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林東明,陳拱北教授 (陳建仁); 陳建仁,小王子副總統 (沈政男)


【悼念林東明名譽教授 教育風格獨樹 研究蜚聲國際】
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林東明名譽教授,於6月1日辭世,享年97歲。林教授最後一次公開活動是今年1月22日參加公衛學院望年會,他的得意門生陳建仁教授,當時剛當選副總統,特地偕同他的夫人羅鳳蘋來向恩師拜年。
林東明教授多年來以獨樹一格的教育方式,加上蜚聲國際的癌症研究,為臺灣公衛學界培育眾多的英才。他的辭世,公衛師生無限悼念。
●生平事略●
林東明名譽教授,1920年3月16日生,臺灣省高雄縣岡山鎮人。1948年取得日本醫科大學學士,1959年取得日本醫科大學博士,曾任省衛生試驗所技正兼主任及臺灣血清疫苗製造所技師兼主任。自1960年起,受聘為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並且在1961年赴哈佛大學進修取得公共衛生學碩士。1973年擔任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一職,自1990年退休之後仍然持續從事教學與研究之工作。1997年臺灣大學開始實施名譽教授制度,成為第一位公共衛生學院聘任的名譽教授。
林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流行病學家。在1960年代以前,專注於疫苗之製造、接種、評估等研究工作,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深受重視,對於臺灣之疫苗可預防傳染病之防疫工作,亦付出相當重要的貢獻。林教授長期致力於癌症流行病學,先後與美國和日本的學者致力於癌症流行病學研究。自1965年起,與哈佛大學MacMahon教授一同進行跨國際乳癌研究,負責臺灣地區的資料分析並發表關於臺灣乳癌的流行病學研究報告。1970年,先後與美國和日本的學者,共同主持乳癌、鼻咽癌、和肝細胞癌的國際合作研究計畫,成績斐然,享譽國際。直至1989年退休,總共發表六十餘篇論文於國內外學術期刊,其中包括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Cancer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Japa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Gann)、Cancer等第一流的SCI期刊。而在1996年美國出版的腫瘤學鉅著「癌症流行病學與預防」一書,尚引用林教授多篇論文,其著作歷久而彌新,受到國際癌症流行病學界的重視。直至七十歲退休時,仍努力將平生研究成果撰寫論文,發表於第一流的國內外學術期刊,其研究成果有國際能見度及影響力,並且建立臺灣公共衛生學界研究的典範。
林教授於2016年6月1日與世長辭,享年97歲。林教授作育英才無數,在公共衛生界培育許多優秀學生。現今臺灣公共衛生及流行病學學界的專家及領袖人才,大多受其教導及提攜,例如陳建仁副總統也深受林教授之教誨及影響。林教授的教學方式是蘇格拉底式的與學生對話,試圖激發學生從各種角度去思考,讓學生思考後輪流解答,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辨力,拓展學生學術內涵,對於提攜後進亦不遺餘力。
林教授認為公共衛生就是「各人自掃面前雪,且管他人瓦上霜」,點出公衛人最需要的是一副古道熱腸,甚至惹人嫌棄也不改其志的精神。畢生投入癌症流行病學研究,本著教授之風範,耿直剛正、光明磊落、風骨凜然。致力於流行病學知識之提升、發展及人才培育,貢獻卓越、作育英才,深受學生和同事的敬仰,足為今日與未來國內外流行病學家的典範,殊堪褒揚。
●公奠資訊●
時間:2016年7月3日(日)上午10:00
地點:台中市立殯儀館 懷恩廳 (謝絕奠儀)
●追思專區●
歡迎學院師生同仁及曾受業於林教授的各界公衛專業人才,至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設立的「紀念林東明老師臉書專頁」,留下您對林教授的紀念與追思。


沈政男

小王子副總統◎沈政男

蔡英文選擇前衛生署長、現任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為副總統搭檔,會有什麼加分效果,連蔡英文自己都沒有講得到位。不只是冷靜、熱情、誠懇、善於溝通、虔誠天主教徒,陳建仁更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對別人充滿關愛、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王子,未來在執政過程裡,陳建仁將不只是蔡英文的行政左右手,也會是心靈的支柱。


陳建仁擔任過衛生署長,也是國際著名的流行病學家,很多人以為他是醫生,其實不是,他的本行是公共衛生。還好他不是醫生,少了醫生常見的自戀特質,才能在生涯發展裡,忍受眾多挫折與輕蔑,並學會虛心求教,耐心與人共事,而獲致今天的學術與行政成就。

陳建仁今年六十三歲,初二以前住在高雄旗山,父親是國民黨籍的前高雄縣長,母親開托兒所、超市、戲院,可說爸媽都有經營與管理才能。陳建仁總共有八個兄弟姊妹,爸媽對孩子從不打罵,連一句重話都不說,讓孩子在溫暖的家庭環境裡成長。父親關心照顧縣民,母親經常幫助窮人,在陳建仁心中立下愛的典範。

陳建仁初二時因父親到內政部工作而轉學到台北,成績不錯,後來考上建中。建中三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許多體育活動,還得過長跑名次。然而大學聯考他沒有考好,數學只考了十分,填到了台大森林系。

注意喔,難以置信地,大學聯考數學只考十分,後來也能成為國際知名學者與中研院科學院士,這是為什麼?陳建仁的生涯發展歷程值得所有青少年參考。首先,他一上大學就決定要轉系,於是努力念書拿到書卷獎,後來如願轉到動物系,邁出流行病學研究的第一步。

然而就讀台大動物系時,陳建仁並未埋首書堆,而是積極參與課外活動,他那時是登山社與慈幼社的社員,前者讓他持續鍛鍊體魄,後者讓他認清自己心中那份喜歡幫助別人的特質,也讓他認識了他的太太羅鳳蘋。羅鳳蘋後來將陳建仁帶進了天主教信仰,成為重要精神養分。陳建仁家裡信佛教,但他選擇天主教;父親是國民黨地方首長,但他選擇親近民進黨,顯然是一個能夠選擇自己思想信仰道路的人。

大學畢業後,陳建仁投考台大生化研究所,但沒有考上,只好去當兵。顯然,這時他還沒有確立生涯方向。雖然沒考上,他對於分子生物還是很有興趣,竟然私底下把發現DNA雙股螺旋結構的華生所寫的基因教科書翻成中文,想不到幾年以後,他走上了相關的遺傳流行病學領域。退伍後,陳建仁有沒有再考生化所?沒有!他改考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為什麼?因為他從參加慈幼社的經驗知道自己喜歡帶小孩子,而讀公衛或許跟社會福利有關。當時台灣人沒什麼讀公衛,還被笑稱是掃廁所的。

陳建仁在台大公衛研究所遇到了兩位教授,將他帶進公衛研究的領域。一位是林東明教授,教他基本概念;林教授很有個性,很多學生都被嚇跑,但陳建仁就是有辦法忍受老師的脾氣。另一位是林家青教授,將陳建仁引薦給當時在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的畢思理博士,而讓他參與了石破天驚的B型肝炎研究。

陳建仁從台大公衛研究所畢業以後,很清楚自己應該留學美國,但他考了四次公費留考才考上。這期間他曾灰心,但太太鼓勵他,讓他鍥而不捨。陳建仁後來申請到美國最顯赫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當時畢思理博士還曾質疑:「你不是醫生,要怎麼做診斷?怎麼做流行病學?」陳建仁回答:「博士,你知道我有沒有B型肝炎?」畢思理搖搖頭。陳建仁說:「可見你是醫生,也不知道我有沒有B型肝炎,我到隔壁的實驗室驗一下就知道了。」

陳建仁到美國念書以後,一直到第一學年結束,英文還是很破,連成績單上寫著「優異過關」(pass with honor)的字眼都看不懂,甚至畢業論文的英文文法也都是錯的,但他還是拿到了博士學位。

拿到學位以後,陳建仁回到台大公衛系所任教,當時曾有醫學院教授跟他說,台大醫學院做研究、台大醫院照顧病人,但公共衛生似乎沒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當時陳建仁聽了很難過,但他肯定地回對方一句:「我們一定會做出一番成就!」

後來陳建仁拿到了系內的一筆研究經費,帶著學生到南部研究烏腳病,發現了砷與烏腳病及其他疾病的關聯,而在國際學界大放異彩。陳建仁當時做田野研究時,因為經費有限,他還自己做早餐、做便當讓學生吃,可說發揮了大學時代帶領社團的本領。

陳建仁後來寫了多篇論文得到國際期刊引用,但他不以為滿足,又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在遺傳流行病學領域更加精進。回國後他從教職慢慢晉升到管理階層,接掌台大公衛學院,後來又到國科會擔任副主任委員。

然後機會與挑戰又降臨了。2003年SARS侵襲台灣,當時防疫亂成一團,陳建仁臨危受命,沒有退卻,接下了衛生署長一職,帶領台灣打贏防疫大戰,他在過程裡所展現的從容、自信與耐心,還有最重要的,那大男孩般的陽光笑容,讓許多台灣人印象深刻。

陳建仁在2005年卸下衛生署長職務後又回到學界,但跟民進黨保持接觸,並協助蔡英文發展生技政策,既投入研究,又對關心時事,展現知識份子福國淑世的胸懷。

然後有了這次擔任蔡英文競選搭檔的機會與挑戰。陳建仁不是唯一被蔡英文徵詢的人,但別人退縮了,只有他承擔下來,因為他是那個從小被爸媽無盡的耐心愛心教養出來,從大學到現在從來沒變,總是用著樂觀、開朗、充滿希望的胸懷看待一切,永遠想要造福世界、幫助別人,同時也在當中實現自己的小王子。

(圖片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1116002968-260407;資料來源:陳建仁的〈我的學思歷程〉)

****

紀念陳拱北教授逝世30週年2

側寫陳拱北教授

 陳建仁(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我剛當完預備軍官,很幸運地考上臺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班,一進公衛所就聽到所長KP(陳拱北教授的暱稱)的大名,研究所師生們對於KP都相當的尊敬。當時,我們非醫學院畢業的碩士班學生,除了公共衛生相關課程而外,還必須補修很多基礎醫學課程,像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因此與陳教授的接觸比其他同學少。但在陳教授講授、主持的「衛生行政學」、「公共衛生討論」等課程,都一再感受到陳教授的用心和耐心,他在課堂講授的深入淺出,教材編寫的廣徵博引,以及學術討論的博學機智,都讓我們同班同學,包括葉金川、黃瑞雄、蘇喜等教授,深感受益良多。在人生的旅程當中,能夠受教於陳拱北教授這樣的名師,對於為學做人都有很大的幫助。


當時的公衛所,在陳拱北教授的英明領導下,延聘很多位著名的學者,包括柯源卿教授、吳新英教授、林東明教授、林家青教授、吳宗賢教授、陳經猷教授、謝玉輝教授等。我們從這個全國公共衛生的最高學府,學習到衛生行政、環境衛生、衛生統計、流行病學、生物統計、資訊處理等有趣的而有用的知識和經驗。除了公衛所碩士班而外,臺大公共衛生學系也在陳教授的催生下成立。陳教授以推動和發展臺灣的公共衛生為志業,他作風開明而有教無類,春風化雨而桃李滿天下,更難得的是深受同學的愛戴。


當時,我們在課程學習之外,還必須接受公共衛生實務的實習訓練,這項訓練的壓軸大戲,就是每學年寒暑假的公共衛生服務隊。我記得第一次的公共衛生服務隊,是由陳拱北教授當領隊,參加的成員,包括當時的助教葉金川和張兩位教授、公衛所碩士班同學和公衛系高年級同學。陳教授全程帶領這群公衛學子們到雲林湖口和屏東東港進行社區服務,我們或住在寺廟香客客房,或借住小學教室裡,大家不畏艱難,努力推廣家庭計畫、社區預防醫學,使得偏遠地區的居民,能夠擁有正確的公共衛生知識、態度和行為。公共衛生服務隊不僅嘉惠民眾,也讓我們公衛學生們瞭解到「公共衛生是愛與和平的志業」,也是「起而行、動手作」的社會服務工作。我們每到一個鄉鎮,一定會有陳教授的學生前來接待我們這群學弟學妹,由此可見陳教授是多麼具有魅力了!


陳拱北教授的學術研究對於臺灣的公共衛生有很大的貢獻。他在新竹縣芎林鄉和竹東鎮進行的食鹽加碘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的研究,是臺灣社區實驗的經典研究,也奠定了臺灣全面食鹽加碘的學理基礎。地方性甲狀腺腫大是臺灣很重要的地方性疾病,早在日治時代的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外科,就有河石九二夫教授的研究團隊所作的全島調查,他們發現原住民及偏遠山區居民有顯著偏高的盛行率。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詹益恭和陳天機兩位醫師分別對於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的成因進行深入探索,發現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和進食特定食物與碘攝取不足有關。詹醫師亦進行碘錠預防學童之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的臨床實驗,發現具有臨床效益;但是要預防廣大民眾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碘錠並不是可行的方法。陳拱北教授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資助下,展開3年的社區實驗,發現食鹽加碘確實可降低地方性甲狀腺腫大之盛行率。由於成效良好,食鹽加碘很快地推廣到臺灣各地,使得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得以有效控制。


陳拱北教授和臺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對於臺灣西南沿海的烏腳病研究,則是環境流行病學研究的典範。他和吳新英教授、曾文賓教授、陳萬裕教授、葉曙教授等所進行的烏腳病研究,雖然只是發表在國內的醫學期刊,但是卻深受國際重視。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系系主任馬克曼博士所著的《流行病學》一書,即稱該研究是繼19世紀的「流行病學之父」英國史諾醫師所進行之《霍亂論》經典研究之後的重要流行病學研究。我很幸運能承接烏腳病地區的研究工作,闡明慢性砷中毒引起多重疾病的劑量效應關係,此一系列研究被世界衛生組織採用作為全球飲用水含砷數限量的評估依據,將臺灣人民的苦難轉化造福世人免於受害。






陳拱北教授畢生致力於推展臺灣公共衛生,培育人才無數,如麥子落地孕育更多子粒,永為後世緬懷。



陳拱北教授和林東明教授是臺灣癌症流行病學研究的拓荒者,林教授以鼻咽癌與乳癌的研究聞名國際,陳教授則完成臺灣第一本癌症死亡率地圖。在癌症地圖集尚未付梓前,陳教授已經罹患胰臟癌而住院,他在病榻中仍念念不忘這件事,這本地圖集是在陳教授過世後,才由國科會印製發行。癌症地圖是探討研究癌症成因的重要工具,這本地圖集發現西南沿海的烏腳病盛行地區有顯著偏高的皮膚癌、肺癌、膀胱癌、腎臟癌的死亡率,我受到這發現的啟發而投入慢性砷中毒致癌的長期追蹤研究。這本地圖集也提供臺灣鼻咽癌與肝癌 的高死亡率鄉鎮,我的研究團隊進行的12鄉鎮長期追蹤研究,也根據它選定研究地區。我們在這20年來,對肝癌及鼻咽癌所作的分子與基因體流行病學研究,都受到癌症地圖集的指引。


陳教授在教學研究和公共服務,都有很傑出的表現,當時常聽老師們談到,陳教授可能成為第一位公共衛生領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或是第一位擔任衛生署署長的臺大教授。很可惜陳教授英年早逝,未能完成他的志業。但是他的學生們卻不辜負他的栽培,為臺灣的公共衛生而努力。現在臺灣公共衛生的學術與行政重要工作,很多都是他當時培育的研究所和學系畢業生。一顆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就結出更多子粒來,陳教授為人師表的楷模,至今令人難忘,他的身教言教讓我們學生們成長茁壯,更努力學習他,作為一個終生「以公共衛生為榮,以服務人群為樂」的公衛人。(作者為本校動物系1973畢,公衛所1977畢)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