—pondence),收入《吉梅博物館東方學研究雷蒙·利努西爾紀念輯》(Eatudes d Orientalisme publiées par le Musée Guimet a la memoire de Raymonde Linossier)卷2(531—62頁),巴黎出版。 31.《佛經中談到的煉金術》(References to Alchemy in Buddhist Scriptures),載《東方研究學院學報》(BSOS)卷6第4部分(1932,1102—3頁)。 32.《佛陀之死是因為吃了豬肉嗎?:佛陀形象的描述》(Did Buddha die of eating pork? With a note on Buddhasimage),載《中國與佛教論叢》(Melanges chinois et Boudphiques)卷1,1932年布魯塞爾出版(343—54頁)。 33.《易經》(The Book of Change),載《遠東古物博物院通報》(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_antiquities)第5號(121—42頁),1933年斯德哥爾摩出版。 34.《‘徼’字解》(Note on the word chiao),載《遠東研究學院學報》卷7第3部分(1934,717—18頁)。 35.《動詞“說”在非洲與中國語言所起的一種輔助作用》(The verb 'toSay’as an auxiliary in Africa and China),載《遠東研究學院學報》卷T第3部分(1934,573—76頁)。此文是與阿爾姆布拉斯特合寫。 36.《等待新式的》(Waiting for the New),載《新政治家》(NS),1937.7.10,(71頁)。此文論滑冰術。 37.《莊子與惠子》(Chuang Tzu and Hui Tzu:intuition Versus intellect),收入休斯(E.R Hughes)編著的《中國的人體與魂》(China body and soul)一書(157—66頁),此書1938年倫敦出版。 38.《吉詳碑與龍碑》(The Lucky Stone and the Iung stohe),載《遠東研究學院學報》卷9第3部分(1938,729—32頁)。此文談《周禮》中的兩段內容。 39.《中國藝術中的動物》(Animals in Chinese Art),載《收聽者》1943.6.10,(698頁)。 40.《阿伊努旗人寓言兩則》(Two Ainu Fables),收入桑賽姆(sansom)編著的《精華》(Choice)一書(112—6),此書1946年於倫敦出版。所譯兩篇寓言是《貓頭鷹》 (Theowl)和《小狼》(The Little Wolf),原文選自1926年東京出版的“Ainu Shinyō Shō”一書。 41.《漢學家維廉·鐘斯先生》(Sir William Jones as Sinologue),載《遠東研究學院學報》卷11第4部分(1946,842頁)。此文介紹維廉鐘斯(1746—1794)的生平,鐘斯又是印度學研究家。 42.為諾爾曼·科恩(Normsn Cohn)《金汗》(Gold Khan)英譯本(1946年倫敦出版)撰寫的《序言》。序言評述西伯利亞的傳說與民歌是一種具有半神半人原始光彩的作品,還介紹了土耳其傳統民歌與傳說的特色。 43.《更加興盛》(More than a revival),載《新政治家》1947.3.8,(152頁)。此文談芭蕾舞。 44.《古代中國的社會組織》(Soeial organisation in Ancien China),載《現代季刊》(Modern Quarterly)N.S.卷2第3號(1947年夏,208—14頁)。此文主要談唐代社會,包括白居易的家世。 45.《伊蒂絲·西特韋爾詩作講解》(A Note on Edith Sitwells Poetry),收入若瑟·加西亞·維拉(José Garcia Villa)編著《賀伊蒂絲·西特韋爾)一書(83—89頁),此書1948年諾福克出版。 46.《介紹早期中國的鐵與犁》(Note on Iron and the ploughin early China),載《遠東研究學院學報》卷12笫3部分(1948,803—4頁)。 47.《儒教和中庸之道》(Confucianism and the virtues of Moderation),載《收聽者》1948.2.26,(349—50頁)。 48.《孟子注說》(Notes on Mencius),載《大亞細亞》(AM)N.S.卷1(1949,99—108頁)。 49.《洛陽的陷落》(The Fall of Lo—Yang),載《今日歷史》(History Today)1951.4,(7—10頁)。此文介紹西元311年劉曜攻陷洛陽的史實。 50.《阿伊努族人的史詩》(Kitune Shirka:the Ainu epic)載“Botteghe oscure”卷7(1951,214—36頁)。此是對阿伊努族史詩的譯解。 51.《昴克蒂爾——迪佩隆與維廉·鐘斯先生》(Anquetil Duperron and Sir william Jones),載《今日歷史》(1952.123—33頁)。此文是對法英兩位東方學家的介紹。 52.《漢代統治下的社會生活:中國一、二世紀文明論述》(Life under the Han dyna ty:Note on chinese civiliza tion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enturiejs A.D.),載《今日歷史》(1953.2,89—98頁)。此文附七幅中國西部漢墓的藝術插圖。 53.《中國與日本的佛教經典》 (Texts From China and Japan),收入《幾個世紀以來流行的佛經第四部分《(Fourth Part of Buddhist Texts Through The Ages)一書 (271—306頁),此書由康澤(E.Conze)主編,1954牛津出版,書中《導言》亦由韋理撰寫。 54.《Utamaro的藝術》(The Art of Utamaro),載《收聽者》(1954.1.1.7,61頁)。此文介紹大英博物館的一次展覽。 55.《夢及其解釋》(Dreams and Their Intepretation: Arthur Waley on Some Oriental Theories),載《收聽者》(1955.5.26,31—32頁)。此文為廣播稿,論述東方對夢的一些解釋。 56. 《費爾幹納汗血馬:一種新的見解》(The Heavenly Hrses of Ferghana:a New View),載《今日歷史》(1955.2,95—103頁)。韋理此文提出漢代的大宛(費爾幹納)汗血馬不僅在屢次戰爭中立了功,而且在馱運佛經入漢的 過程中也立下大功。 57.《歷史與宗教》(History and Religion),載《東西方哲學》(Philiosophy East and West)(1955.4,75—78頁)。 58.《關於敦煌地區伊朗寺廟的一些參考材料》(Some References of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uang Region),載《中國科學院歷史與哲學研究所通報》(BIHP Academia Sinica)卷28(獻給胡適65誕辰)第一部分(123—28頁),此書1956年臺北出版。 59.為格雷(B.Gray)著《敦煌佛經洞畫》(Buddhist Cave Paintings at Tun—huang,1959年倫敦出版。)撰寫的《序言》。 60.《憶Yoshio Makino》(A Memory of Y.Makino),載《東西方》(Orient/West),(1961.7,15—16頁)。這是一篇關於學者Makino的回憶文章,Makino 於1956年逝世,韋理在1919至1923年與他曾有交往。 61.為德佐特(B.de Zoete)著《雷與清新》(The Thunder and the Freshness,1936年出版。)一書撰寫的《序言》。 62.為萊威(H.S.Levy)著《中國的纏足》(Chinese Footbinding,1966年紐約出版。)一書撰寫的《引言》。 三、書評 1.評《中國百科全書》有關繪畫與詩作部分,載《東方研究學院學報》(1918,144—45頁)。 2.《中國的歷史學家》(Chinese Historians),載《時報文學續補》(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1922.3.9,145—46頁)。此文是評《中國通史》(Histoire Génerale dela Chie)一書。 3.評《中國藝術中的動物》(Animals in Chinese Art),載《伯靈頓雜誌》(1923.5,215—16頁)。 4.評《十八世紀的中國與歐洲》(China und Europa im 18, Jahrhundert),載《新政治家》(1923.7.7,396—97頁)。 5.評《普魯士國王出征吐魯番的戰果》(Ergebnisse der K oniglichen Preussischen Turfan—Expeditionen…),載《東方研究學院學報》(BSOS)1924年號(362—65頁)。 6.評《漢與日漢分解字典》(Analysis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載《東方研究學院學報》1924年號(362—65頁)。 7.《中國神話的兩種新的研究》(A Note on two new Studies oe Chinese Myihology),載《人物》(Man)(1925.9,133—34頁)。此文評述曼徹—赫爾芬(O.Manchen—Helfen)的文章《山海 經之後的神怪書籍》。 8.評《三階教探研》(Sankai Kyo no Kenkyu: an investgation concerning the Degrees sect),載《東方研究學院學報》1928年號(162—69頁)。 四、個人創作: 1.《炭球》(Carbonari Ball,詩一首),載《巴西里昂》(Basileon)(1909、6,20頁)。 2.《轉變》(Change,詩一首),載《巴西里昂》(1909.6,20頁)。 3.《德國的郊外》(German outskirts,詩一首),載《劍橋評論》(The Cambridge Review)卷34(1915.2.17,319頁)。此詩描寫施洛斯先生(A.D.Schloss)。 4.《獻禮》(The Presentaton,短篇故事),載《國家》(The Nation)1924.3.24,(224頁)。 5. “Et Pourtant cest triste quant meurent les empires”(詩一首),載《新政治家》(NS)1940.11.23,(513頁)。 6.《布盧姆茨伯裏區給人的教益》(Books in Bloomsbury,詩作一首,載《收聽者》1941、2、20,(264頁)。 7.“No discharge”(詩一首),載《新政治家》1941.7.12,(34頁)。 8.《天鵝》(Swan,詩作一首),載《收聽者》1941.7.24,(123頁)。 9.《理智的對話》(Intellectual conversation,散文,載《阿賓傑新聞》(The Abinger chroniele)卷4第4號(1943年8—9月34—37頁)。此文是韋理為懷念他在劍橋時的朋友貝里爾·德佐特(Beryl de Zoete)而作。 10.《猴:新的一章》(Monkey,A New chapter),此是韋理為獻給維奧萊特·戈登·伍德豪斯(V.G.Woodhouse)創作的故事,附于韋理的《西遊記》英譯本《猴》一書中。 11.《龍杯》(The Dragon cup,短篇故事),載《穀山雜誌》(The Cornhill Magazine)卷162(1946年,秋,121—27頁)。 12.《在畫廊裏》(In The Gallery,短篇故事),載《穀山雜誌》卷163(1948—46年,冬,367—73頁)。 13.《死了的皇帝》(The kjng of Death,寓言故事一則),載《賴德評論》(Rider's Review)卷76(1949—50,25—28頁)。 參考文獻 1、國外漢學史,何寅、許光華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郭瑩 西方漢學家翻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 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4/11/15/882@359576.htm 3、繆崢 亞瑟·韋利與中國古典詩歌翻譯,《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4、程章燦 魏理眼中的中國詩歌史—一個英國漢學家與他的中國詩史研究 《魯迅研究月刊》2005 年第 3 期 |
袁枚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