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人物 To Mention Only A FEW.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追書時報20】 《權力劇場:莎士比亞的領導課》等等 ;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劍橋大學辯論社(Cambridge Union)說,從母親教他英文的方式,學到了一項關鍵領導能力「我看待任何事情的方式就是:這能有多難?」。 《仲夏夜之夢》之夢 1978/2025; Shakespeare’s Language 4: The Hidden Code of You vs. Thee. Stephen Greenblatt 葛林布萊 ,《推理莎士比亞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大轉向:文藝復興的開展與世界走向現代的關鍵時刻》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大師為你說莎士比亞:戲劇之王的誕生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說,他從母親教他英文的方式,學到了一項關鍵領導能力。
黃仁勳在12日公布的一場劍橋大學辯論社(Cambridge Union)座談中說:「我母親教我英文,但她不太會說英語,這說明了一切」,「這在許多方面多多少少定義了輝達,還有我自己」,「我看待任何事情的方式就是:這能有多難?」
AI Overview
About Us - The Cambridge Union
The purpose of the Cambridge Union is to be a forum for debate and discussion, hosting guest speakers and organizing competitive debates to promote the free exchange of ideas. It is the oldest and largest student societ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founded in 1815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members to engage with a wide range of topics and prominent figures. 
AI Overview
莎士比亞的劇作探討了多種領導風格,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悲劇中刻畫的領導者,例如《馬克白》中的野心勃勃的君主,以及在《李爾王》中因判斷失誤而導致國家動盪的君主
。這些作品深刻地展現了權力、野心、人性的複雜性,以及領導者所面臨的道德困境和其決策對國家帶來的影響。 
  • 野心與權力的誘惑:
    • 《馬克白》描繪了一位權力慾薰心、最終走向毀滅的君主。
  • 決策與責任:
    • 《李爾王》則探討了過於自負的君王因個人判斷失誤,導致國家動盪不安。
  • 人性與道德的困境:
    • 莎士比亞的作品擅長描寫領導者內心的衝突與掙扎,如《哈姆雷特》中面臨道德選擇的王子。
    • 他的劇作不僅展現了領導者光明的一面,也揭示了人性的陰暗面,以及這些陰暗面如何影響領導行為。
  • 領導的影響:
    • 莎士比亞的作品深刻地探討了領導者的一舉一動如何影響其國家、人民甚至家庭的命運,強調了領導者責任的重大。 
  • 第4 期專題任務-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僅在文學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戲劇藝術和 文化歷史帶來了重大的貢獻。 莎士比亞的的作品擅於刻畫人物心理,運 用生動的戲劇語言扣動讀者心弦,他的故事結構嚴謹、情節豐富多元, 其中更富含人生哲理。 許多讀者透過閱讀他的劇作常常能學到很多道 理,如...
    木柵國小
  • 四大悲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國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即莎翁的四部悲劇作品《哈姆雷特》、《李爾王》、《馬克白》和《奧賽羅》。
    维基百科
  • 莎士比亞生平介紹|作品特色及著名作品| Art
    Mar 19, 2024 — 2. 莎士比亞作品特色 莎士比亞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畫、精湛的語言運用和豐富的主題內容而著稱。 他的劇本涵蓋了愛情、權力、背叛、家庭等各種主題,並通過生動的對話和情節展開展現出人性的複雜性。 莎士比亞的作品還常常融入詩歌元素,他的詩歌...
    Madame Figaro Hong Kong
Show more

權力劇場:莎士比亞的領導課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 › prod...
·Translate this page
內容簡介. 400多年過去了,激勵莎士比亞創作出那些深奧劇情的人生和管理難題,仍然困擾著今天的商界領袖。 本書的作者沒有把莎士比亞的劇作與管理技巧簡單對比了事。

Shakespeare’s Language
#4: The Hidden Code of You vs. Thee
There are, I think, numerous ways to enjoy reading Shakespeare’s plays: you can luxuriate in the beauty of the language; study the imagery; concentrate on following the iambic pentameter; or work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as clearly as possible.
Another aspect of the poetry worth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is the use of you vs. thee. There was a deep social code embedded in their use, and grasping the subtleties of this code can significantly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aracters in Elizabethan drama, adding a truly delightful extra layer of comprehension.
I will use examples from Act II, Scene I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to illustrate.
I. At the most superficial level, you represents the formal form of address, and thee is informal. However, this distinction barely even scratches the surface.
A good starting point is to recognize that choice of pronoun can be used to signal differences in status between characters. Any man or woman will address those above them with you, while employing thee when speaking to those below them.
Thus Oberon addresses Puck with thee, as when he instructs the imp to apply the magic herb’s juice to Demetrius’ eyes: “Take thou some of it, and seek through this grove … a disdainful youth; anoint his eyes… thou shalt know the man / By the Athenian garments he hath on … And look thou meet me ere the first cock crow.”
Puck in turn responds, “Fear not, my lord, your servant shall do so.”
II. More interesting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Demetrius and Helena earlier in the scene. Helena, we remember, loves Demetrius, but Demetrius is planning to elope with Hermia.
Helena always addresses Demetrius with you; this signals her respect for Demetrius, but there is also an element of her feelings of inferiority to him. Here she describes the irresistible attraction Demetrius seems to exert over her:
You draw me, you hard-hearted adamant;
But yet you draw not iron, for my heart
Is true as steel: leave you your power to draw,
And I shall have no power to follow you.
Demetrius’ speeches in this scene are more complex, as he switches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e and you.
He uses thee when pouring out his sarcastic disdain on poor Helena:
Tempt not too much the hatred of my spirit;
For I am sick, when I do look on thee.
Then, Demetrius tries to reason with Helena, but uses you as a way to emotionally distance himself from her; the effect is a rather civil stiffness in his speech:
You do impeach your modesty too much,
To leave the city, and commit yourself
Into the hands of one that loves you not;
Helena continues her desperate plea:
Nor doth this wood lack worlds of company.
For you, in my respect, are all the world.
Demetrius, now really frustrated, lashes out again, less in control of himself; his contempt is explicit:
I’ll run from thee and hide me in the brakes,
And leave thee to the mercy of wild beasts.
Even as she grows more desperate herself, Helena does not abandon you:
The wildest hath not such a heart as you.
Demetrius then resorts to threatening harm to Helena:
Or, if thou follow me, do not believe
But I shall do thee mischief in the wood.
Demetrius finally storms away, leaving Helena behind; now alone, she dramatically apostrophizes to him with thee, signaling her intimate affection:
I’ll follow thee, and make a Heaven of hell,
To die upon the hand I love so well.
So to summarize you vs thee as illustrated in this article (this list is not exhaustive):
You = formal
Used to: address a person of higher status; show respect; signal emotional distancing; employ mock formality.
Thee = informal
Used to: address a person of lower status; underscore scorn and disdain; express intimate affection.
Drawing below: Louis Rhead.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Helena pursues Demetrius.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1918 or earlier)
莎士比亞的語言

#4:你與汝的隱秘密碼

我認為,欣賞莎士比亞戲劇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沉醉於語言之美;研究意象;專注於理解抑揚格五音步;或者努力盡可能清晰地理解語言。

莎士比亞詩歌中另一個值得密切關注的方面是「你」與「汝」的用法。它們的使用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規範,掌握這些規範的微妙之處可以顯著加深我們對伊莉莎白時代戲劇人物間交流的理解,從而增添一層令人愉悅的全新視角。

我將以《仲夏夜之夢》第二幕第一場為例進行說明。

一、從最表面的層面來看,「你」代表正式的稱呼,「汝」則代表非正式的稱呼。然而,這種差異僅僅觸及了表面。

一個好的切入點是認識到,代名詞的選擇可以用來顯示人物之間地位的差異。任何人在與上級交談時都會稱呼你,而在與下級交談時則會稱呼你。

例如,奧伯龍在吩咐小精靈帕克將魔法草藥的汁液塗抹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睛上時,就稱呼他為“你”:“取些汁液,穿過這片樹林……尋找一個傲慢的年輕人;塗抹在他的眼睛上……你就能認出他/他身上的雅典服飾……在第一聲雞鳴之前,來見我。”

帕克則回應道:“大人,不必擔心,您的僕人會照辦。”

二、更有趣的是狄米特律斯和海倫娜在本幕早些時候的對話。我們記得,海倫娜愛著狄米特律斯,但狄米特律斯卻打算與赫米亞私奔。

海倫娜總是稱呼狄米特律斯為「你」;這顯示她對狄米特律斯表示尊重,但也包含她對他的自卑感。在這裡,她描述了狄米特律斯似乎對她施加的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你吸引著我,你這鐵石心腸的頑固之人;

然而,你吸引的並非鋼鐵,因為我的心

堅如鋼鐵:讓你繼續吸引我,

我將無力追隨你。

狄米特律斯在這一幕中的台詞更為複雜,他在「你」和「你」之間來回切換。

當他用“你”來表達對可憐的海倫娜的諷刺和輕蔑時,他使用了“你”:

不要太激起我心中的憎恨;

因為我一看到你,就感到噁心。

然後,狄米特律斯試圖與海倫娜講道理,但他用「你」來保持與她的情感距離;結果是,他的言語顯得相當拘謹:

你太有失謙遜了,

竟然離開這座城市,將自己

託付給一個不愛你的人;

海倫娜繼續絕望地懇求:

這片樹林裡並不缺乏陪伴。

因為在我心中,你就是我的全世界。

狄米特律斯此刻真的惱怒了,再次爆發,情緒失控;他的輕蔑毫不掩飾:

我要逃離你,躲進灌木叢裡,

把你留給野獸享用。

即使自己也越來越絕望,海倫娜也沒有拋棄你:

最野蠻的人也沒有你這麼善良的心。

狄米特律斯於是威脅要傷害海倫娜:

或者,如果你跟隨我,不要相信

我會在樹林裡傷害你。

狄米特律斯最後怒氣沖沖地離開,留下海倫娜獨自一人;現在她深情地向他傾訴衷腸,表達她濃濃的愛意:

我要跟隨你,即使身處地獄,也要化作天堂,

死在我深愛的人手中。

因此,總結本文中闡述的「你」與「你」(此列表並非詳盡無遺):

「你」 = 正式

用於:稱呼地位較高的人;表示尊重;暗示情感上的疏離;故作姿態。

「你」 = 非正式

用於:稱呼地位較低的人;強調輕蔑和鄙視;表達親密的愛意。

下圖:路易斯·里德。 《仲夏夜之夢》,海倫娜追逐狄米特律斯。福爾傑莎士比亞圖書館。 (1918年或更早)







我要評價

推理莎士比亞(經典復刻版)
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作者: 葛林布萊 新功能介紹
原文作者: Stephen Greenblatt
譯者: 宋美瑩
出版社:貓頭鷹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3/07/06
語言:繁體中文




美國國家圖書年度非小說獎、
普立茲年度非小說類作品獎雙料得主葛林布萊
破解莎士比亞身世之謎驚世大作!

  ◎ Amazon讀者★★★★強力推薦
  ◎ 紐約時報書評年度選書
  ◎ 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書單
  ◎ 中文世界莎士比亞權威彭鏡禧教授專文導讀

  莎士比亞到底是如何成為莎士比亞的?

  莎士比亞的身世向來是有名的歷史謎團。

  他只有中學學歷,對人性的洞察卻宛如飽經世故的學者;他出身英國偏遠鄉村,卻有本事在首善之區倫敦揚名立萬;他的父母識字不多,他卻成為西方文學五百年來最偉大的天才。

  一個只有中學學歷的鄉村小孩,為何能成為西方五百年來最偉大的文學巨擘?

  幾個世紀以來,文學家、史學家都想從有限的歷史材料中,還原莎士比亞的身世真相。有人說他其實是義大利人,有人說他的作品其實是他妹妹所寫……莎士比亞的傳記不斷問世,但他的生平、經歷、思想、成長過程,不但眾說紛云、言人人殊,甚至可謂晦澀難明、離奇古怪。

  直到葛林布萊,才解開了這個高懸之久的謎題。

  不同於一般傳記寫作方式,葛林布萊不只收集文獻資料,還融入當時的社會禁忌、語言遊戲,透過作品和其時代的交叉應證,推理莎士比亞的生活處境和創作靈感來源,不但解開了莎作引人入勝的關鍵,更以清晰優雅的語調,娓娓道來莎士比亞的一生。

  葛林布萊何許人?新歷史主義學派開山祖師爺是也,更是2011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年度非小說獎、普立茲年度非小說類作品獎雙料得主。在他筆下,縝密推理與趣味性雙雙兼備的《推理莎士比亞》不僅是嚴謹的研究,也充滿了豐美的文采,絕對足堪見證莎翁精采不凡的一生!

作者簡介

葛林布萊 Stephen Greenblatt

  新歷史主義學派開山祖師
  2011美國國家圖書獎年度非小說獎得主
  2011普立茲年度非小說類作品獎得主

  葛林布萊重視文學作品和歷史脈絡的關聯性,得獎著作眾多,包括《大轉向》(暫譯)、《煉獄裡的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式的談判技巧》。

  葛林布萊現為哈佛人文學講座教授,也是《諾頓莎士比亞》的編輯。

譯者簡介

宋美瑩

  台大中文學士、碩士,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藝術史碩士,諾丁罕泉河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專研英國十八世紀詩人畫家布雷克。目前定居英國中部,從事研究與翻譯。

目錄


導讀 「推理」莎士比亞 文∕彭鏡禧
前言 走出書房、融入時代的劇作家
致讀者

第一章 開場首幕
第二章 少年之夢
第三章 宗教恐怖
第四章 婚姻愛情
第五章 勇闖倫敦
第六章 城郊生活
第七章 大學才子
第八章 情郎情婦
第九章 刑場笑聲
第十章 亡魂囈語
第十一章 蠱惑國王
第十二章 回歸平凡

中英對照



Next weekend, October 25th, it's the Boston Book Festival! Swing by at 3:00 pm EDT to see Joseph Leo Koerner in conversation with Pulitzer-prize winning literary historian Stephen Greenblatt, where he will speak about his book, Art in a State of Siege, and the role of art in the face of repressive regimes.

See the full lineup and get tickets here! https://hubs.ly/Q03Pbtny0



377 / 5,000



下週末,10月25日,波士頓圖書節就要來了!美國東部時間下午3點,歡迎前來觀看約瑟夫·利奧·科爾納與普立茲獎得主文學史學家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的對話。他將暢談他的新書《圍城中的藝術》,探討藝術在專制政權面前所扮演的角色。

史蒂芬·格林布拉特(英語:Stephen Jay Greenblatt,1943年11月7日—),美國莎士比亞學家、文學歷史學家和作家。自2000年以來,他一直在哈佛大學擔任約翰·科根人文學教授。格林布拉特是《諾頓莎士比亞》(2015年)的總編輯,也是《諾頓英國文學選集》的總編輯兼撰稿人。[1][2][3]

BooksGreenblatt, Stephen (1965). Three modern satirists: Waugh, Orwell, and Huxley.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0508-0.
— (1973). Sir Walter Raleigh: The Renaissance Man and His Roles.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1634-5.
— (2005) [1980]. 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30659-9.
— (1989). 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 The Circulation of Social Energy in Renaissance Engla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6160-6.
— (2007) [1990]. Learning to Curse: Essays in Early Modern Culture.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415-77160-3.
— (1992). Marvelous Possessions: The Wonder of the New Worl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30652-0.
—, ed. (1992). Redrawing the Boundar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ISBN 978-0-87352-396-7.
with Cohen, Walter; Howard, Jean; Maus, Katharine Eisaman, eds. (2008) [1997]. The Norton Shakespeare (2nd ed.). New York: W. W. Norton. ISBN 978-0-393-92991-1.
with Gallagher, Catherine (2001). Practicing New Historic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27935-0.
— (2002). Hamlet in Purga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10257-3.
— (2004). 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New York: W. W. Norton. ISBN 978-0-393-05057-8.

試閱
收藏試閱本10
人收藏
適合平板
5
3人評分我要評價

大師為你說莎士比亞:戲劇之王的誕生 (電子書)

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 (2005). The Greenblatt Reader. Hoboken: Wiley-Blackwell. ISBN 978-1-4051-1566-7.
— (2010). Shakespeare's Free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30667-4.
— (2011). 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New York: W. W. Norton. ISBN 978-0-393-06447-6.
— (2017). The Rise and Fall of Adam and Eve. New York: W. W. Norton. ISBN 978-0-393-24080-1.
— (2018). Tyrant: Shakespeare on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ISBN 9780393635751.
– with Adam Phillips (2024), Second Chances: Shakespeare and Freud, Yale UP, ISBN 978-0300276367
— (2025). Dark Renaissance: The Dangerous Times and Fatal Genius of Shakespeare's Greatest Rival. New York: W. W. Norton. ISBN 978-0-393-88227-8.






試閱



西元前一世紀,有人提出靈魂是由粒子組成,一個近乎無神論的主張。
西元十五世紀,在基督教掌權的歐洲,此一主張經教廷人員之手重見天日。
就此為後世科學家、哲學家開闢新徑,改變人類命運的走向。

羅馬共和末期,盧克萊修以優美的哲學詩寫成《物性論》一書。書中許多概念和我們的現代生活極為相似,但在那個被神靈包圍的西元前一世紀,極度難以理解且無法被人信任。繼承伊比鳩魯思想的盧克萊修提出:宇宙是由粒子組成,包含靈魂也是,人類沒有比萬物高等,沒有任何事物是不滅的,人只需專注現世、及時行樂。盧克萊修的主張,經過理性思維被壓抑的中世紀,在基督教掌握的歐洲重新出土,可以想見引發多大的衝擊與震撼。更遑論在印刷術發明後,書中的理性思維、原子論、人文精神被傳播開來。隨後的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時代一票科學哲學家、文學藝術家都深受影響。還牽動佛洛伊德與愛因斯坦,且透過傑佛遜之手寫入了美國獨立宣言。

本書以1417年教廷文書人員波吉歐,在南日耳曼一座偏遠修道院發現《物性論》的事件貫穿全書。作者巧妙連結羅馬時代與文藝復興的思想與歷史背景,讓讀者身歷其境,體會古羅馬的書籍收藏風潮、中古修道院的手抄書文化,觀察那些沉迷於古代作品的佛羅倫斯人文主義者、醜聞纏身的文藝復興教廷,以及認識無數受《物性論》影響的人物與成就:達文西、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蒙田,以及科學革命時代前後的哥白尼、伽利略、培根、馬基維利、卡拉瓦喬、賽凡提斯、霍布斯到斯賓諾莎等等。

這是一本描繪人類歷史轉變的關鍵時刻——文藝復興,眾人重新思索宇宙、理解萬物的人文思維的再現。這段歷史啟發了無數人,同時,也為後世科學家與哲學家提供的一座舞台,供其繼續思索與驗證。



․這本書提到了書籍的跨界力量,書寫文字的神奇魔力,以及兩千年前詩作的不可思議之處。
──葛林布萊受訪語,摘錄自 Publishersweely.com


․一場震古鑠今的書籍追尋行動,作者以吸引人的筆調與知性的眼光,將這段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書單》

․極為傑出的非文學作品,書中的觀念與故事足以激盪你的心靈。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一部兼具啟發性與娛樂性,令人既驚訝又興奮的作品。它是一則與學術相關的冒險故事,描述我們的思想先驅如何運用才智與勇氣為現代世俗科學思想奠定基礎。
──Harold Varmus,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非文學類的傑作……是冒險故事,也是迷人的觀念史。
──Maureen Corrigan,全國公共廣播電臺

․無論是中世紀的修院文化,還是沉迷於古代作品的佛羅倫斯人文主義者,抑或是醜聞纏身的文藝復興教廷,葛林布萊都有辦法栩栩如生地將他們呈現在我們面前……在嚴肅的非文學世界裡,葛林布萊能給予我們最大的閱讀樂趣。
──《新聞日報》

․這本書揭露了人類歷史的關鍵時刻,顯示「人文主義」如何從最初的意義(探求先人的文義)演變成今日的意義(探求今人愉悅的意義)。怪誕的拉丁文傳說,鮮明的文藝復興人物,以及令人驚異的新故事,《大轉向》成功展現了伊比鳩魯學派史詩的樣貌。
──Adam Gopnik,《美食事大》作者

․這本引發討論的作品主張,近六百年前發現的一部湮沒不為人知的哲學作品,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進程,促成了今日科學與感性的興起。
──摘錄自普立茲獎得主官網

․葛林布萊在討論《物性論》及相關議題的古典及中古背景時,鉅細靡遺,博學但不炫學。
──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文藝復興是一個大家所熟知的時代,葛林布萊藉由一位對蒐集古代手稿有著濃烈興趣的書籍獵人波吉歐發現盧克萊修的《物性論》的過程,帶出中古後期到文藝復興的故事與風貌,充滿細節的趣味,值得一讀。
──黃大展,新竹高中歷史老師

․這本書以《物性論》當作楔子,並透過推理與歷史「神入」的敘事方式,讓許多著名西方歷史人物躍然紙上。
──王偲宇,員林高中歷史老師

․透過葛林布萊優美的敘事文筆,加上奇幻的文章布局,一定會讓讀者不僅更理解何謂文藝復興,也更能「神入」地瞭解:為何與如何「重生」。
──莊德仁,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歷史事件不會憑空出現,《大轉向》展現了歷史事件的複雜與連結,將希臘與羅馬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文藝復興中思索的轉向,巧妙地集中在中世紀修道院的變化裡。……傳統對於文藝復興的意象本已相當美好,《大轉向》則在詩歌引用、文句刻畫中讓「文藝復興」躍然紙上,猶如藝術作品般令人驚嘆。在此誠摯推薦給對歷史脈絡與深刻價值有興趣的讀者。
──劉先芸,成功高中歷史老師

․當人類的歷史眼光超過千年長距時,更能從縱深的時間長廊中,看到不斷重演的人類故事。……葛林布萊以波吉歐的獵書故事為主軸,藉由波吉歐尋獲了羅馬學者伊比鳩魯大弟子盧克萊修的《物性論》,帶動了另一次歐洲文化的轉向,不僅影響了十六世紀著名的人文主義作家莎士比亞、蒙田,更影響了十八世紀起草獨立宣言的美國總統傑佛遜。
──王文霞,成功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葛林布萊的文字非常容易親近。這本書讀起來就像偵探小說一樣,特別是一開頭,讀者很容易融入其中,不知不覺地接觸深邃的哲學內容。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作者將這一切與現代世界連繫了起來,讓我們了解現代世界觀念的起源來自何處。這本書獲得普立茲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Amazon 讀者 A. Stamford

․葛林布萊透過盧克萊修古詩的重見天日與流通,描述了一段深入、有趣而且廣博的文藝復興初期史。本書不僅充滿各種有趣的故事,而且作者考證精詳,所有的情節都有歷史根據。葛林布萊試著透過廣大的外在歷史脈絡來討論盧克萊修的美麗詩作,非常值得推薦。
──Amazon 讀者 Michael George

․出身寒微的教廷抄寫員,已被遺忘的羅馬古詩,以及探究生命的理論家伊比鳩魯,這三件事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開示世人如何超脫盲目的宗教信仰,從而體悟人類生命的本質與來生的真正意涵。閱讀本書,你不僅能獲得檢視自我生命的機會,也能更深入了解古代書籍與圖書館的歷史。
──Amazon 讀者 Christian Schlect

․葛林布萊以鮮活的筆觸表現故事,卻又不失學者的嚴謹。這本書從有趣的角度切入盧克萊修《物性論》,並且深入探討該書的中心思想,以及它對文藝復興的影響。本書非常易讀,書末也補充了大量資料提供有興趣的讀者繼續深入。葛林布萊又一傑作。
──Amazon 讀者 R. K. Edward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
新歷史主義學派開山祖師,哈佛大學人文學約翰‧柯根榮譽教授。

2011美國國家圖書奬年度非文學類得主,2012普立茲年度非小說類作品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以及《諾頓莎士比亞》與《諾頓英國文學選集》總編輯。

葛林布萊重視文學作品和歷史脈絡的關聯性,得獎著作眾多,包括《推理莎士比亞》、《煉獄中的哈姆雷特》等。

大轉向:文藝復興的開展與世界走向現代的關鍵時刻 (電子書)
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作者: 葛林布萊 
原文作者: Stephen Greenblatt
譯者: 黃煜文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9/03/28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下午1: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網誌存檔

  • ▼  2025 (1887)
    • ▼  11月 (302)
      • titles/ summarries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十月十一月 初周 ...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30 週日】同學張嵩文女士 (~2025)的片段回憶 (197...
      • 亞馬遜希望如此:天下半月刊20251129介紹其chips (ASIC)) data centers...
      • 習近平://中國習近平體制// (日本外務省發行的刊物「外交」 Joel 摘述 2025 11 ) ...
      • 同學張嵩文女士 (~2025)的片段回憶 (1971~1975)暫定搞
      • TITLES【追書時報】Kabuki Kool 《美人凝視:喜多川歌麿的浮世繪藝術》。
      • 【追書時報 42~43】 福永光司《莊子: 中國古代的存在主義》陳冠學1968.陶思瑜2025。香港...
      • 高市早苗Sanae Takaichi, Japan PM's big fiscal splurge ...
      • 英特爾的啟示:AI投資真的可能會「燒錢」過度 如今的AI領域參與者也面臨與英特爾類似的困境:他們認...
      • 尤美女、林淑芬、管碧玲,田秋堇、劉守成,沈世宏、賴幸媛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30 週日 PLUS】楊秀卿「口白式唸歌」聞名(1935—20...
      • 周作人: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 I/II; 舒芜 編 周作人散文集5冊;《烏克蘭民間故事》《俄羅斯民間故...
      • 殺戮事件描述為「以色列蓄意犯下的戰爭罪行」。自認為王朝的最後的中興主普丁: 他只認特朗普大帝是對手,...
      • 楊士毅老師。形上學(俗稱玄學)Whitehead's Process and Reality 懷...
      • 中國創新的驚人進展對世界具有借鏡....大眾汽車(VW)在中國研發和生產海外市場設計的汽車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9 週六】香港大火災悲劇不是無可避免的【 SHE 創新-- ...
      • 我的14歲【失去視力,卻沒失去天真:金曲歌王與柔道金牌的蕭煌奇,用歌聲唱出新的人生,也帶給他人希望 ...
      • 賴清德:Taiwan Recall Campaign Fizzles, in a Setback t...
      • 待審查 · 17
      • 1127 2021 胡守芳:知死而后生。李肇修
      • Adventures of a Statistician: The Biography of Joh...
      • TITLES 【 SHE 創新-- 環保安全健康 】建築工程中使用易燃竹製鷹架和網狀物的風險,Wi...
      • Karl Popper卡爾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
      • Carl Jung (1975~1961) - Face to Face. 人類會經歷三次重生。《榮...
      • 教宗利奧譴責了美國「不人道」的驅逐政策。Instead, Pope Leo has deplored...
      • 隈研吾 "台中巨蛋" 等; 東京/日本公廁
      • film “Gatto”. Gatto’s adventure through Venice’s ...
      • 《生命重要》/《生命物質》Living Matter by Alex J. Levine。 羅斌的雪...
      • 【追書時報 40 】現代藝術的故事: 英國BBC; 李喬文學文化論集;蝴蝶記 / 蔣曉雲[及其他12...
      • 黃仁勳於2025年11月4日在劍橋辯論社 Jensen Huang (CEO of NVIDIA) ...
      • John A. Wheeler, ‘Black Hole, ’"黑洞之父"約翰﹒惠勒 。惠勒自傳:物...
      • 三位英國名畫家:Turner (1775-1851) and Constable (1776-183...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8 週五】 香港大火: 已造成36死、29受傷就醫,並有...
      • 謝金河: 全球「脫中入美」格局成形 20251126 。 記台灣2024.6.13 大洗牌時代...
      • 黃哲斌 :【誰不愛中國】【仇恨不是民主的顏色】,曹興誠 八不居士: 了不起的老曹: 大罷免革命(就...
      • 【追書時報 39 】今天也到山外圖書買二本,跟賴鼎銘兄買的大異其趣:PICASSO THE FORE...
      • 【追書時報 38 】台灣的 Sushi Diplomacy (紐約時報Warmed by Japa...
      • 1126
      • 譯家梁宗岱: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第二三首 Sonnet XXIII : 楊德豫
      • 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IRIS MULLER-...
      • autopen (自動筆/自動打字機 簡史與歷任美國總統使用) 到名作家 Margaret Atwo...
      • 【追書時報 37 】 川普在任期間面臨衰老的現實 Signs of Fatigue: Trump F...
      • 美國論 啟動人工智慧(AI)國策「創世紀任務」(Genesis Mission)2025 ...
      • Moungi Bawendi paid tribute to often unsung heroes...
      • 博爾頓BOLTON:前白宮國安顧問博爾頓今被大陪審團正式起訴20251016國際關係不是個人友情。J...
      • 尤利・巴基《秋天里的春天》译者: 巴金; 巴金1931年的譯筆感動許多人。陳丹晨《巴金全傳》2025
      • 【追書時報 36 】 Ben Hutchinson:我不確定歐洲是否真的想聽到別人如何看待它;閱讀...
      • 沖繩水族館的定位:必須徹底呈現「只有沖繩才看得到的海洋模樣」 (Joel)。「沖之鳥島」事件 日台關...
      • Nvidia 如今看起來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可撼動,但其實力不容小覷。「樂訪台灣」2/5起,Taiwan...
      • 【追書時報 35 】劉克襄新作《流火:鹿野忠雄的台灣養成》 這封情書超過20萬字,是真正的致敬,也是...
      • 果子狸,又叫白鼻心。《紅土地白鼻心》部分章節 "多數內容來自「女生物人」書中劉小如的訪談,以及歐保羅...
      • 梁國淦//荒勝文策教授是在台大 進行加速器和核能研究的研究的主力。「積學館」,積蜜,2025年「白先...
      • 李遠哲: 北投石。夫人過世2025。講訪以色列的故事。口述歷史《返鄉記》 2024; 80年代的交...
      • 1125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7 週四】羅唯仁帶走台積電的整套武功秘笈?(許美華) 牙買...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6 週三】王雲五:為學勿萌老態,做人須具童心。《文化之旅》;...
      •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幕後推手》(Who Paid the Pipers of Western Marx...
      • titles【大師大作】
      • 高善文1971年—);中國經濟學家。 我認為可能更合理的預測是未來三到五年的增長率在3%至4%之間...
      • 【追書時報34】《金瓶梅詞話》; 《秋水堂論金瓶梅 》; 孫 述宇 《小說內外上卷》和《小說內外下卷...
      • 【追書時報33】“Ryuichi Sakamoto: Last Days”Harry Dean St...
      • 莊永明 (1942~2020):《活!該如此》: 台灣史普的推廣者 享年78歲的「人間國寶」莊永明也...
      • 2016 吳奚真譯《嘉德橋市長》 張忠謀:寫自傳常掉淚,我重新活過一遍! Ben Chen 的 Me...
      • 頭髮懸掛藝術家,也稱為頭髮空中雜技演員 【追書時報05 】「女孩」特別選在基隆「中山陸橋」取景,向2...
      • 美中各自表述:上次韓國所謂峰會,我照稿唸........ 這次,我倆好好唸稿....
      • Günter Grass (1927-2015); 《我的世紀》《給不讀詩的人:我的非小說:詩與畫》...
      • 智慧手機不會永遠存在,它們終將被具備強大推論能力、能即時生成畫面與介面的 AI 終端取代
      • 在《真理的未來》中,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嘗試解答人類最深刻、最永恆的問題之一。我不認為真理是天空中一顆我...
      • 晃三兄70歲 自行車環島壯遊 。 不老騎士Taiwan's Grandriders visit...
      • 《老友記、大情人和大麻煩》 (王璞)Perry, Matthew (November 1, 2022...
      • 《傑克泉與魔幻豆的故事》《童話「傑克與魔豆」的世界重現》Jack and the Beanstalk...
      • 美國論 D·H·勞倫斯 每個美國人都是「一個被撕裂的、分裂的怪物」。 “America ...
      • 【追書時報 28 】看"著名指揮家Benjamin Zander給母親的一課: Don't WORR...
      • 【美國論】 Michelle Obama 米歇爾‧歐巴馬: 新書 《造型》(The Look)一書值...
      • 【追書時報31】島國:陳耀昌醫師 《福爾摩沙三族記》.......《 島之曦 》。夜明け前BEFOR...
      • 【追書時報 29 】 跟 林皎碧女翻讀2書: 鄭清茂譯『平家物語』「灌頂巻」 建禮門院 。蕙芳老師...
      •  比 AI 科學家還搶手的新職業出現了——前線部署工程師(Forward-Deployed Engi...
      • 文珠法師 1930~2014《寶島旅行記》《二十一世紀的人生》 《人性之覺悟》
      • 故事與溫柔的藝術:溫柔是最謙遜的愛Tenderness is the most modest for...
      • 【日本論 】山田洋次 YAMADA Yoji《日安,我的母親 Mom, Is That You?...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25 週二】鍾玲教授:《我的紅楓歲月》"文化中流砥柱胡菊人漢唐...
      • 現代奇觀與靜謐傳統的交織,讓東京擁有無窮的魅力 each neighborhood rewards...
      • 中美蘇缺席的G20:G20 Summit: No Trump, Xi or Putin — but ...
      • Eric J. Hobsbawm (1917-2012): Marxist Historian, D...
      • 馬友友65歲生日快樂2020。在Amy O'Sullivan 。Camilla Rothe,Laur...
      • 《謝默斯·希尼詩集》1200頁的詩集印證了謝默斯希尼的卓越才華。詩集《驛站島》he said, ‘i...
      • 美國論 Trump Shows His Power, and Greene Reveals Hi...
      • 烏克蘭戰爭: 川普說了:28點協議不是他的最後條件。還可再談。我(何穎怡)從未見過比川普更沒品的國...
      • 富士山與日本人: 漫長的清理最髒的山......Mt. Fuji's bid for World ...
      • 日本的設計與工藝 傳統的創新 DESIGN: The Magic of Japanese C...
      • 歷年1123; 2024 ▼ 11月 (190). Hoffmanneske scene...
      • 魏哲家(C.C. Wei,1953年—):「今天這個場合,很多人會跟他要wafer 他本來想穿一件N...
      • 經濟將呈現兩極化: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經濟學:人工智慧很可能會完全取代小...
      • 【美國論 】 A. I. 產業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諸多...
      • TITLES 【 A. I. 產業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 Eric Schmidt (2) 將通用人工智慧(AGI)定義為AI能夠設定自身目標函數的能力 。...
      • 沈伯洋(台灣民選立委):以親自出席德國國會聽證會作為回應,證明中國海外緝捕能力有限,根本是虛張聲勢。...
      • 《今敏:造夢魔術師》日本動畫大師今敏(Satoshi Kon 1963~2010)的傳奇人生!
      • Asia Insight 2025 01: 上海老外紛紛撤去 (新加坡 CNA)。新加坡 環境 開發...
      • 2025 趙偉國 (中國紫光集團前董事長)依貪污等罪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沒收個...
    • ►  10月 (250)
    • ►  9月 (212)
    • ►  8月 (141)
    • ►  7月 (128)
    • ►  6月 (90)
    • ►  5月 (109)
    • ►  4月 (105)
    • ►  3月 (193)
    • ►  2月 (176)
    • ►  1月 (181)
  • ►  2024 (960)
    • ►  12月 (341)
    • ►  11月 (212)
    • ►  10月 (75)
    • ►  9月 (65)
    • ►  8月 (43)
    • ►  7月 (48)
    • ►  6月 (51)
    • ►  5月 (56)
    • ►  4月 (27)
    • ►  3月 (19)
    • ►  2月 (13)
    • ►  1月 (10)
  • ►  2023 (216)
    • ►  12月 (13)
    • ►  11月 (23)
    • ►  10月 (32)
    • ►  9月 (34)
    • ►  8月 (9)
    • ►  7月 (8)
    • ►  6月 (28)
    • ►  5月 (18)
    • ►  4月 (15)
    • ►  3月 (13)
    • ►  2月 (8)
    • ►  1月 (15)
  • ►  2022 (68)
    • ►  12月 (8)
    • ►  11月 (1)
    • ►  10月 (3)
    • ►  9月 (5)
    • ►  8月 (10)
    • ►  7月 (6)
    • ►  6月 (1)
    • ►  5月 (1)
    • ►  4月 (11)
    • ►  3月 (10)
    • ►  2月 (3)
    • ►  1月 (9)
  • ►  2021 (59)
    • ►  12月 (3)
    • ►  11月 (5)
    • ►  10月 (7)
    • ►  9月 (1)
    • ►  6月 (3)
    • ►  5月 (9)
    • ►  4月 (15)
    • ►  3月 (10)
    • ►  2月 (4)
    • ►  1月 (2)
  • ►  2020 (129)
    • ►  12月 (8)
    • ►  10月 (4)
    • ►  9月 (10)
    • ►  8月 (23)
    • ►  7月 (17)
    • ►  6月 (13)
    • ►  5月 (11)
    • ►  4月 (12)
    • ►  3月 (12)
    • ►  2月 (8)
    • ►  1月 (11)
  • ►  2019 (194)
    • ►  12月 (14)
    • ►  11月 (10)
    • ►  10月 (13)
    • ►  9月 (24)
    • ►  8月 (16)
    • ►  7月 (12)
    • ►  6月 (16)
    • ►  5月 (21)
    • ►  4月 (12)
    • ►  3月 (19)
    • ►  2月 (12)
    • ►  1月 (25)
  • ►  2018 (166)
    • ►  12月 (17)
    • ►  11月 (9)
    • ►  10月 (9)
    • ►  9月 (13)
    • ►  8月 (19)
    • ►  7月 (18)
    • ►  6月 (10)
    • ►  5月 (15)
    • ►  4月 (10)
    • ►  3月 (21)
    • ►  2月 (10)
    • ►  1月 (15)
  • ►  2017 (237)
    • ►  12月 (14)
    • ►  11月 (14)
    • ►  10月 (20)
    • ►  9月 (15)
    • ►  8月 (17)
    • ►  7月 (27)
    • ►  6月 (23)
    • ►  5月 (18)
    • ►  4月 (15)
    • ►  3月 (20)
    • ►  2月 (28)
    • ►  1月 (26)
  • ►  2016 (395)
    • ►  12月 (27)
    • ►  11月 (26)
    • ►  10月 (24)
    • ►  9月 (29)
    • ►  8月 (25)
    • ►  7月 (23)
    • ►  6月 (38)
    • ►  5月 (55)
    • ►  4月 (28)
    • ►  3月 (48)
    • ►  2月 (25)
    • ►  1月 (47)
  • ►  2015 (614)
    • ►  12月 (65)
    • ►  11月 (57)
    • ►  10月 (51)
    • ►  9月 (40)
    • ►  8月 (70)
    • ►  7月 (74)
    • ►  6月 (62)
    • ►  5月 (70)
    • ►  4月 (34)
    • ►  3月 (29)
    • ►  2月 (31)
    • ►  1月 (31)
  • ►  2014 (596)
    • ►  12月 (50)
    • ►  11月 (36)
    • ►  10月 (66)
    • ►  9月 (41)
    • ►  8月 (41)
    • ►  7月 (57)
    • ►  6月 (56)
    • ►  5月 (39)
    • ►  4月 (96)
    • ►  3月 (68)
    • ►  2月 (23)
    • ►  1月 (23)
  • ►  2013 (150)
    • ►  12月 (14)
    • ►  11月 (23)
    • ►  10月 (12)
    • ►  9月 (23)
    • ►  8月 (11)
    • ►  7月 (9)
    • ►  6月 (8)
    • ►  5月 (17)
    • ►  4月 (14)
    • ►  3月 (9)
    • ►  2月 (6)
    • ►  1月 (4)
  • ►  2012 (72)
    • ►  12月 (6)
    • ►  11月 (3)
    • ►  10月 (4)
    • ►  9月 (15)
    • ►  8月 (4)
    • ►  7月 (4)
    • ►  6月 (6)
    • ►  5月 (8)
    • ►  4月 (6)
    • ►  3月 (4)
    • ►  2月 (7)
    • ►  1月 (5)
  • ►  2011 (142)
    • ►  12月 (5)
    • ►  11月 (3)
    • ►  10月 (12)
    • ►  9月 (4)
    • ►  8月 (13)
    • ►  7月 (6)
    • ►  6月 (12)
    • ►  5月 (19)
    • ►  4月 (17)
    • ►  3月 (13)
    • ►  2月 (24)
    • ►  1月 (14)
  • ►  2010 (79)
    • ►  12月 (11)
    • ►  11月 (14)
    • ►  10月 (13)
    • ►  9月 (8)
    • ►  8月 (10)
    • ►  7月 (3)
    • ►  6月 (4)
    • ►  5月 (4)
    • ►  4月 (2)
    • ►  3月 (6)
    • ►  1月 (4)
  • ►  2009 (67)
    • ►  12月 (8)
    • ►  11月 (6)
    • ►  10月 (5)
    • ►  9月 (2)
    • ►  8月 (1)
    • ►  7月 (5)
    • ►  6月 (3)
    • ►  5月 (6)
    • ►  4月 (7)
    • ►  3月 (11)
    • ►  1月 (13)
  • ►  2008 (123)
    • ►  12月 (8)
    • ►  11月 (9)
    • ►  10月 (9)
    • ►  9月 (6)
    • ►  8月 (14)
    • ►  7月 (7)
    • ►  6月 (13)
    • ►  5月 (8)
    • ►  4月 (5)
    • ►  3月 (15)
    • ►  2月 (8)
    • ►  1月 (21)
  • ►  2007 (53)
    • ►  12月 (22)
    • ►  11月 (13)
    • ►  10月 (13)
    • ►  9月 (5)
簡單主題.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