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昺崙︱企圖活化孔廟卻遭保守力量反噬──石牧民奇遇記】
● 處心積慮要趕石牧民下台的大中華主義者
● 留美的台語文工作者卻予孔廟新義
● 王家貞自以為孔廟是中國國民黨獨有
● 石牧民以台華英語詳解孔廟身世
● 石牧民去職是古都市民的損失
2024年10月18日,國民黨台南市議員王家貞質詢市長黃偉哲及文化局長謝仕淵,指控台南孔廟執行長石牧民把孔廟當成「宣揚台獨的基地」。理由是石牧民曾經在數月之前的一個假日晚上,在下班時間參加一場美國的線上直播講座,石牧民在演講當中提到要(透過台灣文化)「以台獨包圍中國」。市議員王家貞就以這段話為依據,批評石牧民「用孔廟搞台獨」,並揚言刪除明年度文化局預算。
台南孔廟,作者提供
迫於國民黨議員的政治壓力,石牧民只好在11月5日向孔廟文化基金會自請離職。事件發生後,讓許多台南市民相當不捨、也相當憤慨,一名台南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陳佩儀牧師打電話到王家貞服務處抗議,結果被王家貞控告恐嚇,陳牧師還被傳喚到警局作筆錄,引起台南市民熱議。
處心積慮要趕石牧民下台的大中華主義者
這個事件在台南文化界當中引起很大的爭議。首先,石牧民是相當認真的孔廟執行長、文史工作者,這一年來孔廟的開放與進步,市民都有目共睹;其次,雖然石牧民本人也承認身為執行長,算是半公務員身分(孔廟理論上算是市府管理的民間單位),不管是否在上班時間,在公開場合主張台獨有其不當之處。但國民黨市議員以刪除預算為手段,逼迫市政府辭退執行長,是否已經踩到了民主社會言論自由的紅線?那未來是否所有公務員、教師在下班之後的言論,都可能遭民意代表監控、審查?
為了釐清事件細節,先回過頭來介紹王家貞議員:他畢業於政大西語系,1994年以新黨黨籍選上台南市議員,素以堅定的大中華主義著稱,例如曾經批評賴清德是「媚日台獨」、批評民進黨「放任日本人侵門踏戶踐踏慰安婦銅像」等等,也是反婚姻平權的「愛家公投」支持者。王家貞曾經因為涉及虛報助理費,被依偽造文書罪判刑7個月,緩刑2年;然而他在緩刑期間,還堅持投入2023年的南區、安平區的區域立委選舉(對手是民進黨的林俊憲),結果中選會因緩刑期間不得參與選舉之故,取消王家貞的參選資格。
王家貞在石牧民剛獲選為孔廟執行長的時候,就曾批評石牧民是「死忠的民進黨網軍側翼」,反對他上任。甚至連孔廟粉專以台語羅馬拼音介紹孔廟建築,將門檻說成戶橂「hōo-tīng」,王家貞都要大作文章,說民眾看不懂台語羅馬字,要求石牧民下台。總而言之,心懷大中華主義的王家貞,非常不滿石牧民的台灣本土認同,所以這一年來處心積慮要將石牧民趕出孔廟。
留美的台語文工作者卻予孔廟新義
而石牧民執行長又是什麼背景呢?他是留美的台灣文學博士、虔誠的基督教長老教會信徒、台語文化的推動者。他在南投中興新村長大,成長背景與外省公務員社群相當接近,因此年輕的時候對於中國文化、如崑曲、書法等傳統藝術很有興趣。不過及長之後,他開始追尋台灣認同,並省思母語(台語)失落的原因,他在《台語解放記事》一書中,以復返祖母的語言,來重新探求台灣的身世,與自我的根源:
我的種子,是爬行過我阿媽的歌謠,是在客廳裡我阿媽身邊坐下來,張開耳朵和嘴巴。當前孩子預約覺醒和解放的種子,會是他們的父母有意識地對孩子說母語,為他們尋找、準備語言資源。也會是親職者一旦為孩子將母語裝備起來就不會忘記的信念。
石牧民的文字充滿信仰的詩意,以溫和但堅定的語氣訴說他對於台灣的愛、對於本土文化的關懷。推薦不管是否認同他的思想,都可以閱讀看看他這本著作《台語解放記事》。
石牧民在美國奧斯汀大學研究台灣文學,拿到博士學位後回台灣服務,曾經在人本教育基金會、台灣文學館工作過,也曾當過大學老師。最後因緣際會之下,來到台南應徵孔廟的執行長。因為他精通美語、台語與華語,對於文化藝術抱持相當熱情的態度,使得他在十來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開啟了一段孔廟執行長的奇幻旅程。
石牧民既專業且熱心地解說孔廟,作者提供
這裡暫且容我再挪出一些空間,談談「全台首學」台南孔廟的身世背景。台南孔廟建於1665年,至今已經有359年的歷史,是由鄭經的軍師陳永華所興建,孔廟除了紀念孔子之外,還有教育、考試科舉的功能,算是台灣第一所官方建立的學校,也是「最高學府」,所以稱之為全台首學。不過還是需要提醒一下,在歷史意義上,這是漢人觀點的「首學」,其實荷蘭人在此之前,1636年,就已經在西拉雅的新港社(今日南科台南園區附近)建立了學校,傳授拉丁文書、基督教教義等課程,而在殖民者來臨之前,原住民本身當然也有自己本身的教育體系,所以孔廟的「首學」,應該定義為傳播漢文化的初始及最高學府。
王家貞自以為孔廟是中國國民黨獨有
台南孔廟歷經清國、日本、戰後黨國體制,一直都是帶有官方色彩的機構,雖然說是「廟宇」,但跟台南府城境內其他廟宇比起來,孔廟的祭祀儀典反而比較像是。石牧民認為,孔廟不僅是漢文化的精神核心,也是歷代封建王朝建立統治正當性的重要機構,也就是政治上的「道統」。直到今天,管理孔廟的孔廟文化基金會,雖然是民間單位,但董事長一直都是由台南市長擔任,依舊具有濃厚的官方色彩。
這也是為什麼王家貞對於孔廟執行長的職位這麼在意的原因,因為對於國民黨建制派來說,孔廟是他們道統的象徵。
在石牧民上任之前,位置已經懸缺了一年,且孔廟經費是連年赤字的。雖然孔廟有自己的土地租金及門票收入,但仍然入不敷出,孔廟文化基金連年虧損;另一方面,孔廟與一般人生活的距離非常遙遠,大部分市民及觀光客都只有將孔廟當成一座漂亮而古典的公園,許多遊客並不會特別付費進入內部大成殿參觀(市民免費、外圍園區免費)。
解決赤字問題,成為了石牧民上任之後的第一要務。首先他積極在臉書宣傳,介紹孔廟不為人知的小故事,以及各種有趣的古蹟知識,包含被王家貞批評的用台語來介紹孔廟。石牧民為了進一步帶領遊客認識孔廟,於是努力研究相關知識,親自設計了導覽課程,而且還有台語、華語、英語三種不同聲道的導覽。
石牧民以台華英語詳解孔廟身世
之所以說是「課程」,是因為石牧民的導覽相當紮實、完整,他帶遊客參觀完一趟孔廟,就像上了一堂跨越三百多年的府城文化史。在石牧民去職之後,台南的「杏源咖啡」老闆非常不捨,希望為台南歷史文化留下見證,特別邀請石牧民回來孔廟舉辦收費導覽活動,依舊分成台、華、英三種場次,活動消息一出來,不到兩天所有場次名額就爆滿了。
筆者也參加了石牧民的離別導覽活動台語場,當天下午,石牧民穿著招牌的正式西裝,胸口口袋放著當天他精心折疊的手帕(每天都有不同的樣式),全套正裝站在孔廟的「文武百官下馬碑」旁,微笑與參加者們一一打招呼。當時正好有一名外國人走過,也向石牧民打招呼「Hi! CEO!」石牧民正式的打扮,已經成為台南獨一無二的風景,我跟朋友們開玩笑,他大概是全台南穿著最正式的人吧,連黃偉哲都不會這樣穿。
石牧民的正式西裝打扮,作者提供
石牧民導覽主要在介紹台南孔廟最珍貴的文化資產:滿清時代皇帝贈送的「龍匾」。從康熙開始,滿清皇帝為了強調滿人統治中國的正當性,會到山東祭祀孔子,並手書「萬世師表」、製作成龍匾送給全國各地的孔廟,之後歷代皇帝都會送一塊匾額給孔廟。所以台南孔廟大成殿上,掛有清代300年的八塊龍匾,每一塊匾額都有獨一無二的故事及美學,幾乎可說是近代中國史的縮影(當然,台南孔廟裡沒有溥儀的匾額,當時台灣已經是日本統治了)。另外還有戰後蔣中正到蔡英文總統的六塊匾額,石牧民打趣說,如果我們八年換一任總統的話,那再過六、七十年,可能大成殿的橫樑就掛不下匾額了。
孔廟的匾額皆有故事,作者提供
一般來到孔廟的遊客,很少會細心留意大成殿上的匾額,而石牧民光是介紹這些龍匾,就花了40分鐘,鉅細靡遺將匾額各自的美學形式、材質、皇帝的思維、與孔子哲學的關連講解清楚。聽完之後相當感動,縱使封建帝國已經消失、今日我們也不再以儒學為教育依歸,但看到歷經戰火、政權更迭,仍然是300多年來的文化積累,時空仿若封存在這個莊嚴的空間之內。有些聽完導覽的民眾,向執行長說:「謝謝你,我們台南人要將這些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石牧民去職是古都市民的損失
看到石牧民去職的消息,許多市民感到相當無奈,在臉書上說:好不容易孔廟出現了新的氣象,非常可惜……很多人是因為執行長的關係,開始關注孔廟文化以及活動。有些人一大清早爬起來去參觀春秋兩季的祭祀典禮;有些人開始討論孔廟祭祀用的「太牢」,是否應該不再用活體動物的議題;「節孝祠」裡陳守娘牌位關於清代父權結構的討論與反思;有人則是開始討論台南孔廟六佾舞,是否可以給女學生擔任「佾生」的議題;石牧民也將西洋古典音樂、傳統樂曲乃至現代劇場搬進「明倫堂」進行表演。整體孔廟的氛圍逐漸活絡了起來,也越來越多市民想要參加相關的活動。因此石牧民雖然只有上任短短一年,孔廟即轉虧為盈,粗估2024年可能為孔廟留下一筆不少的盈餘。
古木參天伴孔廟,作者提供
不過石牧民認為,他本人不是改革者,他只是將孔廟視為台灣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環,並將文化發揚光大。他原本規劃了四年期的目標,要將孔廟文化、活動融入市民大眾的生活,例如台南傳統是孔廟祭祀完之後隔天,會再到祀典武廟去祭祀,這一個過程,未來就能發展出更多想像,讓孔廟祭儀像外國祭典、嘉年華一樣可以全民參與、滿城同歡。讓更多人一起來認識文化遺產、讓更多人參與活動,這樣才是讓孔廟文化永遠保存下去的方式。
至於孔廟背後的政治性,石牧民表示,文化應該是開放的,就像雖然他自身是個基督徒,但在實踐信仰的路上,完全不會跟台灣傳統有任何扞格,他還為了感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脈動,參與過白沙屯媽祖刈香;而他個人雖然主張台灣獨立,但也仍積極保存、推廣清代的傳統文化,多元尊重、並行不悖。總之,台灣社會就應該也是如此多元、包容的性格,不需要將任何體制定於一尊(那是威權時期國民黨的做法),我們應該歡迎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加入,成為更好的台灣共同體。
經歷這次的事件,石牧民也不難過,反而信念更加堅定,未來不管到哪個地方,他都一樣會為台灣做事。只是當然有些遺憾,很多想法來不及推動了,希望後繼者可以繼續將孔廟文化發言光大。
筆者最後也希望以台南義人馬雅各牧師的故事,與所有惆悵不捨的伙伴們共勉:馬雅各(1836—1921)是蘇格蘭長老教會牧師,1865年6月來到台南府城,在看西街成立(今日仁愛街43號)了宣教堂及醫館。但當時的居民對於基督教及現代醫學充滿疑慮,竟然包圍並打算拆除醫館。使得馬雅各只好轉移到打狗(旗津)去行醫、傳教。但馬雅各沒有放棄,三年後,又回到台南開了一間新醫院(舊樓醫院,位於今日啟聰學校一帶),成為台灣第一間西方現代醫院。後來1900年後,醫院搬到大東門附近,即為今日的新樓醫院。
直到今天,新樓醫院也不斷成長,維持著一百多年來救死扶傷的使命。而青年路上、府城教會公報社對面也有一座馬雅各紀念青年公園,感謝馬雅各牧師對這片土地的愛與貢獻。
作者為臺中人,現居臺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肄,研究領域為臺灣農民文學。曾參與《史明口述史》、《終戰那一天》及《文協一百點》等歷史書籍撰寫。
=======================================
好讀圖文版文章連結詳見留言👉
#台南 #孔廟 #石牧民 #轉虧為盈 #台灣認同 #台語 #國民黨 #王家貞
#台灣智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