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連加恩(愛呆西非 台灣);南方朔:當政府又在擺爛!蘋論:馬不懂政治是藝術、很多人都說馬是騙子;西郷菊次郎



【107學年度畢業典禮貴賓 連加恩醫師致詞】
 
今年畢業典禮邀請連加恩醫師擔任貴賓。連醫師2010年自陽明大學醫學院畢業後,開啟人生與眾不同的一條路,他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成就非凡。連醫師致詞的主題為「我人生中幾個重要的YES」




.....「在改變之前,要先累積實力,」連加恩說。現在的他,就在儲存能量。離開家醫科後,連加恩進入疾病管制局擔任防疫醫師。因為他發現,如果5~10年後再回到非洲,依照本來的專業,還是只能一次看診一位病人。防疫則提供一個整體思考的制高點,「如果能在公共衛生上有些學習,未來也許能做更高視野的事情。」
走在有別於以往的軌道上,連加恩的行囊中,放的是相同的動力與熱情。這一次,他會探索出另一條不一樣的路。



-----

南方朔:當政府又在擺爛!



近代美國學術界,對類似拉丁美洲這種表面為民主,實質上卻是一人或少數寡頭專政的制度,稱之為「新專制」。「新專制」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一)它的統治者從不將公共議題訴諸公共討論,仍是用「順我者對,逆我者錯」的專制標準看問題,當人民反彈,他就能壓就壓,一切都按專制的方式辦事。

(二)這種體制非常重視古代權謀式的操縱手法,應講清楚的事他就是不講清楚,而喜歡黨政不分,能混則混,能騙則騙,凡事唬弄的結果是國事日非,國家全都亂了套。整個國家形同完全失了方向。這是在「擺爛」!

而 非常不幸的,今天的台灣就是個「新專制」的典型。政府無能沒有關係,如果他知道自己無能,而肯聽別人的意見和尊重民意,好歹還可以做一點對的事情。問題 是,他既無能,又不聽別人的意見,在民意的反彈下,他只能口是心非的做出一些模稜兩可,含糊不清的假裝妥協。這種新專制已把台灣搞得全都亂了套。
 
就以太陽花學運為例,王金平對學生作了一些承諾,學運也光榮退場。但王金平的承諾馬英九有承認嗎?當然沒有,國民黨的立委仍在按照老規矩辦事,馬英九也還在發動它的學生團體,在那裡高呼馬總統的英明。學運退了場,爛攤子仍繼續留存,等著學運的再度爆發。
 
而 最近的反核廢核所造成的風潮就更離譜了。反核廢核已鬧了許多年,任何有為的政府,都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核能政策的有無必要,以及廢核後台灣的能源政策何去 何從等基本的問題。但這麼多年過去了,政府對這些問題完全沒有動過頭腦,只有等到這次反核廢核鬧得太大,馬英九才心不甘情不願的作出權謀性的假妥協,至於 最重要的公投問題則絕口不提。這顯示出,當權者所考慮的只是如何讓反核廢核運動退場,問題則繼續擺在那裡,這是一種典型的「擺爛」行為。除了召開全國能源 會議作為緩衝外,它完全沒有盡到一個政府應盡的責任!
 
由反核廢核運動,以及馬政府的「擺爛」,宣稱這是替下一代保留選擇權。我就想 到一個有為的政府,真正應該做的,乃是要替後代創造選擇的機會。如果政府有能,在這麼多年裡,應當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植能做出極大的努 力,當有做其他的努力,我們談後代的選擇權才有意義。若其他努力都沒有做,只是在合理化核能上絞盡腦汁,他們所謂的選擇權,就只是在替核能製造機會,在等 待核四反撲而已。
 
因此,一個國家出了一個無能而又惡劣的政府,實在是國民最大的悲哀。當政府面對反核廢核,卻在那裡「擺爛」,卻又號稱「替後代保留選擇權」,我的悲哀更重了!

 

 



蘋論:馬不懂政治是藝術


現在相信馬總統承諾的人很少了。很多人都說馬是騙子,答應的事很少兌現。別說做為總統,即使做為一個人,被人當作騙子都是很羞辱的事。

說話總是預留後路

馬 昨天以黨主席的身分,會見藍營縣市長,討論核四問題。據黨內高層表示,國民黨的立場已經退無可退,不會再變。但馬的講話方式有不少可議之處,像是:說過的 話經常遇到競選、阻礙或爭議就改變,予人沒有誠信的印象。論及爭議性議題總是話裡有話,留個伏筆以備將來改變時自我辯護之用。譬如他去看林義雄時留卡片 說:「核四經國內外專家嚴格安檢完成後,交由全民公投來決定它的未來。」前提是「經國內外專家嚴格安檢完成後……」,將來若做不到公投就可辯護說國外專家 不來安檢,或者安檢有,但並不嚴格;或是安檢不確定,因此不算完成,所以不能公投。此外,也暗含核四興建完成的前提,否則安檢什麼?與民間停建核四的主張 背道而馳。
這是韋小寶潑皮式講話方式,總是給自己留後路、挖漏洞,沒有誠意正心。《鹿鼎記》裡的韋小寶說話輕浮無誠,連跟佛祖發誓都留後路,比方說若我如何如何,除了我媽和我,全家死光光。他家只剩他媽和他兩人,起誓自然不怕報應。
馬把自己的某些特質帶進公共政策,造成公共事務的私有化,剛好與網路時代的私有空間公共化的趨勢相反,於是正面衝突在所難免。馬的思惟與特質是老舊黨國體制的餘緒,他一直沒跟上時代,和年輕人格格不入就一點也不奇怪。

處事不會圓潤順暢

馬的另一特質是不理解政治是藝術,而非政治學,從他處理王金平事件、服貿學運事件、核四事件,即可看出他的手腕完全沒有一點藝術細胞,僵硬遲鈍,沒一件事情做得圓潤順暢。他當然更不懂政治是一種「既是╱又是」的關係,而非「不是╱就是」的關係。
政 治藝術還包括:製造施政的節奏感,尋求平衡的美感(像是秩序與自由、國家與社會等的平衡),了解政治是由一系列複雜且相互矛盾的條件所組成,熟悉自己和政 府的各種限制,並營造出儉約克制、寧靜優雅的形象。可惜,5年多來馬總是突兀、粗糙、不寧靜、不舒適、讓人焦慮。還要熬2年半,何其悠長啊!

 

 

 

台湾の西郷菊次郎碑案内板 鹿児島西RCが寄贈、5月除幕

(2014 04/25 00:44)

宜蘭ロータリークラブに贈られる看板=22日、鹿児島市の鹿児島県庁
鹿児島市の鹿児島西ロータリークラブ(RC)は、台湾の宜蘭(ぎらん)県にある西郷菊次郎顕彰碑の解説看板をつくり、宜蘭RCへ贈る。22日、鹿児島県庁で公開した。
 菊次郎は西郷隆盛と愛加那の長子で、明治期に活躍した政治家。1900~05年に、初代宜蘭庁長(県知事)を務めた。宜蘭河堤防の建設や教育の普及などに尽力。離任後の23年、地元有志らによって顕彰碑「西郷庁憲徳政碑」が堤防に設置された。
 顕彰碑そばの解説看板の劣化を知った鹿児島西RCが昨年3月、宜蘭RCと姉妹盟約を結んだ際、新看板の寄贈を約束していた。日本語と英語版を加えた60センチ四方のアクリル樹脂製3枚で、5月16日に除幕式がある。

連加恩
   6年5班,陽明大學醫學系20屆畢業。台灣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男。顛覆了大家對當兵的刻板印象。
   在布吉納法索一年八個月的時間,對外募集大量物資,改善當地環境、為居民掘井、興建一所可收容約一百名孩童的孤兒院,並透過一封主旨為「垃圾換舊衣」的 電子郵件,為非洲的居民募集了七萬多件的衣服,改善了他們的環境。深受布國上下一致肯定。也贏得外交部頒發「睦誼外交獎章」,他是有史以來這項殊榮最年輕 的得主。


愛呆西非連加恩:攝氏45度下的小醫生手記



內容簡介

透過一封宣傳「垃圾換舊衣」活動的電子郵件,外交替代役男連加恩無心插柳地激起了台灣人民巨大的善意浪潮,他無意改造世界,只想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他的故事告訴我們,自己的小小付出,也可以帶來大大的改變!
  • 騎腳踏車去來回五十公里的地方探望朋友,才體會到什麼叫做攝氏45度的氣溫。
  • 常聽到周圍的人在參加葬禮,才知道國民平均年齡四十幾歲是怎麼回事?
  • 生活問候語「有沒有拉肚子?」等同於台灣的「吃飽了沒?」,才知道地球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乾淨的水喝。
抱持著「總有一些事情可以讓我做吧!總有辦法可以改變一些什麼吧!」的心願,從未離開過台北市生活的連加恩,飛到了地球另一端的布吉納法索,行醫、替居民鑿井、蓋孤兒院,甚至發起「垃圾換舊衣」的活動……
  連加恩不僅將一個個客觀的數字,變成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也在最貧瘠的地方,寫下他人生履歷中最豐富的一段經歷。
  他說:「好命的孩子,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這樣,好命才有意思。」






  1. 20120106《大愛醫生館》愛呆西非連加恩-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ba7IWY3VxBY
    Jan 6, 2012 - Uploaded by moyatseng
    20120106《大愛醫生館》愛呆西非連加恩. moyatseng·8,708 ... 在世界另一端kala mv:連加恩版 by ultralightstudio 1,170 views ...

二00六年,我採訪過連加恩醫師,在榮總,記得時間約頗晚,晚上八點。八年前的舊事,我對他仍印象深刻。
採訪完畢,我滿心佩服。
喜歡他的第一本書『愛呆西非連加恩』一書。

以下是女兒高一時候,寒假作業,學校的讀書心得,寫得好,幫她留下來。

這書是作者連加恩,紀錄他跨越半個地球遠赴非洲城鎮──古都古20個月,服代替役所發生的故事。期間以一封電子郵件發起了『垃圾換舊衣』的活動,造成莫大 的迴響,成千上百件衣服帶著台灣的愛心,漂洋過海來到古都古。連加恩在書中寫道他這段期間在非洲真的見識到很多,透過與他們的互動。漸漸的,初來時對於非 洲人們的好奇轉為一種想法,想著能夠為他們做什麼?為這些懷抱夢想卻毫無機會的青年、不上學而必須去工作的孩子們或是因為動亂引起政治糾紛而丟了工作的甚 至受傷的工人們……透過一連串的故事,深入描述與我們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摘取些書摘,分享
p.31這兩年,許多的數字變成一個一個故事,這才知道原來世界這麼大,可以去的地方這麼多,可以做的事情範圍這麼廣,可以發掘的新鮮事這麼多,這些經驗可以開闊胸襟,刺激新的想法。
p.56我體會到,年輕生命對未來的渴望,再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都是一樣的,雖然有些人,環境給他的機會比較少,有些人要實現夢想,必須付出更多的代價和神蹟。忽然,心裡湧上一陣澎湃,啊!十六歲的夢想,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的東西。
p.159我發現最好的訓練,就是『去做』,不管是被人家丟去做,還是自己雞婆多做。
「這麼挑食,非洲小孩想吃都沒得吃呢!」
從小,只要我不想吃什麼,媽媽和長輩們馬上就會這麼對我說。耳濡目染之下,非洲人在我的印象中就是「黑、瘦、貧窮」三個詞。但透過看完了這本書,我對非洲不管是人或環境都有了更多方面的認識,也更深入了解非洲的文化。
開始讀了一些後我翻回去看了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楊子葆先生所寫的推薦序,裡面提到的所謂「玉米戰爭」讓我著實驚訝不已:有一年某國際援助組織派專家 前往非洲地區考察饑荒問題,發現當地居民所種植的玉米是高莖品種,植物本身高大產量卻少,於是就建議引進產量高的矮莖玉米。這樣的決定卻激起居民們的強烈 反對,但組織基於專業立場堅持若不照計畫將不給予協助。緊張的當地政府為獲經濟援助,派軍隊強制燒毀玉米田,與人民之間發生激烈衝突。
「原本的善意居然演變為一場流血內戰。」事件結束後,專家深入調查,才發現原來高莖玉米高大的玉米桿可以作為建材,玉米葉晒乾後可做為燃料。非洲貧困的情 況可見一斑。引進矮莖玉米所引響的不光只有表面上,還牽扯了其他隱含的問題。這個故事讓我們學到:考慮問題一定要再三思量,方能面面俱到,不會有顧此失彼 的情況。我覺得,像連加恩在當地生活過,直接和居民們接觸,才能真切感受他們國家的問題所在和體悟到當地人民的無助與無奈,只憑著專業去推斷去下定論實在 操之過急。
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很遠很遠的家」,講述一位叫Nabi男子,有個家庭,在象牙海岸靠賣音響生活,卻因內亂發生,受當地排外心理而帶著妻小回到古都古擠 著一間小屋子。含辛茹苦從頭開始打拼,即使如此,他們一家依然快樂的生活著。面對困境,他們不是怨天尤人顧影自憐,而是抱持著樂觀的心想著如何解決這樣的 情況,這樣的態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連加恩為了興建孤兒院的事情而忙的焦頭爛額,Nabi拿著聖經說要相信上帝,牠能夠把無變有,再一一細說他沒工 作後的經過。「忽然之間,這個『使無變有的上帝』,這句我從小不知道聽過多少次的聖經語句,忽然打到我的心中,因為在我眼前的這個人,真正知道什麼是一無 所有。」
讀到這句話時讓我感觸很深,從來都不知道一無所有是這麼具有份量的一句話。獲得太多反而看不見我們自己多麼幸運、多麼幸福。一路閱讀下來,終於看到了「垃 圾換舊衣」的活動,原本只是教會一點小心一想說「寄來總會有用的」,沒想到機緣巧合透過E-mail轉寄再轉寄,這封E-mail再次喚醒了人們的愛心, 衣服以驚人的數量從台灣和世界各地來到非洲,好一段時間非洲的郵局和台灣的教會都因此雞飛狗跳。
之後陸續還挖了口深井,解決缺水問題,又建了孤兒院等等。過程中雖然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最後還是都圓滿了。只要堅持下去,事情一定會有轉機的,不是嗎?
外交代替役是否能造成最低機會成本?是否真能幫到需要幫助的人們?對國家有益嗎?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深思。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