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黃榮村:時代與往事:我的學習與奉獻之路。張則周教授 (黃武雄等人)創辦社區大學 1998.....。賀 張則周教授90歲、94歲.....。















試閱

時代與往事:我的學習與奉獻之路





作者: 黃榮村出版社:遠流出版日期:2024/10/30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榮村
 
  學經歷  在員林18年,念完靜修國小與員林中學後,1965年第一次上台北,進入台大心理學系修讀學士、碩士、博士,經歷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隔壁搞文革、台灣經驗拚轉型、國際出現六八學運、黨外運動崛起、與台灣民主政治轉型的大時代。
 
  現任台大心理學系名譽教授、中國醫藥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報導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任哈佛大學訪問學者,Carnegie-Mellon大學、UCLA、與聖路易大學訪問教授;澄社社長、台大心理學系所教授 / 主任以及教育學程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合聘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行政院教改會委員、借調行政院國科會人文處處長、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921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執行長。2000年從台大辭職,從此走出雙軌人生,應該是一生在大時代驅使下,無意中所做出的最大決定。之後出任政務委員兼行政院921重建會執行長、教育部長、淡江大學講座教授、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高教評鑑中心董事長、考試院院長。
 
  專長  心理學與認知科學、人類知覺及決策行為。2022年台灣心理學會60周年,獲頒心理學終身成就貢獻獎。
 
  出版作品  包括兩本詩集《當黃昏緩緩落下》(2005)、《生命之歌》(2018),與文集《從沒停止過的思念》(2018);兩本921專書《臺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2009)、《921震後20年紀事》(2019);三本教育與大學專書《在槍聲中且歌且走:教育的格局與遠見》(2005,天下文化出版)、《大學的教養與反叛》(2014)、《在困境與危機中做決策》(2018)。上述各書大部分由印刻出版。另有兩本由聯經出版之經典譯注《啓示的年代》(2021)、《心智時間與人類意識》(2024/2025)。
 

目錄

推薦序
權力不曾在他臉上留下痕跡王健壯
人情義理存乎一心:黃榮村的時代與往事 邱坤良
君子之風 賀陳弘



1 從記得的時候開始
人生最早的記憶——我的母親
來不及立志就長大了

2 中小學時期
到靜修上小學
六年員林中學

3 開始當大學生
大一國文課與通識校園
轉系的初心與兩個心理學問題
校園內的文化氛圍與跨院學習
記一段文青的日子
建立心智問題研究的互動觀點
隔壁開始搞文革,台灣經驗拚轉型
台大的時代風貌

4 任教台大
學術自由與尊嚴的底線
出國進修與哈佛因緣
成為校內自由派傳統的一員
澄社的日子
四六事件平反與五十周年
學術、政治與台大管案
附篇 懷念大學校園已逝的師友學生
 
5 借調國科會
研議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配套
科技與人文對話
召開全國會議、合辦國際會議
學術界一樣米養百種人
推動設立「國家文學藝術院」
附篇 國科會兩位特色主委

6 負責九二一重建
從台大到行政院
救災與重建一路演進定調
九二一地震的罕見特殊性
損壞規模與重建經費
災後周年與桃芝救災
九二一小孩與自我實現的預言
為重建難題找解方
決策與領導上的心理盲點
在專業與急迫之間求取均衡
九二一與汶川震後重建比較
全球暖化下的西海岸搬遷與淨零排放
九二一的冤錯假案
離開九二一

7 難搞是教育部的本色
新人的震撼教育
十萬教師大遊行
意識形態與教育中立
高中歷史課綱事件
規劃一流大學五年五百億
高教的國家投入與困境
荒謬但不應做錯的教育決策
跳脫困境與荒謬向前看
台灣教改的多元面向
我對教改的一些看法
再見教育部
附篇 SARS與COVID-19防治平議

8 來到中國醫藥大學
建立辦學新共識
大學的目標設定與演進
醫學教育與醫學人文
人文藝術特色課程
典範學習與重返史懷哲之路
中醫的特色與學術
五月怒辭,非關個人
出任高教評鑑中心董事長
 
9 前進考試院
立法院行使同意權
進考試院後的強烈感覺
制度建置、修法與釋憲
考試院當為國家人力資源部門
不是困難問題不會留這麼久
如何做好公共決策?
揮別四年考試院
附篇 點評國家領導人

10 心理學的探索與踐行
雙軌路上遊走與定位
發展人類知覺研究的互動觀點
決策與選擇行為的認知互動觀點
心理學會終身成就貢獻獎
公共領域與學術工作大不相同
心理學的應用實踐
譯注與寫作
附篇 別具風格的國際友人

11 笑看人生
苦難、意外與生命的出路
兒子的眼神
孫女測試Santa Claus
懷念與祝福

附錄
一、條件化歷程與認知心理學的轉折
二、知覺與決策行為互動觀點的驗證

索引

 

 
  早期台灣,富貴人家喜歡看風水擺方位,普通人家閒扯淡算算命,不只一個算命的說,你掌紋上有兩條事業線在中年以後分行,注定是雙軌人生,我一直覺得這是算命的望紋生義,瞎掰居多。
 
  沒想到這種瞎掰,竟怪異預測了我日後的雙軌曲線。一生最多時間用在大學,走在學習、治學與辦學的本軌上,至於岔出的政務這一軌,擴及國科會、行政院、九二一重建、教育部、考試院,常須想想這兩軌要如何關聯起來,再回頭看看,都是我的初衷嗎?
 
  就透過這本回憶錄,講些個人啟蒙與奉獻的往事,說些背後的時代脈絡,將大學與政務人生要點,以及對學術的重要關切,放入正文,若需要談到較多心理學,就儘量挪到書末的簡要附錄中。讀者若還是覺得卡卡的,就請跳到下一段吧,算我沒寫好。
 
  這本書中寫了不少同代人的共通事跡與願景,也講些容易犯與不該再犯的錯誤。以前看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彌爾(John Stuart Mill)與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自傳,三人都呈現出一種專注、博學、多軌人生之混合風格,坦白素樸的敘說方式,很容易切入找到啟蒙契機。後來看了幾本代寫的名人傳記,若沒說成聖人就改當超人,令人敬佩的多啟蒙的少,我看還是多學學他們三人比較好。
 
  這本回憶錄也做點歷史評價,包括點評當代人物與國家領導人、台灣經驗與民主政治轉型、校園事件平反、台大管案、大學尊嚴與自主的紅線、意識形態介入教育、教育改革、核電政策演進、天災與疫病防治平議等項。
 
  本書同時想獻給小時候沒來得及立志,但長大後仍有勵志心情的人。我一向認同「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這句話,書中秉持該一精神,寫了不少時代變動中的人物與往事,以及在學習與艱困中找到初心一路成長,毋忘初衷的例子,希望讀者能從本書找到值得參考之處,是所至盼。
 
  在出版過程中,首先要感謝印刻出版社總編初安民,在他大力協助下,得以為自己過去所經歷的,留下較完整紀錄(包括大學、九二一與詩集)。另要感謝天下文化高希均教授,我離開教育部後所寫第一本教育書,就是在他鼓勵下出版。本書有些課題的源頭,也來自上述各書。
 
  感謝遠流出版公司榮文與曼君夫婦,提出切題的改進意見。我與榮文是只求進球不講姿勢的雙打桌球搭檔,竟然從沒在遠流出過一本書,心中有點慚愧,現在補上了,真是高興。遠流曾淑正主編,花了不少心力調整本書的結構與敘述方式,謝謝她。
 
  最後要提起過去與我一起在各領域工作、貢獻良多的同仁,出書之前還幫忙指出不足與應修正之處,就不一一列名,真是感謝他們。
 
權力不曾在他臉上留下痕跡
資深新聞人、《上報》董事長 王健壯
 
  人一旦沾染上政治,或者說掌握了權力,通常結局不是被毀容、毀心,就是被毀腦。
  多少人本來慈眉善目,掌權後卻變成一副官僚嘴臉,面目可憎到不忍卒睹。
  多少人本來溫良恭儉讓,但跳進政治大染缸後,心卻變黑了,同情心、同理心與愛心,什麼心都沉在染缸裡。
  多少人本來滿腦子經世濟民的抱負,但受到權勢名利的誘惑後,腦袋裡的那些知識常識,全都忘得一乾二淨。
 
  有沒有人是例外?有,但少之又少,黃榮村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我四十多年的老友,但說他是例外,絕不是朋友間的互相吹捧,「不是逢人苦譽君」,而是一個當了四十多年老記者的觀察所得。不信,你可以再去問問那些跟他在九二一重建會、教育部或考試院共事過的人,他們的答案想必也是如此;權力不曾在他臉上、心中、腦裡留下任何痕跡。
 
  有幾個小故事,可以當作他對權力免疫的註腳。
 
  第一個故事。他曾經為了教改、反軍人組閣與黨政軍退出三台而走上街頭,但他當教育部長後,卻有十萬教師走上街頭示威,示威對象就是他的教育部,他原本大可坐在辦公室裡等待風暴過去,但他竟然「遊行隊伍經過教育部,我找了范巽綠政次到部長室,在窗前與遊行隊伍揮手,揮了兩個多小時,隔天右手都快舉不起來」,這麼憨憨呆呆的部長,少見吧?
 
  第二個故事。「黨外」曾是他青春時期的政治啟蒙,他當過的官也都是在民進黨執政時期。但當民進黨立委陳亭妃指控他是大學門神時,他幾個小時後就發聲明一怒辭職抗議。管中閔被遴選為台大校長後,民進黨政府極盡刁難之能事,發生了所謂「卡管案」,而他不但認為卡管案是泡製出來的,更形容「台大就像魔戒,召喚黑暗勢力讓台灣內爆」;這種「是則是,非則非」言所當言的知識分子,已經少見了吧?
 
  第三個故事。他從年輕時就寫詩,到現在仍不改詩人本色,陳亭妃指控他時,他明明是氣到衝冠一怒辭校長,但他卻說「辭職是對民進黨遙遠的示警」。「遙遠的示警」是不折不扣詩的語言,文青到不帶一絲火氣怒氣,這種不疾言厲色、不怒嗆、不打臉的風度,現在也少見了吧?
 
  我從認識黃榮村後,就知道這個人的學問博雜,知道他讀過台大歷史系,再轉心理系,後來才知道他在台大時其實修過文理法醫工農六個學院的課。我知道他很喜歡艾爾頓.強(Elton John)的歌,尤其是黛安娜王妃過世後他改寫的那首〈風中之燭〉(Candle in the Wind),後來才知道他修過英詩的課,也在艾爾頓.強的歌詞裡找到英詩的格律。心理學是他的專業,但我祇在年輕時讀過佛洛伊德、弗洛姆的幾本翻譯書,黃榮村專長的什麼認知心理學,新格式塔心理學等,我一竅不通,也就不敢妄評了。
 
  但由此可知,黃榮村是個跨界的人,一生斜槓無數。他當過政務性質完全不同的震災重建會執行長、教育部長與考試院長;當過心理學教授,卻在同時期替許多歷史上的政治冤案作過平反;他可以右手寫心理學論文,左手同時寫現代詩。
 
  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說「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蝟祇知道一件事」,黃榮村是刺蝟,還是狐狸?套句海明威小說裡常寫的一句英文It depends,看你看他在哪種專業領域的表現而定,看你看他在哪個時期的專業作為而定,他可能是其中之一,也可能兩者都是。
 
  但可以斷言的是,像他那樣的人,那樣和光同塵的個性,那樣不追求一己權勢名利的從政態度,那樣既像狐狸又像刺蝟的知識表現,確實是舉目難見一人;就像龔自珍說的「進退雍容史上難」。
 
  老友出書,奉命寫篇短文,沒想到思來想去後,信筆寫下的盡是正面文字;但再強調一次,這是一個老記者的評語,而非老朋友的阿諛;像他那樣的人,你確實很難找到陰暗面。
 
人情義理存乎一心:黃榮村的時代與往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邱坤良
 
  幾個月前聽黃榮村說即將出版回憶錄,一直很期待,畢竟他幾十年來活躍於學術、政治與社運圈,出將入相,親歷當代政經與社會重大變遷,甚多還是主事者之一,回憶錄必然大有可觀。近日終於看到他的《時代與往事——我的學習與奉獻之路》,乍看書名也像上世紀五、六○年代黨國要人與社會名流讓人仰之彌高的傳記或回憶錄。
 
  榮村兄的回憶錄從求學過程談起,從小到大——由故里到外鄉,由學校到社會,由台灣到國際;再從任教台大到國科會人文處長、政務委員、教育部長的公部門服務經歷,部長下來後擔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最後從考試院長的「國公」級高位退下,中間穿插參加教育改革、擔任「台大四六事件調查小組」召集人、負責九二一震災重建的重要職務……。雖然與一般傳記的書寫體例一樣,以個人為中心,循序漸進,脈絡清楚,細讀內容還是頗有不同,他沒有規規矩矩自報家門,從細數他的家世開頭,而是從容自在地優遊他的前半生,有時跳上雲端,夾敘夾議,月旦人物;有時又遁入俗世,以他者姿態像個說書人述說一個事件,還不忘附上他的現代詩作品:有詩為證。
 
  榮村兄的回憶錄書寫縱橫捭闔,與他的學術訓練、職場歷練及其人格特質有關,才能洋洋灑灑、「自自冉冉」。
 
  他進台大唸的是歷史系,大二再轉心理系,等於是從文學院轉到理學院,本來大學轉系稀鬆平常,他卻能把它轉得義理分明、精彩萬分,而後心理系成為他一生學術研究與經世致用的根柢,在台大二十年的心理學教學研究,以及之後行政首長及大學校長二十年「雙軌人生」各走各的共同核心,都可看到他的心理學應用的痕跡。他沒有特別說的是一年歷史系訓練的影響,歷史學科的特質本來就可作為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學術背景的基礎,以他的頂真,歷史系的一年不會只是記得一些古代人名與戰爭發生和條約締結的年代而已,在《時代與往事——我的學習與奉獻之路》裡,就可看到黃教授談天說地交代事件的歷史、政治與社會大環境因素,同時隨時為讀者作些知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科普解說。
 
  他接觸的人很多,堪稱「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所經歷的國家、社會大事件也「罄竹難書」,讀者隨著他的書寫,溫習了半世紀以來台灣大環境的變遷,長了知識,也看到一些內幕。在這本回憶錄裡也點評國家元首,從近距離的視角,寫了「阿扁的工具性性格」與「不同類型的小英」,各寫了千字文,言之有物且不失客觀,不過就讀者立場,可能覺得不過癮,也會很想要他連另幾位總統一併做精彩的點評。
 
  除了學術訓練背景,榮村兄的人格特質與職場實務工作的推動大有關係,平常戴副眼鏡,瘦高身材的榮村兄看起來很有書卷氣,理性而帶點嚴肅,卻有感性浪漫與極富人情味的一面,他寫詩、喜歡藝術,是個念舊、與人為善的人,在回憶錄裡談到以往的職場經歷,時常不忘提一下當年與他一起努力的夥伴,即使事過境遷,仍常與他們定期歡聚。
 
  閱讀榮村兄的回憶錄,如果認識本尊或見識過他的風趣,更能在他的許多敘述中體會平面文字不易顯現的阿村式淡淡的幽默,書中有一段原任九二一重建會執行長的阿村轉任教育部長,繼任人選行政院游院長正在評估中,院長問阿村誰比較合適接任?阿村與由九二一重建會副執行長改任政務委員的林盛豐一起向院長遊說:「何不給陳錦煌做做看?」錦煌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時是負責督導災後重建會的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游院長說:「好,假如他不行你們負責。」阿村說:「那就我負責好了!」拍拍胸膛,要林盛豐也拍一下以示支持,看到榮村兄「要林盛豐也拍一下以示支持」,我不禁會心一笑,他與游院長兩人的對話正是游式與阿村式的風趣與幽默。
 
  榮村兄卸下教育部長職務後,有一次跟計程車司機的對話也很有趣:他搭計程車到喜來登,抵達後司機一轉頭,用台語說「啊,部長,怎麼抓到祇剩你」,(我閱讀的感覺比較像是:「你怎麼還沒被抓走?」)他回說「你亂講!」再隔不知多久,他接到最高檢察署特偵組寄來不起訴處分書,上面列了一堆過去內閣同事,原來是國民黨二○○八年輪替拿回政權後,當家又鬧事,把他們一夥一狀告進去,之後到各部會翻箱倒櫃找資料。榮村一直到不起訴處分下來,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他說:「真是無法評論」。
 
  回憶錄後段的〈笑看人生〉是精彩的一章,除了訴說幾次身歷險境(或所謂瀕死經驗),阿村這時才談到他的家庭生活——尤其是跟兒子一家的情感與互動,他喜歡跟朋友一起談孩子,大家的共同結論,不就是為孩子而活嗎?他在這一章,細數兒子的成長經歷,現在又把關愛延續到孫女身上。他陪資質優異的兒子一起成長,讓兒子根據興趣選擇自己的人生,原來對生化研究有興趣的兒子,因為對音樂更有興趣,寧願放棄在台大與中研院當病毒學家的機會,選擇音樂這條路,兒子果然在音樂領域做出優異的成績,在金曲獎、金音獎等重要獎項大放異彩,他曾自嘲哪一天外界談到黃榮村就是一句「黃少雍的爸爸」。
 
  黃榮村在《時代與往事——我的學習與奉獻之路》自序裡提到看過富蘭克林、彌爾與羅素的自傳,很容易找到啟蒙契機,他希望這本回憶錄「能獻給小時候沒來得及立志,但長大後仍有勵志心情的人」。他說:「支持兒子是因為兒子對音樂真的很有興趣,人要有興趣,才會有熱情,有熱情就會專注持久,久了就會累積成果、規模及品質。」這段話是學心理學、當過教育部長的阿村給全國家長最權威、最親切、最實用的一席話,看他的回憶錄也不會僅僅是欽佩的多,啟發的少,而是啟發多多。



2017.7.9

黃榮村說,面對大學退場,黃榮村表示,現在的淨在學率已超過70%,美國、南韓跟台灣是全世界三高,退場是必要,但教育部應該做好源頭和末端管理,別再管細節。例如私校董事會介入校務、財務太多,就直接糾舉,教出來的學生素質太差,就要進行末端管理。





















Lingfang Cheng──和 Shu-Chun Li 及
其他 3 人

1998,張則周老師70歲時,開始與黃武雄老師一起創辦社區大學。黃老師推動文山社大,張老師推展板橋社大。我剛回台在輔仁大學任教也參與社區大學的教學。當時我不知道張則周老師曾經是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在綠島等7處的監獄待過11年又4個月,直到2018年獲得正式平反。如今再見面,我已經是他當年創辦社大的年齡,而他已經94歲了。(今週刊對張老師的報導連結,我放在留言)
他對大家說的第一句話:「人可以活著,其實很不容易;人可以見面、說說話,也一樣,不容易。」由一位11年的青春在牢獄中度過,身邊的獄友一個個拉出不預期被槍斃了。他活著出來。活著克服各種艱難,繼續讀書,成為台大農科博士,教授,退休。持續教一門通識課教到90歲。如今,94歲依舊神采奕奕,從台北南下高雄,與年輕學子交流溝通。這句:「人活著,真不容易」從前輩口中說出,是多麼有重量的一句話。
張則周老師的生命故事所展現的正向行動,他認真活著每一天,他相信:「行動必會改變人與世界,我們努力不一定能達成我們的願望,但是不努力是絕對不會有成功的可能」。他相信,教育可以提升台灣的公民素養,於是把握每一個機會,南下來與我們交談。
張老師,您的到來拓展我的想像,90歲的我也可以向您一樣,從容自在讓他人如浴春風,相遇中發出火花和靈性的提升。謝謝您。
謝謝淑君,敏玲/阿旭,阿苗,亮吟今天的分享。












🚚2023人權故事車-自由路上 
首次駛進大學校院 從白恐反思生命意義

人權故事車今日前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這是巡迴三年來,首次駛進大專院校,特別邀請同在大學求學階段逢難的 #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 #張則周 前輩,分享自身的多舛經歷,以及長年來投入學院、社大等教育現場,結合不義遺址的現地教學模式,提供年輕世代深入認識白恐歷史的機會。

🚲故事車來到「#四六事件」發生地
由 #張則周 前輩做為真人圖書館的說書人,別具歷史的象徵意義,因做為校園白恐開端的「#四六事件」,起因於1949年由兩位分別就讀臺大與師大的同學,騎單車雙載經過中山路派出所時,警員上前取締。後續引發兩校上百名學生聲援釋放學生,最後發展成學生權益的訴願運動,最後當權政府加強於兩校的巡檢,許多學生無辜被捕、羅織入獄,張則周前輩於隔年亦無可倖免被捕入獄。

為了呼應這段史實,故事車現場設置一台可供雙載的單車,提供給師生自由、無畏的雙載合影的情境,搭配由 #張則周 前輩導讀由人權館出版的《#向光》半年刊,探討校園白色恐怖及不義遺址,呈現威權的創傷記憶;同時搭配本次「#場域選書」,以及為紀念今年辭世的 #蔡焜霖 前輩、#潘小俠 藝術家,規劃的「#前人引路選書」,讓學生透過現地、現時的時事選輯,更能了解這段追求自由路上的顛簸,理解當代民主自由的可貴。

🧑‍🏫#張則周 前輩
1948年因嚮往臺灣的自由學風,提前結束上海國防醫學院的軍旅生活,抵達臺灣,於隔年考上臺灣大學化工系,直接就讀二年級。1950年,因對心理學有興趣,參與臺灣省社會處舉辦實用心理學講習班,在期末考前被保安司令部從宿舍帶走審訊,旋即判刑入獄,長達11年的牢獄之災,歷經臺北監獄與內湖新生總隊、綠島新生訓導處、土城生產教育實驗所、小琉球職三總隊等地關押。出獄後,前輩考上成功大學礦冶工程學系,第二年轉學考回臺大農化系,最後獲博士學位,成為臺大教授。張前輩在投身教育期間,實踐自己「#與公眾對話、#讓人產生社會連結」的教育使命,規劃臺大通識教育、籌設板橋社區大學,希冀民眾要有公民參與精神,從中反思生命意義,免於虛擲生活光陰。

#人權故事車 #四六事件 #張則周 #向光









2019.11.
90歲台大教授張則周無所懼 因清楚為何而活







白宜君

話題人物

攝影/蕭芃凱

1191期
2019-10-16 14:14

今年是90歲的台大農化系教授張則周最後一次開授「生命與人」通識課,
他諄諄提醒,若想活出你希望的樣貌,從現在就要開始思考。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張則周站在講台上第五十年了。他早在二○○○年退休,但他從一九九七年起不支薪自願開授的通識課程「生命與人」,卻一直延續下來。今年,將是九十歲的他最後一次授課。



數年如一日,第一堂課他總向滿座學生致謝:「人與人相遇的機率非常低,我特別珍惜來聽課的同學。」他並設定學生須聽完第一堂課後方可選課,期間學生若覺得志趣不合便可離開,還省下退選時間。他珍惜旁人的時間,一如自己的性命,因為「活著很珍貴」。


兒時已在中國經歷戰爭煉獄



至今九十年的人生中,饑荒、戰爭、冤獄,張則周都碰過,並多次死裡逃生。因此,「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如何為人生做抉擇」這種一般人認為近乎「濫俗」的理念,是他此生學到最大的功課,也是他年復一年想要傳達給年輕學子的訊息。



張則周祖籍中國山東,一九二九年在河北出生,年少時正逢中日戰爭。他回憶,由於北京早早遭日本占領,當地的大麥、玉米等主要糧食全被日軍徵收,一般平民只能吃「混合麵」度日。



張則周以農業學者口吻介紹,混合麵是種由玉米桿、花生皮、高粱殼等作物渣滓混合而成的配給品,難以消化。雖然當年張家會偷買麵粉,藏在日軍難以搜檢的茅坑旁,在過年揉饅頭蒸熟吃,「但那股『異味』根本去不掉。」他笑道。



日本投降之後,國共內戰隨即開打,而正在讀高中的張則周,也跟著北京的大學生一起「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畢業後,他以公費生資格進入上海國防醫學院,卻難以適應軍事化教學,恰好到台灣就讀台大森林系的高中同學袁一士,寫信向他描述台灣學風自由、氣候宜人,張則周腦門一熱,沒和家人商量,就逕自在一九四八年底買了船票抵達台灣。



隔年夏天,張則周考取台大化工系,直接就讀二年級,原以為從此可以呼吸大學校園自由的空氣,沒想到一張不經意出現在眼前的廣告紙,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那是台灣省政府社會處主辦的講座,主題是『實用心理學』。」張則周語速慢,每一個字都像是咀嚼後再吐出來,回憶這段往事的語氣,像是仍歷歷在目。


荒謬的十一年四個月又一天



沒有任何一個二十歲的青年能料想得到,只因為對心理學感興趣,就會被捲入「于非案」,而遭遇十年以上的牢獄之災。

于非案:于非本名朱芳春,是教育心理學者,1948年奉中國共產黨指派來台做組織工作,不但在《國語日報》擔任編輯,也透過在坊間開設心理學課程,吸收思想左傾的青年。他在1950年4月案子大舉爆發前便逃回中國。
研究白色恐怖的台大社會所博士林傳凱指出,「于非案」從原案到後來的案外案,共有近二百人遭牽連;張則周是其中最「邊緣」的政治犯,只聽了幾次課、被列在讀書會名單(他忙於課業,一次也沒參加),就被不分青紅皂白地逮捕,「說無妄之災都太輕了,簡直荒謬。」



五○年五月,張則周在期末考前被保安司令部從宿舍帶走審訊,三個月後被判十年徒刑,他的大好青春歲月與台大學籍,就此被硬生生剝奪。服刑期滿後,又被送往小琉球「延訓」一年四個月,共計在獄中度過十一年四個月又一天。



曾訪談多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林傳凱指出,張則周不太談獄中經驗,就算提起也只是平靜的、淡淡的,對於「接下來要做什麼」比回顧過去更感興趣,他總說自己在戰亂中吃過苦,獄中遭遇比起他的少年時期並不算「更差」。


張則周則自述,他能不放大受壓迫經驗、將目光專注於未來的精神力量,是來自審判前與獄友劉嘉武的一段短暫邂逅。

劉嘉武是台中石岡人,因為在梨山平等國小校長任內從事地下政治活動,在五○年被捕,隔年遭槍決時僅二十六歲。
「我沒見過那麼樂觀的人,他自知案情重大,卻從不愁苦,總說人不單為了自己活,更要為公眾努力,只要知道為什麼而活,就不會恐懼死亡。」事隔六十多年,張則周還能清晰回憶劉嘉武的神采。



這一點微弱的光,讓張則周幾經轉換監獄,都銘記劉嘉武因對人生無憾而坦率赴死的樣貌,「若更多人清楚自己為何而活,這社會的遺憾就會越少。」這信念確立了他只要出獄,便要以教育為己志的人生目標,哲學家海德格的「向死而生」,也成為他的座右銘。



三十二歲那年,張則周終於出獄,但因長期營養不良,一百七十六公分的他,體重只有四十七公斤。妻子王乃涵打趣道,張則周當年常在公園約會到一半就體力不支而睡著,「可能長期沒吃飽或習慣監獄內就寢時間吧。」

儘管肉體飽受摧殘,出獄後,接續中斷的求學路是張則周最看重的事。準備一年後,他便考上成功大學礦冶工程學系(今成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第二年轉學考回台大農化系,「他的求知欲跟意志力都非常強。」說起丈夫,王乃涵滿是佩服。


雖然名義上已成為自由人,但他仍是當局監控的對象;他曾申請到美國學校獎學金,卻不被允許出境,博士論文也換到第三個題目才得以畢業。王乃涵回憶,兩人婚後,家裡還常有警察來「查戶口」,「非得進房間裡翻翻看看。」 直到八○年,他才得以赴美做學術交流。



但張則周從沒因外在干擾停下腳步。攻讀博士期間,他因優異成績受聘為系上助教,畢業後升上副教授,更密集把教育公眾的初衷實踐在行動中。他參與野百合學運、帶頭「四一○教改」、規畫台大通識教育、創辦社區大學;退休後,他僅保留台大「生命與人」通識課與擔任板橋社大主任,無償在校園內外持續耕耘「與公眾對話、讓人產生社會連結」的教育使命。


四一○教改:台灣數個民間團體於1994年成立四一○教育改造聯盟,提出4項訴求: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是台灣教改運動的濫觴。






撿回來的人生不設限 七十歲創辦社大

「他在乎的是公眾參與的精神。」從九九年起與他共事至今的社大夥伴張蕙雯說,張則周創辦社大時已七十歲,但每次開會都到,還號召到一批志願開課的台大教授一同前來;板橋社大從早期重視環境議題到近年來密集討論新住民、同婚權利,張則周從不自我設限,在社大若是認識有趣的講者,他也會邀回台大課堂,創造公眾與大學生更多交流機會。



「生命與人」課程助教、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彭玉萍說,即使這堂課已是第二十二年,張則周上課前一天仍會與助教群一一對過教材,並確認投影片到最後一秒,毫不鬆懈站在講台上所背負的教職之責,「講義上每一個字都是老師生命的累積,即使他也不確定能造成什麼改變,他還是要持續做,說是撒種。」



人生最後一次在大學開課,許多曾上過這堂課的學生都抽空回到教室,向張則周致意,並託付彭玉萍「好好協助老師完成這趟旅程」。



張則周倒很豁達。他說,專業的課程與時俱進,早已不需要他;但他總是可以透過設計通識課程,提醒年輕世代提早且主動思考人生。



若有機會對二十歲、尚未遭逢牢獄之災的自己上課,張則周會想提醒什麼呢?



「我會說一樣的話。人生無常,把握當下,別浪費『活著』的時光。」他早已將人生的磨難消化成春泥,只希望這些養分可以滋養下一代,開出繁花。





張則周站在講台上總是神采奕奕,他向青年學子傳遞既然生而為人,就要把「想要成為怎麼樣的自己」付諸實踐。









黃武雄
景美人權博物館近日要拍攝台大張則周教授的事蹟,由劉傳倫順道採訪張教授的朋友。
我是張三十年的老友,又是同事。那些年為了校園民主、教育改革及社區大學運動,我們一起合作過。
這是六月初口述的採訪稿。
---------------------
「談張則周」
/黃武雄 2017/06/02
我所謂的「老左派」,不是那種慷慨激昂的「教條左派」,而是法國大革命之後、深受啓蒙運動思想所影響的人們。對我來說,張則周就是這種意義下的「老左派」。
認識張則周,是在1987解嚴前後,台大幾位朋友在籌組「台大教授協會」的時候。
籌組這協會的目的,是希望以知識分子的立場,公開評論台灣當時重要的、有爭議性的公共議題。當然,協會的籌組立即受到國民黨知青黨部的強力打壓,與分化造謠。後來,為了減少疑慮,我們內部有人建議並投票通過把協會的名稱,改成比較軟性的「台大教授聯誼會」,我認為名不正言不順,一度翻案未果。
張則周因擔心他自己曾經是思想犯,這樣的背景,會帶給協會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沒有加入協會,但他一直從旁關心。一個晚上,我約了大家在我新店的居家相聚.我們第一次聽到他敍述被關11年的悲慘際遇。
1949年他參加台灣省政府社會處辦的「實用心理學」講座。隔年因講座的講師,逃回大陸投共,竟然班上十幾個聽課的青年學生,莫名其妙全數被抓。國民黨特務按照既定的配額,不分青紅皂白,自由心證的把學生分成三批,一批槍決,一批判決十年不等,一批釋放。他說,一次次清早聽候唱名,宣布槍決者的名字,真是世間慘遇。我們聽他的描述,只能默然無語。
後來,我問他被關的細節.他說監牢裡的大小,只容許一個人躺下,腳都伸不直。他的同房關了另一位牢友,才十七歲,睡在他的下鋪,三両天就被抓出去刑求拷打,全身淌著血回房。他倒沒有多說自己的慘遇。
張則周十年刑期屆滿之後,回家後準備重考大學,一天夜裡憲兵又來把他帶走.理由是他在牢裏九年,不吵不鬧,一定是共產黨員,身負重要任務,才能這樣沉得住氣。於是他又被送往小琉球關了一年四個月。最初被抓的時候,他是台大化工系的大二生。釋放後,重新參加聯考,錄取成大礦冶系,翌年轉學,入台大農化系。三十年後升為教授。
有一天我問他,事隔這麼多年,你還會恐懼嗎?他說:「會啊!夜裡夢到當時的情景,還以爲仍在監牢,會嚇得驚醒過來。」
張則周非常好學。1980年代,他在農化系當教授,我開通識課程《數學方法與推理》,他來旁聽,認真寫筆記。整整一個學期從來沒缺過課。而且上課前,都提早坐在課堂上等候。
隔年我在文學門口遇到他,他說去上傅大為開的科學史(?)。我不知道台大有沒有第二個教授像他那樣,會到處去認真聽課。
有一天我對張則周說:「其實國民黨沒有抓錯人,他們沒有冤枉你,因為你是老左派。老左派重視人道,堅持理性,愛談自由、平等、博愛。他們最怕你這種愛好學問、知識廣博、關心天下事,又有批判力的人。因為你這種人最不容易統治,又會感染別人。啟蒙運動百科全書派的靈魂人物狄德羅,不是宣稱:人一旦有了知識,愚民統治就會瓦解?」
張則周關心世事,從來不為一己之私,他只因愛好學問,無端被關了十一年,仍然不慍不火,心平氣和。溫和待人,說話有條有理。
1997年,我倡議社區大學,找他去當板橋社區大學主任,他一口答應,而且努力以赴。這重責一扛18年,沒有一句怨言。他生活簡樸,崇尚自然生態。前幾年他還想出來籌組生態公義黨,影響社會。
在台大校園與金華街他居家之間,常常可以看到一個老教授,騎著一部破腳踏車上下課的身影。這就是我的聖人朋友張則周,一個啟蒙時期的老左派。
------------------
附記--
幾句回應:
文中所界定的老左派並不是笨蛋。
經過両個世紀,今日的世界、人的思想文化、尤其西歐北歐,受到這些老左派的影響頗大。
一長串你所知道的偉大人物都是老左派,因為他們不是教條左派,所以他們継續傳承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霊活的修正傅立葉、狄德羅以來的天真,創造性的伸入各種領域。例如法蘭克福學派的哈伯瑪斯、馬庫色,例如存在主義左派的沙特、卡繆、西蒙波娃,又例如更早的梭羅、羅曼羅蘭、托馬斯·曼、雨果、左拉⋯,甚至羅丹,如果我的記憶還不離譜的話。
両個世紀以來,是他們在平衡資本主義往右大幅傾斜,批判現代國家主義為經濟擴張,搶奪市場,發動殘酷的戰爭,帶來一次的浩刼與災難。
沒有他們的思想与精神,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早淪為人吃人的世界。
在東方,這些老左派因專制國家的高壓,他們的生存更加困難,但他們的身影仍然令人景仰。

******


教改的情感/ 自學策略管理

有時候,在機場或車站碰到朋友,會倍感親切。1986年在休士頓機場有人教我的名字,真妙。
1994410張則周和黃武雄等教授發起的教育改革運動,可能改變某些人的一生。Google “410 教改可得pdf 10周年和15周年等慶祝文章。然而我比較欣賞昔日熱血青年們後來發展出來的情誼。
 2012.8.7 在宜蘭火車站候車往花蓮時巧遇"狗毛" (玉燕在410教改的同事,狗毛現在已是很美麗的老師了) 她帶著二位寶貝 (一男一女在等車 準備轉到南澳某農家打工32夜 (換食宿體驗營。她們有聊不完的410 同事的近況。有些人現在都當起督學了呢。任職台大社會系的賴曉黎,還會介紹他們到坪林某茶農處,去親手做紅茶 (據說主人的手下的茶,都有點靈性)。狗毛當然會拿出一包她做的送玉燕 (幾年前,Justing 也送過親友做的烏龍茶送我,再謝
玉燕馬上打電話給蕭一真,告訴他南澳的寶地。我想他們410應該出版年刊聚會。張則周著 {台灣,你要走向何方? 人,才是台灣的未來}



為蒼白的孩子請命

  • 2009-08-05
  • 中國時報
  • 【■張則周】

 日前全國近八十個團體為十二年國教走上凱道,並分別向府院遞出「我要十二年國教」陳情書與請願書。但七月二十一日我們接到教育部的覆函中竟寫著「在各先 導計畫逐步穩健推動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亦將水到渠成」。對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的請求,並未做任何具體的回應,令孩子及家長們再一次失望!
 「十二年國教」自民國七十二年開始規畫,迄今已二十六年,前後經十任教育部長。這項規畫有兩個特點。第一是規畫的時間最長;第二是只有口頭承諾與宣示,政府從不積極使其實現。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十二年國教一直無法落實。依筆者觀察,最關鍵的可能是下列兩個原因:
 第一、歷任總統及行政院從未將十二年國教列為施政的優先項目。
 大家都知道推動免試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須在全國各學區增設優質的公立高中職、改善已有的公私立高中職、以及聘任優秀教師,對分發到 私立高中職的學生也須給予補助,這些都需要額外的經費。遺憾的是歷任總統及行政院長,都是以拚經濟為第一要務,從未重視普及的現代國民基本教育,更未將十 二年國教列為施政的優先項目。歷任教育部長在缺乏財源的困境下,一直無法提供足夠的優質公立高中職,只得繼續利用基測或在校成績,作為篩選及分發入學的依 據。
 其實目前在少子化的狀況下,許多閒置的國中教室已可改為高中教室,十餘年來已培育了足夠的多元優質的高中職師資,許多國中除了經費外,已 有充分的條件改為完全中學或綜合中學,因此十二年國教所需經費已大幅減少,少到每年只需二百億而已。只要少買八架F16就夠了。由於這二百億是「每年的支 出」,必須修改「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將教育經費由佔政府總收入的二一.五%調高到二二.五%。如果行政院長與馬總統都願意實現以往的諾言,以馬總統 目前的聲望,修法必能在立法院順利過關。
 第二、政府對孩子缺乏愛心,也忘記了孩子是未來台灣的主人。
 現在的孩子進入國中,每天都要考試,寫測驗卷,回了家還是有寫不完的測驗卷,很多孩子還得去補習,每天既得不到充足的運動,也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天天都在比成績:成績好的受到老師的青睞,父母的讚許;成績差的,則受盡老師與同儕們的歧視與羞辱。
 在這樣扭曲的環境,孩子們如何能快樂地學習?又如何能培育出健康與「有品」的公民?如果掌握權力的大人們對孩子稍有愛心,一定會想盡辦 法,使其早日脫離苦海,怎麼會在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還要採計國中在校成績呢?這樣使國中生從一年級起就陷入考試競爭的深淵,豈不是比基測更可怕!
 經建會預估,二○五○年國內高齡人口(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將達三分之一以上。未來治理這詭異多變的社會,復育這失衡與嚴重汙染的生態環 境,填補這數兆負債的深淵,都要靠這群我們正在培育的孩子。今天我們不給孩子們一個理想的教育與成長環境,將來他們怎麼有能力、有信心、有熱情,擔負起這 樣的重擔,創造台灣的未來?
 行政院應盡速向立法院提案,調高教育預算的比例。教育經費增加後,優質且各俱特色的高中職必將遍布全國,相信三年內「免試且不採計在校成 績的十二年國教」必能水到渠成。教育部想用台灣有品運動轉移推動十二年國教的焦點,殊不知如果缺乏愛心的「有品運動」充其量只能是一場鬧劇;缺乏「反識」 與「行動」的「五識」很可能是一場悲劇。
 (作者為四一○教育改造聯盟首屆召集人,板橋社區大學主任)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