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大師大作 巫鴻 (Wu Hung1945- ) 從哈佛研究生到芝加哥大學的數十本大著 張光直先生等寫他到成氣候. 巫鴻真是學者 《物盡其用》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碑性》《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中國藝術與朝代時間》Chinese Art and Dynastic Time 2022.The A. W. Mellon Lectures in the Fine Arts Bollingen Series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以文会友—巫鸿教授八秩华诞学术文献展,2025年11月2日-11月23日

 巫鴻 研究生學者 大師松岡

#新聞動態 以文会友—巫鸿教授八秩华诞学术文献展,2025年11月2日-11月23日
"展览通过八个主题版块层层展开,讲述一位写书人、教书人与读书人的动人故事。"

巫鴻《時空中的美術》
我聽過 巫鴻先生一次演講(臺灣大學) 有點小號大師的風範. 看張光直先生等寫他到成氣候. 巫鴻真是學者

《物盡其用》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碑性》

巫鴻,著名藝術史家,芝加哥大學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72—1978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受聘支持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0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同年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研究領域編輯

中國古代美術史、中國當代藝術。他的著 ​​作跨學科性很強,融合了歷史文本、圖像、考古、風格分析等多種方法,而且富於創見,對理解中國古代不同材質、時期、主題的美術作品都頗有啟發性。

著作編輯

他的第一本書《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1989譯本由三聯書店出版)獲得了該年全美亞洲學年會最佳著作獎。《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1995)被《選擇》(Choice)雜誌評為1996年傑出學術出版物,進而被《藝術論壇》(Art Forum)列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表現》(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1996)獲全美最佳美術史著作提名。其參與編寫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國繪畫三千年》(1997)、《劍橋中國先秦史》(1999)等。巫鴻多次回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客座講學,發起“漢唐之間”中國古代美術史、考古學研究系列國際討論會,並主編三冊論文集。

圖輯:宋冬作品《物盡其用》倫敦展出

更新時間 2012年2月17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1:46

物盡其用在倫敦巴比肯中心展出
物盡其用在倫敦巴比肯中心展出





北京藝術家宋冬與母親趙湘源「合作」的裝置藝術作品,《物盡其用》,在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展出(2012年2月14日 - 6月17日)。這個作品包含了萬餘件趙湘源女士50多年來積攢的日常生活用品。
previous





《物尽其用》是一个由“破烂儿”组成的庞大方阵,承载了亲人间相濡以沫的痕迹与温暖,承载了物资匮乏时代对生活的理解与敬重。
《物尽其用》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展览,从北京到光州,从柏林到纽约,无数观众默默地流下眼泪,好像突然见到过世已久的亲人与挚友。
《物尽其用》是一种默默地收集与保存爱的哲学, 顽强地对抗着将置换与丢弃作为基本态度的当下,记录着中国老百姓对家庭与生活的永恒的爱。
一本向千千万万普普通通中国老百姓致敬的书,一本必须奉献给你的母亲父亲的书 。
艺术史家巫鸿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最新著作。

优米网的介绍:优米网是面向职场人和创业者的教育服务平台,是以职场、创业、创新为主,发现、学习、生活为辅的交流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企业点评,优米导师,招聘和职业培训,创业交流和指导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帮助用户找到适合的职业和创业方向,获得更好的职场和商业机会。

《物尽其用》简介
赵湘源是宋冬的母亲,像中国千千万万勤俭持家的妇女一样,她保存下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锅碗瓢 盆……“物尽其用”是她的人生信条。艺术史家巫鸿和当代艺术家宋冬,与赵湘源女士一起,将她的这些庞大的收藏变成了一次巡回世界的展览。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巫鸿就该项目的思想意义、其中蕴含的家庭伦理价值所进行的学术思辨。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体,以衣食住用为大类,每类下各设小 类,展示其每一类的收藏,由赵湘源和宋东口述关于这些物件的记忆,里面包含了浓郁的亲情,亲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相亲相爱。第三部分,是不同背景的人参观过 《物尽其用》展览后的感想与评论。
目录
第一部分 《物尽其用》:物件、记忆与家庭伦理 治疗的记忆 材料·计划·展览·记忆的交流 《物尽其用》与中国社会 家庭伦理·重构家庭·尾声
第二部分 赵湘源:物尽其用 衣 母亲做的衣服·木板箱子里的破衣服·公公婆婆柜子里的衣服·做衣服·绿军装·布和票证·再说布头儿·李师傅做的布柜·废品站买的布柜·线绳·鞋·丝棉被和 棉花 食 团聚时的餐具·婆母的石磨和高压锅·天蓝色的塘瓷碗·吃饭、做饭·酒 住 大房子、小房子、小小房子·盖个临时厨房·盖棚拆棚·我们家的房子·木料·木板·椅子·床和沙发·花盆·花盆里的土 用 肥皂·洗·搓板·盆和水桶·工具·鸟笼子·餐盒·瓶子盖·宋冬的小铁车·玩具·电视·表·两个箱子
第三部分 访谈·观后感·评论 宋冬和喻瑜谈“物尽其用”北京展 宋冬:《物尽其用》的生活艺术 “物尽其用”:一个感人的展览 十步 博客观后感(1) 博客观后感(2) 在MoMA观看《物尽其用》有感 戴慧思(Deborah Davis) 艺术改变生活 冯博一 宋冬:物尽其用 王东 北京生活元素的合集 霍兰·科特(Holland Cotter)
在线试读
肥皂
不要小看这些可爱的肥皂,干的硬邦邦的肥皂,它们的来历是许多人都不理解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在那个年代,20世纪60年代,因国力不足,物质极度缺乏,那时买肥皂是要票本的,每人每月供应半块。家里有三口人,每月只供应一条半,多一点都是不可能的,家家都是如此。
为了便利洗衣服,我收集过我单位当时单身小伙子的个人购货本去买肥皂。他们总是把该洗的衣物拿回家让父母去洗,为此,每月定量的肥皂定是不去买,浪 费了。他们会经常让我去买,这样久而久之就存下这许多宝贵的肥皂。到后来我就把它们存起来,作为那些小伙子对我支持的一种纪念品,不想轻易地忘掉这段共患 难的友谊之情。 当时洗衣服都是用一种有绿色内釉的大瓦盆。
把衣服用水泡透之后,先洗去浮土,尽量拧得干一些,把污水洗掉再擦上肥皂。在搓板上揉搓多少遍之后,再用另外一个盆扣上,把这些衣服闷上半小时左右,一是为了便于清洗衣服上的污物,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节省肥皂的使用。
当肥皂用到最后的小小头,就把它泡软之后再贴在大肥皂上,或者是把小块集中起来泡软,用要洗的衣物沾上水包上,用手捏成球形使用,直至利用完了才算结束。再出现小块就这样往复地用下去。
每月去买肥皂,总是希望买到上海固本肥皂厂出的固本牌(一条0.56元),其次就是北京第一化工厂出的长城牌(一条0.44元)。这两种肥皂好 用,把它们晾干为的是使起来省——软的肥皂洗衣服很浪费,一块用不了多少次就没有了。每次都是买了肥皂之后就晒干,之后存放起来。我是最爱存肥皂的,即使 到后来国家经济好转了,不要购物本了,我还是坚持买肥皂来洗衣服。因家境原因,没有购买洗衣机,所以一直用大盆、搓板来洗。
同事有的买了洗衣机,他们把不用的搓板也先后送给我。我一直认为还是手洗的衣服干净,所以对肥皂的使用倍感亲切,直至如今我还是要把衣领、袖口、前 面都加倍手洗后,才放到洗衣机里去洗。 现在回想起来,以前的一些做法简直有些不可理解:那时能用票本买到肥皂已经很不容易了,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去买0.44元的长城肥皂。虽然知道固本肥皂好 用,去污力强,但是为了省那0.12元钱还是去买长城牌的。
现在看来很可笑,其实是当时的生活状态贫穷而造成的。
两个箱子
80年代时,公公和婆婆感到床的形式不如农村的炕好,总感到床下面有漏风的感觉,我和世平想到东华门那边去看看卖地毯头的商店,打算买一块与床尺寸 差不多的毡子铺上。但尺寸都不太合适,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此事没有办成。 后来在地毯商店对面的一个信托商店里发现了这两个箱子,打开盖一看箱底还有许多刨花,此箱还差一道工序,箱子的口没有做完,油漆也是差两道。我心里想家里 也没有这么好的木板,就是有了这种木板,世平还要辛苦地花去很多休息时间,没日没黑地才能做出这两个箱子,于是定下心买了这两个箱子。
世平看到标价为30元一对,他嫌贵不想买,仍打算以后有机会买木板自己做出来。我深知他太不容易了,坚决没有听他的意见,就先交了24元,从商店借了绳子,绑在世平的自行车架上先把一个运回家。俩人推着自行车,他走前面,我在后面推着自行车,扶着那只箱子,一路走回了家。
一路上世平都很不高兴,我深知他是心痛钱,确实是生活所迫,被逼无奈。 接着又拿上绳子,找了6元,骑车回到东华门信托商店,还了绳子和6元钱,大家帮助我们绑好另一个,这样又上路了。
那个月的日子就很艰难了,但总算是不再用那种包装箱装衣物了,很是知足。世平可还是生我的气。 60年代的那包装箱是用2元买回来的,发现缝子很大就买了,几张粉红色的纸把它糊成里子,已经感到很好了,总算是比我娘在最困难之时的那只糊箱强多了。当 时外面糊上花纸也挺好的,年代久远了已不成样子了,只要见到它就会想到我们母女相依为命而受到的苦痛和受到的歧视。
包装箱是我们装衣服用的,那时衣服很少,开始都没有装满过。到后来有了箱子,90年代有大衣柜、组合柜,这包装箱就放了许多我们四口人的破旧衣服,放在了墙角处。
回想起来,小时候在四川家里的衣橱都是刻有花纹的,曾嫂她们总是用布擦得亮亮的,很是好看。我家当时用的是牛筋的床板,花饰的带顶可以挂蚊帐的床, 那时的沙发都是皮革质量的,当时没有感到多么好,后来到北京生活困难时才有珍惜过去的感觉,无论如何努力绝对是买不起那些家具了。
小时候的生活我从来没有向别人透露过,生怕别人看不起我,我是国民党军官的女儿。从我本身就要求自己好好做人,好好工作,以求别人的心理平衡。
还好,我的世平是个很要强的人,他具备了聪明、能干、能吃苦的精神,才把我们这个家支撑起来,结婚时公公、婆婆给我们买了一个床和小柜子,我们一直用着.当时公婆给我们买这个床已经是很不易的举动了,那时世平家也是挺困难的。
我们从心里是过意不去,心想有两条长凳搭些板就可以了睡觉了。当时买家具还不用票证,有钱即可,那时候买这个床好像是42元,相当于一个人一月的工资。因此我们用这个床一直很在意,想使用得长远些。到了90年代初,我们才添了这个组合转角沙发。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就是你有钱也买不到家具。那时只有结婚办喜事的人才能够买,凭结婚登记证才能到?具总店去。先登记而后是排队,也许要等三四个月、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有的人为了家具只能拖延婚期,我们的同事就是如此。那家具票发给以后,票上还要印上一个红色的喜字,没有这张票,不结婚的人是很难买到家具的。 我和世平是没有办法买新家具的。那时世平就找了会打家具的人做组合柜,自己准备三合板、木料,从我们公司也可以申请买些工程上的下脚料,有时信托商店也能 买到木料。和一个木工师傅说好做四组柜子,可是那师傅,只完成了3/4的活就称家里有事,说把事办完了一周后就回来完成。
世平心善良,把所有的工钱都给了那师傅,他就走了。我们一直等,可到后来他也没有回来。最后是世平又用了四个星期天才把木工活干完。是我和秀珍用 砂纸打磨,又用了四个星期天把油漆活干完。这套组合柜已经是我们家的宝贝了,他凝聚了世平和秀珍的心血,我珍藏的是这些宝贵的情和义,在家里看着很是安 慰。
那时没有其他的本事多挣钱来养家糊口,现今的社会真是在天堂了,可是我们都老了,也算是有很好的结果了,像我母亲、公公、婆婆、世平他们才是真正 应该享受这样美好的生活的人,可是他们没有享受到,一想到此就要伤心落泪,只要吃或用些以前没有的新东西,就会想到他们没有受用到,心里很难受,只能是想 替他们吃了,用了吧!也只能如此了,有什么法子呢?
2006年8月《物尽其用》参加韩国光州双年展,我看到运到展馆的花盆、碗、塑料桶有破碎的情况,开始时心里有些不悦,感到展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远万里地运到这里,很心痛主办方的花费。
但后来我还是想通了:这些都是展品,无所谓的,许多人建议扔掉就算了。经过深思之后,我还是用胶带把这些盆和桶修复起来,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意,也许很多人都不会理解,也?好如此了。
在光州双年展上帮助我们布置展品的青年人(都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对这些展品是有理解态度的,轻拿轻放,很尊重这些物品,他们是把它当成了艺术品的 规格了,这使我很感动。是我保存了这些废物给他们带来了不必要的劳动,他们大汗淋漓,手和身体受到伤害,早上很早到了场地,那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感动 了我,使我的内心受到很大的遣责,为什么要留这些无用的东西给大家增添麻烦,内疚,内疚。

作者简介
巫鸿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美术史家宋冬 当代多媒介艺术家
赵湘源 我们故事的主角,宋冬的母亲


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


這部文集和《禮儀中的美術》都由三聯書店出版,但涵蓋的歷史時期和討論的美術作品則有早晚和性質的不同。

前者有著比較明確的歷史框架和內容的凝聚感,本集則以概念和方法為主導,所關注的是這些概念和方法之間的關系以及在闡釋歷史現象,披露歷史邏輯中的潛力。

總的說來,這些文章的目的是希望開闊美術史研究的思維,通過探索新的觀念和方法,使這個學科的內涵更為豐富和復雜。從這個角度看,每一篇文章可以說都是開放性的︰其目的不在于達到某個鐵定的結論,而是希望引出更多的思考和討論。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開放的藝術史
  • 規格:平裝 / 386頁 / 17cmX23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 出版地:大陸

目錄

上編 時空的形象
 中國藝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復古”模式(2008)
 “復古”的源起
 再造“古人之象”
 復古的語境
 對往昔的“歷史化”
 “意圖”的模式
 尾聲︰復古和歷史敘事
 廢墟的內化︰傳統中國文化中對“往昔”的視覺感受和審美(2007)
 丘與墟︰消逝與緬懷
 碑和枯樹︰懷古的詩畫
 跡︰景中痕
 說“拓片”︰一種圖像再現方式的物質性和歷史性(2003)
 兩種拓片——碑和帖
 拓片的屬性
 碑帖鑒定
 時間的紀念碑︰巨形計時器、鼓樓和自鳴鐘樓(2003)
傳統中國的計時與報時
 北京的鐘、鼓樓
 尾聲︰西式鐘樓
 玉骨冰心︰中國藝術中的仙山概念和形象(2005)
中國藝術中“仙山”的開創
仙山繪畫及其發展
仙山在中國繪畫中的“個性化”
黃山攝影
中編 觀念的再現
 東亞墓葬藝術反思︰一個有關方法論的提案(2006)
 引言
 空間性
 物質性
 時間性
 結論
 明器的理論和實踐︰戰國時期禮儀美術中的觀念化傾向(2006)
 神話傳說所反映的三種典型中國藝術傳統(2003)
 畫屏︰空間、媒材和主題的互動(1995)
  空間,場所
  界框,圖飾
  表面,媒材
  正面,背面
  圖像空間,轉喻(metonymic)
  詩意空間,隱喻(metaphor)
 視覺敘事,窺視
 超級圖畫(meta-picture)
 幻象,幻覺藝術,幻化
 陳規再造︰清宮十二釵與《紅樓夢》(1997)
  想象之建築︰曹雪芹太虛幻境中的“十二釵”
十二美人的圖像志︰人物、道具、組合、活動、觀眾、幻視
帝國的女性空間︰雍正的十二美人屏風及圓明園《園景十二詠》
下編 圖像的釋讀
 重訪《女史箴圖》︰圖像、敘事、風格、時代(2003)
圖像志、圖像學(iconography/iconology)
風格、手法(style/technique)
年代 
 屏風入畫︰中國美術中的三種“畫中畫”(1996)
範式之一︰敘事性手卷畫中的屏風
範式之二︰《重屏圖》和圖畫幻象
範式之三︰山水畫屏和心象
終曲︰素屏
 關于繪畫的繪畫︰閔齊假《西廂記》插圖的啟示(1996)
 清帝的假面舞會︰雍正和乾隆的“變裝肖像”(1995)
跋 繪畫的“歷史物質性”(2004)
文章出處

這部文集和《禮儀中的美術》都由三聯書店出版,但涵蓋的歷史時期和討論的美術作品則有早晚和性質的不同。“禮儀”一書所討論的對象是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 青銅禮器,東周以降的墓葬藝術,以及佛教、道教美術的產生和初期發展。在為那部集子所寫的序中,我提出之所以沒有收人有關卷軸畫和其他晚近藝術形式的文 章,主要的原因在于“禮儀藝術”的特殊性質以及這種特殊性所要求的特定研究方法和解釋方式。其潛台詞是︰魏晉以後產生的以卷軸畫為大宗的“藝術家的藝術” 也有著自己的特殊性質,要求以特定的方法去研究和解釋。這後一層意思可以說是《禮儀中的美術》所安排下的伏筆,也是編輯目前這部集子的開端。

根據這個構想,本集所收的文章中確實有不少是和繪畫有關的,其他的討論對象也大略晚于前集的內容。但當我編完這部集子,回首縱覽它的內容的時候,卻又發現 其基本線索並不是時代的劃分或對藝術傳統的界說和分類,而是通過一系列相互不甚餃接的歷史實例對美術史的研究方法和解釋方法進行多元性的探討。從這個角度 說,本書的性質和《禮儀中的美術》有著很大不同。前者有著比較明確的歷史框架和內容的凝聚感,本集則以概念和方法為主導,所關注的是這些概念和方法之間的 關系以及在闡釋歷史現象、披露歷史邏輯中的潛力。

以本集中第一部分所包括的五篇文章為例,它們的題材可說是非常廣泛︰從美術史中的種種“復古”現象到不同時代對于“廢墟”的理念和表現,從傳統城市中的計 時和報時系統到中國文化中對“仙山”形象的追求,從古代的殘碑到後代金石家珍藏的拓片——這些題材並不構成任何內在的歷史聯系;之所以放在一起是因為它們 都顯示了“時間”在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重要性。以此作為觀察和解釋的核心,這組文章對傳統美學理論中的“空間性”和“時間性”二元藝術分類提出了質疑和補 充。根據這個傳統理論,繪畫、雕塑和建築屬于空間性藝術,而音樂、舞蹈和詩歌則屬于時間性藝術。這五篇文章所證明的是,在討論和理解空間性藝術形式中,不 同類別和狀態的“時間性”常常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

如“復古”是中國藝術中的一個源遠流長的機制,從三代的禮制藝術到晚近的繪畫書法不絕如縷。要理解這些持續的歷史現象,其關鍵在于發掘“古”在不同時代的 理念以及人們如何通過視覺語言把這種理念化為藝術。“廢墟”的觀念也以線性歷史時態為主軸,但與其重新發掘或想象性地締造消失了的古代,對廢墟殘缺美的表 現意在賦予歷史遺跡以新的生命,使“記憶”成為現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類似的歷史時間性也隱含在石刻拓片這種藝術形式中,因為它與古代碑銘的關系總是以 二者的相對歷史位置來斷定,從這種相對位置中誕生出整整一門“碑帖鑒定”的學問。與這種後延的歷史時間性相反,中國美術中的無數“仙山”形象則體現了一種 對終極時間的前瞻式尋求,其目的在于克服歷史時間的局限,以至獲得永恆。因此藝術對時間的表現可以具有多種維度,既可以向前後延伸也可以與時俱進。作為與 時俱進的模式,古代城市中的報時系統每日每時地控制著城市空間的開合貫當這個報時系統消失,傳統的城市空間運作也不復存在。

本集第二部分稱為“觀念的再現”,其中所收的另五篇文章均提出了與特殊美術或美術史現象有關的觀念,並以此為契機解釋與之有關的美術和美術史現象。同時, 這些文章也試圖擴展美術史研究中的“觀念”的含義。一類觀念明顯產生于現代美術史的解釋系統,往往受到跨學科、跨地域學術交流的啟發。比如《東亞墓葬藝術 反思》這篇文章從“空間性”、“物質性”和“時間性”三個角度交互考察東亞墓葬的一些基本特質。文章的副題——“一個方法論的提案”——指示出這種觀念性 的思考與對墓葬美術更為歷史性的研究的區別。與此類似,《畫屏︰空間、媒材和主題的互動》一文引進多種現代美術史中的分析觀念,如“體”、“面”、“建築 性空間”、“繪畫性空間”、“幻視”、“性別空間”等等,通過對“畫屏”這種繪畫媒介的分析體現出這些觀念在美術史研究中的潛在作用。


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

作者: [美] 巫鴻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24-7

頁數: 250

定價: CNY69.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108077639

內容簡介  · · · · · ·

      全書以“全球美術史”的視野,分四部分對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特點進行反思,並結合考古發現和對傳世藝術品的解讀,闡述傳統中國美術對整體的人類美術史做出了什麼最獨特的也是最有價值的貢獻,確定中國美術中具有的既是鮮明文化特性,同時又是源遠流長、深具影響一些基本線索。

目錄  · · · · · ·

自序

開題 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

第一講 禮器:微型紀念碑

第二講 墓葬:視線不及的空間

第三講 手卷:移動的畫面

第四講 山水:人文的風景

附錄一 全球景觀下如何重寫中國美術史: 專訪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教授巫鴻

附錄二 巫鴻:以“全球景觀中的美術史”視野兼看中國古代與當代




巫鴻 (Wu Hung1945- ) 《中國藝術與朝代時間》Chinese Art and Dynastic Time 2022.The A. W. Mellon Lectures in the Fine Arts Bollingen Series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中國藝術與朝代
封面
巫鴻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22 年 5 月 3 日 - 352 頁
全面檢視中國數千年的藝術,顛覆傳統觀點,為藝術史提供新的途徑

縱觀中國歷史,朝代時間——透過歷代王朝的視角來組織歷史——一直是敘述中國藝術故事的主要模式,儘管迄今為止在論述和實踐中對這一概念的探討很少。 《中國藝術與朝代時間》揭示了中國藝術的發展在其原始文化、社會政治和藝術背景中是如何被描述的,以及這些敘事是如何與同時代的藝術創作交織在一起的。由此,藝術史領導人物巫鴻不僅為中國藝術,也為整個藝術史的思考開闢了新的途徑。

巫鴻匯集了十個案例研究,時間跨度從公元前三千年到二十世紀初,涵蓋儀式和宗教藝術、繪畫、雕塑、建築環境和民間藝術,以探討根深蒂固的模式。他闡明了不同背景下朝代時間概念的變化,同時也挑戰了將這個概念作為藝術史寫作的預設模式的偏見。因此,對朝代時間的批判性研究為尋求藝術史思維的新敘事和解釋框架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藝術與朝代時間》以其論證的廣度和範圍以及清晰的風格而引人注目,它探究了中國藝術集體想像的根源,並使我們擺脫了長期以來對如何理解這種藝術的固有觀念。

與華盛頓特區國立美術館視覺藝術高級研究中心共同出版


Chinese Art and Dynastic Time

Wu Hu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2年5月3日 - 352 頁


A sweeping look at Chinese art across the millennia that upends traditional perspectives and offers new pathways for art history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dynastic time—the organization of history through the len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has been the dominant mode of narrating the story of Chinese art, even though there has been little examination of this concept in discourse and practice until now. Chinese Art and Dynastic Time uncovers how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was described in its original cultural, sociopolitical, and artistic contexts, and how these narratives were interwoven with contemporaneous artistic creation. In doing so, leading art historian Wu Hung opens up new pathways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not only Chinese art, but also the whole of art history.

Wu Hung brings together ten case studies, ranging from the third millennium BCE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E, and spanning ritual and religious art, painting, sculpture,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popular art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deep-rooted patterns in the historical conceptualization of Chinese art. Elucidating the changing notions of dynastic time in various contexts, he also challenges the preoccupation with this concept as the default mode in art historical writing. This critical investigation of dynastic time thus constitutes an essential foundation to pursue new narrative and interpretative frameworks in thinking about art history.

Remarkable for the sweep and scope of its arguments and lucid style, Chinese Art and Dynastic Time probes the roots of the collective imagination in Chinese art and frees us from long-held perspectives on how this art should be understood.

Publish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Visual Arts,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內容

6
9
1
15
The Emergence of Dynastic Time Miraculous Icons and Dynastic Time
99
Reconfiguring the World 5
127
The Case of the Liao End as Beginning
175
Returning to the Past
203
Notes
299
Conflicting Temporalities
304
Bibliography
320
Index
332
Photo and Illustration Credits
338
著作權所有

關於作者 (2022)

Wu Hung is the Harrie A. Vanderstappe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of Art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here he is also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the Art of East Asia. His many books include A Story of Ruins: Presence and Absence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Princeton) and Zooming In: Histories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書目資訊









巫鴻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這是巫鴻先生博士論文 (之後的專書多本都有漢譯了),1989年由Stanford 大學出版社出版:
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在Google Books ,幾可讀本書原著全文:如文末所聯
書副標題中的 Ideology翻譯"思想性",在本書第7頁翻譯成"思想觀念"。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


作者: 巫鴻 (1945-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5/05/01
語言:簡體中文

作者簡介 · · · · · ·



巫鴻(Wu Hung),早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1987年獲哈佛大學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後在該校美術史系任教,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

其著作《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獲1989年全美亞洲學年會最佳著作獎(李文森獎);《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碑性》獲評1996年傑出學術出版物,被列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表現》獲全美最佳美術史著作提名。參與編寫《中國繪畫三千年》(1997)、《劍橋中國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國客座講學,發起“漢唐之間”中國古代美術史、考古學研究系列國際討論會,並主編三冊論文集。

近年致力於中國現當代藝術的研究與國際交流。策劃展覽《瞬間:90年代末的中國實驗藝術》(1998)、《在中國展覽實驗藝術》(2000)、《重新解讀:中國實驗展覽藝術十年(1990-2000)——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2004)和《“美”的協商》(2005)等,並編撰有關專著。所培養的學生現在美國各知名學府執中國美術史教席。
內容簡介
研究回應從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發出來的四個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對於未來學術的進展都極為重要。第一方面是對武氏家族墓地的遺存進行清點和著錄。盡管這些遺存對研究東漢圖像藝術是極重要的資料,但相互矛盾的斷代、祠堂歸屬以及編目等諸多問題仍然存在。

此外如錯錄銘文等問題更使人迷惑。通過重新檢驗發掘記錄、以往著錄以及復原設計等材料,《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希望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處的環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確的信息。


目錄
總序

導言

上編 千年學術研究
第一章 武氏墓地遺存的發掘和初步研究
祠堂的配置與復原
祠堂主人及建造日期
祠堂及東漢墓地結構
第二章 武氏祠研究的歷史回顧
傳統學術
19世紀以來的綜合研究
現代研究
對意義的探尋
考古學的啟示
結論

下編 武梁祠:宇宙之圖像
第三章 屋頂:上天征兆
祥瑞形象及圖錄風格
征兆圖像的流行
武梁和征兆圖像
第四章 山牆:神仙世界
西王母與「陰」
西王母與昆侖山
西王母:從神仙到宗教偶像
偶像之表現:西王母及其仙境
第五章 牆壁:人類歷史
牆壁圖像的一般解讀
漢代的史學觀
古帝王和歷史進化
「三綱」與列女、義士
君主與臣民之責
拜謁場景:君權的表現
歷史學家的自我表現
跋:武梁祠石刻畫像的思想觀念

附錄
一榜題、圖像志、文本
征兆古帝王列女孝子和義士忠臣刺客
二武梁祠研究年表
三武氏祠畫像石詳目
四引用文獻目錄
五索引

































The funerary shrine of the Confucian scholar Wu Liang, created in AD 151, is the most important surviving pre-Buddhist monument in China. That is to say,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ngle work of visual art from the centuries that set the patterns of Chinese thought for almost two millennia. The importance of the shrine lies in the beauty of the stone reliefs on its walls and, especially, in the remarkably comprehensive iconography of its nearly one hundred scenes. They constitute, in effect, a coherent symbolic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as the Han Chinese conceived it. This structure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the ceiling carvings present the Mandate of Heaven; the scenes on the two gables depict the paradise of the immortals; and the 44 stories related on the walls illustrate the history of mankind, starting with the creators of human culture and ending with a portrait of Wu Liang, who designed his own memorial. The author finds the shrine comparable, in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its iconography, to the cathedral at Chartres or the Sistine Chapel.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