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中國物價崩塌下跌,通縮問題是系統性的。

 中國物價崩塌下跌的真實代價,2025年上半年超過 25 %的企業報告虧損

彭博做了一篇很詳盡的調查與圖表報告,解釋過去幾年中國以正進到嚴重的通縮狀況。彭博分析顯示,實際通縮情況比官方數據更為嚴峻,日常商品價格暴跌,虧損企業比例創25年新高。
原文漂亮的圖表在留言裡
「從歷史角度來看,通貨緊縮極為罕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朱天表示。「如果物價連續三年下跌且通膨未能回升,人們將認定通膨不會再回來。屆時中國就會步入日本後塵。」
北京官方稱當前的通縮困境為內捲。一個24歲、在低薪工作中打轉的畢業生楊芝鳳,則稱之為扭曲。她完美體現這個通縮螺旋的殘酷現實:她開的雞尾酒攤,被外送平台幾毛錢的折扣戰擊垮;而她為了生存,只能花費1.4美元在同樣的平台購買餐點。
她既是受害者,也是這個惡性循環的加害者。「我變成那種摧毀像我一樣生意的人。」 楊芝鳳說。這不只是一個個案,這是一個結構性塌陷的縮影,官方數據甚至未能捕捉其全貌。
水面下的冰山:真實的價格崩塌
中國官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數據,自2023年以來一直在零附近徘徊。但這個數字並未反映全貌。彭博新聞分析36個主要城市的近70種日常商品與服務,揭示一個更深的價格黑洞:高達51項商品的價格在過去兩年下跌。
這不是溫和的價格調整,這是劇烈的價值蒸發。長城紅酒價格跌27%。比亞迪汽車跌29%。一線城市的房價重挫27%。
當消費者端的數據已經失真,生產端的數據更顯殘酷。涵蓋上游產業的GDP平減指數,已連續10季下滑。這表明通縮早已在工業部門根深蒂固。用於太陽能板的多晶矽,價格不到2022年高峰的五分之一。建築用鋼筋價格,創下八年新低。
這種價格崩塌,正直接轉化為企業的生存危機。
從價格戰到殭屍化:企業的生存煉獄
需求疲軟與殘酷的價格戰,正系統性地摧毀企業的利潤表。彭博分析約6000家中國上市公司,指向一個全行業的菌株:2025年上半年,超過25%的企業報告虧損,這個比例創下至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新高。
生存下來的,利潤也比兩年前更微薄。
更深的危機是殭屍化。那些利潤無法覆蓋債務利息的「殭屍企業」,在短短五年內,比例從19%飆升至34%。為了活命,企業的選擇極少。2024年,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削減職位。
這場風暴無處可躲,即便是北京寄予厚望的「新經濟」。AI與新能源等領域的入門薪資,也從2022年的高點下降7%。蘋果、星巴克、福斯汽車的中國銷售額同步下滑。L'Oréal與開雲集團(Gucci母公司)等奢侈品巨頭,均報告中國銷售急劇下降。
「市場競爭非常、非常激烈,」 前雀巢執行長 Laurent Freixe 在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這創造一個沒有太多定價權的環境。」
這股寒氣,最終回傳到家庭的資產負債表。
信心掏空:中產階級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40歲的Erica Chen,曾是北京網路大廠年薪稅後超過33萬美元的高管。她的家庭聘用三名保姆,年支出近5萬美元。
裁員潮來襲,她的團隊被「優化」。她的丈夫也失業。家庭的現金流瞬間斷裂。Erica解雇所有保姆,兒子從國際學校轉出,自己接手家務。她嘗試直播帶貨,卻經常對著虛無的空氣講數小時。
「人們說現在購物更便宜,」 Erica Chen表示。「也許吧,但這再也與我無關。我需要砍掉所有不必要的開支。」她的選擇,正是中國家庭的集體寫照。郭芳,一位38歲的前上海科技業員工,家庭年收入曾超過28萬美元。如今她丈夫面臨汽車業價格戰帶來的減薪威脅。「我現在訂飯店會考慮是否該選更便宜的。這是我多年來第一次開始覺得,最好減少一些開支。」
當 Erica 們和 郭芳 們停止消費,轉而自保,通縮螺旋便鎖死。中國家庭儲蓄總額已攀升至GDP的110%,創下歷史新高。這不是財富,這是對未來的恐懼。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朱天指出:「經濟放緩,預期低迷,企業不賺錢,就業疲軟,工資不漲,房產財富大幅縮水。人們因此猶豫花錢。」
政策的死胡同:北京的「戰略性」失靈
面對這場系統性危機,北京的應對顯得矛盾。
中國政府的政治算盤清晰可見:他們不願像其他國家那樣直接發錢給家庭,擔心引發通膨;同時,他們急於在人工智慧、半導體和綠色能源等戰略性產業維持動能。
這個結果,導致一個致命的政策錯配。當局選擇的是「有限干預」,而非「大膽的再通膨」。
Rhodium集團的 Logan Wright 稱:「通縮問題是系統性的。我們不認為這是一個短期數據異常,或能透過某種政策刺激輕易解決。」
北京的行動,是打擊「過度競爭」和價格戰,同時繼續為AI和綠能加速。這實質上是在通縮的核心矛盾上火上澆油:繼續為已經過剩的供給端增加彈藥,卻拒絕為瀕臨枯竭的需求端注入活水。
這種做法,正在掏空中國過去數十年積累的信心。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