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圖

202508 東海外文系傑出系友
胡守芳(17):建築師,作品曾獲十多次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翻譯獎、譯文組評審獎、海外華文創作獎/1971年北一女畢業/加拿大溫哥華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建築學士/從事寫作、翻譯和漢語教學、建築設計師。
"最唏噓的是知道外文系熟又不熟的才華洋溢的胡守芳,她又是作家又是建築師身分及各種朋友諸多交集,變成想像中的熟友,她決定自己掌握自己的往生!" 第七章 乾眼症危機
第八章 1984年香港集體公共住宅研究方案
第九章 完成建築系畢業設計
第十章 專業建築師培訓及檢定過程
第十一章 通過加拿大建築師檢定考後,回歸文學舊愛
第十二章 健康危機再現
緒終
這本書的電子書應該4~5年前就有了。202502 出版紙本,不確定末章"第十二章 健康危機再現"是否新增
20251108查網路 博客來
情渡死生:對抗血癌四十餘年,置之死地而復生的生命奇蹟
內容簡介
一段跨越文化認知與生死界線的異國姻緣;
一對攜手抗癌、勇敢追夢的生命鬥士!
1976年,遠赴加拿大攻讀文學的吉羽發現自己罹患血癌,原本精心堆砌的美好人生模型驟然崩解!面對僅剩不到兩年壽命的殘酷事實,吉羽決定暫且放下文學夢,並毅然接受蘭杜──交往不到四個月的醫學院學生──的求婚,約定在兩人有生之年:
「此生此世,是好是壞,總要相攜相扶,同甘共苦。」
吉羽從零開始學習室內設計,蘭杜則四處尋找可能治療血癌的方法,最終他們聯繫上美國賀金森癌症研究中心,決定嘗試當時尚屬實驗性質的新療法──骨髓移植,經由置死地而復生的過程,先殲滅吉羽自身的造血免疫系統,再輸入捐贈者的骨髓幹細胞。
儘管療程順利完成,真正的戰鬥卻才開始。除了龐大的醫療開銷,化療的副作用、移植的後遺症等,在往後四十多年的歲月中,仍持續糾纏著吉羽和蘭杜。但也正是病痛與死亡帶來的震撼,使他們重新審視自我,看清自己的夢想與執著。
「同生共死,相濡以沫,天地間的無私莫過於此。如果不是有情,又是什麼?」
「醫學研究必得靠患者的回饋與參與才能逐步演進,許多新藥和療法都需經過長期追蹤,才能了解其效應和副作用。在反覆經歷病痛的煎熬中,是『愛』──支持我們走出死蔭的幽谷,尋得新生的希望和喜悅。」
本書特色
★一段跨越文化認知與生死界線的異國姻緣;一對攜手對抗血癌、勇敢追夢的生命鬥士!發現自己罹癌後,吉羽率先接受當時還屬實驗性質的骨髓移植療法,儘管療程順利完成,真正的戰鬥才正要開始。除了龐大的醫療開銷之外,化療的副作用、移植的後遺症等,在往後四十多年的歲月中,仍持續糾纏著吉羽和蘭杜。但也正是病痛與死亡帶來的震撼,使他們重新審視自我,看清自己真正的夢想與執著。
一對攜手抗癌、勇敢追夢的生命鬥士!
1976年,遠赴加拿大攻讀文學的吉羽發現自己罹患血癌,原本精心堆砌的美好人生模型驟然崩解!面對僅剩不到兩年壽命的殘酷事實,吉羽決定暫且放下文學夢,並毅然接受蘭杜──交往不到四個月的醫學院學生──的求婚,約定在兩人有生之年:
「此生此世,是好是壞,總要相攜相扶,同甘共苦。」
吉羽從零開始學習室內設計,蘭杜則四處尋找可能治療血癌的方法,最終他們聯繫上美國賀金森癌症研究中心,決定嘗試當時尚屬實驗性質的新療法──骨髓移植,經由置死地而復生的過程,先殲滅吉羽自身的造血免疫系統,再輸入捐贈者的骨髓幹細胞。
儘管療程順利完成,真正的戰鬥卻才開始。除了龐大的醫療開銷,化療的副作用、移植的後遺症等,在往後四十多年的歲月中,仍持續糾纏著吉羽和蘭杜。但也正是病痛與死亡帶來的震撼,使他們重新審視自我,看清自己的夢想與執著。
「同生共死,相濡以沫,天地間的無私莫過於此。如果不是有情,又是什麼?」
「醫學研究必得靠患者的回饋與參與才能逐步演進,許多新藥和療法都需經過長期追蹤,才能了解其效應和副作用。在反覆經歷病痛的煎熬中,是『愛』──支持我們走出死蔭的幽谷,尋得新生的希望和喜悅。」
本書特色
★一段跨越文化認知與生死界線的異國姻緣;一對攜手對抗血癌、勇敢追夢的生命鬥士!發現自己罹癌後,吉羽率先接受當時還屬實驗性質的骨髓移植療法,儘管療程順利完成,真正的戰鬥才正要開始。除了龐大的醫療開銷之外,化療的副作用、移植的後遺症等,在往後四十多年的歲月中,仍持續糾纏著吉羽和蘭杜。但也正是病痛與死亡帶來的震撼,使他們重新審視自我,看清自己真正的夢想與執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吉羽
本名胡守芳(Shou-Fang Hu-Moore),臺灣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
1976年赴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ta讀比較文學研究所,兼任東亞系助教。1977年春因罹患白血病改讀室內設計,1979年秋病情惡化進入末期,赴美接受骨髓移植療程。1981至1985年就讀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建築系,獲建築學士學位。1991年通過B.C.省註冊建築師檢定考。次年自行開業,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逾十年。1996至2019年在溫哥華華語學校兼事成人漢語會話、語法/句型和文字班教學,曾獲B.C.省中文協會優良華文教師獎、Langara學院資深教師獎。
1993年重拾文學創作及翻譯。1996至2022年為The Taipei Chinese PEN季刊《臺灣文譯》英譯臺灣文學作品。曾獲臺灣梁實秋文學散文獎、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新詩獎等,並獲多次臺灣梁實秋文學獎英譯、中譯詩和譯文類優選獎,及中譯英短篇小說優選獎。
吉羽
本名胡守芳(Shou-Fang Hu-Moore),臺灣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
1976年赴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ta讀比較文學研究所,兼任東亞系助教。1977年春因罹患白血病改讀室內設計,1979年秋病情惡化進入末期,赴美接受骨髓移植療程。1981至1985年就讀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建築系,獲建築學士學位。1991年通過B.C.省註冊建築師檢定考。次年自行開業,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逾十年。1996至2019年在溫哥華華語學校兼事成人漢語會話、語法/句型和文字班教學,曾獲B.C.省中文協會優良華文教師獎、Langara學院資深教師獎。
1993年重拾文學創作及翻譯。1996至2022年為The Taipei Chinese PEN季刊《臺灣文譯》英譯臺灣文學作品。曾獲臺灣梁實秋文學散文獎、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新詩獎等,並獲多次臺灣梁實秋文學獎英譯、中譯詩和譯文類優選獎,及中譯英短篇小說優選獎。
目錄
自序
緒端
第一章 異國姻緣,以天地為憑證
第二章 面對死亡威脅的省思
第三章 改讀室內設計
第四章 赴美接受骨髓移植療程
第五章 接二連三的骨髓移植副作用和排異反應
第六章 修讀建築學系
第七章 乾眼症危機
第八章 1984年香港集體公共住宅研究方案
第九章 完成建築系畢業設計
第十章 專業建築師培訓及檢定過程
第十一章 通過加拿大建築師檢定考後,回歸文學舊愛
第十二章 健康危機再現
緒終
緒端
第一章 異國姻緣,以天地為憑證
第二章 面對死亡威脅的省思
第三章 改讀室內設計
第四章 赴美接受骨髓移植療程
第五章 接二連三的骨髓移植副作用和排異反應
第六章 修讀建築學系
第七章 乾眼症危機
第八章 1984年香港集體公共住宅研究方案
第九章 完成建築系畢業設計
第十章 專業建築師培訓及檢定過程
第十一章 通過加拿大建築師檢定考後,回歸文學舊愛
第十二章 健康危機再現
緒終
第八章 1984年香港集體公共住宅研究方案
第九章 完成建築系畢業設計
第十章 專業建築師培訓及檢定過程
第十一章 通過加拿大建築師檢定考後,回歸文學舊愛
第十二章 健康危機再現
緒終
序
序
認真寫這本回憶錄,是從2024年1月看到我的胸腹腔追蹤電腦斷層掃描報告開始。上面顯示在2023年11月左肺下半葉切除手術後,雖然左肺復原的狀況大致尚可,腹腔右側的腸繫膜中卻有一個1.5公分的小結節,接下來的正子掃描也是同樣結果。放射科醫師根據我的病歷推測,有可能是從兩年半前右腹切除的脂肪肉瘤轉移過來的腫瘤,新的一年剛開始,這顯然不是好消息。我和負責過去那次手術的腹腔腫瘤外科醫生麥克尼爾醫師會商後,決定不再接受剖腹手術,將之切除化驗。也不考慮放療或化療,因為我不願自己的生活品質受損。做了這個決定後,我心裡明白,身體的狀況往後可能還會出現變數,甚至惡化。知道自己已快走到生命盡頭,餘下的時間不多了,於是開始回顧自己波濤洶湧的一生,想把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訴諸文字和人分享。
世間慣常以高學歷、高職位或財富衡量一個人的成就。但當我回顧自己過去四十多年飽受癌症摧殘的大半生,卻發現最大的成就是沒有懷憂喪志,沉湎在憂懼、自憐中虛度時光,反倒在強烈的求生欲和求知欲驅使下,屢次化危機為轉機。先是在得知罹患血癌時放棄追求比較文學的碩士學位,而改讀先前一無所知的室內設計學科,並隨後入行從業。後來在血癌末期又接受了激進的「置死地而後生」骨髓移植療法。我獲得新生,回到室內設計行業後又放棄了工作,申請赴外地讀建築設計學系,儘管就讀期間遭受了連續不斷的骨髓移植後遺症和副作用折磨,卻始終沒有放棄學習,最後終於克服萬難,取得了註冊建築師資格自行開業。四十歲時,我重拾年少時至愛的文學,從事創作和中英文翻譯,獲得了不少獎項,同時也參與海外漢語教學,過起興味十足的斜槓人生。
不過,我之所以能成就這一切,歸根究柢要感謝上蒼的恩典,讓我初到異國他鄉就遇見了一個渾身散發鄉土味的奇特人物,他紅棕色的披肩長髮加上滿面鬍髭,看來如獅鬃罩頂,身上穿著一條土氣十足的連身工作褲,胸前則繡了一道蕪菁(turnip)食譜,說起話來如孩童般直言不諱,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挑釁地問我這個剛從臺灣來的年輕助教,一個涉及當時臺海兩岸敏感局勢的問題,令我十分不悅。但這個被我視為麻煩人物的傢伙,不久後卻開始對我展開追求,後來甚至在聽說我罹患了白血症時,立刻向我求婚,絲毫不顧自己即將進入嚮往已久的醫學院研讀,得以實現未來懸壺濟世的夢想,也沒顧慮往後的道途將是何等艱辛。
老天對我們這段倉促締結的異國姻緣自始就發出了警訊。我在2007年寫的一篇散文〈與君相知〉中曾提到,婚禮過後沒幾天,因蘭杜出城打工,我在艾德蒙屯公寓裡獨居時,忽然接到金飾店打來電話,說他買婚戒的支票因存款不足無法兌現,我只好尷尬萬分地趕去店裡付現金。這個意外風波若往深處想,可真不是個好兆頭。不過當時我倒沒在意,因為眼前的一切似乎都不真實,包括自己的病,和他這個人。但兩人相處久了,我逐漸受他慷慨開闊的胸懷和赤子般天真樂觀的性情影響,也學會了去除成見,接受彼此性格和文化認知的差異。
對於我不樂觀的病情,他一進醫學院就開始四處搜尋癒方,比同班同學更認真翻閱醫學期刊,試圖找些先進研究資料,最後發現美國西雅圖的賀金生癌症研究中心研發的骨髓移植療程有治癒血癌的可能。接著就大費周章地安排我和手足們做血型配對測試,想為我找合適的捐髓者。最終,我的生命因此而延長了四十多年。在他全力支持下,我得以發掘許多未知的潛能,進入不同的領域學習、工作,為我開啟了嶄新的視野。隨著年歲增長,我益發感覺他是悲憫的上蒼派來救我脫離苦難的天使,但我何德何能,竟得此恩寵?
因此,我覺得自己在生命將盡時有義務寫下這段奇異漫長的經歷,一方面想對冥冥中的造物者和身旁這位伴我上刀山下苦海、始終不離不棄的天使表達衷心感恩之情,當然也要感謝捐贈骨髓予我重生的二姊守仁,另一方面想和世間與我同樣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分享共勉。多年來我從和他們許多人的交流互動中,感應到心念之力極其強大,終日煩憂只會讓人患抑鬱症,反而得不償失。倒不如改變心態把心神轉移到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物上,幫助身心康復。
我向來有寫日記和筆記的習慣,自1970年代來到加拿大後,一直把它們存放在書桌下幾個分別標明了年代的紙盒內,也曾用電腦軟體寫了幾篇有關骨髓移植療程的文字檔,不曾發表過。有這些現成的資料為依據,我落筆後一口氣寫到3月底,就完成了初稿。書寫的過程讓我有機會重新梳理過去四十多載漫長的記憶,除了書中提到的幾位已具名的醫師對我的存活有直接的影響外,我也注意到幾個只與我擦身而過的無名身影,譬如在我和二姊的血型配對測試的那段插曲中,那位回香港探親趁回程之便,把我二姊的血液樣本帶到西雅圖機場的粵籍女士,以及我們事先安排好的那家計程車公司派去取貨的不知名司機,此人既已取得車費,若在把血樣送往當地實驗室化驗途中,因一念之差不按合約行事,而丟掉手上不起眼的小包裹──回想起來令我不由得捏了一把冷汗。又如那位在亞伯達省政府部門任職的公務員,在得知我已進入白血病劇變期,需要緊急醫療補助經費赴美接受骨髓移植時,毫不猶疑地要求緊急醫療經費審查委員會立即召開電話會議,讓我最終得以成行。
這幾位無名氏讓我不禁想起古籍中的幾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他們的善行確實救了我,儘管當時並不知情。
最後,已年過七十的我也了悟了,這麼多年來不斷迫使我朝生路走的竟是死亡,不由得感嘆生命中實在充滿玄機。
由於我並非知名作家,完成回憶錄初稿後原本並不奢望出版,多虧忘年之交蔣安熱心告知,臺灣有出版社接受投稿出書。我五月底寄出文稿嘗試後,沒多久就收到秀威資訊十分肯定的電郵回覆,表示經他們編輯部評估後,願意為我出版。如此激勵的言詞又為我的餘生點燃了一盞明燈,令我雀躍不已!
書中回憶的內容多是我個人的經歷和感受,也參考了過往的日記與筆記。為保障個人、醫療機構及我曾任職的事務所隱私,有些非以真實全名呈現。最後要感謝好友書法家洪子珺女士為本書中文書名題字。
認真寫這本回憶錄,是從2024年1月看到我的胸腹腔追蹤電腦斷層掃描報告開始。上面顯示在2023年11月左肺下半葉切除手術後,雖然左肺復原的狀況大致尚可,腹腔右側的腸繫膜中卻有一個1.5公分的小結節,接下來的正子掃描也是同樣結果。放射科醫師根據我的病歷推測,有可能是從兩年半前右腹切除的脂肪肉瘤轉移過來的腫瘤,新的一年剛開始,這顯然不是好消息。我和負責過去那次手術的腹腔腫瘤外科醫生麥克尼爾醫師會商後,決定不再接受剖腹手術,將之切除化驗。也不考慮放療或化療,因為我不願自己的生活品質受損。做了這個決定後,我心裡明白,身體的狀況往後可能還會出現變數,甚至惡化。知道自己已快走到生命盡頭,餘下的時間不多了,於是開始回顧自己波濤洶湧的一生,想把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訴諸文字和人分享。
世間慣常以高學歷、高職位或財富衡量一個人的成就。但當我回顧自己過去四十多年飽受癌症摧殘的大半生,卻發現最大的成就是沒有懷憂喪志,沉湎在憂懼、自憐中虛度時光,反倒在強烈的求生欲和求知欲驅使下,屢次化危機為轉機。先是在得知罹患血癌時放棄追求比較文學的碩士學位,而改讀先前一無所知的室內設計學科,並隨後入行從業。後來在血癌末期又接受了激進的「置死地而後生」骨髓移植療法。我獲得新生,回到室內設計行業後又放棄了工作,申請赴外地讀建築設計學系,儘管就讀期間遭受了連續不斷的骨髓移植後遺症和副作用折磨,卻始終沒有放棄學習,最後終於克服萬難,取得了註冊建築師資格自行開業。四十歲時,我重拾年少時至愛的文學,從事創作和中英文翻譯,獲得了不少獎項,同時也參與海外漢語教學,過起興味十足的斜槓人生。
不過,我之所以能成就這一切,歸根究柢要感謝上蒼的恩典,讓我初到異國他鄉就遇見了一個渾身散發鄉土味的奇特人物,他紅棕色的披肩長髮加上滿面鬍髭,看來如獅鬃罩頂,身上穿著一條土氣十足的連身工作褲,胸前則繡了一道蕪菁(turnip)食譜,說起話來如孩童般直言不諱,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挑釁地問我這個剛從臺灣來的年輕助教,一個涉及當時臺海兩岸敏感局勢的問題,令我十分不悅。但這個被我視為麻煩人物的傢伙,不久後卻開始對我展開追求,後來甚至在聽說我罹患了白血症時,立刻向我求婚,絲毫不顧自己即將進入嚮往已久的醫學院研讀,得以實現未來懸壺濟世的夢想,也沒顧慮往後的道途將是何等艱辛。
老天對我們這段倉促締結的異國姻緣自始就發出了警訊。我在2007年寫的一篇散文〈與君相知〉中曾提到,婚禮過後沒幾天,因蘭杜出城打工,我在艾德蒙屯公寓裡獨居時,忽然接到金飾店打來電話,說他買婚戒的支票因存款不足無法兌現,我只好尷尬萬分地趕去店裡付現金。這個意外風波若往深處想,可真不是個好兆頭。不過當時我倒沒在意,因為眼前的一切似乎都不真實,包括自己的病,和他這個人。但兩人相處久了,我逐漸受他慷慨開闊的胸懷和赤子般天真樂觀的性情影響,也學會了去除成見,接受彼此性格和文化認知的差異。
對於我不樂觀的病情,他一進醫學院就開始四處搜尋癒方,比同班同學更認真翻閱醫學期刊,試圖找些先進研究資料,最後發現美國西雅圖的賀金生癌症研究中心研發的骨髓移植療程有治癒血癌的可能。接著就大費周章地安排我和手足們做血型配對測試,想為我找合適的捐髓者。最終,我的生命因此而延長了四十多年。在他全力支持下,我得以發掘許多未知的潛能,進入不同的領域學習、工作,為我開啟了嶄新的視野。隨著年歲增長,我益發感覺他是悲憫的上蒼派來救我脫離苦難的天使,但我何德何能,竟得此恩寵?
因此,我覺得自己在生命將盡時有義務寫下這段奇異漫長的經歷,一方面想對冥冥中的造物者和身旁這位伴我上刀山下苦海、始終不離不棄的天使表達衷心感恩之情,當然也要感謝捐贈骨髓予我重生的二姊守仁,另一方面想和世間與我同樣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分享共勉。多年來我從和他們許多人的交流互動中,感應到心念之力極其強大,終日煩憂只會讓人患抑鬱症,反而得不償失。倒不如改變心態把心神轉移到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物上,幫助身心康復。
我向來有寫日記和筆記的習慣,自1970年代來到加拿大後,一直把它們存放在書桌下幾個分別標明了年代的紙盒內,也曾用電腦軟體寫了幾篇有關骨髓移植療程的文字檔,不曾發表過。有這些現成的資料為依據,我落筆後一口氣寫到3月底,就完成了初稿。書寫的過程讓我有機會重新梳理過去四十多載漫長的記憶,除了書中提到的幾位已具名的醫師對我的存活有直接的影響外,我也注意到幾個只與我擦身而過的無名身影,譬如在我和二姊的血型配對測試的那段插曲中,那位回香港探親趁回程之便,把我二姊的血液樣本帶到西雅圖機場的粵籍女士,以及我們事先安排好的那家計程車公司派去取貨的不知名司機,此人既已取得車費,若在把血樣送往當地實驗室化驗途中,因一念之差不按合約行事,而丟掉手上不起眼的小包裹──回想起來令我不由得捏了一把冷汗。又如那位在亞伯達省政府部門任職的公務員,在得知我已進入白血病劇變期,需要緊急醫療補助經費赴美接受骨髓移植時,毫不猶疑地要求緊急醫療經費審查委員會立即召開電話會議,讓我最終得以成行。
這幾位無名氏讓我不禁想起古籍中的幾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他們的善行確實救了我,儘管當時並不知情。
最後,已年過七十的我也了悟了,這麼多年來不斷迫使我朝生路走的竟是死亡,不由得感嘆生命中實在充滿玄機。
由於我並非知名作家,完成回憶錄初稿後原本並不奢望出版,多虧忘年之交蔣安熱心告知,臺灣有出版社接受投稿出書。我五月底寄出文稿嘗試後,沒多久就收到秀威資訊十分肯定的電郵回覆,表示經他們編輯部評估後,願意為我出版。如此激勵的言詞又為我的餘生點燃了一盞明燈,令我雀躍不已!
書中回憶的內容多是我個人的經歷和感受,也參考了過往的日記與筆記。為保障個人、醫療機構及我曾任職的事務所隱私,有些非以真實全名呈現。最後要感謝好友書法家洪子珺女士為本書中文書名題字。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異國姻緣,以天地為憑證(節選)
5
發覺到自己身體的異樣是一月底的事。忙完了一天的課業,這一夜我終於熄燈就寢,在溫暖的被褥裡伸展疲累的筋骨。突然,我感覺到肋骨左下方腹腔的側面有一個腫塊,摸起來不硬,然而確實有物。我的心陡然一沉,三年多前的惡夢又罩上心頭。難道是腫瘤細胞沒有完全切除,轉移到其他器官了?難道病痛又要再次剝奪我生命僅存的一點尊嚴?在舉目無親的異鄉,我難道要被迫放棄學業和工作,失去精神的寄託?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各種可怕的思緒,覆側輾轉,直到天明。
在朦朧的晨光中,我疲倦地醒來,下意識地又去觸摸那個方位。奇怪的是,「它」似乎已經消失了。我舒了一口氣,告訴自己一切只是多慮。但我的欣慰只是短暫的。這個古怪的現象似乎持續不去。夜晚入睡時,我總會觸摸到這個不明的腫塊。而清晨初醒時,它卻又消失無蹤。我的心情七上八下,不知道該面對或忘記這樁事實。
一個多星期過去了,我終於鼓起勇氣,到大學的醫務所掛號看醫生。但是該掛哪一科呢?我有限的生理知識不能幫助我決定是哪個器官出了問題。想來想去,我終於掛了婦科。因為如果合理推想起來,這應該和前次的經驗有些關連。
做為東方女性,我對自己的身體有著近乎無知的禁忌和羞怯,卻偏偏碰上了一個同樣拘謹的日裔男性婦科醫生米田大夫(Dr. Yoneda)。幸好他有一位老護士做助手。南熙隨和又健談,經常擔任醫生和病人間的傳聲筒。米田醫生在肅然靜默中做了例行檢查,又查問了我的病史,皺著眉頭思考著各種可能性,但他的眼睛自始至終沒有抬起來正視過我。
是的,他也可以感覺到我腹腔左上方有個腫塊,但摸起來卻不像一般腫瘤。我的腸胃飲食聽來都很正常,究竟是什麼原因,一時卻很難說。他迅速地在病歷表上做了筆記,請南熙安排時間,要我三個星期後再去複診。
我的心情稍微放鬆了一點兒。至少米田醫生不認為是腫瘤。「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我把憂懼暫時擱在腦後。然而觀察了三個星期後,這個不正常的現象並未消失。我依約再去見了米田醫生,他重複了檢查諮詢的過程,抓抓頭,仍然做不出結論。老護士南熙照他吩咐,再次安排下一次複診的時間。她善解人意地拍拍我的肩膀,要我放心。
5
發覺到自己身體的異樣是一月底的事。忙完了一天的課業,這一夜我終於熄燈就寢,在溫暖的被褥裡伸展疲累的筋骨。突然,我感覺到肋骨左下方腹腔的側面有一個腫塊,摸起來不硬,然而確實有物。我的心陡然一沉,三年多前的惡夢又罩上心頭。難道是腫瘤細胞沒有完全切除,轉移到其他器官了?難道病痛又要再次剝奪我生命僅存的一點尊嚴?在舉目無親的異鄉,我難道要被迫放棄學業和工作,失去精神的寄託?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各種可怕的思緒,覆側輾轉,直到天明。
在朦朧的晨光中,我疲倦地醒來,下意識地又去觸摸那個方位。奇怪的是,「它」似乎已經消失了。我舒了一口氣,告訴自己一切只是多慮。但我的欣慰只是短暫的。這個古怪的現象似乎持續不去。夜晚入睡時,我總會觸摸到這個不明的腫塊。而清晨初醒時,它卻又消失無蹤。我的心情七上八下,不知道該面對或忘記這樁事實。
一個多星期過去了,我終於鼓起勇氣,到大學的醫務所掛號看醫生。但是該掛哪一科呢?我有限的生理知識不能幫助我決定是哪個器官出了問題。想來想去,我終於掛了婦科。因為如果合理推想起來,這應該和前次的經驗有些關連。
做為東方女性,我對自己的身體有著近乎無知的禁忌和羞怯,卻偏偏碰上了一個同樣拘謹的日裔男性婦科醫生米田大夫(Dr. Yoneda)。幸好他有一位老護士做助手。南熙隨和又健談,經常擔任醫生和病人間的傳聲筒。米田醫生在肅然靜默中做了例行檢查,又查問了我的病史,皺著眉頭思考著各種可能性,但他的眼睛自始至終沒有抬起來正視過我。
是的,他也可以感覺到我腹腔左上方有個腫塊,但摸起來卻不像一般腫瘤。我的腸胃飲食聽來都很正常,究竟是什麼原因,一時卻很難說。他迅速地在病歷表上做了筆記,請南熙安排時間,要我三個星期後再去複診。
我的心情稍微放鬆了一點兒。至少米田醫生不認為是腫瘤。「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我把憂懼暫時擱在腦後。然而觀察了三個星期後,這個不正常的現象並未消失。我依約再去見了米田醫生,他重複了檢查諮詢的過程,抓抓頭,仍然做不出結論。老護士南熙照他吩咐,再次安排下一次複診的時間。她善解人意地拍拍我的肩膀,要我放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