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 Spider Silk
158 I. M. Pei (貝聿銘) and Islamic Art Museum 2017.olden Spider Silk. Museum of Islamic . ArtLife is architectue... 黃健敏《世紀建築大師 貝聿銘 》; 多哈展出..;. I. M. Pei (貝聿銘) and Islamic Art Museum; Rethinking Pei: A Centenary Symposium;小國辦大事——卡塔爾見聞,資中筠 2014 ;Qatar National Library
26:27
158 I. M. Pei (貝聿銘) and Islamic Art Museum 2017-05-19 H.C. Chung
hc iTaiwan forum•
240 views4 months ago
貝聿銘(Ieoh Ming Pei) 2008年: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http://www.mia.org.qa/en/
此片當然有此名作之簡介:
This extremely pointy, 118-foot-tall marble sliver has turned into a kind of holy place for architecture nerds.
Knife Edge
Architecture lovers won’t stop touching the National Gallery's 19.5 degree marble prow.
ATLASOBSCURA.COM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Happening Thursday-Friday at the GSD (10/12-13): This two-day symposium will include panel discussions and scholarly presentations that showcase new research on Ieoh Ming Pei (MArch '46)’s manifold contributions to the built environment.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http://www.gsd.harvard.edu/…/rethinking-pei-a-centenary-sy…/
Rethinking Pei: A Centenary Symposium -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A two-part symposium examining the work and life of I. M. Pei from multiple…
GSD.HARVARD.EDU
【阮慶岳:貝聿銘的核心信仰模糊】
貝聿銘,巴黎羅浮宮的金字塔造型,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廂」,香港「中銀大廈」,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等舉世聞名的建築均出自他之手。
他在一些作品中積極地與當地文化對話,卻又在一些設計中以全然現代主義的手法,以斷裂的姿態對待城市歷史文化與現代性的關連。
⋯⋯更多
阮慶岳:貝聿銘,莊重堅持的藝術家,還是靈活善言的推銷員?|端傳媒 Initium Media
貝聿銘能宜人宜時的柔軟,是他絕對天賦的優點,卻也可能正是使他的整體建築生涯,過於偏重外象的話語敘事傳達,因而彷彿有着缺乏真正核心信仰的遺憾。
THEINITIUM.COM
*****
黃健敏《世紀建築大師 貝聿銘 》(台北:藝術家,2018)這本書內容、圖片很難得,價錢也很合理。可惜作者寫的〈序〉的英文拼錯了。
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
▌新書出版 ▌ 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 作者:黃健敏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本書作者以親身多次旅行的觀察體驗,針對現代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卓越作品,就不同建築類型彙整編輯了詳盡的資料,從早期在高原的全國大氣研究中心,揭開大師從房地產業務轉型至建築藝術的契機,更深切地記述對貝聿銘職業生涯有至大影響暨成就的華府國家藝廊東廂。
全書十萬餘言,圖片三百餘幅,諸多資訊為首度發表,如貝聿銘所設計的華府史萊頓宅與德州福和市單禘邸等。對建築、藝術的愛好者,本書提供了彌足可讀性的智識!
這建築,肯定是貝先生最痛心疾首的,所以似乎都不提它了:"北京香山飯店是由國際著名美籍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主持設計的壹座融合中國古典園林建築藝術和環境藝術為壹體的四星級酒店。飯店位於北京西山風景區的 ..."陳寬仁老師1991年在北京香山飯店 --設計者為貝聿銘 (I. M. Pei) 。
背景是趙無極畫作。攝影者為中央大學單驥教授。事見 《陳寬仁簡單年表》 ....
對中國,趙先生也是很無奈的:香港是趙無極非常留戀的地方,這裏有他與美琴戀愛的美好回憶,七、八十年代多次到訪,都是顧媚接機。他對內地印象不太好,一次給顧寫信說北京香山飯店不喜 歡他的畫,掛兩天就取下來了,很生氣。「他說中國政府不重視他,嬲了幾天;這人就是這樣直接,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毫不留情。又說不想去北京,因為妹妹叫所 以才去。反而他去台灣比較多。」專訪顧媚 憶大師傳奇「趙無極最坦誠」2013.4.12 香港蘋果日報
http://demingcircle.blogspot.tw/…/meetings-books-for-2012.h…
小國辦大事——卡塔爾見聞,資中筠2014
卡塔爾⋯⋯,台灣一般譯為:卡達
有一位神奇的王妃
雇用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才
下一件盛事:世足2022在卡達
2022 FIFA World Cup Qatar
花了十幾年準備,從世界各地從小引入培養傭兵,號稱要打世界冠軍,信不信由你.
小國辦大事——卡塔爾見聞_資中筠 _ 微文庫
我無意對這個地區的地緣政治做出評論。不過從人類文明的角度,我所見到的這個袖珍小國的治國理念和所作所為,不比那些大國發起的硝煙烽火、流血殺戮更值得維護嗎?
WEIWENKU.NET
Human Flow
2015年,艾未未在柏林定居。這次來拜訪是為了他接受卡塔爾博物館協會的邀請,在由舊消防站改建成的車庫美術館(Garage Gallery)舉行個展。這是他第一次在波斯灣作展,而且邀請人就是卡塔爾的瑪雅莎公主。公主是2016年在紐約蘇活區Jeffrey Deitch的展覽空間看了艾未未展出的《自動洗衣店》(Laundromat,2016),印象深刻,於是邀請他到多哈展出相同的作品。艾未未先到多哈看展場,看了當時正展出的畢加索與賈科梅第,也見了一些駐地藝術家,與他們進行座談,看了他們的工作室。“感覺上卡塔爾的情形很好,地方很小,但是很開放。就穆斯林的社會而言,是我見過比較開放,具有現代意識的一個社會。”當下就同意接受邀請。
本書作者以親身多次旅行的觀察體驗,針對現代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卓越作品,就不同建築類型彙整編輯了詳盡的資料,從早期在高原的全國大氣研究中心,揭開大師從房地產業務轉型至建築藝術的契機,更深切地記述對貝聿銘職業生涯有至大影響暨成就的華府國家藝廊東廂。
全書十萬餘言,圖片三百餘幅,諸多資訊為首度發表,如貝聿銘所設計的華府史萊頓宅與德州福和市單禘邸等。對建築、藝術的愛好者,本書提供了彌足可讀性的智識!
背景是趙無極畫作。攝影者為中央大學單驥教授。事見 《陳寬仁簡單年表》 ....
對中國,趙先生也是很無奈的:
http://demingcircle.blogspot.tw/…/meetings-books-for-2012.h…
ArchDaily
"The library is a space that could contain an entire population, and also an entire population of books" - Rem Koolhaas OMA
贝聿铭:我是西方建筑师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年届92岁的贝聿铭(IM Pei)被尊为当世硕果仅存的现代主义大师之一。作为英国声望最高的建筑奖项——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金质奖章——的获得者,贝聿铭是无可争 议、众望所归的人选。该学会于本月早些时候向他颁发了这一奖章。贝聿铭新近作品所展现的几何空间特征,似乎连最挑剔的评论家也得心服口服,包括那些最近还 怀疑他商业味道十足的人士。但若说现在看来贝聿铭的一生好像是由一长串轻而易举就享誉国际的杰作连缀而成的,却不见得。
在 波士顿建造肯尼迪图书馆(John F Kennedy Library & Museum,于1979年开放)是段痛苦的经历,非但当地民众反对,成本也遭到了削减。在同一城市的约翰汉考克大楼(John Hancock Tower,1976年)代表着硬纸板和玻璃镶嵌工艺陷入困境的时期,当时窗玻璃被木板挡了起来,以防掉落砸到路人。最著名的是,卢浮宫金字塔 (Louvre pyramids,1988年)招致保守的巴黎人的痛斥,他们疾呼,美国人要破坏巴黎神圣的标志性建筑。
如今这一切都已被 抛在脑后。卢浮宫金字塔已成为当代巴黎的象征之一,正如蓬皮杜中心(Pompidou Centre)一样。贝聿铭不仅凭近期作品挽回了名声,而且更上了一层楼。最引人注目的是去年完成的两件作品:透出宁谧气息的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Museum of Islamic Art,顶部图片),以及在贝聿铭的祖国兴建的、被广为称赞融合了东西方色彩的苏州博物馆。很难说清,是贝聿铭十分善于顺应潮流而改变,还是潮流在紧跟着 他而改变。
此刻,贝聿铭坐在我对面喝着英式奶茶,风度翩翩,衣着考究。他极力想让人满意,绝非傲慢自大的“古板建筑师”的形象。我们在伦敦 的文华东方酒店(Mandarin Oriental Hotel)见面简直是理所当然的,这家酒店融合了浓郁的皇家古典风格和奢华的东方变异色彩。贝聿铭身着剪裁合体的灰色西装,袖子下端露出带褶皱的法式衬 衫袖口。他脸上没什么皱纹,但有老人斑,架着一副独具一格的圆框眼镜,这一小处模仿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打扮让他的脸显得严肃。
贝聿铭当年在哈佛就读,师从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格罗皮乌斯是包豪斯(Bauhaus)流派的创始人,或许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师。曾是格罗皮乌斯合伙人、建造了惠特尼博物馆 (Whitney Museum)和纽约联合国大楼(UN Building)的匈牙利建筑师马赛尔•布鲁尔(Marcel Breuer),则是贝聿铭的好友。这两位现在看来几乎是神话般的人物,贝聿铭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很多,”他回答道,“格罗皮乌斯非常严格,但也是个极好的老师。布鲁尔和我则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几度同游欧洲,一起航行——航行是相互了解的极好的方法。”说到这里,贝聿铭的眼中几乎笼上了一层薄雾。
当我问起他是怎么到美国的,他又提到了船。“我是1935年到美国的,去了旧金山。我坐船从中国出发。当时我甚至不会讲英语,我能读懂一点,或许也会写一点,就是这样。船走了17天,我就跟船上的乘务员学说英语。”
四 分之三世纪过去了,贝聿铭的英语依然带着口音,偶尔还会冒出语法错误。但他说话和举止就像他的衣着一样优雅。事实上,在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中,这位拒绝教 书和创立理论的建筑师是不合潮流的。他把商业和文化两方面融合得貌似天衣无缝,让其他建筑师感到了怀疑。他是怎么把商业与建筑艺术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呢? “我想,建筑的艺术方面对我来说是天生的,”他一点都不假装谦虚地说道,“我母亲是艺术家,诗人。商业方面则是后天的(他父亲是一个银行家)。出了学校 后,我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我在那里学到了建筑的商务方面。如今这两种工作我都能轻松应对。”
从1948年到1955年期间,贝聿铭投效作风张扬、嗜抽 雪茄的纽约开发商威廉•杰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设计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贝聿铭曾说过:“伟大的艺术家需要伟大的客户。”在职业生涯后期,他几乎一手缔造了达拉斯市区的当 前风貌,在那里设计了规模宏大的市政厅(1978年)等建筑。当我提起我最近去过那里时,他问我:“亨利•摩尔的雕像还在那儿吗?你知道,我帮助促成了这 件事——我去了Much Hadham(位于英国赫特福德郡的一个村庄,是摩尔当年的居住地,如今设有亨利•摩尔基金会)。”
贝聿铭设计的 一组摩天大楼和造型怪异的巴洛克式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Morton H Meyerson)等建筑,使得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把达拉斯比作“平庸的震源地”。对此,贝聿铭的自我辩护显出一贯的冷淡:“在达拉斯,我是为人设计,而不是为地方。他们很多人来自纽 约。它不像休斯顿这样的石油城市,它更像东海岸。达拉斯其实与纽约没什么不同。”
在 采访中,贝聿铭只有两次显得被难住了。第一次是我问他有关战时服役的事情,当时他加入了国防研究委员会(National Defence Research Committee),对此他说,“学习的是轰炸和摧毁,而非建设”。第二次是我把话题引回肯尼迪图书馆的时候。“建这座图书馆十分艰难,”他说道。“杰 姬和博比•肯尼迪向我们提了出来(那是在1963年约翰•肯尼迪遇刺的一年后),他是个英雄。”据报道,杰姬•肯尼迪曾说,选择贝聿铭,“其实是从感情上 作出的决定。他(贝聿铭)非常有前途,就像杰克一样。他们同年出生。我想,与他共同做出一个壮举,会很有意思。”然而,这个项目非但不是一次壮举,而且始 终难以顺利推进,卷入了当地的政治活动之中,并且屡经修改。不过,与困扰卢浮宫金字塔项目的政治活动相比,这算不了什么。
在建造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时,原计划是要修建一座玻璃金字塔。我不由怀疑,是不是这一设想后来被用在了卢浮宫金字塔?
“要让法国人接受金字塔,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们以为我们打算引进一座埃及金字塔。后来我指出,他们的方尖碑也来自埃及,而且拐角处就有金字塔广 场(Place des Pyramides)。然后他们就接受了。不过,卢浮宫金字塔只露出了尖端。你不能在地面上建任何东西,因为它是这样一个历史景点,它是一座巨大的建筑, 由很多馆组成。除了在地下建造之外,别无选择。然而,如果你要在地下建,就必须有东西值得看。金字塔和喷泉在说,‘来吧,我们有很多东西要向你展示。'”
法 国建筑公司Grands Travaux的艾米利•比亚斯尼(Emile Biasini)认为,贝聿铭是负责这项工作的理想人选,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了解古代文明”,而作为一个美国人,“他能够鉴赏现代”。我问贝聿铭:在美 国度过了75年后,他还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吗?“我从来不忘中国,”他立刻回答,“我的家族在那里居住了600年。但我的建筑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没有有 意识地中国化。我是个西方建筑师。”
作 为一位自称的“西方建筑师”以及一位注重实现企业目标的建筑师,贝聿铭最杰出的建筑作品,无疑是他在退休后完成的两件非西方式的佳作。苏州博物馆让人想起 佛教寺庙的木架构和宁静平和的气氛;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所采用的巨大石块,则是介于古埃及、拜占庭和现代巴格达之间的风格。后者是想借助一种非西方文 化,形成一种新语言的尝试吗?“我想,你可以把它叫做处于中间的某种东西,一座‘东方-中间的”建筑。”贝聿铭笑了起来——这种孩子式的哈哈大笑,奇异地 冲淡了他身上的老态。
贝聿铭最优秀的建筑都带着沉迷于几何构造的特征,它们属于当代最震撼人心的建筑之列。他依然工作不辍:新项目包括在日 本Miho建一所学校和一座神庙。但从最坏的方面来说,他的建筑体现了现代主义妄自尊大的一切缺点。从香港中银大厦(Bank of China Tower),到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跨立在地表上——这两个十年是现代主义处于最低谷的时期。
贝聿铭是一度被指责破坏城市景观的那代建筑师中依然健在的一员,但他现在以新一批作品赢得了称赞,这些作品似乎突然再度流行了起来。他的建筑看起来似乎真的越来越优秀,对一位出生于俄国革命前的建筑师来说,这真是不同寻常。
译者/杨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