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京恩蒙特·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1856年5月11日-1899年8月5日),也譯為爸爾登[1],英國人,蘇格蘭愛丁堡出身,應台灣總督府之邀擔任衛生工程顧問技師,進行台灣各地衛生工程調查與設計,被譽為台灣自來水之父[2]。
經歷[編輯]
巴爾頓出生於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1873年畢業於愛丁堡工業專門學校(Edinburgh collegiate School),之後進入「布朗兄弟事務所」(Brown Brothers & Co. Ltd)工作,簽定五年契約,從事土木建築與河川港灣等工程建設,隔年他便升為現場工地主任技師,1877年前往倫敦管理分公司業務[1]。
1800年他離開了事務所,與叔父科斯莫·因尼斯(Cosmo Innes)合開了「因尼斯與巴爾頓事務所」(Innes & Burton Co.),同時他也加入了英國工程師協會(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1]。此時西方各國正展開都市給水與排水道等衛生工程的建設,巴爾頓因有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術,不久便成為英國衛生工程界的佼佼者,並在1881年擔任「倫敦衛生保護協會」(London Sanitary Protection Association)的常駐技師,同年更從叔父手中接任為事務所主要的負責人[1]。在這之後,巴爾頓通過大英帝國衛生研究所的考試成為終身會員[1]。
1884年5月,在英國倫敦舉辦的「萬國衛生博覽會」,巴爾頓結識了當時擔任日本內務省衛生局事務官的永井久一郎,之後日本在1886年爆發霍亂流行後,衛生局招聘衛生工程技師時,永井久一郎遂推薦巴爾頓,使他受聘為日本衛生局的衛生工程技師間任日本內務省衛生局顧問技師[1]。不久在當時衛生局長長與專齋與東京帝大工學院院長古市公威推薦下通過面試成為帝國大學工業大學「衛生工學」課程的教師,簽定了從1887年5月26日至1890年5月25日共三年的教職契約,其月薪有350圓,相當於當時東京市長的薪資[1]。而在1897年6月到1894年12月期間,他還前往日本各地進行水道衛生工程的相關調查與工程設計,此外他在日本青森、秋田調查時結識了後藤新平,成為他日後來台的因緣之一[1]。
1896年由於後藤新平的推薦,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延聘巴爾頓來台擔任衛生工程顧問技師,在台灣各地從事衛生調查及水道(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而其學生濱野彌四郎亦被聘為衛生工程技師,負責協助巴爾頓[1]。兩人在1896年7月26日抵台,於淡水館(登瀛書院)歇息後在8月5日正式向總督府述職,之後他們以淡水館為住所與事務所,展開對台北城內、大稻埕、艋舺等地市街衛生與給排水工程調查,於9月4日提出《衛生工事調查報告書》[1]。後來巴爾頓亦積極對台灣從南到北包括澎湖等地在內的衛生工程進行調查並提出建言,對日後的自來水工程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1]。
1897年1月,巴爾頓為了台北水源地的實地探勘而不慎在新店溪上游罹患瘧疾,初時病情尚輕,巴爾頓原打算休假60天並返回英國,但後來又感染赤痢,病情加重而入院[1]。後來巴爾頓返回日本時病情已惡化成「惡性肝臟膿腫」,於1899年8月5日下午九點病逝於東大附屬病院[1]。他生前只完成基隆水道設計案,但是其構想最後由濱野彌四郎所完成。巴爾頓死後被葬於東京的青山靈園。
在他去世後,濱野彌四郎向總督明石元二郎提出在「臺北廳大加蚋堡林口莊六拾九番地」(臺北水源地)設置銅像以紀念巴爾頓的功績,而後銅像於1919年3月30日正式揭幕,後藤新平亦撰文紀念[1]。但該銅像在後來的二次大戰期間,因為作戰需要與當時日本反美反英等因素下而被拆除徵用[1]。
William Kinnimond Burton (11 May 1856 – 5 August 1899) was a British engineer, photographer and photography writer, born in Edinburgh, Scotland, who lived most of his career in Meiji periodJapan.
Contents
[hide]Selected works[edit]
- The ABC of Modern Photography (1884)
- Modern Photography (1887)
- The Process of Pure Photography (1889)
- The Great Earthquake of Japan (1891) (text by John Milne)
- The Volcanos of Japan, 1892 (text by John Milne)
- Practical Guide to Photography (1892)
- Outdoor Life in Japan (1893) (text by J Murdoch)
- Wrestlers and Wrestling in Japan (1895) (text by J Inoue)
******
聚珍臺灣
,成為臺灣自來水道的開創者,也開啟了臺灣自來水的發展。
1899年,巴爾頓先生為勘察水源罹患瘧疾而辭世,由其學生濱野彌四郎繼續上、下水道的建設,接續打造基隆、臺北、臺中、臺南等主要都市的水道計劃與建設。
巴爾頓先生逝世20年後的1919年,在臺北水源地這個與他相關的地方舉行胸像的除幕式。
當天下著冷雨,共有百餘人參與這個莊嚴的儀式,由巴爾頓的學生濱野彌四郎以及臺北廳長獻上紀念的祝詞。
臺語中的自來水稱作「水道水(tsuí-tō-tsuí)」,表現了自來水和水道的關係,是不是很貼切呢?
當便捷乾淨的用水成為我們生活理所當然的一環,也別忘了兩位臺灣自來水之父-
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 1856 ~ 1899/8/5
濱野彌四郎 1869 ~ 1932/12/30
圖片為臺北水源地的巴爾頓胸像,取自《現存臺日畫報復刻》
1899年,巴爾頓先生為勘察水源罹患瘧疾而辭世,由其學生濱野彌四郎繼續上、下水道的建設,接續打造基隆、臺北、臺中、臺南等主要都市的水道計劃與建設。
巴爾頓先生逝世20年後的1919年,在臺北水源地這個與他相關的地方舉行胸像的除幕式。
當天下著冷雨,共有百餘人參與這個莊嚴的儀式,由巴爾頓的學生濱野彌四郎以及臺北廳長獻上紀念的祝詞。
臺語中的自來水稱作「水道水(tsuí-tō-tsuí)」,表現了自來水和水道的關係,是不是很貼切呢?
當便捷乾淨的用水成為我們生活理所當然的一環,也別忘了兩位臺灣自來水之父-
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 1856 ~ 1899/8/5
濱野彌四郎 1869 ~ 1932/12/30
圖片為臺北水源地的巴爾頓胸像,取自《現存臺日畫報復刻》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