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吳翰書

有時候,一席話可以勝讀多年書。吳翰書老師就是這樣,他在汽車上的一席話(「流動的饗宴」)給我很深刻的印象,正像荀子說的「贈人以言」,遠比千金還貴重。

大概在1974年,我們一起搭乘台汽客運,從東海下去台中。

吳翰書老師當時可能上東海的建築系演講或找朋友,而我有許多這方面的朋友,所以一上車就可以聊得深入。

你可以了解他的「正直不阿」和急切的個性。

他當時一直推薦塞尚,認為現代藝術必須從他講起。(他說他「用畫在思考」;「一切都在邀請我們,去找回作品那兒幾乎無形的印跡,找回沉思者那片無聲的世界,因為它已經被道出,所以從此可以被觸及。」--2010年補,取自《梅洛-龐蒂傳Merleau-Ponty: sar vie, son oeuvre by A. Robinet)後來的20年,我有機會參觀歐美日的許多藝術館,每回看到塞尚的畫,就會特別用心。「20世紀……更能關注我稱之為『無限親近,幾乎當下』的經驗。在繪畫上亦是如此。塞尚比起他之前任何畫家來,更深入地探索我們對外物的感覺是怎麼跟我們的精神圖像相結合,產生我們對事物的認知的…….他是有意識地通過新的繪畫技巧。去揭示我們對感性世界的知覺是怎麼形成的。」(J. F. Billeter《莊子四講》宋剛譯,北京;中華,2009,頁127

我對馬蒂斯的作品和生平下過一番功夫,了解他曾花費不少錢買幅塞尚的作品,朝夕相處、觀摩數年。法國導演Robert Bresson 對塞尚的藍之印象特別深刻,參考他的《電影書寫札記》(譚家雄等譯,北京:三聯,2001,頁51)。

我那時候買過一本企鵝版的D. H. Lawrence文選》,不過沒緣讀作者寫的《我的繪畫導論》,數十年過去之後,我在台大圖書館讀到1997年日本再製的 Lawrence 畫冊》(昔日是限印本,只賣預約訂購者),後許是字體很美觀、容易讀,我才讀到Lawrence 說的,塞尚畫的蘋果,至少可以說是空前的,讓我們這些每天看過它們的人覺得很慚愧(我在英國住過,那兒的蘋果數還很多,還可能出幾個牛頓………)。

吳老師對於我們的前途還有很獨特的見解,他認為不應該去上班,應該去許多民間的大師處去拜師,搶救即將消逝的絕學,因為他們一過世,就成絕響。這點,我沒做成,因為畢竟我不是藝術家。

許多年之後,我參考了:「現代藝壇包青天:教授美術史的藝評家吳翰書」《聯合文學》(19906月號,頁99-100),覺得這兩頁的圖文,大大補充了我上述的說法。

他的畫像之一,為紫藤蘆茶藝館主人周渝先生所收藏,曾在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展過;《聯合文學》上有《台視文化 家庭月刊》所提供的讀書會照片,相當傳神。據說他昔日曾多次在紫藤蘆講過八大山人,放論過「什麼是真假鄉土畫作」等等。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William T. Sherman 將軍

這位將軍有點意思


威廉·特庫姆塞·舍曼英語William Tecumseh Sherman,又譯謝爾曼,1820年2月8日-1891年2月14日)是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北部聯邦軍將領,以火燒亞特蘭大和著名的向大海進軍戰略而聞名於世,與尤裏西斯.格蘭特將軍制定「東西戰線協同作戰」計畫。


ON THIS DAY

On Dec. 22, 1864, during the Civil War, Union Gen. William T. Sherman sent a message to President Lincoln from Georgia, saying, "I beg to present you as a Christmas gift the city of Savannah."




English
  • Born: 8 February 1820
  • Birthplace: Lancaster, Ohio
  • Died: 14 February 1891
  • Best Known As: Union general who said, "War is hell."

William Tecumseh Sherman is the U.S. Civil War general who famously said, "war is hell" -- and proved it with a destructive campaign through the South that burned the cities of Atlanta, Georgia and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A graduate of the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1840), Sherman served without distinction during the Mexican War and, as a young lieutenant, was sent by President James Polk to report on California's gold rush (1847). Sherman left the military in 1853 and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build a career in banking in California and law in Kansas before becoming the superintendent of the Louisiana Military Seminary (the forerunner of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fter the South seceded, he returned to the army in 1861 as a colonel and went on to participate in some of the Civil War's biggest campaigns, including Bull Run, Shiloh, Vicksburg and Chattanooga.

In the spring of 1864 Sherman, who commanded the Union armies of the Cumberland, the Tennessee and the Ohio, began a spectacular drive against the armies of General Joseph E. Johnston that ended with the Union occupation of Atlanta. Sherman ordered the city evacuated and razed, part of his strategy to economically cripple and psychologically intimidate the rebels. After the Atlanta campaign he began his "March to the Sea," a property-destroying drive that began in November and ended with the occupation of Savannah on 21 December (his "Christmas present" to President Lincoln). Sherman then marched up through the Carolinas and received Johnston's surrender in North Carolina on 26 April 1865, just after Robert E. Lee surrendered to U. S. Grant at Appomattox (9 April). After the war Sherman served as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army from 1869 to 1884, during which time he applied his ferocity to the Indian Wars in the West. His policy of expanding warfare beyond the battlefield and into the civilian infrastructure, called "total warfare" and "scorched earth" strategies, has led to him being known as one of the fathers of modern warfare. He is considered by some to be one of the Civil War's greatest heroes, but residents of the American southeast, especially Georgia, pretty much still hate him.

Sherman was named Tecumseh after the Shawnee chieftain; as a boy Sherman was raised by family friends, who had him baptized as William... Sherman was a prolific writer and published a two-volume memoir in 1875... Unwilling to be drafted to run for president, Sherman is known for saying, "If nominated, I will not run. If elected, I will not serve."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漫畫賈伯斯

主旨: 漫畫賈伯斯

富蘭克林及愛迪生歡迎賈伯斯

cid:368C63F0EE594A2D8689048FA91BE27D@Naomi

賈伯斯墓碑
cid:C11BBFCF81D44520A58270AC53BE852B@Naomi


老子不幹了(iQuit)
cid:30439634F4664958BF5811E7D28D9A02@Naomi


我安息了(iRest)
cid:A361BC6354874F2DB87F6E2389DB0496@Naomi


比爾蓋茲 猜我由哪兒打的電話 (icloud 雲端)
cid:10164693E0FE41CAA487BE06067DAB36@Naomi


我在天堂iHeaven
cid:A07649590F8147ED9F373A785F373903@Naomi


老實說,賈先生上一次在這裡造成轟動的蘋果,是與亞當夏娃及一條毒蛇有關,再來就是你這次了
cid:CB0D6624E9AA418A9BB05992C589D816@Naomi


賈摩西
cid:850C54BEC47E43A6A01BC459FEEB2A21@Naomi

摩西,見過賈先生,他打算把你的十誡碑石升級
cid:735DBF2641704A86ACA5E55D735AF32C@Naomi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林中斌

林中斌,(1942年5月7日-),祖籍廣東新會,於雲南昆明出生。台灣無黨籍學者,研究人民解放軍的專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及戰略所教授

[编辑] 經歷

[编辑] 著作

  • 《China's Nuclear Weapons Strategy》 (中共核武戰略 Lexington Books 1988)
  • 《PRC Tomorrow》 (明日中國大陸 NSYSU 1996)
  • 《Democracy in Taiwan》(臺灣民主化 World Affairs 1992-93)
  • 《China's 1989 Upheaval》(中共1989之動盪 World Affairs 1990)
  • 《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
  • 《龍威─中國的力量與核戰略》
  • 《以智取勝》
  • 主編《廟算台海:新世紀海峽戰略態勢》


  他青年時期在野外探礦,在險峻環境攀岩前進,而且真正找到礦脈。然後有一天,像一個看夠江湖的劍客一樣,他拋開前途看好的探礦工作,改讀政治學,成為國際關係領域的專家。

  他出生病弱,甚至被認為養不活了,一身病痛伴他成長。但到了60多歲,卻猶能頻登高山。

  曾經一個人在深山活著,然後在華府政治圈活著。談詩談畫談音樂是他所愛,甚至有崑曲的家學淵源,像矛盾又像融合。這些都是奇妙之處。

  他,林中斌,在書中很謙虛的談這些往事,探礦、恩情、保健、求學、音樂、攝影、賞畫,他平淡的講自己用腳用手用心打出的經驗。

  他後來當過陸委會副主委、國防部副部長,數十年劍與花的歲月,到了事業高峰,仍然是文武兼備。

劍與花的歲月:林中斌凡塵隨筆

  • 作者:林中斌
  • 出版社:商訊
  • 出版日期:2009年1


作者簡介

林中斌

  1942年生於昆明,1948年隨母親來台。台大地質系畢業,1967年至1977年在美國、加拿大探礦、開礦,深入不毛之地、高山峽谷及冰川地帶度過10年寒暑。期間他修完地質碩士及企管碩士學位。

  1974年,憑著堅持及運氣,他在美國靜水雜岩區率先找到第一個白金礦脈,隨後駐在當地負責白金礦的開採。

  1979年,這位地質專家,改讀國際關係,以後成為華府知名智庫的亞洲部副主任。1995年回國,接著1996年在政府部門工作,先後出任陸委會副主任及國防部副部長等職。

  一生熱愛攝影、音樂及賞畫。攝影得過全美首獎,也能自己編寫一些古典樂曲,賞畫則是他精神世界的「渡假勝地」。

  林中斌,在美國工作近30年,沒有入美國籍,只使用Chong-Pin Lin這個英文名字。與政治沾上邊,但沒有加入任何政黨。這樣一個人,似奇而平易,似專而博雜,似平凡而多歷驚險,就像他的名字中斌一樣,質兼文武。

詳細資料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說:「十年磨一劍」。
您眼前所讀的冊子,要出版它,十年尚不夠。所以我說:「廿年成一書」。

  從一九八○年中期籌劃匯集出版我在國外已發表過的生活散文,到二○○九年秋天《劍與花的歲月》問世,已廿多年。

在快速變化、新奇炫目的廿一世紀出版書叢中,此書屬於化石級的異類。
它的由來是漫長的、顛沛的、曲折的。

八○年末期,我人在國外尋找台灣出版社,不成功。理由是字數不夠。

  九○年代上半期,我忙著成家、歸國。九○年代下半期至二○○四年,我服務公門,白日身形忙碌,夜晚思緒懸掛,生活像永不停轉的陀螺。但是出散文集的念頭像灰燼下的火苗,不曾熄滅。

   ○四年退出公門之後,火苗油然竄起。環顧周遭人物,盡見顯赫高位結束後竟然生命所剩空無一物,遠不如留下出版的文字和教化有意義。愈發覺得有責任把自己 獨特的見聞和心得對社會和歷史作個交代。於是趁教學的寒暑假,抽空補足字數。○三/○四年舉辦攝影展之後,朋友建議出版攝影集。○七年暑假,攝影和文字合 編成一本初稿《凡塵瑣記》。但是試圖接洽出版社,不斷遭到「禮貌回絕」。直到秋天,才出現曙光。

  某為人稱道的出版社居然欣然接受我的書稿,但附上條件。「你為人太神秘啦!很少談你個人的過去。我們為你出書以前,你必須補寫父母、求學、在國外的事業、生活心得等等。最好也交代回國後在公門的種種見聞。」

  我原先想撇開流水帳式,而且容易自我沉迷於其中的回憶錄。我只想呈現別人會有興趣閱讀的點點滴滴人生經驗。我希望能以文字內涵,而非我公門官職為讀者看我書的動機。但在編輯的慫恿下,我部分妥協,願意寫出歸國前的歲月,但仍然拒絕讓這本書沾上國內有爭議的政治。

  一年半後,已是○九年四月,我終於在繁忙教學和頻頻出國講演的空檔裡,補齊編輯要求的章節。但是在世界金融風暴的巨浪拍擊下,編輯歉然的說:「我已無權作出版的決定了。」那是個灰冷春日的一天。

  也許,就像書裡「康老闆」中我尋得白金礦的經驗一樣,「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是我的宿命。

  六月底,感謝老友駐阿拉伯代表楊勝宗推薦,商訊文化表示出版的興趣。在他們專業的篩選、編輯、排版、定名後,此書終於成型。

   回首過去多年,許多朋友花心血在此書上,我心懷感激但無法一一點名申謝。我要感謝為我謀求出版及給我打氣的陳慧紋小姐、吳俊德先生、亓樂義先生、張麗君 小姐。我要感謝鼓勵我出版攝影作品的梁丹丰教授、鐘永和老師、林宜靜小姐。我也要感謝林馨琴小姐和李濰美小姐的建議,為此書注入新的活力。我會永遠感念對 此書編寫作過貢獻的朋友:蔡蕙苓、湯名暉、郭姿吟、劉智年、黃引珊、張惠玲。

  我要特別感謝商訊文化謝振寶先生的引見、魯惠國先生的支持、蔡加壬先生極為精到、細心的編輯,以及其他同仁費心的配合。

最後,我尤其要感謝給我每篇初稿最寶貴第一反應的讀者──我的內人張家珮。

林中斌
二○○九年九月十八日

推薦序

一個懂得生活的人

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錢 復

  林中斌兄是我很欽佩的一位國際事務學者,最近將他的一些非學術性的文章集為「劍與花的歲月:林中斌凡塵隨筆」,囑我為序。

   中斌兄的父母,林文奎將軍及張敬教授是先父母的好友。林伯父和先父同年,早先父一年逝世,他們是清華大學的同學。民國三十八年我們一家來台後,我常聽到 先父提到林伯父,對於他因為直言犯上在空軍中受到很多委屈,而先父對林伯父推崇備至,認為是一位傑出的將領。林伯母和先母也頗有交往,因為兩位都是平劇和 崑曲的戲迷。中斌兄較我小八歲,我們早年沒有機會相聚。到了民國七十二年初我奉派去華府工作,當地的喬治城大學極為聞名,特別是喬大外交學院的二位女教 授,一位是柯派翠(Jeane Kirkpatrick),一位是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她們分別是共和、民主黨學界的重要人物。我到任時柯教授在紐約擔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但週末仍回華府。我曾分別宴請兩位餐敘,她們都 提到研究所有一位非常優秀的來自台灣的學生Chong-Pin Lin。我也藉聖誕餐會邀請了這位學人,原來就是中斌兄。他給我的印象和他夫人在「將來的未婚妻」一文第三段所寫的完全一樣。過了三年他取得博士學位,我 十分想請他到代表處工作,但是他無意仕途,可能是受到林伯父過去委屈的影響。所幸不久美國企業研究院要聘他,託我牽線。他正式就任後,內子和我都感到要幫 他介紹對象,也作過些安排,但是都無下文。我們不知他早已有心儀的對象。

  民國七十七年我返國工作,不斷看到他的研究報告。又過了七年中斌兄因為林伯母年事漸高需人照料,所以應聘到國立中山大學任教,第二年就進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工作,學以致用。我再度和中斌兄晤面是民國八十六年林伯母的葬禮。

   中斌兄文采精鍊,他不僅是學者,更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他喜歡旅遊、善於攝影、對文學詩詞都有喜愛,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發現,它不僅是中斌兄過去歷練的 翔實記錄,更有許多珍貴的圖片。這本書他要呈獻給他摯愛的夫人,這也是人性崇高的表現。

推薦序2

林教授與我的「音」緣際會…

新竹IC電台主持人 柳百珊

我有幸認識林教授,是因為古典音樂!

  十二年前,我開始在廣播媒體製播個人的第一個古典音樂節目,開播後數月,收到時任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先生的來函,看著林教授的親筆信,我享受著受聽眾肯定的飄飄然;然字裡行間所流露的中肯,也顯示這位行家的鑑賞力,言之有物的讚美,讓我不敢得意忘形!

   儘管我以「平常心」看待,但不久之後的一通電話告訴我,林教授是認真的!我受邀至家中小聚,見到了林教授的「繆斯」!席間林教授不吝分享他的音樂收藏和 閱歷,當天我們也一起爬了山,沿途說了很多話,非常開心;然我最萬幸的是,沒將林夫人當是林教授的女兒,而冒犯了大官!

  此後,我不定期 收到林教授寄來的資料,從期刊中與音樂有關的研究,到書籍的節錄影本,驚訝他閱讀之廣與精。一位俄籍小提琴大師David Oistrach,多年來沿用的中譯名為「歐伊斯特拉夫」,但這卻像耳中刺一樣令人難以忍受,驅使林教授終於寫信到電台,糾正這偶爾會由主持人脫口而出的 錯誤!儘管電台最後從善如流,仍然差強人意;但事實上,改口後的說法已經更接近原文發音了!我審視自己鮮少發生類似「歐伊斯特拉夫事件」,不得不歸功林教 授「求是」的影響!對我而言,他是最具體的聽眾,也是隱形的監督者。

  除了音樂之外,林教授對攝影也很有心得。在林教授的攝影展中,我聽著他和前輩們對作品的分享與討論,讓我再次驚訝他另一項「業餘」的「專業」才華!我覺得林教授的攝影作品中聽得到音樂,都有屬於自己的聲音,每幅都「好好聽」!

   回首這十二年中,林教授從任陸委會副主委、國防部副部長,至今學者、教授的身分,持續不斷對時事有洞燭先機的觀察與預測,只要媒體想摒棄口水,用心的作 一些專題,一定不忘節錄他精闢的論述。每一年,林教授與夫人會製作聯名賀卡分寄親友,這細微卻從沒有間斷的連結,也讓我一步一步的更加認識這位「老朋 友」,每每充滿驚嘆!他的淵博與深度,總是讓我仰之彌高!

  前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卸任後,拒絕一切回憶錄書寫,卻出版了「小泉純一郎的 音樂遍歷」,娓娓道來他半個世紀以來與音樂的因緣。透過音樂的傳遞,看到的是小泉更具體的人生圖像。從「劍與花的歲月」,我也更了解林教授無法和音樂分開 的人生,以及內在力量的來源!音樂不僅承載了他歲月的記憶,也反映了最真實的情感!

  因為音樂,我有幸認識林教授。借用「音樂頌」中的詞:高貴的「音樂」,我對妳衷心感謝!(按:原文為「藝術」)

新竹IC電台主持人 柳百珊
(曾於愛樂廣播電台獲獎「那一天我打開他的日記」)

邵逸夫(Sir Run Run Shaw)

視廣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td., 0511.HK, 簡稱﹕電視廣播)週三宣佈﹐現年104歲的董事局主席邵逸夫(Run Run Shaw)將於12月31日退休。

電視廣播在香港交易所發佈公告稱﹐邵逸夫在退休後將擔任公司的榮譽主席﹐現任董事局副行政主席的梁乃鵬(Norman Leung)將自明年1月1日起擔任董事局行政主席。

邵逸夫是電視廣播成立時首屆董事局成員之一﹐自1965年起擔任該公司董事。


邵逸夫爵士大紫荊勳賢CBESir Run Run Shaw,1907年11月19日-)(注),原名邵仁楞逸夫,生於大清浙江寧波鎮海,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邵行銀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故人稱「六叔」。邵逸夫是香港知名的電影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他在1958年創辦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另外他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亦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1977年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冊封邵逸夫為下級勳位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第一人獲「爵士」銜頭。

邵逸夫的髮妻為黃美珍,於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長子邵維銘、次女素雯、三女素雲及幼子維鍾,及後黃美珍於1987年洛杉磯病逝。1997年,邵逸夫跟事業拍檔方逸華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再婚。[1]2010年1月1日卸任香港無綫電視台TVB行政主席職務,由其妻方逸華接任,但仍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2%B5%E9%80%B8%E5%A4%AB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