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辯國民黨黨產議題,國民黨的鍾小平先是瞎扯什麼90%的黨產問題都是李登輝搞的,連戰、馬英九只碰到10%而已。接著慘遭媒體人蔡玉真打臉,舉了連家大掌櫃徐立德,透過國民黨「假轉移」給民間的黨產,投資中國醫院、及無錫市政府的開發案,怒指連戰家族就是國產通黨產、黨產通私產的始作俑者。
語畢。主持人彭文正接著問鍾小平說,「所以,國民黨是投資了共產黨不少囉?」
不知道是一個接話的發語詞,還是肯定句。鍾小平尷尬笑了一下,其他來賓都在偷笑。
接著,鍾小平才順著講下去,但也不過是重申「如果連戰有貪污,歡迎檢調去查」,絲毫也沒有要為「國民黨投資共產黨不少」做辯解的意思。
第一個,2007年連家核心幕僚徐立德的環宇投資公司,買下上海的醫院,舉眾譁然。「環宇投資」背後的大股東,就是國民黨的中央投資公司。其中主要的合夥人,包括太子汽車、永豐餘等企業主,都是2005年以來,跟著連戰赴中去見胡錦濤、習近平的「兩岸政商集團」的成員。
另一起,是一筆「亞洲新興產業公司」與無錫市政府合作的土地開發案。白手套也是徐立德,參與合作的中加、中宇投資公司,背後也是國民黨的中央投資公司。
2005以降,中加、環宇,就好像過去國民黨的中加、光華等黨營投資公司,宛如擴大型「黨國體制」的再版,只是這次,「國共黨國」緊密結合起來。連戰每帶著一群財團「訪問」過一個城市,就換來一筆中共特許的投資案。
昨天那篇重申「連勝文當選,就是兩岸政商集團的鞏固」發文底下,有網友回應:「連勝文當選也還好吧?台北市長對兩岸政策影響能有多大?」。
但說實在話,要影響兩岸政策,何須對政策的制定握有實權?
2005年以降,連戰透過「國共平台」的管道,繞過扁政府、繞過馬政府、甚至繞過立法院,掌握兩岸政策的主導權,他們又可曾掌握過任何行政職權嗎?
對連家來說,掌握兩岸政策的關鍵,就是擴大他們的政商版圖,透過與中共的關係、與企業主的「槓桿」,來操控台灣內政。而「台北市長」這個位置,僅僅就是爭取一個在台代理人的位置。退可守,在台北市長職權內鞏固既有政商利益的分配;進可攻,坐市長望總統,以此來獲取更大的向中共要利益的籌碼。
那麼,反擊兩岸政商集團,柯文哲做得到嗎?說實話,那也不是一個台北市長該想的事。
柯文哲當選的意義,不過就是讓「市長」就僅僅只是「市長」。不是「換取中共結盟的籌碼」、也不是政商利益轉換的樞紐。更不是綠豆糕。
而讓「市長」只是「市長」這件事,卻也已經無比困難、且重要。在這裡,我們絲毫沒有跟連家多元共處的雅量。
1116正經限時批(文章開頭講的段落,從39:45左右開始)
家近臺大的好處。昨天校慶,社團多出來賣東西,我光顧園藝系的小植栽,最貴的是容器......今天午間到學生活動中心,素食50元(麵和3菜),端到西洋歌演唱處.....圖書館看亞洲華爾街日報,專題登革熱威脅亞洲、連戰的丟人言論是中國時報的頭條,聯合報將它美化、藏在第7?版....過小福,本周是人類學系擺攤,一桌是小米主題:酒一小瓶200/300元,小米粽子1個50,我買2個,他們有的驚訝.....
游常山文化人類學很有意思,我在美國修習教育碩士時,修過三門人類學的碩士班課程,迄今受用,尤其討論文化改變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_2011(北京三聯在2013年有末章幾乎缺譯的版本。) 幾點缺點:索引不完全,譬如說主編者"孫康宜"只有1處,電子版下卷共有16處,內文3處;由於不同人翻譯各章,"視野"有的指perspective,有的指horizon,說不定還有對應vision;沒有一致或明白處理/翻譯 vernacular lyrics/novels......
姓氏Drucker 的漢譯,台灣早期「德魯克」「杜拉克」並存,後來台灣取後者,中國採用前者。
2015年10月14日,我在"漢清講堂"談 Deming 與Drucker兩先生在NYU的多年情誼。並決定11月18日舉辦2015 年度的紀念杜拉克 (Peter Drucker ) 先生的談話和座談。
在臺灣及中國,Peter Drucker 的讀者和敬仰者相當多,也有專門的協會。不過,我相信學術是公器,所以用自己的方式來談論 Peter Drucker其人其書,他或可稱為20世紀的奇人。
如下文*所述,胡汝森先生在1975年的文章--心得報告中,似乎即打算為Peter Drucker祝壽了;當時,也有人在闡釋 Drucker先生的管理學思想。
Peter Drucker先生的社會觀察領域的書,在70年代初就為台灣的知識份子所重視,譬如說,國立編譯館和遠東圖書合作 (1971)的,張心漪譯《不連續的年代》,校訂者是葉公超和張茲闓兩先生。
我大三、大四時 (約1974),杜拉克 (Peter Drucker ) 出版大著《管理學:使命、責任、實務》,國內馬上有授權影印本和幾個中譯版本。1990年,我在東海大學化工系兼課,授"管理學概論",我採用聯經版的譯本。約24年過後,我才注意到該書合譯者之一的胡汝森 (1919-1980)先生。寫下:
*胡汝森 (1919-1980)先生參加 聯經版的 Peter Drucker《管理學:使命、責任、實務》的翻譯,與作者通信請教,最後寫篇《管理的實踐成效》,刊登於《經濟日報》(1975-11.18起12天),收入姚為民的《杜魯克管理學新詮》台北:聯經,1976,頁275-305。
隱身免留千載笑
成書還待十年閒--田家英引聯說毛澤東Peter Drucker 批評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 the Banality of Evil
在【旁觀者】(頁289),廖月娟將 the Banality of Evil翻譯為"罪惡的平庸無奇"。
Peter Drucker認為這真是"最不恰當的語詞"。她對於"大罪人"還抱著浪漫的幻想,並深陷其中。(接下來,Peter Drucker 引用莎士比亞的Othello和Macbeth兩劇;中譯只注前劇) 世上不是有相當多的Iago--平庸無奇卻患下滔天大罪的人?像Lady Macbeth那樣的,則是少之又少。
"『執筆之時,正值德國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108歲誕辰,我在佔領的旺角街頭中看過有人貼起印著她頭像的宣傳單張,粗略地闡釋了她最為著名的「平庸之惡」這個概念。"
2015 The Cornell French Society hosted a vigil Monday evening on Ho Plaza, "Unis Avec Paris, Beyrouth/United with Paris, Beirut," to mourn those killed and wounded in the recent terror attacks in France and Lebanon.
2016
昨天YouTube指示:Ozu 1942年的電影:
父ありき (Chichi Ariki 父親在世時) - There Was a Father (1942) 笠智眾 (Chishū Ryū) 在(溫泉)旅館返"家"前,與子(女)把包行李時的父子 (女)對話,是人生關係無奈告白。
2018 1117
The Economist 多次報導美國名大學給學生的評分等級有"通貨膨脹"的現象,動不動就給A等。
(胡適之先生在日記上記牟宗三那班的成績和對牟先生等人的評語。)
請參考第36屆的KYOTO PRIZE之頒獎簡版:
THE 2016 KYOTO PRIZE PRESENTATION CEREMONY / Digest version
Martha Nussbaum 有51頂榮譽學位,遠多於胡適之先生的:
She has 51 honorary degrees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orth America, Latin America, Europe, Africa and Asia, including from:
Abe visits Australia's Darwin, 75 years after Japanese bombing
Facing Tensions Close to Home, Japan's Abe Cements Alliance with Australia
New York Times
Japan's Abe lays wreath in Australia city bombed in WWII
KCBD
我不太在意達芬奇的畫在拍賣會上的破紀錄。但對某家族捐7億美金給倫比亞大學醫學體系、某基金捐錢給我電台關心。
我會感嘆日本在70年代幾乎翻譯了Siegfried Kracauer 1889-1966的主要作品。
我佩服東山魁夷先生對唐昭提寺的文化建築體驗和"貢獻"。
----Man Meets Dog By Konrad Lorenz 此書有中譯本,奇怪,沒找到。
某長輩來訪。書房書滿為患:一處是法國農村史、革命史,又有Arts and Society。洗手間更有顧炎武詩(吳宓編)、企鵝版的Handbook of Lies....跟他談的又是某書編排的建議。
其實,2周前從某處取回2箱書的緣故;許多書,當時不知何故買了;現在知道的原則是,看了,就要翻翻,一種告別.....。吳宓會哭讀亭林某些詩,可對我輩,都是難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