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027 周一 早上】 曹永和 (Ts'ao Yung-ho 1920-2014) 學長張己任是江文也專家......葉公超: 日本音樂 學校 數目.....對朱自清先生請教英詩音韻問題,諄諄善導;東方白的回憶錄【真與美】;。 King Hu (胡金銓)在鍾玲《我的楓紅歲月》2025。 "民族自決"運動(《楊肇嘉回憶錄》) 梁永安先生寫下他對張華兄的一些"心得":我與張華兄的淵源(2013年10月26日)。 呼喚有溫度,全球視野的 英文版《台積電簡史》。Amartya Sen的文集書《慣於爭鳴的印度人》中的印度-中國交流 ; 林懷民,曹永洋 。 “de tout mon coeur”—“全心全意”;亞洲最大同志遊行: 2019年 (元年)約20萬人;2025約15萬人。 何懷碩先生筆耕數十年,有可惡處、可愛處: 鹿橋先生的《人子》、《六本木物語》都好 。『大學排名榜不宜, 畢業 10 年後的校友滿意度』更佳』;中美科技戰 2020版。菲什普爾(Fishpool)寶藏:Berthe Morisot (1841-1895) 的親友圈:繪畫人生,群己兩全" 她的法文傳記等Manet and Morisot, Soul Mates in Modernity。蔡潔妮博士。《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張曉風《八二年華》;彭淮棟先生(1953~2018,東海同學)大江健三郎(先生 Ōe Kenzaburō 1935~2023);康正果:不要傳播猜想2022 。所有消費者都應該盡量減少塑膠的使用——「身為消費者,我覺得我已經等不及了;我想盡量減少自己的暴露,」。兩位英國建築巨匠過世:格里姆肖Nicholas Grimshaw 「過去 50 年來,我的工作一直致力於創造一個比上一個高度現代主義時代更友善、更少教條的世界,」Terry Farrell,法雷爾先生 ; 泰國太皇后:泰國魅力四射、權傾朝野的詩麗吉Sirikit 王后逝世,享年93歲 英國20世紀下半葉建築師 比現代更 kinder. “Kandinsky. The Music of Colors,”康丁斯基 音樂 ; (Peter Vergo)《繪畫的音樂》而聞名,該書探討了音樂與現代藝術之間的聯繫。《保羅·克利:繪畫音樂》, 。蔡國強 ”俗不可耐massive firework explosion.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Human-Powered ‘Fireflies’ Create a Nighttime Dreamscape on Benjamin Franklin Parkway

?–—;.《》〈〉「」『』〔〕()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026 周一 】早上:

學長張己任江文也專家,他剛到東京藝術大學參加

10/25(土) 戦後80年特別演奏会「戦時下の音楽教育:東京音楽学校でアジア人留学生が学んだもの」


一場很有歷史意義的音樂會,日本人對音樂的重視與對歷史的保存令人不得不佩服!
----
葉公超 日本音樂 學校 數目

日本沒有一個官方的「音樂學校」總數統計,但音樂相關的教育機構很多,涵蓋了從大學到專門學校等多種類型。 日本有792所大學,其中包含了專門設有音樂系的大學。 此外,還有許多專門學校(專修學校)提供音樂相關課程。 
  • 大學(大學院): 
    包含國立、公立和私立大學,其中許多大學設有音樂學部或大學院,如東京藝術大學、國立音樂大學、大阪教育大學等,提供從學士到博士的音樂學位課程。 
  • 2026 日本專門學校招生中| JPTIP
    了解更多 * 中央工學校專門學校 * 日本工學院專門學校 * 日本理工情報專門學校 * 滋慶集團東京交流藝術專門學校(TCA) * 滋慶集團OCA大阪設計&IT專門學校 * 京都藝術設計專門學校 * 麻生建築設計專門學校 * 21世紀阿卡迪美雅東京設計師學院...
    study.jptip.com
  • 日本大學列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www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 
    編按:  本系兼任教授、本校名譽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先生慟於2014年9月12日辭世,享壽94歲。

  1. 臺灣島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zh.wikipedia.org/zh-tw/臺灣島史
    臺灣島史,或稱臺灣島史觀,是臺灣歷史學者曹永和(1920-2014),於1990年所提出的一個臺灣史史觀概念與史學理論。曹永和參考法國年鑑學派的觀點,結合歷史 ...


向大師致敬--
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9月12日病逝,享壽94歲。特刊出曹院士今年五月接受82期通訊【100週年館慶特刊】專訪全文,向大師致敬。
曹永和 臺灣史研究巨擘
採訪/陳世芳(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博士生)、曾令毅(國立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生)
  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性格內向、沉默少言,幼時就喜愛埋首書堆,閱覽群書。求學期間已經常使用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今臺灣圖書館),是戰前有過接觸臺灣圖書館實際經驗者。戰後,透過介紹進入臺大圖書館任職,在該館內工作近40年,在館中度過人生的精華歲月,也因長期浸淫於書海之中,為了整理各類圖書,自修習得日文、英文、荷蘭文等語文,勉力完成臺灣早期史、海洋史等相關研究,並獲中研院院士之殊榮。
  今年適逢國立臺灣圖書館百年館慶,本刊特別訪問這位在圖書館界長期耕耘的前輩曹永和,透過他的描述,我們將可走入歷史甬道,一窺臺灣圖書館在這位臺灣史研究巨擘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意義。
  訪談之初,曹永和提到幼時求學的情形。一開始是讀士林公學校,三年級時全家搬到臺北市內,所以轉學到太平公學校。這是一個轉變,也讓他與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結下不解之緣。就讀太平公學校時,因為父親在附近的臺灣銀行上班,當時臺銀的出口面向今日的博愛路,與總督府圖書館的距離相當近。曹永和回憶說,一開始去圖書館,是父親上班時順便帶過去;之後就是自己購買公車的學生票,從大橋頭坐車去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位置是在現在的國防部。
  總督府圖書館裡有分大人、兒童使用的圖書室。就讀公學校時,他是去兒童室看書,最常利用總督府圖書館的時間,則是學校放暑假的時候。當時總督府圖書館的館長是山中樵,他常在兒童室內講故事給小朋友聽。曹永和在圖書館讀過許多童話及兒童讀物,每次閱讀完這些書後,回家就用臺語講給祖母聽。
  公學校六年級時,他報考臺北二中,結果落第。因為成績比較差的同學都考上了,所以老師還特別去查問,結果真的是落榜。之後只好先就讀末廣高等小學校,與日本人一起學習。一年後重考,總算考入臺北二中。就讀二中期間,他還是常常跑總督府圖書館,但這個時候改去大人使用的圖書室。大人使用的圖書室在西門町一帶,與位於總督府對面的兒童圖書室地點不同。
  1939年臺北二中畢業,曹永和因為未考上高等學校,曾茫然的晃盪了一段時期。那段時間裡,總督府圖書館依然是他最常去的地方,在館裡看書消磨時間。每天早上他從士林步行一個半小時,前往位於今總統府旁的總督府圖書館,看了一整天書後,傍晚再走一個半小時回家。曹永和說:「走路是因為沒錢搭車,自己又不會主動跟家人撒嬌要錢,所以乾脆步行就好。」
  在總督府圖書館自修半年左右,在父親要求下,進入士林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工作。當時每月薪水25圓,10圓拿給父親,10圓存在自己工作的信用部門,剩下的5圓就拿來買書。工作之後餘暇不多,無法自由的去圖書館看書,只好開始自己買書,建立自己的圖書館。從那時候起,曹永和的買書習慣延續了數十年,至今不改。據目前照顧他的看護形容:「現在曹院士幾乎每星期購入6-7本書,看完又繼續買,每次買書都花費數千元不等。」熟悉曹永和的人也多半知聞,其藏書不計其數,自宅內甚至有按照圖書館圖書分類編目,日文、英文、荷蘭文等各類語文的藏書十分豐富,有如小型圖書館。
 「士林雖然是一個小地方,但是讀過中學校的人很多,所以叫做士林。」1940年,曹永和在從小生長的士林地區,組織「協志會」。曹先生說,協志會屬讀書會性質,1941年舉辦士林文化展,《民俗臺灣》第一卷第六期中還刊載了文化展相關紀事。為了辦文化展,他還去總督府圖書館借出10本書來展出,也因為透過此次辦展,讓他與山中樵館長更加熟悉,在館長同意下,之後他可以把不可外借的書籍借回家看。
  戰爭末期,為避免戰火波及,曹永和提及總督府圖書館也進行「疏開」,將書籍分散至各地收藏。戰後,原總督府圖書館館舍改由國防部使用,圖書館一時之間無處可去,只好商借臺灣博物館地下室與一樓繼續營運。
  1947年曹永和進入臺灣大學圖書館任職,負責管理圖書館事務,另一方面也投入臺灣史相關研究。當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在周憲文的領導下,從事日治時期及戰後的臺灣經濟研究。周憲文撰寫相關文章時,常感原始資料引用不易,故與曹永和商量出版清朝時期臺灣文獻的計畫,其成果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臺灣文獻叢刊》。
  為出版《臺灣文獻叢刊》,曹永和除了利用臺大圖書館的藏書外,也向當時的省立臺北圖書館(今臺灣圖書館)借書抄錄。有關臺灣文獻的相關目錄,請來任職於省立臺北圖書館的館員劉金狗、高碧烈幫忙抄錄。在臺灣圖書館任職超過五十年的高碧烈對於當年與曹永和的合作經驗,至今仍記憶猶新,他說:「曹永和任職於臺大圖書館,是位熱心的老前輩,在圖書館業務上會與我們來往。每當曹先生來到我們館內的時候,因為他對日治時期舊籍相當熟悉,常給予我們指導與協助」。
訪談最後,當我們請曹永和院士為即將歡度100週年的臺灣圖書館說幾句話時,曹永和的反應相當有趣,他說:「圖書館沒有了!」原來,對今年高齡95歲的曹永和來說,他最所熟悉的總督府圖書館原館在戰後已不存在,現在的臺灣圖書館新館他尚未去過。曹永和表示,現已不良於行,若腳方便的話很希望能到新館去看看。思索良久,他說:「希望臺灣圖書館能夠永永遠遠存在。」表達對臺灣圖書館百年館慶的祝福。
(編按:2014年8月2日,曹永和院士受國立臺灣圖書館陳雪玉館長之邀,蒞館參加100週年館慶)


 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的研究



他以本土化和國際化的多元觀點,1990年發展出對近代台灣史影響深遠的「台灣島史」概念,他認為,「台灣島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因此不管環境如何變化,只要是生活在台灣的人,跟台灣的關係就不會變。學者評論認為,曹永和的史觀,開啟了「以地範史」的不同路徑。

Chou Wan-yao 轉貼自臺灣與海洋亞洲

敬悼我們敬愛的曹老師(1920-2014)。
晚上看報紙,幾家報導都提及曹老師主張的「臺灣島史」概念。以下是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內容,茲迻錄於此,供網友參考。
~~~~~~~~~~~~~~~~~
一九九○年,在一本性質上屬於同仁刊物的《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中,有一篇短短兩頁多一點的文章,篇名叫作〈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作者是曹永和,其實是訪問整理稿,當然內容貨真價實是曹永和先生的想法和主張。手冊上的第三條引文,是「臺灣島史」這個概念的重點,讓我們來看一下:

如果我們像過去一樣,太注重政治的變遷、漢人的觀點,而不知該考慮到:臺灣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臺,從史前時代起,便有許多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人群在其中活動,他們所創造的歷史,都是這個島的歷史;那麼,臺灣歷史的研究便難以超越政治化的限制。若是我們能夠換個觀點,以臺灣島上「人民的歷史」作觀點去探究,或許能夠另闢蹊徑。
這個講法是負面陳述,他接下來建議要「在臺灣島的基本空間單位上,以島上人群作為研究主體」研究臺灣的歷史,這就是正面表列了。我們綜合曹先生的主張,「臺灣島史」概念,基本上具有兩個重要構成,其一,在地理空間上,以臺灣作為歷史研究的一個獨立的單位;其二,在人群方面,以臺灣島上的人民作為研究對象。由於曹先生幾度說要從「人民的立場」出發,上述引文提到「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人群」,也就有了跨階層、跨族群的意涵在內。
(中略)曹先生提出「臺灣島史」的概念,是戰後以來,對臺灣史研究可能開闢的新路徑,講得最清楚明白的,具有界碑性的意義。也就是說,他立下了一個清楚的界碑(landmark),標示了臺灣史研究的一個新方向、新天地。
(周婉窈,〈山、海、平原──臺灣島史的成立與展望〉http://goo.gl/9OOBG1
~~~~~~~~~~~~~~~~~
「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有不少曹永和老師相關的文章,想了解曹老師的學術傳承,或可參考以下兩篇:
1、 曹永和教授主講,「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的研究」(臺大歷史系「八十週年系慶講座」演講紀要,2008/11/01)(上)http://goo.gl/HcUWEl;(下)http://goo.gl/xlO087
2、 人物專訪:海洋史的大家長──曹永和院士(上)http://goo.gl/mIggGx;(下)http://goo.gl/D7qOFw
另有多篇相關文章,歡迎點閱。
~~~~~~~~~~~~~
「臺灣與海洋亞洲」臉書所附短片網址:
2009年11月15日國立臺灣大學頒發名譽博士學位給予曹永和院士時,曹老師致詞片段:http://youtu.be/mudqX7FUNO8


曹永和(1920年10月27日-2014年9月12日),台灣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台灣大學榮譽博士。以研究台灣荷西殖民時期與提出「台灣島史觀」著名。

背景[編輯]

生於台北士林,1939年台北州立第二中學畢業,在士林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工作,工作之餘自行閱讀中國歷史、中西交通史著作。1947年-1985年供職於台大圖書館,歷任助理員、館員、典藏股長、閱覽組主任、研究圖書館主任,期間開始在《台灣銀行季刊》等刊物上發表台灣史論文,並協助周憲文整理出版《台灣文獻叢刊》,陸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
1984年被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聘為兼任研究員,同年成為台大歷史系兼任教授。

研究與榮譽[編輯]

曹永和通曉英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拉丁語及荷蘭統治台灣時期所使用的十七世紀荷蘭語,曾參加荷蘭萊頓大學組織的《熱蘭遮城日誌》編校註疏工作。
他以深厚的南洋及世界史素養,在「本土化」與「國際化」雙重視野並置下,於1990年提出對近代台灣史研究產生一定程度影響的「台灣島史」概念──以生息於這座島嶼上的人民為主體,來看台灣的歷史。「不管時代環境如何變化,只要是生活在台灣的人,跟台灣的關係總是不會變的。」他認為,台灣史學的研究過去太注重漢人觀點與政治變遷,不曾徹底看清──「台灣島本身即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吳密察在〈台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中寫道:「相較於史學家長期以來習用『以人範史』概念,曹永和1990年標舉的『台灣島史觀』,則開啟了『以地範史』的不同路徑。」[1]
199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年11月21日獲荷蘭女王碧翠斯頒授奧倫治-拿騷勳章Order of Orange-Nassau),以表彰他對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活動歷史之研究的重要貢獻,他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臺灣人。[2][3]2012年11月獲頒日本旭日中授章[4]

主要著作[編輯]

  •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
  •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
  • 《中國海洋史論集》

社會參與[編輯]

2012年參加連署反媒體壟斷運動[5]

參考資料[編輯]

參考書目[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曹永和中央研究院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自學典範 曹永和院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

參見條目[編輯]

*****

台灣歷史學界的一代宗師——曹永和(1920-2014)



人氣指數: 176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島史觀」的原創者
最近以94高齡仙逝的台灣歷史學家曹永和院士,可以說是台灣史學界的一代宗師,同時也是台灣學術界的傳奇人物,他是台灣史的活字典。他是中研院院士中,除了錢穆之外,唯一靠刻苦自學而沒有讀到大學者,但是他對台灣史的全面了解與掌握,則沒有任何一位院士能勝過他。他通曉十多種語言,從台大圖書館職員,做到台大榮譽教授,並且是國際知名的台灣史權威。他最大的貢獻是率先提出「台灣島史觀」,建立超越既往的獨特史觀:「以時間為座標,以生息於台灣的人民為主體。從史前時代一直到現代,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時期來到台灣,他們在台灣所創造的歷史都是台灣史。」
圖片來源:民報
在1980年代,曹永和率先提「台灣島史觀」這個觀念,他是原創者,並廣為各界認同。他以「人、時間、空間」這三個因素,建立獨特的台灣史觀,超越政治史的限制,朝向人民的歷史與區域的歷史。因此曹永和的台灣史,不是統獨的史觀,也不是漢人的史觀,不屬於「中國五千年史」,也不屬於「台灣四百年史」,而是包括「史前時代」一直到現代的完整台灣史,在時間的座標上,至少涵蓋六千年的台灣史。
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張若華
1920年出生於台北士林的曹永和,雖然是一位偉大的學者,但求學之路,十分曲折不順,從小喜愛閱讀的他,考運卻甚差,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自己苦學努力之外,他一生都有貴人相助。
曹永和雖然出身士林有名的書生門弟,世代皆以教書為業,祖父曹天相信設私塾授業,父親曹賜瑩畢業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任士林八芝蘭公學校訓導,他的弟弟曹永坤也是台灣樂壇知名的資深樂評家。但曹永和考中學落榜一次,報考高等學校又落榜二次,所以他沒有讀過大學,最高學歷是日治時代的台北二中(現在的成功中學),由於考試失利,身為長子的他壓力極大,家裡又要他攻讀醫科,失落之際,一時也曾有出家避世之念,所幸在台灣總督府的附設圖書館逃避家人與升學時,體驗到閱讀之樂,而成為一生愛書之人;又結交同樣好學有理想的友人而互相鼓勵扶持,進而結識了後來的妻子張若華。而張若華可以說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沒有以前的張若華就沒有今天的曹永和。
張若華出身萬華富貴人家,她先後畢業於台北第三高女與台北女子高等學院,在校是風雲人物,也是勇敢自主的摩登新女性,她的父母兄長認為嫁給醫生才能幸福,但這位千金小姐不但沒有與醫生結親,反而下嫁落第的秀才曹永和,戰爭彷彿是上帝派來的媒人,本來父母反對他與曹永和的婚姻,但因戰爭後期,母親去世,大哥以軍醫身份戰死沙場,而當時曹永和沒考上醫學院,兵役檢查也不合格,因此沒有被派上戰場,終於在1945年5月,在台北最邀烈轟炸背景下,女方家長放棄反對,讓擔任士林合作社書記的曹永和與在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擔任職員的張若華,苦戀而終成眷屬。
曹永和婚後,由士林搬到台北,遠離「士林協志會」活動,順利迎接終戰,沒有捲入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而替戰後的台灣史研究留下人材,他雖然沒捲入政治災難,卻生了一場大病,沒有他夫人的細心照顧,也許他也無法安然脫險;病癒後如果沒有他夫人的辛苦工作幫忙家計,照顧三位子女成材,曹永和也不可能專心投入學術志業,成為一代宗師,因此張若華是曹永和心目中永恆的女性,她引領他的學術心靈向上提昇,進而開創一片台灣學術的新天地。
從古老文獻打造學術殿堂
曹永和生命中的另外二位貴人是楊雲萍和陳紹馨,由於他們二人的合力推薦,曹永和才有機會在1947年3月,進去台灣大學圖書館工作,這個時候也正是台灣大學文學院長林茂生,被國府政權殺害的時刻,(林茂生是台灣人第一位美國博士,是美國哲學家杜威在哥倫大學的得意門生,也是當時台灣人最博學的學者之一。)他在這裡整整如魚得水地工作了38年,才在1985年從台大圖書館的工作退休下來。
作為圖書館專業人士,曹永和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從古老文獻打造學術殿堂。」他除了幫助整理台北帝大自世界各地蒐集而來的珍貴資料外,還受邀去荷蘭萊頓大學資料中心協助整理古荷蘭文檔案資料。就圖書館學的立場而言,資料只有進了目錄才有被研究者利用的機會。荷蘭與台大有很多資料因為欠缺分類整理而無法被學者運用,以致於更新更正確的知識不能被建立,這些整理除了仰賴圖書館學分類方法,更需要判讀資料的學術專業與語言能力,而博學兼懂得多種語言的曹永和正是這文面的長才,祗有他才能把台大圖書館的古老文獻,打造成世界性的研究荷西時代的學術殿堂。
台灣的曹永和之所以懂得十種以上的語言,主要是得力於台大圖書館的藏書和他個人所下的苦功夫,因為十七世紀的台灣史料,大多以非英文方式存在,經常出現荷蘭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而台北帝大時期的資料,以日文最多、德文、英文、法文也不少,因此為了全面掌握歷史資料,曹永和立志下苦功夫,除了漢文和日文外,他也開始慢慢瞭解以上六種語言,一本本破舊的圖書資料,被歸類上架後,經過曹永和的解說就變成貴重的文獻珍寶,台大圖書館的同事們常說:正是曹永和賦予這些史料生命力與再利用的機會。
荷蘭治台史權威岩生成一得意門生
曹永和生命中另一個貴人是岩生成一,沒有岩生成一的知遇之恩,可能就不會有曹永和的 學術成就,他的學問能如此紮實並廣為國際所知,與台灣史(尤其是荷蘭治台史)權威岩生成一的傾心教導 有密切關係,1960年代他將自己的論文大家寄去東京大學給岩生成一,受到岩生賞識,他甚至為此來台灣與曹永和見面,並為曹永和爭取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獎學金,可以讓他到東大的東洋文庫研究一年,並正式成為岩生成一的私塾弟子。當時的岩生己自東大退休,卻特別到東洋文庫為曹永和一人講課,並介紹他去東大史料編纂所研究,為曹永和的古荷蘭文與台灣史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介紹他一些日本學界的知名學者:山本達郎、長岡新治郎、永積昭等。
岩生成一疼惜學生的作法,也深深地影響了曹永和,學生留學海外都因他的介紹信,而被當地的教授特別關照,曹永和桃李滿天下,不只歐美,包括海峽兩岸都有學生,他對學生不分立場都給予指導,曹先生雖有本土意識,但他不藏私的治學精神更值得敬佩,胡適向來自視甚高,晚年在台灣任中研院院長時,不論學術和政治問題都是他講給別人聽,唯獨台灣史問題,胡適會自動來 請教曹永和,因此台大歷史系教授黃富三說:大家都稱曹永和是「活的百科全書」、「活目錄」,正因為他有求必應,對圖書典籍如數家珍。
「厚積薄發」的典範人物
蘇東坡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勉人治學務在深厚,而發表務在謹嚴。在學問上,曹永和就是「厚積薄發」的典範人物,默默耕耘三四十年才開始著書立說,他非常重視著書立說應該有利於後學,必須能丹青照世,因此他在59歲(1979年)才出版第一本著作(台灣早期歷史研究),接著80歲(2000年)才結集出版(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書中每篇都是擲地有聲之作,也是當時台灣史拓荒的里程碑之作,至今仍然經常被學術界所引用。他最早的一篇論文是(近世台灣鹿皮貿易考),1982年他的(東亞的胡椒貿易),是台灣第一位學者,在國際最重要的漢學期刊(通報)發表論文者,而1980年代後期發表的兩篇論文(環東亞海域的國際交流)和(台灣島史的概念)更是震撼國際史學界的開山之作。
1985年他從台大圖書館退休之後,台大才延聘曹永和為兼任教授,開授台灣史課程,台大學生才有機會在課堂上親炙曹永和的風釆,1985年,他在研究所開授「台灣史專題研究」課程,他以此研究班為場域,培養不少新生代的台灣史研究人才,成為台灣史教育陣容的生力軍,協助終結國民黨政權將台灣史當成地方史或中國史的一部份的屈辱局面。1987年他的得意門生張隆志發起成立「台灣研究社」,邀請曹教授擔任指導老師,發起學生擔任義工整理台大圖書館內留存的日治時期資料,將之編目整理公開,這個活動使台大學生認識過去被刻意隱藏曲解的歷史,而逐漸形成本土認同,並使台灣史研究者能大量利用日治時期的研究資料和成果,奠定後來台灣研究的基礎。1990年台大歷史系成立台灣史教研室,由曹永和、黃富三、吳密察等歷史系教授組成,並在台研社學生支援下,召開第一次台北帝大學術研討會,這是台大第一次校史研討會,並促使陳維昭校長決定開始編寫台大正式校史與各院院史。
曹永和38年的公務員生涯,祗得到40萬台幣的退休金,而他一生的薪水大部份都花在買書和幫助學生身上,幸好夫人張若華善於理財管家,才有可能在1999年,他捐出一千萬成立「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來推動台灣史的教育研究事業,基金會與知名的遠流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系列的史學名著,終於使荷蘭時代的台灣史變成了顯學。我很榮幸地在2002年台南文化局長任內,在台史館長劉峰松策劃下,有機會與曹永和教授一起,在台南市政府合作舉辦,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荷蘭時代台灣史的學術研討會」,我個人也獲益良多,我們文化局出版的江樹生翻譯的蘭學巨著(熱蘭遮城日誌)也有曹先生的心血在裡邊,我為了主編的「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我曾三次拜訪他那藏書豐富的溫馨的家,雖然他是飽學之士,為人非常謙虛與客氣,外表木訥寡言,但提起台灣史問題,他卻滔滔不絕地回答你的問題,因此每次訪問他,都有滿載而歸之感。
大器晚成的一代史學宗師
他確實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一代宗師,1998年(78歲)他才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年(82歲)他是台灣人中第一位榮獲荷蘭女王碧翠斯頒授奧倫治.拿索勳章,2009年(89歲)那一年才獲得台灣大學名譽博士,2012年(92歲)才榮獲日本政府盼發的全球性的「旭日中授賞」。他為人的謙虛,可以從他當選院士後的感言看出:「我的古荷蘭文還沒出師。台灣史的研究,現在才真正要開始建立而已。」他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他所專長的荷西時期的台灣史,今日已經變成熱門的顯學,我個人特別期待,他的眾弟子能聯合起來,集體創作一部,從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觀點,符合曹永和的「台灣島史觀」,一部完整的「台灣史」,相信那時他就會含笑于九泉之下。
想要進一步瞭解曹永和的生平事蹟與思想歷程,可以參考三巨冊的「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以及給青少年看的一部勵志書:「曹永和傳記(自學典範)」(曹銘宗著),在此書的序中,科學大師的李遠哲,給曹永和這位歷史人文的一代宗師,寫了一段公允的評價:「據遠哲所知,台灣由於地理位置與歷史發展過程的影響,使台灣的歷史風貌不同於大陸文化,而獨具海洋文化與本土的特殊性,台灣歷史發展的獨特性所孕育的本土特性,在於一方面源於閩南?的東南沿海文化,但同時因歷代政權、族群、商貿活動等因素所交織作用,而形成台灣島特有的文化內涵。為了研究這種豐富而特殊的本土文化,曹院士身體力行,倡導於先,利用古荷蘭文、英文、日文及中文化等多種語言文字,而成就了他今日作為台灣史研究的先驅與大師的地位,在台灣史研究的領域中,建立了優良的典範。」
註:林衡哲寫於南加州亞伯蘭市2014.9.30,此文參考廿世紀代表性人物(二)
- See more at: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274#sthash.qyv2epfl.dpuf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特稿──曹永和教授紀念專輯」已出刊,收有以下紀念文章:
    周婉窈/關於曹老師的幾則回憶
    陳翠蓮/懷念曹永和老師
    鍾淑敏/與曹老師一起唸日文的日子
    詹素娟/「金獅島」傳奇
    張隆志/一張失去主人的書桌:追憶曹永和老師
    陳宗仁/曹永和老師的光與熱
    李文良/熱誠追求學問的偉大身影
    李毓中/東亞海域史研究的偉大船長:吾師曹永和先生
    查 忻/因書結緣:曹老師與我
    陳榮聲/讀冊都是為著興趣


    臺大歷史學系通訊本專輯連結:Chou Wan-yao 和其他 3 人都分享了 1 條連結。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09newsletter/19/19-02-0.html




wwwww
2025 東洋思想研究所創立50周年,台灣映画》年刊十一月出版,已知有『海角七號』等的討論

2015
川瀬健一(東洋思想研究所) 來信:
ご無沙汰しています。
奈良は、昼間は温いですが、朝晩は8度ほどになってきて寒くなりつつあります。
「台湾映画」2015年が出来ました。
帰国してから、次に出す映画の書籍の編集をしています。
川瀬健一編著/黄仁・林贊庭・葉龍彦・李筱峰です。
11月中旬、台北に行きます。
では、お元気で。
---2014
今天注意到The Economist 有錯字:
The Devil's in the deterrant (sic) : countries with citizens that believe strongly in hell have lower crime rates
因為台灣在附圖中,所以可以廣傳。
-----
2016
推薦此篇:.......換句話說,人類的智商或已高出一籌,但智慧卻並未因此增加分毫。「時值20世紀,想要將我們智商的增量化成有價值的東西並讓它們和政治掛上鉤,閱讀文學和歷史是唯一的途徑。」對此,你或許欣然贊同,或許不以為然,但要知道,並非只有弗林懷有這種擔憂:正如威廉·龐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在其最新力作《異想天開》(Head In The Clouds)中所展現的,如今,人們對愚昧無知習以為常,而這一點正影響著大家的決策方式,令生活中的諸多方面都發生變化。.....
人類智商分數在過去一世紀中提升了至少30分,但智商提高並沒有讓現代人變得更聰明,其中原因何在?
----



Judge approves $15B Volkswagen settlement
Volkswagen's $14.7 Billion Buyback Deal on Emissions Scandal Approved
美国法官批准大众(VW ,翻譯錯誤)柴油门纠纷庭外调解
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地方法院周二批准大众汽车公司支付上百亿美元的庭外调解费用,以解决与车主之间的司法纠纷。回购行动11月中旬就将启动,绝大多数车主都欣然接受调解。


wwwww
2025  鍾玲《我的楓紅歲月》回歸東方第44~46節只寫到她倆訂婚.......

2016
今天讀Wikipedia的King Hu (胡金銓)條。
在YouTube上看一部他1975年導的影片:效果不佳,聊勝於無。
晚上想起他因Angioplasty手術引起之併發症過世。不記得當年在報上讀的報導的細節,對我而言,一道光就這樣消失了。直到去年後者前年,讀到日本朋友作的訪問稿,才知道點他的家庭和成長過程。
晚上想應該查一下Angioplasty是什麼?Wikipedia 英文最精彩之一的是醫學,因為美國有老師鼓勵學生寫,算分數,當然還有其他我不知道的姻緣、措施,成就此知識寶庫。中文部分就簡化多了。
"血管再成形術(Angioplasty),又名血管成形術、血管擴張手術,泛指為血管進行擴張的醫學手術,通常用以治療動脈硬化。目前最廣泛進行的血管再成形術,為針對心臟冠狀動脈的冠狀動脈再成形術。"
wwww2016
《現代學術研究 專刊1》1989; "民族自決"運動(《楊肇嘉回憶錄》)
wwwww

讀東方白的回憶錄【真與美】,他去旁聽葉公超在台大的英詩演講,全程採英文。傳主完全聽不懂.....。 (hc:很可理解,他在西南聯大教書時,教法類似,學生多無法接受。可我在朱自清先生的日記中,他對朱先生請教英詩音韻問題,諄諄善導,舉E. E. Cummings (1894-1962)詩為例說明......。

wwww
呼喚有溫度,全球視野的 英文版《台積電簡史》
吾友Ben 任職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在電影,書籍(英文版)新書發表時提出可作為 tsmc 的新人 orientation......
wwwww
Hanching Chung
2013年10月26日 ·
張華夫人回美國之前 跟他先生來訪.我才知道張兄年底要退休了 以及他到高雄科博館演講Alice二書中的科學.
梁永安先生趁機會寫下他對張華兄的一些"心得":我與張華兄的淵源:
早在親身認識張兄以前便拜讀過他的大文〈《英漢大詞典》的商榷〉(載於《翻譯學研究集刊》第四輯),驚為天人(評論詞條缺失需要硬橋硬馬工夫,非有深厚蘊積不為功)。若干年後,張兄以本名現身上述提過的翻譯討論網站,一上場也是談《英漢大詞典》(陸谷孫主編)。我起初聯想不起來,但隨即納悶怎麼又有一個人對《英漢》如此熟悉,心血來潮,把〈商榷〉翻出來看,發現作者果然也叫張華。我在網站上點破他的「身分」,後來便通信起來。嗣後,鍾先生弄了個叫Simon University的網站(他也是管理學大師Herbert A. Simon的大粉絲),繼續不時拋些翻譯問題考大家。我和張兄同是常客(另兩位最常參與討論的是學貫中西的鄭小姐和法文了得的繆小姐),時相切磋,不亦樂夫。張兄就像鍾先生一樣,專業不在文科(是位大工程師),卻對文字、詞書與翻譯興趣盎然,孜孜鑽研,又不時抽空下海翻譯,小試牛刀(以文章為主,書本類有兩本)。張兄功底深厚,見解常發人所未發,讓我有茅塞頓開之感。茲舉兩個印象深刻的例子:
an ill-favoured smile讓人不舒服的笑容
我一直覺得英文作者喜歡用「上義詞」(這是邏輯或語意學用語),an ill-favoured smile就是其中之一。
「讓人不舒服的笑容」的下義詞可能有:邪笑、奸笑、陰測測地笑、不懷好意地笑、不討人喜歡的笑、皮笑肉不笑(淫笑)等。
照我所知,opalescent指的是類似毛玻璃的半透明,而不是色彩,「蛋白石」指的也是半透明,和一般寶石的清澈見底不同。所以文中的The air is opalescent 大致是中文的迷濛。
我曾為文討論過,趙元任把兔眼的pink譯為「淡紅」、後來的譯者都譯為「粉紅」,其間即有透明度與色彩的分別。

wwwwww
分享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對於"大學排名制"的批評和反省 (該校經常名列前茅)。很值得讀讀 2021 1027
...ranking colleges is a dubious enterprise...
...I prefer alumni satisfaction 10 years post-graduation, though that information is harder to gather...
"......大學排名是一個可疑的事業......
" ...我更喜歡畢業 10 年後的校友滿意度,儘管這些信息更難收集..." (Google 機械翻譯)
---20201026
看BBC的 Global Questions 節目:世界各地6個人向中每各一專家提問:5G、中美科技戰等。畫面9人 (含主持人)。這種電視,在CNN和BBC等很平常,新加坡小規模用一下,台灣可能落後一代。
中美科技戰,6人中4人認為中國勝出;1人美國勝出,1人沒意見。
美國專家清楚地說,半導體、AI、5G等科技,必須分類來談,美國許多類的"質"都很好 (她成功吸收世界人才)。
對於科技和AI等,所有參與者都忽略:日本、德國、法國、加拿大、韓國等,眼光太窄!

-----
亞洲最大同志遊行: 2019年 (元年)約20萬人;2025約15萬人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將在10月26日舉行亞洲最大同志遊行,根據主辦方估計,同婚元年將吸引來自全球各地超過20萬人參與。
台灣同婚合法成為世界關注焦點。歷史最悠久的世界性人權組織,國際人權聯盟(FIDH)因此選擇在10月21至25日在台灣舉辦年會。10月24和25日的“2019年台歐盟亞洲地區LGBTI人權推動研討會”,也是亞洲首次有官方主辦類似的活動。兩個國際活動都有代表率團參與26日的遊行。
在台灣同婚合法後,婚姻平權大平台的副召集人鄧築媛常被問到,台灣是怎麼做到的? 她表示,這與台灣民主發展的軌跡、公民社會的推進,和近3年的多管齊下有關。
她說:“台灣在1987解嚴之後,公民運動很蓬勃。 其中婦女運動結合性別運動,讓台灣的同志運動能夠有穩固的基礎。”
她談到,90年代的努力催生了2003年第一屆台灣同志遊行,還有2004年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她也說,公民社會持續在民主人權運動上扮演重要角色,像是2014年太陽花運動,透過佔領立法院行動拒絕與中國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也是年輕人關心公共議題的展現。
鄧築媛回憶道,這些公民運動的能量都累積成為2016年支持同志權利的大集會的可能。當時現場有25萬人聚集在總統府前要求婚姻平權,其中也包括許多異性戀家庭共同參與。
最後在近3年透過立法、訴訟、公投等方式,在2017年5月24日由大法官宣布,不讓同志結婚違憲,並在2019通過《同性婚姻專法》。
不過她也提到,台灣在跨國伴侶登記、收出養的制度,還有社會溝通對話上,離真正的平權還有一段距離,是台灣同志團體接續要努力的目標。
聯合國的經驗
聯合國首位LGBTI獨立調查員蒙塔爾博霍恩(Vitit Muntarbhorn)21日在台灣參與座談時提到,台灣同婚合法在推進同志人權上有領導作用。他也提到,若有更多的國家或是企業帶領,LGBTI權利更能得到保障。
他說:「世界上還有69個國家仍將同性性行為視為非法,把合意性行為除罪化是當務之急。”他認為各國也需要推動《反歧視法》,看見不同性認同等其他性少數族群。
蒙塔爾博霍恩特別提到了跨性別者和雙性人,談到這兩種認同在許多國家還是被當做疾病來處理,其中,跨性別學生更是在學校被霸凌最嚴重的群體。持續的除病化和社會經濟文化的融合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中國跨性別者悲歌:“家人決定我是誰”

------
‘Harvard Thinking’: Plastics are everywhere, even in our bodies 2024
google世界面臨塑膠問題。不可生物降解的塑膠不僅堵塞海洋和垃圾掩埋場,而且還侵入我們的身體。
「攝取是主要的接觸途徑,我們每週消耗約 5 克微奈米塑膠;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
維斯研究所創始所長、醫學院和工程學院教授唐·英格伯 (Don Ingber) 表示,我們正「淹沒」在塑膠接觸中。從我們穿的化纖衣服到野火煙霧,我們幾乎不可能逃脫。我們的身體無法完全分解塑膠。這尤其令人擔憂,因為研究發現幾乎每個身體器官都含有塑膠。
英格貝爾說:“這些顆粒……就是我們所說的持續釋放載體,這意味著它們只是坐在那裡,每天都會釋放一點點,直到腸道或其他器官中這些細胞的餘生。” “這使得[他們]更加危險。”
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系的研究科學家瑪麗約翰遜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找出誰的暴露風險最高。但所有消費者都應該盡量減少塑膠的使用——從他們的穿著、家居佈置到準備食物的方式——直到找到更好的、可生物降解的替代品。
「身為消費者,我覺得我已經等不及了;我想盡量減少自己的暴露,」約翰遜說。
------
繼德國的案例,日本的報導更詳細。

Joel :綠色能源與農業、漁業如何共生?全球正在進行不同方式的嘗試,將農地「加蓋二樓」進行一場「農業復興運動」。在日本櫔木縣芳賀町,一望無際的田園之間,豎立著一排排如短冊般的太陽能板。這些太陽能板高懸於地面三公尺處,整齊排列在田埂上方,讓陽光同時照耀著作物與發電設備。這種被稱為「營農型太陽光發電」(Solar Sharing,簡稱「太陽能共享」)的創新模式,讓農民能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與綠電供應,實現糧食與能源並行發展的新可能。
宇都宮市的「綠能系統公司」(Green System Corporation,簡稱 GSC)社長阿久津昌弘。是一名出身農家的企業家,歷經債務與轉職的波折後,最終找到了太陽能共享這個方法,讓他可以務農也能養家」。如今,他的公司已在櫔木、福島等地建設86處、總面積達32公頃的太陽能共享農場,並由旗下農業法人負責水稻、小麥與大豆的栽培工作。
「從沒有後繼者的農家那裡租地的情況越來越多,這樣能讓土地不至於荒廢,又有租金收入,地主也願意配合。」阿久津解釋。GSC 每年支付地主每10公畝(約0.1公頃)4萬日圓的租金。透過調整太陽能板角度,他們將日照減少控制在三成以內,同時以精細的土壤管理確保作物產量不輸一般農地。更難能可貴的是,GSC 堅持採用不施農藥、不用除草劑與化肥的有機農法,部分土地甚至重新出現了絕跡多年的「豐年蝦」。
「雖然復耕荒地需要大量人力與資金,但靠著售電收益,我們能購買機械與資材,讓土地一塊塊恢復生機。」阿久津說。如今,這些農場也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加入,像是來自愛知縣、年僅21歲的小杉武司,正駕駛著聯合收割機收麥。GSC 的24名員工中,八成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世代,在高齡化與米價高漲的今日日本,這樣的景象彌足珍貴。
這項新興模式不僅吸引了農家,也引起大型企業的關注。農業機械巨頭「久保田(Kubota)」於2024年正式宣布進軍太陽能共享市場,並與 GSC 攜手合作。第一階段,久保田在日本全國約50處(總計20公頃)的農地設置高規格耐風型太陽能架構,總發電容量達5兆瓦,所產電力將直接供應附近的自家工廠,預計每年減少2600噸二氧化碳排放。
更令人矚目的是,久保田計劃在2026年度前將據點擴大至200處(20兆瓦)。地主與合作的農業法人可同時獲得租金與農作收益,實現多元收入來源。GSC 在這波合作下的營運規模已達330處、總計32兆瓦,僅自家持有部分的售電收入就超過1.5億日圓。
不過,太陽能共享在日本的發展並非一路順風。自2013年法規允許後,一些業者偏重發電收益、忽視耕作本質,導致「偽農業專案」風波不斷。GSC 早期也曾面臨地方民眾的疑慮,但透過公開展示真實的農作活動,逐漸扭轉形象,獲得信任。阿久津指出,與大企業合作不僅帶來資金支持,也讓金融機構對貸款更為放心,成為推動農業創新的關鍵力量。
他的最終願景,是以太陽能共享的收益推動更廣泛的有機農業,並讓地方學校的午餐全面改用在地有機食材。最近,他更將首次收成的大麥交由酒造公司釀製成自家品牌威士忌。從糧食到能源,甚至延伸至地方品牌打造,農業價值正在被重新定義。
與企業導向的模式不同,在千葉縣匝瑳市,由市民自發成立的「市民能源千葉公司」(通稱「みんエネ」)則展現出另一種草根式力量。這家由九位居民於2014年成立的小公司,源於福島核災後對能源自主的渴望。創辦人們自學安裝太陽能設備,並委託當地農家進行耕作,以90萬日圓資本金起步,十年內成長為營收超過5億日圓的集團。
みんエネ 的最大特色,是將賣電收入的一部分回饋社區。他們成立「豐和村建設協議會」,每年撥出約450萬日圓資金,舉辦豐收祭、支援兒童活動中心、推動都市居民與地方互動、並協助移住者落地生活。同時,公司也重視防災功能,在多數發電場設有停電時可免費使用的充電站,並與地方政府簽署災害時電力支援協定。
在技術層面上,みんエネ 也與研究機構合作,測試次世代「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這種輕薄可貼附於牆面的新型電池,有望大幅拓寬綠電應用範圍。甚至在越南,他們還參與實驗性專案,研究太陽能板能否有效減少水田中的甲烷排放。從環境再生農業到氣候適應作物開發,這群「民間能源人」的視野早已超越地方層級。
回頭來問為何久保田這樣的老字號企業,願意投身這場農業與能源的交叉革命?副社長花田晉吾給出了明確答案:「這項事業只有20%的目的在於提供再生能源給工廠,剩下80%是為了『支持那些支撐農業的人』。」
根據預測,到2040年日本的農業人口將只剩現在的四分之一。若不創造新誘因與收入來源,農業將難以為繼。「太陽能共享」正好提供了解方,讓農民在穩定的農業收益之外,增加可預測的售電收入,讓務農再次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對於外界批評「發電本位」的負面案例,花田則強調:「我們要讓社會理解,這不是破壞農地,而是農地的新利用方式。就像溫室栽培當初也曾被懷疑一樣,改變總是需要時間。」他呼籲政府在監管之外,也應以農業振興的角度給予支持。
參考資料:朝日新聞

wwwwww 2017

從Amartya Sen的書說起: 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 writings on Indian history, culture, and identity 慣於爭鳴的印度人
王邦雄教授在【紀念師覺月教授】2010,提到Amartya Sen (阿馬蒂亞 沈)是 Nalanda Mentor Group 的主持人,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翻譯成 【慣於爭鳴的印度人】
現在的中文翻譯,各說各的,【慣於爭鳴的印度人】譯者 : 劉建不知道PRABODH CHANDRA BAGCHI 叫師覺月--著【
INDIA AND CHINA A THOUSAND YEARS OF CULTURAL RELATIONS】,將 Identity 翻譯成"特性"。
Amartya Sen 在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的第8章【中國與印度】力排西方已宗教為主來界定各"文明",他談的是中國與印度在非宗教的交流,網路上更有他用經濟學/聯合國的"生活品質指標和中印制度的不同,針貶印度的缺失之學術論文。
慣於爭鳴的印度人
慣於爭鳴的印度人作者: [印度]阿馬蒂亞·森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副標題:印度人的歷史文化與身份論集譯者 : 劉建出版年: 2007-12-01 頁數: 330 定價:

wwwww

2018 想著林懷民近日的尊重看命的。
一位牽著孫子的手上學的阿公說,以後他老了,就無法再送你了。
學習打字,上網,其實很複雜,很難。
教老曹有感。他說要請人打字,他為好友寫的傳。我說該學習,事事煩人總不方便。
2019  1027
曹永洋老師跟他學生曾日信去孫逸仙畫廊之後,來訪。我請他講講上次與醒報負責人夫婦去拜訪何懷碩先生家。剛好何先生打電話來。

---
何懷碩先生筆耕數十年,有可惡處、可愛處:
70年代他批評、嘲諷鹿橋先生的《人子》、《六本木物語》(可憐,這只是構想的書名,卻被歸類《東洋文庫》)......
人生很奇特,他二三年前造訪漢清講堂,談得還不錯。差距是我是台灣人啦。
何先生畢竟是藝術家、知識分子。他可以體會欣賞這些先賢,我認為是文集中的佳作:
----


蔡潔妮博士。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華國霸權超拔大法會】
今天20241025恰巧是中華民國政權定義的「台灣光復節」。然而,這個政權為何長期污名化台灣的國族認同呢?

----
張曉風創作一甲子,出版 《八二年華》2024。
---2023
懷念翻譯家彭淮棟先生(1953~2018,東海同學)主要作品:讀小說家大江健三郎(先生 Ōe Kenzaburō 1935~2023)自述:《讀書人:讀書講義》2010《大江健三郎作家自語》2008,以色列著名指揮家巴倫博伊姆在德國柏林成立了一所音樂學院,以紀念他的朋友、巴勒斯坦作家薩義德。

-----2022
康正果:不要傳播猜想
【按:習近平的粗野,替胡錦濤賺來中國平民百姓的同情憐憫,是這兩天翻騰在網絡上的一股奇怪氛圍,有點貓哭耗子,無論政治傾向還是文化味道,都不對勁,黑社會窩裡鬥,有禮貌分寸的講究嗎?康正果看著膩歪,賦詩一首,又寫了極清醒的一文,我很有同感,他已無臉書,我便拿來發表。】
二十大會場即景
局外疑猜枉費思,一廂情願說詅癡。堂皇開幕走程序,生米垂成熟飯時。
司空見慣千人諾,終局從無一士諤。袞袞諸公忝侍班,滿堂鼓掌助為虐。
裸裝登位食言肥,魚貫朝班佞是非。孔雀開屏徒自炫,露臀獻醜則頑違。
最近油管上各家媒體,喋喋不休播放專題,分析胡錦濤被帶離會場的種種原因,頗吸引受眾。我對媒體人和受眾此事件的關切的猜謎心理實在感到無謂。
胡錦濤被帶離會場,無論是哪種原因,都不足惋惜,也不值得同情。從缺席的江朱到在場的宋平、曾慶後、溫家寶諸元老,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促使習連任的程序。中共黨內不管有多少勾心鬥角的派系,不管他們恩怨爾汝,爭權奪利到什麼程度,在維護中共權力延續和參與交接的過程中總是互相配合,適度妥協的。
油管上迎合厭習反習受眾的種種傳聞,均反映了局外民眾一廂情願,寄政變的可能性於中共黨內權力競爭的自慰心理。退一萬步來說,胡錦濤若真有魄力和骨氣,就應在他被習當面羞辱(?)之時,面對全體代表振臂一呼,揭露那個全過程民主的弄虛作假,興許會一呼百應,當場給習以致命的一擊。
齊奧塞斯庫的垮台就是在面對台下萬眾擁戴之刻,突然一勇士振臂高喊打倒時引起全場回應,一舉幹掉了那位暴君。可惜中共黨人,包括受中共統治的黨民都不是人家羅馬尼亞那個種,都沒種,尤其是中共黨員,一入黨,其叛逆性即已遭到閹割。胡錦濤及其團派們尤其如此,習本人早在文革全家人受迫害時已開始感染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了。
中共內部不可能發生顛覆性政變,即使發生過粉碎四人幫那樣的奪權鬥爭,最終也是換湯不換藥,在寡婦(江青)身上出了挨毛整肅的氣而已。不要再在胡錦濤大會上被帶走的那幾分鐘視頻上猜謎勞神了,二十大已圓滿收場,全體與會者均各得其所,或多或少地心安理得。胡錦濤即使被帶走,也比局外人猜測/擔心他所處的劣勢要養尊處優得多了。
注:
* 《顏氏家訓·文章》:「吾見世人,至無才思,自謂清華,流布醜拙,亦以眾矣,江南號為『詅痴符』。」
* 《史記•商君傳》:「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 陸機《贈弟士龍詩》之三:「闕彼遺軌,則此頑違。」

-----

♥ “de tout mon coeur”——“全心全意”♥
你會把這份小小的愛情信物送給誰?標記他們💕 這款微型琺瑯掛鎖盒上錕刻著法語的浪漫訊息,製作於中世紀晚期,即1400年至1464年之間。 它直徑只有2厘米,由黃金製成,鍊子上掛著一把小鑰匙✨ 它是菲什普爾(Fishpool)寶藏的一部分——該寶藏包含1237枚硬幣、4枚戒指、4件珠寶和兩條鍊子,於1966年在英格蘭中部諾丁漢郡菲什普爾村的一個建築工地上被發現。 菲什普爾寶藏中的精美珠寶正在40號展廳展出——保羅·拉多克爵士和拉多克夫人的中世紀歐洲(1050-1500)展廳。預訂免費參觀門票,並了解更多關於畫廊的資訊:http://ow.ly/mnXT30rXari 🔎 微型金色掛鎖盒。中世紀晚期,1400-1464年。了解更多:http://ow.ly/uO3V30rXaoL





泰國皇太后

Sirikit, Glamorous Queen of Thailand Who Wielded Power, Dies at 93

As the wife of King Bhumibol Adulyadej, she traveled the world charming government leaders and the public.

Listen to this article · 6:22 min Learn more
A black-and-white photo of Queen Sirikit posing alongside King Bhumibol Adulyadej in regal attire.
Queen Sirikit of Thailand with King Bhumibol Adulyadej. For decades their portraits appeared in houses and shops around the country.Credit...Royal Bureau/AFP-Getty Images
泰國魅力四射、權傾朝野的詩麗吉王后逝世,享年93歲
身為國王普密蓬·阿杜德的妻子,曾週遊世界,魅力四射,深受政府領導人和民眾的喜愛。

一張黑白照片,詩麗吉王后身著皇家禮服,與普密蓬·阿杜德國王並肩而立。
泰國詩麗吉王后與普密蓬·阿杜德國王。幾十年來,他們的肖像畫遍布全國各地的民宅和商店。圖片來源:Royal Bureau/AFP-Getty Images


wwwww




"Berthe Morisot  (1841-1895) 的親友圈:繪畫人生,群己兩全" 她的法文傳記等Manet and Morisot, Soul Mates in Modernity,日本都有翻譯;Art of Seeing and Being Seen.馬拉美與莫里索書信集;馬內的謬思:印象女神莫莉索(普)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Berthe Morisot 的親友圈:繪畫人生,群己兩全" Correspondance De Morisot Et Mallarme馬拉美與莫里索書信集




"Berthe Morisot 的親友圈:繪畫人生,群己兩全"2018.10.13



29:45





Manet and Morisot, Soul Mates in Modernity

A new exhibition at the Legion of Honor in San Francisco captures the creative spark between two avant-garde 19th-century painters, Édouard Manet and Berthe Morisot.

Listen to this article · 9:30 min Learn more
The painting depicts three figures sitting on a balcony with green shuttered doors on each side—one woman is seated and looking over at the viewer; another woman is standing just to her left; and a man stands behind them.
Édouard Manet’s “The Balcony,” 1868-69. The group portrait features his artist friend Berthe Morisot, who “exudes main-character energy with her fierce gaze,” our critic says.Credit...Musée d'Orsay and RMN-Grand Palais/Art Resource, NY
https://hanchingchung.blogspot.com/2019/01/berthe-morisot.html


wwwwww



-----
兩位英國建築巨匠過世:格里姆肖Nicholas Grimshaw 「過去 50 年來,我的工作一直致力於創造一個比上一個高度現代主義時代更友善、更少教條的世界,」Terry Farrell,法雷爾先生  


英國20世紀下半葉建築師 比現代更 kinder
我的工作一直致力於創造一個比上一個高度現代主義時代更友善、更少教條的世界,」

尼古拉斯·格里姆肖逝世,享年85歲;以高科技設計聞名的英國建築師

他將英國的工程和工業設計歷史與現代感性融合,塑造了21世紀英國的面貌。

Nicholas Grimshaw, 85, Dies; British Architect Known for High-Tech Designs

He melded his country’s history of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design with a modern sensibility to help shape the face of 21st-century Britain.


A cluster of giant, honeycomb-like white structures set into a verdant hillside.
Among Mr. Grimshaw’s most idiosyncratic works was the Eden Project, opened in 2001, a building made up of a cluster of domes enclosing vast botanical gardens.Credit...Hufton + Crow, via Grimshaw

A large, Lego-like gray building with blocks of yellow and red accenting the facade, set against a bright blue sky.
In recent decades, Mr. Grimshaw’s firm took on more commissions abroad. In New York, he designed Via Verde, a mixed-use, mixed-income housing complex in the South Bronx that opened in 2012.Credit...David Sunberg, via Grimshaw

Among his final endeavors was a project that embodied his commitment to innovative, sustainable design.

In 1976, he and Mr. Farrell had built a factory for Herman Miller, the furniture company, in Bath, England. At the time, it won praise for its flexible, spacious interiors.

Eventually Herman Miller left the factory, but Mr. Grimshaw wasn’t done. After the Bath School of Art and the Bath School of Design took it over, they commissioned him to remake it as an academic center. The renovated building opened in 2019.

“I’m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assioned with sustainability,” he told The Financial Times in 2019. “Architects should be compelled to put in proposals for how their buildings could be converted later, from offices to flats for instance. We need to stop looking at buildings as expensive handbags on shelves.”


他最後的努力之一,是一個體現他對創新永續設計承諾的項目。

1976年,他和法雷爾先生在英國巴斯為家具公司赫爾曼·米勒建造了一座工廠。當時,這座工廠因其靈活寬敞的內部空間而廣受讚譽。

赫爾曼·米勒最終離開了工廠,但格里姆肖先生並未就此罷休。巴斯藝術學院和巴斯設計學院接手後,委託他將其改造成學術中心。翻新後的建築於2019年開放。

「我對永續發展越來越充滿熱情,」他在2019年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 “建築師應該被要求提交關於他們建築未來如何改造的方案,例如從辦公室改造成公寓。我們不能再把建築看作是貨架上昂貴的手提包了。”
wwwwww

特里法雷爾逝世,享年87歲,其建築作品體現了20世紀後期的極端風格

特里·法雷爾是一位英國建築師和城市設計師,他的作品涵蓋了20世紀後期建築風格的極端,從現代主義的樸素到後現代主義的俏皮,最終又介於兩者之間。他於9月28日去世,享年87歲。

這是一棟擁有多扇窗戶的大型石材和玻璃建築。
一位評論家將法雷爾先生為英國對外情報機構軍情六處(MI6)設計的總部描述為一個“奇妙的悖論:倫敦最顯眼的建築,卻為最神秘的組織所用。” 圖片來源:Oli Scarff/Getty Images

年邁的特里·法雷爾,白髮蒼蒼,戴著眼鏡,身穿棕色衣服,坐在擺滿書籍的櫃子前的棕色沙發上。
2019 年,法雷爾先生在倫敦的家中。 「過去 50 年來,我的工作一直致力於創造一個比上一個高度現代主義時代更友善、更少教條的世界,」他說。圖片來源:Christopher Owens/Contour by Getty Images

Terry Farrell, Whose Buildings Embodied Late 20th-Century Extremes, Dies at 87


Terry Farrell, a British architect and urban designer whose work encompassed the extremes of late 20th-century building styles, swinging from Modernist austerity to postmodernist cheek before landing somewhere in between, died on Sept. 28. He was 87.

A large stone-and-glass building with multiple windows.
Mr. Farrell’s headquarters for the British foreign intelligence service MI6 was described by one critic as a “wonderful paradox: the most conspicuous building in London for the most secretive organization.”Credit...Oli Scarff/Getty Images

An older Terry Farrell with white hair, wearing glasses and dressed in brown clothing, sitting on a brown sofa in front of cabinets filled with books.
Mr. Farrell at home in London in 2019. “My work these last 50 or so years has been heavily involved in creating a kinder, less doctrinaire world than that of the previous era of high Modernism,” he said.Credit...Christopher Owens/Contour by Getty Images

2014年,法雷爾先生發表了由英國政府委託撰寫的《法雷爾建築與建成環境評論》報告。報告提出了多項建議,其中包括建議城市設立一個“城市空間”,讓公眾可以了解並討論那些影響其環境的政策。 (法雷爾中心的設立初衷就是為了提供這樣的資源。)

 “Farrell Review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it proposed that cities create an “urban room” where members of the public could learn about and debate the policies shaping their environments. (The Farrell Centre was intended to be such a resource.)

A long building sitting on the waterfront with a zigzagging roofline studded with finials.
Mr. Farrell designed attention-getting buildings like TV-am (1982), a broadcast center in London decorated with giant egg-cup finials.Credit...Richard Bryant/Arcaid Images
A large illuminated building at night, surrounded by city lights and the River Thames.
The Embankment Place office building in London was completed in 1990.Credit...Historic England/Heritage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Image
Yellow-and-white trains pull into and out of a train station under a large office building.
It sits over the tracks and platforms of the Charing Cross railway station.Credit...Justin Kase/z12z, via Alamy

----wwwww

康丁斯基 音樂

In Paris, a Kandinsky Exhibition That Lets You Hear the Paintings

A new exhibition in Paris helps visitors step into the modernist master’s sonically inspired world.

Listen to this article · 6:16 min Learn more
A brightly colored abstract painting with squiggles, lines and circles in black floating amid blues, pinks, yellows, greens and reds.
Wassily Kandinsky’s “Yellow-red-blue” (1925) is one of nearly 200 artworks and objects on display in “Kandinsky. The Music of Colors,” a new exhibition at the Philharmonie de Paris’s Musée de la Musique that explores the impact of music on his artistic vision.Credit...Centre Pompidou,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 Paris
巴黎康丁斯基展覽,帶你聆聽畫作
巴黎新近舉辦的展覽,帶領觀眾走進這位現代主義大師充滿聲音靈感的世界。

一幅色彩鮮豔的抽象畫,黑色的曲線、線條和圓圈漂浮在藍色、粉紅色、黃色、綠色和紅色之間。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黃-紅-藍》(1925 年)是巴黎愛樂音樂廳音樂博物館新展「康丁斯基:色彩的音樂」中展出的近 200 件藝術品和物品之一,該展覽旨在探索音樂對其藝術視野的影響。圖片來源: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


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
2021年10月26日
·
#WorkoftheWeek: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其晚年作品中,經常偏愛柔和的色調,這讓人聯想到東正教聖像畫及其俄羅斯傳統。自然科學也影響了他的創作;多年來,他一直收集有機標本、期刊插圖以及科學百科全書。
例如,在《主導曲線》(1936)中,左上角綠色矩形內的圖形令人聯想到微小的海洋動物,而其他地方則出現了類似胚胎的形狀。這些生物形態象徵著重生和再生,這種樂觀的觀點與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益加劇的歐洲政治危機形成鮮明對比。右側一組懸空的台階,這個主題也出現在這段時期的其他作品中,或許暗示著上升或過渡。
「主導曲線」正在我們目前的展覽「瓦西里康定斯基:圍繞圓圈」中展出——計劃您的參觀:https://gu.gg/2IAc2za
#WorkoftheWeek: In his late-life work, Vasily Kandinsky often favored pastel hues reminiscent of Eastern Orthodox icon painting and his Russian heritage. The natural sciences also informed his compositions; he had for some years collected organic specimens, illustrations from journals, and scientific encyclopedias.
In “Dominant Curve” (1936), for instance, the figures within the green rectangle in the upper left recall microscopic marine animals, while embryo-like shapes appear elsewhere. These biomorphic forms gesture to rebirth and regeneration, an optimistic view that stands in contrast to the mounting European political crisis that precipitated World War II. A suspended set of steps at right, a motif that appears in other works from this period, may allude to elevation or transition.
“Dominant Curve” is on view in our current exhibition “Vasily Kandinsky: Around the Circle”—plan your visit: https://gu.gg/2IAc2za
-----
The query "PAINTING MUSIC AUTHOR ESSEX" likely refers to Peter Vergo, an art historian and author from the University of Essex, known for his book "The Music of Painting" which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usic and modern art. The search results also point to "Paul Klee: Painting Music", a book about the artist who was both a painter and musician, and the Essex Library Service's catalog which includes these and other works on art and music. 

AI 概覽
查詢「埃塞克斯繪畫音樂作家」可能指的是彼得·維爾戈 (Peter Vergo),他是一位來自埃塞克斯大學的藝術史學家和作家,以其著作《繪畫的音樂》而聞名,該書探討了音樂與現代藝術之間的聯繫。搜尋結果也指向了《保羅·克利:繪畫音樂》,這是一本關於這位既是畫家又是音樂家的藝術家的書籍,以及埃塞克斯圖書館服務處的目錄,其中包含這些作品以及其他關於藝術和音樂的著作。



wwwww
”俗不可耐massive firework explosion. 

Centre Pompidou 2025. Benjamin Franklin Parkway;nuclear75,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蔡國強新作「螢火蟲」點亮費城 Human-Powered ‘Fireflies’ Create a Nighttime Dreamscape


On September 19, Cai Guo-Qiang,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Canadian outdoor clothing brand Arc'teryx, executed a massive firework explosion on ...

Cai Guo-Qiang: The Artist Who Lets Gunpowder Speak

Centre Pompidou
https://www.centrepompidou.fr › magazine › article › cai...


Oct 15, 2025 — ... Pompidou — a daytime pyrotechnic fresco that will ignite the building's façade on October 22, 2025. A monumental farewell in the form of a ...




2017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rtist Cai Guo-Qiang 蔡國强 has amazed audiences around the world with his pyrotechnic artwork, including at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and with his celebrated work Sky Ladder.
In honor of #nuclear75, he will debut a new pyrotechnic piece Saturday at 3:20 p.m. above Regenstein Library at #UChicago. The piece will symbolize "the paradoxical nature of employing nuclear energy."
RSVP: http://bit.ly/2itXZPR












再看一次










AFP News Agency 在動態時報相片相簿中新增了 1 張相片 — 在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Ya se ha abierto al público la exposición “El espíritu de la pintura. Cai Guo-Qiang en el Prado”, patrocinada por Acciona
Podrá visitarse hasta el próximo 4 de marzo en la sala C del edificio Jerónimos. En la sala D se proyecta un documental de veinte minutos, dirigido por Isabel Coixet con la colaboración de Samsung The Frame.


"繪畫 精神"展覽已經向公眾開放. 蔡國強在", 由Acciona贊助

到三月4日, 該大樓的c會議室可以訪問. 在d會議室, 由伊莎貝爾coixet領導的分鐘的紀錄片將在d會議室進行.


El espíritu de la pintura. Cai Guo-Qiang en el Prado - Exposición
Cai Guo-Qiang es el primer artista contemporáneo que concibe obra…
MUSEODELPRADO.ES







"El espíritu de la pintura. Cai Guo-Qiang en el Prado" 25/10/2017 - 04/03/2018
https://www.museodelprado.es/…/50bb73ba-0e60-47da-86b9-e86a…






美国之音中文网
【著名艺术家蔡国强《萤火虫》作品专访】著名华人艺术家蔡国强在费城举办大型公共艺术展览《萤火虫》,庆祝本杰明·富兰克林大道建成100周年。和传统的大型庆典不同,蔡国强此次特意用来自家乡泉州的手工灯笼,和富有中国气息的人力三轮车,打造了一场公众可以参与的视觉盛宴。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 豆瓣电影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79188/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艺术家之一蔡国强的首部电影纪录片。既是一个从中国出发、成为具国际影响力艺术家的励志故事,也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人的 ..



----


Benjamin Franklin Parkway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njamin_Franklin_Parkway




Benjamin Franklin Parkway is a scenic boulevard that runs through the cultural heart of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Named for Founding Father Benjamin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費城藝術博物館台階頂部看班傑明·富蘭克林公園大道
班傑明·富蘭克林公園大道(Benjamin Franklin Parkway)是美國費城一條風景優美的林蔭大道,長一英里,呈對角線斜穿過市中心西北部文化區的柵格路網。得名於費城名人班傑明·富蘭克林。它起於費城市政廳,向西北經過洛根圓環(Logan Circle),止於費城藝術博物館前。
景點[編輯]
班傑明·富蘭克林公園大道是費城博物館區的脊柱。該市一些最著名的景點位於此處:聖伯多祿聖保祿聖殿主教座堂(Cathedral-Basilica of Sts. Peter and Paul)、斯旺紀念噴泉(Swann Memorial Fountain)、費城自由圖書館、富蘭克林科學博物館(Franklin Institute)、莫爾藝術設計學院(Moore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自然科學院(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羅丹博物館、艾金斯橢圓(Eakins Oval),以及費城藝術博物館
班傑明·富蘭克林公園大道也是一個室外雕塑花園。作品包括:奧古斯特·羅丹的「思想者」和「地獄之門」,羅伯特·印第安納的「愛」,亞歷山大·斯特林·考爾德的斯旺紀念噴泉的三河雕塑以及「莎士比亞紀念雕塑」,「聖女貞德」,華盛頓雕塑等。
市區重建[編輯]


 CreditKirsten Luc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Human-Powered ‘Fireflies’ Create a Nighttime Dreamscape


For a public art project in Philadelphia, the artist Cai Guo-Qiang transformed pedicabs with paper lanterns ablaze.
By BARBARA POLLACK

https://cn.nytstyle.com/slideshow/20170919/t19fireflies-ss/zh-hant/?_ga=2.187029480.1558346025.1505835608-643230285.1487125568#1














2017
【著名艺术家蔡国强《萤火虫》作品专访】著名华人艺术家蔡国强在费城举办大型公共艺术展览《萤火虫》,庆祝本杰明·富兰克林大道建成100周年。和传统的大型庆典不同,蔡国强此次特意用来自家乡泉州的手工灯笼,和富有中国气息的人力三轮车,打造了一场公众可以参与的视觉盛宴。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 豆瓣电影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79188/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艺术家之一蔡国强的首部电影纪录片。既是一个从中国出发、成为具国际影响力艺术家的励志故事,也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人的 ..



----

Benjamin Franklin Parkway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njamin_Franklin_Parkway
Benjamin Franklin Parkway is a scenic boulevard that runs through the cultural heart of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Named for Founding Father Benjamin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費城藝術博物館台階頂部看班傑明·富蘭克林公園大道
班傑明·富蘭克林公園大道(Benjamin Franklin Parkway)是美國費城一條風景優美的林蔭大道,長一英里,呈對角線斜穿過市中心西北部文化區的柵格路網。得名於費城名人班傑明·富蘭克林。它起於費城市政廳,向西北經過洛根圓環(Logan Circle),止於費城藝術博物館前。

景點[編輯]

班傑明·富蘭克林公園大道是費城博物館區的脊柱。該市一些最著名的景點位於此處:聖伯多祿聖保祿聖殿主教座堂(Cathedral-Basilica of Sts. Peter and Paul)、斯旺紀念噴泉(Swann Memorial Fountain)、費城自由圖書館、富蘭克林科學博物館(Franklin Institute)、莫爾藝術設計學院(Moore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自然科學院(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羅丹博物館、艾金斯橢圓(Eakins Oval),以及費城藝術博物館
班傑明·富蘭克林公園大道也是一個室外雕塑花園。作品包括:奧古斯特·羅丹的「思想者」和「地獄之門」,羅伯特·印第安納的「愛」,亞歷山大·斯特林·考爾德的斯旺紀念噴泉的三河雕塑以及「莎士比亞紀念雕塑」,「聖女貞德」,華盛頓雕塑等。

市區重建[編輯]


 CreditKirsten Luc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Human-Powered ‘Fireflies’ Create a Nighttime Dreamscape


For a public art project in Philadelphia, the artist Cai Guo-Qiang transformed pedicabs with paper lanterns ablaze.
By BARBARA POLLACK

https://cn.nytstyle.com/slideshow/20170919/t19fireflies-ss/zh-hant/?_ga=2.187029480.1558346025.1505835608-643230285.1487125568#1




九○年代以後,蔡國強的創作進入了高峰期。他的作品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很少有藝術家能與他相比,然而他的主要成就在於他在九○年代藝術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條獨特的思路。這個思路對於深入東西方的對話,對於開拓當代藝術的觀念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發意義。
——費大為

藝術家出版社編輯 謝汝萱撰
   蔡國強,以其氣勢輝煌、理念鮮明的大型爆破作品和裝置藝術震動國際藝壇,曾獲得日本文化設計獎、威尼斯雙年展本尼斯獎、國際金獅獎,以及美國歐伯特藝術 獎,同時連續獲英國藝術雜誌ArtReview評選列為全球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的百大名人之一,為世紀之交最具國際聲譽與地位的華人藝術家。
   本書為蔡國強繼多本英、法、西、義語的出版品後,在華人世界出版的第一本中文專書,除囊括其藝術生涯中各個階段的爆破、火藥草圖與裝置作品外,亦包含大 量由蔡國強親自撰寫的作品說明,另外還集結了近年來國內外對蔡國強的各種「魔法」、「亂搞」、「神祕」深自著迷的論述文章,對中文讀者而言,本書是瞭解這 位擅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火引、異國文化為導火線,而延燒出無數文化對話新場域的藝術家,首部完整的近身紀錄。
  《蔡國強》一書由蔡國強的歷 年作品記錄與近年有關的論述文章兩部構成。歷年作品網羅了蔡國強自八○年代以來的爆破、火藥草圖與裝置作品,以三部分共約四百張作品圖片追溯藝術家從求學 時代至2005年的最新作品呈現。在「爆破作品」部分,除早期一系列〈為外星人做的計畫〉、〈為二十世紀做的計畫〉、〈移動的彩虹〉,來台展出的〈不破不 立——引爆台灣省立美術館〉、〈金飛彈〉,以及2005年的〈黑彩虹〉等著名作品外,更包括至12月此書出版前刻甫於美國華盛頓甘迺迪表演中心完成的作品 〈龍捲風〉。此外,作品亦附有大量由藝術家本人撰寫的文字說明,簡述各計畫的理念、歷程及與其他作品的關係,使讀者充分理解作品的形成脈絡與整體概念。
   若說蔡國強製作大型爆破作品的目的在於「建立人類和宇宙之間的對話」(見本書高名潞〈用神祕創造神祕〉一文),那麼他的「火藥畫」便是人轉而與其想像世 界溝通的途徑與表現。在「火藥草圖與油畫作品」中,蔡國強以火藥和油彩再現∕回溯了以往的爆破計畫,同時呈現出未實現計畫的可能樣貌,這種回憶、想像和火 藥之間的多重衝撞經驗,從蔡國強的早期火藥畫即見端倪。此部分即囊括近百幅蔡國強自八○年代以來的火藥草圖和印象油畫作品圖版,做為蔡國強爆破作品的另面 表現。「裝置作品」則是除爆破作品外,蔡國強開發意符——特別是文化意符——的游動意義的場域。此部分包含了蔡國強引起爭議的〈威尼斯收租院〉,顛覆美術 館的實體與概念的〈什麼都是美術館〉系列,激起文化撞擊的〈馬可波羅遺忘的東西〉、〈草船借箭〉、〈你的風水沒問題嗎?〉等共兩百幅作品圖版,顯示出蔡國 強如何透過各種因素的「不合時宜」與「混浴」,透過它們的並置與擦撞,擴大也深化了它們原有的文化涵義。另外,由蔡國強擔任策展的「金門碉堡藝術展——十 八個個展」與第五十一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策劃,在書內也有完整紀錄。
  除蔡國強本人親自撰寫的作品說明外,任蔡國強工作室主任多年的 馬文、紐約現代美術館策展人莉莉安?同尼(Lilian Tone)、大陸當代藝評學者與策展人高名潞、費大為與東海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倪再沁的論述文章,則提供了近年來海內外對蔡國強作品的研究方向與指標。〈沒 有發生過多好,一切好像都是假的〉是馬文和蔡國強在2004年進行的訪談,訪談從當時在麻州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不合時宜」展開,逐漸深入討論蔡國強的藝術 創作背景和理念;莉莉安?同尼的〈一年幻化成十五秒〉透過對2002年〈移動的彩虹〉的實施過程的描述,肯定了蔡國強以焰火作為藝術表達語言的積極涵義, 也為緊接於文後的爆破作品鋪設了理論詮釋的基石;在〈用神祕創造神祕〉中,高名潞則為蔡國強的「火墨」與中國的傳統「水墨」進行比較,指出火藥超出人類理 智所限的特性,適足以為蔡國強的火藥畫開闢出更宏觀的視角;而費大為的〈業餘的亂搞——關於蔡國強的作品〉、倪再沁的〈江湖論藝——蔡國強的魔法術〉,也 為蔡國強的天馬行空裡所蘊含的對話性與自由提出了辯護。
  本書書末另附有蔡國強的作品年表、出版年表和其作品於世界各地的主要收藏地列表,使讀者對這位從福建泉州至美國紐約、從一九八○年代至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和他跨越時空、愈見深廣的藝術歷程,擁有周全而詳盡的認識。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