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翰 James Cahill 1926-2014《中國繪畫史》李渝譯,台北:雄獅美術,1984/1985二版
高居翰 作 "為中國讀者而寫的一篇序文",pp.7-9; 李渝寫"就畫論畫---譯者序",pp.10-13。說明范寬的"溪山行旅"和(傳)趙幹的"江行初雪"的啟蒙。
李渝的博士論文《任伯年》,似乎也有簡譯本,待查。
Wikipedia
李渝(1944年1月23日-2014年5月5日),生於中國重慶,祖籍安徽,成長於台灣,女作家,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1],曾任教於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系。
生平
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撤退,其家遷至台灣。其父為台灣大學教授,李渝從小在台北市長大,居住在溫州街。台大外文系畢業,後來赴美從事藝術史研究、教書與定居的李渝,是台灣保釣運動學生之一。1980年代,重新投入寫作行列的李渝,文筆充滿現代主義,並用特殊純文學筆觸,刻劃政治轉變中的台灣。
2006年,教育部主導的少年文學讀本將她短篇小說《朵雲》列為1980年代台灣文壇的代表作之一,並稱李渝文字充滿了「留白的藝術」。
家庭
其夫郭松棻。溫州街的故事
目錄
集 前夜 煦 ---- 一個愛情故事
她穿了一件水紅色的衣服
傷癒的手 , 飛起來
夜 琴
菩提樹
朵 雲
煙 花
附 錄
拾花入夢記 李渝讀紅樓夢
中文書 , 李渝 , 印刻 ,出版日期:2011-04-10
優惠價: 9 折,351元 大多數小說家寫完第一層,重現表面的聲光動作以後就會停筆,張愛玲可以繼續寫下去,寫進第二或三層,沈從文、福樓拜、契訶夫、普魯斯特等則可入五、六、七等層。曹雪芹的筆氣特長,不慌不忙,慢陳細訴,進入了數不清... more
-
九重葛與美少年
中文書 , 李渝 , 印刻 ,出版日期:2013-06-01
優惠價: 9 折,270元 如果文學依舊可以使人面對逆境,從生命的無奈中振作起精神,把日子好好的過下去,那麼寫小說,或者寫作,就仍是一座堅守的壁壘,一道頑強的防線,一種不妥協或動搖的信念。 ──李渝 溫暖的夏日,當黑夜緩慢降... more
-
金絲猿的故事
中文書 , 李渝 , 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2-08-22
優惠價: 9 折,252元 密林裡的暗算、島嶼上的背叛,大歷史疊合著小歷史,交織暈染成畫。 王德威.新序 李 渝.後記 畫卷緩緩展開, 典型的李渝溫州街故事,彷彿台北的清明上河圖: (王留)公圳、人力車、蜿蜒... more
-
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
中文書 , 李渝 , 藝術家 ,出版日期:2009-09-17
優惠價: 95 折,266元 藝術家搏鬥與創作的美術篇章 《行動中的藝術家》此書的書名充滿了戰鬥活力,文字的意思似也包含了兩個部分,其一是執行性動作,其二是藝術家本身,如果將二者聯繫起來,勢必就會產生出來藝術作品,這一層是從表... more
-
應答的鄉岸
中文書 , 李 渝 , 洪範 ,出版日期:1999-04-01
優惠價: 9 折,180元 李渝是一位長期淬礪,堅持、深入而具有獨特風格的小說家。本書收短篇小說十二篇,包括榮獲中國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的〈江行初雪〉等,文字細緻優美,意象綿密,手法雋異,篇篇皆可領會李渝文學創造力的不同凡響。... more
-
著名醫學家和他的醫術
中文書 , 李渝等/著 , 牧村 ,出版日期:2003-06-01
優惠價: 9 折,198元 本書所介紹的醫學家,都是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享有盛譽的名醫學家。我們從他們一生中能代表其性格特徵的事件入手,重點介紹了他們從小求學、立志,以及不為名利、崇尚事業、一心為病人治病的趣事、佳話,既有史料依據... more
-
夏日踟躇 (精)
中文書 , 李渝/著 , 麥田 ,出版日期:2002-07-29
優惠價: 9 折,306元 本書是李渝的短篇小說集.李渝與郭松棻這對夫妻作家都對文學、繪畫及其他視覺藝術有深刻訓練,曾經共歷保釣的高潮與低潮,也曾在九○年代末期一起度過天翻地覆的身體病變。他們行文運事,都以簡約凝練是尚,意象視覺... more
-
夏日踟躇
中文書 , 李渝/著 , 麥田 ,出版日期:2002-05-03
優惠價: 9 折,234元 從早期的存在主義式小品到八0年代對藝術與歷史的反思、再到九0年代寓言式接力敘述,李渝一直追尋一種明淨的形式,用以觀照生命的流變。她的小說,努力描摹一種生命的風範,一種高潔的、審美的、「鶴的意志」;她的... more
-
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
中文書 , 李渝/著 , 雄獅美術 ,出版日期:2001-11-01
優惠價: 9 折,288元 《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收錄李渝自一九七七年到一九九三年,共十八篇的藝評文字。李渝藝評題目寫的是美國、俄國、是歐洲、是拉丁美洲,但總有一份作為借鏡的用心,要尋找的,其實是中國人更真切的面貌。各篇有關民族... more
寫作外一章
【聯合報╱李渝/文】 2007.09.26 01:52 am
怎麼活過來的?不只一次求教於老師。寫,和寫,老師說。我們這種人,只有寫……
朋友跟我說,很高興看見報上有妳新文章,既然又能寫,一定是好些了吧。
近日是有些東西登了出來,可是,《明報》月刊上的兩篇論文寫在2005年春天,松棻還在身邊,世界還沒有改變,那時情況很好。
《世界副刊》上的小說,為一位朋友而寫。這位老友,不知是天真浪漫還是幼稚胡塗,信了一個有婚的男人。對方綺言蜜語指天誓地,關頭上卻絲毫不能持守,害己害眾後消身了事。安慰朋友的文字,不能算寫作。
〈交腳菩薩〉勉強回來正規,但也定稿在半年多前。
沒有振作到哪裡,以至於可以寫出什麼新文章來,辜負了朋友的好意。
妳一定要寫,寫,寫,老師在電話那頭打氣。所知道的夫妻關係中,只有老師和安格爾先生是真恩愛的。在突然的一剎那,老師失去心愛的人,至今已有十六、七年。
怎麼活過來的?不只一次求教於老師。
寫,和寫,老師說。
我們這種人,只有寫,靠安眠藥入睡的一位作家朋友也說。
找個題目,寫。這回輪到詩人老友反過來慰勉。他則服鎮靜劑十數年。
為什麼寫作者都這麼神經質,這麼辛苦呢?卓越的吳爾芙,還是平凡的主婦,願作怎樣的一種選擇?有才華的女學生如果來問我,以前我會信誓旦旦鼓勵她學習文藝先賢等等,然而此刻———哎,考慮考慮後者也是很好的。
數安眠藥、鎮靜劑、解憂丸之類,祈禱、念經、參禪、修行等固然是,唱歌、跳舞、打球、打麻將、看武俠小說、看連續劇、學烹飪、插花、畫畫、書法、美容等, 也未嘗不都是。每天致力於一兩件,吃藥一樣吞下一兩丸,就能維持日程忙碌心情愉快精神正常。可惜吳爾芙、普拉特、邱妙津、張愛玲都沒能這麼做。
常覺得,人最大的成就,不在名利上豐收,而在怎麼調伏自己;斷絕於俗世,或者淌漾於俗事,只要自己過得好,都很好。兩者之間不知去從,或者都做不成,才窩囊。
生活本是依松棻而立的,現在必須自立生活而不能面對生活,其工程困難無比。
輾轉掙扎,狼狽無比。
煩了的朋友說,要弄到什麼時候?別人有事都過得了,就妳過不了嗎?存疑的朋友說,有這麼嚴重嗎?
不知要弄到什麼時候。過不了。很嚴重。
寫,寫,老師一再鼓勵。
就試試吧,勉強也好,於是在清晨醒來的惶然中,試著說服自己。
世界自然是不會多或少你一篇文章一本書的,只是專心在文字上,斟酌進出字句間,寫作是能,可以,應該對寫的人有靜心寧神的作用。
那麼,那些越想越怕的事,就別再去想了,試著回到寫作吧,像以前。
像以前,從身旁松棻暖著的體溫裡醒過來,像以前,在濾過了窗帘的柔光裡,早晨的閑怡裡,像以前,臉側貼著手側,手側貼著枕側或臂側,像以前,想著小說的下一個情節一樣的,在松棻的懂得和愛惜裡,再去想———寫什麼,怎麼寫吧。
身心皆須保持在平衡狀態的小說此刻無力經營。得收緊思想作調查研究的評論文字也無法從事。邊寫邊跟松棻討論的奢侈更不復得。就像你在這兒看到的,我只能拾起一些屑瑣的感想,片段的思緒,掇成不整的句子,段不續章,像小孩子學步一樣,重新再學起寫作來。
戈武和唐文標
想起了兩個人———
戈武生長在台灣,念完加大戲劇系後,前去香港作電影導演。唐文標來自香港,美國華裔數學家,後來定居台灣,成為知名的台灣作家、文化人。
前者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後者是松棻最要好最信任的朋友。
年輕時一起成長,友誼特別珍貴,一想到北加州灣區柏城的青春歲月,二人的模樣就會栩栩的來到眼前。
滿腮鬍鬚,寬寬身材,拄著手杖慢慢行走得像熊貓的是戈武。服裝不拘,門牙不羈,手指不時搔撩著不整的頭髮,廣東國語胡亂說話的是唐文標。
戈武常在黃昏時來我工作的圖書館,還沒下班的時間,站在辦公室門口嚷著,溜了溜了。周末的早上,還在被頭裡呢,後門響起急促的拍打聲,有人在呼叫松棻名,是唐文標透早從核桃谷開長途車過來,莫非要帶他最愛的朋友過橋去舊金山吃早點了。
到我們的學生公寓家,二位都是自己推門進來,坐立自如,大聲評點,旁若無人。
率真又瀟灑,卻不是那種不知事理和責任的恣肆荒閑人士;持己和對待朋友兩方面,前者的惇厚,後者的誠信,都是不能更認真的。
人和人交往,在快樂的時候,人人都很可愛;風光的時候,大家都親切得很;災難到臨,彼此失措狼狽猙獰為多。這人間關係的常規定律,戈武和唐文標並不依。他 們從不鄉愿敷衍虛偽犬儒,凡事一概以誠樸相對。有困難的時候,關頭上,尤顯出人間稀有的溫良性情。這時,平日有點聒譟的二人反而不多說,總支持過來, 守望相助。文標尤其是位勁草型人物,極爽直又極細心,要說對朋友持誠守信抱義,人中沒有他那等心腸。
一位要為藝術獻身,一位要為中國文化獻身,意志很堅定。後來,到底都殉在了上邊———為開拍新電影,戈武在香港治療膝部舊傷,因手術錯失而不再醒過來。文標在台中搬運家中藏書,引發了鼻疾大出血。
英年去世的兩位,不是只存放在記憶裡;松棻和我常常說到他們,在工作告一段落的時候,開車去買菜的時候,書店翻書的時候,從城裡一同回家,坐在火車上的時 候,吃飯的時候,喝茶的時候,散步的時候,黃昏坐在陽台的時候,早晚見日光變遷的時候,隨時和隨地,想到和說到他們,如同他們仍活生在日常中。
才情兼有的二位走得這麼早,太可惜了。但是現在卻不再這麼想了;在夏花階段颯然而止,不必進入生命的秋和冬,不必經歷無常和無奈,面對老去和衰竭,逃過了人世間的各種虛偽辜負欺詐背德和出賣,未嘗不是種幸運。
可是我是多麼的想念他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在某處,尤其在這時,多麼希望聽見門上又響起拍打和呼叫的聲音,尤其在低落的這時,他們會沒有一句責語的來到身邊,陪伴和支持,領我走出暗淡的甬道,以無比的耐心,攜我蹣跚再起步。
【2007/09/26 聯合報】
楊索的
【無岸之河的擺渡者】太陽花學運將結束時,一天在街頭遇到老友,不知怎麼談到作家李渝,她說李渝罹患重度憂鬱症,打國際電話給邱守榕女士(唐文標之妻),要求邱女士到美國接她 回台北休息。邱守榕已七十餘歲,身體也不佳,她要李渝自己回來,再接她到台中住。當時老友說邱守榕平時不煮飯,因為李渝在,每天固定煮三餐、照顧她起居, 希望她一天天好起來。
未料看到李渝昨晚在紐約辭世,並且是自殺,她終究沒走出重鬱的魔掌,邱守榕女士勢必極傷心。郭松棻、李渝這兩位深具時代意識的文學夫妻就這樣相隔六年走
了。唐文標與郭松棻是莫逆之交,這也是李渝行至人生最末只向邱求助之音。邱守榕、唐文標夫妻是我三十三年前在花園新城的鄰居。而我知道李渝是在民國六十三
年秋,我的國中老師嫁到美國,寫航空郵簡告訴我作家李渝搞過保釣。
溫州街的時光印痕因李渝的筆而深邃幽深,每回走在溫州街,不免想起李渝小說中那雙敘事者的眼睛,青春靈動卻洞悉上一代所背負的家國命運。《溫州街的故事》(1991)寫巷弄人家的滄桑,悠悠歲月下一代人所遭受戰爭、政治的雙重創痛。
李渝曾自述,少年時的她把溫州街看作「是失意官僚、過氣文人、打敗了的將軍、半調子新女性的窩居地,痛恨著,一心想離開它。」她走得很遠,大學畢業到美國 攻讀藝術史,卻與丈夫郭松棻及劉大任等人捲入保釣,家國憂思深濃,李渝因而停筆十餘年,那是那一代文人投身的議題。李渝多年以後才瞭解溫州街是她創作的原 鄉,「這些失敗了的生命卻以他們巨大的身影照耀著導引著我往前走在生活的道路上。」
當年的保釣運動結束後,參與者分裂為統獨兩派,各有國家認同,但也有從此對政治議題疏離者。而保釣幽魂仍然在台灣的上空不時兜轉著,學運期間,馬英九還到中研院參加保釣紀念研討會,被吳叡人、瞿海源等學者持太陽花抗議。
去年底才讀了李渝的《夏日踟躕》,整本書可謂「清麗又玄雅」的織面。美國哥大教授王德威作序〈無岸之河的渡引者〉談李渝的小說美學,其中說無岸之河是李渝 小說恆常的意象,「這河是空間的河,也是時間的河,無涯無際,蒼茫蕭索。」王德威在文末引李渝〈金絲猿的故事〉高潮的一段「在她無論是升起還是降落的時 候,原來故鄉田野裡的鷺鷥,總是以飛行著的巨大十字架,賜福與她。」
這是王德威對她的祝福,可嘆李渝卻這樣走了。不到一周走了兩位名山,周公年衰,李渝卻 可惜了。
圖:孟絕子收藏李渝大學畢業照。
******
5.8台灣風傳媒,後為中國豆瓣小組轉
全文網址: 好文嚴選:溫州街的尋鶴人─兼悼李渝-風傳媒 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
以「溫州街的故事」聞名的作家李渝,美國時間四日晚間在紐約住所自殺身亡,享年七十歲,震驚文壇。李渝是前輩畫家郭雪湖長媳、作家郭松棻之妻。家屬表示,二○○五年郭松棻辭世,李渝花十年時間仍走不出傷痛,竟選擇結束生命。
李渝一九四四年生於重慶,五歲來台,台大外文系畢業後赴美求學,獲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著有小說集「溫州街的故事」、長篇小說「金絲猿的故事」等。
李渝於台大外文系求學時和助教郭松棻相戀,兩人隨後赴美求學並結為連理。兩人大學時代便發表文學作品,一九七○年代曾因投入保釣運動擱筆。
李渝父親是台大教授,與臺靜農、胡適等大師頗有交情。她從小在聚集大陸來台文人的溫州街長大,曾說「我們家飯桌上進行的就是中國近代史」。
赴美後,李渝將少女時代的見聞寫成「溫州街的故事」,常被文壇拿來與白先勇的「台北人」相比。郭松棻則長於台灣本土文化搖籃大稻埕,其父郭雪湖畫作「南街殷賑」,是見證大稻埕繁華的文化記憶。
曾到紐約採訪兩人的作家廖玉蕙,在訪談上記載,郭家擺了十多副眼鏡。因為李渝成天找眼鏡,郭松棻乾脆為她配十幾副眼鏡,省得她找來找去。
「她一直放不下大哥(郭松棻)!」郭雪湖二子郭松年說,這十年李渝一直「走不出來」。
「郭松棻是李渝所有的生命,包括文學、愛情與人生。」一位曾在兩人紐約家中居住的作家表示,郭松棻過世後,李渝獨居於相守一輩子的家中。郭生前的書房擺設原封不動,她天天對著亡夫照片說話,彷彿他從未離去。
李渝生前為郭松棻整理六、七十萬字的遺稿,印刻出版社表示,將按原訂計畫出版。
溫州街的時光印痕因李渝的筆而深邃幽深,每回走在溫州街,不免想起李渝小說中那雙敘事者的眼睛,青春靈動卻洞悉上一代所背負的家國命運。《溫州街的故事》(1991)寫巷弄人家的滄桑,悠悠歲月下一代人所遭受戰爭、政治的雙重創痛。
李渝曾自述,少年時的她把溫州街看作「是失意官僚、過氣文人、打敗了的將軍、半調子新女性的窩居地,痛恨著,一心想離開它。」她走得很遠,大學畢業到美國 攻讀藝術史,卻與丈夫郭松棻及劉大任等人捲入保釣,家國憂思深濃,李渝因而停筆十餘年,那是那一代文人投身的議題。李渝多年以後才瞭解溫州街是她創作的原 鄉,「這些失敗了的生命卻以他們巨大的身影照耀著導引著我往前走在生活的道路上。」
當年的保釣運動結束後,參與者分裂為統獨兩派,各有國家認同,但也有從此對政治議題疏離者。而保釣幽魂仍然在台灣的上空不時兜轉著,學運期間,馬英九還到中研院參加保釣紀念研討會,被吳叡人、瞿海源等學者持太陽花抗議。
去年底才讀了李渝的《夏日踟躕》,整本書可謂「清麗又玄雅」的織面。美國哥大教授王德威作序〈無岸之河的渡引者〉談李渝的小說美學,其中說無岸之河是李渝 小說恆常的意象,「這河是空間的河,也是時間的河,無涯無際,蒼茫蕭索。」王德威在文末引李渝〈金絲猿的故事〉高潮的一段「在她無論是升起還是降落的時 候,原來故鄉田野裡的鷺鷥,總是以飛行著的巨大十字架,賜福與她。」
這是王德威對她的祝福,可嘆李渝卻這樣走了。不到一周走了兩位名山,周公年衰,李渝卻 可惜了。
圖:孟絕子收藏李渝大學畢業照。
******
5.8台灣風傳媒,後為中國豆瓣小組轉
全文網址: 好文嚴選:溫州街的尋鶴人─兼悼李渝-風傳媒 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
以「溫州街的故事」聞名的作家李渝,美國時間四日晚間在紐約住所自殺身亡,享年七十歲,震驚文壇。李渝是前輩畫家郭雪湖長媳、作家郭松棻之妻。家屬表示,二○○五年郭松棻辭世,李渝花十年時間仍走不出傷痛,竟選擇結束生命。
李渝一九四四年生於重慶,五歲來台,台大外文系畢業後赴美求學,獲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著有小說集「溫州街的故事」、長篇小說「金絲猿的故事」等。
李渝於台大外文系求學時和助教郭松棻相戀,兩人隨後赴美求學並結為連理。兩人大學時代便發表文學作品,一九七○年代曾因投入保釣運動擱筆。
李渝父親是台大教授,與臺靜農、胡適等大師頗有交情。她從小在聚集大陸來台文人的溫州街長大,曾說「我們家飯桌上進行的就是中國近代史」。
赴美後,李渝將少女時代的見聞寫成「溫州街的故事」,常被文壇拿來與白先勇的「台北人」相比。郭松棻則長於台灣本土文化搖籃大稻埕,其父郭雪湖畫作「南街殷賑」,是見證大稻埕繁華的文化記憶。
曾到紐約採訪兩人的作家廖玉蕙,在訪談上記載,郭家擺了十多副眼鏡。因為李渝成天找眼鏡,郭松棻乾脆為她配十幾副眼鏡,省得她找來找去。
「她一直放不下大哥(郭松棻)!」郭雪湖二子郭松年說,這十年李渝一直「走不出來」。
「郭松棻是李渝所有的生命,包括文學、愛情與人生。」一位曾在兩人紐約家中居住的作家表示,郭松棻過世後,李渝獨居於相守一輩子的家中。郭生前的書房擺設原封不動,她天天對著亡夫照片說話,彷彿他從未離去。
李渝生前為郭松棻整理六、七十萬字的遺稿,印刻出版社表示,將按原訂計畫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