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地球,人間煉獄 (233期):

 地球,人間煉獄 (233期):

余英時:李光耀的治國理念

李光耀的治國理念
作者:余英時
(北明按:知名史學家余英時先生,曾經是李光耀建政時期的文化顧問。此文信息量大,富有啟發性,值得一讀。)

李光耀死掉全世界都非常重視這件事情,各國的重要領袖都去參加他的葬禮,新加坡也舉行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悼念,有四五十萬人都去瞻仰他的遺體。所以這樣一個成功的政治家在當今是很少見的,當今恐怕沒有這樣的人。

李光耀作為一個天才型的政治家是世界公認的。我還記得多少年前看過尼克森的回憶錄,講世界領袖,其中有一章就是講的李光耀,他對李光耀極為佩服。他說李光耀就像一個老虎在一個小籠子裏面,跑來跑去一身的勁無處可使,非常可惜,這是因為新加坡當時只是200萬人口左右的一個小城市,華人”(sic) 70-80%,其他的是馬來人,印度人還有其他小的民族,他之所以有這樣的特殊性,主要是因為最早馬來西亞是跟新加坡連在一起的。馬來西亞是一個聯邦,但是在1965年他被馬來西亞趕出外了,當時李光耀還在電視上痛哭,他認為失去了一個機會施展他的才能,所以他的精力只能用在新加坡,而新加坡是任何自然資源都沒有的,包括水都要靠馬來西亞那邊運過來。他居然能夠在十幾二十年之內就把它變成一個第一流的國家,用他在自傳裏的說法就是把一個第三等國家變成第一流國家,教育程度都那麼高,行政效率又那麼好,又那麼乾淨,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完全避免貪污這個問題。

1980年初他就有個計畫,要在新加坡建立一個儒家倫理的計畫,這個儒家倫理計畫他認為華人需要有社會支援他的政治。如果支援他的政治就需要現代化的儒家文化不是照原來的舊的儒家倫理,而是怎麼樣建立現代化的儒家文明,他就找了一些顧問,多數是美國來的,67個人到他那裏訪問,我也是其中之一,後來我和另外一個朋友留下來做他的長期顧問。我為這件事情從1982 1986年,年年都有兩三次去新加坡為他計畫做講演、計畫各種各樣的儒家倫理。我發現他的頭腦極其靈敏。

可是我跟他也有個很大的分歧,這個分歧是他把儒家倫理這些東西當作一個工程的樣子來處理,如果用之有效我馬上就用它,沒有效就可以隨時取消。所以換句話說,他講倫理是沒有文化的背景在後頭,沒有文化的意識在後面。這個原因就是等於他的宗教沒有信仰一樣,他對宗教不但沒有信仰,對宗教本身也不看重。他看重的主要是兩種力量,一種是政治力量,組織社會。社會怎麼樣控制得井井有條;第二個他要發展經濟,讓老百姓的生活提高,經濟發展是相當自由的,可是政治控制他是要嚴格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就發生了兩難。一方面要政治控制得井井有條,主要是不許反對派形成多黨制,跟他為難,他的人民行動黨建成唯一的大黨。但是他採取的方式我們必須注意,不是用武力,而是靠組織。

這個組織結果使他的人民行動黨確實得到了當初200多萬人的支持,所以在社會各個角度都發生作用。有這樣的黨做基礎,他幾年一次的選舉是照常舉行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承認,雖然他反對民主,甚至是批評民主,事實上他是借了英國民主的形式建立他的國家。他不是靠武力打天下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建國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的情況,當時他要建立一個組織,讓社會上的人跟隨他。在1960年代初他進行這種活動的時候新加坡是非常左傾的地方,是共產黨遍佈各地的,中國的共產黨也拼命在新加坡發生作用。所以,他用的人最初是跟共產黨合作的,在共產黨的合作之下他才成立了人民行動黨,建立他的政權。

可是在政權建立之際,他忽然發現,他必須對共產黨加以處理。他的處理方式就是仿效1927年國民黨蔣介石的辦法,就是清黨,要把共產黨清除出去,因為共產黨是不準備選舉的,是要靠武力奪權,武力奪權之後就搞一黨專政,這跟人民行動黨是完全相反的。

人民行動黨雖然也想一黨控制整個社會,可是它只能走法治的路,靠法律,跟共產黨始終沒有關係,也不准他的老百姓去中國大陸訪問,如果你去了以後就回不來了。這件事情使他跟共產黨的關係一直很僵,一直到1990年才跟共產黨建交。在共產黨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曾經訪問過新加坡,而且對新加坡表示很高的興趣,所以李光耀也接待他,但是還是不肯跟中共建立政治關係,只是有人民的貿易的來往。所以,一直到90年他才承認中共,但是中共也是以他的一黨專政經濟又能發展而作為楷模,鄧小平甚至說中國應該仿效他。但李光耀建國過程中就把共產黨全部清除出去了。他並沒有殺共產黨,只是關起來。關了很多。

新加坡模式之說一方面是政治工具,一方面是削減人民的個人自由。確實是存在這種現象,可是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是大家可以接受的。當時華人多數認為先要把國家建立起來,把經濟搞好,所以在這種條件之下他們就跟隨李光耀。

李光耀一步一步地做,到了80年代他注意到社會組織的問題、社會文化上的問題,可是他對文化本身沒有真正懂得尊重。他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有效率,效率之高可以說是我所看到的政府沒有超過他的,所謂效率就是開始在社會上有沒有用(hc此句有漏字?) ?沒有用,或者有別的問題他馬上就放棄。

李光耀在精神層面、文化層面是有他的缺點的,可是在建立一個乾乾淨淨的有法律基礎的,但是以選舉為基本模式的這樣一個社會他還是保持的。人民行動黨確實能控制老百姓,而其他的反對黨沒有這樣的能力,同時他也全力以赴地壓制反對黨。他用這種方式消滅反對黨,取消言論自由是世界聞名的,而且也是受到世界責備的。

他認為亞洲的價值跟西方民主不同,跟西方的自由也不同,但是可以用政治統一的方式,政治控制的方式來建立國家。允許有經濟自由,不許有反對黨自由,因為他的聲望很高,而且人民行動黨的效率又高,他給所有官員最高薪水,讓他們不可能貪污,所以一黨專政而不貪污這是新加坡的一個特色,這個特色別的人是做不到的。

中共想仿效他但是它的一黨專政事實上就培養出最高階層的黨員都成特權了,在這個特權的情況之下就不可能不貪污,所以貪污會變成它的一部分。所以,這就是說新加坡的模式實際上只是一個空話,因為這個模式只能存在於新加坡一個地方,而且也只能存在于李光耀一個人的時期。

2011年已經發現支持選舉人民行動黨的只有60%40%是走到反對黨那邊去了。雖然反對黨只有6個當選的人,可是對他是極大的震動。這個時候他已經不能像從前一樣為所欲為了,所以李光耀也就從2011年完全退休下來了。他死以後雖然是全國舉哀,可是反對的意識是非常普遍的。李光耀建立的所謂新加坡早期的模式是在改變中,而且這個改變可能會很迅速。所以亞洲價值論雖然轟動一時,但是非常經不起分析。
—— 原載: RFA
本站刊登日期: Wednesday, April 08, 2015


李光耀 Lee Kuan Yew: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病逝 NYT;《錢復回憶錄》中的李光耀。 英解密檔案揭......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去問李光耀






  • 李光耀之後,新加坡何去何從

    李光耀憑威權主義加自由市場的治國方略把新加坡變成了亞洲金融中心。但其模式是否能或應該延續下去?新加坡正經歷新的政治危機。

  • 新加坡民眾與多國政要送別李光耀

    李光耀的葬禮上,新加坡民眾及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等多國政要冒暴雨出席。李光耀之子、現任總理李顯龍稱“指路明燈熄滅”。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病逝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週一凌晨去世,享年91歲。他統治新加坡數十載,將之打造為高效、廉潔的國際商業和金融中心,同時因為領導風格強勢、壓制自由而受到非議。

  • 實用主義者李光耀

    李光耀所有政策的基本尺度是務實。作為20世紀偉大的實用主義政治家,他對西方民主沒有興趣,同時卻能看到美國力量的強大。


  • 飲水思源,新加坡民眾悼念李光耀

    週一,新加坡民眾在存放李光耀遺體的大樓前舉行弔唁。儘管被批評壓制自由,這位新加坡國父仍受到廣汎愛戴和崇敬,對於很多人來說,李與他們擺脫貧困的記憶緊緊交織。

  • 李光耀因非西方路線在中國贏得哀榮

    中國官方媒體高調悼念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眼裡,李光耀是不走西方道路,通過高效的一黨統治實現經濟繁榮、不受自由民主制度誘惑的代表人物。

  • 李光耀故居爭奪戰演變成新加坡國家危機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被自己的兄妹公開指責以權謀私,破壞父親李光耀遺囑。這場公開的財產糾紛破壞了這個國家精心塑造的形象,也引發了對當權者統治基礎的質疑。




李先生過世才幾年,許多看法仍值得參考


李光耀認同中共永遠不會放權又指中國人像螃蟹“要前進就要橫行”
作者 香港特約記者 甄樹基發表時間 28-12-2018 更改時間 28-12-2018 發表時間 12:31
新加坡前領導人李光耀路透社

根據英國最新解密的檔案,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認同中共永遠不會放棄中央集權,而且認同一個講法,即中國人像螃蟹,要前進就要橫行(to move forwards they had to move sideways)。


檔案披露,1988年7月李光耀和戴卓爾(又譯名柴契爾)夫人曾在新加坡見面,李同意戴稱中共永遠不會放棄中央集權。李又指共產主義違反中國特性(against the grain of Chinese character),長遠不會成功。李又說,中國對於協調意識形態與經濟需要所面對的困難,是很務實的。
李光耀又說,有中國人跟他說過,他們就像螃蟹,要前進就需橫行(they were like crabs: to move forwards they had to move sideways)。
香港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毛孟靜看過檔案原文後分析,李光耀的意思是指共產主義與經濟發展存在衝突,因此中國經濟不能直接向前走,而是用旁門左道的方法打斜走,才可勉強向前。曾經在香港英文傳媒工作多年的毛孟靜又指,中國現時的金融及經濟確實不能以開放市場制度直接發展,而是要在政府控制下迂迴前進。
在最新一批解密的檔案仲,包括了一份李光耀評價趙紫陽的文件。1989年10月,即六四事件後約4個月,李光耀與戴卓爾夫人見面,李當時指六四的結果是鄧小平培養10年的團隊被放棄,反而舊人重新上位。這對中國是災難性的,是一個真正的悲劇。



李又說,假如時任領導人鄧小平對八九民運有更高警覺及每天親自主理事件,又或時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不是差勁的權鬥者(bad infighter),六四事件就可避免。

英解密檔案揭 李光耀曾提議港政要 20萬人集體威脅移民 阻京干預

2018/12/28 — 12:27
李光耀,資料圖片
李光耀,資料圖片

英國國家檔案館最新一批解密檔案顯示,已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六四事件後,曾與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分析香港局勢,李光耀曾建議香港約20萬真正有影響力的人,組織起來以集體移民來威脅北京,阻止北京干預香港。
六四後與戴卓爾會面紀錄
《明報》和《香港01》報道,今次公開的是兩人會面後,英國首相府的會面紀錄,李光耀和戴卓爾夫人,是在1989年10月到馬來西亞出席英聯邦國家首腦會議期間,距離六四屠殺僅四個月;李光耀在會面中形容事件是「悲劇(tragedy)」,令鄧小平花十年建立的班底毀於一旦,舊勢力重新抬頭,這結果對中國是災難性,他又認為若鄧小平能親身處理和更有警覺性,趙紫陽在權鬥方面不是這麼差,事情完全可以避免。
為香港感到惋惜
李光耀隨後講到香港的情況,表示「為香港感到惋惜(felt very sorry for Hong Kong)」,因為1997件主權移交後,北京可以為所欲為,特別是涉及到權力鬥爭,中國根本不在乎國際形象。
倡非對抗方式迫中國聆聽
李光耀透露,曾在吉隆波和香港行政立法兩會代表團會面,李光耀建議他們不要和中國「鬥爭(fight)」,而是「陳情或討價還價(plead or bargain)」,同時組織起來,令自己「有潛力破壞中國利益(could do potential damage to China's interest)」,這種非對抗方式(non-confrontational approach)可以有效迫中國聆聽意見。
集體威脅移民 外國政府配合撤移民監
李光耀建議約20萬在香港真正有影響力(really mattered)的人,威脅離開香港拖跨香港管治和經濟,阻止北京干預香港,其他政府亦應該配合,提供居留權予這20萬人,但取消他們的「移民監」,若香港一切正常他們會留在香港,有必要就隨時可以離開。
勝出港民主唯有「愛港恨中」
而對香港民主進程,他認為在這問題上挑戰中國是大錯特錯(great mistake),如果當時就落實全面民主選舉,中國只會派幹部(candres)治港,造成社會衝突,鄧小平指治港的人要愛國愛港,但他認為要勝出香港民主選舉的唯一方法是「愛香港、恨中國(love Hong Kong and hate China)」,不過檔案未有進一步解釋這個觀點。
2015年逝世的李光耀,在新加坡國內反共立場鮮明,令他在文革期間成為中國官媒狠批的對象,指他是「帝國主義者的傀儡」、「美帝馴服的走狗」等;但到70年代中新關係緩和,1980年《人民日報》以頭版報道李光耀訪華,他第一次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之後李光耀和歷任北京領導人關係密切,今年慶祝改革盟開放40週年大會,已故的李光耀獲頒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Book by Ali Wyne, Graham T. Allison, and Robert Blackwill 2012



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Foreword by Henry A. Kissinger

Grand strategist and founder of modern Singapore offers key insights and controversial opinions on globalization, geopolitics, economic growth, and democracy.


Summary

Grand strategist and founder of modern Singapore offers key insights and controversial opinions on globalization, geopolitics, economic growth, and democracy.
When Lee Kuan Yew speaks, presidents, prime ministers, diplomats, and CEOs listen. Lee, the founding father of modern Singapore and its prime minister from 1959 to 1990, has honed his wisdom during more than fifty years on the world stage. Almost single-handedly responsible for transforming Singapore into a Western-style economic success, he offer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geopolitics of East and West. American presidents from Richard Nixon to Barack Obama have welcomed him to the White House; British prime ministers from Margaret Thatcher to Tony Blair have recognized his wisdom; and business leaders from Rupert Murdoch to Rex Tillerson, CEO of Exxon Mobil, have praised his accomplishments. This book gathers key insights from interviews, speeches, and Lee's voluminous published writings and presents them in an engaging question and answer format.
Lee offers his assessment of China's future, asserting,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China will want to share this century as co-equals with the U.S.” He affirms the United States' position as the world's sole superpower but expresses dismay at the vagaries of its political system. He offers strategic advice for dealing with China and goes on to discuss India's future, Islamic terrorism, economic growth, geo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 and democracy. Lee does not pull his punches, offering his unvarnished opinions on multiculturalism, the welfare state, education, and the free market. This little book belongs on the reading list of every world leader—including the one who takes the oath of office on January 20, 2013.




去問李光耀
:一代總理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的深思

台北:時報文化,2013


內容簡介

全球領導人都該看這本書
李光耀評析全球國際政經趨勢訪談集
  李光耀說話,全球要人都在傾聽!
  歐巴馬、柯林頓、習近平,一致請益
  李光耀是現代新加坡的開國元勳,於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九○年擔任新加坡總理,在世界舞台超過五十年的歷練造就了他的智慧,一肩承擔新加坡轉變成為現代西方經濟體的重任。他的觀點與言論,全世界的政經要人都在傾聽。
  本書整理李光耀的訪談、演講和其著作的精華,以問答集的方式呈現,逐一點評全球各國的政經分析與未來預言,並為目前在經濟上大力崛起的中國提出觀察,也在權衡美國與中國的競合關係上精闢著墨。本書亦分章論述印度的未來、伊斯蘭極端主義、經濟成長、地緣政治和全球化、民主的未來等議題;並針對多元文化、福利國家、教育和自由市場,提供坦率意見;也揭露了李光耀的自我定位與對權力本質的核心批判。
作者簡介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國國防部特別顧問。
羅伯特.布萊克維爾(Robert D. Blackwill)
  外交官、政治學者、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理事會和董事會成員,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
艾利.韋恩(Ali Wyne)
  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現任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譯作極豐,譯有《台灣的未來 : 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宋美齡新傳:風華絕代一夫人》、《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蔣經國傳》、《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李潔明回憶錄》、《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祕會》等。

目錄

推薦序∕季辛吉
李光耀是何許人?
李光耀說話,全球要人都在傾聽
前言
第一章    中國的未來 
第二章    美國的未來
第三章    美、中關係的未來
第四章    印度的未來
第五章    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未來
第六章    國家經濟成長的未來
第七章    地緣政治和全球化的未來
第八章    民主的未來
第九章  李光耀是如何思考的
第十章  結論
◎台灣觀點
南方朔∕全球推崇的政治老師──李光耀
胡忠信∕戰略縱深.哲學素養.權力本質

推薦序
  我有幸在過去五十年結識許多世界領袖,可是沒有人比新加坡開國總理、且一直是其人民指導精神的李光耀,惠我良多。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在李光耀這位聰明才智與判斷力無與倫比的偉人身上,答案是不問自明。
  新加坡一直是東南亞最小的國家,它是否能夠維持獨立地位,不無疑問,似乎註定要成為更強大的鄰國之附庸國家。李光耀絕不妄自菲薄;他預見到的,不只是一個勉強存活的國家,還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國家。高超的智力、紀律和創造力,可以取代資源。他號召國人承擔起從未想像到的職責:先將城市整頓乾淨,其次專心致志以高超的表現克服鄰國的敵意及自身內部的種族分裂。
  李光耀接篆時,新加坡人民每年人均所得約四百美元,現在卻超過五萬美元。他鼓勵其通曉多國語文的人民成為亞太地區知識和技術中心。由於他的卓越領導,一個中型城市已成為重要的國際及經濟主角,善於培養多邊的泛太平洋關係。
  一路走來,不只是因為他代表的力量,更因為他思想的超卓,李光耀已成為美國不可或缺的友人。他的分析鞭辟入裡,以致交手方認為和他一談,受惠良多。過去三個世代,李光耀屢屢前往華府,廣交美國政府及外交政策高階人物。他的會談受到高度重視,加之他經驗豐富,總是在罕有的坦誠氣氛下進行。每一位和他交往的美國總統,都因為他相信新加坡國運要堅守民主陣容而受惠。尤有甚者,李光耀洞悉該地區思維,能指點我們所面對的世局。
  李光耀的分析照亮了美國長期以來所面對的最重要挑戰:如何與中國在內的亞洲建構根本的、有機的關係。沒有人比李光耀更能就這方面教導我們,使我們了解其性質與範圍。然而,本書證明他的真知灼見不僅限於美中關係,更環繞著國際關係上的每一項挑戰。讀者很快就會發現為什麼李光耀不僅是我們這一代精明的領導人,也是公認的戰略思想家。
亨利.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
台灣觀點
全球推崇的政治老師──李光耀
  新加坡乃是近代亞洲的奇蹟。
  新加坡於一九五六年獨立,成為聯合國第一一六個會員國。但自獨立前後,這個國家即亂成一團,外有對它極不信任的馬來聯邦,對內則是新加坡共黨(社會主義極權)猖獗,使得這個蕞爾小島風雨飄搖。為了國家的安定,於是一九五○年代,新加坡遂大力整肅共黨,這也使得新加坡有了威權國家的惡名。但新加坡的威權並沒有走到壓迫的方向,而是致力於政府的領導改革。於是這個人口只有台灣七分之一、土地面積只有台灣六十分之一鼻屎大的國家遂日益欣欣向榮,使得這個毫無資源的小國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及至到了一九九○年代進入全球化的時代後,新加坡乃是全球第一個理解到開放的重要性的國家,於是新加坡在開放中引進人才技術和資金,發揮了高度的創意與活力,一個蕞爾小島在亞洲已成了與它的疆域完全不能對稱的活力中心。
  而這種巨大的改變,乃是李光耀所一手促成的。在一九五九年新加坡還是一個自治邦時,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贏得大選,他成為第一位總理。當時的新加坡人均所得只約為四百美元,乃是個不穩定的貧窮地方,但在他的傑出領導下,現在的新加坡已成了人均所得五萬美元的富裕國家。在進入廿一世紀後,全球論競爭力、論國家創意,新加坡不是排名第一也是第二。新加坡這種快速的持續進步是怎麼造成的?
  根據我的有限知識,我認為原因如下:
  一、李光耀在近代亞洲史,甚至世界史上,已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治理模式,政府以知識和責任為基礎,扮演著國家的火車頭,也重塑了社會的行規和紀律。政府的清廉有效、社會的知法守紀、國家方向的確定,使得新加坡不會有太大的摩擦成本。卓越的領導,有助於社會的團結進步,新加坡以領導為核心的治理模式,已替世界豎立了典範。
  二、新加坡已重塑了它的歷史認同和國家認同:它不以種族的起源為終極認同,而是以國家的現在和未來為新加坡的認同。人們都知道,東南亞的華人普遍都有中國文化的認同,這種中國文化的認同經常又和對中國的認同綁在一起,這也是東南亞國家普遍都對華人社會有疑忌的原因。一九五○和一九六○年代,中國對東南亞革命輸出,印尼共黨、馬來西亞華人為主的馬共和新加坡的新共,都和中共有關。東南亞華人的中國認同,對他們的發展其實是弊大於利。因此在李光耀當政下,遂肅清共黨,逐步發展新加坡的新認同,不以華人為主的中華文化為認同目標,而以新加坡的進步繁榮為新的認同,這種新加坡認同亦有利於多種族的新加坡的團結。新加坡以國家的進步繁榮做為新的認同取代了舊式的華人認同,使得新加坡沒有了舊文化的包袱,而可以大步前行,新加坡甚至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加快進入世界的主流文化。近代國家裡,不以歷史作為認同目標、而以現在和未來作為認同目標的,過去只有美國。美國汽車大王福特曾說過:「所謂歷史只不過是一堆夢話,我們活在現在,唯一有意義的歷史,乃是我們今天所寫的歷史。」這種不以歷史作為認同對象,而以現在和未來作為新認同的,廿世紀的亞洲又多了一個例證,它就是新加坡。由於有了新認同,新加坡的進步遂能格外加速!
  三、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李光耀最早體會到世界的競爭已由軍事轉移到了經濟,他不但強化新加坡的競爭力,也在傳布這種變化的趨勢和亞洲的和平競爭概念。他支持中國在經濟、科技和民主上的進步,但因為對中國有深入的理解,他也了解到中國壯大後,必然會以它的經濟力收編亞太秩序,使別的國家均「自藩屬化」,因此為了亞洲的共同利益,他支持美國繼續留在亞洲,也期望印度的強大做為制衡中國的勢力。他這種對中國有期待,但也有警惕的態度,不但成了亞洲的新共識,新加坡自己也致力於亞太地區的安全對話。新加坡每年的香格里拉論壇已成了亞太地區的最重要戰略對話平台。李光耀已成了這個和平競爭時代亞洲戰略思想的共主。
  因此,季辛吉以前推崇李光耀:「他的能力超過了他的國家規格。」這真是對李光耀最真誠的推崇。李光耀治理新加坡這個蕞爾小國,他不但使新加坡日新又新、成了世界上一顆耀眼明珠,他更發揮了高度的思考力,替亞洲的和平競爭擘劃出了藍圖,一個極小的國家,而能發揮那麼大的作用,在人類史上從未曾見。
  而艾利森教授及布萊克維爾教授合編的這本《去問李光耀:一代總理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的深思》,實在是想要理解他這個人,以及他的思想之入門磚。本書我詳細的讀了兩次,對於他這個人理性、務實、追求卓越而又器宇宏大的格局,實在萬分景仰。尤其是最近「習歐會」閉幕,整個「習歐會」可以說都在李光耀的預估之中。
  本書值得全球政治人物閱讀,尤其對台灣的政客格外有暮鼓晨鐘之效,我認為本書對台灣最重要的意義有三:
  一、李光耀說:「我沒把自己歸類成政治家,我自認是個有決心、堅持不懈、一以貫之的人。我立志做大事,我努力追求,以迄成功。就是這樣而已。……任何人自己為是政治家,需要去見心理醫師。」他的這句話簡直就是在寫台灣那些應該去看心理醫師的政客!
  二、他堅信社會成功需要三個基本要素:堅定的領導、有效率的政府、社會紀律。如果一個領導人只想連任,只想討好選票,他就會施政沒有重點,問題愈搞愈糟。
  三、他對美國有信心,對中國有期望,因此他在中美兩大之間沒有去抱哪個大腿,而是扮演公正的第三者,這是真正有益於亞洲的發展策略。他成了中美之間的諍友,北京尊敬他,華府也尊敬他。這是機會主義的台灣所無法理解的。
  因此,李光耀把一個超小國家玩成了超級大國的國際地位,這是不世出的勛業。而這一切的起點,就在於他有能力,有能力的人,始能得到尊敬,無能耍弄權術的人是不可能受人尊敬的!
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台灣觀點
戰略縱深.哲學素養.權力本質
  身為全球最資深的政治家之一,有長達半世紀以上的政務經驗,能夠敏銳地與時俱進發表洞若觀火的評論,而且具有宏觀性戰略、哲學性的素養,徹底掌握人性與權力的本質,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放眼於當今全球,仍然是佼佼者之一。
  政治就是實力,談到實力,邏輯與感情都必須退場。新加坡從大英帝國的前殖民地與軍港蛻變為全球競爭力排行前幾名的國家,李光耀的願景、目標、價值、信仰發揮了領導力作用。英語「政府」的原意就是「舵手」,在伊斯蘭文明「一片綠海」中獨樹一幟、乘風破浪,李光耀扮演稱職船長的角色;正如二千五百年前的希臘城邦文明,新加坡也在東亞儒家文化圈再造城邦文明,並把印度、馬來、伊斯蘭文明加以適度融合。本書不是政治理論的玄奧論述,是一位實力人物年過九旬的邏輯、理性分析,對目前全球最熱門議題一一點評,觸及中國崛起、美國霸權、印度興盛、全球金融、伊斯蘭極端主義、民主的未來、新加坡的生存之道,乃至李光耀的自我定位與探究權力本質。我們未必完全同意李光耀的論點,甚至想駁斥其主觀武斷之處,但我們仍被李光耀的分析力道所折服,至少產生「創造性破壞」的省思作用。
  李光耀首先指出一個政治現實,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崛起已是一個不可逃避的現實,正如明清帝國的東亞朝貢體系,中國挾其「世界工廠」與「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在「現金為王」的全球優勢下,以龐大的外匯存底與國家資本主義向外大肆擴張,與美國已成為G2大國。李光耀一方面建議世界各國領袖了解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頓挫與昂揚,以國際經貿遊戲規則與中國打交道;但他也勸誡中國領導者不要重蹈上個世紀德國、日本由盛而衰引發戰亂之覆轍。正如康德所言:「追求永久和平是理性的最高目標,也是一種道德義務。」了解東西文明,具有全球眼光的李光耀扮演「公道伯」的角色,用心可謂良苦。
  李光耀會引起爭端的觀點,是他對中國民主的發展持負面態度。在他觀察,中國若走向民主開放,就會走向動亂崩潰,就像歷代的朝代更替或者民國初期的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這也是為什麼他不會反駁鄧小平觀點的原因:寧願槍斃二十萬個大學生,以此來換取中國的百年和平;這也是為什麼他不會指控鄧小平是「天安門屠夫」的心理因素。李光耀這一代人歷經殖民統治、日軍侵略與新加坡建國初期的鬥爭,深知「穩定壓倒一切」的生存理念,他因此提出了有別於西方文明的「亞洲價值」,並以自身經驗投射到中國的民主未來,認為中國需要的是一個超穩定的中央政治秩序,至於西方人所追求的民主、法治、資本主義、公民社會並非主調,雖然李光耀對中國的威權文化、帝制思想、貪汙橫行、缺乏法治大加批判,但他仍下了論斷:「中國不會成為自由民主國家;它若成為民主國家,它會崩潰。」但又說:「現行制度在未來五十年不會不變。」我們無從預測未來五十年中國的民主發展,但光回顧過去五十年,你能斷言中國如今走上了國家資本主義,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嗎?
  從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經驗顯示,包括漢廷頓教授所提出的「第三波民主」,民主、法治、資本主義與公民社會成熟到一個階段,民主自由如同「葉公好龍」般就會出現,台灣民主化在一九八○年代出現「基因突變」,打破了一黨專政與「中國文化不可能有民主體制」的政治神話,就是一個經典例子。在探求中國未來的民主發展,李光耀顯然仍停留在他的世代經驗,以新加坡自身的統治經驗強加在中國身上。「民主會帶來中國的崩潰」不但失之武斷,這種「威權君父」式的指導觀點,恐怕不易為深受自由民主人權洗禮的讀者所接受。
  李光耀的論述令人折服之處,是他對美國國力的分析,美國的創新、科技、企業、教育、移民,均是美國國家競爭力的底蘊,包括美國人的「邊疆開拓精神」與建立全球最大軍事機器,尤其是英語與網路的運用,均是美國不會淪為「美國帝國的衰亡」的支撐因素。但是李光耀也對美國的預算赤字、國債、高失業率與社會治安深感憂慮,在這個面向,李光耀又回到他所篤信的馬基維利與霍布斯式的權力觀點,他對美式個人主義、多元移民社會深不以為然,他像一個說教的孔孟信徒,又回防成儒教統治菁英,對美式社會嚴加批判。李光耀選擇性地尊重美國的「硬實力」,卻對「軟實力」不加恭維,如果兩相比較他對中美兩國看法,他在乎國家「強大」,對公民社會的養成卻疏少關照,可說是有趣的對比。
  在本書唯一透露感情之處,是李光耀以「護國主」、「監護人」的口氣對新加坡的治理有非常完整的論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是本書的精華篇,值得有志者詳加研讀。李光耀談及政府的角色、領導人的意義、權力的本質與邏輯、菁英決策模式、清晰表達理念,乃至「直昇機品質」,都是一流治國者的肺腑之言,而且言必有中,是教科書學習不到的治國理念與經驗。
  李光耀最佩服的政治領導人是誰?戴高樂、邱吉爾、鄧小平,原因是他們是有膽識之人,李光耀何嘗不以此自況?難得的是李光耀以儒家式的謙虛自稱不是政治家,他認為自稱政治家的人都應去看心理醫生。李光耀的自我定位才是深知「我是誰」的個中三昧:「我自認為是個有決心、堅持不懈、一以貫之的人;我立志做大事,我努力追求,以迄成功。」既謙虛又自信,既宏觀又自省,這就是李光耀特立獨行的領導風格與品質;曾國藩說大丈夫要「志、識、恆」,李光耀都具備了。
胡忠信(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前言
  李光耀是過去半個世紀非常獨特的一位政治家。身為新加坡「國父」及過去五十多年的主導人物,他把一個貧窮、貪腐的城市國家建設為現代國家,人民所得現在已高過於大多數美國人的水平。他不僅是思想家,也是行動家,精於轉型、改造。
  在國際事務上,沒有任何人比這位「新加坡智者」更經常受到一個世代的美國、中國及其他世界領袖的熱切詢問、定期請教和仔細聆聽。從尼克森、季辛吉一九七一至七二年間設計的「向中國開門」政策,以至日後每位白宮主人,包括歐巴馬在內的每位美國總統都親赴新加坡,或邀請李光耀到白宮交換意見。從鄧小平開始積極思考走向市場經濟,進而啟動三十年的兩位數成長,而後到胡錦濤以及內定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李光耀都是他們在中國之外最有影響力的諮商對象。
  除了大國之外,像以色列這樣的小國家,需對國境之外的趨勢十分警覺,才得以生存,也從李光耀身上尋求啟示。哈薩克總統納札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發現自己忽然成為從前根本不存在的新興獨立國家元首,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賓.札義德(Sheikh Khalifa bin Zayed)、盧安達的保羅.卡加米(Paul Kagame),和其他數十個面臨重大挑戰的領導人,無不從李光耀身上得到戰略指引,幫助他們應付國際挑戰。
  這本書的目的不在回顧過去五十年來李光耀的重大貢獻,我們的焦點擺在未來,以及往後四分之一個世紀美國將會面臨的特定挑戰。我們設想二○一三年一月二十日就任美國總統的這位領袖最有興趣的問題,然後摘錄李光耀自己講述的話提出最直接的答覆。我們相信這些答覆不僅對擬定美國外交政策的人士極具價值,對於美國企業界及公民社會的領導人也極富參考價值,因為他們高度依賴他們對廣大世界重要趨勢的預測來投資其寶貴的金錢與時間。我們十分感謝Anthony Tan和Yeong Yoon Ying協助安排我們與李光耀的訪談。
  本書共分十章,以中國崛起做為起始;李光耀對這個議題的了解,毫無疑問遠勝過外界其他任何觀察家或分析家。中國會挑戰美國在亞洲、乃至在全世界做為領導大國的地位嗎?大部分決策者和評論家回答這個核心問題時都含糊其詞。李光耀卻直截了當地答說:「當然啦!為什麼不呢?這種重新喚醒的天命感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中國有意成為全世界最大強國。中國要當中國,要大家接受它是中國,不是西方的榮譽會員。」
  其次我們請教將影響二十一世紀國際政治的與美國以及美中關係有關的問題。李光耀在這兩大國之間,看到衝突對峙的因子:「(中、美)會為了影響力而鬥爭,他們之間的競爭無可避免。」但是他和悲觀論的現實主義者大不相同,只要雙方領導人有理性的判斷,他不認為衝突是無可避免的。
  接下來的篇章探討印度、伊斯蘭極端主義、地緣政治和全球化以及民主等問題。每一章都以關鍵問題做為開端,然後摘要提出李光耀簡潔的回答。這些答案有些頗有尖銳,因為他先天就抗拒「政治正確」,從來不迴避爭議。身為本書的作者和規劃人員,我們避免發言評論或陳述己見,謹守本分,因為想從李光耀的意見受惠的各國總統和他們最親信的幕僚,要聽的是李光耀怎麼說,而不是我們怎麼說。
  我們已經萃取李光耀的精闢見解和核心論述,以便讀者得以迅速瀏覽。請勿誤解,我們的確深信本書每一頁的每一句都值得細加品味,但是讀者可以自己做判斷。我們預測,想要快速瀏覽的讀者可能花上比預期更多的時間,被李光耀的話語牽繫住,細細咀嚼他那些令人驚訝、甚至困擾,但又頗有啟發的主張。
  我們有幸花了許多時間聆聽李光耀大話天下,以及爬梳整理他豐富的作品、訪談錄和演講稿,其收穫超乎我們預期。如果我們能讓讀者分享此一知識饗宴,就不負使命了。







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in Japanese ("Ri Kuanyu Sekai O Kataru") (Japanese)Paperback – 2013

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談Billy Graham葛理翰牧師 (1918-2018)。英文、華語、台語版《比利. 葛理翰與我》台南:全民台語聖經協會,2022;Billy Graham and Me: 101 Inspiring Personal Stories from Presidents, Pastors, Performers, and Other People Who Know Him Well. CSS 《心靈雞湯》(英語: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叢書等事業

談Billy Graham葛理翰牧師 (1918-2018)。英文、華語、台語版《比利. 葛理翰與我》台南:全民台語聖經協會,2022;Billy Graham and Me: 101 Inspiring Personal Stories from Presidents, Pastors, Performers, and Other People Who Know Him Well. CSS  《心靈雞湯》(英語: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叢書等事業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007217549905737


Billy Graham and Me: 101 Inspiring Personal Stories from Presidents, Pastors, Performers, and Other People Who Know Him Well

Paperback – 18 3 月 2013

  • 出版者 ‏ : ‎ Simon Schuster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18 3 月 2013)

Billy Graham and Me: 101 Inspiring Personal Stories from ...
https://www.amazon.com › Billy-Graham-Inspiring-Pre...


Billy Graham and Me: 101 Inspiring Personal Stories from Presidents, Pastors, Performers, and Other People Who Know Him Well Paperback – March 18, 2013.

《比利. 葛理翰與我》台南:全民台語聖經協會,2022






"I will be a friend to men of both parties, but I would never say that I was, even indicated that I was, for one or the other. I am for God. I don't think there's any hope for the world except in God."





Billy Graham's most notable quotes
Billy Graham was often called upon to sooth the nation in stressful times.


USATODAY.COM





葛理翰牧師英語:William Franklin Graham 或 Billy Graham,直譯作比利·(富蘭克林)·葛拉罕,1918年11月7日-2018年2月21日),生於美國北卡羅萊那州夏洛特,美國基督教福音派布道家,被按立為美南浸信會牧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福音派教會的代表人物之一。葛理翰從1949年開始在中產階級以及適當保守的新教徒中享有聲譽。他在各地開始舉行大型的戶內和戶外的宗教集會,並且他的講道也在廣播和電視台上播放, 其中有些講道到今天還在重播[2]。在他常達60年的電視布道生涯中,葛理翰主要通過主持每年的「葛理翰布道大會」而被人們知曉。他從1947年開始舉行這種布道大會,直到2005年終止並從電視布道節目退休。與此同時,從1950年到1954,葛理翰也在主持他非常流行的廣播節目抉擇時刻。 葛理翰反對種族隔離政策,並且他在踐行自己的宗教宗旨的同時,也幫助改變了基督教基要派和福音派的觀念,教導他們以一種理解的姿態去看待聖經和當代世俗觀念上的同異。
葛理翰經常擔任多位美國總統的顧問,並且他個人和多位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以及理察·尼克森[3]關係甚為親密。從1953年開始,葛理翰堅持要把他主持的復興大會和布道大會融合起來。在他1957年在紐約市舉行的復興大會上,他邀請了當時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前來布道。隨後在1960年,當馬丁·路德·金在一次示威集會被逮捕時,葛理翰還幫助他從監獄裡保釋出來。除此之外,葛理翰和另外一位電視布道家羅伯特·舒樂也是一生的至交。當時還是葛理翰說動羅伯特·舒樂開始做他自己的電視布道事工。
據葛理翰的同工表述,有超過三百二十萬人在葛理翰的布道大會上回應他的邀請,並 「接受主耶穌基督作他們生命中的救主」。據估計,到2008年為止,有多達二十二億的人通過廣播和電視節目的渠道聽過葛理翰的布道。葛理翰通過他的布道大會將福音傳給大量的聽眾,這些人的數目比基督教歷史上任何人親身傳授福音的數目都要多。
葛理翰曾多次登上蓋洛普名人列表,並在其20世紀名人列表中排名第7。葛理翰從1955年開始有55次登上該名人列表,超過世界上任何人登上該列表的次數[4]。美國宗教歷史學家Grant Wacker曾評價說截至1960年中,葛理翰已經成為「The Great Legitimator」。


William Franklin Graham Jr. KBE (November 7, 1918 – February 21, 2018) was an American evangelical Christianevangelist and an ordained Southern Baptist minister who became well known internationally after 1949. He has been calle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reachers of the 20th century.[2] He held large indoor and outdoor rallies with sermons which were broadcast on radio and television, some still being re-broadcast into the 21st century.[3] In his six decades of television, Graham hosted annual Billy Graham Crusades, which ran from 1947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2005. He also hosted the popular radio show Hour of Decision from 1950 to 1954. He repudiated segregation and, in addition to his religious aims, helped shape the worldview of a huge number of people coming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leading them to fin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ble and contemporary secular viewpoints. Graham preached to live audiences of nearly 215 million people in more than 18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through various meetings, including BMS World Mission and Global Mission. He also reached hundreds of millions more through television, video, film, and webcasts.[4]
Graham was a spiritual adviser to American presidents and provided spiritual counsel for every president from Harry Truman to Barack Obama.[5] He was particularly close to Dwight D. EisenhowerLyndon B. Johnson (one of Graham's closest friends),[6] and Richard Nixon.[7] He insisted on racial integration for his revivals and crusades in 1953 and invited Martin Luther King Jr. to preach jointly at a revival in New York City in 1957. Graham bailed King out of jail in the 1960s when King was arrested in demonstrations. He was also lifelong friends with another televangelist, the founding pastor of the Crystal CathedralRobert H. Schuller, whom Graham talked into doing his own television ministry.[8]
Graham operated a variety of media and publishing outlets.[9]According to his staff, more than 3.2 million people have responded to the invitation at Billy Graham Crusades to "accept Jesus Christ as their personal savior". As of 2008, Graham's estimated lifetime audience, includ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s, topped 2.2 billion. Because of his crusades, Graham preached the gospel to more people in person than anyone i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9]
Graham was repeatedly on Gallup's list of most admired men and women. He appeared on the list 60 times since 1955, more than any other individual in the world.[10] Grant Wacker reports that by the mid-1960s, he had become the "Great Legitimator".[11]
The most important member of a consequential movement* died on February 21st at the age of 99* 指Civil rights movement Civil rights movement



Billy Graham was the most important American evangelical of the past century
Mr Graham held his first integrated religious rally in 1953
ECONOMIST.COM

*****

心靈雞湯》(英語: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是由一系列書籍組成的一個書籍組的名稱,通常有具有靈感和激勵性的短篇故事和散文組成,該書的作者是傑克·坎菲爾馬克·漢森

《心靈雞湯》超過200種類別,有許多書籍都是針對特定的人群,如:母親雞湯、囚犯雞湯、祖父雞湯、祖母雞湯、孩子雞湯、父親雞湯。

歷史[編輯]

第一系列《心靈雞湯》印製和出版了數百萬份。[8]目前,全世界54種語言一億份書籍正在印製和出版。《心靈雞湯》少女系列超過14種,專門賣給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的少女。

《心靈雞湯》還包括一系列的小製品小作品,包括賀卡掛曆禮包寵物食品服裝遊戲碟DVD、《聖經》。[9][10][11][12]

1999年,傑西卡·薩弗拉出版了《愛情心靈雞湯》。

書籍命名為《心靈雞湯》是為了治療家庭病人,培養他們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品質。[13]

從1993年到2008年,《心靈雞湯》由創始人傑克·坎菲爾馬克·漢森負責出版和發行。[14]

《心靈雞湯》開設了一個娛樂區,可供人們觀看家庭電影和視頻點播。[15]

而受《心靈雞湯》影響,一些勵志性或者啟發性文章也被成為「雞湯文」[16]


網誌存檔