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法蘭西斯‧福山講座 2017 議題更值得繼續討論 2025:松田康博 這一本《中國與台灣:危機與均衡的政治學》。Xi Uses Summit, Parade and History to Flaunt China’s Global Pull習近平利用高峰會、閱兵和歷史展現中國全球影響力中國;大閱兵 0903;一路一帶

 


《從歷史的終結到民主的崩壞:法蘭西斯‧福山講座》作者: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等,其議題更值得繼續討論


這篇都是2016年5月6日前的資料 該年11月美國大選總統大選,Donald Trump勝出,當其第一任總統,2024年再次當選
弗朗西斯•福山 2017年4月在台灣有講座 2次演講和問答,後來整理出書,很值得參考。其議題更值得繼續討論:




\\\\\\

Joel來談日本(承上則貼文)【註:由於內容較多,所以會分成兩篇貼文】

基於上述邏輯,松田提出可能出現的四類路徑:
一,冷和平長期化,透過延續抑止與韌性建設,把成本維持在對手無法承受的區間。
二,中國利用「香港化」的強制路徑,依靠滲透與操控讓形式民主空轉、實質自治被掏空。
三,有限或全面軍事衝突,由偶發事件、內部政治壓力或引爆誤判。
四,真正意義上的和平整合,需要中國政治理念與台灣民意同時發生深層變化,但是這個可能性在短期幾乎不可預見。
這串情境不是占卜,而是把重要變數:美中角力強度、台灣選舉與民意趨勢、中國內部風險承受度。放到同一株決策樹上,提示決策者應把資源投放於最可能、但也最容易被忽視的縫隙:資訊環境治理、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經濟安全與社會信任。
書中最具啟發性的部分,在於它不把台灣當作美中角力的被動棋子,而是將「台灣的主體性」放到分析中心。身份認同的確立與民主制度的內化,構成抵抗脅迫的深層力量,也解釋了為何單靠經濟交流並不會自動帶來政治靠攏。對日本而言,這個洞見有兩層政策含義。
其一,強化可信抑止不等於單一軍事指標,而是廣義的「可觀察的決心與能力」。自衛隊能力、同盟協調、後勤動員、相關立法與民防準備,都會被對手納入風險評估。日本若在這些環節穩步增量,將直接拉高任何脅迫行動的期望成本,幫助把最危險的選項壓回理性邊界之內。
其二,當主要威脅來自灰色地帶,日本與志同夥伴能做的,遠不止軍售或演訓。協助台灣提升資安防護、假訊息溯源與快速澄清機制、關鍵供應鏈的風險分散與韌性設計、媒體與公民社會的跨境合作,這些看似「軟」的資產,恰恰是讓對手難以以低成本、長期間達成效果的關鍵。
更往外看,台海早已是印太秩序的壓力測試場。當美中「新冷戰」的技術、經貿與軍事線同時收緊,任何區域誤判都可能跨域外溢。維持溝通管道、建立最低限度的危機管理機制,並不矛盾於抑止的堅定,反而是避免「雙輸」的保險絲。與此同時,日本、澳洲與東南亞「中型力量」需要把各自的能源、糧食、科技與航運風險管理,轉換為可互操作的公共品,減少對單一市場與節點的過度依賴,讓地緣政治衝擊不至於迅速演變為經濟與社會的連鎖反應。
#松田康博 這一本《中國與台灣:危機與均衡的政治學》並非在回答「是否會有台灣有事」的發生,而是在教我們辨識「有些事其實已在進行」。真正困難的不是看見戰艦,而是看見認知空間被慢慢改寫、制度韌性被一點點削弱的過程。這本書的最大貢獻,就是提供一套能同時看見軍事、政治、社會與經濟層次的透鏡,讓政策辯論從口號回到結構與證據。
如果想要讓「均衡」多撐一段時間,我們需要的不是僥倖,而是可被對手看見、也能被社會內化的決心與能力;不是一次性的高調舉措,而是持續累積的制度設計與社會韌性。當這些元素逐步到位,再大的外部震盪也難以把區域推向不可逆的斷裂,而這正是印太安全在2025年最需要的冷靜與長期主義。
書名:中国と台湾:危機と均衡の政治学
作者:松田康博






WWWWW
一路一帶
2025 中國大閱兵 0903 印尼領導人未參加    一路一帶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印尼是不是被中國「0元交車」了?】雅萬高鐵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指標工程,原訂2019年通車卻一再延宕,如今終於確定10月投入營運
工程預算超支恐致債務危機,加上站點規劃和環境問題,著實為東南亞首條高速鐵路蒙上一層陰影。
回顧興建過程,最早有意在爪哇島興建高鐵的不是中國,是日本。當年日本對承攬工程有極大興趣,與中國競爭過程激烈且曲折。
日方2014年提出以軟貸款(soft loans)形式承擔75%費用,工程造價為62億美元(約新台幣1903億元),貸款利率為0.1%,還款期限40年。
中國則提出造價55億美元(約新台幣1540億元),並以「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貸款75%,還款期40年,寬限期10年,「印尼中國高鐵公司」(Kereta Cepat Indonesia China,KCIC)籌措25%費用。
「印尼中國高鐵公司」是由中國中鐵等中資國營企業與印尼國營企業合組而成,負責承攬雅萬高鐵工程。
印尼多位專家告訴我們,當年中國與日本提出方案最大的差異是在融資方案及是否願意提供技術轉移,日本的方案則是需印尼政府提供擔保才願意承接工程,風險也必須由印尼政府承擔,且不願轉讓技術,因此最終中國才取得工程標案。
隨著時間推移,工程狀況不斷:
中國提出的造價預算55億美元增至約60億美元,如今已超過70億美元。
中國提出、不需印尼國家預算的方案,但印尼政府已被迫投入預算。
中國目前承作雅萬高鐵的貸款利息是3.4%,比當年日本提出的0.1%高出許多。
印尼國家科學院學者告訴中央社特派記者,中國當年競標時未提出完整的可行性報告及成本模型,因此高鐵工程破壞環境、成本超支等,問題可以想見。
印尼前官員則表示,中國當年缺乏研究,才會導致那麼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應該提交至法院解決,且中國應受到懲罰。中國投資動機不只出於商業考量,而是用提供貸款方式獲得所有權或增長經營權,「比英國當年殖民香港還要野蠻」。




WWWWW


英偉達營收超預期,人工智慧熱潮未退

  •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這家晶片製造商或許已成為股市走向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英偉達第二財季銷售額同比增長56%,利潤增長超過59%。該公司在AI設施方面的支出仍然強勁,這緩解了全球投資者的焦慮。

美國的人工智慧未來能否戰勝中國的綠色革命

  • 全球格局無可爭議地由美國和中國主導,華盛頓在人工智慧上押下了重注,北京則在豪賭綠色技術。未來懸而未決,我們都在等待賭局揭曉。

這些國家不信任美國,川普正證明它們是對的

美國人的「救命藥」也許將來自中國


威權領導人的「聚會」

金正恩和普丁將出席北京「九三閱兵」

除普丁和金正恩外,習近平還邀請了來自伊朗、古巴等長期抗拒美國主導世界秩序的國家領導人。在習近平努力孤立美國之際,此次聚會北京彰顯了中國的影響力




習近平利用高峰會、閱兵和歷史展現中國全球影響力
隨著俄羅斯和印度領導人到訪,中國國家主席將展示他如何運用治國方略、軍事實力和歷史來提升全球影響力。

習近平、弗拉基米爾·普丁和納倫德拉·莫迪在「金磚國家2024」背景幕布前並排站立。
去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印度總理莫迪在俄羅斯喀山。圖


中國大閱兵 0903

Xi Uses Summit, Parade and History to Flaunt China’s Global Pull

With the leaders of Russia and India visiting, China’s president will show how he can use statecraft, military might and history to push for global influence.

Xi Jinping, Vladimir Putin and Narendra Modi stand in a line in front of a backdrop that says, “BRICS 2024.”
China’s leader, Xi Jinping, with President Vladimir V. Putin of Russia and Prime Minister Narendra Modi of India in Kazan, Russia, last year.Credit...Pool photo by Alexander Zemlianichenko


紐約時報等各大報皆有類似分析。經濟學人說大閱兵是要給美日等看的;更要讓台灣跪下臣服。
嘿嘿嘿嘿
Joel
再說一次,當全世界都在幫中國國民黨捍衛抗日戰爭的史實時,只有現在的中國國民黨黨員們,對於中國共產黨的虛偽造假,全體選擇緘默,大氣不敢吭一聲。
隨著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的「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大閱兵臨近,國際輿論的矛頭卻直指這場盛典背後的歷史敘事。美國華盛頓的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近日公開發表一份題為《中國的二戰勝利閱兵是終極虛構》的報告,嚴厲批評中國共產黨試圖以閱兵方式重塑抗戰歷史。
這份報告是由中國研究部主任余茂春(Miles Yu)撰寫,他不僅是加州大學博士出身的資深中國問題專家,更曾在川普第一任期內擔任國務卿蓬佩奧的中國問題顧問,目前仍在美國海軍官校任教。由於哈德遜研究所與川普政府陣營關係密切,其報告內容被視為具有政策參考性。報告直言,中共所謂「我們戰勝了日本侵略」的說法是「厚顏無恥的謊言」,強調這一敘事既是對歷史的篡改,也是當下政治宣傳的延伸。
中國習近平政府選擇在9月3日舉行閱兵,正是因為該日為日本簽署降伏書翌日。中共藉此營造自己是抗戰主角的形象,並邀請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丁及北韓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恩在內的多國元首出席,試圖放大其國際影響力。然而,哈德遜研究所的報告卻成為這場宣傳攻勢的強力反駁。
報告引述大量史料指出,自1937年至1945年間,真正承受日軍全面進攻的是由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軍。僅國民黨軍隊就付出超過350萬人的傷亡代價,幾乎參與了所有主要戰役;反觀中共,長期龜縮於延安根據地,與日軍正面交火極少,損失可謂微不足道。值得注意的是,中共軍中唯一確認在抗日時期陣亡的高級將領僅有左權一人,這一點與中共今日渲染的「主力抗戰」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此外,報告也質疑中共最常宣傳的「百團大戰」。中共聲稱此役殲滅日軍4萬6千人,但根據日方記錄,實際傷亡不到500人。毛澤東本人後來甚至批評該戰役暴露了中共軍力,並將主導戰役的彭德懷列為整肅對象,足見其在戰略上的尷尬地位。
報告指出,日本在中國戰場損失的逾百萬人幾乎全由國民黨軍及盟軍所造成,美國飛虎隊與國軍的合作更是其中關鍵。相較之下,中共軍隊在抗日時期的戰果寥寥,其後卻利用戰爭空檔發展實力,將軍隊擴充至百萬以上,為戰後與國民政府爭奪中國政權埋下伏筆。
哈德遜研究所的報告同時揭示了中共「避戰」背後的國際因素。1939年,史達林與希特勒簽署《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隨後又在1941年與日本訂立《日蘇中立條約》。由於蘇聯急於避免遠東戰線失控,中共作為蘇聯的「代理人」,自然不得對日軍發動大規模進攻。任何挑釁行為都可能破壞莫斯科與東京的平衡,因此中共在戰爭大部分時間裡選擇與日軍「互不侵犯」,在華北大片被佔區域幾乎與日軍並存。
毛澤東的戰略焦點並非「抗日救亡」,而是保存實力,以圖在戰後擊敗國民政府。報告指出,即便當時美國戰略情報局(OSS)試圖在中共控制區建立游擊抗日力量,中共也百般阻撓,甚至發生美籍情報官約翰·伯奇被殺事件,凸顯其對真正抗日合作的敵意。這種冷酷的現實,與今日中共大肆宣傳的「中美並肩抗日」形象南轅北轍。
在今日中國的戰爭紀念館與歷史教材中,國共在抗戰中的角色已被刻意改寫。許多展館將中共與美軍並列,營造一種「共產黨—美國」的戰時合作敘事,卻淡化甚至抹去國民政府與美軍的真實合作。美國將領史迪威、飛虎隊的英勇事蹟被納入中共的歷史神話,而真正的同盟關係則被扭曲。
報告強調,這種虛構式的歷史敘事,不僅誤導中國國內輿論,更影響國際社會對二戰東亞戰場的認識。尤其在閱兵式選址天安門廣場的象徵性背景下,對比1989年血腥鎮壓的歷史,更顯諷刺。中共聲稱紀念一千五百萬抗日戰爭死難者,卻刻意避談自身在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及持續鎮壓中造成的數千萬人死亡。
報告最後強調,若中國真正要紀念抗戰歷史,應該向國民黨將士、美國飛虎隊、戰略情報局特工及千千萬萬平民百姓致敬,而不是利用閱兵營造「共產黨主導抗戰」的假象。
歷史真相不容遮蔽
從哈德遜研究所的報告可見,中共所謂「抗日勝利」的主角地位,更多是戰後塑造的政治神話,而非戰場上的真實。這份來自與川普政府關係密切的智庫的評論,不僅為美國的對中政策提供了強硬論據,也為日本在歷史論戰中提供了新的話語資源。
9月3日中國的閱兵儀式,外表看似紀念與悼念,實則是政治化的歷史工程。當政權以旗幟與軍容遮掩真相時,國際社會的責任就是揭開其虛構。歷史的尊嚴,不應淪為政治操弄的工具,而應回歸事實,還原那些真正為自由與反法西斯而犧牲的人們。







\\\







從歷史的終結到民主的崩壞:法蘭西斯‧福山講座



內容簡介

中美爭鋒、民粹危機、強人政治再現、科技隱憂……
看法蘭西斯‧福山犀利分析世界政經體系的變動

  「全世界民主國家開始有這個趨勢,民主的政治系統沒辦法去做出重大決定,因為體制上的阻礙造成了行政阻礙,也引發了「強人政治」的需求,你需要一個強人來克服這些困難與阻礙……。」──法蘭西斯‧福山談川普上任

  1989年,一篇名為〈歷史的終結?〉的文章在知識界引起軒然大波,激起熱烈的辯論,而就在幾個月後,東歐共產國家分崩離析、蘇聯解體,正如同這篇文章所論:民主體制將成為人類的最終選擇。

  這個準確預言了未來發展的文章作者,就是法蘭西斯‧福山。他對東西方政治制度的瞭解、對趨勢的掌握,讓他得以指出歷史的走向,也對政治局勢的發展知之甚詳。

  2017年,福山教授受邀來台進行長風講座,其演講主題是「從歷史的終結到民主的崩壞」。這個主題又包括兩個子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崩解?」和「中美爭鋒及其影響」。

  在第一個子題中,福山教授論及二戰後美國「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促進了經濟方面人員、物資與資金等流動,催生了世界貿易組織及歐盟等組織或協定,但目前的美國卻因國力的衰退與他國崛起,以及民粹風潮對憲政民主構成威脅等因素,動搖了其世界秩序維護者的地位。這些發展不只影響了美國大選的結果,也關乎未來世界局勢的變化。

  在第二個子題中,福山教授與朱雲漢院士對談,聚焦討論中美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他認為中國不太可能扮演美國在二戰後的國際角色,也無法成為與美國地位相等的世界強權,主要是因為中國本身就是國際體系長期的受益者,加上內部存在政權正當性的問題。他認為中國的危機在於:當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下降,中共政權可能採取民族主義來對抗國際社會,從而轉移國內民眾的不滿。在國際政治與經濟的角力上,中國的崛起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之處。

  這兩場講座,讓我們有機會了解福山對中美關係的看法,以及民粹主義如何衝擊民主政治。當民主體制受到民粹的挑戰時,如何在民主與民粹當中取得平衡,是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日裔美籍政治學者,師承知名學者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曾任職於美國的智庫蘭德公司及數所學術機構,包括喬治梅森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等,目前在史丹佛大學的國際關係研究院:弗里曼‧史巴克里國際問題研究所,擔任資深研究員。其早年發表的論文〈歷史的終結?〉在學界引起激烈討論,後來發展成重要著作:《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並被翻譯超過數十種語言。

 

目錄

序/江宜樺
專文導讀
從川普革命看天下大勢/朱雲漢
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內外挑戰──從福山的論述談起/吳玉山
 
第一場 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崩解?
開場致詞
從福山教授的研究看現代社會處境/江宜樺
 
法蘭西斯・福山講座全記錄 
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是否將劃下句點?
國際秩序與全球化
全球化下的民粹勝利趨勢
/川普上台
/英國脫歐公投與俄國普丁的高支持率
/土耳其案例
/利用民主合法性的民粹主義
美國民主政治體制的困境
歐盟與身分認同問題
回看亞洲面臨的民粹與移民問題
川普走馬上任後的影響
國家的腐敗威脅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
科技隱憂
 
問與答
第1問:國際秩序的危機是前所未有的嗎?
第2問:如何逆轉民粹主義興起的風潮?
第3問:菁英政治無法反映人民需求與敘利亞危機國際無所作為該如何解?
第4問:文化多元主義的未來趨勢與對無人駕駛車輛的看法?
第5問:建立一個國家完善的法治機制過程中,有辦法規避昂貴的司法成本嗎?
第6問:政府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興起的自由資訊、直接的民意反映?
第7問:川普是否會打造新的國際貿易架構?臺灣該如何應對中國與美國?
第8問:從何證明現在的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社群網站的重要性?
第9問:如何建立更強建的官僚體系?
第10問:敘利亞攻擊行動被後的因素為何?
第11問:世代差異認知對未來政府的影響?
第12問:中國崛起對自由的國際秩序有何影響?
第13問:美國政治體制的設計造成國會兩極化嗎?政治兩極化是否無法解決?
第14問:川普是最有可能拿臺灣當作籌碼和中國交換美國利益的總統嗎?
結語
 
第二場 中美爭鋒及其影響
法蘭西斯・福山講座全記錄 Ⅱ
中美關係的本質
美國是否會和中國因北韓核武危機問題而合作或衝突?
美國外交政策的未來變化?對全球事務的態度?如何維持對歐盟的承諾?
中國在未來扮演的國際角色
中國未來的外交政策以及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
中美合作與競爭對東亞與臺灣有何影響?臺灣該如何因應中美關係的新變化?
 
問與答
第1問:美國和中國的競爭關係和過去有何不同?對國際經濟安全的影響為何?
第2問:北京模式對開發中國家的吸引力問題?是否會傷害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
第3問:中國在國際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是?
第4問:經濟繁榮與自由的抉擇──對在場來賓的提問
第5問:中國未來十年是否會出現重大政治變化?若有,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是?
第6問:川普未來是否還能以人權做籌碼與中國交鋒?
第7問:俄羅斯在中美關係中的角色為何?中美對峙的熱點地區在哪裡? 
第8問:川習會後中國可能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主導方嗎?臺灣該如何在新中美關係中取得正當地位?川習會後對中國模式、美國模式的看法為何?
第9問:民主和平論是否可解決中美關係的問題?中國民主化是否對和平有幫助?
第10問:福山教授與王歧山先生究竟談了些什麼?中國可能會有改革嗎?
第11問:民主在中國的發展為何?是否會影響東亞秩序?
結語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