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淦
1029
原因可能很多,
但在我較年輕的時候到現在,
有很多概念的轉變。
例如,以前的汽車,可能每個人都可以
打開前蓋,東看看西看看,調動個什麼,
就可以讓車況改變,甚至排解故障。
男人如果能這樣自己修車,
就會覺得自己非常酷,很屌。
開什麼玩笑?
我大學的時候有一次
因為下雨,家教的家長父子一起
下課後開車送我回家。
車上有個低頻又有拍頻的噪音。
學生家長很不好意思地說:
最近開冷氣就出這種噪音,又不能不開。
真抱歉。
我跟他說:如果冷卻扇背後
正中央的那顆固定的螺絲鬆動了,
就很可能造成多餘的進動
(我當然沒講到進動那麼深),
就可能出現這樣像是有拍頻的噪音。
很可能連風扇都沒壞,
只要鎖螺絲就會好了。
(但索羅斯很貴 XD)
結果下一次上課,學生父子對我敬如神明。
用聽的就完全說中發生的現象,
果然去請人鎖緊螺絲就好了。
在那遙遠的以前,也聽說:
美國人就是有這種 DIY 的精神,
所以即使電腦的組裝是越來越精細的工作,
要賣給美國人的電腦,還是拆開來,
讓他們拿回家是要自己拼拼拼把它裝起來的,
銷路才會好。
但是即使讓顧客回家自己拼,
也是越來越做成黑箱,還要防呆。
因為弄壞更麻煩不是嗎?
把真正的細節遮蔽起來,
才是新科技的走向。
再一個也許是更重大的原因,是專利問題。
雖然現在商業戰已經升級到國家武力相對的層次,
但如果局勢較穩定下來,
「文」的商業戰還是以專利戰為極重要的手段。
你看過可樂標示它的詳細成分嗎?
沒有,它有專利。
而且它裡面還會加入一些干擾性質的物質,
與口味什麼的都無關,
而是用來干擾別人用光譜、質譜等等方法
分析其中的成分的。
如果細節涉及專利,
雖然專利受法律保護,
商人還是不想讓你窺探細節。
所以,真正有廣大市場的技術,
像網路、資安、 AI、量子計算..........
能不要讓你知道原理的,
商人都希望你不用知道。
這樣,「理工素養」到底和真實生活可以多貼近?
我覺得這關係已經被商業扭曲了。
說到底,宗男所想說的那些理工素養,
真的仔細分析,
我個人覺得還是剩下一些
「照理講,做為技術人,應該要有的一些人文素養。」
真正「純屬於理工、不是人文」的素養
能有什麼?應該有什麼?
我個人認為其實大概就不過是些
熱力學、演化論、統計物理...
等等理解自然的基本思想模式。
真的可惜。
現在絕大部分的理工學生,
不是因為考試掛帥、教學填鴨而沒有這些素養,
而是因為基礎離賺錢太遠了,緩不濟急,
而自己都缺乏這些素養,
遑論領域外的其他人。
想賣書除了希望書店存活之外,
更希望的是大家經由閱讀而知道怎麼讓世界更好。
書店存活,只是讓這目標能實現的一個手段,
當然也會是目標實現後的一個收獲。
那為何會在這個晚上退出讀墨社團呢?
我看到有人在問:
如果長途旅行如何維持每天閱讀。
讀其內容,
其實是為了要在讀墨系統裡
保持每天閱讀多少分鐘的紀錄。
然後很多人附和:
「二十分鐘改成十分鐘呢?」之類的。
這和賴清德說執行死刑為受害者家屬報仇
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幾年前紐約還為鼓勵學童閱讀,
辦理每讀一本書補助一美元的計畫。
其結果, 學童讀書的總量增加了,
但是每一本書的平均頁數大大減少。
就算賣書,也是要拼內容。
什麼持續閱讀點數?
持續點數什麼的,頂多是 irrelevant 。
萬般皆可忍,惟俗不可耐。
電子書服務開始時,很多人提及Reading Data與Social Reading,但這兩件事在這十年裡無聲無息地消失了,也沒人探究其原因。閱讀是個人的無功利行為,做此gamify沒啥意義。
gamify
/ˈɡeɪmɪfʌɪ/
verb
- apply typical elements of game playing (e.g. point scoring, competition with others, rules of play) to (an activity), typically as an online marketing technique to encourage engagement with a product or service."I like to gamify parts of my life to keep things fu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