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Bob Hoskinshas died. He was 71



昨晚從英國報紙知道 Bob Hoskins過世的消息, 到YouTube去看了一些訪談和電影精彩處。


Bob Hoskins, Actor Who Combined Charm and Menace, Dies at 71
Photo
Bob Hoskins with Jessica Rabbit and Roger Rabbit from the 1988 film "Who Framed Roger Rabbit." Credit 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 and Amblin Entertainment

Bob Hoskins, the bullet-shaped British film star who brought a singular mix of charm, menace and cockney accent to a variety of roles, including the bemused live-action hero of the largely animated “Who Framed Roger Rabbit,” has died. He was 71.
A spokeswoman, Clair Dobbs, released a statement by his family on Wednesday saying that he had died in a hospital, where he had been treated for pneumonia. No other details were given. A much-honored, Oscar-nominated actor, Mr. Hoskins had announced his retirement in August 2012 after learning he had Parkinson’s disease.
Mr. Hoskins, who had virtually stumbled into acting, found early acclaim as the kind of ruthless British gangster he played in 1980 in his startling breakthrough feature, “The Long Good Friday,” and later in Neil Jordan’s 1986 film “Mona Lisa,” which earned him an Academy Award nomination for best actor. But his filmography also included more playful roles. He was the pirate Smee in two variations of “Peter Pan” — Steven Spielberg’s “Hook” in 1991 and the 2011 British television production “Neverland.” He played Cher’s unlikely love match in “Mermaids” (1990). And he voiced Charles Dickens’s Old Fezziwig in the 2009 animated version of “A Christmas Carol,” directed by Robert Zemeckis.
Photo
Bob Hoskins in 2009. Credit Daniel Deme/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It was Mr. Zemeckis who cast Mr. Hoskins as the cartoon-hating pulp-fictional detective Eddie Valiant in the landmark hybrid “Who Framed Roger Rabbit,” in which Mr. Hoskins shared the screen with animated characters, including the voluptuous Jessica Rabbit, voiced by Kathleen Turner.
In a 2009 interview with The Telegraph of London, Mr. Hoskins said his doctor had advised him to take five months off after finishing the film.
“I think I went a bit mad while working on that,” he said. “Lost my mind. The voice of the rabbit was there just behind the camera all the time. You had to know where the rabbit would be at every angle. Then there was Jessica Rabbit and all these weasels. The trouble was, I had learnt how to hallucinate.”
Mr. Hoskins received a number of prestigious acting awards over his four-decade career, including the Bafta award, the Golden Globe and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prize as best actor for “Mona Lisa,” in which he played an ex-convict hired by a crime boss to act as chauffeur and unlikely bodyguard for a high-priced call girl (Cathy Tyson). He also received an International Emmy Award for episodes of “The Street” (2009); the Canadian Genie Award for the director Atom Egoyan’s “Felicia’s Journey” (1999), based on the William Trevor novel; and a Screen Actors Guild nomination as part of the cast of Oliver Stone’s “Nixon” (1995)in which he played J. Edgar Hoover.
Survivors include his wife, the former Linda Banwell; their children, Rosa and Jack; and two children, Alex and Sarah, from his first marriage, to Jane Livesey.
Robert William Hoskins was born on Oct. 26, 1942, in the historic Suffolk town of Bury St. Edmunds, to which his mother, Elsie Lillian, had been evacuated during heavy bombing in World War II. An only child, he was reared in London, where his father, Robert, was a bookkeeper and his mother was a cook at a nursery school.
After leaving school at 15, he worked as a porter, truck driver and window cleaner. He took a course in accounting but dropped out.
Then, in 1968, he accompanied a friend to an acting audition where he was mistaken for a candidate and was asked to read for a part. He was offered the lead.
As soon as he started acting, he said, he knew it was for him.
“I fit into this business like a sore foot into a soft shoe,” he told The Telegraph in 2009. “But when I started I thought, ‘Christ, I ought to learn to act now I’m doing this for a living.’ I was a completely untrained, ill-educated idiot. So I read Stanislavsky, but I thought it was all so obvious. Same with Strasberg. He just seemed to be saying look busy. Impress the boss. I soon realized actors are just entertainers, even the serious ones.”
He would find success on television, in Dennis Potter’s 1978 BBC mini-series “Pennies From Heaven”; onstage, playing Nathan Detroit in the wildly successful 1982 revival of “Guys and Dolls,” directed by Richard Eyre, at the National Theater in London; and on film, in “Mona Lisa” as well as Terry Gilliam’s “Brazil” (1985) and Francis Ford Coppola’s “The Cotton Club” (1984), in which he played the British-born gangster Owney Madden.
In the mid-1990s, however, came projects that he considered the low points of his career. In one, he replaced Danny DeVito in “Super Mario Bros.,” a 1993 film he dismissed as “a nightmare.” (He once joked that Mr. DeVito might play the title role should a movie ever be made about Mr. Hoskins’s life.) Another disappointment was “The Secret Agent,” Christopher Hampton’s 1996 adaptation of the Joseph Conrad novel. Mr. Hoskins blamed 20th Century Fox for not adequately supporting the film, which drew poor reviews.
“I was very proud of it,” he said in a 1998 interview with the British newspaper The Independent. “Conrad is merciless. He don’t give you any sympathy for any of the characters. It’s very slow, it’s very laborious, but very good.
“Fox killed it stone dead. I think they thought they were getting a Victorian James Bond. But if you look at Conrad and you look at me, you know different.”
He went on to star in “TwentyFourSeven,” a 1997 film directed by Shane Meadows, a portly and bald man whom Mr. Hoskins described as his fellow “cube.” He played Alan Darcy, a loner who organizes idle working-class youths into a boxing club.
It was a role Mr. Hoskins called “a wonderful study in loneliness.”
“To play a character as tough as this and yet to portray this socially crippled character was the biggest challenge I’ve had in years,” he added. “I’ll tell you this. This film is more important to me than anything I’ve ever done.”
One of the more widely circulated and humorous anecdotes about Mr. Hoskins involved a film he wasn’t in at all: Brian De Palma’s “The Untouchables” (1987).
During preparation for filming, Mr. Hoskins had been asked to come to Los Angeles to talk about playing Al Capone, a part that eventually went to Robert De Niro. In fact, as Mr. Hoskins told the story, Mr. De Palma was quite straightforward about the fact that he really wanted Mr. De Niro, but that Mr. De Niro’s price was creating consternation at Paramount. Mr. Hoskins was engaged as a backup, in the event the studio could not come to terms with Mr. De Niro.
Sometime afterward, Mr. Hoskins received a check for £20,000 and a thank-you note from Mr. De Palma. “I phoned him up,” Mr. Hoskins recalled, “and I said, ‘Brian, if you’ve ever got any other films you don’t want me in, son, you just give me a call.’ ”

蘋論:馬江態度有問題;馬某孤立無援、眾叛親離。釣魚台列島問題:評"核四僵局難解 馬英九汲取日本經驗"

蘋論:馬江態度有問題

 
 
更多專欄文章
昨晚槍決三名死囚,由於時機敏感,被人懷疑是政府靠槍決犯人來轉移社會焦點,並以此挽救幾乎喪失殆盡的統治正當性。
此前,南韓沉船慘案最荒誕的劇情是數百名高中生聽從船長的話,乖乖待在船艙裡被淹死,而不聽話敢衝出來的學生則可跳水逃生;船長卻慌張到只穿內褲倉皇逃離,棄坐以待斃的學生於不顧,理由竟然是屁股痛!

且戰且走隨時權變

台灣若發生福島模式的核電輻射大量外洩,也是相信政府核電安全宣傳的居民,首當其衝大量慘死。到那時再承認不聽話反核,以及早已搬離北部的民眾有先見之明,已經來不及了。不同於南韓的是,馬船長、金大副、江二副不會慌到只穿內褲出逃,而是舒舒服服坐在可防止生化傷害的雲豹裝甲車內逃亡;若情況惡化還有美國或者中國可以「緊急避難」。理由?南韓船長已經為馬金等準備好了──屁股痛!
馬江等始終搞不懂為什麼老百姓服貿也反、核電也反,不都是福國利民的好政策嗎?問題在於政府只看到有利的一面,人民卻看到不利的一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政府無遠慮,必有人民抗爭的近憂。服貿和核電的風險遠高於可見的利益。服貿的風險是遭政治併吞,失去自我和自由;核電的風險更致命。前者失去靈魂,後者失去生命和家園,這樣的風險無論換來多大的利益都划不來。簡單講,要命還是要電?
馬江的核四封存咒語,表面上是停工,但裡子是不停建。安檢是幌子,應付選舉先,至於公不公投,選舉完到時看情形再說。這種打帶跑,隨時權變的且戰且走作風,是總統、閣揆對待國家重大政策的態度嗎?如果社會壓力太大,非公投不可,政府也可以用當年對付扁公投綁大選的「反動員」方式解決之;或玩弄國民黨擅長的文字遊戲,把公投題目正反寫,讓人民神聖的《憲法》權利──公投,在高門檻的巫術和深文周納的文字迷宮中失落,反而變成政府政策的背書工具。 

玩弄文字引來危機

本文不在討論核電和公投,而在質疑馬江當局對社會的態度。作為現代政府的領導人,對重大政策和對人民必須有誠於中,形於外的誠信、必須透明、必須可預測、更必須服從大多數民意;不能像現在這樣話裡有話、預留餘地、玩弄停工不等於停建等文字遊戲、隨時權變、以退為進、兩面三刀、多重標準、轉移焦點、偷換主題等。這樣會造成政府的信任危機、正當性危機和權威危機,而這些危機此刻正在啃食馬當局的骨頭。 





馬政府拆解核四未爆彈,決策過程狀況不斷。馬英九找來藍營縣市長為「封存核四」背書,但封存是否代表實質停建,閣揆江宜樺卻未鬆口。本刊調查,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以禁食要求停建核四,迅速蓄積反核民氣,府院高層在時間壓力下,顯得進退失據,不僅無力擺平唱反調的朱立倫、郝龍斌、胡志強等,藍營立委也各有主張。任期還有2年的馬英九,繼深陷學運狂潮後,又再次墜入核四風暴,這次卻更孤立無援、眾叛親離。詳情請看675期《壹週刊》 



馬某據說是釣魚台列島問題專家,上周Obama和Abe在東京大飲Sake,發表共同防禦釣魚台列島時,也不見休兵的外交部抗議。
日本Toshiba等財團,早已是世界主要核能供應商。他們昨天派議員來台灣關說,希望馬好好向他們學習:多用清潔而先進的核能......馬不知道日本人說的是什麼東西,只會頻頻點頭,馬更忘記建議,將台灣的核廢料,儲存在我們固有領土釣魚台列島。



 核四僵局難解 馬英九汲取日本經驗NOWnews今日新聞 (2014-04-28 13:40)記者王鼎鈞/台北報導核四爭議撕裂台灣社會,與我國狀況類似的日本卻擬重啟核電運作,總統馬英九今(28)日安排接見「日台交換核能資訊訪問團」,特別像訪賓提出三個問題:「日本改變核能政策原因是什麼?」、「如何確保核能安全?」、「人民對此政策是否支持?」。訪問團由東京大學前校長有馬朗人領隊,團員包含自民黨「電力安定供給推進議員連盟」會長兼自民黨幹事長代行細田博之眾議員等7名國會議員及8名核能專家,此行來華將參加經濟部與台電舉辦之研討會,會中將發表專題演講並探討核電未來發展等相關議題馬總統致詞指出,對於核四的未來,政府已宣布一號機不施工,安檢後封存,二號機停工,並召開全國能源會議。總統表示,日本處於地震帶,9成以上能源仰賴進口,因為是獨立電網,沒法從其他國家購買電力,加上311地震海嘯和事故衝擊,歷史上罕見,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決定重啟核電運作,我國想知道考量為何。馬總統說,我國和日本同樣處於地震帶,98%能源仰賴進口,獨立電網,核能發電量佔18.4%,所以希望了解日本經驗,作為我國重要參考。馬朗人指出,兩國狀況類似,都是島國,遠離大陸,天然資源匱乏,雖然台日兩國都努力開發再生能源,但因為非常耗時費錢,必須要從長遠角度發展才行。他還說,核能可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所開創出來的能源,世界上對核能有很多研究,也盡全力在開發,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能源。馬朗人表示,在再生能源發展的同時,也應在確保核能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利用核能,並全力解決核能衍生出的問題。日本眾議員細田博之則說,日本電價已平均調漲20%以上,如果核能問題不解決,未來電價還要再漲,並將造成失業問題。細田博之表示,311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對福島核電廠來說,本來的想定約7公尺高度,但沒想到卻高達15公尺;地震發生後核電廠停止運轉,但因為大海嘯讓核電廠失去電源,造成後來的爐心熔毀、輻射外洩,引發很大的災害,也帶給台灣很大不安,甚至影響到台灣輿論對核電的支持,對這樣不幸的結果,他感到非常遺憾

Donald Sterling, owner of the Los Angeles Clippers




美國職籃NBA洛杉磯快艇隊老闆史特林(Donald Sterling)因發表種族歧視言論,遭NBA 執行長席佛(Adam Silver)裁決,終生不得參與NBA活動,同時罰鍰250萬美元。
新頭殼newtalk2014.04.30 陳柔伊/綜合報導 美國職籃NBA洛杉磯快艇隊老闆史特林(Donald Sterling)因發表種族歧視言論,遭NBA 執行長席佛(Adam Silver)裁…
newtalk.tw
 
 

QUOTATION OF THE DAY

"I believe that today stands as one of those great moments where sports once again transcends, where sports provides a place for fundamental change on how our country should think and act."
KEVIN JOHNSON, mayor of Sacramento and a former N.B.A. player, after the league imposed a fine and lifetime ban on Donald Sterling, owner of the Los Angeles Clippers, who was recorded making racist remarks.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廢核:;所謂「封存核四」......;「停建核四、還權於民」大遊行,民眾全面佔領忠孝西路、晚間21時還路於民、臉書資料爆量當機

抄錄一些亞里士多德《詩學》(陳中梅譯注,北京:商務, 1999)相關的話,送給那些在忠孝西路和中山南路,被郝某下令,以劫機罪去處理的廢核朋友:
第7章: 情節應是一個整體。事件的承接要合乎可然或必然的原則。......
第8章: 情節應摹仿一個完整的行動。部分的組合要環環相扣,緊湊合理。
第13章:優秀的情節應該表現有缺點或犯了某種後果嚴重錯誤的好人,由順達之境,轉入敗逆之境。......
2005年:回來讀「紐約時報雜誌」,注意到In ancient theater, a play began with a protasis, or introduction, and ended with a catastrophe, or conclusion, driven by some irresistible cause; in French, that finish was the ''denouement.''根據『詩學』(陳中梅譯注,北京商務,1999)此翻譯為:「一部悲劇由結與解組成。」所以「解」為DENOUEMENT 的真義。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昨晚宣布持續占領的聲明:「所謂「封存核四」,只是意味著「核四暫時停工」,而非「終結核四」;所謂的「公投決定」,也還是以現行的鳥籠公投法為依據,仍為核四預留了起死回生的空間。」



廢核:江揆出面 否則占領行動不停止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成員晚間9點召開記者會,表示核四停工並不是由國民黨片面宣布,應由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要求江宜樺於今晚12點前,出面承諾,正式宣布核四停工,否則占領行動不會終止,不會離開忠孝西路,並強調核四公投門檻應該修正。

廢核成員表示,不核作運動宣布下午4點,成功地占領了忠孝西路,向政府宣示,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核四停工是文字遊戲,雖暫時封存但卻沒有終結核四,要求政府明確回答,不然會有未來起死回生的後門,由公投再恢復啟動。(突發中心/台北報導)

 反核》遊行隊伍出發 人數突破2萬

 

·
公民不核作 人民決定自己未來
快快快.......站出來決定自己未來,來來來....佔領忠孝西路
還權於民大遊行,4:30已全佔領忠孝西路,要奪回我們權力

反核遊行期間 臉書資料爆量當機



2014-04-27  17:18
〔本報訊〕台北車站附近數萬反核民眾齊聚於忠孝西路上之際,有網友反應,疑因反核活動,過多的使用者分享活動現場的影音、訊息導致資料量過大,在接近下午5點時,臉書陸續出現無法提供服務狀況。但有國外的網友指出,不只台灣,海外許多地區臉書使用者也遇上類似情形。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今天下午舉辦「停建核四、還權於民」反核大遊行,主辦單位號召數萬民眾遊行到北市忠孝西路時,響起核災警報讓民眾就地躺下,成功佔領忠孝西路全線道路,模擬核災發生需要疏散時,市區交通如何癱瘓且無法成功疏散龐大人潮的慘況。
臉書今天在下午出現無法提供服務的情形,網友質疑與反核遊行活動有關聯。(圖擷取自網路)臉書今天在下午出現無法提供服務的情形,網友質疑與反核遊行活動有關聯。(圖擷取自網路)
不少網友在此期間上網詢問與反應,為何臉書在下午反核遊行期間,突然無法正常閱讀及發佈動態貼文。
許多網友大喊「戒嚴」,質疑臉書此時掛掉實在過於巧合,懷疑臉書此時塞車與「反制反核活動」脫不了干係,可能是對反核不友善的勢力,惡意阻礙民眾透過臉書號召、分享反核活動相關資訊,更有網友擔憂台大BBS站PTT可能隨時會「被斷線」。
但也有部分身處國外的網友,或者是與海外使用者有聯繫的網友表示,美國、日本、荷蘭、德

反核》縝密計劃出奇招 全面佔領忠孝西路


「停建核四、還權於民」大遊行,民眾全面佔領忠孝西路。(記者趙世勳攝)
2014-04-27  16:23 〔本報訊〕反核遊行隊伍下午4時抵達忠孝西路,在主持人鼓舞下,反核群眾跨越車道管制區,並有隱藏在台北車站的「伏兵」,直接衝進對向的忠孝西路,完全超乎警方預料,迅速的以人民力量完全佔領忠孝西路後,群眾逐一坐下,持續高喊「終結核電、還權於民」等口號。
  • 「停建核四、還權於民」遊行隊伍在下午4時15分,已完全佔領下忠孝西路。(記者蘇芳禾攝) 「停建核四、還權於民」遊行隊伍在下午4時15分,已完全佔領下忠孝西路。(記者蘇芳禾攝)
  • 台北車站前擠滿人潮,忠孝西路全面換動彈不得。(記者蘇芳禾攝)
台北車站前擠滿人潮,忠孝西路全面換動彈不得。(記者蘇芳禾攝)
  • 「停建核四、還權於民」大遊行。(記者趙世勳攝) 「停建核四、還權於民」大遊行。(記者趙世勳攝)
由於遊行主辦單位只申請忠孝西路的一個車道,警方只願讓群眾使用最靠近人行道的車道,300多名保安警察排成人牆阻擋群眾前進,防止反核群眾完全佔領忠孝西路。
反核民眾高喊:「警察先生,不要成為政權的工具,謝謝你們。」呼籲警方不要阻擋,群眾則直接跨過管制區車道,第一排群眾手勾手,以縝密隊形讓警方難以阻擋,後方群眾掌握時機強跨管制區,將忠孝西路去向、來向四個車道全部佔領。
下午4時15分,由於忠孝西路已被完全佔領,中正一分局員警第一次舉牌,呼籲現場反核民眾自制,並警告群眾強行佔領忠孝西路的行為,已違反刑法,但隨即有民眾嗆聲「閉嘴!」。
眼見忠孝西路遭到完全癱瘓,警方無計可施,只能用大聲公呼籲群眾理性,並暫時將阻擋人群用的警力撤離。反核群眾立即給予熱烈掌聲,感謝警察的辛勞。








林飛帆忠孝西聲援 《蘋果》LIVE直播



反 核團體今天下午佔領忠孝西路台北車站前4個車道,學運領袖之一林飛帆也抵達現場聲援,林飛帆說,造成不便的是政府。稍早進行核災演練、發布「核電警報」, 民眾在忠孝西路就地躺下,模擬核災發生時,無處可去只能就地倒下。活動單位表示目前參與民眾約有5萬人,警方則估計有2萬多人,忠孝西路雙向交通受阻。

今 天下午1時許民眾陸續在凱道集結,民眾在已下午15時20分出發。遊行隊伍到達忠孝西路台北車站後,並且跨欄衝過車道,高喊「停建核四」口號手勾手準備往 前走,雙向道路被癱瘓,警方呈現棄守狀態,在4度舉牌後,約400名鎮暴警察已撤退。《蘋果》全程直播。(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凱道現場】
 http://www.appledaily.com.tw/livechannel/subject/2 
【忠孝西路現場】
http://www.appledaily.com.tw/livechannel/subject/3





參加反核遊行民眾佔據忠孝西路後,就地躺下進行核災演習。呂健豪攝
反遊大遊行在忠孝西路上坐下,攻佔忠孝西路。田裕華攝
反遊大遊行在忠孝西路上坐下。杭大鵬攝




台大新聞E論壇新增了 6 張相片。
【遊行動態】
忠孝西路上反核遊行群眾就地靜坐,稍早道路上的警察全數撤離。下午4點43分至48分時,忠孝西路上發出核災警報,全場高喊「 終結核四、不要拖延」口號,現場參與遊行民眾紛紛躺下,模擬核災發生時,台北市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目前忠孝東中山南路口監察院前也佈滿遊行群眾。






反核團體傳最新消息 21:00還路於民

Ads by Google
AVIS國際租車 驚爆特惠 www.avis-taiwan.com
租車半價,樂趣加倍!租車優惠5折起, 打卡每天再省1百,拚經濟限時限量再下殺

最新消息傳出,反核團體傳出將在晚間21時還路於民。(記者趙世勳攝)
2014-04-27  20:54 〔本報訊〕北市府稍早發LINE呼籲,佔領忠孝西路的反核民眾應盡速還路於民。對此,根據《蘋果》報導,反核團體傳出最新消息表示,將於稍後21時把路權還給民眾,並且在凱道召開記者會,宣布後續計畫。
 ·

「蛇頭」 Cheng Chui Ping鄭翠萍;謝德慶:我的作品不是哪一件,而是一生(潘戈訪談)

 

  • 紐約「蛇頭之母」的雙面人生

    對美國政府,鄭翠萍是幫助上萬中國移民偷渡的「蛇頭」,不付錢的人會被她手下黑幫毆打或折磨。紐約華埠記住的,卻是她對移民的幫助。鄭翠萍上周因癌症在獄中去世。
Smuggler Dies in Prison but Is Praised in Chinatown
Cheng Chui Ping was a ruthless businesswoman who smuggled thousands of Chinese emigrants into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ose who arrived here with her aid are mourning her death.

 

謝德慶:我的作品不是哪一件,而是一生

華人藝術家在紐約2014年04月18日
謝德慶的「靜止」似乎更加誠實和需要相當的勇氣。他甚至不懼怕並且承認「江郎才盡」,他說:「你問我現在做什麼,就是把我的生命過完。」
謝德慶的「靜止」似乎更加誠實和需要相當的勇氣。他甚至不懼怕並且承認「江郎才盡」,他說:「你問我現在做什麼,就是把我的生命過完。」
Copyright Liu Siyu
1974年的一天,美國費城附近的德拉瓦河(Delaware River)上,一個年輕人從一艘由台灣開往美國的貨船向下一跳,偷渡到了美國。
2009年,紐約當代藝術館和古根海姆藝術館分別同時回顧了同位藝術家創作於紐約的兩件不同作品《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和《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這兩件作品,一是從1978年9月30日下午6點到1979年9月29號下午6點,在位於布魯克林某閣樓一個不到6平方米的籠子里,藝術家把自己獨自囚禁了一整年。在公證人的監督下,他斷絕了所有與外界的交流,不與任何人交談、不閱讀、不寫作、不聽收音機、也不看電視生活了一年,期間只是朋友定時送去生活必需品和偶爾開放的公眾參觀。另一件則是從1980年4月11日下午6點開始,他每隔1小時在自己工作室里打卡一次,一天24次,不間斷地持續了365天。同樣以「一年」為期的行為表演作品,藝術家在接下的幾年時間裡又完成了三件。 通過這些作品,藝術家試圖探討人類生存中最本質的「生命存在」、「時間流逝」議題;藝評人和公眾則在這些作品裡讀到了對於人的自我封閉、接觸界限、生活底線的探索,以及藝術家極端的剋制,還有強烈的慢性自我毀滅氣質。
這些作品的主角,藝術家謝德慶,正是當年偷渡到美國的台灣年輕人。而早在2000年的第一天,宣布結束自己的第六件行為表演作品《謝德慶1986-1999》(「十三年計劃」)後,他停止了藝術創作。
不再做藝術,謝德慶開始低調地面對生活。直到近些年美國重要美術館紛紛興起對行為藝術的強烈興趣和廣泛討論,謝德慶的作品以及他的影響做為行為藝術歷史脈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被帶到了核心舞台。炙手可熱的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盛讚他是行為藝術歷史上的「大師」,是她個人的「英雄」。謝德慶卻在採訪時笑着說自己早年的「地下」狀態並未受關注,姍姍來遲的廣泛認可,「和當年對非法移民大赦的到來一樣,對我來講都已經太晚,沒有太多興奮的感覺。」
退出創作,生活也還得繼續。如今謝德慶和妻子住在紐約布魯克林一棟兩層的小樓房裡,除了日常事務外,他一直在整理自己早年的作品記錄和處理不定時的展覽以及學術邀請。行為表演的現場已經不復存在,對那些承載了作品含義的實物記錄和言談,謝德慶依然保持着狡黠而強烈的藝術家判斷,小心翼翼地區分什麼是有利於詮釋作品而可以被公眾看到,什麼是不能公開的部分。他也戲稱自己現在像是個藝術商人,「經營」着自己早年的創作,並且以此維持還算不錯的生活品質以及自由的權利。
即便要像生意人一樣經營自己的作品,台灣出生的謝德慶也還是拒絕了很多關於「華人」、「東方」的展覽邀請和分類說明,也否定了創作其他更具市場潛力作品的建議。他堅持自己的作品是藝術家在藝術本質範圍內通過藝術解決藝術的問題,不是行業上的「生意興隆」,更無關東方體系西方體系這樣的粗淺劃分。他創作的唯一標準是能否「給藝術提出新的議題和推進方向」;如果沒有,他寧願選擇退出。因為藝術對他來講不是一個職業,而是一個人應該有的最基本的對人生思考的自由和權利。「退出」反而成了他維護自己藝術哲學純粹性的出口。
而就在謝德慶創作戛然而止的這些年,中國藝術家們卻開始飛奔向前。2000年至今,中國當代藝術成為全球性的時髦話題,展覽焦點,天價拍賣熱門以及收藏家爭相搶奪的寶庫,關於東方與西方,究竟重回東方傳統抑或擺脫東方背景回歸藝術本質的爭論也甚囂塵上。
此時謝德慶的「靜止」似乎更加誠實和需要相當的勇氣。他甚至不懼怕並且承認「江郎才盡」,他說:「你問我現在做什麼,就是把我的生命過完。
2013年12月,謝德慶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工作室接受了紐約時報中文網的採訪,以下是採訪實錄,經過編輯和刪節,經過謝德慶審閱。
問:1974年你通過非法途徑到了美國,為什麼非得到美國?
答:那時的台灣比較沉悶,我不善於念書,到高中就退學了。但我用我的方式,也是笨拙的方式,去了解生命。作為世界藝術中心的紐約令我嚮往,只是來紐約後才知道生活不易。洗碗十二小時洗到手爛,還談什麼藝術?非法移民就更辛苦,語言障礙,文化衝擊,隨時要擔心被移民局抓走,連交女朋友也有問題,生活是在社會的底層。
問:所以這個狀態跟《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 籠子」)這個作品是有直接聯繫的?
答:藝術和生活的關係是緊密的,但是藝術經過了轉換,而不是生活的直接再現。我的作品並不是直接關於非法移民議題的,我的思考並不是設限在那個議題里。在紐約的前四年,我下班後總是在工作室來回踱步思考藝術應該如何去做,卻什麼也做不出,內心充滿挫折感,直到有一天突然意識到,這個思考和度過時間而什麼都沒有做的過程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我的作品就是在講這個,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度過時間。你是你自己國度的王,選擇什麼方式度過時間?國王與乞丐都一樣,做了很多事,或是什麼都不做,對我而言沒有太大區分,都是度過時間,度過生命。
問:後來你的一系列作品都將時長設定為一年,是這段經歷讓你對「長時間」尤其敏感嗎?
答:我用一年,因為這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是人類計算生命的基本時間單位;是生命裡面周而復始的一個循環,這是屬於人類文化裡面都共通的。另外,可能這樣聽起來有些反諷,不過我相信自己具有浪費時間的才能,在這上面有所成。
問:那外界對你作品的評論,比如說《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打卡」)象徵著現代社會中人的時間被工作、被資本控制的狀態,你怎麼看?
答:一件作品是可以讓人自由詮釋和想像,不過有些闡釋並不是我的本意。在《打卡》這件作品裏,我不是做朝久晚五的工作,而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重複一件事情,周而復始一年,這裡包含了工作和生活,同時我的工作不製造「產品」,而只是每小時地標註時間。但從社會政治角度去闡釋是有窄化的可能,這當中有一種哲學層面的思考,就像西西弗斯一直在推石頭上山,石頭滾下來他又推上去,有時候你對抗命運的方式,就是儘力地去做荒謬的事情。
在《戶外》這件作品裡,和《籠子》相反,我一整年不能進入室內,那是在空間上和心理層面的放逐,是用另一種方式度過時間,但同樣都是消耗生命。我的作品以不同角度呈現對於生命的思考,這些角度都是基於相同的前提:生命是終身徒刑,生命是度過時間,生命是自由思考。
問:最後一件作品《謝德慶 1986-1999》("十三年計劃")結束時,在2000年的第一天,你為什麼會說「我存活了」來宣布結束作品?
答:在之前那一年的《不做藝術》之後,我很難再回去做前面那樣一年期的作品,所以我選擇了做《十三年計劃》,從1986年我的生日,12月31日,到世紀末的12月31日,在十三年內做作品而不發表。在這十三年里,我做了一件作品,就是《失蹤》,我離開紐約,沒有告訴任何親人或朋友,去到西雅圖,一個人都不認識,一切從頭再來。本來準備到阿拉斯加,但我沒做完就放棄了,又回來紐約。這就像一個沒有講完的故事。十三年,我所完成的就是活着,僅僅是存活也成為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
問:最終創作為什麼停止了?
答:第四件作品,《繩子》,結束後,到了接近一年的時間我都還沒有下一件作品的想法,但我不想作品間隔超過一年,所以就有了《不做藝術》這個作品,不做藝術只是生活一年。實際上,這件作品遲早都會出現,只要是在我沒有想法的時候就會發生,只是沒有想到這麼快就到這個階段了,第四件結束後,這件作品就露出來,是因為我已經沒有有力量的想法了。但我把這種沒有力量、沒有藝術家的創意當做是一個可以面對的事。我的作品是在講度過時間,而不是如何度過時間;只是講生活的底線在哪裡。
另外我在講一個很不一樣的觀念,人家會講創作上你已經江郎才盡了,其實這個不會傷害到我。在我看來,能夠一直產出有力量作品的藝術家不是很多,實際上大部分已是不斷重複。人都有共犯的心理,這樣做得多了,大家互相講這樣有多好,也就繼續下去了。但嚴格講,大多數藝術家都有這樣的過渡期,會跌下來。那跌下來了我就這樣結束,不做藝術已經成了我的出口。為藝術我已經提不出來什麼新東西了,我就失去了自己的藝術事業。但是失去事業,我也得到自由。
問:為什麼其他的藝術形式你也都沒有考慮了?
答:這樣講,好像是利用自己的名聲讓自己生意興隆。我跟你講,我不是這樣考慮問題的。如果藝術是我的職業,當然繼續做下去會更加重要。但藝術不是我的職業,是我的生命。我開始做藝術,探討生命存在、時間流逝這種本質問題,這不管是不是藝術家都該有對生命的一種探究。只是現實中,人為了某種需求把這個扭曲成一種職業因素。所以我是接近你問的探討藝術的本質是什麼、藝術家的責任是什麼。雖然我講不出來,但至少我試着在做,至於做得夠不夠,就是我自己該反思的問題,所以我會覺得順其自然。我的作品不是哪一件,而是整個一生。如果我只是為了繼續藝術這個職業而去重複自己,體系需要什麼你去做什麼,我不這樣。比如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去畫畫,我不能說畫畫都是出於商業考量,但人家問我卻往往有這個含義,其實就說的是賣錢,因為繪畫是傳統上最容易收藏的藝術形式。我不會隨便把藝術降到只為了藝術市場,如果說我要去畫畫,我也會要求自己找到新的東西。所以我的問題是:還有沒有能力去提出一種新的推進方向?沒有的話我就不要畫蛇添足。
問:在你做這幾個作品前和做的過程中,到現在生活趨於平靜後,你對生活和藝術的思考有過什麼轉變嗎?
答:人停留在一種勞做的狀態,做了很多事但都是重複,生命過了就過了。我的生活沒有太值得去探討有沒有改變,因為我大部分時間都沒有花這個心思。但我整個性格沒太大改變,因為我沒有欠外面體系太多債,可以按自己的生活方式來生活。至於我能不能再在藝術上有所推進,做出什麼藝術本質上可以被對話的,那就看我自己的能力了。我的作品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太刻意就沒有辦法做。你還問到我創作的慾望,那三十年前就已經淡掉了,第一個作品就是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發出來的。我真希望可以完全平靜下來,但是好像也沒有完全平靜下來,我也還有很多不同層面的工作需要做。生活就瑣瑣碎碎的,反正人要生存就什麼事情都要去做。
問:在中國現在有不少頗受爭議的行為藝術,被批評為靠驚悚、出格而博取關注,你怎麼看待?
答:我個人是不傾向於這樣做作品,當然三十年前別人看我可能也覺得我是那樣。年輕藝術家當然願意嘗試新的,希望被外界注意,很多藝術有新的形式,我們也需要寬容和開放。但問題那只是一個開始,這個開始之後,你還有什麼可以被做出來、讓人覺得你是很真誠地在創作?年輕很短暫、很寶貴,執行很多自己的想法,需要累積才能前進,所以要好好珍惜那段時間、不要做虛的。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外界也會去評論你的作品。實際上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是虛的比較多,正因有了太多這樣的記錄,藝術家反而更要小心處理,而不是不斷地把作品丟出來。我自己丟出來的作品也不多,只有六件,這麼久就出過一本書。
問:你曾經說過藝術家最好不要介入任何體系,包括東方體系和西方體系,為什麼?
答:一個人總是渺小的,如果你的力量不夠去抵抗體系的強大,不管怎麼樣你都是受影響的。如果你說你不要受影響,那都只是一個願望而已,何況你去遷就於體系,那就更走不遠了。你有可能走到40歲能有個畫廊做些展覽、能照顧家裡就差不多了,但是在藝術上,卻很難做出有力量的作品,只是在已有的軌道上重複。
我受到當代藝術的影響,那是確定的。但是我對於很多外在事物都不擅長學習,也沒有太多興趣,所以就回到自身的問題去尋找答案,而不是去講出附和別人的聲音。這條路並不好走,但是有慢慢的累積,我相信它的未來性,所以我寧願用笨拙的方式去走。紐約容納各種不同的人,像我這樣傾向孤立的人也可以自在。我在工作室里可以自由思考。你問我現在做什麼,就是把我的生命過完。
問:你怎麼看待中國當代藝術家用自己的東方背景創作?
答:政治話題有一個先天優勢,這樣也相對比較容易,藝術家能有個展覽在國外弄一弄,但這也不代表你能走多遠,因為這樣給自己設立了一個圈套或者限制,讓自己一直在裡面無法突破。政治議題和政治性有重疊的部份,但並不是一回事。中國的當代藝術用東方背景做創作從80年代中期到現在,從最初的自覺到後來的策略性,這當中有好的作品,但能夠用的也大致上都用到飽和了。年輕輩的藝術家已經在這方面去開拓,而不受這些議題設限。靠談論中國就已經能夠在西方怎麼樣了, 但如果不是中國現在強大了,西方也是不怎麼會理。回到我自己,走政治路線是沒有出路的,因為台灣連一個國家都快沒有了嘛。你讓我講華人的什麼我也講不出來,我是一個亞洲人,卻不是主動和別人很合得來的性格,是很孤立的路線。所以作為一個藝術家,作品本身怎麼樣?自己走自己的路,靠藝術自身,什麼問題就在藝術裡面解決,而不是靠政治議題去解決,所以我不去講亞洲、華人。還有一個原因是我覺得這些方式都是小菜一碟,我不會用這樣一種方式去取得我的成就。
問:年輕藝術家要擺脫中國話題的限制怎麼辦?
答:我覺得這需要在很年輕時就背負一個很大的努力。從「中國當代藝術」角度來談論問題,比較是策展人或者藝評家的歸類方式。藝術家做藝術,把「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國」拿掉,做當代藝術就好了,這樣才比較能夠宏觀寬廣。
潘戈是自由撰稿人,也是一名藝術家,現居紐約。

台灣不能沒有林義雄(江春男):宜蘭祭拜受難家人 無語問蒼天 ;不回應政黨;心疼蒼生、仁勇兼具的「哲人」典型 4 (孫慶餘)


江春男:台灣不能沒有林義雄

6693
林義雄一早到宜蘭山上的林家墓園,站在母親和兩位雙胞胎女兒的墳前,他仰望天空,面色凝重,眼眶泛淚,一邊扶著太太,一邊是抱他痛哭的妹妹,這一情景,讓人揪心肝。

回台北後不久,林義雄主動到台大調養身體,並拆除義光教會的禁食設備,準備回宜蘭五結老家,有人以為他的禁食即將結束,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先辭公媽,再回老家,是為殉道作最後準備。

禁食一個禮拜,已到體力極限,林義雄身體虛弱,臉色灰暗,但仍然意志堅定,心智清醒,自己走路,維持尊嚴,這是經過長期鍛煉的結果,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他在給女兒奐均的信上說,四月十二日,他到利澤海邊看日出,「看到旭日特別紅,漂亮得不知如何形容它,吸引得我不想移開目光,真想以後能經常看到這美景。只是想到下午要去台北安排禁食,以後可能再也沒機會看它了,不禁有點感傷。」

「這幾天住在義光,腦海經常浮現的也都是我熟悉的山,海,親友,家人,更多時候也會浮現您祖母的慈顏,和亮均亭均纏著我陪他們玩的可愛相。」所以前天就決心再回去宜蘭一次,「故鄉的泥土和氣息,似乎使我產生了新的活力。」

他相信死生有命,一切上天都會安排好,不需要我們去焦慮煩憂。因此在做禁食的決定時,完全沒有生死的考量。他有殉道之志,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但仍對生命充滿渴望,放不下家人親人家鄉和一切美好的東西,他對這個世界依依不捨。

他應該勇敢活下來,台灣還有很多很多事,家人親友需要他,社會需要他,台灣人民需要他,這個世界不能沒有他。
林義雄應該勇敢活下來,台灣還有很多很多事不能沒有他。
------


禁食7天的林義雄先生,28日下午3時40分,在志工陪同下就醫。


傍晚五時許,林義雄的禁食區包括床、標語與留言本等物品開始撤離。
在禁食行動中體力轉趨虛弱的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在下午三時四十五分從宜蘭祭祖返回義光教會後臨時由志工護送赴醫院療養,傍晚五時零二分,林義雄...
news.ltn.com.tw



楊索

慟啊!義雄仙已知大限,去宜蘭墓園是祭別啊!


林義雄宜蘭祭拜受難家人 無語問蒼天




2014年04月28日11:33





民 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為停建核四禁食,今進入第7天,林義雄今早9時許,突然步出義光教會,隨即在友人的扶持下搭車前往宜蘭祭拜遭殺害的母親及兩位雙胞胎女 兒。一行人抵達宜蘭後,林義雄身體虛弱,靠著親友攙扶走入墓園,短短300公尺,走了10餘分鐘,家人擔心他身體不適,一度要他停下腳步歇息,不過林義雄 堅持往前走。




在母親及兩位雙胞胎女兒的墳前,林義雄一度哽咽,他強忍著不出聲,但臉上表情及眼眶泛紅,在墓前鞠躬後,林義雄家族繞墓園一 圈,來到墓的中央,最小的妹妹林麗貞難過的抱著林義雄,向母親哭訴,請求保佑林義雄能健康,隨後一群人向墓碑鞠躬,林義雄全程都未發言,但偶爾看著天空, 似無語問蒼天。(林泊志/宜蘭報導)







林義雄在家人攙扶下到宜蘭祭祖。林泊志攝


林義雄全程不發一語,時而望向天空。林泊志攝


林義雄表情難過、痛苦,似乎身體不適。林泊志攝


林義雄與家人難過的哭泣。林泊志攝


林義雄虛弱的需人攙扶。林泊志攝















結束繞立法院7圈靜默遊行後轉往義光教會.剛好碰上林義雄主席到宜蘭老家祭祖回到教會.下車時已無法自行站立需要志工扶持.在場有人忍不住放聲痛哭.心酸的拍照後趕緊走出外面以防淚水掉落



幕僚:林義雄不回應政黨 持續禁食 - 新頭殼 newtalk


newtalk.tw




孫慶餘專欄:林義雄的「哲人」典型


孫慶餘 2014年04月27日 10:56





林義雄以殉道精神為反核四無限期禁食。(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林義雄決心無限期孤軍禁食。朋友及支持者擔心他以身殉道,個個悲不自勝。馬江體制以民主社會要理性,借機反諷他。尊敬他的人以「人格者」 稱呼他,蔑視他的人以「個人妄圖威脅掌權者」看待他。只有很少人體會,他絕非不理性的威脅者,更不只是人格者及殉道者,而是一個心疼蒼生、仁勇兼具的「哲 人」典型。

易卜生說「最孤獨的人是最強大的人」,孟子說「雖千萬人吾往矣」,談的都是天下的大勇者,林義雄庶幾近之。孤獨所以能產生力量,因為不凡的人從孤獨絕望中 聽到「內在之聲」,不再懼怕生死。靠著它,得以承擔常人無法承擔的重負,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林義雄並非美麗島事件參與者(是康寧祥邀他一起南下關心而已),卻被當叛亂犯逮捕,飽受非人酷刑而堅志不屈(不認罪、不出賣其他人),在戒嚴時代,這是何等的重負!他無辜受難,迫害者竟連他一家三代也不放過, 發生㓕門慘案,對一個愛家至深的人,這是何等的苦難!

經過自身及至愛者如此慘禍,一般人必已心死,林義雄卻能把悲慟化為大愛,「要讓母親死得有價值」,亦即要將母親給予的生命奉獻民主、奉獻台灣。他的核四公 投倡議、靜坐、千里苦行,一而再再而三,持續20餘年,必須大愛才能辦到。他這次禁食,訴求「落實民主,停建核四」,一心為台灣民主及後代安全,也必須大 愛才能辦到。其大愛來處就是「內在之聲」。

為什麼林義雄沒有恨?因為恨是弱者的反應,證明自己已被打倒。而且恨只能寃寃相報,解決不了問題。要解決問題要力量強大,也就是把自己變強大。而只有接近 勇者的智慧,才能體悟沒有比愛及非暴力更能解決問題!沒有比堅持下去更強大的力量!318學運時,林加入立院周邊靜坐,發表公開信,勉勵學生不要輕易放 棄,引用托爾斯泰的話:「記住,那些受苦直到最後的人將會得救,往往一個人(因受苦)變得自暴自棄,甚至放棄目標,其實他只須再一點小小努力,就能達成目 的。」這不只是托爾斯泰的內在之聲,也是甘地的內在之聲(甘地自稱是托爾斯泰「卑微的追隨者」),更是林義雄的內在之聲!

林義雄對母親之愛應該與他的「愛與非暴力」有關。布蘭查德《革命道德》一書分析指出:「甘地愛他的母親,盧梭、托爾斯泰、克魯泡特金也一樣,他們都認同一 個理想化了的女性至親形象,導致對攻擊衝動的普遍抑制,轉向非暴力。對甘地來說,他是有意的使用受難作為革命方式。」同樣,有誰看不到林義雄對年輕守寡母 親的敬愛與不捨?對母親橫遭殺害的巨慟與負疚?愛與非暴力行動正是他報答母親的方式!

外表像鐵漢的林義雄其實有着不可思議的細膩與柔情,甚至可用「深情款款」形容。美麗島軍法大審被告集體答辯書中,林義雄引用哲學家羅素的話,最引人低回深 思、也最像哲人:「我隠隱的看到一個充滿喜樂的世界,在那裡,心靈得以舒展,希望無窮,任何高貴的行為都不會被曲解為企圖達成卑鄙目的的手段。」解嚴後, 藍綠惡鬥開始盛行,林義雄最先使用林肯總統的話「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他這句富含哲理的話風行許多年,幾乎人人上口。

當年他們夫妻赴美與女相聚時,出版一本冊子,題字是「化作春泥更護花」(取自龔自珍詩句,前一句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對台灣深情款款,像他文章中的一 句話:「要看我一世,不要看我一時」。他給女兒的家書,取名《只有香如故》,採自陸游詞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表示「此心如一」,也是深情款 款。沒有這種哲人胸懷、這種女性般柔軟,就不會有他對「台灣母親」的大愛,以及他的愛與非暴力行動。甘地如此解釋該行動:「以自我的受苦來證明真理」。

與其說林義雄這次是以殉道之心從事孤軍禁食,不如說他是要用自我的受苦來證明真理。什麼真理?喚醒全國同胞,不分藍綠,如同甘地喚醒全印度人,不分印度教 伊斯蘭教。當記者以「沈重的心情」敘述他的禁食時,他說:「我的心情不像你說的這麼沈重,我認為我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對台灣可能有好處的事,所以我心情 非常平靜。」他並說,他很慚愧,努力了20年,沒有感動掌權者,對方仍然堅持蓋一個對台灣後代子孫及人民有危害的核電廠。

換言之,他現在希望「感動台灣人民」了!

人民的良心能不能喚醒,就看有多少人被感動並呼應林義雄。他曾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幾句話祝福318學運:「當一個人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 會聯合起來,幫助他完成夢想。」他對318學運的獲勝抱著信心。但他的禁食呢?整個台灣會不會聯合起來,對他的禁食抱着信心,幫助他完成夢想?答案在百萬 千萬台灣人手上。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林義雄就會變殉道的哲人,像蘇格拉底,而不是甘地。

*作者為時事評論人
全文網址: 孫慶餘專欄:林義雄的「哲人」典型-風傳媒 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

林義雄: 給奐均 2014.4.28 這幾天住在義光,腦海裡經常浮現的也都是我熟悉的山、海、親友、家人



給奐均

奐均:
  四月十一日,回到宜蘭和從高雄來參觀慈林的一群朋友座談。雖然這幾天來在立法院陪伴學生而覺得累、很想休息,但還是勉力回到慈林履行這早就安排好的約 會,座談後和媽媽去看外公。第二天和媽媽到我們常去健行的山上散步,午後又到您祖母和妹妹的墓園祭拜。隔天到利澤海邊看日出,不料這天的旭日竟是特別的 紅,漂亮得不知道如何形容它,吸引得我不想移開目光,真想以後能經常看到這美景。只是想到下午要去台北安排禁食的事,以後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看它了,不禁有 點感傷。
  我愛宜蘭的山和海,愛慈林和它的同工以及至親摯友,尤其愛媽媽和您們一家。這些都是我快樂的泉源,我當然捨不得拋棄。只是我也愛我的理想,因為追求理 想使您的祖母和妹妹慘死,更使我敦促自己必須加倍用心來追求理想,希望這樣能使她們死得有價值,能多少安慰她們的靈魂。我很多時候不能按照您和媽媽的期待 做事,大部分都是基於這種心情而不顧您們的感受。我非常感謝您們一向都了解我這種心理而沒和我計較。希望這一次您們也會有相同的了解而原諒我。
  這幾天住在義光,腦海裡經常浮現的也都是我熟悉的山、海、親友、家人。更多時候也會浮現您祖母的慈顏,和亮均、亭均纏著我陪她們玩的可愛相。所以前天 就決心再回宜蘭一次,媽媽雖然擔心我虛弱的身體不堪旅途勞頓,卻也了解不讓我回去,我不可能心安而答應了。今天總算成行,在車中看著兩旁的青山,在墓園追 思祖母和亮均、亭均。在祖厝祭拜祖先,並巡視了慈林新館和舊館。故鄉的泥土和氣息,似乎使我產生了新的活力。
  我相信「死生有命」,(基督徒的您也許會相信生命是上帝所賜)。所以我知道天(上帝)要您死,你逃到萬里外也逃不掉,天不要您死,即使冒再大危險也不 會喪命。也因此在做禁食的決定時,完全沒有生死的考量;現在我也不會去想到後果如何。反正人在做、天在看,一切上天都會安排好,不需要我們去焦慮煩憂。如 果您能接受爸爸這種想法,或許就不會過份擔心。
  我非常不想離開您們,也知道媽媽和您們都捨不得我走,而焦慮不安。不過我相信我在做對的事,您們也因為相信我決心做對的事情而不忍事前反對。我想現在您們的焦慮擔心都無濟於事,或許我們大家都抱著泰然的心情,更可能得到天(上帝)的欣賞和垂憐吧!  祝
心安
               爸爸 2014.4.28



支援小組說明:
1. 林先生禁食後兩三天,奐均寫給他一封信。信中真情地表達了不安和不捨。這是林先生的回信,由於身體虛弱,花了幾天才斷續完成。
2. 這封信已獲得奐均同意刊登在網站與親友分享。也歡迎親友將它轉載來與其他親友分享。

孫越 ,李元麒,李承翰


Feb 20, 2014 - 《如歌年少》說的是孫越三十三歲前的故事,大半是軍旅生活,到了他的年紀回頭寫上這麼本回憶錄,不僅對他而言是個紀念,也讓讀者得以分享他充實 ...
每天都要告訴自己, 日子要過得很”陽光” "等到有一天" 你或許沒有機會/ 作者:孫越
 

 

  
"等到有一天" 你或許沒有機會/作者:孫越 

在今天,我們的房子越來越大,但是家庭越來越小。生活越來越方便,但是時間卻越來越少。

我們的學位越來越高,常識卻越來越少。知識越來越多,判斷力卻越來越差。

我們有更多的專家,但是也有更多的問題。

醫藥越來越好,但健康越來越少。我們花費太多,歡笑太少。

車開得太快,火氣上來也更快。

睡得太晚,閱讀太少,電視看得太多,而且禱告太少。

我們所擁有的資產倍增,但是價值卻遞減。

我們說得太多,但是愛心太少,且謊話連篇。

我們學習如何經營生活,但沒有建造生命。

我們在生命中加增歲月,卻沒有在歲月中增長生命。

我們有越來越高的建築,但也有越來越低的 EQ。

有更寬廣的高速公路,但有更狹窄的視野。

我們花費得更多,但擁有的更少。

我們買得更多,但享受得更少。........

類似的網頁數十個."李承翰"也是很popular的姓名.
九十三歲陳姓老婦獨居三芝區一戶「土角厝」,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李承翰得知後,先說服老婦讓他修繕,再向師長親友募集廿萬元,而且召集學弟妹與善心人士一起施工,改造阿嬤的老房子,日前終於讓陳阿嬤歡喜住新厝。
日前入厝時,陳阿嬤眼眶含淚,拉著李承翰說,「厝起好了,你要常回來給我看!」
李承翰兩年前曾到柬埔寨幫兒童修建教室,今夏要交畢業專題作品,去年與指導教授張淑征研究後,決定協助獨居長者脫離危險的居住環境,並善用屋內空間,讓建築系學生貢獻社會。
李承翰開始接觸多個社福團體,還和華山基金會訪視三芝區古庄里的陳阿嬤;李承翰說,陳阿嬤與子女少有往來,又捨不得離開住了七十五年的土角厝,就算舊屋的屋梁將斷裂,屋瓦嚴重破損漏水,還是不肯搬走。
「剛開始,阿嬤不讓我修房子!」李承翰說,第一道難題是陳阿嬤自認來日無多,房屋修好她也住不了幾年。老阿嬤也擔心讓一個建築系大學生修屋會「越修越糟」,「其實她最擔心的是怕我找她收錢。」
花了半年溝通後,阿嬤勉強同意,李承翰評估這戶十八坪的土角厝裡外都有問題,天花板快塌了、光線不足、地面有高低落差,連到菜園的木棧道都是「危橋」,估算全部整修得花廿多萬元。
李承翰向政府、民間多個社福單位申請補助遭拒後,獲得一個網站聲援募得七萬元,教授王俊雄捐了十萬元,他再向親友募捐和存款共三萬元,兩個多月前著手改造阿嬤的土角厝。李承翰利用課餘和假日到土角厝施工,後來連學弟妹、網友,甚至「朋友的朋友」都主動到場幫忙。
就這樣,陳阿嬤鋼構的新厝落成了,阿嬤好感動。

*****
孫越自喻木偶 被菸商操控37年

「我以為我是自由的,其實被控制了37年!」資深藝人孫越(右)以一張懸絲木偶的海報,比喻自己過去的菸癮,希望更多人從菸商的操控中解脫。
台灣國際醫學聯盟秘書長黃嵩立指出,台灣的菸盒警示圖已5年沒換,警示圖文比例也只有35%,在世界各國敬陪末座,應擴大到80%。
此外,全國1萬多家便利商店都把菸盒展示在結帳台後方,黃嵩立批評,這是美國菸商每年要花數百億才搶得到的最佳促銷位置,在台灣卻是以法律直接保障。董氏基金會要求政府立即禁止菸草產業的廣告、促銷、贊助。
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孔憲蘭表示,立法院有好幾個菸害防制法的提案,這些建議都已包括其中,國健局希望相關條文都能夠通過。
(圖文:記者邱宜君)



*****


李元麒醫師
李元麒
專任主治醫師兼外科部主任、胸腔外科主任
專任教授
肺臟移植小組主持人
專長:胸腔外科、食道外科、肺臟移植、胸部創傷


主要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
主要經歷:

台灣外科醫學會雜誌編輯委員

台灣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

台灣移植學會理事

財團法人肺臟移植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
***
台大外科名醫李元麒 淋巴癌病逝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國內肺臟移植手術的權威-李元麒來不及等到新年就因為淋巴癌轉移到肺部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二歲。
因為李元麒對病患非常照顧,不少人聽到他過世的消息難過得哭了出來。

去年八月四號、和自己15年前的老病人一起慶生的、台大外科部主任李元麒,當時已經生病做化療必須戴著帽子。不過為了慶祝台大肺臟移植十五週年,他不僅參加記者會活動,還寫了一篇台灣肺臟移植的回顧文章。

對於病人的身體狀況,李元麒總是滔滔不絕。

前年七月,他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雖然化療後有好轉,但去年二月又復發。到了十一月病情惡化,癌細胞轉到肺部,在跨年前夕不幸病逝。

把無法自行呼吸的女兒從鬼門關救回、陳孟婷的父親感激在心。

和他一起切蛋糕的這位陳浮陽女士,是亞洲存活最久的換肺人。她說,李醫師是她的恩人。

包括先前罹患肺癌的孫越、還有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要進行肺臟移植手術的女兒、以及當年在大連摔馬的林志玲,都因為李元麒而重獲健康。

就算自己生病,李元麒還是放不下病患。身為台灣肺癌、食道癌手術、還有台灣肺臟移植的第一把交椅,李元麒對病患一視同仁,不分貧富貴賤,對病患來說,他不只是名醫、也是良醫。
(2011-01-06 20:00) 公視晚間新聞

***

外科醫師的邏輯力+設計家的創意力,李元麒帶領醫療團隊,挑戰醫療的無限可能

作者:李怡嬅  出處:康健雜誌 111期 2011/01
外科醫師的邏輯力+設計家的創意力,李元麒帶領醫療團隊,挑戰醫療的無限可能。

原文刊登於康健雜誌2008年2月,111期。
李元麒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 暨 肺臟移植小組主持人)
台灣的肺癌手術近年來有了令人振奮的重大突破。
過去肺癌病人一旦產生多發性肺部病灶,就被視為末期病人,僅能施以化療,5年存活率預估小於10%。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元麒最新發現,這類病人若用胸腔鏡切除所有的腫瘤,而且病理檢查若無淋巴腺轉移,存活率將超過五成。這項改變多發性肺癌病患 治療方針的報告,也對目前肺癌分期提出質疑,「是國際癌症醫學界矚目焦點之一,」台大醫學院院長、肺癌分子生物學權威楊泮池自豪地宣布。
另一項新進展是提出更精確偵測肺部腫瘤轉移的方法。
李元麒教授說,國內外都習慣使用縱膈腔鏡來判斷肺部的腫瘤是否轉移,但他累積了5年、近400例的病例發覺,改以胸腔鏡來偵測,準確率高達98%,遠高於縱膈腔鏡的80%。
李元麒解釋,縱膈腔鏡有許多限制,包括看不到散布在肋膜及離原發性肺癌較近的淋巴轉移,導致切片時容易誤判,而胸腔鏡能突破以上的缺點。
肺部感染也會影響判讀,易有偽陽性結果,台灣肺結核的病人較國外多,因此本土研究益顯重要。
李元麒教授因為這些研究成果,去年榮獲「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
不斷創新 挑戰極限
年近60歲、身高中等、偏瘦的李元麒,在略顯嚴肅的外表底下,有源源不絕的創新構想。
李元麒認為,身為外科醫師,除了手靈巧、有天份、頭腦清楚、反應靈敏之外,「更重要是有創意,」李元麒以一貫沉穩口吻說明,創意不是憑空想像而得,而是花時間觀察病人,思考更好的方法治療病人,不斷向醫療的極限挑戰。

李元麒升等教授的論文,就是令人驚艷的新發明。
為避免食道破裂的病患因唾液流至傷口造成潰爛,傳統做法是直接把食道切斷做食道廔口,等傷口癒合再動一次手術把食道接合。李元麒研發新的引流技術, 患者只要施以手術將上端食道做T型管的引流與下端食道結紮,避免唾液碰觸到傷口,等食道破口癒合後,再將T型管拔除,就免再受挨刀之苦,「這是完全創新的 做法,」李元麒台大醫學系同班同學、現任台大醫院外科主任李伯皇印象深刻。
他堅持走不一樣的路。許多外科醫師盲目投入基因研究,李元麒卻認為,一位臨床外科醫師要從臨床觀察中發覺問題,設計具前瞻性的研究,得到科學的證據解答,再深入探討與基因的關係,「如果一味做基因研究,卻不曉得目的,是本末倒置。」
由於不斷顛覆傳統做法,改良技術,李元麒的研究成果備受肯定,去年獲得台大醫院傑出研究獎,是歷年來第一位獲獎的外科醫師。他的研究更屢屢登上全球 知名醫學期刊,如《胸心血管外科雜誌》、《臨床癌症研究》、《美國呼吸及重症照護期刊》、《臨床移植雜誌》、《移植》、《胸腔》、《英國癌症雜誌》等。
如此亮眼的成績,出發點只是簡單的信念:給病人最好的醫療,以病人權益為優先。
視病猶親的典範
這一天,李元麒早上六點多就出門,七點半主持晨會、巡視加護病房後,還沒喘口氣就直奔台大8B病房巡房。進病房前,他先到護理站看影像與實驗室檢查結果,一邊看,腦中開始運轉病歷上密密麻麻的紀錄,並仔細聆聽總醫師及住院醫師的報告,掌握病人的最新狀況。
跟別的醫生不太一樣,他非常重視先了解狀況才進病房。
他幾乎每天巡兩次房,即使出國,也掛心病人的狀況。施明德的女兒施雪蕙,兩年前因罕見的肺淋巴管平滑肌瘤增生症而換肺,至今仍記得住院期間,李醫師就算人在國外,仍頻頻打電話關心她的病情。
李元麒巡房的速度很快,因為他的記憶力好,問問題直指核心,許多住院醫師、總醫師都自嘆弗如,「他對病人的了解,可能比照顧病人的住院醫師還要徹底,」談到老師,胸腔外科總醫師陳克誠語帶敬意。
李元麒對病人所做的,往往比一個醫生應該做的,多了一些。
例如許多人負擔不起昂貴的肺臟移植手術費,李教授就積極奔走募款,還自己掏腰包,終於在1997年成立肺臟移植基金會,資助病患。「他是很貼心的醫 生,」李元麒的助理游小姐記得好幾次,基金會邀請南部的病友北上開會,李醫師都會請她逐一打電話提醒病友穿暖一點,避免受涼;他知道病友間互相扶持的力量 很重要,於是成立綠葉之友聯誼會,定期舉辦活動讓病友有機會交換移植心得。
在病人眼中,李元麒是一位親切和善、沒有架子的醫生。他願意耐心聽病人的苦痛,時而拍拍病人的肩膀給予鼓勵、安撫,甚至和一些病人交情像老朋友,會一起爬山、閒談生活趣事。
李元麒視病猶親的行醫風格深受父親影響。他的父親是一般外科醫師,在花蓮開業。從小,李元麒即在診所忙進忙出,幫忙洗紗布、清理手術器械、打掃,他 記得父親總是穿著白汗衫看診,和病人互動像朋友,「感覺很親切,」讓沒錢支付醫藥費的人賒帳,其實從沒跟他們討過錢,「父親的醫德和風範,是我的典範,」 他的眼神充滿敬意。
盡力到最後一刻
治療病人,李醫師永遠是很積極,不放棄病人的。38歲的傅小姐,半年前在一家區域醫院動甲狀腺癌切除手術,因癌症侵犯到食道與氣管,醫生因而切掉她的食道及聲帶,不幸的是術後傷口因感染而嚴重潰爛,家屬緊急將患者轉往台大醫院。「在台大做引流時,膿是用噴的,」家屬形容。
傅小姐的母親回憶,當時女兒狀況相當危急,李元麒堅持搶救到最後一刻。他也顧慮到家屬焦急的心情,動完手術立刻仔細解釋病情及手術狀況。
手術很成功,傅小姐出院休養一陣子後,最近回到台大做食道重建的手術。躺在病床上的傅小姐,撐起嬴弱的身子,用助聲器一字一字慢慢地說:謝謝李醫師的不放棄。
再小的腫瘤也不放過
開刀房裡,躺在手術檯上的病人正準備做肺部細小腫瘤的組織切片。李元麒全身手術衣包裹、帶口罩、手套,只露出眼鏡底下專注的眼睛。在強烈的手術燈 下,拿著胸腔鏡在仔細尋找腫瘤,病人的肺部隨著心跳律動著,明顯看出有幾塊黑黑的碳粒沉積,「在這裡,白白的,很小,」李元麒隨即喊了聲「綠釘」,只見護 士快手快腳地找尺寸適宜的自動縫合器,趕緊遞上,「喀嚓」一聲,切下約三分之一手掌大的肺葉組織,手法又快又準。
切片取出,攤在一塊綠布上,從外表看起來毫無異樣,李元麒小心翼翼地觸摸,並將標本切開,「很小、很淡,不容易摸出來,但應該是肺癌沒錯,」護士立刻將檢體放入空罐,送往病理部做冷凍切片檢查。
李元麒和病理部張逸良醫師共事達13年,兩人有絕佳的默契,「他幾點有刀、何時會送檢體過來,我大概都知道,」張逸良也會盡快分析,交出報告,她知道李醫師需要根據病理結果選擇手術方式,一定會想儘早知道結果。
張醫師也透露,為了了解疾病的全貌,做更正確的治療,李教授十幾年來每個星期五下午都往病理部報到,學習看病理切片,「我沒看過這麼認真的外科醫師。」
肺臟移植高手
在台灣,說起肺臟移植,就必須提到李元麒。他並非台灣最早進行肺臟移植的醫師,但卻是做最多例、成功率也最高的第一人。
全台灣超過半數的肺臟移植是在台大醫院進行,12年來共進行50幾例。
更創下許多「國內首例」,如首例雙肺移植、首例心肺同時移植、首例肺葉移植等。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堅持、有毅力及不氣餒的樂觀心態。
台大醫院肺臟移植團隊在1991年成立,但其實從1980年,李元麒就已開始進行狗肺臟移植的動物實驗,勤奮練功。
狗的來源是環保局的流浪犬中心,但流浪狗大多感染血絲蟲,因此失敗率很高。後來經過篩檢,挑選較健康的狗做實驗,才有進展,成功率逐步攀升。
手術通常在晚上進行。動完手術,狗狗要照X光確認移植成果,他常和助理推著麻醉後尚未甦醒的狗,穿過徐州路與中山南路,到急診的X光攝影室檢查,「趁人少時偷偷摸摸地進去,以免嚇到病患,」他回憶這段趣事。
術後還要常常幫狗抽痰、換氧氣筒、加點滴、注射藥物、測血氧分析,「很辛苦,但很值得,是經驗的累積。」
等待許久,經過上百次的練習,終於在1995年底能大展身手。
第一戰就參與歷史性的一刻。一位男性腦死病患的家屬同意捐贈死者器官──一心、兩肺、一肝、兩腎,一夜之間,台大醫院緊急動員上百位醫護人員,同時進行六個器官移植手術。
59歲的男性肺氣腫病人曹萬貴及35歲的肺動脈高壓女病患夏名影因而重生,李元麒至今還記得病人拔管後對他說的話:「能呼吸新鮮空氣,感覺真好。」不太顯露感情的李元麒,終於露出欣慰的微笑。
客家人的硬頸精神
肺臟移植捐贈來源少、術後易感染及排斥,照顧不易,相較於其他器官移植的手術困難度較高,少有醫生投入,李元麒會毅然投身,當時的外科主任、現任亞 東醫院院長朱樹勳是重要推手。朱樹勳院長除了分享心臟移植的經驗,也不斷督促李元麒,「我常常盯進度,了解進展,因為這是肺臟衰竭病人最後的生機。」
朱樹勳也從中看到李元麒的韌性,「他不怕失敗,有過人的毅力。」或許就是這種客家硬頸的性格,他把冷門的胸腔外科,帶領到今日熱門的科別。
當李元麒是住院醫師時,最火紅的科別是心臟外科,他反而選擇胸腔外科,「做別人不做的事,發揮空間比較大,」他說。
「他的想法很多,做事積極,執行力強,」李伯皇也很佩服他的拚戰精神,台大胸外從沒沒無聞,到現在講到胸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台大,「不容易。」
但問起這件事,他謙虛地說,「只是踏實地照顧好每個病人而已。」
諄諄教誨 賞罰分明
他不只是好醫師,在學生眼中,他也是好老師。他鼓勵學生多做研究、寫論文,耐心地指導,給予方向及建議,「給我們很好的啟發,」陳克誠說。
而學生一旦有好的構想,他一定全力支持,例如台大胸腔外科醫師陳晉興最近發表在《美國呼吸及重症照護》上,以迷你內視鏡手術及肋膜沾粘劑米諾信 (Minocycline)治療氣胸的新突破,是他從肺臟移植基金會撥出上百萬元,購買器材供陳醫師實驗,「在公家醫院等錢撥下來太慢了,」他說。
他對學生賞罰分明,表現好的給嘉獎,做不好的也會糾正。例如他講評學生的論文常就事論事,一針見血,「有時學生覺得沒面子,」他坦言,「但這是學習的機會,希望他們能成長茁壯。」
他很重視邏輯力的訓練。在晨會的病例報告,他會一直提問,「為什麼要這樣做?」「程序符合邏輯嗎?」「結果合理嗎?」以刺激學生們思考,培養判斷力。
他認為好的醫生除了醫術、醫德好,也要有正確的判斷力。喜歡看歷史書籍的他舉例,拿破崙雄才大略,卻在攻俄時敗北,就是缺乏判斷力。
他也很重視學生的品德及做人處事的原則。
尤其首重誠實。李元麒最氣學生說謊,尤其是明明沒巡房,卻謊稱有,他知道後,一定狠狠刮一頓。「我不是只教怎麼做醫生,還有教做人,」他強調。
卸下白袍,私底下李元麒很喜歡運動。有空就爬山、騎單車,甚至還學過一陣子的直排輪,「很新奇,還滿好玩的,」他難得露出輕鬆的一面。
不過他最愛的是打網球。每週三看完門診,他換上輕便的運動服,簡單的吃過晚餐,就直奔台大醫學院網球場。在燈火通明的網球場,他用力揮著球拍,直到汗水淋漓、浸濕衣裳,好像把一整天的壓力都釋放出來,才心滿意足,收拾球具離開球場。
像充電般,運動讓他有充沛的活力,面對充滿挑戰的每一天。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陳樹菊 (1950- )傳奇



台東菜販陳樹菊獲頒菲律賓「麥格塞塞獎」,8月底將舉行頒獎典禮。
陳樹菊勤儉捐款,昨天在菜攤忙了大半天,趁空才吃起一份20元的素滷肉飯,還拿起破舊毛巾擦汗。 (記者黃明堂攝)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無錢一身輕」、「三餐吃得飽就好」!
台東菜販陳樹菊獲得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菲律賓麥格塞塞獎,將獲頒五萬美元(約台幣一百五十萬元),尚未領到獎金,已在盤算要捐給馬偕台東醫院,希望幫助提高醫療品質,減輕台東人的病痛。
素飯果腹、舊毛巾擦汗
陳樹菊接受多方建議,決定為了國家榮譽,出席麥格塞塞獎頒獎典禮。昨天她仍守在台東市中央市場菜攤,從半夜忙到中午,到下午兩點多才吃著一份廿元的素滷肉飯,天氣燠熱,她拿起破爛烏黑的毛巾擦汗,不改節儉本性。
獎金還沒領就盤算捐出
陳樹菊獲知此獎可獲得五萬美元獎金,她說:「我只賺賣菜錢。」已決定把多數獎金捐給台東馬偕醫院興建重症大樓,一部分要捐給日前勇奪美國小馬聯盟少棒錦標賽亞洲代表權的台東少棒選手。
陳樹菊說,自己長年病痛,常跑醫院,深刻體會到台東的醫療資源不足,「很多人死在到外縣市轉診的途中」,很希望台東的醫療設備提昇。
陳 樹菊四十多年來以小菜攤營生,點滴存攢,卻陸續捐出約一千萬元助學濟貧,打響了「台灣之光」知名度,更讓她多了賣菜之外的版稅收入,其中,「不平凡的慷 慨」一書,去年獲版稅約八十萬元,她添上賣菜錢湊足一百萬捐給紅十字會,結果,今年以捐款收據獲退稅七萬六千元,這筆錢將於九月捐給台東體中做為獎學金。
為了國家榮譽將出席
事實上,麥格塞塞獎早在兩週前即已通知要頒獎給陳樹菊。台東阿尼色弗兒童之家院長呂立漢當時接獲麥獎基金會總裁親自來電。呂立漢說,當時他無法立即確定對方身分,也不知真假,經過不斷查證才確定,並知會縣長黃健庭,由縣府告知外交部。
呂立漢說,在今年四月間,麥格塞塞獎基金會有兩位菲律賓籍工作人員到台東拜訪阿尼色弗,及陳樹菊的菜攤與母校仁愛國小,當時只說要採訪,並未提及授獎予陳樹菊之事,實則對陳樹菊賣菜行善之事進行查證,經過嚴謹的調查才確定要頒予麥格塞塞獎。

讀者文摘
 http://www.readersdigest.tw/article/5964




午後的台東中央市場在早市人潮散去後,不管是賣肉、賣雞、賣南北貨的,全都打烊休息去了,空盪盪的菜場只剩一盞日光燈,照着一方菜攤──這就是陳樹菊的攤子。
只見她安靜地低頭撿菜,等待午後極少的客人。長年操持,使得她的右手指蜷曲,關節變得極大,就連雙腳掌也變形。她的日子總是這樣過的:每日凌晨三點出門批菜,一人守着菜攤直到晚上六、七點。其他菜販常戲稱封她「市仔長(菜市場經理)」,因為她總是市場裏最早來、最晚走的。
這位六十歲的婦人側身在陰暗的菜場裏,守着她的小宇宙,也就是父親當年留給她的「員金蔬菜」攤子,二十年來,所有捐出過的錢,幫助過小學、育幼院、貧童,共約新台幣(下同)一千萬元,全都是由這菜攤「一把三十、三把五十」的蠅頭小利積攢而來。
賺小錢,捐大錢──陳樹菊驚人的慷慨,為她贏來全球矚目。
榮譽時刻 她以蔬菜紀元
二○一○年三月,亞洲富比世雜誌評選出亞太地區四十八名傑出的慈善英雄,來自台東的女菜販陳樹菊與其他三名財富以億元計的台灣企業家並列,同時入選的還有澳洲媒體大亨梅鐸的母親伊莉莎白。
四 月底,美國時代雜誌選出二○一○年度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陳樹菊再度於「英雄類」上榜。同樣來自台灣的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親自為她撰寫讚辭。李安引述陳 樹菊的話:「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她刻苦、簡單的行善哲學讓李安感嘆:「陳樹菊雖然幾乎捐出一切,但她所樹立的典範,就是給世人最好的禮物。」
這些世人看來炫目的榮譽,在陳樹菊的眼中,卻「沒什麼重要的」。有趣的是,她對這些榮耀都是以蔬菜紀元。
她數算着:上次富比世名單公布,一羣記者衝進菜場對着她猛拍,鎂光燈閃個不停,「那時我正在揀地瓜葉」;後來時代雜誌選她為英雄,又一羣記者湧來,那天她是在整理龍鬚菜;二個多月前,香港港澳台慈善會訪問她,一羣人特地跨海到台東來拍她賣菜,她手上正忙着將辣椒裝袋。
包 括遠赴美國紐約領獎、名字登上國際媒體、蒙總統馬英九接見等種種讚譽,對陳樹菊來說,似乎都比不上賣菜重要。沒出過國的她說要不是總統、外交部長力勸,她 是不想出國領什麼獎的,「我又不是參加什麼比賽!」趕辦護照、遠赴繁華紐約的她,竟然只掛念她的菜攤:「不知道老客人會不會找不到我買菜?」
陳樹菊的素樸善行,讓世人願意相信人性的美好。她已成為台東傳奇,菜攤四周貼着「紅榜」,全是地方政治人物恭賀她成為「台東之光」、「行善楷模」的標記。不時也會有「粉絲(fans)」拎着相機和菜籃來到的她的菜攤前,買菜兼要求合照。
賣菜近五十年的陳樹菊自謙(甚至有些狐疑)地說:「我做的這些很平常啦,你要做,也做得到。現在做善事的人太多了啦,只是大家不知道……」
至今小姑獨處的陳樹菊說:「我把錢看得很淡。捐錢幫助人,那天就會睡得特別好,心裏有說不出的快樂。」她說因為她苦過,明白「艱苦人」沒錢的痛苦。
求捐五萬 她掏出四百五十萬
一 九五○年出生的陳樹菊,小學剛畢業,母親因為難產求醫,醫院卻要求先繳五千元保證金。「我看着父親一家借過一家,等到錢籌來了,媽媽已經沒了。」陳樹菊說 她看着幾個弟妹,「一個一個都是小蘿蔔頭,怎麼辦?一下子,我就長大了。」身為長女,小學畢業的她放棄升學,接下家裏的菜攤生意,開始起早趕晚的賣菜生 涯。
陳樹菊十八歲那年,三弟突然病重,纏綿病榻一年多,家裏積蓄全都花光。台東醫師建議轉送台北台大醫院,但哪裏還有錢呢?仁愛國小老師黃順忠在校內發起募捐,師生五元、十元,為陳家募款,可惜還是沒救回弟弟的命。
「大家這樣幫我們,我就下定決心,我有能力了,也要幫助沒錢的人。」信佛茹素的陳樹菊說。十七年前,父親過世後,她慨然捐出一百萬元給佛光山佛學院。
二○○○年,她再捐出一百萬元給母校仁愛國小成立「急難救助金」,好讓像她一樣貧窮的孩子都能受到及時的幫助,也算是對當年母校的回饋。
協 助運作「急難救助金」的李國榮老師是陳樹菊姪子的導師,兩人個性同樣耿直,十分投緣。二○○一年,李國榮計畫四處募款,為仁愛國小興建新的圖書館,目標是 四、五百萬元。他盤算着邀請口中的「大姊」陳樹菊,「請她捐個五萬吧?」沒想到,陳樹菊的答案是:「我一個人負責就好了。」李國榮嚇了一跳:「陳大姊一個 人就解決所有難題!」
但是讓一個菜販盡其所有捐建 圖書館,校方反而有些不忍。陳樹菊笑說,學校嚇得一直沒有回應,還是她自己打電話去催。仁愛國小最後決定接受這筆建校以來最大的校友捐款四百五十萬元,興建一座兩層樓的現代圖書館。二○○五年五月圖書館落成,命名為「陳樹菊圖書館」,感謝這位「菜場英雄」。
許多人好奇,一名菜販哪來這麼多錢可捐出呢?
「東 省西省,就可以省出很多錢!」陳樹菊舉例,打從一九九六年,她每年捐出三萬六千元資助阿尼色弗兒童之家三名院童後,她就在家裏準備了三個小紙箱,每天下工 後,把身上零錢分成三份往箱裏丟,不用算,不用點,「你放到忘記,就有錢了。」很簡單,所以「人人都可以行善,不是嗎?」她問。
阿尼色弗兒童之家院長呂立漢記得有次到陳樹菊的菜攤買菜,她突然說:「呂院長,我要捐錢給你。」呂立漢沒想到她一開口竟要捐一百萬。「她賣菜,三把、五十地賺,這要賣多少菜呢?」
陳樹菊很認真地說:「我已經決定了。」不過她後來通知他,一百萬元得晚點捐了,因為被朋友倒會,但她一定說到做到。五年後,她約了保險業務員到阿尼色弗辦公室,把保險解約,湊足一百萬元當場捐出。
陳樹菊傳奇裏最動人的元素,是來自於她出身平凡。平凡、刻苦、淡泊到了極致,彷彿是種忘我的修行;把物慾降到最低,去除任何享受──其實,工作正是她的享受。她說:「我很愛工作,不然怎麼可能一天為了賣菜做十六個小時?」一切所有涓滴成流,全都捐了。
她說吃飽、睡飽就夠了,其餘都是多餘。她不買華服,「我又不出門,用不到好衣服,路邊攤的就很好了,一件兩百,我還要殺到三件五百。」
一天的餐費不到一百元。她數着:買一碗素肉飯、一碗乾麵,總共五十五元;吃不完,冰起來,再花二十元買罐麵筋加到飯裏,加點熱水,「就變稀飯,很好吃。還有客人不相信這能吃,非要試吃一下不可。」
她總是睡在地板上,不是買不起床,而是「習慣了」。年輕時學賣菜,冬天被窩暖,讓她半夜捨不得起床趕批發,她發狠睡地上,「才不會睡過頭。」一睡,就將近五十年。
即使是上回赴美領獎,下榻豪華飯店,「床鋪都好好的,我都沒動。」整夜她居然是蜷臥在地板上。陳樹菊自己也笑起來,「連陪我去的官員早上都嚇一跳」。
新目標:籌一千萬繼續行善
市 場是她唯一熟悉的世界,她說:「我只會賣菜。」和客人聊天,「加減賺錢,日子很好過。」家裏、果菜批發市場、中央市場是她每日不變的動線。「我不敢踏出市 場,外面的事,我都不知道。」她老實說,有幾次騎機車送菜給客人,騎到台東「街仔(鬧區)」,新開的路,她全不認得,竟然走丟過兩次,還是老客人認出她, 「你不是在中央市場賣菜的嗎?」好心領她回到她安心的菜攤。
得獎後生意比較好嗎?「平常心啦,」陳樹菊說,「飯還是要吃,菜還是照賣啊。」有人邀她拍商業廣告;有人要當她的經紀人;也有人認同她的善行,到菜攤當場捐錢,她通常都婉拒。
她認為賣菜就是她掙錢的方式,其他的她不會,也做不來。她不想拿別人的錢,「欠錢好還,欠情難還。放在心上,就不好受了。」
「錢的事情,一定要清清楚楚。」這位女菜販說。即使有客人說:啊,零錢不要了,捐給你做善事,她也不收,「你來買我的菜,就是支持我了。」
李國榮說,在台東菜場這樣的小地方,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陳樹菊的理念,有人會說,「啊,你得獎不是領了幾百萬,還要來賣菜?」
為衞生署健保局拍公益廣告是她唯一接受的廣告邀約,也是為了紀念沒錢看病而過世的母親;她要求到菜攤旁拍攝,免得耽誤賣菜,唯一的報酬就是身上那件健保局的黑色T恤。
阿尼色弗院長呂立漢說:「陳大姊是非常有個性的人。」有一次,她在最忙的早市時段,把一元硬幣當成五元找給客人,還算熟識的客人不悅地說:「原來你捐出去的錢是這樣賺來的?」讓她非常難過,當場把錢退回,寧願這筆生意不做了。
從紐約回到熟悉的家園,陳樹菊在市場裏待得更晚了,因為她有了新目標:籌足一千萬元成立「陳樹菊基金會」,幫助窮人付學費和醫藥費,這些都是她童年所匱乏的。
「我 都算過了,再多賣一點菜、多省一點;我有幾個保險快到期了;還有很多人都會幫我,沒問題的。」陳樹菊充滿信心。即使腳痛讓她無法久站,天天靠止痛藥、感冒 糖漿支撐,愛她的人也都勸她,這樣不行,但她總是一句:「習慣了。」敬她如姊的李國榮說成立基金會,其實是想繞個彎讓陳樹菊休息,讓她不用再賣菜,「從武 的改做文的。」運用她名字的影響力,讓社會變出更多的「陳樹菊們」。
「人生的道理很好想、很簡單,一件事做下去,如果你很鬱卒,那就是做錯了;如果晚上很好睡,就是做對了。其他別人說什麼,都不重要。」陳樹菊很知足,這輩子她「過自己的日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夠本了。」她說。
菊語錄:
陳樹菊雖然只有小學畢業,但她的話簡單質樸,深入人心,原因在於每一句她都身體力行。
看生命:
每天早上睜眼,啊,又賺到一天。
看金錢:
錢,要給需要的人用才有用。
東省西省就能省出很多錢。
放到忘記,就有錢了。
看人生:知足才會快樂。不知足,全世界給你也不快樂。

 






生命不是等待大風大雨過去 ...
而是學習如何在雨中漫舞!
四十七年前,因繳不出保證金,陳樹菊母親在醫院難產過世;
自己走過貧窮的痛,她希望沒有人會再嘗到,這是她捐款助人的初衷,也是她四十八年來賣菜的最大動力。

十三歲前,我無憂無慮。雖然? a,雖然爸媽有時會吵架,但我沒什麼需要煩惱的事。

白天上學讀書,放學後幫忙做家事,掃地、洗碗,其他時間忙著玩。 我們生活在媽媽一手照拂的環境中,沒什麼好擔心的。
當時,眼看著生活就要? n轉。台東的中央市場終於要落成了,爸媽有機會在中央市場裡租一個攤位,從此不用在路邊和臨時菜市場中忍受風吹、日曬、雨淋之苦。

七月一日 ,台東中央市場落成。要抽籤分配攤位時,媽媽挺著即將臨盆的大肚子
去抽籤,都說孕婦手氣特別好,果然給她抽到上上籤,抽中了靠市場入口處第一個攤位。
這個好消息,讓全家人高興了好幾天。
攤位後來取名為「員金蔬菜」,取爸爸名字「陳金水」中的「金」字,
大概也是希望從金錢源源不斷,滾滾而來吧!
想不到,媽媽在自己親手抽到的好攤位上只招呼了半個月。
七月二十一日 ,她就離開了。

我時常想,當初媽媽會抽到這個好攤位,可能是她要先讓我們有飯吃,才好安心的離開這個世界,離開我們。

貧窮,奪走媽媽的性命
我的世界,在媽媽過世那一天就全都變了。
事情發生的太快、太令人驚愕、太令人難過與措手不及,許多當天以及後來辦喪事的細節,即使連我都記不清楚,大人也不願意再談起這件傷心事。
後來我才逐漸拼湊出整件事情:因為媽媽的生產期比預產期晚了很多天,小孩子很大,往上衝,所以一直生不下來。
那天媽媽送到醫院後,醫院判定是難產,需要動剖腹手術,
將過大的胎兒拿出來。這時醫院要求爸爸必須先繳付五千元的保證金,才能動刀。
四十七年前的五千元可是一大筆錢!尤其是對我們這樣的人家,哪來的五千元?
不管爸爸如何再三向醫院哀求,甚至於跪下來也沒用。
沒有保證金,醫院就不肯動刀。

爸爸只好到處想辦法,聯絡親友借錢。人在西螺的阿嬤知道了此事,
也趕快從西螺趕來。在阿嬤從西螺急急趕來的這段時間,爸爸又四處奔波,
到處找朋友和所有能想得到的地方借錢。好不容易等他湊到了五千元,
跑回醫院時,媽媽已經撐不住而往生了。
阿嬤緊接著趕到醫院,但她也沒見著媽媽的最後一面。
我們全都沒有見到媽媽的最後一面。

小時候,我不懂得責怪醫院忍心見死不救,只是怨自己家裡窮,拿不出保證金,才會造成媽媽和未出世的弟弟「一屍兩命」的悲慘命運。
但我的心裡,對醫院和醫生視錢如命,居然能狠心坐視難產的孕婦輾轉反側,讓她在那裡孤單而痛苦的死去,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
我心想,原來,如果付不起醫院! 的保證金,人只是會被放到死而已。

他們明明有能力施援手,卻因為病人繳不起保證金,而選擇袖手旁觀,
甚至連暫施援手也不肯,就這麼眼睜睜的坐視一個家庭陷入悲劇,六個孩子失去母親,卻依? M無動於衷。
這是什麼樣的冷血醫院?什麼樣的無情醫生?

多年後,健保局的人希望我能幫全民健保拍公益廣告。
本來我一向最排斥上鏡頭,總是避之唯恐不及,但想起媽媽,我還是答應了。
我衷心期盼並真誠希望,曾經發生在我媽媽及我家人身上的慘劇,再也不會發生在任何身上。 為此,我要盡最大的力量。

當念到第一句旁白:「有錢人不知無錢人的苦」時,我的喉嚨乾澀、眼眶熱 …,那瞬間,所有以為已經忘記的畫面全都回來了…。
我彷彿又回到了那條木板路,看到在暗淡的光線中,那個瘦小的人影蹲在地上,肩背一上一下起伏著 …,耳邊似乎又響起爸爸和阿嬤壓抑而嘶啞的傷心哭聲。

做人,比讀書更加重要
從我一踏進醫院,遠遠看見阿嬤在哭,我就知道,自己責任重大。
在那一剎那,我的童年結束了。六月才從小學畢業,七月間我就成了大人,要充當五個孩子的媽,照顧他們和爸爸。只是,本來我還以為國小畢業後,可以繼續升學念初中。
但爸爸卻對我說:「你不能去念書,你要出來幫忙做生意。」
我點點頭。我知道他手忙腳亂,需要幫手。從此,我就再也沒去上學了。

不能去上學,會不會有遺憾?當時確實有一點。
但後來我發現,不懂做人的道理,書念再多也沒用;
而如果懂道理,其實念不念書都無所謂,從此放下心結。

十三歲沒有媽媽了,責任重大,有五個兄弟妹要養,還有爸爸要照顧。
以前賣菜靠媽媽,媽媽一下子就走了,也沒來得及教我什麼。
一踏進了中央市場,我成了年紀最小的菜販,是一個正式的生意人了,而不是什麼學徒。
簡單說,我成了附近攤販的競爭者。
如果我的生意好起來,自然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意。
這時候,沒有人會想教我做生意,我只有自己教自己。

因此,我學做生意,幾乎都是靠自己用眼睛去看、去學、去摸索,看人家的蔬菜如何綁、排、放,觀察左右攤販如何做生意,如何和客人互動、應對,並把生意做成。

養家,一年只休息一天
媽媽的死,讓我體會到一件事:人最窮能有多窮?沒錢看病就是窮。
後來一連串的事情,更證明了這一點。我真正下定決心要賺錢,最在三弟生病走了以後。再次經歷家人因沒錢看病致死的慘劇,我從心裡覺得,錢真是好東西,有錢才能有命啊!
我們家已經有兩個人因為沒錢看病而死了,我一定要多賺錢,賺大錢,
才能夠保護家人和這個家。

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延長擺攤的時間。我的想法很簡單:開得越久、賺得越多。
本來下午五、六點就收攤。我開始一點點延長營業時間,八點、九點、十點 …,
最後在市場裡面做到凌晨一、兩點才收攤。!
那段時間中,姑姑忽然將阿嬤接走,我不但要忙生意,
中間還要回家洗衣、燒飯、顧小孩,待全家人的晚飯弄好後,再趕回市場攤位。

本來我睡眠就少,現在變得更少,幾乎沒有躺下來睡覺。
但在那時,只要能賺到錢,我什麼都可以忍下來,何況只是累一點、辛苦一點。
算起來,我的菜攤一天幾乎營業二十四小時,可以算是台東最早的7-Eleven,
晚上走過中央市場,一片黑暗中,只有我的攤位上亮著燈。
而且一年之中,我只休大年初一這一天。

為了這個家,為了父兄弟妹,我認為,? h付出一點,我責無旁貸、心甘情願。
每天工作到很晚,回來時大家已睡了。自從走掉一個弟弟後,我變得很容易擔心。
所以我每晚都會輪番? 邠d一遍在家裡睡覺的弟妹,看一看,數一遍,就像牧羊人,
每天晚上都會點點數,看看是不是所有的羊兒都回欄,所有的羊兒都安好一樣。

錢,要花在有用的地方
除家用錢之外,我從來沒有拿過爸爸的零用錢。但我有年輕女孩子的苦惱:
我需要購買一些私人用品,但我完全沒有自己的零用錢。
記憶中,我在少女時從不曾買過新衣服,包括內衣在內。

我的內衣是阿嬤拿米袋、麵粉袋改的。她將米袋拗過來、收邊後,
中間剪一個洞,然後兩側再剪兩個洞,讓手可以伸出來,就成了我的內衣。
一直到二十五、六歲,我都還在穿這種麵粉袋的內衣。
但兄弟和妹妹的內衣,我都是用買的,只是大的穿完給小的穿,小的穿完給更小的穿。

那時年輕,體力好,一天賣菜二十小時以上也不覺得累,反而是聽到的人覺得很累。
當時的心態是:反正有錢最好,一天能夠多賣三、五百塊,做到再晚也沒關係,
三天三夜不睡也沒關係。? o種心態,我一直保持到現在。
我的錢就是這樣辛苦賺來的,所以也從不亂花,省吃儉用。
每天晚上把本錢給爸爸以後,身上還有剩錢,就是我的零用錢。
把錢存到鐵罐做的撲滿裡,心想:「啊!我今天多賺了五十元!」
然後高興得不得了。今天五十,明天五十,很快就多了一百、兩百 …,
我慢慢的開始有了自己的私房錢。但是,我還是沒拿去買漂亮的衣服
或去吃好吃的美食,因為錢是我一塊一塊存下來的,我捨不得。
我想,總有一天,碰到適當的機會,我會把這些錢拿出來,花在有用的地方,
而不是亂花在沒有用的地方。

做生意,用誠意和頭腦
做生意是我的興趣,沒有人逼我,要是沒興趣,我也不會在市場一待五十年。
正因為我有興趣,所以在做生意時,我會打起全副精神,就像在作秀一樣賣力演出,
拿出最好、最漂亮的菜來給客人。這時我連身上的痠痛、疲勞,全都會忘記。
這就是我做生意的「誠意」。

有一次,我正在顧攤子時,一位穿著便服的年輕人走到我的攤子上,
拿起了一把韭菜花,問我多少錢。我報了價錢,他的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
他接著再問我:「如果我買很多,你的本錢是多少?」

「買很多?那是多少?」聽他這麼說,我一面打量他,一面在心裡盤算。
這個年輕人雖然穿著便服,但無論從神情、儀表或氣質來看,應該是軍人,
而軍人出來買菜,而且要買大量的菜,那一定就是採買。
賣菜很累人,賺的是蠅頭小利,要賺多,就要靠「量」來衝。
於是,我很阿莎力的報了一個根本就是本錢的價格。

他一聽,比剛才還驚訝,「唔!怎麼差那麼多?」接著他又問了幾個報價,
我也盡可能便宜報給他。他很快就決定:「那以後我向你訂貨。」
「好啊!」
他馬上下了一大筆訂單,其中包括各種蔬菜,幾乎是我一個月的生意量。

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從綠島來台東訪價的阿兵哥。
因為我的韭菜花報價,比他們綠島本島菜販進的價格便宜了三成之二,這促使他決定立刻向我訂貨。

後來,這位阿兵哥都向我買菜。雖然他第一次向我訂菜,我沒賺什麼錢。
但是,這種錢不是賺一趟,而是要慢慢賺,細水長流。
他覺得我的菜既漂亮又便宜,以後都固定向我訂,而且訂的量越來越大,種類也越來越多。慢慢的,我的利潤就出來了。

一把韭菜花,結果後來替我帶來一個月三、四百萬的生意量。
一把韭菜花帶來興隆的生意量,打開了我們的生意,不過也帶來了挑戰。
最直接的挑戰,就是來自同行。

綠島同行一看生意量銳減,打聽之後,坐船來到台東。
一找到我,就罵我搶他生意。雖然當時我很年輕,但從小就在市場做生意,
早就看慣了生意競爭。
我不慌不忙的對他說:「我在台東,你在綠島,我有坐船去綠島搶你的生意嗎?」
對方大概沒想到我會這樣反擊,一時說不出話來。
我沒理他,繼續說:「他自己來買菜,你叫我不要賣,那我擺這個! 攤子要幹嘛!」
我問他:「人家錢拿到我的面前,要給我賺,我如果不賺,那我不就是白痴了嗎?」
我講的是事實。本來一副興師問罪架式的他,頓時啞口無言。

陳樹菊簡介
童年時母親驟逝,她扛起照顧5個兄弟妹的責任,在台東中央市場擺攤賣菜。
她將賣菜累積近千萬的所得,全數捐贈出,幫助兒童及孤兒、蓋圖書館。
為2010年時代雜誌選為百大影響力人物。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