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LeBron James proves he is still the King; 吳建民 (1939-2016);


LeBron is the greatest basketball player ever. Not Jordan, not Kareem. And certainly not Stephen Curry
No longer will anyone accuse him of not knowing how to win
ECON.ST



Image for the news result
Though LeBron James went quiet on social media leading up to and during the playoffs, the ...
LeBron James breaks social media silence, takes aim at critics
cleveland.com - 9 hours ago

*****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60621/37277551/

美國NBA職業籃球賽昨天總冠軍最後一場決賽,害絕大多數球迷跌破眼鏡的結局,是處於客場劣勢的克利夫蘭騎士隊,竟然擊敗聲勢如虹的金州勇士隊,從3敗1勝的逆境中,奇蹟般連勝3場,奪下總冠軍,創下NBA總冠軍賽史上第一次3敗逆轉勝的紀錄。騎士大功臣、後衛爾文奪冠後激動落淚說:「這是個童話故事的結局。」意指結局美好,出人意表。
昨天騎士之勝其關鍵不是勝在球技、不是勝在詹皇(LeBron James)全面性的神奇表現、不是勝在教練的調度、更不是勝在數千英里外家鄉父老的加油狂呼,而是勝在全隊鋼鐵般的意志。相信看過昨天決賽的觀眾,都能感受到騎士隊撲面而來的集體意志能量波。
在7賽4勝制下,勇士隊早早就以3比1的勝場佔盡聽牌優勢,但接下來連輸3場,氣勢逆轉,不是沒有原因。除了先發主將格林(Draymond Green)第4場攻擊詹皇的蛋蛋被罰禁賽一場,以致第5場兵敗如山倒,顯見他的無聊無謂乃至情緒控管太差而壞了大局外,勇士後面3場的拼搏意識顯然不如騎士,對奪冠的決心和意志都比較鬆懈和不夠堅定,當稍有領先就鬆弛下來,專注程度變低,以致失誤連連,給對手快速反擊的機會。這說明了前半場打得好不算好,能堅持到最後一秒鐘的才是贏家。這和競選、商戰、乃至人生的道理都一樣。
榮獲總冠軍賽最有價值球員(MVP)的固然是詹皇,但沒有跳出來撐住場面的副將,就沒有總冠軍。騎士逆轉勝的最主要因素是爾文的耀眼表現,他沒有詹皇的華麗,卻是球隊進攻的第二把交椅,只靠一個明星單打獨鬥的隊伍,永遠拿不到冠軍。團隊作戰的球隊和軍隊,必須要有多個進攻點協助主力,還有奮力做苦工的阿信,才能打出漂亮的團隊作戰。 
詹皇誓言要為家鄉克利夫蘭奪下52年來第一個NBA總冠軍杯。......獲勝後,他感性地說:「為了這場比賽,我付出了我的所有、我的心、我的血、我的汗、我的淚。」球隊有這樣堅決的領導人,想不贏球都難。 
*****
BBC:
被稱為中國外交界溫和派的前外交官吳建民周六(6月18日)凌晨在武漢車禍身亡,享年77歲。吳建民生前擔任過中國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前院長等職務。
凌晨四點多吳建民的座車在武漢東湖隧道南出口發生車禍,同車的武漢大學信息學院教授朱曉馳也在車禍中身亡。車上另有三人受傷。
武漢交警通過官方微博通報稱這是一起「單方交通事故」。吳建民乘坐的別克商務車在地下通道由北向南行駛到南出口處時撞擊路中隔離花壇。
吳建民以主張和平發展,「韜光養晦」而聞名。他曾經說,「韜光養晦」是鄧小平留下的遺產,前總理溫家寶也曾表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起碼要管100年」。

批強硬派

吳建民因其批評所謂「民粹」和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而被貼上「溫和派」和「鴿派」的標籤。吳建民因為在外交政策辯論中面對中國國內的所謂「強硬派」和「鷹派」針鋒相對,而成為媒體關注的公眾人物。
吳建民曾經同中國軍方著名的戰略學者羅援激烈辯論受到輿論關注。羅援少將認為軍人都應該是「鷹派」,吳建民指羅援宣揚戰爭論「犯了時代性的錯誤」,「誰高舉戰爭的旗幟,誰就會碰得頭破血流」。
今年吳建民在博鰲論壇上講到南海局勢時認為南海緊張局勢被誇大,主張「要沉住氣、全面看、有信心」。他再次強調處理南海問題要堅持鄧小平80年代提出的「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
吳建民在去年六月曾接受BBC節目HardTalk訪問。他在節目中上說中國不是超級大國,只希望保護自己的利益,並不想在南海稱霸。
吳建民車禍身亡的消息傳出後,吳建民曾經的辯論對手羅援少將在社交媒體發言說,「驚聞吳建民大使不幸車禍辭世,深切哀悼!祝一路走好!」
另外一位同吳建民有過觀點交鋒的《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也在社交媒體對吳建民去世的消息表示震驚。胡錫進說「吳大使與我有過論爭,然而我相信,多元觀點並存是中國社會最寶貴的正元素之一。」
今年4月,吳建民曾經批評《環球時報》是「戰爭與革命的慣性思維」的典型,想法極端,還批評胡錫進「沒有把握大局」。
胡錫進反駁說吳建民代表了「中國舊外交官的思維方式」,認為「只有他們懂外交,而且應當由他們完全主導外交,媒體插嘴完全是添亂,是民族主義的禍源」。

翻譯出身

吳建民1939年3月30日出生在重慶,他在1959年從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畢業後進入外交界。他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
吳建民曾經回憶1965年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毛澤東的經歷。當時吳建民有點緊張,毛澤東和他開了玩笑緩和氣氛。
毛澤東問他叫什麼名字,吳建民說:我姓吳,口天吳,建世的建,人民的民,我叫吳建民。毛主席看看說,你這個國家早就亡掉了。
據吳建民理解,毛澤東是指春秋戰國的吳國,吳國公元前473年滅亡;三國時期的吳國在公元280年也被滅亡。
吳建民還在回憶中對比了中國前領導人。他說在中南海江澤民曾經問周圍人,「為什麼鄧小平提改革開放,而毛澤東沒提?江說,就因為見識不同。」吳建民解釋說,毛澤東一生只去過蘇聯,鄧小平不同,16歲到法國,21歲回國,在法國待了六年。
70年代初,吳建民在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成為常駐聯合國的第一批工作人員。除擔任過駐法大使外,吳建民還曾擔任過駐荷蘭大使、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外交學院院長等職務。

中國前外交官吳建民周六(6月18日)車禍身亡的消息持續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除了關於汽車安全帶重要性的討論外,大多是吳建民生前參與過的外交和政治爭論的延續。吳建民是以主張「韜光養晦」,反對對外強硬而聞名的公眾人物。
借吳建民車禍強調汽車安全帶重要性的文章一般都來自汽車相關網站。在一個汽車網站的文章說:初步調查結果顯示,事發前吳建民坐在後座,但未系安全帶,頭部、頸部撞擊前排座椅而遇難;兩位前排的乘客因為系了安全帶全部倖免於難。
雖然法律規定乘車要系安全帶,但是乘車疏於系安全帶仍然是中國國內道路安全的主要陋習之一。報道說,國內大多數乘客,甚至許多司機都不系安全帶。中國市場上還有安全帶插銷這類產品,目的是欺騙行車電腦。

爭論依舊

不過具有現實意義的行車安全似乎並沒有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吳建民車禍身亡引發的討論絕大部分仍然是關於政治路線和主張,是吳建民生前捲入到辯論的延續。
事發後一家主要的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的報道標題是「與民粹,極端民族主義戰鬥到最後——吳建民不幸車禍去世」。在讀者看到「民粹」,「極端民族主義」的字樣後,馬上就能看到排在相關報道中被排到首位的報道:「揭秘吳建民激辯羅援的內幕和全過程」。
車禍發生第二天,北京就舉行了吳建民外交遺產討論會。會上有社科院學者說「吳大使身後的影響可能比生前更大。」退休的國際問題學者資中筠女士在評價吳建民時說:「在某些情況下,主張和平比主張戰爭更需要勇氣和英雄氣概。」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新京報》在第二天也發表題為「紀念吳建民,警惕『民粹外交』」社論。評論認為,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富裕起來後,國家外交也發生了變化,即為經濟服務,在國際上廣交朋友,戰爭已經過時……
《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題為「悼吳建民:中國外交界的明智之聲」的文章。文章通過英國中國問題學者凱瑞·布朗說,吳建民是中國「最溫和且經驗豐富的資深外交政策思想家之一」,「是中國少有的願聽異見的官員」。

上綱上線

吳建民曾經的辯論對手,被譽為軍中「鷹派」代表人物的羅援和被指為民族主義代言的《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在事發後都表示震驚和哀悼。胡錫進還說:「吳大使與我有過論爭,然而我相信,多元觀點並存是中國社會最寶貴的正元素之一。」
有意思的是,一些持反對吳建民觀點立場的網站在發表吳建民車禍消息時也表達了「雖然不同意逝者的觀點,但中國需要不同聲音」的看法,似乎沒有拿這起車禍做文章。不過,這類報道往往會援引大量吳建民生前引起爭議的言論,然後打開評論供讀者批判。
以發表強硬言論而著稱的退役軍官戴旭似乎不同意給吳建民「外交家」的稱號,他說「外交人員能被公眾認可為「家」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歷不是主要的,主要是這個人為國、為民做了什麼值得稱道的事」。
吳建民逝世引發的爭論也引起一些人反感。有評論說,拋開爭論的是非不說,動輒進行人身攻擊,給對手上綱上線的做法令人擔憂。有人把羅援激辯吳建民說成是當代的岳飛秦檜之爭,一些主張強硬的人被貼上「民粹主義」和「戰爭販子」的標籤。
Your contact details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