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洪士灝:教育, 自學; HPC。台灣超級電腦和量子電腦雙軌發展。

 



超級電腦和量子電腦雙軌發展
據報導:國發會將與國科會共同設立台灣量子電腦中心,超級電腦和量子電腦雙軌發展。
超級電腦是我三十多年前追求至今的舊愛,量子電腦是我幾年前結識的新歡,所以我這幾年一直腳踏兩條船、雙軌發展,算是超前佈署嗎?:)
報導中也提到,國家的未來發展要同步在「大投資台灣」和「均衡台灣」的雙軌計畫前進,實現國家希望工程。
雖然我不確知「國家希望工程」的具體內容,但我樂見台灣對於重要科技領域擴大進行務實的投資。只是說,做這些工作需要足夠的人才,先進國家都在搶人... 國內現有多少人才?要如何引進與培育國內產業所需的優秀人才呢?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才,這些投資的效益恐怕會大打折扣。
產業的目標和需求與學界不同,他們要的不是科學的新發現,不是論文的發表,而是能用於改進產品、有助於行銷產品的技術。不過我認為,國家希望的前瞻性技術研發和人才培育,不能只問國內的廠商,因為國內大多數廠商的研發取向較為保守,也不能硬要超越國外大廠,而是找到合適在國內發展、能與國外接軌互利的研發標的。
以超級電腦而言,國內產業在晶片、系統的製造上已經達到世界級,在這樣的利基之上可以在高效能晶片設計、高效能計算系統架構設計、高效能計算系統軟體優化等方面,進一步發展與國外更多的重量級客戶接軌,以提高本土產業鏈的價值。
超級電腦一直是電腦產業的火車頭,因為過去有很多的軟硬體技術是在這個領域誕生,例如大量平行計算、高速網路,高速檔案系統,後來才輾轉下放普及到資料中心、工作站、個人電腦。現在超級電腦上某些貌似高不可攀的技術,將來也可能進到個人電腦之中。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現在需要很昂貴的超級電腦,有朝一日也可能成為每個人負擔得起的Edge AI設備。從目前超級電腦所取得的經驗,有可能增加業界做出這類破壞性創新產品的機會。
另一方面,半導體摩爾定律的趨緩,是量子電腦受重視的原因。這些年量子電腦的確在快速發展,但在物理元件、硬體設計、系統架構、軟體工具上還有很多挑戰,國內產業如何利用在傳統電腦上既有的利基,設法與國外先驅者合作共榮呢?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國外公司到台灣來談合作,就是看好台灣的半導體電子製造產業的強項。
如何協助產業在超級電腦和量子電腦領域找到合適的研發項目以及從事研發呢?如何培育研發所需的技術人才呢?我想這需要眾人的努力,以下僅提供我個人比較能施力的切入點。
我一向樂於與產業界合作,無論是在教學或研究上,只要業者有心鑽研提升技術水準,有誠意提供研究計畫和人才培育所需的資源,我這邊也願意投入時間來參與研究和指導學生。不久前我對AMD的訪客說,想趕上NVIDIA,讓更多人來使用AMD的超級電腦的話,不妨提供計算資源、技術支援或經費來支持大學的教學和研究。
超級電腦的核心是平行計算,如何讓軟硬體的設計能更好地支援平行計算,包括軟體的平行化、多處理機之間的連接、資料傳輸的效率、效能的優化工程等,是與核心相關的技術,不過曾經學過平行程式設計,或是做過多處理機系統設計,抑或是有優化大型叢集系統的經驗的,為數並不多。我這些年開設的「高效能巨量資料與人工智慧系統」,讓學生了解處理巨量資料和訓練大型人工智慧模型所用到的高效能計算技術。
為了探討量子電腦的系統設計,從去年開始,我們四位台大電機資訊學院的老師,包括黃鐘揚教授、江介宏教授、李建模教授兼電機系主任、以及在下我,一起合作推出「量子設計自動化特論」(Quantum Design Automation)新課程,探討量子系統設計所需的編譯、模擬、合成、測試技術。這門介於軟體和硬體之間的課程,從這學期開始,每學期都開設,給想深入探討量子電腦系統的學生一些指引。
當然還有其他可做的一些事情,不過就先說到這裡吧。



九年前的今天寫的文章,如今小孩都大到能夠獨立發展、自負責任了,我也比較少寫這類的文章。我的觀察是,這些年教育體制仍是落後,但已有所鬆動;人們看到AI迅速進步的同時,也開始反思學習的意義和人類的價值。


--


談教育系統的落後和自學的重要性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三之一


在資訊科技普及的時代,許多知識垂手可得,人腦再厲害,記憶力也強不過電腦。念書念太多但不會活用的人,知識反而容易成為創新的阻礙。唸到研究所才要開始學習活用知識的話,需要排除的障礙很多,這是我今天常見到的「知見障」。


學習者認為得到高分就代表學習效果佳。所以無論教材中有多少參考資料,只要考試不考,學習者便認為看了也是白看,更不用說那些課本沒提到的東西了。只要有考試,學生最在意的就是考試範圍,等同於自我設限。要追求高分,最好就是背考古題。


在電腦普及之前,只要能夠博聞強記,就可算是知識分子。現在呢?如果這些知識是你間接聽說,或是從書上或網路上看來的,那我拿起手機在瞬間可以查到相關的資料,甚至還有照片、影片,何必聽你重複述說這些二手知識?


簡單來說,現在的「知識分子」如果只會「複誦知識」,可能很難呈現其價值,最好能夠活用知識去創造知識或解決問題,成為獨到的專家,否則書讀得越多,沒有融會貫通,越可能成為書獃子。


但,為什麼大多學校裡的課程還是電腦出現之前的那一套?為什麼還是經常透過考試和比賽來強調知識的記憶和樣板式的使用?


我只能說,我們的教育系統還沒跟上時代。


因為大多數居上位的、開發課程、教授課程的人,乃至於學生的家長們,他們自幼的學習成長過程都在電腦普及之前,而他們當前的工作,也還沒有大幅受到電腦的影響。


我與剛開始念高一的小孩聊起以上的事情,我說我覺得十年後他們出社會所面對的,可能會與現在大不同,所以不要把全副的心力花在準備考試上面,雖然不見得有時間去觀察社會的變化,但至少不要把自己搞成書獃子。以前有很多書獃子靠著考試可以安穩過一輩子,以後這個社會還要那麼多書獃子嗎?


我建議他開始尋找自己未來的目標,並且思考規劃走向目標的道路。在知識上,開始學習如何利用課程和課外的自學,去建構他個人的「核心知識」,並且研究如何改善這個學習過程,以及如何活用和驗證這些知識。


雖然這些對高一學生或許有點遙遠和沈重,但我想還是早點開始練習,將來少一些障礙。


三之二


有朋友看了我第一篇後,回應說在制度改變之前,努力考上好大學也很重要,尤其是對一般需要刷卡分期繳註冊費的家庭,為考試高分唸書,絕對是CP值最高的。我想這也是現在許多身為家長者(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無奈,所以我想花點時間談論這個嚴肅的議題。


在應付考試和追求學問之間,學生需要取得某種「平衡」,這也是我要高一的孩子多去思考的部分。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生命中有太多需要斟酌和取得平衡的事情,這些也是很多從小被家庭呵護長大只要會念書就好的書獃子長大之後可能不大會做的事情之一。如果他思考之後,覺得想要考公職追求小確幸,那便是他的選擇,又有何不可,但他應該學習為自己做決定,遲早作自己的主人。


我看了很多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動機的台清交成的學生,所以覺得教育機制的問題很大,而過度重視考試是問題之一,因為這些學生花費很多時間準備考試,不只考上大學,還要考研究所,還要考畢業論文。如果這些考試佔據了他們所有的時間,而學會應付考試就是他們一路唸到研究所擅長的事,那麼要不變成書獃子也難。


所以我也希望我小孩「不要把全副的心力花在準備考試上面」,但沒有叫他拒絕或不在乎考試。我的意思大概是說,與其花很多時間念書背考古題去考90~100分,不如看懂書、研究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學習思考和自學,因此而考80~90分,因為我覺得後者所學到的東西可能會讓他終身受益匪淺,而且避免他成為書獃子。


我自己的相信是,成績和學歷不會跟著你一輩子。如果我不講,你不會知道我念高一時當掉三科。出社會之後,如果你有辦法展現你的能力,誰在乎你的學歷?現代社會多變,學歷能影響最多的是第一個工作,但超過四十年的職涯,誰說皆是由學歷所決定?當然學歷與薪水、工作成就有正相關,但那是藉由考試成績將學生分類所造成的統計上的必然性,並不足以代表教育機構和課程帶給學生的價值。


關於學費和學校教育的CP值,那就是各人的算計了。台灣的國立大學當然比私立大學便宜多,但四年算下來,包括生活費在內,根據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周祝瑛對5千名大學生進行調查(http://topic.cheers.com.tw/issue/2013/college/article_5.aspx),發現公立大學學生4年下來平均花費為100萬元,私立大學學生則為130萬元。所以公私立大學費用約略30萬元的差別,對家庭的負擔影響當然有, 但並非以倍數形式呈現。


我對我小孩說,進不了國立大學,多出來的30萬元學費,你以後要還我。想出國唸書可以,拿不到獎學金的話,我借你學費,以後要還我。念書是為你自己念的,不是為我。CP值的考量,也是他的功課。


如果只是為了學歷,即便考上最好的國立大學,卻漫無目標不知道自己在念些什麼,那花100萬元有什麼價值呢?這些年來,我遇過好幾位唸到大四還說自己根本對資工系沒興趣的學生,有的要從事演藝事業,卻放不下這個雞肋的學位,有的應父母要求至少要拿到學位後才能改行念自己有興趣的科系;但我也遇過很有創作熱情的學生,把握機會休學創業去了,或是知道自己不適合這行,提早轉學的學生。在這些例子裡,那些是為家長而念的書?那些是為自己而念的?


如果一位資質不錯、積極進取的學生,在求學期間對於個人感興趣的領域鑽研甚多,但因為不重視考試而去了非頂尖大學或私立大學,除了多付出學費外,那又如何?想學習的話,管道很多,想證明自己的能力,管道也很多,關鍵在於自己有自信、有想法,不要怕被貼上標籤。


我認識一些很有想法和作為的人,並非一路念書考高分上來的,但他們往往在專業上比會念書的人更有突破性的發展。他們有的當年念吊車尾的私立大學,有的大學沒畢業,但後來發現念書和做研究的興趣,反而闖出一片天。


我想,要是認同這一套以考試分類的系統,那我們在起跑點就輸了,輸給這個根深蒂固的科舉文化。鼓勵學生考高分拿第一名,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臣服科舉文化,將來還要行禮如儀地臣服於各種學術文化、官場文化、社會習俗,那我們什麼時候才能作自己的主人?


我覺得有些大人們保守的想法在另一方面不僅限縮學生們發展的空間,也坐實了學生們「沒進好大學,這輩子就被看不起」的恐懼,但千算萬算把子女送進好大學,就算盡到家長的責任嗎?這些來自於過去「一試定終身」的陰影與迷思,粗糙且魯莽的貼標籤的作為,其實是教育無法進步的障礙,這也是我上篇文章說教育系統還沒跟上時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之三


教育和自學真的很重要,所以兩天中要發第三篇文談教育和自學。


之前我提過自學電腦的一些方法和案例,說明12歲的小朋友可以迅速學會寫程式,並且還會為了學電腦這個動機去看國外的線上課程和學英文。如果有人還是不相信自學的話,再看看這位11歲小朋友寫的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notes/蘇紋雯/安全上學去給大家的小學入學須知/512172788862714,感謝李忠憲兄分享,我剛剛才看到),文末有一段提到「學習興趣最重要」,他說:


『老師常常罵人:「你們是來學校幹什麼的!」「在學校就是要學習!」「把玩的時間拿去讀書不就好了!」…但是我並不太認同這種想法,自主學習的成效常常會比在學校學得更好,學校對我來說,最主要的功能是練習社交(森小除外,他們的教案真的很用心!)。總之,千萬不要因為「討厭學校」進而「討厭學習」。』


(接下來列舉利用電腦輔助自主學習國文、數學的作法,請參考原文。)


『雖然我在每個學校每次月考都是前三名,但是我要很公平的說,小孩的成績不好多半不能怪他。學校讓小孩失去學習興趣,沒有興趣導致成績不好,成績不好一定挨罵,結果又更不想學習…「看人家多厲害,你考這麼爛!」「他就是認真讀書才考這麼好,你看看自己的成績!」各位家長請不要對小孩說這種話,這種話是不可能讓小孩奮發向上的,只會更不想讀書而已!』


如果讀者看完上述這篇文章後覺得「根本不可能是11歲小朋友寫的」,那也不用太訝異,因為我們的教育系統常常在壓抑學生的個人才華,限縮自我發展的空間,以致於許多學生被教養成只能在框架中依附主流生存發展的人。


分享文章的是小孩的母親,我想她沒有造假的必要,又不是要拼升等 :) 您說這小孩是難得的天才嗎?我認為很多小孩都有這樣的天賦,只是被教育系統壓抑多年,再被社會貼上標籤,不只天賦被埋沒,還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昨天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posts/1006841439358344)中提到由於資訊的普及,現在的小孩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心智狀況早已不是我們大人們所熟知的,有能力的小孩可以自主學習的空間變大,但落後的學校教育,反倒是常常在扯後腿。


試問,類似以上這樣的樂於學習、有自主學習能力的11歲小孩,爾後將會如何發展?讓我們先來檢視兩個臆測的可能性:


(1) 接受大人「先考上好學校再說」的想法,以搞好學校成績為主,所以考進好高中、讀一流國立大學、進大公司或公家單位,做事有條不紊,行禮如儀、按部就班地升遷。


(2) 依然保持同樣的學習態度,但中學成績平平、讀普通私立大學,卻自學有成、腦袋靈光、眼光銳利、做事積極,在業界受人賞識,得以展現長才。


首先,就這兩種可能性而言,我們很難說哪個比較好。對社會來說,守成和創新的兩種人才都是需要的,但過度強調考試的結果,就是讓大多數學生走上(1)的道路,一窩蜂搶那些穩定的位置。對個人來說,殊不知社會有許多成功者走的是(2)的路線,過著獨特、適性且充實豐富的人生,但有許多走在(1)這條路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飽食終日,但日子未必過得愉快。


其次,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在(1)與(2)之間取得某種平衡,但當然也有特立獨行的人,這就是我昨天文章中希望高一的孩子多去思考的部分:在應付考試和追求學問之間,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生命中有太多需要斟酌和取得平衡的事情。


這些11歲小孩就有能力面對、思索,甚至批判的事,身為師長的大人們,是否有能力和胸懷去理解和溝通?還是依然我行我素地壓抑他們,或不假思索地敷衍他們?我相信,如果不自我設限的話,我們可以從下一代的小孩身上學到很多新東西;如果有心耕耘的話,我們可以與下一代共創更豐碩的生命經驗。教育和學習,可以是活潑有趣的,但好的教育不會廉價,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