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

時也,命也,運也。訪余英時的困惑與自解:重讀《嚴家祺回憶錄:命運交響樂 》(2022)



時也,命也,運也。訪余英時的困惑與自解:重讀《嚴家祺回憶錄:命運交響樂 》(2022)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2109618799206144

讀《嚴家祺回憶錄:命運交響樂 》(2022):時也,命也,運也。訪余英時的困惑與自解

時也  (缺),命也,運也

“I think that one has only 5 percent liberty in how to control one’s life,” she wrote.


Sophie Freud, Critic of Her Grandfather’s Gospel, Dies at 97

Sigmund Freud’s last surviving grandchild, she fled the Nazis in Vienna, became a professor in America and argued that psychoanalysis was a “narcissistic indulgence.”




讀《嚴家祺回憶錄:命運交響樂 》(2022)

要如何介紹《嚴家祺回憶錄:命運交響樂 》(2022)呢?
本書737頁,人名可能近千人,彩色照片約300張 (夫人高皋有2本重要著作;書中照片從滿頭黑髮到滿頭白髮;照片通常有日期,可是諸如鄧麗君、林雲、嚴家祺夫婦的合照,未標明是鄧麗君歡迎林雲到巴黎的聚會.......) ,缺索引(缺重要人物/書籍多處相關)。

2022年,嚴家祺80歲,大著《嚴家祺回憶錄:命運交響樂 》,其中"權力與真理:第一章︰毛澤東時代、第二章︰鄧小平時代" 共約300頁,談的是他50歲前的中國經歷。其餘是1989年6月中之后的流亡生涯 (51歲~80歲)。

《嚴家祺回憶錄:命運交響樂 》的主線是著作/想法/心因 (memes),與各期/住所的"社圈" (包括家庭,分居美國、法國、中國;近千位朋友)。由於旅美生活困難,更珍重來訪的朋友,都有照片為證。

嚴家祺先生在facebook 有帳號,可是帳戶名稱用簡體字,所以在Meta/facebook搜索時需有點耐心。facebook分立的文章也可補充《嚴家祺回憶錄:命運交響樂 》相關處。

嚴家祺是好學深思有絕佳文字表現力的人。他的學問基礎是科學與政治學,旁系學問多支,如全球財富學(書中說參考過萬頁的《劍橋歐洲經濟史》9大冊中文本......))......所以讀者可以通吃,也可以讀自己有興趣的相關部分。

底下評介,採取直播方式:以其重要著作選/序等為經緯......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233521710790329

***

權力與真理
第一章︰毛澤東時代
1. 追尋理智的光明
2. 夏溪中學
3. 科學家夢
4. 哲學的黃昏
5. 襄陽「四清」
6. 文革前期
7. 「平行世界」
8. 學部「五七幹校」
9. 政體問題研究
10. 第一次天安門事件

第二章︰鄧小平時代
11. 三個法庭
12. 《北京之春》
13. 第一次「非毛化大會」
14. 參與修憲討論
15. 籌建政冶學研究所
16. 人道主義高於革命
17. 《首腦論》和《文革十年史》
18. 為政治改革呼籲
19. 政治改革辨公室
20. 胡耀邦下台
21. 「人大」導會化
22. 三方美國
23. 第二次天安門事件
24. 六四之夜
25. 在大亞灣荒島上




嚴家其(1942年12月25日),又名嚴家祺江蘇武進人,前中國社會科學學者。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233521710790329


1959年至1964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數學理論物理專業學習,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79年2月,在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胡耀邦主持召開的「理論務虛會」上,嚴家其提出「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1]。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首任所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以及中國行為科學學會副會長,1986至1987年,曾在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領導下的「政治改革辦公室」工作。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流亡法國,同年任總部在巴黎的「民主中國陣線」首任主席;1994年,從法國移居紐約後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2009年出版了《普遍進化論》一書,提出了一種新的「三個世界」學說。2019年7月,出版了《國家首腦終身制》一書,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提出了「貨幣等價於帳本的變動,全球總帳本就是全球單一貨幣」的思想。2020年5月,台灣翰蘆圖書出版公司出版了《全球財富論——全球無國界貨幣和全球總帳本理論》。

主要著作[編輯]

  • 《能源》 科學出版社,北京,1976年6月
  • 《探索和開發新能源》 全國科學大會編《現代科學技術簡介》中一章,北京,1979年
  • 《跨越時代的旅行——宗教·理性·實踐三個法庭訪問記》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 《四五運動記實》(與劉長林等人合寫,發行8萬冊)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年4月
  • 《漫遊歷史和未來——專制·立憲·共和三種政體考察記》 福建教育出版社,1980
  • 《國家政體》 人民出版社,北京,1982年
  • 《終身制和限任制》 遼寧人民出版社,1983年
  • 《首腦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發行14萬冊,共發行數十萬冊;香港中華書局,1988年;台灣遠流出版公司
  •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與高皋合寫,高皋為主要作者)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發行100萬冊以上);香港、台灣出版多種版本;中國問題研究出版社,台北,1986年(書名改為《中國「文革」十年史》)
  • 《權力與真理》 光明日報出版社,北京,1988年
  • 《聯邦中國構想》 明報出版社,香港,1992年;聯經出版,台北,1992年
  • 《第三共和》 八方文化企業公司,美國,1992年
  • 《我的思想自傳》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198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長沙,1989年;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
  • 《民主怎樣才能來到中國》 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
  • 《生命樹的分叉》 夏菲爾出版社,香港,2006年
  • 《霸權論》 星克爾出版社,香港,2006年
  • 《普遍進化論》 明鏡出版社,紐約,2009年
  • 《在人生的列車上》,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2013年
  • 《國家首腦終身制》,星克爾(Thinker)出版社,香港,2019年
  • 《全球財富論——全球無國界貨幣和全球總帳本理論》,翰蘆圖書出版公司,台北,2020年

英文著作[編輯]

  • 《Turbulent Decade》Co-authored with Gao Gao,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D.W.Y.Kwok.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1996 Pp.659
  • 《Toward a Democracy China》Translated by David S. K.Hong and Denis C. Mair,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1992 Pp285
  • 《Yan Jiaqi and China’s Struggle For Democracy》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David Bachman and Dali L. Yang. M.E.Sharpe Inc. 1992 Pp201

日文譯本四種,韓國文譯本一種。












嚴家祺回憶錄:命運交響樂

作者: 嚴家祺 
出版社:太山文化傳媒 
出版日期:2021/12/31
語言:繁體中文  
唐山取書約610元
嚴家祺回憶錄:命運交響樂. 作者: 嚴家祺出版社:太山文化傳媒出版日期:2021/12/31 定價:780元. ISBN:9789574394838. 太山文化. 優惠售價. NT$601~664.



內容簡介
  不可選擇謂之「命」,不可控制謂之「運」

  這本書以從毛澤東以來的中國政治史為背景,記錄了嚴家祺、高皋在中國、「六四」後經過大亞灣荒島,出走中國,改變命運,以及在法國、美國的生活。

  作者在寫這部回憶錄過程中,瞭解到人生歷程,是三大要素相互作用的產物。這三大要素是,人生目標、個人環境、人格特質。環境決定「命運」。一個人「命運」與他本人沒有能力分離的環境連在一起。當環境發生改變時,「命運」也隨之改變。

  這本書副題為「命運交響樂」,是因為一年多前,作者心臟手術,瀕臨死亡而重生,這是在華盛頓重生後,感受到命運的沉重,寫出的近八十年回憶錄。書的第三部分,談作者在心臟手術後「世界觀」的局部轉變,談他的「新世界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嚴家祺

  1942年生於中國江蘇,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首任所長,曾在趙紫陽領導下的政治改革辦公室工作,1989年北京天安門民主運動中,因撰寫《5·17宣言》批評「鄧小平獨裁」而遭到通緝,在香港朋友幫助下,與妻子高皋經大亞灣到香港,逃離中國到法國,1989年成立「民主中國陣線」,任第一屆主席。 2019年在美國華盛頓MedStar醫院心臟手術,瀕臨死亡而復生,寫了這本740頁《回憶錄》,全書記述了他一生對民主政治信念、從科學角度對「超驗世界」的認識,以及他深信的一種歷史觀——「創造史觀」。

目錄
前言︰人生歷程的三要素 11

權力與真理
第一章︰毛澤東時代
1. 追尋理智的光明
2. 夏溪中學
3. 科學家夢
4. 哲學的黃昏
5. 襄陽「四清」
6. 文革前期
7. 「平行世界」
8. 學部「五七幹校」
9. 政體問題研究
10. 第一次天安門事件

第二章︰鄧小平時代
11. 三個法庭
12. 《北京之春》
13. 第一次「非毛化大會」
14. 參與修憲討論
15. 籌建政冶學研究所
16. 人道主義高於革命
17. 《首腦論》和《文革十年史》
18. 為政治改革呼籲
19. 政治改革辨公室
20. 胡耀邦下台
21. 「人大」導會化
22. 三方美國
23. 第二次天安門事件
24. 六四之夜
25. 在大亞灣荒島上

政治與人生
第三章︰巴黎五年
26. 巴黎遠效農舍
27. 民主中國陣線
28. 「民主女神號」遠洋輪船
29. 巴黎流亡者社圈
30. 聯邦中國構想
31. 大分裂
32. 夏威夷會議
33. 以色列之行

第四章︰紐約十五年
34. 哥倫比亞大學
35. 布魯克林生活
36. 一家兩國
37. 大尺度時空觀
38. 《516協定》
39. 911事件
40. 《霸權論》
41. 從人性分析政治
42. 普遍進化論
43. 從日內瓦到巴黎

第五章︰奧蘭多五年
44. 「綠色峰會」社區
45. 「綠色峰會」來訪者
46. 全球金融恆等式

新世界觀
第六章︰在華盛頓重生
47. 遷往華盛頓DC   (1年)
48. 俄羅斯之行
49. 「理性枷鎖論」
50. 中國政治大變革的序幕
51. 保衛香港自由
52. 第二次新文化運動
53. MedStar
54. 《全球財富論》

第七章︰超驗世界的世界觀
55. 情感和理性
56. 人類起源於認識神
57. 科學是人類最高的理性
58. 理智的光明
59. 「超驗世界」的世界觀
60. 創造種子論




前言

人生歷程的三大要素

  1989年和2019年的兩次大難,把我的人生劃分為三個階段。在1989年前的中國,是第1人生。1989年逃出了中國,環境和人際關係發生大變,進入了第2人生;2019年在華盛頓,瀕臨死亡而重生,世界觀人生觀發生局部變化,進入了「第3人生」。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公元前70年-前19年)說:「能洞察事物秘密因果的人是幸福的。」賀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年-前8年)說:「對什麼都不感驚奇,這幾乎是賦予和保持幸福的唯一辦法。」人類有兩大動機,一是形成對周圍世界一致理解的需要,二是為了控制自己周圍環境的需要。

  我在寫這部回憶錄過程中,了解到人生歷程,是三大要素相互作用的產物。這三大要素是,人生目標、個人環境、人格特質。環境決定「命運」。一個人「命運」與他本人沒有能力分離的環境連在一起。當環境發生改變時,「命運」也隨之改變。大多數人的「人生路徑」是,父母和早年周邊環境決定人格特質,人格特質決定人生目標,人格特質和個人環境,就是命運。人生目標選擇如何改變「個人環境」和「社會環境」。十九世紀法國詩人維尼說:「強者創造事變,弱者受制於上帝給他安排的事變。平凡的人聽從命運,只有具有偉大性格的人才起來鬥爭。」我沒有「偉大性格」,沒有能力改變「社會環境」,但不願順從命運,一生都在尋求真理和正義,反抗命運的安排。

  第1要素——人生目標

  做大事業、當科學家、有幸福的家庭,是人生目標,追求空想目標、游移不定的目標,也是人生目標。心是情感,腦是理性。確定人生目標的,首先是人的願望和情感,其次才是理性和智慧,需要依靠人的理智看清自己心中的目標。這對一個人是這樣,對一個國家也是這樣。一個國家政治的轉折或變革是情感推動的。

  英國的思想家法蘭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說:上帝創造宇宙的那幾日中,他所創造的頭一件東西就是感官的光明,他所創造的末一件東西就是理智的光明。沒有感官的「光」,就看不到目標,沒有理智的「光」,就沒有目標或看不清目標。1

  第2要素——個人環境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有三種,①時代環境,②社會環境,③周邊環境。一個人出生在什麼家庭,形成這個人最初的環境,無法選擇。家庭、住宅、社區、人際關係、社會結構、政治經濟制度、自然災害和戰爭都是個人環境。到另一個城市上學,改變職業、黨派、信仰,創辦企業事業,是改變個人環境。沒有想到的是,逃離中國也是改變環境,不僅改變了周邊環境,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全部環境,似乎把我帶到了另一個時代。造成一個人對人生道路選擇的因素首先是社會環境。

  第3要素——人格特質

  個人的人格特質主要是不同人的不同基因造成的,與每一個人的出身的家庭、性格、氣質、能力相連,一個人的童年、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和所受的教育,對個人的人格特質形成有重大作用。

  不可選擇與不可控制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代、出生地、父母造成了我們最初的環境,是「不可選擇」的,這就是「命」。在相同社會環境下,特定的周邊環境限制了一個人對人生道路的選擇,這也是「命」。

  由於三大因素不同,人生歷程各不相同。有的人,一生在家鄉生活,有的人,走遍全世界;有的人,與世無爭,有的人,權傾天下;有的人,歷盡艱難,有的人,安寧幸福。有的人,百年孤獨,有的人高朋滿座。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就是三大因素。個人目標、人格特質與環境三者,總在發生交互作用。王位爭奪戰,由人格特質決定勝負。窮鄉僻壤未受教育的人,無論如何奮鬥,也到不了目的地,他的周邊環境使他離「目的地」的路程太遠了,他看不清道路,來不及在走過必要的路程。人雖然能自己選擇道路,但這種選擇,受環境和個人情感的影響,道路的偏離,會使人達不到目的地。

  為了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或者由於環境的改變,就造成了一個人的人生道路的改變。有的人,能夠或多或少改變自己的三大因素,有的人,看不清這三大因素,沒有能力加以改變。只有具「英雄人格」和宏大目標的人,才有可能改變自己「周邊環境」和「社會環境」,但他們也會遇到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至於大多數人只能改變自己的「周邊環境」,而屈服於「社會環境」。不可選擇謂之「命」,不可控制謂之「運」。

  人們談歷史,就是談人們的共同記憶。一個人可以脫離或改變自己周邊環境,創造個人歷史。沒有共同目標的群體,如同南極群聚的企鵝、大海中魚群、原始人類、烏合之眾,不能創造歷史。有三個因素——權力、財富和偉大的精神,可以按預定目的創造國家和人類的歷史。首腦人物憑藉權力,大企業家依靠憑藉財富,摩西、孔子、釋迦牟尼、基督耶穌、穆罕默德、馬丁 ・ 路德、哥倫布和愛因斯坦依靠他們偉大的精神、傑出的智慧,創造歷史。這使我意識到,一個一個普通「心因」,不足以創造歷史,需要能夠產生動力、包含有情感的心因,才能創造歷史。個人情感創造個人歷史,社會情感創造國家和人類歷史。對正義存在的信念、對真理的追求、對完美的熱愛,都是人類偉大的情感。

  基因和心因

  世界上有兩大「因」——基因(Gene)和心因(Memes),創造個人、創造國家、創造人類歷史。每個人的基因由父母遺傳,心因來自神、來自社會。

  「心因」(Memes)一詞,有人翻譯為「模因」、「迷因」、「文化基因」、「覓母」,是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來的,用來代表人類思想方面的創新因素。「心因」是生物學上的「基因」的文化類比。「基因」通過遺傳而在生物界中傳播,「心因」從一個人的頭腦跳到另一個人的頭腦中,在人類社會中傳播。也許是我數學出身,我的興趣,經常探尋當前社會需要的「心因」。1

  創造歷史需要特定的思想、廣闊的眼界、洞察力、決心、毅力、謀略、號召力,以及放大這些力量的人際關係、組織和權力,它是許多「思想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綜合。「心因」一詞,就代表這些因素。新技術的發明者的頭腦中的思想,就是「新技術」的「種子」,社會科學學者和「歷史創造者」有關變革現狀的想法,就是「創造歷史」的「種子」。要使思想成為現實,還需要放大這些力量的權力、財富和「社會技術」。法律、程序、金融就是「社會技術」。

  光明的太陽 希望的太陽 溫暖的太陽

  我家窗口面對一面巨幅的鏡面玻璃牆,早晨有三個太陽從西方升起,一個是光明的太陽,一個是希望的太陽,一個是溫暖的太陽。這向我預告,太陽即將升起。很快,在東方,在馬里蘭大學分校的停車場上方,一個真實的太陽慢慢升起,同時包含著光明、希望和溫暖。

  在回憶人生歷程時,我發現,理解一切不能理解的事物和現象,人的內心痛苦就會減輕或消除。站在科學和人生的探索者角度,在空中觀察自己的人生,比較清楚地看到了一個出身在中國、經歷了中國政治而逃離中國的人,在人生的崇山峻嶺中是如何攀登、行走,在思想的無邊海洋中,是如何航行和漂流的。

  這本書以毛澤東以來的中國政治史為背景,記錄了嚴家祺、高皋兩人在中國、法國和美國的生活,全書的中心線索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著作思想史,涉及數學、物理學、生物學、政治學、經濟學、宗教學和哲學,我希望它們像交響樂那樣一起響,使這部書既成為《心因》歷程,又是「命運」交響樂。這是一部在光明的太陽、希望的太陽、溫暖的太陽照耀下,嚮往光明、滿懷希望、感受神的愛和人間的溫暖,傳播「心因」的個人歷史。

  我懷著哥倫布一樣的信念,在思想世界的無邊無際大海中航行、漂流,這是至今沒有到達彼岸的一部歷史。本書出版之際,我要特別感謝賀卓恒先生,他費時、費力、費心、精益求精的編輯工作,使這本書更好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2021年1月15日,華盛頓 DC 近郊

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

余英時、金耀基、新亞、中文大學,史學、書法:《余英時回憶錄》、《余英時談話路》、《余英時訪問記》。金耀基 《人間有知音:金耀基師友書信集》2018、《有緣有幸同斯世:金耀基憶往集》〈余英時與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余英時、金耀基、新亞、中文大學,書法:《余英時回憶錄》、《余英時談話路》、《余英時訪問記》。金耀基  《人間有知音:金耀基師友書信集》2018、《有緣有幸同斯世:金耀基憶往集》〈余英時與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26392343001159


【新書】有緣有幸同半世——追念一代史學大家余英時大兄 | 金耀基 |

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主要的研究興趣為中國現代化及傳統在社會、文化轉變中的角色。著述包括《從傳統到現代》、《中國文明的現代轉型》、《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國政治與文化》、《大學之理念》、《再思大學之道》、China’s Great Transformation: Selected Essays on Confucianism, Modernization, and Democracy;散文集《劍橋語絲》、《海德堡語絲》、《敦煌語絲》、《人間有知音:金耀基師友書信集》等。
 
  學術研究以外,金教授深好書法,為西泠印社社員,舉辦過「金耀基八十書法展」(2017年)、「西泠翰墨緣—金耀基書法作品展」(2019年)、「金耀基·林天行書畫展」(2021年)等。
 

目錄

繁體字增訂版序 / ix
自序 / xi
人間壯遊 / 1
追念王雲五先生
王雲五先生墓誌銘 / 9
指南山麓的那段日子 / 13
懷逖師.憶師母
天涯點滴悼景師 / 17
「相思」欲靜,而山風不息 / 23
敬悼父親(一)
奔喪 / 27
敬悼父親(二)
在歷史中的尋覓 / 35
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
成立「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 / 41
並迎錢先生返新亞講學
儒者的悲情,儒者的信念 / 51
悼念徐復觀先生
李約瑟與中國科技史 / 59
科學、社會與人文 / 67
記與李約瑟先生的一次晤談
小川環樹與日本之中國古典文學 / 93
狄培理與美國之新儒學研究 / 99
為香港帶來春意的美學老人 / 109
迎朱光潛先生來新亞講學
創建香港中文大學的巨手 / 119
敬悼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校長李卓敏先生
一位有古君子風範的現代學者 / 127
悼念馬臨校長
一位卓越的人民人類學/社會學家 / 131
追思費孝通先生
中國的「現代之士」 / 137
悼念黃石華先生
大學的世界精神 / 141
為「新亞書院龔雪因先生訪問學人計劃」之成立而寫
卓越之追求 / 147
蔡明裕先生為新亞設立百萬美元基金有感
卓然成家的現代一儒者 / 159
悼念劉述先教授
一股特有的精神氣 / 163
悼念孫國棟先生
致愛華女史信 / 167
悼懷林端教授
一位有俠義之氣的朋友 / 171
悼念郭俊沂先生
活出了生命的境界 / 173
追思逯耀東教授
有幸與君同斯世 / 177
敬悼李院士亦園大兄
高錕的笑容 / 181
科學與教育的卓越貢獻
憶念樹(基)弟 / 191
其學可佩,其心可敬 / 195
悼念傅高義教授
有緣有幸同半世 / 199
追念一代史學大家余英時大兄
余英時與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 211*

附錄 悼念殷海光兼評殷遺著《中國文化的展望》 / 225

*

(一)

2021年10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舉行「余英時教授追思會」。余英時先生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他更是創校校長大史學家錢穆夫子的入室弟子,並自此走上史學之路。

新亞畢業後,渡洋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在70年的時間裏,余英時先後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學府講學研究,培育許多新一代的中國史學俊才;而著書立說百千萬言,名重海內外,蔚為當代中國史學之北斗、泰山。余英時於2021年8月1日逝世於普林斯頓寓所,享年91歲,無疾而終,普林斯頓大學降半旗致哀3日。

新亞書院對余英時這位傑出「新亞人」當然有許多追思。我今天想說的是,余英時一生著述,多彩多樣,但他的書寫始終有一個中心關懷,那就是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而這正是新亞書院創校、立校的文化理念,也即是錢穆夫子當年提出的「人文本位的中國文化」的理念。基於此,我寫〈余英時與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來追念我「有緣有幸同半世」的老朋友。

(二)

余英時去世後,《明報月刊》2021年9月號出了一專輯:〈一代文化巨星的殞落:敬悼余英時先生〉。《明報月刊》不以「史學巨星」而以「文化巨星」來稱謂余英時,實際上是十分貼切的,因為整體上說,余的思想史著作,都有探索、詮釋、彰揚中國文化的意涵,而更深入地看,他所彰揚的則是新亞書院所標舉的「人文本位的中國文化」,即是說他著墨最重的是中國的人文傳統或中國的人文精神。

創立新亞的三子之一的哲學家唐君毅先生對中國的人文思想闡發極多極透,唐先生指出文化中有人文、非人文及反人文3種思想,新亞諸先輩所發揚的是「人文」思想,而所揚棄的則是「反人文」思想。唐君毅所著的《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是一本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傑作,英時大兄與我不止一次談到此書並信必可傳世。

余英時之人文思想自亦有受新亞唐君毅教授之影響。唐先生去世,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撰文尊唐先生為「文化巨人」。余英時日後為唐君毅銅像所作讚詞,充分顯示他對唐先生的敬仰之情。

余英時(左)在新亞書院師從錢穆夫子(右),課內課外,受錢夫子之啟發最深。(網絡圖片)

余英時(左)在新亞書院師從錢穆夫子(右),課內課外,受錢夫子之啟發最深。(網絡圖片)

50年代,余英時在新亞5年(包括本科與研究所),師從錢穆夫子,課內課外,受錢夫子之啟發最深。錢夫子於1990年離世,余在〈猶記風吹水上鱗〉悼念錢師一文中說:「這5年中,錢先生的生命進入了我的生命,而發生了塑造的絕大作用。」毫無疑問,錢穆的學術思想亦在余英時身上留下烙印。

那麼錢夫子學術思想的終極關懷是什麼呢?余英時在第2篇悼念錢師的文字〈一生為故國招魂〉中闡明了錢穆的「學術精神」。錢夫子的學術精神就是「為故國招魂」。在他心中,中國的「魂」就是「中國歷史精神」,就是「中國文化精神」。其實,錢夫子所說的「中國歷史精神」或「中國文化精神」,也即是「中國的人文精神」。

我發現錢夫子有時直以「人文」作為「中國文化」的別名。錢夫子在逝世前兩年,曾作一春聯:

塵世無常,性命終將老去。
天道好還,人文幸得綿延。

錢穆夫子一生著作等身,他的「天鵝之歌」,也即他離世前最後絕筆一文〈天人合一觀〉(此文後以〈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為文題),在1990年9月26日發表於台北《聯合報》副刊)。他以最平白的文字作了詮釋:

中國人是把「天」與「人」和合起來看。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離開「人生」,也就無從來講「天命」。離開「天命」,也就無從來講「人生」。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人生」與「天命」最高貴最偉大處,便在能把他們兩者和合為一。離開了人,又從何處來證明有天……我以為「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貢獻的一種主張。

錢穆夫子(94之齡謝世)表示他從前雖多講到「天人合一」觀的重要性,但「現在才徹悟到這是中國文化的總根源」。錢穆夫子是大史學家,他對中國史學之祖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為《史記》撰作的旨趣當然是心領神會的。他的「天人合一」觀顯然與他的學術生命是常相左右的,而到了生死絕筆之際忽然心頭湧現出來,不能自已。

他說:

我老矣,有此發明,已屬不易。再要作深究,已非我力所能及,只有待後來者之繼續努力。我自信將來必有知我者,待他來再為我闡發吧!

錢老夫子「天人合一」觀發表後24年,余英時以極大心力出版了《論天人之際》一書,而此時余先生已是84歲高齡的老學者了。余表示:「『天人合一』作為一項思考的範疇,在今天依然是中國人心靈結構中一個核心要素,它也許正是一把鑰匙,可以開啟中國精神世界的眾多門戶之一。」(頁73)

余英時此書從比較文化學的角度,深入探索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終於得到一個重要的學術論點,即「天人之際」或「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內向超越」(別於西方「外向超越」)的思想特色(頁221)。我不能不說余英時是錢穆夫子心中期待的「後來者」,也不能不說余之200多頁《論天人之際》是錢的「天人合一」觀的最好「闡發」。

余英時的《論天人之際》的專論,「從醞釀到完稿,先後經歷了12、13年之久。」足可見他用心之深、心力之堅。我特別想說的是,錢穆的「天人合一」觀與余英時的《論天人之際》所彰顯的正是中國文化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寫到這裏,我不由想起錢夫子手撰的新亞校歌:

山巖巖,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
人之尊,心之靈。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

《論天人之際》書影。(博客來圖片)

《論天人之際》書影。(博客來圖片)

(三)

余英時先生史學論述的性格與取向,最終決之於他的史學觀。我們知道,自20世紀初以來,中國史學界的主流所信奉的是「科學史觀」。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之時起,傅斯年、李濟、胡適所創導的便是以「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歷史的學風。實際上,以尋求「歷史規律」為治史目的之科學史觀當年也正是西方歷史學界的主流信念。

錢穆先生之史學早負盛名,但一直不受中研院「科學史觀」學派的待見,直到1968年,傅斯年、胡適已逝世,錢先生才得以高票當選為第7屆中央研究院院士。而此時「科學史觀」在西方史學界亦不再居於壟斷性位置了。余英時在1960年代以後,他表示:「我已不得不放棄『歷史規律』的概念」(余著《論天人之際》,頁4),顯然,歷史所研究的「人的世界」和科學所研究的「自然世界」是不一樣的。余英時說:

自上世紀60、70年代以來,以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來研究人文和社會現象的傳統想法已逐漸破產了。就社會科學而言,很多人都感到實證方法的限制太大,不夠處理「人的世界」中比較精緻的問題。因此詮釋學趁虛而入,出現了所謂「詮釋的社會科學」(Interpretive social science)。

我一直知道,英時大兄對於社會科學,特別是文化人類學、文化社會學,最感興趣,並且有深刻修為。他平生研究的重點就是中國文化,故對文化人類學者格爾茲(Clifford Geertz)以詮釋學立場研究「文化」的解說最為認同,余曾引格爾茲的原話:

我相信韋伯(Max Weber)所言,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我把文化看作這些網,所以對文化的分析不是尋找規律的實驗科學,而是探究意義的詮釋之學。

我認為余英時自上世紀60年代後,他所展開的思想史或文化史研究,已明顯從科學史觀轉向「詮釋學史觀」,亦即他的治史目的已從「尋找規律」轉向「探究意義」了(參考《論天人之際》,頁4–7)。

文化人類學者格爾茲(Clifford Geertz),以詮釋學立場研究「文化」。(Wikimedia Commons)

文化人類學者格爾茲(Clifford Geertz),以詮釋學立場研究「文化」。(Wikimedia Commons)

在這裏我想提一點,余先生之放棄「科學史觀」決不是摒棄科學。科學是他絕對信任與尊重的,他只是認為科學不是唯一的知識,也即不認為自然科學是人類知識的唯一模式。他相信「自然科學的知識模式」以外,還有「人文研究的模式」(余著〈論文化超越〉,收入《錢穆與中國文化》一書,頁250)。很清楚的,余之不承認科學是人類追求知識的唯一模式,實際上,也是反對「科學主義」的知識觀。

誠然,這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學術界批判「科學主義」的一種共識。早在1958年,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聯名發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長文對此一問題就有深切著明的論述;余英時之特別標出「人文研究的模式」,實際上一方面是為了反對科學主義知識觀所必然衍生的各種「決定論」(經濟決定論、政治決定論等等),而另一方面,是肯定「文化」有它相對獨立的「領域」(此是韋伯以來所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種共識)。

正因為文化(以規範與價值為主)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余英時提出了「文化超越性」(也是相對的超越)的理念(《錢穆與中國文化》,頁243–244),他說: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今天顯然是無法否認的。放眼全世界,我們到處都看到宗教力量在復活,民族文化(也就是每一民族的文化傳統)在抬頭。這些都是「文化」推動歷史的證明。(《錢穆與中國文化》,頁247)

於此,我們見到余英時的史學論著,都隱約可見「文化推動歷史」的影迹。如《士與中國文化》、《歷史與思想》、《中國思想傳統與現代詮釋》、《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等。最值得注意的是,余英時論中國文化特別著意的是其人文思想、精神世界與價值觀,而不論是思想、精神或價值觀皆一一集中性地呈現在一個個具體的歷史人物上。

余英時的《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都是有代表性的著作;當然,余將考證與義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則是轟動大江南北史學界、文化界的《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此書真可說把史學大家陳寅恪晚年九曲迴腸的內心世界一一還原呈現,也充分展現了余英時的詩才與史識。余英時自己有言:

更重要的是通過陳寅恪,我進入了古人思想、情感、價值、意欲等交織而成的精神世界,因而於中國文化傳統及其流變獲得了較親切的認識,這使我真正理解到歷史研究並不是從史料中搜尋字面的證據成一己的假設,而是運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已凝固的文字中,窺測當時曾貫注於其間的生命躍動,包括個體的和集體的。

我們知道余英時進入陳寅恪的精神世界,所看到最真切的是陳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是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想思」視為可以「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中國人精神的終極意義。誠然,余英時因寫《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而與陳寅恪的生命世界相接、相觸;而陳寅恪的人文終極關懷也成為余英時的價值抉擇了。

余英時進入陳寅恪的精神世界,所看到最真切的是陳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網絡圖片)

余英時進入陳寅恪的精神世界,所看到最真切的是陳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網絡圖片)

最後,我再一次指出,余英時的史學論著,在「科學史觀」外,別開生面,以詮釋學史觀為宗,治史之目的不在「尋找規律」,而在「探究意義」,在這一點上,余英時與乃師錢穆夫子,實多契合。余錢二子在史學取材、主題與書寫格調上均頗多別異面,各有風範,但二子皆以維揚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為職志宏願。

有趣的是,錢穆夫子晚年的巨著是《朱子新學案》;余英時先生晚年的巨著是《朱熹的歷史世界》;錢余師徒二位史學大家均以朱熹做歷史的大文章;更有趣的是,錢老夫子用的中國史學的舊方法,和余夫子(去世之年九十有一)用西方的詮釋學方法竟是「彼此相通之處甚多。詮釋學所分析的各種層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語類》和《文集》中找得到。」(見余英時〈怎樣讀中國書〉,收入《錢穆與中國文化》,頁310)。

錢穆夫子與余英時夫子師徒二位史學大家在朱熹的精神世界中重遇暢談所見的同異,誠中國文化史上一道美麗風景。

原刊於《有緣有幸同斯世:金耀基憶往集》,本社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授權轉載。





**

人類處境即危機,組織 (含企業與國家)危機及其超越:讀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及 《轉危為安》《新經濟學》等 (Out of the Crisis By W. Edwards Deming) 

Published • Sep 4, 2021 0  6   雅俗共解處: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版,2020).......。

 讀余英時《十字路口的中國史學》《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2006;《(英國)建築的藝術》做為參考例。魯迅引文的智慧與限制 


  曲人李方桂;余英時;《「曲人鴻爪」本事》《方桂與我五十五年》;"中國"、美國、台灣的崑曲文化遺民的數本友情書


讀Ying-shih Yu (余英時) 《商業文化與中國傳統-- 中國歷史上商人文化演變研究 》( Business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s Toward 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Merchant Culture in Chinese History. 出自 Dynamic Hong Kong: Its Business and Culture (1997),遙想更強大 (STRONGER)的香港(大學)....... 

  余英時:新橋譯叢 總序1984、清華大學1985,《重新發掘文化泉源的第一鋤》(《當代 》Contemporary Monthly,1986年5月版,創刊號封面內頁,主編 金恆煒),

董橋《讓政治經濟好好過這個周末》;金恆杰《昭和町六鐵》《當代 》第2期。1985~86 全球學人、知識分子、文化精英豐收:《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1987。 7  

讀 余英時《漢代貿易與擴張──漢胡經濟關係的研究》(1967/2008) 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 

Aug 25, 2021 0  9   陳致訪談 《余英時訪談錄》(北京:中華,2012〉:"直入塔中,上尋相輪"....... 從水煙會到相,兼談 《皮亞傑訪談錄 13 創造力—三種方法》 

  學人側影:余英時 (黃進興)、Benjamin Schwartz 史華慈 (黃進興、李歐梵):余英時序《十八世紀中國的哲學、考據學與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兼談史景遷的《康熙自畫像》等; 黃進興(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Li Fu and the Lu-Wang School under the Ch'ing),收入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 (2008);  Aug 23, 2021 0  4   


訪談中的人物 (19): 黃進興(Chin-shing Huang,1950年-):《學人側影》李紱「李穆堂」(1673-1750)《哈佛瑣記》《半世紀的奮鬥:吳火獅先生口述傳記》/ 《臺灣の獅子》/Business as a Vocation;《皇帝、儒生與孔廟》; Aug 23, 2021 0  10   美麗、勇敢、悲切的同代與近年、近日 (01):余英時;羅大佑、馬世芳;吳靄儀

  紀念余英時先生 (2021.8.21),余英時與報師恩:錢穆、楊聯陞《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1998);胡適之先生的發揚光大;"人文關懷"與"理性精神":

讀《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版;編者何俊, 2008)、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序:烈士情節/精衛情節 hanching chung Published • Aug 21, 2021 0  14 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