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邁克爾·S·戴爾(Michael S. Dell) 的第二春或第一嚴冬




爾公司(Dell Inc., DELL)在一份文件中稱﹐公司自身業務及個人電腦行業的前景均較為黯淡。

該公司此前已作出244億美元私有化決定﹐引發了潛在競購者對該公司的角逐。

戴 爾公司週五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遞交了一份長達274頁的文件。在這一文件中﹐多名參與交易的人士表示﹐目前個人電腦行業似乎正陷入螺旋式下滑﹐在這種情況下﹐戴 爾公司的市場份額越來越難以維系。

這些人士指出﹐戴爾公司需要進行徹底重組。這種觀點使得私募股權公司Silver Lake Partners與創始人、首席執行長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提出的私有化提議具有一定理由。Silver Lake Partners與邁克爾•戴爾提出的收購報價為每股13.65美元。

邁克爾•戴爾可能是希望通過貶低戴爾公司的前景﹐來說服股東們接受他拿出的收購提議。一些大股東們仍反對該交易﹐主張戴爾公司的價值要高於所出的價碼。

戴爾公司在文件中稱﹐之前的七個財政季度中﹐公司連自己內部的收入預期都沒能實現。

在 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間﹐戴爾公司對當前財年的收入預期下降了15%﹐從最初預計的660億美元降至保守估計560億美元。受聘於董事會、負 責分析收購提議的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也預計﹐到2016年底前﹐戴爾公司的收入將逐年下降。

文件顯示﹐交易相關人士多次指出﹐當前的消費者需求弱於預期﹐個人電腦發貨量也有所減少﹐且公司毛利率正在縮窄。

邁克爾•戴爾對董事會表示﹐公司唯一的出路是改變業務模式﹐並對新產品及服務進行大力投資。文件稱﹐他在去年12月6日的會議上表示﹐這種積極策略需要加大投資﹐可能會削弱公司利潤﹐造成普通股振盪加劇。

邁克爾•戴爾認為﹐若公司仍保持公開上市業務模式的話﹐那麼推出的積極策略可能會受股市影響而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為這種策略將造成短期盈利能力下降﹐抬高營運成本及資本支出﹐還會牽涉到巨大的風險。

此外﹐人們也在質疑戴爾公司的運營方式是否正確。文件透露﹐去年9月13日的會議上公司曾探討過調整管理團隊的問題。

文件稱﹐戴爾公司董事會負責監督談判的特別委員會主席Alex Mandl曾經詢問過邁克爾•戴爾﹐假如收購協議未能通過﹐他將作何打算。根據文件﹐Mandl曾於1月17日表示﹐公司可能需要聘請一位首席營運長。

上 述監管文件的披露正值戴爾公司試圖說服其股東批準244億美元收購方案的關鍵階段。包括第一大外部投資者Southeastern Asset Management Inc.在內的戴爾公司股東此前一直批評Silver Lake與邁克爾•戴爾的方案低估了公司價值。Silver Lake與邁克爾•戴爾提出的每股收購價格較戴爾公司當時的股價溢價25%左右。

在為期45天的詢價期(go-shop period)結束後﹐戴爾公司週一宣佈﹐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 LP, BX)與維權投資者Carl Icahn也向公司特別委員會表達了收購興趣。

儘管黑石集團與Icahn尚未正式提交收購方案﹐但黑石集團稱,它的出價將高於每股14.25美元﹐而Icahn則提出以每股15美元的價格收購戴爾公司至多58%的股份。這兩項收購提議將允許現有股東保留在戴爾公司中的部分或全部權益。

上 述兩項收購提議將邁克爾•戴爾置於尷尬境地。有知情人士稱﹐黑石集團已經與可能領導戴爾公司的其他高級管理人士進行接觸﹐這意味著邁克爾•戴爾最終可能在 自己於1984年親手創立的公司中喪失話語權。不過也有知情人士表示﹐黑石集團對競購成功前提下讓邁克爾•戴爾留任首席執行長持開放態度。邁克爾•戴爾及 其關聯實體目前持有戴爾公司16%的股份。

從另一角度看﹐考慮到邁克爾•戴爾對戴爾公司的持股規模﹐任何出價更高的收購方案都將給他帶來財富。

此前戴爾公司很少談論相關收購交易﹐只是表示將在第一時間給股東帶來價值﹐同時允許管理層花費更多時間、投資和耐心來作出改變。該公司當時還稱﹐計劃削減20億美元開支﹐但沒有提到具體措施。

監管文件顯示,在相關交易公開披露之後﹐戴爾公司高管表示﹐儘管公司一度考慮進行分拆或分開出售旗下業務﹐但最終決定將公司保持為單一實體。戴爾公司稱﹐公司相信無論採取何種方式﹐私有化交易都不會給客戶或員工造成不利影響。

監管文件顯示﹐邁克爾•戴爾與Silver Lake Partners是在2012年7月開始討論私有化交易的。相關討論在一個月後升溫﹐而後邁克爾•戴爾告知董事會他有興趣發起管理層收購。

監管文件還凸顯了戴爾公司的業務困境。戴爾公司一度是全球最大的電腦生產商﹐但由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地位的崛起導致個人電腦銷量下降﹐且聯想集團(Lenovo Group Ltd., LNVGY)等業務對手持續競爭﹐戴爾公司陷入了艱難處境。

自 2009年以來﹐戴爾公司花費了大約114億美元收購了高科技儲存及服務等領域的18家公司﹐尋求將自身重新定位為企業客戶的一站式採購場所。不過上述業 務的增長並不夠快﹐無法抵消核心個人電腦業務的損失。監管文件顯示﹐波士頓諮詢公司得出的結論是﹐迄今為止相關收購帶來的回報率低於預期水平。

Ian Sherr / David Benoit / Scott Thurm





 *****
二月,戴爾電腦下市,走入私有化。牽涉十八家的台灣供應鏈廠商,合計總營收逾七.六兆台幣、一五一萬員工,全都揪著心,等待CEO麥可戴爾的下一步。
四十五天的緘默期。沒有人確切知道,四十八歲的麥可戴爾,心中的終極決定。
二月初,戴爾讓一手創辦的戴爾電腦走入私有化,離開了華爾街的聚光燈,震驚全球。
戴爾最大的筆電組裝廠—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獲得消息後,按捺不住,急忙飛往新加坡戴爾全球採購中心,向採購長、戴爾副總裁布朗(Kevin Brown),求證探詢。
私有化後的戴爾電腦,畢竟牽涉十八家的台灣供應鏈廠商,合計總營收超過台幣七.六兆、一五一萬員工,都揪著一顆不確定的心度過農曆年。
戴爾私有化背後,將牽動台灣企業哪些佈局?
十九歲的戴爾,在一九八四年大一期末考最後一天,在德州的大學宿舍內,以一千美元創業,獨創電腦直銷模式。創造了三年後上市、十年爬上全球第二的科技傳奇。
親身走訪五股工業區
八○、九○年代,他就經常跑台灣電腦展。戴爾剛開始的商業模式是,買別人電腦加值後銷售的經銷模式。他的第一家台灣供應商,就是當年做主機板的友通創辦人—呂衍奇。
即使日後走向直銷模式,有著猶太人務實、精明個性的戴爾,仍持續每年跑台灣、探勘供應鏈的一段歲月。
他拜訪了廣達、仁寶、英業達、緯創等大廠,甚至早年五股工業區的組裝、零件廠。三十歲不到的戴爾,和比他年長的戴爾幹部,擠在一台汽車中,一家家實地走訪了解。

一名仁寶研發主管回憶,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別人對台灣避之唯恐不及。三十四歲的戴爾,卻親自飛來台灣了解供應鏈狀況。「別的品牌廠,頂多就派名採購主管,」他記憶深刻。
「麥可是台灣科技大廠老闆們、最有私交的美國大品牌老闆兼創辦人,」比戴爾大十三歲,前台灣戴爾總經理、麥實國際管理顧問總經理方國健回憶。
戴爾電腦市值曾經一度高達一千億美元以上。但近年飽受個人電腦市佔率下滑之苦,主要被聯想、宏碁、華碩等亞洲品牌瓜分。私有化協議曝光前,市值縮水至僅約一九○億美元。
○七年,戴爾回鍋擔任執行長後,就大刀闊斧展開轉型。很明顯想從個人電腦硬體品牌廠,轉向企業硬體、軟體整合服務方案提供者。
戴爾公開對員工說,「未來是終端用戶運算(end-user computing)的時代,不是PC的時代。」所以,提供客戶「端對端」(end to end)的軟硬體整合方案,是戴爾心中的藍圖。
因此,戴爾斥資數十億美元併購儲存系統、安全軟體等公司。
私有化的意義
這件自金融風暴後、美國最大的私有化案,麥可戴爾趁股價低點,協同私募基金「銀湖」(Silver Lake),逢低收購戴爾股權。私有化後,麥可戴爾仍持有戴爾電腦超過一五%的股份,是最大股東。

麥可戴爾以現金及股票、銀湖提供現金、微軟借款二十億、四家銀行借一五○多億,收購戴爾電腦的股票。
「這鞏固麥可在董事會的位置,能在華爾街聚光燈外,強力推動企業轉型,而不需擔心短期內,一定要交出漂亮的財務數字,」一名前戴爾員工觀察老東家,是為轉型而下市。
但戴爾私有化後,最讓台灣供應鏈糾結的,是戴爾轉型後和台灣供應鏈的關係。
其一,麥可到底會如何處置成長一直衰退、幾乎成為品牌拖油瓶的個人電腦業務?
其二,如何牽動台灣供應鏈的佈局?
糾結一:捨棄PC?
私有化協議傳出後,市場傳言就沸沸揚揚,說戴爾將仿效IBM,毅然切掉毛利直線下滑的個人電腦業務。讓焦點完全專注在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富邦投顧產業分析師廖顯毅分析,個人電腦事業佔營收比重達七五%,但獲利卻只佔一五%。「切割掉個人電腦業務,讓財報變漂亮,很合理,」他說。
這讓目前戴爾筆電接單量最大的仁寶、緯創,提心吊膽。
如果戴爾處理掉個人電腦業務,令人好奇,接手的買家會是誰?
傳言,最大的買家,將是目前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排行第七、積極衝量的三星。擅長垂直整合的三星出手,是台廠最不樂見的結果。

另一個買家,則是一直想發展硬體業務,也是此次戴爾私有化的借貸者之一—微軟。去年,微軟推出自家平板Surface,讓有長年合作默契的品牌廠如宏碁等,為之氣結。
糾結二:與台廠關係?
在台灣,戴爾從二○○二年就設有台灣研發中心(TDC, Taiwan Design Center)。二○一一年,還擴增至今約八百人的規模。
「戴爾幾乎所有產品都在TDC研發設計,和台灣合作伙伴一起,」從戴爾德州奧斯汀總部研發中心、來台灣蹲點八年,戴爾台灣研發中心、伺服器研發總監亞德曼(Edward Yardumian)說。他手上戴爾全球的伺服器,都在TDC研發設計。
但被問到私有化後,對未來業務增減的影響,因正處於緘默期,這名戴爾主管搖頭,拒絕評論。
拉到全球電腦產業大餅的層次來看,戴爾私有化後,不賺錢的個人電腦業務萎縮,市場的需求空缺,其他亞洲品牌伺機吃下。
根據國際市調機構—顧能的個人電腦出貨排名,全球第三的戴爾,去年第四季和和前年相比衰退二○%,市佔被大幅成長的聯想和華碩瓜分。
國外媒體用「PC之王殞落」形容戴爾。科技典範移轉快速,如今沒跟上行動裝置風潮的戴爾,確定下市,私有化轉向科技服務,走上IBM的路。
戴爾轉型,台灣供應商也跟著轉向。
「戴爾在企業端的軟硬體整合服務這塊,仍有競爭力。伺服器這塊也有賺錢,轉型機會大,」顧能研究總監蔡惠芬分析。
連帶影響台灣代工廠,如接戴爾筆電單量最大的仁寶,傳出正積極爭取戴爾雲端服務的伺服器訂單。
儘管面臨轉型挑戰,事實上,戴爾仍是一家賺錢的公司。「他是落寞的貴族,雖然近年表現不佳,但底子還是很厚,」一位台灣科技廠的事業部總經理表示。
常年穿梭美東、美西新創企業,熟悉科技產業的智融美洲董事長莊人川分析,戴爾直銷起家,本來就是一家服務導向的公司。
戴爾賣產品時收錢,還賣保險服務,使用者多付一點錢,機器壞了馬上換新。
「即便整體銷售量下降,但這讓戴爾每賣一台,賺的錢提升。分析戴爾的現金流就知道,他們不會賠錢,是賺錢的公司。銀湖和微軟一定會回收,」莊人川說。
財報顯示,近三年,戴爾營收幾乎沒成長,但連三年獲利、現金和短期投資金額,都是成長。
這讓戴爾得以持續併購,進行轉型。
光去年,戴爾的併購金額高達十六億美元。但戴爾的本益比只有六,低於科技業平均的十五。麥可當然認為公司價值被低估,乾脆下市整頓。
四十五天緘默期後,將自己的名子當成公司名的麥可戴爾,必須再次證明自己的決策,沒有令人失望。
戴爾的寶貝—台灣研發中心 做出副總裁最愛的產品
台北市敦化南路底,台灣戴爾的辦公室內,因私有化緘默期,顯得更安靜了。對於總部的決定,這裡的主管們三緘其口。
這棟距離戴爾德州奧斯汀總部千里之外的高樓內,有一座台灣研發中心(TDC, Taiwan Design Center)。是戴爾全球五座研發中心中的重鎮。
「對麥可戴爾來說,現在台灣對他最重要的策略地位就是TDC,」戴爾台灣區總經理廖仁祥驕傲地說。目前,TDC是戴爾全球伺服器、筆電的設計重心。
2002年成立,近800人規模的TDC,是台灣硬體科技外商在台研發中心裡,規模最大的一座。全球雲端服務提供者,如五大搜尋引擎公司,有四大用戴爾的伺服器;四大社群媒體網站,有三大用戴爾的伺服器產品。
這些雲端服務產品,都是透過TDC,由戴爾和台灣代工廠磨出來的。
「這裡的工作,不是單純戴爾下單給台灣伙伴,要求時程內交貨,那麼簡單。有很多創新研發及產品,是一起合作設計,」穿著一身藍色襯衫、牛仔褲,帶著西部牛仔味的戴爾台灣研發中心、企業端產品研發總經理凡斯(Nolan Vines)說。
未來,戴爾走向雲端服務,提供企業整合性的解決方案。因此,身為產品研發設計前線,TDC的工程師所處的生態環境,比過去更複雜。

以最近熱門的資料中心來說,是需針對客戶需求打造的客製化雲端機種,不是過去的標準機。伺服器需要結合軟硬體、儲存、網路服務,機器本身又要節能。讓TDC和台灣代工廠之間的合作深度,變得更為複雜。
「TDC工程師受訓的重點,就在組織這些技術、知識,和台灣伙伴、奧斯汀總部溝通,提供客戶從頭到尾的整合服務,」戴爾台灣研發中心、伺服器研發總監亞德曼(Edward Yardumian)說。
這座800人的研發中心,得來不易。
八年前,凡斯和亞德曼來到台灣。「你可以想像,奧斯汀大部份的人搞不清有這個地方,」凡斯坦言,TDC在奧斯汀總部,幾乎是個化外之地。
當時,TDC只做戴爾的低階筆電產品。人員流動率高,沒人想待下來做一些沒價值的產品。
超薄筆電的新突破
「當時我們的產品,一點都不吸引工程師,讓人提不起興趣,」工程師出身的凡斯,當時派駐台北,一邊適應文化差異,一邊又要招募人才、擴充成長,壓力不小。
「我們需要證明,這是一個有能力的設計中心。我們需要總部給機會,」凡斯和亞德曼頻頻聯繫奧斯汀總部,准許TDC做些令人振奮的產品。
終於,奧斯汀批准TDC做一項超薄筆電—Latitude D420的產品計劃。這個決定,讓當時戴爾總部行銷部異常緊張,擔心TDC搞砸。
我有史以來最喜歡的產品

「那是一個成功的產品。我永遠記得,當時行銷副總裁非常高興,產品發表時說,『這是我有史以來最喜歡的產品』。」
TDC證明自己可以做複雜、高階的產品,同時展開了TDC擴充的起點。


「當然這和台灣供應鏈有大量工程師人才,可以一起合作有關,」亞德曼不諱言。
沒有人知道戴爾轉型後,與台灣供應商合作關係如何變化。但台灣研發中心帶給戴爾成長的能力,卻不容忽視。

244億美元,戴爾重回戴爾名下


在如今個人電腦已不是技術行業重頭戲的時代,戴爾(Dell)公司力圖重塑自己,用244億美元(約1520億元人民幣)實現私有化,從華爾街眾目睽睽的注視中抽身而退的舉動着實大膽。
然而,周二宣布的這次收購(經濟衰退以來最大的交易)卻是一場巨大的賭博。戴爾公司將為此背上150億美元的新債,而且並不能扭轉目前重塑技術行業、削減該公司實力的潮流的力量。
15年前,戴爾公司通過向顧客直接出售個性化的個人電腦而賺得巨額利潤。六年前,它還是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的個人電腦製造商。如今,它位居惠普(Hewlett-Packard)和聯想公司之後,排名第三,而且排名還在下降。
去年,戴爾在這個已經萎縮的個人電腦市場上的份額已經下跌至10.7%,而六年前,它的市場份額是16.6%。
來自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名不見經傳的競爭對手已經把利潤壓得極低。現在最熱銷、最賺錢的產品是Android智能手機和iPad,而不是Windows筆記本電腦和台式電腦。
而且,雖然雲計算的發展也已增進了對數據中心的需求,這對戴爾來說本是出售服務器的好機會,但像谷歌(Google)和Facebook這樣的大用 戶,都已經自己建造了低成本的設備。雲服務的不斷發展也促使很多公司放棄另外購買電腦,轉而依靠在遠程電腦網絡中租用運行時間和應用程序。
 在用自己在公司的股份以及7億美元左右的個人財產打賭,認為他可以應對這些挑戰,並扭轉公司的局勢。1984年,他在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的宿舍里創立了戴爾公司。
周二,戴爾在給員工的備忘錄中寫到,“戴爾公司正在經歷轉型,但我們知道,這還需要更多時間、投資和耐心。我認為,能有合作夥伴,願意提供長期的支持,幫助戴爾創新,加速推進公司的轉型戰略,這將對我們更有好處。”
假如該公司的股東同意這筆交易的話,戴爾的投資意味着他將保持自己對公司的控制。銀湖(Silver Lake)私人股本公司是科技公司最知名的投資者之一,將提供約10億美元的現金。
微軟(Microsoft)也願意支持它最重要的業務夥伴,答應借給戴爾公司20億美元。微軟自己也正面臨壓力,因為公司的長期供應商與Windows操作系統的競爭對手也一直在眉來眼去。
儘管將再背上150億美元的債務,戴爾和銀湖稱,該公司會挺得住,因為個人電腦業務仍然能夠賺錢。
這筆收購的規模令人想起金融危機之前,大筆大筆進行泡沫交易的時期。繼2007年夏季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以260億美元收購了希爾頓酒店集團(Hilton Hotels)之後,這次戴爾公司的交易將成為最大的一次收購。
這筆交易對於47歲的戴爾來說同樣是一次最大的考驗。據估計他擁有160億美元的財富。在三年的去職之後,他在2007年回到了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的位置,誓言將拯救他所創建的公司。他的戰略關注點在轉型到數據庫和企業軟件服務上,花費了數十億美元進行大量收購。
到目前為止,該戰略收穫甚微。戴爾公司的股票在過去的五年里下跌了31%,在周二收盤時為13.42美元,低於13.65美元的收購報價。
不過,在管理層收購完成後,這一戰略基本將得到保留。戴爾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布賴恩·T·格拉登(Brian T. Gladden)說,該公司將進一步削減電腦業務,並收購更多為中小型企業提供企業電腦業務的公司。
戴爾一直為多年來該公司股票的糟糕表現而不滿,但他直到去年才認真開始籌劃將公司收歸私有。據知情人士透露,這位電腦富豪在夏威夷的一處住宅,與兩 位知名私人股本公司高管為鄰,一名是銀湖的埃貢·杜爾班(Egon Durban),另一名是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的喬治·R·羅伯茨(George R. Roberts)。戴爾最初就是對他們提出收購的想法的。
Nick WingfieldAndrew Ross Sorkin對本文有報道貢獻。
翻譯:張亮亮、林蒙克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