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葉石濤

取材中時報


台灣文學大師葉石濤十一日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高雄榮總,享壽八十四歲。葉老遺孀葉陳月得哀傷地說,丈夫住院前唯一牽掛,就是集結筆耕六十八年逾六百萬字的作品《葉石濤全集》(台灣文學館出版。  

葉石濤七十歲時曾在《展望台灣文學》序中寫道:「我現時已七十歲,垂垂老矣,但仍然在爬格子…可以說,我這一輩子,把所有生命都投注於台灣新文學的建設上,無怨無悔,披星戴月地走了過來。寫作生涯是孤寂而憂傷的,毫無樂趣可言。唯有在出書的當兒才微微感到一絲絲驕傲和喜悅。這就是上天給我的報酬吧!」

 葉石濤曾說:「作家是吃夢的,文學就是我的夢與食物。」從創作到評論,從外國文學譯介到為台灣文學定位,葉石濤以一生寫就一頁台灣現代文學發展史。

 他出身於台南望族世家,中學時開始創作。十八歲那年他在《文藝台灣》發表第一篇日文小說〈林君寄來的信〉,受主編西川滿的賞識而短暫擔任過助理編輯。

 台灣光復後,葉石濤改以漢文創作,發表過〈河畔的悲劇〉、〈來到臺灣的唐.芬〉、〈娼婦〉、〈莫里斯尼奧斯基的遭遇〉等作品,一九五三年在白色恐怖的風 聲鶴唳之下,他因與左派文人往來而被以「知匪不報」罪名入獄三年。出獄後葉石濤回到小學教書,擱筆沉潛,直到一九六五年才又重新提筆,並在此時遷居高雄左 營。

 他又陸續寫下《葫蘆巷春夢》、《羅桑榮和四個女人》、《羅桑榮和四個女人》、《鸚鵡與豎琴》、《葛瑪蘭的柑子》…等帶有黑色幽默與鄉土氣息的作品,八○年代後的寫作大膽碰觸白色恐怖經驗。

 葉石濤一九八七年完成第一部以台灣為主體意識建構的《台灣文學史綱》,爬梳十七世紀至廿世紀三百多年的台灣文學史。九○年代後,葉石濤寫下具有自傳性質 的《台灣男子簡阿淘:50年代白色恐怖》。近七十歲時開始研究原住民西拉雅題材,完成《西拉雅族的末裔》,及回憶府城童年的《府城瑣憶》等書。

 二○○四年,葉石濤以八十高齡再突破,出版情色題材的《蝴蝶巷春夢》,展現了驚人的創作活力。



「寫作,不是使命,而是上天對我的詛咒,不寫好痛苦」。他曾說若死了就將骨灰撒在鍾理和紀念館的台灣文學步道上。因為「生命從自然來,最終也該回歸自然」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