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8日 星期五

王惕吾、王必成、兩位老報人的凋零(孔令信)余紀忠







  1. 台灣的大報,不投資於訃文版人才和資料庫,用這種新聞代替,可悲。

  2. 王惕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zh.wikipedia.org/zh-mo/王惕吾

    Translate this page
    王惕吾(1913年8月29日-1996年3月11日),原名王瑞鐘,浙江東陽人,蔣介石侍衞長出身(警衞旅團長),《聯合報》創始人,前中國國民黨中常委。 曾祖父王雲漢、父母 ...
聯合報系大家長 王必成病逝  

聯合報系榮譽董事長王必成七日病逝。
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報系榮譽董事長王必成先生,於十一月七日晚間安詳病逝,子女至親隨侍在側,享壽七十六歲。王必成是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先生長子,在聯合報、民生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聯合線上、聯合報文化基金會,歷經各部門重要管理工作,自一九九三年九月起承父志擔任報系董事長,帶領聯合報系轉型,二○一一年八月因健康因素轉任榮譽董事長。
王必成畢業自東海大學化工系,曾在中油高雄煉油廠實習,後赴美深造,在美國田納西州立大學取得碩士學位,獲聘美國通用公司;一九七一年奉父召返國,協助報社經營。八○年代,台灣外交陷入困境,王必成多次陪同王惕吾在國際新聞陣線奔走,奮力維護我國際組織會籍;他在出任國際新聞學會台灣分會會長時,積極結交國際媒體;為了增加中華民國能見度、擴大國人國際視野,王必成多次以聯合報名義,邀請世界級領袖來台訪問。
王惕吾退休時,以「公」「誠」「愛」三字,期勉聯合報繼續發揚「正派辦報」的精神。王必成接棒後,台灣政治、經濟考驗日益嚴峻,媒體環境也愈益艱辛,在王必成領導下,聯合報興革甚速,但始終不變的是「正派辦報」。王必成在經營管理上,也身體力行「公」「誠」「愛」,寬厚的領導風格,甚受員工愛戴。
王必成辭世,聯合報系痛失大家長,秉持王必成儉樸的精神,一切從簡,不發訃文、不辦公祭。蒙各界關心,家人銘感五內,無法一一申致謝忱,特請鑒宥。
*****

兩位老報人的凋零

在《華盛頓郵報》揭露水門事件期間擔任總編輯的班.布萊德利(Ben Bradlee)於周二(21日)逝世。
作者:孔令信(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

兩位老報人凋零,對網際網路世代來說這太自然不過,但是對於曾經走過20世紀到21世紀的世代來說,那卻是一個值得懷念與省思的歲月和經歷。

10月22日,《紐約時報》的訃告是這樣寫的:「在《華盛頓郵報》揭露水門事件期間擔任總編輯的班.布萊德利(Ben Bradlee)於周二(21日)逝世,享年93歲。水門事件不僅導致總統尼克森下臺,還奠定了布萊德利在美國文化中的地位--他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報紙總編輯:作風粗獷、富有魅力、立場堅定。據《華郵》報導,布萊德利在家中自然死亡。」

11月10日《聯合報》刊出:「聯合報系榮譽董事長王必成先生,於11月7日晚間安詳病逝,子女至親隨侍在側,享壽76歲。王必成是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先生長子,在聯合報、民生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聯合線上、聯合報文化基金會,歷經各部門重要管理工作,自1993年9月起承父志擔任報系董事長,帶領聯合報系轉型,2011年8月因健康因素轉任榮譽董事長。」

1971年6月,布萊德利的處境是:《紐時》已先行報導了「五角大樓文件」(Pentagon Papers),這涉及美國政府對其介入越南事務的秘密記錄,在連刊三天節錄本後,隨即遭聯邦法院以內容會對國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為由,禁止《紐時》再刊出更多內容。當時《華郵》也獲得了這份完整文件,準備披露。另一方面《華郵》正準備發行價值3500萬美元的股票,刊出這些內容可能會讓這筆交易泡湯。同時,布萊德利也受到來自記者的壓力,記者威脅他說,如果退縮,他們就辭職。最後,他將選擇權交到了老板葛蘭姆手上,她拍板決定發布這些內容。

這場與美國政府的新聞戰中,最高法院站在《華郵》與《紐時》這邊,事後布萊德利回憶指出,五角大樓文件的披露,「在葛蘭姆家族與編輯部之間永久性地建立了一種對郵報的信心、一種使命感」,無怪乎在1972年6月17日爆發的水門案,《華郵》這群新聞鬥士在布萊德利的領導下義無反顧地向前衝刺,透過「深喉嚨」的協助挖出尼克森競選團隊的違法竊聽事件。

其實,水門案對新聞界來不僅是典範,更重要的就是把「新聞」做了一次痛心的反省,布萊德利就說:「無論存在多少爭論,這些爭論有多少層面,又有多少人來引導輿論,從水門事件開始,在聽過官方敘事後,我都會去探尋真相。」

無疑地布萊德利之所以如此敢於向前衝刺,背後大老板凱薩琳.葛蘭姆的全面支持才是最關鍵的動力來源。他們長期合作的結果就是讓《華郵》成為世界級的報紙。

這種精英分子與老板合作密切關係而成就一份重量級報紙的模式,在台灣就有余紀忠先生的《中國時報》和王惕吾先生的《聯合報》,2008年後中時轉手賣給旺旺集團成為旺中媒體,余紀忠的辦報風骨與風格不復再見。但是在聯合報系卻是依舊堅持,即便是碰到新媒體的巨大衝擊,仍然按部就班地進行全面轉型,王必成就是這位帶領轉型的關鍵人物。

1980年,中國時報銷路50萬份,1987年升到100萬份。1988年報禁開放後,報業競爭日趨激烈。2002年4月,余紀忠董事長辭世。其後我們不敢過問報份,只能默默的做一日算一日。



馬克任先生在《世界日報》創刊20周年時談到王必成在紀念刊上寫著:「北美《世界日報》已達到青壯時期,青春鼎盛,但創刊初期投入工作的同仁,有的垂垂老了。任何事業的開創,早期最辛苦、最艱難、最具挑戰性和關鍵性,事業的成敗往往取決於這段時期。報社當局會永遠銘記創刊初期的經歷,也希望後進同仁注意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馬先生強調:「這段話代表了聯合報系的企業精神」,他以為聯合的企業精神具體地說,「那就是全體員工以報紙為共同利害體的觀念,以報紙為共同榮辱的認知,以報紙為共同奉獻對象的使命感,因而養成一種分層負責的高度責任感,一種合作協力的團隊工作態度、一種自動自發為報社發展提供心力的服務模式。」

儘管2014年台灣318學運已驅動新媒體搶攻主流媒體的新聞革命,《華郵》在2013年被亞馬遜CEO貝佐斯收購開始進行全面轉型,往網際網路逐步位移,udn也全面升級朝全媒體方向發展。新聞內容或許有即時與快速傳播的壓力,或許有巨量資訊要在最短時間消化產製新數據的壓力,但是挖掘事實真相與堅持報導真相的精神並沒有死亡!套用布萊德利在回憶錄所寫的:「今天在報紙上拿出能力範圍內最好、最實在的內容,第二天再拿出更好的。」這種辦報精神依舊不死!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