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空:國分直一,跨越時空的回憶與學問探索》
作者:國分直一|主編:安溪遊地、平川敬治|譯注者:邱鴻霖|6/15 上市
⠀
「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家」
臺灣考古學研究在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學者
一段細膩、幽默而真誠的臺灣回憶
⠀
國分直一出生於日本,卻在臺灣度過少年時期,自京都帝國大學畢業後又任教於臺南,並在此展開考古學與民俗學調查研究,直到一九四九年中返回日本。他早年生活都在臺灣,臺灣也是他學問的起點。
⠀
國分直一的學識廣博,講究橫跨多領域的研究方法,一生對於學問工作充滿熱情與堅定意念,對於臺灣考古也提出過許多著名論述,諸如臺灣史前文化的北方來源說、東亞的地中海等。在時代困境的輾壓下,他對知識的探求與研究工作努力不懈,作育英才無數,為臺灣民族學研究奠定基礎。他將臺南的調查成果,出版為《祀壺之村》,至今仍是研究平埔族群歷史的經典名著;他早年臺南周邊平埔族調查資料,也成為當代西拉雅族文化復振運動的重要資源。
⠀
他與日本時代臺北帝國大學的教授們,包括醫學部的金關丈夫、文政學部的移川子之藏與宮本延人等人也有往來,並參加金關丈夫提倡的《民俗臺灣》,成為金關丈夫長期的知識伙伴。二戰後,國分直一更擔任臺灣大學日籍留用教授,期間協助建立臺灣的考古學與人類學的學術傳承,培養了戰後第一代的臺灣人類學家與考古學家。
⠀
《遠空》是他學術上的自傳與回憶,收錄他所發表過的散篇文章與晚年的口述訪談紀錄,以像是小說般的情節,鋪陳國分直一與臺灣半生緣分的一世牽絆,以自然而坦率的筆觸,描述實際上漫長、辛苦且沉重的生命歷程與大時代思維的轉變軌跡,不僅記錄了戰前的時代氛圍,更反映了從1910年代到1950年代的臺灣社會與歷史。
⠀
- -
⠀
◆ 作者:國分直一(1908-2005)
出生於東京,成長於臺灣,曾就讀打狗尋常高等小學與臺南第一中學。京都帝國大學畢業後,任教於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任職期間,與金關丈夫等人開始投入臺灣的考古與民俗研究,廣泛地進行田野調查,並發表《祀壺之村》,為臺灣原住民文化留下寶貴資料。戰後留任於臺北師範學院、臺灣省編譯館與臺灣大學,直到1949年返回日本,其後對於東亞人類學研究的關注不減,曾提出「黑潮文化圈」理論。著有《環支那海民族文化考》、《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民俗と宗教》、《北の道、南の道─日本文化と海上の道》等書。
⠀
◆ 主編:安溪遊地
1951年出生,京都大學理學博士,日本山口縣立大學名譽教授,研究人與自然關係的人類學。
⠀
◆ 主編:平川敬治
1955年出生,曾任九州大學研究教育中心講師。主修民族學、考古學和地理學,對於民族考古學和比較文化史也有興趣。
⠀
◆ 譯注者:邱鴻霖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學府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
《#遠空:國分直一,跨越時空的回憶與學問探索》
2023/06/15 上市
⠀
⠀
══ 專業推薦 ══
陳有貝(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系教授)
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在臺研究
昭和八年(1933年)3月,國分直一25歲,畢業於日本舊制的京都大學史學系(國史專攻),畢業論文討論前期封建制度社會與後期封建制度社會再組織後的過渡期思想。同年5月,發生因文部省強制免除京大教授瀧川幸辰引發的瀧川事件,6月,國分因參加學生示威運動,被京都市下鴨特高警察的思想刑事追捕,連住宿都遭訪查。同月,回到東京家裡接受徵兵檢查,被判丙等而未服兵役。[1]:68-69同年9月,國分收到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教職的通知,抵臺赴任。[1]:72
國分直一除了在台南高等女學校從事教學活動外,並隨即以在台考古、漢人文化、平埔族習慣、民俗、宗教為主要學術研究領域。1943年任教於臺北高等學校。
國分直一最早的平埔研究論述被視為發表在《民俗臺灣》一卷六號的〈新市庄の平埔聚落〉、〈平埔聚落を訪ねて〉,發表於昭和十六年(1941年)12月。之後受佳里街醫生吳新榮影響,調查佳里的平埔族。據吳新榮的文章,當時國分與金關兩位先生是因為看了他在《臺灣文學》發表的〈飛番墓〉,而於1942年來佳里收集民族資料。吳新榮與國分、金關去了學甲慈濟宮、南鯤鯓、北頭洋公廨、飛番墓。之後國分直一發表〈阿立祖巡禮記(上)、(下)〉。[1]:186-188
1945年,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後,他被留用,持續研究卑南文化並繼續任教於台灣大學,直到1948年,台灣政治氣氛改變為止。
返日後
昭和二十六年(1951年)9月,國分直一任鹿兒島縣指宿高等學校教諭。1954年1月,任農林省水產講習所助教授。1963 年,與知名攝影家三木淳前往蘭嶼進行田野調查。1967年1月,獲聘為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教授。8月,受臺灣人類學會之聘來臺,與劉茂源教授一同調查蘭嶼雅美族社會文化的變遷、曾文溪上游西拉雅系平埔族村落。昭和四十七年(1972年)4月,返回日本擔任熊本大學文學部教授。1974 年4 月,受聘為梅光女學院大學教授。[2]
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11月,國分直一得到新日本教育圖書社長藤田修司的支持而創刊《えとのす》(Ethnos in Asia)雜誌,該誌旨在探討日本民族、文化、歷史的周邊問題。昭和五十二年(1977年)獲頒東京教育大學文學博士。[3]
書誌事項
えとのす : ethnos in Asia : 民族・民俗・考古・人類
新日本教育図書, 1974.11-1987.4
- 1号 (1974)-32号 ([昭62.4])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3%81%88%E3%81%A8%E3%81%AE%E3%81%99%E3%80%8B%
國分直一在台灣考古學、人類學與史學方面的研究,仍是他的專攻,並著有《環中國海民族文化考》、《台灣考古誌》、《台灣的民俗》等著作。
1999年,北頭洋平埔夜祭恢復舉辦。2000年舉辦夜祭時,從日本邀請國分直一參加夜祭,一度造成轟動。[4]:249
著作
單行本
- 《壼を祀る村:南方台灣民俗考》,東京: 三省堂,1944年。
- 《臺灣の民俗》,東京 : 岩崎美術社,1968年。
- 中文翻譯1:林懷卿譯,《台灣民俗學》,台南市:莊家,1980年。
- 中文翻譯2:邱夢蕾譯,《臺灣的歷史與民俗:溯先人足跡.探文化之源流》,台北:武陵出版社,1991年。
- 《日本民族文化の硏究》,東京 : 慶友社,1970年。
- 《南島先史時代の硏究》,東京 : 慶友社,1972年。
- 《環シナ海民族文化考》,東京 : 慶友社,1976年。
- 《臺灣考古誌》,東京 : 法政大學,1979年。(與金關丈夫合著)
- 中文翻譯:譚繼山譯,《臺灣考古誌:光復前後時期先史遺跡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年。
- 《原始日本語と民族文化》,東京 : 三一書房,1979年。(與村山七郎合著)
- 《東シナ海の道 : 倭と倭種の世界》,東京 : 法政大學,1980年。
- 《台灣考古民族誌》,東京 : 慶友社,1981年。
- 《壺を祀る村 : 台灣民俗誌》,東京 : 法政大學,1981年。
- 此書為《壼を祀る村:南方台灣民俗考》的再版,並有增補內容。
- 《海上の道 : 倭と倭的世界の模索》,東京 : 福武書店,1986年。
- 《日本文化の古層 : 列島の地理的位相と民族文化》,東京 : 第一書房,1992年。
- 《北の道 南の道 : 日本文化と海上の道》,東京 : 第一書房,1992年。
- 《東アジア地中海の道》,東京 : 慶友會,1995年。
- 《日本民俗文化誌 : 古層とその周辺を探る》,台北 : 臺大圖書館,2011年。
- 中文翻譯:李作婷、邱鴻霖譯,《日本民俗文化誌 : 文化基層與周邊基層之探索》,台北 : 臺大圖書館,2011年。
編著
- 《大地と呪術 : 原始時代》,東京 : 學習研究社,1969年。(與岡本太郎合編)
- 《南島の古代文化》,東京:每日新聞社,1973年。(與佐佐木高明合編)
- 《倭と倭人の世界》,東京:每日新聞社,1975年。
- 《論集海上の道》,東京:大和書房,1978年。
- 《西海の歴史と民俗 : 九州西岸域の文化交流史》,東京:曉書房,1985年。(與立平進合編)
- 《東北の民俗 : 海と川と人》,東京 : 慶友會,1988年。(與高松敬吉合編)
譯註與解說
- 《南島雑話 : 幕末奄美民俗誌》,名越左源太原著,東京:平凡社,1984年。(與惠良宏合注)
- 《台灣の農具》,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編,東京:慶友社,1992年。
翻譯作品
- 《石器時代の技術》,Oakley, Kenneth Page原著,東京:ニュー.サイエンス社,1971年。(與木村伸義合譯)
- 譯自《Man, the tool-maker, 5th ed.》,London : Printed by order of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61年。
- 《安陽発掘》,李濟原著,山口:新日本教育圖書,1982年。
- 譯自《Anyang》,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7年。
- 《家畜の歴史》,Zeuner, Frederick Everard原著,東京:法政大學,1983年。(與木村伸義合譯)
- 譯自《A history of domesticated animals》,New York : Harper & Row:1963年。
- 《海洋の人類誌 : 初期の航海.探険.植民》,Heyerdahl, Thor原著,東京:法政大學,1990年。(與木村伸義合譯)
- 譯自《Early man and the ocean》,London ; Boston : G. Allen & Unwin:1978年。
- 《中囯手工業誌》,Hommel, Rudolf P原著,東京:法政大學,1992年。
- 譯自《China at work : an illustrated record of the primitive industries of China's masses, whose life is toil, and thus an accou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1969年(1937年)。
榮譽
- 第4屆南方熊楠賞:人文部(1994年)

nippon.com 繁體字
1929年,京都帝國大學(現京都大學)的人類學者為了用於研究,而從沖繩縣今歸仁村的墓地帶走26人的遺骨;琉球王族的子孫等5人已於4日,以上述為由向京都地方法院提告,要求京大歸還遺骨,並支付原告每人10萬日圓(約合新台幣2萬7580元)的慰問金。
根據訴狀內容,京都帝大的助理教授‧金關丈夫(1897年生、1983年歿),從祭祀第一尚氏的百按司墓地,未經其子孫以及當地居民等人的許可便將遺骨帶走;而目前負責保管的京大,當時並未回應原告所提出歸還遺骨的要求。
金關丈夫教授在1930年9月,以《琉球人的人類學研究》取得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34年9月,受命為台北醫專解剖學與人類學的海外研究學者。1936年3月任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解剖學教授,與森於菟教授(日本文豪森鷗外之長子)共同負責該校醫學院的籌設工作。同時也從事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的研究,曾多次進行史前遺跡發掘與原住民體質調查。1941年參與創辦《民俗台灣》月刊,又以「林熊生」為筆名,發表偵探小說《船中的殺人》、《龍山寺的曹老人》。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留用為台灣大學教授,1948年5月,與國分直一進行小琉球漁民的體質調查及考古調查。1949年,受228事件的影響,返回日本。
今天我們能夠了解包括撿骨在內的人類、考古、民俗學方面的學術知識,金關教授的貢獻真的很大。
希望這起訴訟能夠圓滿解決。
https://www.nippon.com/hk/column/g00560/

NIPPON.COM
撿骨——日本、臺灣、沖繩共有的另一種生死觀
金關丈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金關丈夫
金關丈夫(1897年2月18日-1983年2月27日,筆名:林熊生),日本香川縣仲多度郡榎井村(現琴平町)生人,解剖學者、人類學者。
生平 · 著作 · 著作在戰後的出版情況 · 日本
NTULIB::臺灣體質人類學先聲--金關丈夫教授文庫 ...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www.lib.ntu.edu.tw/events/2013_kanasekitakeo/exhibition.html
展覽時間: 2013年5月17日至6月20日, 週一至週五8:20-19:00/ 週六8:20-17:00.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5樓特藏資料展覽區. 金關丈夫教授(1897-1983),日本 ...
臺灣體質人類學先聲--金關丈夫教授文庫贈藏紀念展暨跨領域的南方考古 ...
www.lib.ntu.edu.tw/node/1742
因廣泛探索學問之需,金關丈夫教授收集甚為大量的藏書。有鑑於臺灣除臺大因帝大時期設有土俗人種學講座之歷史緣由,有較具歷史的人類學系之外,其他大學有關 ...
金關丈夫教授文庫贈藏紀念展暨跨領域的南方考古 ...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www.lib.ntu.edu.tw/events/2013_kanasekitakeo/literary.html
金關丈夫教授心目中以俄國的醫生兼作家傑霍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為理想型人物,而他自己也因此在學術工作之外,勤於筆耕創作,其文學創作,廣泛嘗試 ...
日人類學者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藏書捐台大| 生活| 新頭殼Newtalk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8-27/96050
Aug 27, 2017 - 學者身後把書留給執教大學,不只傳承;意味著生命會凋零,留下的是永恆!曾在台灣帝大時期任教的人類學者、日籍學者國分直一與金關丈夫,先後 ...
金關丈夫
www.ihp.sinica.edu.tw/~cooper/document/.../Kanaseki+Takeo.htm
作者, 年代, 專書名/計畫(報告), 篇名, 期刊/研討會(論文集)/文章之出處, 卷/期, 頁碼, 總頁數, 出版者, 出版地, 備註. 金關丈夫, 不詳, 《 海南島重合盆地の黎族 》, X, X, X, X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