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

陳敏( 孔金甌 ):科學的人文:一位物理學家的人文之旅;東海大學的"政爭"




東海大學的人與書(124) 陳敏

待補

****劉全生(1938年),中華民國物理學家
 
thu1.jpg
【熱愛東海,勤於治學-專訪物理系客座教授劉全生博士】
劉全生教授,母校第二屆物理系校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博士;現任馬里蘭大學物理系教授、美國物理學會電漿分會副會長。今年八月趁休假半年之便,應物理系林進家主任邀請回校講學。
  三十餘年來,沈浸跨國性雷射、核熔合、電漿物理學域研究,劉教授始終以一貫之信念-"知識分子當視研究為求取學問之基本方法" 自勉勉人。予中外後學啟迪頗深。
  迄今發表近一百卅餘篇論述,其中尤以一系列「雷射與電漿相互作用」研究專書,於晚近高精密科技演繹,影響甚鉅。
  一九三八年,劉校友出生於廣西省全縣,自幼即飽嚐戰亂輟學之苦。五歲時因日軍攻至桂林,舉家逃難,幾經波折半年後始抵重慶。抗戰勝利後,未料又逢大陸失守,一九四九年,輾轉來到台灣才插班就讀小學六年級。
  「記得當時對數學可謂一竅不通,致參加北部初中聯招未獲錄取。在台南新化初中就讀一年後轉學至北投初中。
  所幸隨後考進復興高中。就讀一年級時,碰到一位韋老師,他藉許多日常生活哲理之分析,講授『范氏大代數』,帶領學生由簡入繁研習,經過這層薰陶,方逐漸將數學弄通。」
  一九五六年,劉校友考進母校物理系。即將畢業那年,曾同時擔任東風社社長、生活促進會主席、榮譽委員會主席...等;才華漸露之餘,東海「學生自治」之風實早已開展。
  「東海當年名師群集,諸如:曾約農、吳德耀校長、全台六位最優秀物理學者之一一物理系的王碩輔教授,以及中文系徐復觀教授、牟宗三教授、政治系張佛泉 教授...等多位學界名師,在科學、文學、政治學及通才教育中知識領域傳授,均賦予學子相當豐富的啟蒙,加上勞作教育、榮譽精神之開創亦為東海樹立良好學 風。這次回到母校來,和許多闊別多年的師友重逢,特別高興;見到學校校園風景悠美,樹木成蔭,並且規模宏大,是所見台灣之大學中最美的校園。這些要歸功創 校者的眼光與設計和近年梅校長的領導及在校老師和留校服務校友的努力。更覺,我們要繼績保持並恢復這些優良傳統。」
  一九六一年底,劉校友退伍旋即赴美,進芝加哥大學進修一年後轉至柏克萊大學,迄一九六八年,先後取得碩士及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往洛杉磯加州大學任助教授。
  一九七○年,他前往聖地牙哥〝通用原子公司〞( General Atomic co. ),從事核熔合物理研究;兩年後,應請入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所 (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繼續為時四年之核熔合研究,並專注於〝雷射與核熔合〞領域探索。 一九七五年起,則轉赴馬里蘭大學物理系擔任教授迄今。
  期間於一九七九年,劉校友曾協助馬里蘭大學成立〝電漿與核熔合研究所〞,並擔任首任所長。同年,應邀與三位美國核能專家首度赴大陸訪問。一九八○年,獲邀前往瑞士洛桑國立工學院講學半年,並分赴歐洲多所著名大學演講。
  一九八一年,劉校友兩度回到聖地牙哥通用原子公司主持理論科學部,專事核熔合研究,隨後於一九八五年應聘擔任馬里蘭大學物理及天文系主任。該系目前仍 為全美最大物理系之一,擁有一百餘位教授、二百六十餘位博士研究生,經費亦相當充裕。一九九○年,因研究迭具創見,普受國際學界肯定,劉校友膺選為美國物 理學會電漿分會副會長,他肯定地指出:「在自己工作崗位上,將繼續致力於教學、研究與服務,同時也非常希望將所學貢獻於國內。國際和國內大環境乃至東海, 目前均處於關鍵性轉變之際,如何運用智慧與知識,共同設想一個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更好的社會和生活環境,以及優越的東海大學,是知識分子應盡之責任。」
  至於重要之研究取向,劉校友主要專事〝雷射、核熔合、電漿物理學研究〞。「由於核能發電係以分裂原子來產生電能,雖為各國普遍運用,但仍有其安全性、 污染及核廢料...等顧慮。以核熔合與電漿所產生之電能做為新的能源,前述顧慮將可減至最低。目前〝核熔合反應研究〞正處於關鍵性時刻 ,因為今年底明年初,歐洲與美國都將進行點火試驗;美、蘇、日本及歐洲共同體並已達成協議,將共同規劃下一步世界性研究合作計劃一製造「國際熔合實驗反應 器」,希望能在本世紀末下世紀初完成,成為國際間科學家與工程師共同研究核熔合之中心。這項攸關全人類福祉的研究,希望下個世紀獲得突破、實現。」
  他接著表示,「除將參與其中多項理論工作外,稍早於馬里蘭大學物理系主任任內成立之〝超導研究中心〞,亦將與母校物理系建立合作研究關係。」
  旅美多年,劉校友對基礎科學紮根於國內、物理系整體未來走向及母校發展前景,俱顯現其高度關懷,「科學紮根工作不能急功近利,需首重培養社會整體對開 創科技研究風氣之認知,吸取外來經驗之際必須顧及本身環境,同時,更需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以〝研究〞取代〝灌輸〞。此外,國內科技研究學域間,亦亟需成立 細密的網路,彼此合作無間。物理系現正處於轉型期,教授們於此刻似可儘量向國科會爭取申請研究。系主任林進家近期提出之科技整合計劃應多予鼓勵,尤其建館 計劃更需全力支持。」
  由於今夏回校擔任客座教授,係應國科會聘任,他進一步指陳:「八○年代以前,東海概以教學為主,缺乏研究經費與環境,教師們課程很重無暇從事研究,但 這幾年已略見開展。目前,可透過國科會對私立大學教授的研究資助,充實基本研究設備(如電腦)。並經由對研究工作的鼓勵與支持、行政單位配合,以及社會對 學術研究之資助...:等主、客觀條件密切配合,便能使研究蔚為風氣,系際之間亦需有機會廣泛交流。研究是求取學問的正確方法。只有真正從事研究的學者, 才能將學術之前沿,以發現的、創造的精神,傳授予學子。此可以改革我國長久以來,以灌輸、填鴨式的教學積弊。」
  「八月返校,可說是完成廿餘年來的宿願。眼見東海已逐漸成長演變為擁有一萬餘名學生的大學校,樹本成林,是我所見環境最好的學府,內心深感興奮。深 覺,除應珍惜這塊淨土,更應感激曾經為創造這優美環境而付出心力、精神的校長、老師、以及歷屆校友。東海現今面臨的是,如何在這優美環境裡建造第一流學術 重鎮。充分發揮『愛校精神』是重要課題。 因為這份精神涵蓋了『教育』之崇高理念;畢竟,大學是一所培育人才、陶冶人品最重要環境。展望未來,我們是應該樂觀的!」
 
From 東海校友月刊 1991-11-15




科學的人文:一位物理學家的人文之旅


作者: 陳敏 
原文作者: Min Chen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1/28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陳敏Min Chen
世界知名物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系終身教授。
1940年5月6日出生於雲南大理,在臺灣度過青年時期。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1969年獲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入麻省理工學院工作至今。歷任研究員、助理教授及副教授,1983年晉升為終身正教授。
從事科學研究60年,陳敏教授最大成就之一在於1970年設計了精準的垂直彎曲雙臂質譜儀,直接導致了J粒子的發現,此物理界重大發現最終獲得諾貝爾獎。
1974年,陳敏教授發現重粲夸克。1976年12月應邀參加實驗組領導丁肇中博士由於J粒子的發現而獲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
1979年,又開發出新的數學方法來計算高能正負電子碰撞後產生的強子能量分布,從而發現了膠子,對高能物理學界有傑出貢獻。
1963年獲得東海大學金獎。
1964年獲得加州柏克萊大學白氏科學獎。
1985年榮獲John Simons Guggenheim Memorial Fellow獎。
1995年歐洲物理學會頒發的膠子發現奬。
2003年創建理論,2009年實驗證實「反向契倫科夫輻射現象」。
2006年被評為臺灣東海大學傑出校友。
2013年獲得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傑出貢獻獎。
2015年獲得裴陶裴傑出成就獎。
其研究成果獲得歐美等國及中華民國專利。

陳敏教授在科學研究與教學之餘,多有發明。他所研製的乳癌探測儀、宮頸癌探測儀等設備,臨床效果良好,為提早發現癌症、造福社會具有前瞻性貢獻。
陳敏教授不僅在科學研究上建樹甚多,並致力於科學教育的傳播、推廣與創新。他於2013年將MIT課程以慕課模式(MOOC-edX)引入台灣,為臺灣學子提供麻省理工學院、加州柏克萊大學以及世界其他名校的優秀課程;也到世界各地演講,與世界各地學者合作,孜孜於科學的教育和推廣。
陳敏教授博聞強記、精通傳統文化、長於科學研究之餘,作詩詞散文抒懷明志,可謂是兼通科學與人文的通才。

本書收錄作者五十餘年來在美國求學、從事科學研究的科普散文,
以及2014~2019年間作者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浙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與澳門大學、臺灣東海大學、清華大學等地演講的內容,
記錄他以物理學家的科學專業背景推動人文教育紮根。
全書涵蓋作者的科學研究經歷,對中國哲學、詩詞與科學關係的研究與反思、旅遊雜文,完整記錄他一生遊走在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所做所見所感所思。






*****
On Monday, March 9, 2015 7:35 PM, Chih-Shun Lu <clulab@aol.com> wrote:



各位校友:

看過了我所尊重的校友室彭(前)主任所寫的信,再加上最近從校內外傳來的訊息,令人感觸甚深。

剛好是一個月前,傳來 MIT终身教授陳敏校友在給前董事沈哲鯤院士的一封信(2015-02-10)。信中特別提到 "MJ (指湯銘哲-附註) already announced (swearing to God) that he will not revenge on anyone and will treat all faculty fairly and equally."  餘音似乎還在繞樑。或許對上帝的誓言是不必向凡俗的世人付現的。

我想勸告一些還在想把 MJ 塑造成 "東海的救世主" 的校友們,醒醒吧!睜開你的眼晴,打開你的耳朵。不要對別人不同的論點,隨便地就稱之為 "garbage" 。也不應該對不同意你意見的人,就輕浮地侮辱他人為 "笨蛋"。倒底我們都是經過東海的通才教育培養出來的 『東海人』。

有人如果還沒看過彭主任的信,希望你能仔細地讀一下那封信(附在下面並另有一個 pdf 檔案附上)。如果你己看過,也希望你能再看一次。附在下面的還有彭主任的另一封短信,也有幾位校友的反應。不管你的立場為何,希望你能憑着『東海人』的良知,把你心中想說的話告訴大家。

有人喜歡以引經據典的方式教訓別人,我則常勸人 listen to your own heart。但偶而也免不了隨俗一下,利用經典來壓壓陣,尤其那是從小學就開始被國文老師所教過的。那麼就讓我引用以下的這幾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作結束吧。

"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Abraham Lincoln

陸志舜 (第一屆物理系)

----
今天接到美國校友的mail,"彭泉訴湯銘哲"一文有些標點等的調整,更重要的美國某些校友支持、關心彭教授。
(東海人) 東海校友聯絡室主任彭泉 (22工工) 被逼退內幕

Dear Tunghai Friends: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母校東海目前正陷入空前危機。需要校友密切的關心與注意。

多位校友認為,彭泉教授可能是近 20 年來擔任東海校友室主任的 "最適合人選 ",因為他參與校友會的時間很早,
認識不少海內丶外校友,包括老丶中丶青三代。加上他個性親切丶有 passion,有 vision ,也有實際產丶教學
經驗 。我也認為校友室在他領導下,應該會闖出一片天。

正當大家為校友室感到 “深慶得人" 之際,卻因校長被董事會停職丶解聘事件 ,而被迫捲入簽署效忠聲明事件。
彭泉堅持,以校友室主任的立場,在董事會與校長衝突之中,應該保持中立,以免激化而造成校友分裂與對立,
因此他拒不簽名。

結果,因為拒絕簽署效忠聲明,卻成了被逼下台理由 - - - 彭泉前後只擔任 6 個月的校友室主任。

謹此
吳文建(15政)  敬上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

孔金甌(Jin Ou Kong --這可能非在美國採用的英文名-- 1942年-2008年),江蘇高淳人,電磁科學家,1968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68年-2008年),浙江大學教授,東南大學客座教授,國際電磁科學院院長(1989年-2008年),電磁學研究進展論壇(Progress in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Sym-posim,PIERS)主席,世界電磁研究與進步機構主席,IEEE和美國光學學會Fellow。2003年於浙江杭州創建國際電磁科學院浙江大學分院,並出任院長。2008年3月12日因肺炎病逝,享年65歲。



孤帆遠影碧空盡
2008 年1月20日, 我為《語文報》以「落葉歸根」為題,寫了一篇文章, 以秋天的落葉,在嚴冬保護了樹根,又化做春泥滋養了樹木為喻,介紹我的同事孔金甌,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書以及主持重要研究計畫之餘,更極盡所能擠出時間回大 陸,到浙江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等地服務。他是電磁波領域的專家,教學著書之外,主持研究計畫,有極卓越的成就。很多人認為理論與實驗應該並進,但很少有人 真正領軍主持兩者,他開先河,堪稱這一領域的典範。
金甌不只專精科學,對文學也頗有研究。有一次共進晚餐, 他突然考我:「是誰最先生動地描述地球是圓的證據呢?」他後來告訴我,是著名的詩人李白,一千六百年前,他的詩裡描繪揚子江的風景:「孤帆遠影碧空盡,惟 見長江天際流。」金甌讀文學哲學常常有諸如此類深刻獨特的體會和看法,並經常以此激發朋友、學生的思考和想像力。
四十年來在麻省理工學院,金甌和我上課教室緊鄰。我的許多大學部和研究所的學生,後來都加入他的研究小組。我們合作研究背向Cherenkov 輻射,應用左手光學材料。後來金甌開始在中國杭州的浙江大學做實驗,要我過去檢查一下實驗的儀器。去年我在他家享用傳統的感恩節大餐,他介紹我認識幾位浙 江大學的訪問學者,並安排我在2008 年一月訪問他們。年初,我到杭州,金甌已經教完他在浙大的課程,到北京交通大學授課去了。我最近才知道,金甌為搶時間,在浙大或交大上課,學校通常安排三 個星期講完一個學期的課,並給學分,學生只選這門課。他的教材深深地吸引學生,他獨到的講課方式彷彿柔和的春風和春雨般滲透學生的心靈。
幾年前,金甌告訴我:「我們可不能無聲無息地老去。我們必須繼續盡心盡力貢獻社會。」他的話語提醒了我二千年前馬援將軍的故事,馬援曾經說過:「丈夫為 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戰士不能無聲無息地老去,應該死在邊野;同樣地,學者應當在講台或研究實驗室,直到 吐完最後一口氣。
一月下旬到二月初,百年罕見的強烈暴風雪襲擊中國,我們失去聯繫。最後一次見到金甌是2月4日,也是這學期麻省理工學院開學日,我們各自進入教室前,交換 了一些剛剛去中國的經驗與看法,他仍然跟往常一樣談笑風生,一樣聰敏機智。過幾天, 他的學生告訴我,金甌感冒在家休息。當孔夫人打電話告知我金甌於3月12日過世時,我簡直不能相信我的耳朵。3月12日是中國植樹節,即中國的國父孫逸仙 先生的逝世紀念日,他們兩位都是從底部深層扎根,利益社會和貢獻人類的人。
這幾天我一直問自己:「為何比我年輕、比我有用、更活躍且更有創意的金甌竟比我早走呢?」噢!我只能引用敘述三位英國名詩人拜倫、濟慈和雪萊的名言:「上帝最寵愛的人總是先走一步」來安慰自己。
倫敦西敏寺裡,詩人拜倫在自己的墓碑上寫著:
我的生命即將消失
隨著我垂死的身軀
我的心憤憤不平:
為何讓我的塵世之旅徒然?
唯有我的詩歌終將不朽……
金甌將不朽,不僅僅因為他在科學上的巨大貢獻,他在文學哲理上獨特的想法,還有他對教育執著的虔敬態度。金甌沒有離開我們,他永遠活在他的家人、朋友和學生的腦海中。
我想以懸掛在靈堂右側的一幅山水畫,作為金甌一生卓然有成的總結:
神如奇峰俊秀
才似飛瀑流長
金甌國士千古
繪畫中,一群人,仰望著壯麗擎天的高山和穿雲飛下、源遠流長、滋潤世人的瀑布。山嵐上升,瀑布下飛,陰陽遞嬗,一如生命周期完美的輪轉。它象徵我們和世人對金甌仰之彌高、瞻之彌遠的無限崇敬和追思!

譯者後記:
孔金甌教授3月12日肺炎去世,享年65歲。1942年12月27 日出生於中國江蘇,為孔夫子第七十四後代。台灣大學電機學士,交通大學碩士,1965年Syracuse大學攻讀博士,1969年任教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 凡四十 年。孔教授為電磁波泰斗,教育英才無數,以生動精采,充滿活力,獨樹一幟的教學授課方式聞名MIT以及中國諸所大學。曾出版三十本電磁學著作和七百篇研究 論文。
孔教授是我丈夫莊順連在 MIT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終生的恩師。我們在劍橋結婚生子,孔教授與師母全家關心照顧,三十年來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去年九月,回到波士頓曾與孔教授與師 母歡聚,他對我寫作有極大的鼓勵。我提及,要寫一篇關於他的文章,未料他遽然辭世,悲慟哀傷難抑,3月22日我們冒著大風雪從伊大前往波士頓參加追悼會, 聆聽MIT物理系陳敏教授感人的追憶詞,經他同意將之譯成中文。陳教授為蜚聲國際的科學家,謙謙君子型的中國學者。翻譯期間,曾予莫大協助,並捎來一段令 人泫淚的話語:
孔教授與我同時拿到博士學位,同年任教麻省理工學院。我倆都熱愛文學、哲學和詩歌。我們比鄰而居,上課教室又是緊隔壁……1974年,我 首次發現J粒子,繼而1979年發現膠子、核物理作用力媒介粒子時,他都是最早知道即刻向我道賀的一位 。我們的研究領域雖然不同,爾後卻能應用物理和電磁波的理論,合作研究背向Cherenkov 輻射。我們的情誼如同鍾子期與伯牙,而今,絃不見了,何能鼓琴?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