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報導者》 The Reporter與《少年報導者》作品共獲得7個新聞獎項。李中志談論民粹

 

#致報導者們【我們榮獲卓越新聞獎8獎項!謝謝一路走來的夥伴與讀者,繼續相信新聞是一種志業】
第23屆卓越新聞獎今日下午頒獎,除創辦人兼執行長何榮幸獲得本屆「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殊榮,《報導者》與《少年報導者》作品共獲得7個新聞獎項的肯定,感謝評審肯定與讀者們的長期支持。
榮幸上台領獎時表示,這個獎肯定的不只是他個人,還有過去30多年跟志同道合的好友們共同走過的路,「我們一起回應時代的挑戰,一起建構屬於這片土地的台灣新聞經驗,而我在近年創辦《報導者》之後,更看見了完全不同的媒體風景。因此,這個獎項也要同時獻給過去30多年在各階段與我一起共同奮鬥的戰友們。」
他說:「因為我們如此熱愛新聞工作,我們才能在這個時代仍然堅持心中的理想,也仍然相信,新聞可以是一種終生投入的志業。」
新聞獎項部分,《獵童風暴》這個調查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專題獲得了調查報導獎,讓團隊心情複雜,因為報導背後是無數未成年孩子的痛苦,如果可以,我們希望這個獎能讓這個重要的事,走入更多人的視野,「救救孩子!」
《少年報導者》耗費數個月採訪血癌男孩吳嘉源一邊抗病一邊考大學的故事,拍攝製作的紀錄片《人生的縫隙》獲得短篇深度報導獎,但總監惠君坦言過程充滿許多忐忑不安,在幸運的等到CAR-T納健保、治療反應不錯,考上了大學的嘉源,也在今天現身頒獎典禮現場,他說:「謝謝少年報導者發現了我,把它寫成一段故事一個報導。」
跟「孩子」有關的還有獲得解釋報導獎的《代孕》專題;關注發生在10年前「特宏興喋血案」後續的Podcast節目內容,獲得「Podcast新聞節目獎」肯定,製作人婉如希望聽眾透過聲音理解一個案件如何影響一個人甚至一個家。此外,大量借助了AI力量清資料的〈解放軍如何進逼第一島鏈〉則榮獲「新聞敘事創新獎」,這是我們連續第三年活得此獎項肯定,未來,團隊也將不斷勇於突破、實踐創新。
再一次,我們深深感謝評審、感謝受訪者、感謝捐款者、感謝一起前進的同事、感謝沒放棄的自己,更感謝每一位同樣在第一線報導重要真相的同業們。
關於得獎作品,每個記者的報導幕後心內話放在留言之中,我們希望這不只是得獎作品,也是持續發揮影響力的新聞報導,《報導者》團隊會持續追蹤議題、在各領域深耕、提供多元觀點。
📍如果你也喜歡以新聞為志業的《報導者》,歡迎加入支持方案,#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2Ef3Xfh





前篇談到民粹,它始於政治人物的 rhetoric,政策是奪權後的事。判斷民粹領袖,當然可以拉出很多線,但民粹絕不可能離開民眾,(這已是廢話了,就像三角形不能沒有三個角一樣),正因與民眾結合,民粹政治通常是反建制,也就是反菁英。李登輝的《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就是最標準的民粹語言,他反黨國建制、反國民黨菁英 (非常龐大,政軍特商,處處都是)。除了反建制,排外是緊密結合在地民眾最方便的做法,李登輝劍指中國,這才讓他真正融入台灣民粹的大軍,這個大軍,確實也拯救了台灣。當然,民粹主義的負面歷史,也歷歷在目,就不多說了。


因此,既然擁抱民眾是民粹主義的必要條件,台灣的紅統勢力就不可能成為民粹政黨,反而會是民粹政治要消滅的對象,因為紅統勢力要反建制派不難,但排外的對象只能瞄準美日,但以台灣戰前的日治時代與戰後的美國文化,這超過一世紀的歷史過程,反日與反美都不可能成為主流。因此台灣不怕民粹、事實上可以更民粹一點,用來改革,甚至修憲制憲,反抗ROC建制。


既然我樂觀地認為紅統勢力在台灣不可能靠民粹奪權,那紅統在台灣發展組織要幹嘛?當然就是製造動亂、製造台灣人對民主的信心危機。這和俄羅斯在美國的作法是一樣的,和上世紀的意識形態戰爭不一樣,普丁也知道他不可能在美國提倡俄式政治,但他可以製造動亂、弱化美式民主與領導者的正當性。注意,俄羅斯的假訊息不一定鎖定一方幫助或破壞,但一定是負面的,絕對不會有說一方好話的假消息,例如他不會鬼扯拜登政府用量子選票防止作票,但會不斷散發選舉作票的假訊息 (有些方法比量子糾纏還神奇),這種假訊息不是在幫川普,而是在弱化任何當選人的正當性。這就是紅統勢力在台灣要製造的混亂。


要憂慮的是,台灣的社會信心比美國還脆弱,經濟量能可以承受衝擊的厚度也遠小於美國,又無國際身分,任何混亂都是危險的。一旦台灣民主與經濟的敗相顯露,台灣不會只是另一個由極盛一時的50年代慢慢萎縮至今的菲律賓,因為菲律賓旁邊沒有一個超級強大的印尼宣稱要併吞菲律賓,一旦台灣出現類似菲律賓80年代的動亂,中國就過來了。這才是紅統勢力在台灣的工作目標,一旦得逞,台灣人到時不是出去當外勞當幫傭而已,而是去新疆集中營。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