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小故事: 克林頓、王光美、崔琦

楊瀾新作《一問一世界》披露採訪內幕

1996年,走出青澀時代的楊瀾完成了她的處女作《憑海臨風》,15年後,作為入行20年的回顧,楊瀾在新書《一問一世界》中,親自講述她從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與電視偶然結緣、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辦陽光衛視的失敗與艱辛、十年《楊瀾訪談錄》的台前幕後、擔任申奧形像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傳媒江湖。書中還透露了她與基辛格、克林頓、布萊爾、老布什、希拉里、李光耀、韋爾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

作為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斷地提問。但是提問難免會問及令對方尷尬的問題,比如說,她採訪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前,導演和製片人都說,楊小姐你一定要問問他萊溫斯基的事情。楊瀾感到這讓她有些為難,即使是一位離任的總統也應得到尊重,怎麼去問人家這種難堪的問題?為了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楊瀾做足了功課。

了解到克林頓離任以後建立了克林頓圖書館,並在圖書館裡設立展廳,展示了萊溫斯基事件始末。於是,楊瀾就大膽地問克林頓: “通常總統們在自己的圖書館裡都會佈置那些讓自己感到非常驕傲的歷史,您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一個展示呢?”克林頓不愧是有涵養的政治家,他直面這個問題,談及他意在告訴後人美國黨派之爭的惡性發展。楊瀾又問道:“您在自傳裡說過,在萊溫斯基事件初期您一直是過著雙重生活,什麼時候您才從這種痛苦中解脫的呢?”這時,克林頓毫不迴避地說:“因為我從小生活在一個父母離異、充滿暴力的家庭裡,我覺得別人不會理解我,我只有自己來處理自己的痛苦和麻煩,所以我一開始拒絕任何人進入我的空間。但是我最終決定把真相告訴我的妻子,我突然覺得我的痛苦解脫了,可以面對任何人了。”

   學會沉默:王光美舉動讓人動容

常有人問楊瀾,在採訪過的人物當中,誰留下的印象最深?她的回答是:王光美。 2001年當楊瀾走進王光美北京的家中時,不知該如何稱呼她,而此時王光美親切地說:“你叫我光美吧,大家都這麼叫我。”採訪前,王光美先打開衣櫃,讓楊瀾幫她找一件合適上鏡的衣服。 “衣櫃中不過十來件當季的衣服,我們都看中了一件天藍色的毛衣。她忽然想起了什麼,找出一條藍白相間的紗巾,在脖子上一圍,問我是否好看。她有著極好的品位,這恐怕與她的出身教養有關。”

在“十年浩劫”中,王光美受到了百般羞辱。訪談中,楊瀾在想究竟是什麼力量讓她始終和自己的丈夫站在一起?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勇氣和感情?這之後12年的牢獄生活,每一天只能夠看到窗戶,根據陽光的角度才知道晨昏晝夜。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苦痛?思緒中,楊瀾沒有提問,而是選擇了沉默。這時,王光美的哥哥王光英正巧來訪,他先是靜靜地坐在一旁的沙發上聽著,漸漸地激動了起來,忍不住說:“光美對少奇,那真是無怨無悔啊!”繼而泣不成聲。光美忙起身走到他身後,抱著他的頭輕聲說:“別激動,別激動,我都不哭了。你沾我的光也夠戧。要不我給你拿一片藥吃?”這一幕,讓現場所有的人動容。

   轉變觀念:崔琦寧願自己是農民

在做《傑出華人系列》採訪時,當時不過27歲的楊瀾採訪的內容不過就是一個個成功者的故事。 1999年當遇見華裔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崔琦先生時,她的觀念發生了轉變。楊瀾說,沒想到這位成功者在她面前毫無喜形於色的神情,甚至還有一點害羞。

崔琦先生告訴楊瀾,自己出生在河南寶豐縣,乳名叫“驢娃兒”,直到10歲也沒有出過村子,每天幫父親做農活養豬放羊。小崔琦捨不得離開家,母親就安慰他,下次麥收時就可以回家了。然後給他做了幾個饃裝在小包袱裡,經人介紹去香港讀書。從此他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家鄉,也再沒能見到自己的父母。聽到這裡,楊瀾問崔琦, “如果當年母親沒有堅持把他送出來讀書,今天將會怎樣?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識改變命運等等。但是他卻說,'其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如果我還留在農村,留在父母身邊,他們就有了依靠。” 楊瀾聽了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諾貝爾獎也好,科學成就也好,社會承認也好,都不足以彌補他的失去和永遠的心痛。 “如果我做節目還停留在講述人們的所謂成功故事的話,我們也失去了對人性更深層的了解和體會,最終歸於淺薄。”

   楊瀾精彩語錄

1、當一個人決定離開床的舒適,去石頭上睡覺時,他就已經擺脫了某種惰性,而帶來許多種可能。有一天,頑石上也會留下他的溫度。

2、生命有無數的可能性,你的夢想還在沉睡。為什麼不把它喚醒?

3、我欣賞一種觀點:判斷一份感情品質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情感中的兩個人,是否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