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空空如也的中國辦公樓 中國四個一線城市的辦公室空置率(印和闐)。汪浩:從房地產崩盤、地方財政危機,到製造業通縮與出口下滑,中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與系統性風險。 "杭州成了便州" 幾百萬戶受水災之患 又有三分之二的地區超熱 (沈哥)。想像的共同體 1。東海1975級回娘家 上海戶外睡滿街? President Trump Makes False Genocide Claims. South Africans Respond With Humor.李翊雲( Yiyun Li. 1972年11月4日—)用英語寫作的美籍華裔女作家《親愛的朋友,在我的生活中給你的生活寫信》《比孤獨更善良》《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從房地產崩盤、地方財政危機,到製造業通縮與出口下滑,中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與系統性風險。隨著地方債務激增、土地收入驟減,中國2025年赤字率恐破8%,中央政府還有多少財政空間可用?是否陷入全面製造業通縮?PMI連續低於榮枯線,出口價格大跌,企業瘋狂削價搶單,這樣的「內捲型出口戰」能撐多久?「新質生產力製造強國」戰略是否走入槓桿陷阱?官方數據是否大幅高估中國實質GDP成長?美中貿易戰是否讓出口引擎徹底熄火?對美出口年減超過三成,廣東、浙江等出口大省面臨大規模失業與區域性衰退風險?中國經濟是否已進入「刺激無效、緊縮不能」的政策困局?比亞迪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恆大?


沈哥



杭州是我最常去的城市
從杭州蕭山機場進出上百次
這城市有其文化韻味和美景
但這幾天大陸有人說
杭州成了便州
因為前兩天餘杭區幾個街道
自來水飄逸出難聞的臭味
官方一直不給出合理的解釋
只答應每戶減收五噸水費
家家戶戶都買了不少瓶裝水
早上刷到夜間群情激憤上街
官方派出特警鎮壓
不知道是真是假
這偉大的國家一有問題
不是解決問題
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下了一場雨
還是很悶熱
可憐的大國
幾百萬戶受水災之患
又有三分之二的地區超熱
有人的拖鞋被黏在柏油路上
還可以拉絲
++++
印和闐
20250719 空空如也的中國辦公樓
2025年上半年過去了,我們來檢驗一下中國四個一線城市的辦公室空置率。要檢視這個指標很簡單,空置率低表示景氣旺盛,服務業的需求強勁,因此會有辦公室的需求,如果空置率超過10%,我們說這是景氣衰退的證據之一,因為各大企業必須退租辦公室;空置率20%更是國際公認的警戒線,這意謂著超過兩成的企業認為這個城市裡面五年內相關的業務都不會再有需要,因此也沒有必要維持辦公室的存在。
簡單說,沒有辦公室的租賃需求,就不會有景氣反轉的可能,辦公室空置率持續上升的國家,長期經濟展望就是死定了。這是基本認識。
中國上海:最新城市房地產空置率是22.4%,比起10年前低於5%完全沒有辦法比較,而且沒有好轉跡象;
中國深圳:最新城市房地產空置率是27.8%,比起10年前2015年第一季末的4.6%大幅成長,平均租金則跌回2013年的水準;
中國北京:最新城市房地產空置率是18.4%,比起10年前3.6%全球最低空置率,當下的空置率成長雖然驚人,但是已經是中國所有城市最好;
中國廣州;最新城市房地產空置率是22.6%,比起10年前2015年第一季末的7.2%大幅成長,平均租金也跌回2013年的水準;
相對的,台灣台北2025年上半年的空置率:5.89%,因為供給較多,較前一季略為下跌,但是仍然比2015年底馬英九執政末期的12.4%下降非常多。這是從馬英九親中路線被翻轉到現在,中國一線城市辦公樓與台灣辦公室市場行情基本上逆轉的現況。
實際的數字告訴我們,沒有跟中國交流,減少跟中國的業務往來,台灣會過得更好,大家的工作機會會更多,薪水也會有較明顯的成長。
因此,會為自己未來收入考慮的人,都應該支持大罷免,唯有這樣,才能避免台灣被親中立委拉回中國經濟衰退的毒窟中。
請在726理智的決定自己的未來。
你不管政治,政治就會埋葬你。




















President Trump Makes False Genocide Claims. South Africans Respond With Humor.

The jokes mask a deep-seated anger over the legacy of apartheid and the inequality that many Black people say continues to define life in their country.


那位教授在封城經驗後,痛定思動,該城原是設計戶外互動,現在 全家動彈不得......我不知道他如何在半年後,全家搬到杭州郊區.......

"上海究竟有多慘?失業大軍無處可去睡滿街;中產階層絕望生不如死?。"


東海1975年級回娘家

Hanching Chung 1 分鐘 

想像的共同體 十幾年前想過,新世代的人,他們的畢業紀念冊Yearbook 可不可能,入學就開始在網路上共做共編。這刊物或10年月報,進一步相互認識點.......,進一步相互認識點.......
後來的故事大家或都知道.....
今天看到雪梨的周年慶,我們也有四面教堂的牆上舞影,雖說是黑白的.....
走過半世紀,《藝術家》雜誌

在加入愛荷華作家工作室後,她發表了一些短篇小說。2005年,她出版了首部小說集《千年祈禱》(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隨後,她創作了《比孤獨更善良》(Kinder than Solitude)和《流浪者》(The Vagrants)等備受讚譽的小說,探索共產主義中國生活中的壓迫和偏執,並獲得了一系列著名獎項,包括懷廷獎、古根漢獎和麥克阿瑟獎。

即使她在工作上獲得了榮譽,有兩個聰明、好奇的孩子,家庭生活也很充實,但李翊雲還是備受憂鬱症困擾。在2012年的一次精神崩潰中,她覺得自己「陷入了不現實的境地」,兩次試圖自殺,她在回憶錄《親愛的朋友,在我的生活中給你的生活寫信》(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中描述了這段令人困惑的經歷。
詹姆斯去世三個月後,李翊雲開始寫《自然萬物只是生長》(Things in Nature Merely Grow),這是一本關於詹姆斯、文森特,以及他們的生與死如何交織在一起的回憶錄。在直接而無情的反思中,李翊雲面對的不僅是失去孩子,還有語言的局限,因為她試圖表達無法描述的痛苦。關於她所失去的,她能說出的最接近的語言是:她生活在一個深淵,一個黑暗的地方,沒有光亮可以穿透。
「我想到的所有詞語:其中許多不盡人意;有些被保留了下來,因為需要用這些詞語為詹姆斯保留一個位置,」她寫道。「言語或許是乏力的,但它們投下的長長陰影,有時卻能抵達無法言說的地方。」
在某些方面,李翊雲的回憶錄是對有關悲傷的傳統觀念的激烈抨擊。一開始,她就警告那些期待治癒或安慰敘事的人不要再讀了:這不是一個關於克服痛失所愛或繼續前行的故事。
「我永遠都不想擺脫思念孩子的痛苦,」4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們在她教授創意寫作的那所大學附近的家中見面時,李翊雲這樣對我說。「這種痛苦永遠在我的生活中,我不想做任何事情來減輕痛苦,因為減輕痛苦意味著這是一件壞事,是一種疾病或折磨。」
「人們總是說,你會克服這一切的,」她說。「不,我不會。」
李翊雲告訴我,她經常感覺自己的處境使別人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其他父母。她也敏銳地意識到,她從容、安靜的舉止,以及她堅持自己日程安排的應對方式——在孩子死後的日子裡,她直接回去教書和寫作——這不是多數人心目中一個剛剛經歷喪子之痛的人應有的樣子。
「人們期望一個悲傷的母親以某種方式行事,我從不認為我可以按照別人的說法生活,」她說。「人們期望你敞開心扉,展示你的脆弱,展示你的進步,這些都是我不會做的。」


Yiyun Li (Chinese: 李翊雲 - Li Yiyun) (born November 4, 1972) is a Chinese-born writer and professor who has lived and worked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entering graduate school. She writes exclusively in English.[1][2] Her short stories and novels have won several awards, including the PEN/Hemingway Award and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 for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3][4] the 2020 PEN/Jean Stein Book Award for Where Reasons End,[5] and the 2023 PEN/Faulkner Award for Fiction for The Book of Goose.[6] Her short story collection Wednesday's Child was a finalist for the Pulitzer Prize.[7] She is an editor of the Brooklyn-based literary magazine A Public Space.[8]


李翊雲(1972年11月4日)是一位出生在北京,用英語寫作的美籍華裔女作家,現為普林斯頓大學劉易斯藝術中心創意寫作教授。

生平

[編輯]

李翊雲生於北京,父親是核子物理學者,母親是教師[1]

1991年,李翊雲畢業於北京四中;199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現生命科學學院),隨後赴愛荷華大學攻讀免疫學博士學位。1997年,她加入了一個社區寫作培訓班[1],發現自己很喜歡寫作,於是放棄免疫學專業,於2000年時以免疫學碩士學位畢業。在醫院裡工作了兩年後,2002年進入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攻讀藝術創作碩士,開始發表作品,並於2005年獲藝術創作碩士MFA學位[2]

她早期的創作均為英文短篇小說,曾在《紐約客》和《巴黎評論》上發表。2005年結集出版的《千年敬祈》,收錄了十篇故事,大多以改革開放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背景,寫的是小人物的悲歡——貴族學校的清潔女工,股票市場中失意的退休教師,畢業分配回老家教書的英語老師,內蒙插隊知青的後代等。其中的兩篇,《內布拉斯加公主》及同名短篇,由導演王穎改編成為電影《千年敬祈》(2007)。

2012年,李翊雲因精神崩潰,兩度嘗試自殺。康復後,她對寫小說失去興趣,整整一年裡,她專注於閱讀多部傳記、回憶錄、日記和雜誌。據她所言,閱讀關於他人生活的文字「是一種慰藉」。她在2017年出版的回憶錄《親愛的朋友》中講述了自己的抑鬱經歷。

在該書出版幾個月後,她十六歲的長子文森特自殺身亡,這成為她在2019年小說《理由結束的地方》中探討的內容。2024年2月16日十九歲次子詹姆斯在普林斯頓大學校門口撞火車身亡,因火車臨到站鳴笛聲音很響,疑似主動輕生。[3]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