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 星期一

憶故友潘小俠 (何穎怡的大耳朵 他是俠! 很榮幸認識你,小俠。) 作家 楊碧川 這麼談潘小俠。

 憶故友潘小俠 (何穎怡的大耳朵   他是俠!  很榮幸認識你,小俠。) 作家 楊碧川 這麼談潘小俠。


 何穎怡的大耳朵 他是俠!

很榮幸認識你,小俠。
2023年7月31日 ·
憶故友潘小俠
年紀大的悲哀就是故舊老友開始凋零。有的朋友曾經活絡往來過,後來人生駛向不同方向,回想起來,只有他年輕時的模樣(圖1),昨日去世的攝影家潘小俠即是其一。
我跟小俠相識屬於另類。1993年水晶唱片出版舞蹈家陶馥蘭的《北管驚奇》,那是一齣以北管薪傳藝師王金鳳(已故)為主角的舞劇,此劇排演期間,我去看過幾次,認識了王金鳳,興起替他錄音的念頭(後來出版了上下兩集的《亂彈戲福路唱腔曲選》)。(往留言1聽王金鳳在《北管驚奇》裡的歌聲。)
看排戲屬跟田野,跟田野的過程裡,我認識了此劇的劇照(圖2)攝影師潘小俠。小俠留著小鬍子,還在目前已停刊的自立報系做攝影。我似乎有過兩三次去自立報系找他拿照片,現在我連自立報系當年的地址都不記得,但記得去的時候都是截稿後深夜,我們到報社後面的麵攤吃麵聊天,旁邊的「華僑大舞廳」霓虹閃爍。當年最有獨立文化精神的報紙就在那燈紅酒綠旁。
那時我就知道他一直在做淡水盲人那卡西組合「金門王與李炳輝」的經紀人(圖3)。經紀人真的是說好聽的,我不認為潘小俠有在他們身上賺到任何錢(貼錢的可能性倒是很大,至少計程車接送部分)。金門王與李炳輝當時沒沒無聞,主業還是在阿公店賺錢,潘小俠長期記錄他們的影像,所謂的經紀人就是透過潘小俠在文藝圈、社會運動圈的人脈,幫他們接一些活動場子。
他邀請我去當時台北熱門的文青店「息壤」看金門王李炳輝表演。那是一次我完全無法忘懷的「後現代場景」。一個明顯文青的場子,牆壁上的投影銀幕播放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金門王李炳輝在看似浪漫的昏暗燈光下唱著〈新都馬調〉、〈深山內的小和尚〉,場下聽眾寥寥無幾。那是我無法消化的場合。我想潘小俠也是。但是金門王李炳輝有場子唱最重要。就在那個場合,我興起替他們錄音的念頭,不是把他們當歌星,而是當田野採音對象。針對他們真正的餬口環境,我跑了幾趟茶室與酒家,研究了一番酒家文化。
1993年,侯孝賢拍《戲夢人生》,找來陳明章配樂,水晶唱片統籌電影原聲帶的灌錄與發行,當時創意統籌由我負責。我從李天祿的自傳著手,配合他出入茶室的經歷,便找來金門王李炳輝伴奏,讓侯孝賢主唱了一首〈港邊惜別〉。錄音當天,潘小俠帶金門王與李炳輝來,還替我跟侯導合拍了一張照片(圖4),至今仍掛在我家牆上。因為那個機會,陳明章認識了金門王與李炳輝,替他們做了暢銷的廣告歌,又圓了他們的「歌星夢」,漸漸取代潘小俠的「經紀人」角色。我想跑綜藝節目也不是小俠的強項吧。(往留言2聽侯孝賢演唱,金門王李炳輝伴奏的〈港邊惜別〉。)
不過在那之前,我終於跑去茶室替他們錄音。小俠扮演了一個特殊角色——酒客聲優。原因是當天的錄音師符昆明(已故)調完音給我聽,我說「太乾淨了,髒一點」,符昆明說他出道至今,只聽過要乾淨的,沒聽過要髒的。髒的是什麼意思?後來,透過腦波波長與他比較一致的田野調查員范揚坤解說:就是環境聲音要滲入的意思。符昆明才接受了。環境聲音怎麼來呢?小俠要負責當酒客發聲,營造田野現場的聲響感。(當然,事後想想,這是田野人常犯的模擬田野心態。我也不例外。田野是不可能複製的。所有的田野r記錄幾乎都是介入過的。)我不太確定這是不是潘小俠這輩子頭次被灌錄到唱片裡,今日想想,由於我在田野場上的粗暴心態,居然留下了這個可貴的異類產品,想念潘小俠,我就能拿出來聽聽。(往留言3聽金門王李炳輝的〈新都馬調〉,背後的喝酒拳聲是小俠。)
後來幾次碰到小俠都是為了替蘭嶼反核廢募款,水晶唱片搞了一個二十四小時的馬拉松募款演唱會,在當年的仁愛路圓環的誠品門口,金門王李炳輝當然來,記憶中,還有林生祥。大家都是不拿錢演出的。當年募來的幾十萬全部捐給蘭嶼達悟長老來台到立法院開公聽會買機票。馬拉松演唱會的新聞照片都是潘小俠提供的。
立法院開公聽會那天,大概是我最後一次見到潘小俠。他幫我拍了一張坐在立院窗台的照片。然後進入會場拍蘭嶼長老。
後來我離開水晶唱片,過著幾近隱居的耕字生涯,偶爾想起潘小俠,躍上腦海的就是我們在華僑大舞廳旁邊吃麵。想起今日台灣的民主,自立報系曾經鞠躬盡瘁。想起潘小俠無怨無悔替金門王李炳輝奔走,他們沾上了星光,他就退到一旁。想起,我們替蘭嶼反核廢募款不過三數日奔走,他拍蘭嶼一拍四十五年。
這就是潘小俠。俠,這個字,很少人配得上,他是。文化圈中多的是像我這樣的掮客,但他是俠!
很榮幸認識你,小俠。

--
「他這個人做事就是堅持一定要完成,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就是要完成。其他人可能因為生活現實壓力就放棄了。
他找到一條路和別人是不一樣的,他做政治受難者,這叫報憂不報喜。台灣政治受難者在世的大約14萬人,全台灣最弱勢的族群,他要一個一個去找出來,我相信如果不是我攔他,他做到下輩子還會繼續做。他就是怕又有人離開了,怕不趕快拍人物就消失了。」作家 #楊碧川 這麼談潘小俠。
自立晚報出身的攝影家潘小俠,在1986至2009年間,自費並以23年尋找到因白色恐怖入獄的101位政治受難者或遺族,一起重返曾經囚禁他們的監獄,並拍下歐陽文、柏楊、葉石濤、柯旗化、陳映真、姚嘉文在內的眾多肖像,楊碧川也是其中一人。楊碧川明白潘小俠見證時代的決心,不只成為他的拍攝對象,更義不容辭為潘小俠《#白色烙印:1949-2009人權影像》作品集擔任總編輯並撰文,共同花了四年完成書的出版,成為重要的歷史肖像紀錄。
潘小俠長年獨立進行許多拍攝計畫,除了白色烙印,還有《見證228》、《蘭嶼記事1980-2005》、《台灣美術家一百年》、《台灣作家一百年》…,以及《不知為誰而戰》、《部落最後印記》、到《回家的夢》等紀錄片。
圖片┃楊碧川重返綠島監牢鐵門內 (2007)
攝影┃潘小俠


「他這個人做事就是堅持一定要完成,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就是要完成。其他人可能因為生活現實壓力就放棄了。
他找到一條路和別人是不一樣的,他做政治受難者,這叫報憂不報喜。台灣政治受難者在世的大約14萬人,全台灣最弱勢的族群,他要一個一個去找出來,我相信如果不是我攔他,他做到下輩子還會繼續做。他就是怕又有人離開了,怕不趕快拍人物就消失了。」作家 #楊碧川 這麼談潘小俠。……
查看更多
未提供相片說明。
留言
複製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