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Omar Hassan Ahmad al-Bashir 使中国陷入两难境地


南部苏丹独立将使中国陷入两难境地

1月15日,决定苏丹南部地区是否独立建国的公民投票结束。《法兰克福汇报》认为,苏丹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该国南部独立将使"中国的处境更为复杂"。

"北京与苏丹的关系过去一直被视为中国在非洲活动的可怕先例。西方认为,其特点是毫无顾忌地获取原料、与独裁政权合作。多年来,中国保护苏 丹政权、反对制裁,也许还向喀土穆提供武器。直到因达尔富尔冲突形成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以后,中国才与喀土穆拉开距离,同意实施一项大型和平使命。

"北京长期以来主张苏丹国家统一,这一立场建立在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原则上反对民族独立运动的外交信条之上。但最近几年和几个月,这一原则有了少 许松动。目前中国对苏丹公投采取等着瞧的中立态度,反对结果公布前就谈论南部分离问题,但中国近年来与苏丹南部政治代表加强接触一事表明,中国已做了苏丹 分裂的准备。"

保护投资与反对分裂

由于苏丹的石油资源在南方,而中国投资建造的炼油厂和基础设施在北方,其间还建有一条1500公里的输油管道。文章认为,中国政府处于一种"中等程度的两难境地"。为此,中国加强了与南部苏丹的关系:

"南部苏丹地方政府主席和未来独立国家的总统萨尔瓦·基尔在北京会晤了中国国家元首胡锦涛,南部的其他代表也前往中国。此后,数名中国代表、包括一 名政治局委员访问了南部苏丹。2008年中国甚至在南部苏丹首府朱巴设立了总领事馆。今年一月,中国驻苏丹大使李成文通过新闻界表示,中国将向南部苏丹提 供援助。

"尽管中国实行'三边外交',但中国对公投仍持保留态度。中国不允许别国干涉自己内政,所以不干涉内政一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信条。北京政府从来没有 支持过某一国家的分离运动,北京不想提供一个西藏和台湾'分裂主义分子'可以引以为据的先例。正因为如此,中国不可能完全支持公投。

"但是,北京越来越难以坚持这一信条。一方面,国际上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更为强大的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另一方面,出自日益增加的自身利益,中国也需要保护自己的投资。参与投资、影响力很大的部分国有企业也提出了这一要求。中国参与索马里沿海打击海盗使命正是这一做法的范例。

"所以,象科索沃问题一样,中国领导人决心在苏丹问题上原则上不反对南部苏丹独立,并与南方寻求接触。但专家们认为,为了防止新冲突爆发,中国的这一态度还过于被动。 为了保护自己的投资,中国人也希望保持稳定,担心新冲突造成整个地区的不安定。 "

报摘:汇文

责编:叶宣

以上文字摘自或编译自其它媒体,不必然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

陸以正專欄-蘇丹公投 南北分家

  • 2011-01-17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元月十日至十五日,非洲中部的蘇丹共和國舉行公投,讓全國人民來決定應否分裂成兩個國家的問題(美聯社)

 元月十日至十五日,非洲中部的蘇丹共和國舉行公投,讓全國人民來決定應否分裂成兩個國家的問題(美聯社)

 元月十日至十五日,非洲中部的蘇丹共和國舉行公投,讓全國人民來決定應否分裂成兩個國家的問題。結果一如預料,人民用票數決定,南北應該分家,北半部仍稱蘇丹,南半部則由新國家人民自己投票,去決定該如何取名。

 不要看不起蘇丹,它不但是非洲最大的國家,更是世界最大的阿拉伯國家。全國面積二百五十萬五千八百餘平方公里,幾乎等於七十個台灣,高居全球第十位。根據美國國務院最新估計,人口將近四千四百萬人,比我國多三分之二,也佔世界第卅一位。

 國人從前只知道蘇丹在埃及之南,是尼羅河的發源地。正因蘇丹地形高,所以這條河才向北流,孕育了埃及古文明,注入地中海。蘇丹歷史和埃及同樣悠久,考古學家證實,早在七萬年前,蘇丹東部的奴比亞(Nubia)區,就已有人類居住,被埃及人稱為「庫什(Kush)族」。如與中華文化相比,可能早於夏商時代。

 公元前八世紀,庫什王Napata把影響力伸入了埃及。他的兒子Kashta佔領了「上埃及(Upper Egypt)」,長達十年。到了近代,蘇丹的命運和埃及幾乎無法分開。拿破崙先征服埃及,維也納和會(Congress of Vienna)後,英國修築蘇伊士運河,將埃及變成保護國(British Protectorate)。從此上埃及也好,埃及本國也好,都喪失了獨立自主權。

 埃及恢復獨立自主,二次大戰以後,更視蘇丹為其勢力範圍。今日在穆巴拉克總統治理下,埃及因缺乏自然資源,反而比蘇丹落後許多。

 二次大戰結束後,蘇丹遲至一九五六年,才擺脫埃及的控制,獲得獨立自主。早期國內軍閥林立,從獨立前一年開始,第一次內戰持續達十七年之 久。主要因為蘇丹北部居民,都是阿拉伯裔和奴比亞裔,信奉伊斯蘭;而南部人如非改信天主教,就是民智未開的尼羅河土著(Nilotes),生活習慣與現代 社會相差太遠,格格不入之故。

 一九八三年,蘇丹又發生第二次內戰。老百姓實在看不下去,一九八九年,陸軍的巴歇爾上校(Omar Hassan Ahmad al-Bashir)發動不流血政變,自任總統,才得安定。這位軍人與其它國家奪得政權的軍閥不大一樣。雖然仍以獨裁治國,多少有點愛國心和現代知識。二 十幾年來致力普及教育,發展經濟,總算把蘇丹帶進了二十世紀。

 等新世紀開始,巴歇爾在二○○五年制訂憲法。鑒於南北之爭,囿於宗教、種族、語言與經濟造成的差別無法解決,新憲索性規定由人民投票表決:究竟願意分成兩個國家,或者仍為一國。

 巴歇爾言而有信,六年前許下的諾言,果真付諸實踐。上星期,他在首都喀土穆(Khartum)宣布了公民投票的結果。蘇丹將分裂為二。雖然共和的歷史較短,獨立至今不過五十五年,從建國到分裂,兩次竟然都未流一滴鮮血,在世界史上少有先例。

 巴歇爾為什麼如此大方呢?他自己從未向人民解釋過。外界有人臆測,可能是欲擒故縱的策略。蘇丹早已非從前的吳下阿蒙了,它是今日非洲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國家,國民總生產額(GDP)按PPP計算,達九八九二六兆美元,個人所得也有二四六五美元,傲視黑色大陸。原因很簡單,在蘇丹一望無際的沙漠底下,蘊藏了大量石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天分裂出去的南蘇丹,到民窮財盡時,很可能又回來央求重歸故國。

 國家發展太快,自然無法把所有困難都迎刃而解。巴歇爾面臨的問題有:

 (一)貧富不均,百分之十七民眾仍生活在貧窮線(每日生活費合新台幣四十元)之下。

 (二)外界盛傳他秘密支持伊斯蘭極端組織,包括「凱達」和埃及的「聖戰」遊擊隊等。

 (三)最不可思議的,是設在日內瓦的「國際刑事法庭(ICCJ)」三年前對巴歇爾發出通緝令,理由是他犯了戰爭罪與違反人道罪。

 國際刑事法庭是隻沒有牙齒的老虎。誰來執行這道命令呢?由此可見,任何想做事而且肯做事的領袖,必定集毀謗於一身,遭人忌恨。

 那個因巴歇爾才得誕生的新國家,該叫什麼名字呢?這幾天蘇丹上下正在熱烈討論。有人主張以「庫什」為國名。更有人認為蘇丹也應該更改國 名,免得新國家如果叫做「下蘇丹」或「新蘇丹」,混淆不清。美國前總統卡特也來湊熱鬧,與《紐約時報》專欄作家Nicholas Kristof在網路上對話討論蘇丹問題,問答全文長達十七頁,我讀了兩遍,仍不懂他主張什麼,只能說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