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大學地質系學士(1965年)
- 鮑林格林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地質碩士(1969年)
-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企管碩士(1975年)
- 喬治城大學政治系碩士、國際關係博士(1978-1986年),他的博士論文即為《China's Nuclear Weapons Strategy》 (中共核武戰略)一書。
[编辑] 經歷
- 1969年鮑林格林州立大學地質碩士畢業後任地質探勘師,服務於加拿大姜石滿礦業公司(Canada Johns-Manville Co. Ltd.)。於1974年發現美國蒙大拿州靜水白金(鉑、鈀)礦第一個露頭。1975年獲企管碩士後回任地質探勘師,1977年任職滿府磊企業公司(Manville Corp.)世界總部[1]。1978年辭職轉為喬治城大學政治系學生。
- 1986年9月成為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喬治城大學教授珍妮·柯克派屈克(en:Jeane Kirkpatrick)的助理之一。
- 1987年1月得到博士學位後專任喬治城大學教授珍妮·柯克派屈克(Jeane Kirkpatrick)的助理。
- 1987年夏到1995年任華盛頓共和黨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專任學者兼亞洲部副主任。同一時期並先後任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及政治系之講座教授以及兼任教授。
- 1995年返回台灣後,曾任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1996年到2002年擔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9年底起為第一副主委兼發言人。
- 2002年到2003年擔任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
- 2003年到2004年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軍政副部長[2]。
[编辑] 著作
- 《China's Nuclear Weapons Strategy》 (中共核武戰略 Lexington Books 1988)
- 《PRC Tomorrow》 (明日中國大陸 NSYSU 1996)
- 《Democracy in Taiwan》(臺灣民主化 World Affairs 1992-93)
- 《China's 1989 Upheaval》(中共1989之動盪 World Affairs 1990)
- 《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
- 《龍威─中國的力量與核戰略》
- 《以智取勝》
- 主編《廟算台海:新世紀海峽戰略態勢》
他青年時期在野外探礦,在險峻環境攀岩前進,而且真正找到礦脈。然後有一天,像一個看夠江湖的劍客一樣,他拋開前途看好的探礦工作,改讀政治學,成為國際關係領域的專家。
他出生病弱,甚至被認為養不活了,一身病痛伴他成長。但到了60多歲,卻猶能頻登高山。
曾經一個人在深山活著,然後在華府政治圈活著。談詩談畫談音樂是他所愛,甚至有崑曲的家學淵源,像矛盾又像融合。這些都是奇妙之處。
他,林中斌,在書中很謙虛的談這些往事,探礦、恩情、保健、求學、音樂、攝影、賞畫,他平淡的講自己用腳用手用心打出的經驗。
他後來當過陸委會副主委、國防部副部長,數十年劍與花的歲月,到了事業高峰,仍然是文武兼備。
劍與花的歲月:林中斌凡塵隨筆
作者簡介
林中斌
1942年生於昆明,1948年隨母親來台。台大地質系畢業,1967年至1977年在美國、加拿大探礦、開礦,深入不毛之地、高山峽谷及冰川地帶度過10年寒暑。期間他修完地質碩士及企管碩士學位。
1974年,憑著堅持及運氣,他在美國靜水雜岩區率先找到第一個白金礦脈,隨後駐在當地負責白金礦的開採。
1979年,這位地質專家,改讀國際關係,以後成為華府知名智庫的亞洲部副主任。1995年回國,接著1996年在政府部門工作,先後出任陸委會副主任及國防部副部長等職。
一生熱愛攝影、音樂及賞畫。攝影得過全美首獎,也能自己編寫一些古典樂曲,賞畫則是他精神世界的「渡假勝地」。
林中斌,在美國工作近30年,沒有入美國籍,只使用Chong-Pin Lin這個英文名字。與政治沾上邊,但沒有加入任何政黨。這樣一個人,似奇而平易,似專而博雜,似平凡而多歷驚險,就像他的名字中斌一樣,質兼文武。
詳細資料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序
人說:「十年磨一劍」。
您眼前所讀的冊子,要出版它,十年尚不夠。所以我說:「廿年成一書」。
從一九八○年中期籌劃匯集出版我在國外已發表過的生活散文,到二○○九年秋天《劍與花的歲月》問世,已廿多年。
在快速變化、新奇炫目的廿一世紀出版書叢中,此書屬於化石級的異類。
它的由來是漫長的、顛沛的、曲折的。
八○年末期,我人在國外尋找台灣出版社,不成功。理由是字數不夠。
九○年代上半期,我忙著成家、歸國。九○年代下半期至二○○四年,我服務公門,白日身形忙碌,夜晚思緒懸掛,生活像永不停轉的陀螺。但是出散文集的念頭像灰燼下的火苗,不曾熄滅。
○四年退出公門之後,火苗油然竄起。環顧周遭人物,盡見顯赫高位結束後竟然生命所剩空無一物,遠不如留下出版的文字和教化有意義。愈發覺得有責任把自己 獨特的見聞和心得對社會和歷史作個交代。於是趁教學的寒暑假,抽空補足字數。○三/○四年舉辦攝影展之後,朋友建議出版攝影集。○七年暑假,攝影和文字合 編成一本初稿《凡塵瑣記》。但是試圖接洽出版社,不斷遭到「禮貌回絕」。直到秋天,才出現曙光。
某為人稱道的出版社居然欣然接受我的書稿,但附上條件。「你為人太神秘啦!很少談你個人的過去。我們為你出書以前,你必須補寫父母、求學、在國外的事業、生活心得等等。最好也交代回國後在公門的種種見聞。」
我原先想撇開流水帳式,而且容易自我沉迷於其中的回憶錄。我只想呈現別人會有興趣閱讀的點點滴滴人生經驗。我希望能以文字內涵,而非我公門官職為讀者看我書的動機。但在編輯的慫恿下,我部分妥協,願意寫出歸國前的歲月,但仍然拒絕讓這本書沾上國內有爭議的政治。
一年半後,已是○九年四月,我終於在繁忙教學和頻頻出國講演的空檔裡,補齊編輯要求的章節。但是在世界金融風暴的巨浪拍擊下,編輯歉然的說:「我已無權作出版的決定了。」那是個灰冷春日的一天。
也許,就像書裡「康老闆」中我尋得白金礦的經驗一樣,「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是我的宿命。
六月底,感謝老友駐阿拉伯代表楊勝宗推薦,商訊文化表示出版的興趣。在他們專業的篩選、編輯、排版、定名後,此書終於成型。
回首過去多年,許多朋友花心血在此書上,我心懷感激但無法一一點名申謝。我要感謝為我謀求出版及給我打氣的陳慧紋小姐、吳俊德先生、亓樂義先生、張麗君 小姐。我要感謝鼓勵我出版攝影作品的梁丹丰教授、鐘永和老師、林宜靜小姐。我也要感謝林馨琴小姐和李濰美小姐的建議,為此書注入新的活力。我會永遠感念對 此書編寫作過貢獻的朋友:蔡蕙苓、湯名暉、郭姿吟、劉智年、黃引珊、張惠玲。
我要特別感謝商訊文化謝振寶先生的引見、魯惠國先生的支持、蔡加壬先生極為精到、細心的編輯,以及其他同仁費心的配合。
最後,我尤其要感謝給我每篇初稿最寶貴第一反應的讀者──我的內人張家珮。
林中斌
二○○九年九月十八日
推薦序
一個懂得生活的人
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錢 復
林中斌兄是我很欽佩的一位國際事務學者,最近將他的一些非學術性的文章集為「劍與花的歲月:林中斌凡塵隨筆」,囑我為序。
中斌兄的父母,林文奎將軍及張敬教授是先父母的好友。林伯父和先父同年,早先父一年逝世,他們是清華大學的同學。民國三十八年我們一家來台後,我常聽到 先父提到林伯父,對於他因為直言犯上在空軍中受到很多委屈,而先父對林伯父推崇備至,認為是一位傑出的將領。林伯母和先母也頗有交往,因為兩位都是平劇和 崑曲的戲迷。中斌兄較我小八歲,我們早年沒有機會相聚。到了民國七十二年初我奉派去華府工作,當地的喬治城大學極為聞名,特別是喬大外交學院的二位女教 授,一位是柯派翠(Jeane Kirkpatrick),一位是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她們分別是共和、民主黨學界的重要人物。我到任時柯教授在紐約擔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但週末仍回華府。我曾分別宴請兩位餐敘,她們都 提到研究所有一位非常優秀的來自台灣的學生Chong-Pin Lin。我也藉聖誕餐會邀請了這位學人,原來就是中斌兄。他給我的印象和他夫人在「將來的未婚妻」一文第三段所寫的完全一樣。過了三年他取得博士學位,我 十分想請他到代表處工作,但是他無意仕途,可能是受到林伯父過去委屈的影響。所幸不久美國企業研究院要聘他,託我牽線。他正式就任後,內子和我都感到要幫 他介紹對象,也作過些安排,但是都無下文。我們不知他早已有心儀的對象。
民國七十七年我返國工作,不斷看到他的研究報告。又過了七年中斌兄因為林伯母年事漸高需人照料,所以應聘到國立中山大學任教,第二年就進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工作,學以致用。我再度和中斌兄晤面是民國八十六年林伯母的葬禮。
中斌兄文采精鍊,他不僅是學者,更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他喜歡旅遊、善於攝影、對文學詩詞都有喜愛,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發現,它不僅是中斌兄過去歷練的 翔實記錄,更有許多珍貴的圖片。這本書他要呈獻給他摯愛的夫人,這也是人性崇高的表現。
推薦序2
林教授與我的「音」緣際會…
新竹IC電台主持人 柳百珊
我有幸認識林教授,是因為古典音樂!
十二年前,我開始在廣播媒體製播個人的第一個古典音樂節目,開播後數月,收到時任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先生的來函,看著林教授的親筆信,我享受著受聽眾肯定的飄飄然;然字裡行間所流露的中肯,也顯示這位行家的鑑賞力,言之有物的讚美,讓我不敢得意忘形!
儘管我以「平常心」看待,但不久之後的一通電話告訴我,林教授是認真的!我受邀至家中小聚,見到了林教授的「繆斯」!席間林教授不吝分享他的音樂收藏和 閱歷,當天我們也一起爬了山,沿途說了很多話,非常開心;然我最萬幸的是,沒將林夫人當是林教授的女兒,而冒犯了大官!
此後,我不定期 收到林教授寄來的資料,從期刊中與音樂有關的研究,到書籍的節錄影本,驚訝他閱讀之廣與精。一位俄籍小提琴大師David Oistrach,多年來沿用的中譯名為「歐伊斯特拉夫」,但這卻像耳中刺一樣令人難以忍受,驅使林教授終於寫信到電台,糾正這偶爾會由主持人脫口而出的 錯誤!儘管電台最後從善如流,仍然差強人意;但事實上,改口後的說法已經更接近原文發音了!我審視自己鮮少發生類似「歐伊斯特拉夫事件」,不得不歸功林教 授「求是」的影響!對我而言,他是最具體的聽眾,也是隱形的監督者。
除了音樂之外,林教授對攝影也很有心得。在林教授的攝影展中,我聽著他和前輩們對作品的分享與討論,讓我再次驚訝他另一項「業餘」的「專業」才華!我覺得林教授的攝影作品中聽得到音樂,都有屬於自己的聲音,每幅都「好好聽」!
回首這十二年中,林教授從任陸委會副主委、國防部副部長,至今學者、教授的身分,持續不斷對時事有洞燭先機的觀察與預測,只要媒體想摒棄口水,用心的作 一些專題,一定不忘節錄他精闢的論述。每一年,林教授與夫人會製作聯名賀卡分寄親友,這細微卻從沒有間斷的連結,也讓我一步一步的更加認識這位「老朋 友」,每每充滿驚嘆!他的淵博與深度,總是讓我仰之彌高!
前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卸任後,拒絕一切回憶錄書寫,卻出版了「小泉純一郎的 音樂遍歷」,娓娓道來他半個世紀以來與音樂的因緣。透過音樂的傳遞,看到的是小泉更具體的人生圖像。從「劍與花的歲月」,我也更了解林教授無法和音樂分開 的人生,以及內在力量的來源!音樂不僅承載了他歲月的記憶,也反映了最真實的情感!
因為音樂,我有幸認識林教授。借用「音樂頌」中的詞:高貴的「音樂」,我對妳衷心感謝!(按:原文為「藝術」)
新竹IC電台主持人 柳百珊
(曾於愛樂廣播電台獲獎「那一天我打開他的日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