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劉振祥:螞蟻雄兵,進入花蓮光復鄉的第一個感覺;唯有在現場,才能感受那些力量。吳家恆 :玉山出版社的一些相關人物

 

劉振祥(1963年—)出生於台北市士林區,台灣男性攝影家,長年拍攝台灣社會運動、藝文表演以及電影劇照,吳三連獎藝術類-攝影獎得主。2023年獲頒第25屆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 ...
您最近找過 · 查詢關鍵字: 劉振祥 · 風塵前後:一部電影、一個攝影者、一個時代的風塵 · 自由之路. · 大佛‧有抑無:劉振祥的「大佛普拉斯」影像紀錄 · 風塵前後(電子書).
劉振祥 from search.books.com.tw
劉振 祥,這位影像詩人,從拍攝劇照到紀實攝影,再到關注 台灣社會與文化的發展,跨越四十年的攝影生涯,經歷 台灣影像文化的變遷,不僅是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重要見 證者,也長期 ...
劉振祥 from www.facebook.com
「補天」工作坊的過程是討論、寫故事、製作、演出、共食麵包,最後將道具燒掉。我後來在其他勞工運動裡看過他們利用大偶形式,非常彼得.舒曼的手法,基本上多少都受他影響, ...



謝謝 #吳家恆 和 #石芳瑜 的協助,昨晚在永樂座的活動,因為 #戴寶村 的短講知識含量很高,#陳孟亨郭晉嘉 的木笛演奏動聽,加上一些美食的點綴,直到接近十點,有人仍談興正好,捨不得離去。

劉振祥的照片,當然精彩,沒有親臨現場的人,從照片中可以感受一二。
我快閃光復,走馬看花,出了車站,就受導引由左側出站。站外就是帳篷,開始為志工發派任務。
而火車站的建物,則是只入不出。如此一來,交通動線就很清楚,不會全都混在車站大廳。要知道,過去半個月出入台鐵光復站的人次,超過一年的數量,但是整個卻是有條不紊,人雖然多,但卻不亂。要離開光復的人潮,在火車站前有人引導,接受消毒,站進加了消毒水的大塑膠盆,也洗掉雨鞋上的泥土。這樣既顧到衛生,也大量減少帶進車站與車廂的泥土。消完毒,車站大廳好多分送點心的人,小餅乾,小月餅,絕對不會餓著。
每一次災變,每一次的政治人禍,都是台灣公民力量一次又一次的演練,從演練中茁壯。
這才是民主與公民社會的內涵,給人民投票權,不容易,但是長出這樣的質地,更不容易。
但你說花蓮就會「光復」嗎?恐怕不能樂觀。傅崑萁的勢力盤根錯節,積累以久,無法摧枯拉朽。更重要的是,其他的勢力,包括到處都有看板的魏家,包括民進黨的地方政治人物,花蓮的朋友跟我說,也沒比較好。就算走了大壞大爛的人,上來一個小壞小爛,沒多久,小壞小爛就變成大壞大爛。
結構如此的話,換了人也沒用。
朋友說,傅崑萁的崛起,阿美族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素。這次受災最重的,就是阿美族。
我聽了無言。
真諷刺,略施小惠,皆大歡喜。施小惠的人回頭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沒把這些人放心上。拿了小惠的人很高興,最後落得家破人亡,值得嗎?
要覺醒啊。
人心不覺醒,光復仍是無望。

劉振祥──和古碧玲光復 花蓮 文/古碧玲

螞蟻雄兵,進入花蓮光復鄉的第一個感覺。
搭火車前往時,極目望去,車廂內滿車各色各款雨鞋、各種工具,眾人都同一個目標。
大罷免沒罷掉傅總召,許許多多人對花蓮絕望甚至死心,當然這許許多多的比例不及投不同意罷免者。既然死心,也就鐵了心誓願不再進入花蓮,任其荒廢蕭條,反正已經是殊途的另一國。
老天的意念也許跟我們想的不一樣。馬太鞍堰塞湖挾帶大量泥沙的溢流,瞬間摧枯拉朽地毀了光復鄉民的家產,幾無一倖免。
蜂擁而至的人潮,來自全台灣各地,中秋連假用來光復花蓮。火車到花蓮站,變身成花蓮市與光復站之間的區間車,車廂連站位都幾無立錐之地,無人喧嘩,無人抱怨。
所有人用小鏟大鏟徒手挖泥巴,身陷如流沙般的泥坑裡,多的是妙齡女子。裝泥沙的桶子是一場大接力賽,密密綴補著光復每一戶人家。
滿身泥濘的高中生,問他裡面可是他的同學嗎?他搖頭說就一個人從台北來,他沒參加自家的中秋烤肉趴。一位國軍大半身潛入泥坑,拿著鏟子的手已經起了好些水泡,把手伸出來由護理志工幫他塗抹外傷藥之後,未曾放下他的鏟子。
現場全體各就各位,互相補位,像個準戰場的民防團,也許這是給台灣人一次演練的機會,也彷彿是眾人與花蓮的和解。
有人說,台灣人都只把力氣花在善行義舉,卻不願花力氣思辨與國家前途相關的議題,也許是,也許不是。唯有在現場,才能感受那些力量,不僅僅是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而已。
洪水氾濫帶來毀滅,也讓物種與人的適應力更強韌。願我們的強韌是裡裡外外的鍛鍊,及於身體與心腦。




玉山社即將邁入30年!這場暖身活動,限於場地空間,只邀了一小部分住在北部,方便來參加的朋友。


玉山社股東之一的李筱峰教授既是老朋友,也是出版社的重要作者 ;他和今晚來的另一位股東呂東熹,當年都是一知道在籌備成立玉山社,就主動表示關心及希望參與投資的原始股東。至今回想,還是感念在心。


近30年來,除了長期支持的股東,我們最大的資產,就是作者和支持者們。讓玉山社可以走到30週年的這一步。


昨晚最新的作者應該是前不久才出版 #加薩日記的洪上凱醫生。最資深的作者就是就是 #台灣史學者李筱峰。


常常為客家發聲的張典婉,遇到同為客籍的徐淑卿、陳清美免不了講上幾句客語。


正在努力學台語的作家林蔚昀,和童書創作者黏忘凡,練起台語,各種奇妙發音,非常有趣。


玉山社不常舉辦音樂活動,這樣近距離的小型音樂欣賞會,親和力高,加上策劃者吳家恆適度的解說,更是很難得的一次經驗。


謝謝許久不見的鄭清文先生女兒鄭谷苑,自立老同事李瓊月、劉振祥。很支持我們的陳清美、黃淑純、黃惠鈴、許妝莊、古碧玲、莊豐嘉、高苦茶及莊佳穎,和被典婉取名為「雙連王子」的同業好友廖志峰,昨晚都特地出席了我們的活動。也謝謝特別來賓艾琳達、湯芝萱、徐彩雲來與我們同樂。


-----

主講人戴寶村教授幽默風趣的精采短講,說明100年前訂定的度量衡規則,讓我們和世界接軌,對台灣產生了非常深厚的影響,而帶來了台灣在1920之後的黃金時代。


但也談到,即便是統一了度量衡規則,台灣人還是保有自己的使用習慣。例如說到市場買菜仍台斤計算,秤體重時會用公斤而不是磅,去牛排館吃牛排用盎司來計算;買房子時用坪來計算,但登記的權狀上面記載的單位,卻是國際標準的平方公尺等等。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