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1點,曹永洋學長來訪,從中山市場買來sush和花生、礦泉水;我泡咖啡:
他告訴某些名作家的成長故事,影響期待人處事態度。
我們暢談在軍中的經驗,我說在軍隊受訓和服役,1972-1977,碰過最廉潔、中真的,也經歷過很腐敗、貪汙的長官。同學扁平足的經驗談。
他教我七等生的人與作品入門、某作家太太到淡江找人,見李登輝一表人才.....
談他在寫的兩篇:某醫師/畫家的訪談,劉述先的文學論---
他告訴某些名作家的成長故事,影響期待人處事態度。
我們暢談在軍中的經驗,我說在軍隊受訓和服役,1972-1977,碰過最廉潔、中真的,也經歷過很腐敗、貪汙的長官。同學扁平足的經驗談。
他教我七等生的人與作品入門、某作家太太到淡江找人,見李登輝一表人才.....
談他在寫的兩篇:某醫師/畫家的訪談,劉述先的文學論---
談起大學畢可寫文學論的,除了劉述先之外,我說李田意的【哈代評傳】,談Thomas Hardy的翻譯,我送本吳奚真翻譯的【嘉德橋市長】(大地的兩版本,他一看就知道是不同的發行人);
我借他夏目漱石的漢詩集。 對他還想買【護生畫集】【契可夫短篇小說全集】(10冊。2900元)表示不解。
我說好幾月沒去胡思,跟他一起去,他買徐復觀的【中國的藝術精神】等2冊,我買6本。
我說好幾月沒去胡思,跟他一起去,他買徐復觀的【中國的藝術精神】等2冊,我買6本。
1977年冬,森堯學長從倫敦來Colchester訪我。他跟我說《說吧!記憶》值得一讀。我到圖書館拿起這本舊書,就像蔣彝先生的《倫敦啞行》那般舊。不過,後者還有彩色圖詩,而納布可夫的,只是文字的魅力。數十年之後,我看到”兩岸”的翻譯本,都沒什麼味道。
Everyman's Library
"One is always at home in one's past, which partly explains those pathetic ladies' posthumous love for another country, which they never had really known and in which none of them had been very content."
--from SPEAK, MEMORY by Vladimir Nabokov
--from SPEAK, MEMORY by Vladimir Nabokov
From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great writers comes one of the finest autobiographies of our time. Speak, Memory was first published by Vladimir Nabokov in 1951 as Conclusive Evidence and then assiduously revised and republished in 1966. The Everyman's Library edition includ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reviously unpublished "Chapter 16"–the most significant unpublished piece of writing by the master, newly released by the Nabokov estate–which provided an extraordinary insight into Speak, Memory. Nabokov's memoir is a moving account of a loving, civilized family, of adolescent awakenings, flight from Bolshevik terror, 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émigré life in Paris and Berlin. The Nabokovs were eccentric, liberal aristocrats, who lived a life immersed in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on splendid country estates until their world was swept away by the Russian revolution when the author was eighteen years old. Speak, Memory vividly evokes a vanished past in the inimitable prose of Nabokov at his best.
1,250 / 5,000
Translation results
Translation result
「一個人總是對自己的過去感到賓至如歸,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那些可憐的女士死後對另一個國家的熱愛,她們從未真正了解過這個國家,也沒有一個人對這個國家感到非常滿意。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記憶》
二十世紀一位偉大的作家寫下了當代最優秀的自傳之一。 《說吧,記憶》最初由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於1951 年作為《確鑿證據》出版,隨後經過精心修改並於1966 年重新出版。出版的「第16 章」——這是納博科夫未出版的最重要的作品。納博科夫的回憶錄動人地記述了一個充滿愛的文明家庭、青少年的覺醒、逃離布爾什維克的恐怖、英國的教育以及巴黎和柏林的移民生活。納博科夫一家是古怪的自由派貴族,他們在華麗的鄉村莊園裡過著沉浸在政治和文學中的生活,直到作者十八歲時,他們的世界被俄國革命所席捲。 《說吧,記憶》在納博科夫最出色的無與倫比的散文中生動地喚起了消失的過去。
故事:上班族的日記;英"元" vs 美元
2011/9/1 我從永和取回一本1987年日記(工作生涯唯一一本,1988-95可能寫在公司的電子信箱中,離職時不方便取出,當隨風飄散物),它是自己公司 Motorola Taiwan 的半導體事業部送的,大概在香港印就,很美觀。不過我發覺從1987年元旦起,我已加入台灣AMP公司。那時候玉燕已在日本讀書了,她每月領交流協會18萬日元—她今天一直說,如果換成現在的匯率,每月6萬台幣,真好。那是因為我跟她介紹 :1931年前一英元等於5美元。
現在我在研究30年代一些中國知識份子留英,所以這知識重要 (只有吳宓的日記有美元與英元的匯價,1930) ;1931年9月,一英元貶為4.08美元。這是朱自清入?英國時的匯。1949/9/19,再貶30%,一英元等於2.80美元。1967/11/18,再貶14.3%,一英元等於2.40美元。
2014.7.18 1 British Pound Sterling equals
1.71 US Dollar
2014.7.18 1 British Pound Sterling equals
1.71 US Dollar

46:49245 讀書會20年(台灣戴明圈) 2018-11-08 鍾漢清

16:51
漢清講堂244 Simon University讀書會20年: Peter HSIUNG (熊維強自述)
三本"科學與藝術的結構":
一本是G. Kepes (MIT)主編的VISION + VALUE Series
叢書之一,台幣約300元;另一本是中國摘自E. N. Gombrich和Peter Brian Medawar、 Kopper等人開會紀錄,3.1 RMB。
另兩本德文開會紀錄,在東京買的,約台幣8000元。
昨天與林義正老師談他的新書,談到參考書,我說記得他和某些教授都到過明目書屋買過中國的書。
台大的歐教授近年在"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一系列研究紅樓夢的書,相關的演講錄影也是最熱門的,據說超過50萬。
當時她是林青霞迷。買過不少的書。
我當時可能搞不清楚狀況,試看:
【金玉良緣紅樓夢】林青霞與張艾嘉的青春版紅樓夢~邵氏黃梅調電影
談起中國的書市,有點困惑,印百萬冊的書固然有。而像哈利波特的書,輸給台灣,參考宋光定先生的
市
***
也許18年前,一位"朋友"說要買我的藏書。當時順口說,除少數,每本百元。盤點之後,約160萬。他開始搬書之後,我反悔,說搬去的,算送的。他將一些非英文的外文書送還(我去出差旅遊,會買我不懂的語言的書留念。)
後來,那些書放在永和地下室,失於維護逐漸腐爛......
買了十幾年的舊書,上周在某大二手書店,才旁聽到" 我們收書有選擇,書價是原訂價的一成以下......"
原來如此。(2~3年前學長請我幫忙他父親身後的書.....)
可年的買書人。或許一切盡在過程中。
----
二手書店買書。年輕店員遲遲無法定價,因為日文書"中國友情詩" (至唐)是昭和47年,他搞不清楚公元幾年,配合老闆訂的pricing rules.....
我看他可憐,說1972,他又猶疑起來,中文是:1990年看定價;之前的年份,看頁數.......
Chu-po Chen 這種只看年份或頁數的定價方式,實在
****
原來如此。(2~3年前學長請我幫忙他父親身後的書.....)
可年的買書人。或許一切盡在過程中。
----
1956年,36歲的張愛玲懷孕了。65歲的男友賴雅得知后,毫不猶豫地說:“我們馬上結婚,但是孩子得做掉。”
.
張愛玲嘆了一口氣,開口道:“可是醫生說,如果不要這個孩子的話,以后可能就再也懷不上了。“
.
賴雅沉默了一會兒,還是堅決地說:“不行,我們現在的條件養不起孩子,并且我年紀這麼大了,孩子生下來也是拖累。”
.
這一年,張愛玲36歲,肚子里的孩子已經有4個月了,她有些舍不得。但是她也知道賴雅說的是對的,他們現在的條件,連自己的溫飽都是問題。
.
這時候的張愛玲,生活十分困頓,日常生活只能靠文藝營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維系。也是在這里,她認識了比她大29歲的賴雅。
.
賴雅是哈佛大學的碩士,曾在麻省理工學院當老師,原本有著穩定且富有的生活。但是后來他為了追求自己的文學夢想,從學校辭職了,最后還淪落到了要靠最低生活救濟的程度。
.
張愛玲考慮了兩天,還是同意了賴雅的要求,放棄了孩子。隨后,賴雅和張愛玲領證結婚。
.
婚后,賴雅對張愛玲呵護有加。張愛玲不愛社交,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賴雅便負責了家里所有的家務,給張愛玲悉心打造一個舒服的寫作和生活的環境。
可是這樣幸福的日子卻沒有持續多久,婚后才2個月,賴雅就中風了。
.
張愛玲嚇得不行,趕緊送賴雅到醫院。醫治需要很多錢,張愛玲便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又找朋友借了很多,才終于把賴雅救了回來。
此后,為了照顧丈夫,生活自理能力一向很差的張愛玲竟然瞬間成長了起來,不僅學會了家務,還開始瘋狂寫作。
.
1957年8月,張愛玲得知了母親在倫敦生病的消息,走不開的她連忙寄過去100美元。可是沒多久,她的母親就去世。
.
離世前,母親給張愛玲寄了一箱古董,這讓張愛玲和賴雅在金錢上的壓力得到了很大的緩解。
.
原本,在張愛玲的悉心照顧下,賴雅的身體已經逐漸恢復了。但是1965年,賴雅從圖書館出來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再次中風。
.
這一次,賴雅沒有之前幸運,因為他摔斷了股骨,不僅下半身癱瘓了,而且還大小便失禁。
.
為了方便照顧,張愛玲便在賴雅的床邊,給自己安置了一張行軍床。她一邊忙于寫作,一邊照顧賴雅,雖然這讓她很是疲憊,但是她卻從無怨言。
.
賴雅卻不愿拖累張愛玲,他在日記里寫道:“如何好好保持狀況?只有死亡是最穩定的……“1967年10月,76歲的賴雅離開了人世。
賴雅去世后,張愛玲悲痛不已,她把自己改名為愛玲·賴雅,不再愿意與人相見,最后孤獨地走完了一生。
。。。。。
二手書店買書。年輕店員遲遲無法定價,因為日文書"中國友情詩" (至唐)是昭和47年,他搞不清楚公元幾年,配合老闆訂的pricing rules.....
我看他可憐,說1972,他又猶疑起來,中文是:1990年看定價;之前的年份,看頁數.......
Chu-po Chen 這種只看年份或頁數的定價方式,實在
****
東京聆聽:當代城市中的聲音與感官
作者: [美] 洛蘭·普盧德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者: 付玉
出版年: 2024-11
定價: CNY68.0
裝幀: 平裝
叢書: 都市文化研究譯叢
ISBN: 9787208191617
內容簡介 · · · · · ·
本書調查了城市中人們所聽的音樂和日常無處不在的聲音是如何塑造了城市的感官形象以及對人的精神的塑造。作者借鑑了聲音研究、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並在日本進行了超過十五年的田野調查,追溯了聲音和城市空間之間的聯系。她通過東京的四個主要觀察場所——實驗音樂場地、古典音樂咖啡館、辦公室工作場所和百貨商店來研究聽覺文化,特別關注都市人的聽覺敏感度是如何被養成的。
本書將兩種不同類型的空間匯集到同一個參照系中:人們專門為音樂而去的地方,以及音樂來到他們身邊的地方。作者將城市的感官體驗作為日常城市生活的一個有計劃的、多方面的維度進行考察,最終探索聲音、舒適性、幸福感和城市職業階層生產力之間的關系。
【被311海嘯吞噬過的鋼琴,坂本龍一:只是回到自然狀態】
坂本龍一在紀錄片裡談到科技發展,人類從大自然中取得物質,將其統一規格化後製造出樂器。這樣的聲音是非常不自然的,遭受到海嘯吞噬,自然調音過的鋼琴,只是回歸最初的自然狀態,聲音非常美妙。
【坂本龍一:終章】公視+線上看:https://ptsplus2023.pse.is/6x2atj
。。。
三呆忘記背後,努力向前 臘冬的早晨,寒風肆虐的大地,幾個趕集回來的農民踩著堅硬的冰路匆匆而行。 「砰!」原來是誰的油瓶掉了,碎瓶片滿地都是。可是那瓶的主人竟徑直向前,全不理會剛才發生的一切。旁人著急:「你難道沒聽見?」只聽他平靜地說:「既然碎了,回頭看也沒有意義了,不如繼續向前。」 這位農民的人生態度算是一種灑脫。人生的旅程能夠忘記背後,努力前面,就是成功的前奏。切不可因為曾經有過的失誤而只顧坐在那裡悲傷,而應該趕快從跌倒處起來,向山舉目,徑直奔向標竿。 「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絕對可能連月亮也會錯過。」(泰戈爾) 【經文】 腓立比書三章13-14節: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