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貝多芬 與自然 DW 暴風雨

 貝多芬

貝多芬與大自然 DW

2020年5月8日

2020年5月8日

2020年是貝多芬250周年誕辰。這位偉大的古典音樂家具體出生日期並無記載,不過人們知道,1770年12月17日,他在波昂接受了洗禮。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語: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1]貝多芬雖然經歷聽力下降,仍一直創作音樂,他一生創作了9部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編號為WoO. 51)、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無論是在曲式和聲以及織體上都有重大創新,影響了音樂發展史,其中32首鋼琴奏鳴曲,第交響曲和《莊嚴彌撒》是其代表作,尤其聞名。1827年貝多芬因病逝世。在漢字文化圈,貝多芬有「樂聖」之尊稱[2][3]

生平

1808年,貝多芬進一步失聰[35],而貝多芬早在1801年寫給一位醫生的信內便表示:

我要向我的命運挑戰。

由此觀之,第五號交響曲無異於貝多芬不服輸的精神展現,非常清晰、明確地使聽眾能夠置身處地的去感受作曲者的心境。這種互動,是此前海頓、莫札特都未曾做到的。1830年,歌德在聽過孟德爾頌以鋼琴演奏過此曲之後,說道音樂太「狂野」[39]。白遼士則對這首在法國被上演得最多的交響曲[59]說道:

在交響曲中他敘述了自己的個人感受,他自己隱蔽的痛苦、鬱積的憤怒,充滿傷心絕望的夢想、夜色底下的視像,還有激情的爆發[60]

貝多芬《第六交響曲》手跡

貝多芬熱愛大自然是人所皆知的。身住維也納的他,每年夏季都要到一處鄉間或療養地暫住和散步。他正好利用散步的時機來進行創作:

你們會問,我的樂思從哪裡來?我可說不準:反正是不請自來,直接或間接的。我幾乎伸手就抓住它們,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在樹林裡、在漫步時、在夜闌人靜時、在天方破曉時,應情應景而生,在詩人心中化成語言,在我心中則化為樂音,發響、咆哮、波浪湧起,直到最後具體化作一個個音符。

一次,他跟一位朋友在維也納聖城郊區散步時說:

就在這兒我寫下了溪邊的景色,而在那邊,黃鸝鵪鶉夜鶯杜鵑則在樹梢上和我一起寫作[61]

想像畫:貝多芬創作《第六交響曲》

他的這些話都印證在《田園》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溪畔」中,那是音樂史里一個牧歌般的、詩情畫意的篇章。貝多芬可能在創作《田園》時借鑑了前人加斯丁·海恩里希·奈西特標題交響曲《自然的一音樂肖像》。如同奈西特的手法,貝多芬不但親自將交響曲題為《田園》,而且還為每個樂章加上標題。不過,貝多芬對標題另做了如下評論:「所有知道鄉間生活的人,想必都不需要藉助標題,就能明白曲中意思[39]。」他並且說,《田園》是「繪情多於繪景」的一首作品──不錯,第五樂章那種感恩聖潔的情感流露,往往使人感動不已;其中的博大胸懷,也只有細細聆聽,方能至真感悟。

貝多芬這種為交響曲(乃至各樂章)加標題的做法,雖不是音樂史上的第一次,但肯定是最有名的例子之一。自此以降,標題音樂便蓬勃發展起來,如: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李斯特的交響詩作品、史麥塔納的《我的祖國》交響套曲,還有理查·史特勞斯的音詩作品⋯⋯等。相比起絕對音樂,標題音樂在當時還是少數,但不能否認的是,文字的加入的確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使之更具形象性。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