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楊振寧先生 (1922~2025) Yang, C.N.《楊振寧談科學發展》(張美曼編譯),《寧拙毌巧---楊振寧訪談錄》《楊振寧博士獲頒臺大名譽理學博士 演講美與物理學》「美與物理學」臺大科普演講 2015 0319 “Nature is extremely subtle,” Chen Ning Yang, 日本文學經典賞析 上代文學篇 傳說與詩歌. 鄭家瑜


An older man, he stands at a microphone with the name “Shaw” visible on the wall behind him.

Dr. Yang spoke at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Shaw Prize, a science award, in Hong Kong in 2009.Credit...Mike Clarke/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Freeman Dyson, called him “the pre-eminent stylist” of 20th-century physics, exceeded only by Albert Einstein and Paul Dirac.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逝世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1999年,楊博士從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現為石溪大學)退休時,他的同事、傑出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稱他為20世紀物理學“傑出的文體家”,僅次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保羅·狄拉克。

政大前外語學院院長鄭家瑜教授精心撰寫的
日本文學經典賞析 上代文學篇 傳說與詩歌
日本上代文學研究第一人

戴森博士說,楊博士對數學之美的感知「能將他最不重要的計算轉化為微型藝術品,將他更深層的思考轉化為傑作」。

Dr. Yang’s sense of mathematical beauty, Dr. Dyson said, “turns his least important calculations into miniature works of art, and turns his deeper speculations into masterpieces.”


unaware that their relationship was already becoming frayed.

 Beginning in 1956, they published 32 papers together.

But tensions were emerging in the partnership, and the two parted ways in 1962.


“Nature is extremely subtle,” he said. “I happen to think that the depth of natural substances cannot be fathomed by mankind. Because after all we only have, let’s say, 100 billion neurons. How can you match that with the infinite depth of nature?”

「研究物理的動力,是好奇心。有了好奇心,鑽研就不難。」—— 楊振寧教授
2009年在清華大禮堂的大師講堂

WWWW

Yang, C.N.《楊振寧談科學發展》(張美曼編譯),《寧拙毌巧---楊振寧訪談錄》《楊振寧博士獲頒臺大名譽理學博士 演講美與物理學》「美與物理學」臺大科普演講 2025 0319

《寧拙毌巧---楊振寧訪談錄》台北:牛頓1988


這大概是我1991/92年路過香港買的 4版

振寧談科學發展(三版1994)


杨 振 宁 是 当 代 物 理 学 的 奠 基 者 之 一。他 的 工 作 推 动 了 粒 子 物 理 学、统 计 物 理 学 的 发 展,而 且 对 数 学 的 发 展 也 有 深 刻 影 响。此 书 收 录 了 杨 振 宁 教 授 对 本世 纪 科 学 发 展 所 作 的 总 结。论 文 深 入 浅 出,且 具 有 高 科 技 水 平。既 是 想 了 解 科 学 的 一 般 读 者 的 有 趣 味 读 物,又 是 科 学 史 的 专 业 研 究 的 宝 贵 资 料。 

 《楊振寧談科學發展‧基本粒子發展簡史》(張美曼編譯) ,紐哲西: 八方文化 , 1994, 頁39-96

 Yang, C.N. (1963) [1961]. Elementary Particles: A Short History of Some Discoveries in Atomic Phys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SIN B000E1CBGG.


2013.12.14 陳忠信兄告訴我 楊振寧先生當年曾將此文草稿給太太先讀,看看外行人能否懂得這本淺說.......




----

楊振寧獲頒臺大名譽博士演講美與物理學

《楊振寧博士獲頒臺大名譽理學博士 演講美與物理學》

104年3月19日下午14:30於臺大第二學生活動中心-集思國際會議廳楊泮池校長頒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博士名譽理學博士,並於頒獎典禮後,進行科普演講,主題為「美與物理學」。

楊振寧博士致詞時指出,臺大是國際著名學府,很高興今後能成為校友之一,相信在21世紀臺灣大學一定能夠繼續過去的成功教育年輕人的經驗,給下幾代的年輕人帶來很好的、成功的未來。

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楊振寧院士與小54歲的愛妻翁帆連袂來到臺灣大學共同出席頒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盛典,以清晰的語調演講「美與物理學」,並一一回覆臺下近百名師生與媒體之提問。楊振寧演講中指出,物理學也會發展獨特的研究方向與風格,就像音樂家與畫家風格,如同物理學大師狄拉克(Dirac)、海森伯(Heisenberg)等人之研究著作,各有其實驗、理論等層次之美,亦如建築哥德式教堂的建築,歌頌崇高、靈魂、宗教及終極之美。

有媒體問及兩岸大學生的差異,楊振寧認為,中國至今仍有數億農民,鄉下的小孩考上大學,全村都會慶祝,就像臺灣早期,因此鄉下孩子更努力,而臺灣學生環境改善、接觸較多新的事物,有創新力,但比較起來就沒有中國學生努力。結論是貧困環境會讓年輕人上進,期勉臺灣學生要更加努力。

另外也有同學問到為何大部分學生無法真正感受到他所感受的物理、數學之美?他則以階段論說明必須經歷第一階段入門才能邁向第二階段一窺堂奧進入美的境界,例如自然界常見的虹與霓,是水珠對陽光反射角度不同的結果,雖然是大自然產物,但可透過理論計算出虹與霓的角度,這樣的物理科學之美應該有目共睹非常吸引人。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從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後,考取公費赴美留學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進入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因研究表現升任正教授。其研究生涯最受矚目的是在1956年與哥倫比亞大學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守恆在弱交互作用中不成立的可能性,顛覆既有理論,隔年獲頒諾貝爾殊榮。不僅為物理與數學開啟歷史新頁,更被《Physics Teacher》期刊列為史上最頂尖的18位物理學家之一,為華人之光。楊泮池強調,楊振寧在粒子物理、統計物理、凝態物理以及量子場論等多個領域皆有重要成果,對物理貢獻卓著,臺大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實至名歸。

楊校長說明頒授理由如下:

楊振寧教授在粒子物理、統計物理、凝態物理以及量子場論等多個物理領域皆有極為重要之研究成果,例如:

一、提出宇稱守恆在弱交互作用中失效的可能性及如何以實驗來驗證,改變了物理界長久以來的認知,與李政道教授兩人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

二、與密爾斯(Robert Mills)教授建構出具有非阿貝爾規範對稱的量子場論,即「楊–密(Yang-Mills)規範理論」。二十世紀粒子物理的最高成就—標準模型—正奠基於「楊–密規範理論」之上。

三、為了解決一維量子多體(統計力學)問題,提出了楊–貝克司特(Yang-Baxter)方程式」,此方程式在可積系統的研究中居關鍵地位。

四、提出「非對角長程序(off-diagonal long range order)」的概念,澄清了超流與超導現象的本質。楊教授卓越的傑出成就,啟發無數的後代物理學家,開創了物理與數學的歷史新頁,對人類文明貢獻極巨。爰依「國立臺灣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實施要點」之規定,頒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楊振寧獲頒臺大名譽理學博士致詞:

臺灣大學是臺灣最重要的學府,也是國際上一個有名的學府,從今天開始,我很榮幸也變成這個學校的校友之一,我們從長遠的立場來看一下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會發現農業是差不多一萬年以前,人類所發現新的維持生命的辦法,一萬年就是一百個世紀,可是這一百個世紀裡頭,有九十幾個世紀,人類的平均生產力的增進非常非常之慢,每個世紀平均增長率不到百分之二,可是到了最近三、四個世紀,因為科技的發展,人類平均生產力的增長猛增,尤其是二十世紀,通過生物科技、信息科技……還有很多別的方向的科技,使得人類今天的生產力每年平均要達到2、3﹪,不是一個世紀2、3﹪,而是每年就可以達到,這就把我們帶到了今天、帶到了21世紀,如果從這個立場來看,21世紀的年輕人是非常幸福的,因為他們洽巧碰到了一個時代,是整個世界在人類的進程上突飛猛進的時代,我相信在21世紀臺灣大學一定能夠繼續過去的成功教育年輕人的經驗,給下幾代的年輕人帶來很好的、成功的未來,謝謝。(詳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GcNz8MC04k)

楊院士在臺大演講錄影近期將整理收錄於科教中心。此影音資料4月中旬起將陸續於CASE影音平台上(http://case.ntu.edu.tw/CASTUDIO/)公開,內容將包含4個部份:「美與物理學」演講特稿將刊登於CASE讀報( http://case.ntu.edu.tw/blog/)。待資料全數上線後,我們會於CASE電子報(http://epaper.ntu.edu.tw/?p=view&listid=163)製作專題。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