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W. Gropius. 王大閎先生大事記略 1917-2018 (郭肇立整理)


Walter Gropius, a key figure in modernist architecture and the founder of the Bauhaus, believed that the true aim of any creative endeavor wa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is quote, he emphasizes tha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art should contribute to "a culture of fine living," where functionality and beauty coexist to elevate everyday experiences. Gropius’s Bauhaus philosophy integrated art, craft, and technology to create environments that fostered both practical living and aesthetic enjoyment,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modern design principles that focus on improving human life through thoughtful design.

#WalterGropius #Bauhaus #DesignForLiving




羅時瑋分享了 1 則貼文
郭肇立
王大閎先生大事記略 1917-2018
郭肇立整理
符號說明 ; *建築作品 ; +文學作品;(相關大事)
1917 廣東東莞人,七月六日生於北京,父親王寵惠(曾
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總長、行政院長、司法院長)
(俄羅斯十月革命)
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4-18)
1919 (Gropius 創辦 Bauhaus, Weimar 1919-25)
1923 進蘇州景海小學
(邁向新建築 Le Corbusier, Vers Une Architecture
1923)
(Mies van der Rohe, Brick Country House 1923)
(Philip Johnson 1923-27 年間於哈佛大學唸希臘學)
1925 (Paris Exposition des Arts Décoratifs.)
(Bauhaus, Dessau 1925-32)
1927 (Werkbund Exhibition, Weissenhofsiedlung
Stuttgart)
1928 (世界經濟恐慌)
1929 十二歲進南京金陵中學唸一年半後出國 (1927-37 第
一次國共內戰)
(Mies van der Rohe, German Pavilion, Barcelona落
成 )
1930 十三歲時隨魏道明夫婦及孔祥熙夫人赴歐,巴黎先
學法文,第二年進瑞士日內瓦近郊的私立中學 École
Internationale de Geneva, La Châtaigneraie,
Founex.
(Mies van der Rohe 主掌Bauhaus, 1930-33)
(“Rationalization”CIAM 3, Brussels)
1931 (Le Corbusier, Villa Savoye,1929-31)
1932 (Henry-Russell Hitchcock & Philip Johnson 策展
“International Style: Architecture since 1922” in
MoMA, NYC)
1934 (Mies van der Rohe, House with 3 Courts, project)
1936 十九歲進英國劍橋大學皇家學院(King’s College)機
械工程學系
1937 轉建築系
7月法國買車 Avions Voisin C25,8月運回英國
(Gropius 與 Breuer 到哈佛GSD 教書 1937-52)
(Mies van der Rohe 逃難移民美國,主掌 IIT建築系)
*劍橋學生競圖第一名:餐館設計
1939 劍橋大學建築系畢業,取得學士學位(B.A.)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39-45)
(Mies van der Rohe, Three Court Houses, project)
1940 7 月底與二位好友逃難搭輪船赴紐約,船行10日,8
月9日抵美,暫住Ambassador Hotel (Park Avenue
& 51st- 52nd Sts ) 。原計畫入耶魯讀一年之後,返
英國實習取劍橋的Diploma專業學位,因二戰未能如
願。
9 月開始倫敦大轟炸(The Blitz, 1940.9- 1941.5)
(Philip Johnson 返哈佛唸建築)
1941 進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GSD) 拜師Walter Gropius
and Marcel Breuer
(Philip Johnson, Thesis House (畢業設計) 同學們共
同協助營造了他的第一棟房子 9 Ash Street House
in Cambridge,隨即因美國參戰12月受徵招從軍)
*發表「標準預鑄住宅設計」,New Pencil Points
雜誌12月號
1942 十月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畢業(Dipoloma)
(I.M. Pei 12月進哈佛GSD)
1943 三月婉拒Breuer Architects Office邀請而至華盛頓
首府中華民國大使館任隨員職,借住大使館官邸橡
樹園。
婉拒普林士頓大學邀請去國防研究委員會工作。
(I.M. Pei 1月輟學接受普林士頓大學邀請去國防研究
委員會工作二年半)
(Frank Lloyd Wright, Guggenheim Museum, NY. )
1944 *發表「戰後住居設計- 競圖案」,Arts of
Architecture 雜誌4月號
1945 *發表「中庭街屋設計」,Interiors to Come雜誌 1
月號
*發表「 通用汽車公司門市部設計競圖佳作獎」,
Washington Time-Herald, 7/6
中國抗戰(1937-45) 勝利,二戰結束,第二次國共
內戰1945-49
(I.M. Pei 秋天離開國防研究委員會返回哈佛GSD讀
書)
1946 *發表「文明的沐浴與水中的冥想」, Interiors to
Come 雜誌1月號
(Philip Johnson 從軍回來,重返MoMA及建築設計
工作)
(I.M. Pei 哈佛畢業,之後留校教書二年。)
1947 *發表「小住宅」, Interiors to Come雜誌
從紐約搭國庫輪船返上海。
1948 與陳占祥、黃作燊、鄭觀宣、陸謙受等共同設立
「五聯建築師事務所」,同時在上海市政府都市計畫
委員會,負責大上海都市計畫。
(Philip Johnson 於 MoMA策展 Mies ven der Rohe)
1949 大陸淪陷,遷居香港
(Philip Johnson, Glass House, New Cannon, Ct.)
1950 香港執業二年1950-52。補獲劍橋碩士(M.A.)
1951 (Mies ven der Rohe, Farnsworth House 1945-51 落成)
1952 年初遷居台北
(Mies van der Rohe, 50x50 House )
1953 設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
*建國南路自宅(原地址建國南路42巷17號,現已拆除, 2017於北美館南側重建)
*日本駐華大使官邸(台北市紗帽路99號 )
1954 年初與王美惠結婚
年底長女王依仁出生
1955 *羅宅(現已拆除)
1950s *外交部武官宿舍(台北市台北市大安路一段52巷9
號)
1957 年初長子王守正出生,王宅增建北側廚房
*清華大學東院十舍(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僅剩7棟)
*台灣省政府二樓連棟式宿舍(南投縣中興新村府西
路周邊,921地震受創)
1958 三月父親王寵惠過世

王寵惠墓園(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東吳
大學後山)
王大閎建築師事務所搬遷到懷寧街90號三樓(成員
有林和珠、潘有光、金石開、謝偉、胡鑫、徐錫
君)
1960 *蘇利文住宅
*中國石油馬公辦事處
王宅增建東側臥室,地坪改馬賽克,落地窗前移
1961 *故宮博物院競圖案
*龜山新監總辦公廳
1961 *台灣大學禮堂周邊計畫案
1962 *台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
一號)
王宅增建西側孩童遊戲區
1963 *淡水高爾夫球俱樂部(已拆除)
*台北水源高爾夫俱樂部(台北市水源路199號,現
為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青年公園管理所)
*台灣大學化學工程館(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台灣大學地質工程館(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台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館(台北市徐州路21號)
+發表「中國建築能存在嗎?」,百葉窗第四卷第一期
1964 +發表 ”Architecture as Political Tool” 百葉窗第四
卷第二期
夏天搬離建國南路宅
年底與王美惠離婚
*濟南路虹廬(台北市濟南路三段18號,目前立面部份
毀壞)
1965 *台富食品泰山廠房(新北市泰山區貴鳳街26號)
*台灣銀行高雄加工出口區分行(高雄市前鎮區高雄
加工出口區中一路1號)
*國父紀念館競圖計畫案
與第二任妻子林美麗結婚
1966 *亞洲水泥大樓(台北市寶慶路27號)
*台灣大學保健中心(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台灣大學女九舍(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台灣大學化學研究中心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年初次子王海琪出生
1967 *艾斯赫公司廠房(新北市淡水區淡金路三段159號)
*萬星大樓(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33號)
*登月紀念碑計畫案
1968 夏天次女王依恩出生
1969 *徐有庠住宅 (新生南路近台大,已拆除)
*徐有庠住宅 (忠孝東路三段98號,已拆除)
*外交部長官邸,前南非大使館 (台北市仁民路三段15號)
*南僑化學公司辦公大樓(台北市延平北路四段100號)
1970 *良士大廈(台北市敦化北路149-155號)
*台灣大學農藝系考種館(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台南區基督教大專服務中心(台南市長榮路三段133號)
+發表「鱆魚」,雨果著, 譯文,聯合報 3/30
+發表「人上人」,中國時報 5/30
+發表「性和愛的來源」柏拉圖著, 摘譯,綜合月刊
+發表「背過耶穌的人-聖徒基多福的一生」佛拉希納著,摘譯 ,6月
1971 *台北松山機場增建 (台北市敦化北路340-9號)
*教育部辦公大樓(台北市中山南路6號)
+發表「對於建築和建築師的一些想法」, The Economic News
+發表「怎麼利用休閒時間」,綜合月刊 6月號
+發表「名妓黛伊絲」佛拉西納著,摘譯,聯合報
+發表「貞女安妮施的事蹟」,佛拉希納著『金色傳奇』,摘譯,聯合報 10/8
+發表「豪宴」培通著,譯文,綜合月刊 11月號
+發表「我最痛恨的機器」,譯自先鋒雜誌 1971 Summer ,聯合報 6/8
1972 *外交部辦公大樓(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2號)
*台灣大學大教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父紀念館(台北市仁愛路四段505號)
*台灣大學歸國學人宿舍(台北市長興街22號)
*鴻霖大廈(台北市仁愛路四段25號)
+發表「男人怎樣看女人」,綜合月刊 3月號
1973 *淡水假日住宅計畫案
1974 *台灣大學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臺北市羅斯
福路四段一號)
+發表「真是一個好主意」,紐曼著,譯文,婦女雜
誌 2月號
+發表「(人上人)在人間」,中國時報 12/6
1975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館增建(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
號)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
段128號)
+發表「歌 」1,羅斯提著,譯文,中國時報 1/13
+發表「十七歲」,豪斯曼著,譯文,中國時報 8/1
(蔣介石逝世,宋美齡孀居美國)
1976 *台灣大學農藝館(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發表「玫瑰的幽靈」,中國時報5/31
1977 *士林張群宅(台北市中山北路五段378巷底,士林
官邸內)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台北市基隆路三段130號)
+出版『杜連魁』(譯寫 Oscar Wild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 台北:九歌 ISBN 957-560-238-2
+發表「安娜蓓莉」,愛倫坡著,中華日報 3/1
+發表「審判日」,王爾德著,譯文,中國時報 4/24
+發表「詩人中的蒲特雷」,中華日報 8/7 ; 世界日
報 9/26
1978 +發表「雞頭米」,中國時報 3/21
+發表「我所知道的蔣夫人」,中華日報 1/10
+發表「吸收世界上奇妙色彩」,中華日報 6/7
+發表「白晝」, 阿波里內著,譯文中華日報
+發表「巫女洛艾蕾」,阿波里內著,譯文,中華日報
+發表「戰士詩人- 阿波里內」,中華日報 6/28
+發表「月亮」,雪莉作,譯文,中華日報 9/7
+發表「夏日的最後一朵玫瑰」,譯文,中國時報 9/6
+發表「追求一個漂亮的線條:從劍橋到哈佛」,中
國時報 11/8
+發表「採花吟」阿波里內著,譯文,中華日報 11/12
1979 *弘英別墅(台北市天母西路117巷42-46號,王大閎
自宅室內已修改)
+發表「蓮花的隱情」海湮作,譯文,中華日報 7/3
1980 *東門基督教長老會教堂(台北市仁愛路二段76號)
+發表「詩歌」,雨果著,譯文,中華日報 2/1
+發表「服裝與建築」,台北工專工程學術叢刊11期
+發表「阿拉伯沙漠中神秘的玫瑰城- 彼德拉」,阿
姆斯壯著,譯文,台北工專學術叢刊11期, 5月
1981 *徐元智圖書館(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118號)
+發表「建築是政治的工具」,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
建築組刊12期
+發表「美國民謠- 凱敏泰」,譯文,中華日報
9/29
1982 *珠海中學大成館(台北市北投區珠海路50號)
+發表「兩個劍橋」,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建築組刊
13期
1983 +發表「服裝和建築」,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建築組
刊14期
1984 *成功大學文學院(台南市大學路1號)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
路二段132巷)
+發表「大失敗」,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建築組刊15期
+發表「友誼永固- 一件未完成的國民外交工作」,
中華日報 2/20
1985 *中央研究院分生研究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
段128號)
+發表「謀害巨人」,史提芬著,譯文,中華日報
2/27
+發表「談死亡」,中華日報 5/27
+發表「死神與少女」,克勞底斯著,譯文,中華日
報 12/13
1987 以「月之神:美國紀念性建築之研究」申請哈佛設計
研究所Wheelwright建築旅遊獎學金。
*台大保健中心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中央研究院學人宿舍(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61巷4弄14-17, 18, 20號,院區外)
+發表「女強人- Gloria K」中華日報 6/25
+發表「消失中的建築物」,建築師
1990 (冷戰結束 1945-90)
+發表「政治與建築」,自由時報
+發表「歌 」2 東尼著,譯文,中華日報 11/13
1991 +發表「一座看不到水的水池- 漫談大地景觀與建
築」建築師
+發表「東西東西」,中華日報 6/15
+發表「胡適的外交手段」,中華日報 8/23
1992 +發表「從弘中道談到靈魂學」,中華日報 6/25
+發表「不要小看流行歌曲」,中華日報 12/29
1993 五月大洪建築師事務所終止業務
+發表「無花果」,中華日報 7/18
+發表「三:一個神奇的數字」,中華日報 10/22
1994 +發表「征服人類最大的仇敵」,中華日報 2/22
1995 +發表「金錢頌:信賴神或信賴金錢?」自由時報副
刊 5/18
+發表「借來的翅膀」,自由時報
+發表「殺人者:拿破侖」,中國時報 12/5
1996 +發表「雄心與野心」,中國時報 2/28 ; 聯合早報
6/10
+發表「黃金頌」,中國時報
+發表「短命的路」,中國時報
+發表「花蝶戀」,雨果著,譯文,自由時報 7/30
1997 八十歲退休
1999 北京第二十屆世界建築大會(UIA)邀請貴賓
2001 +出版『銀色的月球』(報章文集),台北:台
兆,ISBN 978-986-84531-0-4
2009 獲頒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
2013 獲頒第三十三屆行政院文化獎
+出版『幻城』(Phantasmagoria),王秋華中譯,
台北:典藏家庭, ISBN 978-986-6049-34-7
2017 百歲生日
*建國南路自宅重建落成(中山北路台北市立美術
館南側)
2018 五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一百零一歲
+出版『世紀王大閎』台北:典藏家庭,ISBN 978-
986-96155-7-0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