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趁著白天工作與工作間的空隙在看一本書,國家電影中心出版的「明驥---台灣新電影推手」。
剛看完。
整個星期...非常非常想念他。
剛看完。
整個星期...非常非常想念他。
想念這個不管我們怎麼當面頂撞他、奚落他、嘲笑他、惹怒他....最多也只是斥責一句「你這個孩子!」的長輩。
想念這個無論是探病、祝賀員工得子得女,手上拎的永遠是兩罐克林奶粉的長輩。
想念這個曾經幾次都用嚴肅的表情跟我們說「事情你們去做,責任我來扛!」的長輩。
想念這個每年除夕都會打電話來問東問西,即便是暫居美國的那幾年也沒間斷的長輩。
想念這個每逢重大選舉都會請我們幾個壞小孩吃飯,要我們一定要投他所屬的政黨候選人一票的長輩。
想念他做的珍珠丸子。
想念他的湖北腔。
想念他。
明驥的傳記出版了
歷史上真正的革命家不多,追隨在革命家後面的那些自稱是革命份子的人,大多數是等待一個新的時代到來,然後擁抱過去得不到的名和利。
在我的心目中,明驥是一個真正的革命家,他號召了很多年輕人追隨他,然後,台灣電影的革命就這樣發生了。
明驥(Ming Chi ,俄語:Джи Мин,1923年1月24日-2012年6月15日),生於中國湖北省,前中華民國政戰少將,曾任中央電影公司(簡稱「中影」,今中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文化大學教授,為台灣知名電影從業人與俄文教育家。因為他培育出了台灣新電影運動中的許多傑出人才,如小野、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等人,被尊稱為「台灣新電影之父」。[1]
生平[編輯]
1978年,升任中影總經理。1980年,聘用小野、吳念真為企畫與編劇。1982年,大膽啟用侯孝賢、楊德昌、張毅和萬仁等年輕導演,在戒嚴時期拍出探討社會真實現象的電影《光陰的故事》,以清新寫實的風格與樸實乾淨的拍攝手法,揭開了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序幕,成為台灣電影史的重要里程碑,將台灣電影以新風貌帶上國際影壇。其他任內完成作品尚包括《小畢的故事》和《海灘的一天》等。[2]
2012年6月15日,明驥病逝於三軍總醫院,享壽89歲。
榮譽[編輯]
- 2009年
紀念[編輯]
吳念真在明驥過世後於Facebook感傷緬懷這位長者,他留言表示「不敢說明驥是『台灣新電影之父』,但他絕對是台灣新電影的催生者、呵護者」,文末真情流露地說:「明總,我愛你。」
著作[編輯]
著有《蘇聯外交史》、《北國探索》、《觀光俄語會話》、《訪蘇見聞記》、《今日蘇》、《傳情一海鷗》、《俄羅斯風》等。
------
2018年川瀨先生的《台灣電影》年刊 (日文;約2018年11月初出版),專訪張毅。印小野《一個運動的開始》1986 中與他相關的部分......
1986年:小野、吳念真中影幼稚園畢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